Workflow
吉利
icon
搜索文档
沃尔沃纯电小型SUV EX30CC全球同步上市 主打年轻与都市出行
环球网· 2025-07-19 13:50
【环球网汽车报道】 近日,沃尔沃汽车公司宣布,其全新纯电动小型SUV——沃尔沃EX30 Cross Country正式在全球市场同步上市,新车售价23.38万元。该 车型定位为品牌入门级电动SUV,旨在吸引追求时尚、注重环保与科技的年轻都市消费群体。 智能化方面,EX30CC搭载了基于谷歌安卓系统开发的新一代信息娱乐系统,支持丰富的互联应用。同时,车辆配备了一系列先进的驾驶辅助系统,官方称 可实现L2级别的辅助驾驶功能,延续了沃尔沃品牌的安全基因。 沃尔沃汽车表示,EX30CC的推出是其加速电气化转型战略的重要一步,旨在以更具竞争力的价格提供纯正的沃尔沃设计、安全与电动体验。该车型被寄望 于在竞争激烈的紧凑型纯电SUV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目前,新车已在沃尔沃全球主要市场启动销售,采用线上直销为主的模式。其具体市场表现及消费者反馈有待后续观察。 据了解,沃尔沃EX30CC基于吉利集团SEA浩瀚纯电平台打造。新车提供单电机后驱和双电机四驱两种动力版本,以满足不同用户对续航里程和性能的需 求。官方公布的CLTC工况综合续航里程覆盖多个区间(具体数字需根据实际上市配置补充)。 在设计上,EX30CC延续了沃尔沃最新的 ...
除了人形,哪些机器人领域还在默默高增长?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7-19 11:40
招商证券(香港)最新行业报告显示,全球人工智能机器人行业正迎来技术迭代与商业化落地的关键转折点: 通用人形机器人虽仍需时间培育,但工业协作、商业服务、家庭陪伴等垂直领域的专业机器人已率先突破,开 启万亿级市场的序幕。 报告指出, 通用与专业双线并行,技术突破重塑产业生态 , 机器人 行业格局 正迎来重塑。 ▍ 多点开花的机器人 报告指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融合正推动整个行业发生深刻变革 , 使得 全球机器人产业正呈现 "通 用机型蓄力突破,专业机型多点开花"的发展态势。通用人形机器人由于需要突破模型算法、数据积累、硬件 协同等多重技术瓶颈,预计将在 2028-2030 年迎来爆发期,到 2035 年全球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500 万台 以上。 在行业技术和厂家未成熟之前,先寻求在某个细分场景单点突破以打开局面是最现实的发展路径。因而垂直领 域的专业机器人当前 有望 率先突破,行业百花齐放 , 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动能。 其中, 工业协作机器人成为率先落地的 "主力军"。数据显示,工业协作机器人 2023 年市场规模已达 7.89 亿美元,预计 2028 年将增至 27.8 亿美元, 2023-2028 年复合年 ...
极氪被曝用0公里二手车虚增销量
快讯· 2025-07-19 11:19
极氪汽车销售争议事件 核心观点 - 极氪汽车被指控通过直营门店体系将已投保过户的库存车辆伪装成新车销售 涉嫌欺诈消费者并虚增销量 [1] - 操作手法涉及"0公里二手车"概念 与2024年12月深圳和厦门公司户销量异常现象相关联 [1] - 全国多地消费者投诉提车时发现车辆已购买交强险或完成过户登记 维权遭遇推诿或拒赔 [1] 销售操作细节 - 公司利用"限时优惠"等营销话术向消费者兜售已登记为二手车的库存车辆 [1] - 涉事车辆集中在2024年5月后销售 覆盖贵州 重庆 广州等多个地区 [1] - 消费者通常在支付定金后提车阶段才发现车辆存在投保或过户记录 [1] 行业影响 - 事件暴露出新能源汽车行业在销量冲刺压力下可能存在的违规操作风险 [1] - "0公里二手车"手法被用作虚增销量的工具 可能扭曲行业真实销售数据 [1] - 作为吉利控股旗下品牌 极氪事件或对母公司声誉及行业监管加强产生影响 [1]
汽车早报|长城汽车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降10.2% 丰田召回约64万辆汽车
新浪财经· 2025-07-19 08:43
中国汽车市场销量分析 - 2025年1-6月汽车销量排名前十企业共销售1315.9万辆,占汽车销售总量的84.1% [1] - 十家企业中东风公司和广汽集团销量同比下降,其他企业销量均同比增长 [1] - 预计7月乘用车终端销量190万辆左右,较6月有所下降 [1] 新能源汽车发展动态 - 比亚迪在澳大利亚累计交付6万辆新能源汽车,6月单月交付量同比增长368% [2] - 比亚迪澳大利亚预计2025年全年交付量将突破4万辆 [2] - 上海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区揭牌,20个重点项目集中落地 [1] 车企财务与产品动态 - 长城汽车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923.67亿元同比增长1.03%,净利润63.37亿元同比下降10.2% [2] - 比亚迪方程豹钛7将于四季度上市,短期内不加推纯电动力版本 [2] - 吉利银河A7推出基础辅助驾驶版型,预售指导价分别为9.78万元和11.38万元 [3] 国际车企动态 - 丰田召回约64万辆汽车,包括主力车型"埃尔法" [3][4] - Stellantis集团股东会批准任命Antonio Filosa为董事会成员及执行董事 [4] - 法拉第未来发布FX Super One车型,付费预订单已达10034个 [4] 企业人事变动 - 郭荣健任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 [3]
汽车业整合之势不可避免
经济日报· 2025-07-19 05:56
7月15日,吉利控股集团宣布,旗下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与极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签署合并协议,吉 利汽车将收购其尚未持有的全部极氪股份。这是吉利控股集团推动旗下业务回归"一个吉利"战略的重要 一步。 此前,吉利控股集团已将旗下极氪和领克两个品牌合二为一,整合为极氪科技集团。不少分析人士认 为,吉利汽车与极氪合并后,将对双方未来发展产生多方面的积极影响,包括整合资源与降低成本、技 术与产品协同提升、优化品牌架构、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推进国际化战略等。这也被舆论视为当前吉利控 股集团主动"反内卷"的举措之一。 中汽协发布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562.1万辆和1565.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12.5%和11.4%。这是我国汽车历史上同期产销首次双超1500万辆。不过,扣除出口量后,国内汽车产 销量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这表明,当前我国汽车产业已进入存量市场竞争阶段。 国际汽车产业发展经验表明,在进入存量市场竞争阶段后,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一直是提升企业 竞争力的有效手段。美国汽车产业经历多次大规模整合,逐步形成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三大巨头。日 本拥有八大知名汽车品牌,大型车企数量居全球首位。尽管如此 ...
本土自给率仍不足10%? 车企加码芯片自研
中国经营报· 2025-07-19 04:48
汽车芯片国产化进展 - 蔚来自研5纳米车规级智能驾驶芯片"神玑NX9031"已应用于ET9等车型,单颗性能相当于四颗英伟达Orin X,但乐道L90仍采用英伟达芯片因供应充足和数据复用优势 [3] - 2023年中国汽车芯片进口依赖度超90%,计算控制类芯片达99%,功率存储类达92%,本土自给率不足10%但有望提升至30%-35% [4] - 模拟芯片厂商纳芯微2024年汽车电子收入7亿元(占总收入36.7%),年销量3.62亿颗车规产品,栅极驱动芯片累计出货9亿颗 [5][6] 行业技术突破与市场增长 - 中国新能源汽车爆发推动模拟芯片需求,汽车电子市场规模预计从2024年371亿元增至2029年858亿元 [6] - 纳芯微在三电系统领域提供完整解决方案,覆盖主驱逆变器、OBC、BMS等,建立多品类产品矩阵 [6] - 零跑汽车自研凌芯01智驾芯片累计搭载超30万颗,性能超越Mobileye Q4 [7] 车企研发路径分化 - 造车新势力倾向自研:蔚来克服供应链中断风险提前完成芯片研发,零跑因市场缺芯自主研发凌芯01 [7] - 传统车企选择合作:吉利通过芯擎科技推出7纳米智能座舱芯片"龙鹰一号",东风牵头联合体量产国产高性能MCU芯片DF30 [8] - 上汽集团投资芯驰科技等企业,其座舱SoC产品应用于荣威车型 [9] 国际厂商动态与行业挑战 - 英特尔逐步收缩汽车业务,此前投入包括150亿美元收购Mobileye、推出第二代AI增强型SDV SoC芯片(性能提升10倍) [10] - 车规芯片认证周期长达2-4年,需满足AEC-Q100等严苛标准(如2000小时测试),研发投入大且回本周期长 [11] - 蔚来自研芯片使单车成本大幅降低,2023年四颗Orin芯片成本超3亿美元,2024年换自研芯片后毛利显著提升 [11]
自主品牌加速崛起 六大车企半年销量破百万
中国经营报· 2025-07-19 04:47
"从发布的运行数据看,(今年)上半年汽车市场延续良好态势,多项经济指标同比均实现两位数增 长。这是最近几年来,上半年运行表现最稳的一年。"日前,在2025中国汽车论坛上,中国汽车工业协 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如是坦言,"这是非常来之不易的。" 中经记者 夏治斌 石英婧 上海报道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1—6月,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562.1万辆和1565.3万辆,同比分 别增长12.5%和11.4%。这也是我国汽车历史上同期产销首次均超过150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 分别完成696.8万辆和693.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1.4%和40.3%。 在汽车行业整体向好、市场需求持续释放的大背景下,多家主流车企近期陆续披露了 2025年上半年的 销量数据。从已公布的成绩单来看,多家车企均交出了不错的"成绩单"。 造车新势力市场竞争格局也得以重塑。2025年上半年,零跑汽车累计交付22.17万辆,稳居新势力阵营 第一。理想汽车和小鹏汽车则分别以20.38万辆、19.72万辆的交付量紧随其后。 对于车市下半年的走势,华创证券研报表示:"7—8月行业进入传统淡季,但我们预计下半年终端市场 有望继续 ...
HOOKIPA Pharma Announces Intention to Voluntarily Delist and Deregister its Common Stock
Globenewswire· 2025-07-19 04:05
NEW YORK and VIENNA, July 18, 2025 (GLOBE NEWSWIRE) -- HOOKIPA Pharma Inc. (NASDAQ: HOOK, “HOOKIPA”), a clinical-stage biopharmaceutical company developing next-generation immunotherapeutics for the treatment of cancer and serious infectious diseases, today announced its intention to voluntarily delist from the Nasdaq Capital Market (“Nasdaq”) and to deregister its common stock under Section 12(b) and Section 12(g) of the Securities Exchange Act of 1934, as amended (the “Exchange Act”), and suspend its repo ...
半导体巨头加速布局中国 恩智浦宣布成立“中国事业部”
中国经营报· 2025-07-19 00:19
但Jens Hinrichsen也同时指出,中国市场面临着人工智能集成、安全与保障要求提高、可扩展性等挑战。在其看来,长期的成功取决于真正的创新和品牌价 值的差异化。随着人工智能及其他新技术的出现,OEM(代工生产)需要在采用新技术的速度与保持平台开发稳定性之间取得平衡,同时保持成本效益和 创新驱动。 进入2025年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持续走高。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1至5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569.9万辆,同比增长45.2%。 而新能源汽车的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趋势,则对半导体的需求量和复杂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受此推动,国内市场对高性能汽车半导体芯片的需求显著增加。据QYResearch数据,2024年中国汽车芯片市场规模达905.4亿元,较上年增长6.52%,预计 2025 年将攀升至 950.7亿元。 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潜力,国际半导体巨头也在加快在华投资布局的步伐。近日,恩智浦在媒体开放日期间宣布,从今年年初开始,恩智浦成立了新的"中 国事业部"业务线,今后将加倍履行对中国市场的承诺。据其透露,该事业部不仅将是一个销售实体,也是整合了包括销售、研发、运营、质量、技术支持 ...
宇树科技开启上市辅导备案 王兴兴控制34.763%股权
中国经营报· 2025-07-19 00:19
公司IPO进展 - 宇树科技于7月18日在浙江证监局进行IPO并上市辅导备案 [1] - 控股股东王兴兴直接持有23.8216%股权并通过有限合伙控制10.9414%股权合计控制34.7630%股权 [1] - 辅导机构中信证券预计在10月至12月评估上市条件协助准备申请文件 [1] - 公司已完成股份制改革并于5月底将市场主体类型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 [2] 融资与估值情况 - 6月中旬完成近7亿元人民币C+轮融资投资方包括中国移动腾讯阿里巴巴蚂蚁集团吉利控股等 [2] - 自2016年创立以来已完成10次股权融资最新估值超过100亿元 [2] - 2025年营收额超过10亿元 [1] 产品与技术发展 - 2016年以四足机器人起家2023年进军人形机器人领域 [1] - 推出H1G1两款人形机器人产品其中G1售价9.9万元 [1] - H1在2025年央视春晚群舞表演令公司知名度提升 [1] 行业动态与竞争格局 - 国内人形机器人领域近期掀起融资热潮 [3] - 竞争对手智元机器人通过收购上市公司上纬新材实现"曲线"上市资金支出约21亿元 [3] - 科创板为硬科技企业提供"绿色通道" [2] 上市动机分析 - 公司需趁行业热度融资以应对未来技术成熟曲线中的挑战 [2] - 当前是IPO最佳时机可兑现财务股东变现承诺并为未来保留融资窗口 [3] - 若人形机器人应用探索不佳热度减退后续上市难度将增大 [3] 市场前景与挑战 - 公司已通过知名度获得销量但缺乏重磅应用场景营收可能难以维持 [3] - 人形机器人应用探索是个漫长过程 [3] - 行业处于"超级风口"阶段企业需尽快"广积粮"应对可能的"寒冬"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