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创新药
icon
搜索文档
9个月干了过去3年IPO总和,这个领域何以爆发?
和讯· 2025-10-31 17:38
行业表现与市场数据 - 2025年前十个月,中国创新药海外授权交易金额达845亿美元,占全球交易量的33% [2] - 恒生医疗保健指数年内涨幅达100.7%,恒生港股通创新药指数涨幅近115.9% [3] - 港股医疗保健行业通过IPO募资金额超过过去3年全年总和,仅9月以来就有超12家药企向港交所递交IPO申请 [4][5] - 截至2025年10月23日,港交所正在处理的上市申请约300家,其中半数为新经济领域企业,涵盖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行业 [5] - 2025年上半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创新药达40种,接近2024年全年总量 [6] - 2025年前三季度,传奇生物的CAR-T疗法Carvykti在美国销售额达13.32亿美元,成为首款突破十亿美元的国产创新药 [6] - 2025年上半年,百济神州实现营收175.18亿元,同比增长46%;净利润4.5亿元,实现扭亏为盈 [6] 行业发展阶段与特征 - 中国创新药发展可追溯至2010年左右,经历Fast Follow策略、药品审批改革、医保政策倾斜等阶段,于2025年迎来"爆发之年",被视为工程师红利爆发的初期阶段 [10][11][12] - 行业优势集中在工程创新领域,如双特异性抗体、ADC、小核酸类药物 [13] - 当前出海特征以单纯授权为主,合作开发、自主出海案例较少,话语权有待加强 [13][15] - 出海2.0阶段意味着更多合作出海、自主出海模式开始出现 [15] - 创新药商业模式特征为研发先行、持续亏损、高风险、长周期、高回报 [27] 投资趋势与板块分化 - 2025年四季度到2026年上半年,看好"创新药、出海、需求改善"三个方向 [7][34] - 创新药行情自2022年6月见底以来持续修复,经历从大幅折价到持平,再到溢价的过程,反映市场乐观预期 [7][16][21] - 医药板块分化明显,创新药和CXO/CRO/CDMO领域增长强劲,而仿制药面临集采降价压力 [31][32] - 板块分化趋势大概率延续,核心驱动因素是中国创新药企能获取全球市场增长 [32] 企业战略与竞争格局 - 百济神州扭亏为盈验证了创新药商业模式在中国的可行性,其特点包括立项高瞻远瞩、定位全球临床需求、采用自主出海模式并建立全球临床开发队伍 [26][27] - 全球TOP10靶点的中国研发占比高达60%-70%,存在阶段性"内卷式研发",但未来将经历从内卷到外卷的过程,企业正转向新靶点、新生物学机制以建立差异化优势 [25] - 企业出海应注重分析合作方战略意图、优化合作条款以保护权益,最终根本在于产品竞争力 [19] - 对于制药上游及生命科学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第二增长曲线机会存在于新兴领域,如同一起跑线的供应链机会 [29]
不要过早宣扬“中国创新药世界第一”对话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主要创始人秦叔逵:要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27 21:51
中国肿瘤学领域的国际地位演变 - 中国专家从2012年主要向日本、韩国同行学习,转变为在2025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大会上近20%的重磅研究报告来自中国团队 [1] - 中国医生在国际舞台的角色从只能在台下听讲、仅有个案报告,转变为成为大型国际研究的主要研究者并主导早期临床研究 [2][4] - 跨国药企对中国市场的态度发生根本转变,从2016年对中国高发肿瘤无专项布局、不邀请中国专家担任主要研究者,转变为设立中国研发中心并邀请中国专家主导研究 [4] 肝癌领域的突破性进展 - 周俭和樊嘉院士团队的CARES-009大型III期研究显示,"双艾"组合方案使肝癌患者中位无事件生存期长达42.1个月,较单纯手术延长近两倍 [2] - 中国原发性肝癌发病与死亡人数全球占比均超过40%,但诊治水平实现革命性提升 [3] - 国家药监局已累计批准20款肝癌治疗药物与方案,数量超过美国、欧洲与日本获批同类药物的总和,其中专家团队深度参与18款的临床研究 [3] 中国创新药出海与商业模式 - 2025年成为中国创新药海外商务拓展大年,本土药企新药对外许可授权总金额突破1000亿美元,为有史以来巨大突破 [6] - 行业在单抗、双抗、ADC、溶瘤病毒和分子疫苗等热门技术领域,核心技术多为国际药企首创,本土企业优势在于快速跟随和优化 [6] - 行业整体仍处于快速跟进模式,在新靶点、新机制、新技术的原始创新上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 [6] 行业面临的挑战与不足 - 产学研协同存在协调不力和"断链"问题,大学和研究所的基础研究与临床需求脱节 [7] - 许多药企因人才资金缺乏和短期利益驱动,更倾向于快速跟随和改良创新,而非源头创新 [7] - 行业需清醒认识到"某些领域领跑"不代表"整体领先",在基础研究、创新技术及全球商业化能力等方面仍存在差距 [7]
2200亿美元,国际顶级投行从质疑到All-in中国创新药
36氪· 2025-10-22 09:00
外资态度转变 - 摩根士丹利在2025年9月的报告中对中国的生物技术行业态度发生根本性转变,从一年前的中性偏负面评级转为极度看好,认为其已从区域性故事升级为全球新药供应链的下一站[1] - 报告预计中国产药品年收入将在2030年达到340亿美元,并在2040年跃升至2200亿美元,同时美国FDA批准的药品中中国占比将从当前的5%大幅提升至35%[1] - 高盛同样发布深度报告,持续看好中国生物科技领域,并预计一批头部企业将在2025年及2026年实现盈亏平衡的里程碑式盈利拐点[4] 资本行动与持仓变化 - 外资机构调研活动在2025年下半年显著增加,例如百济神州单家企业便接待了53家外资机构调研,百利天恒、艾力斯、博瑞医药等公司也迎来野村证券、高盛、Point72等巨头身影[1] - 外资将调研迅速转化为实际持仓,例如2025年8月,摩根大通对药明康德H股的多头持仓比例从5.87%增至6.01%,花旗集团则从4.71%大幅提升至5.12%,推动其股价单日大涨6.52%[2][5] - 多家顶级机构在2025年进行了大规模增持,包括贝莱德增持三生制药约14.33亿港元,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增持和铂医药约5.11亿港元,以及The Capital Group增持百济神州约3.07亿港元[6] 行业叙事框架重构 - 外资对中国创新药行业的叙事框架已完成从“Cheap China”(廉价中国)到“Innovation Dawn”(创新黎明)的根本性转变,承认其完成了从成本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跨越[3] - 过去外资的主流论调集中于仿制药制造、集采价格压力和创新能力不足,而当前则将其视为全球科技竞赛中的核心资产进行战略性布局[3][6] - 摩根士丹利首席中国股票策略师Laura Wang在2025年9月透露,在其会面的美国投资者中,超过90%计划增加对中国股票的敞口,生物科技是重点看重的领域之一[6] 转变的核心驱动力:全球专利悬崖 - 摩根士丹利测算,到2035年,跨国药企(MNC)将因专利到期损失约1150亿美元收入,其中2030年前就有400亿美元的营收缺口,肿瘤、免疫、心血管代谢疾病是缺口最大的三大领域[8] - 为填补缺口,MNC预计将投入近6000亿美元的资金用于并购和业务发展,为中国创新药企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会[10] - 具体到公司,BMS、默克、辉瑞在2030年前的专利到期收入占其2025年营收的比例分别高达51%、61%和34%,合计需填补360亿美元缺口,它们已开始频繁与中国药企合作[12] 中国创新药企价值兑现 - 中国创新药研发与美国的时间差距已从2005-2009年间的10年大幅缩短至2021-2023年间的3.7年,显示出研发能力的快速提升[18] - 在2020-2024年期间,中国共有112个新分子实体上市,约占全球同期上市数量的四分之一,美国FDA在2021-2023年批准的药物中,有24%的中国管线已在国内获批[20] - 中国临床研发具有显著成本优势,临床3期受试者直接成本为2.5万美元/人,远低于美国的6.9万美元/人,采用混合研发模式的投资回报率(IRR)可达8.5%,是美国本土研发的2.4倍[23] 交易活动与全球参与度提升 - 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交易额在2024年已超过500亿美元,2025年预计将突破1000亿美元,成为全球创新交易的核心参与者[12] - 2024年全球药企与中国生物制药公司达成11项授权引进交易,总预付款达33亿美元,其中单笔预付款超5000万美元的交易占27%[17] - 欧洲药企如诺和诺德、阿斯利康已加速与中国药企建立早期合作,例如诺和诺德以2亿美元首付加18亿美元里程碑引进联拓生物的肥胖三重激动剂[15] 未来增长情景预测 - 摩根士丹利设定了三种发展情景:基准情景(50%概率)下,2040年中国药企海外收入达2200亿美元;乐观情景(30%概率)下为2760亿美元;即便在悲观情景(20%概率)下,收入也将达到1220亿美元[25] - 报告认为,基于跨国药企填补专利悬崖的强烈需求以及中国的研发优势,未来最可能走向竞争合作的路径[27] - 外资态度的逆转源于行业数据的实质性突破,包括管线质量、临床数据完整性(行业认可度超80%)以及中国赞助的全球临床试验占比提升至30%等关键指标[22][23]
信达生物与中国创新药的十年突围
新财富· 2025-10-20 16:46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以电影《我不是药神》引发的社会痛点切入,通过信达生物的案例,展现了中国医药产业从依赖高价进口药到自主创新研发的转型历程 [6][11] - 信达生物的使命是“开发出老百姓用得起的高质量生物药”,其发展史是中国创新药产业从无到有、从国内走向国际的缩影 [7][11][34] - 公司从借来的实验室起步,坚持国际标准,最终实现产品上市、资本化及国际化尝试,体现了中国科研人员的决心与产业进步 [13][24][46] 公司创业历程 - 2011年,俞德超博士在苏州工业园区创办信达生物,创业初期条件艰苦,依靠借用实验室和设备进行研发 [13] - 团队展现出强大韧性,仅用12个月完成第一个生物药IBI301的临床前研究,而行业通常需要两年 [13] - 2012年的战略会议确立了开发国际标准创新药和建设国际标准生产基地两大目标,在当时被视为“疯狂” [15][16] 国际化合作与标准建立 - 2014年,在与礼来制药的合作中,因生产工艺未达国际标准,公司暂停临床计划,进行体系重塑 [19][20] - 原计划需36至48个月的整改,公司仅用18个月完成,并获得礼来认可,将“国际标准”刻入公司基因 [23][24][25] - 2015年,公司与礼来签署总金额高达33亿美元的合作协议,创下当时中国生物医药领域最大规模国际合作,彻底改变了国际资本市场对中国创新药的看法 [28] 资本化进程 - 融资历程:2011年A轮融资500万美元,2012年B轮融资3000万美元,2015年C轮融资1.15亿美元,2016年D轮融资2.6亿美元(当时中国生物医药领域最大单轮融资)[27][29] - 2018年10月31日,公司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成为当时全球规模最大的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IPO,上市首日股价上涨近20%,两个月涨幅超过72% [32][33] 产品研发与商业化 - 2018年12月,公司首个创新药PD-1抑制剂“信迪利单抗”(达伯舒®)获批上市,客观缓解率高达85.4%,是中国首批自主研发的PD-1抑制剂之一 [38] - 该药于2019年主动降价进入国家医保目录,成为首个进入医保的国产PD-1药物,年治疗费用从进口药的约50万元大幅降至十万元以内,医保报销后患者自付仅几千元 [39][40] - 2020年,达伯舒销售收入达到22.9亿元,成为公司支柱产品 [45] 国际化拓展与挑战 - 2020年8月,公司与礼来扩大合作,礼来获得信迪利单抗在中国以外地区的独家推广许可,目标推向全球市场 [46] - 2021年5月18日,信迪利单抗上市申请获美国FDA受理,是中国PD-1药物首次叩开FDA大门 [46] - 2022年2月,FDA肿瘤药物咨询委员会以14:1的投票结果建议不予批准,主要原因为临床数据仅基于中国患者,缺乏国际多中心研究等 [49] - 此次挫折让行业看到从“中国标准”到“国际标准”存在体系与理念的差距,但公司国际化脚步未停歇,在东南亚市场已实现商业化并在全球布局临床试验 [50][51] 未来发展布局 - 公司业务正从肿瘤领域扩展至更广阔的慢病领域,如玛仕度肽(IBI362)等药物 [56] - 2020年成立的“国清院”象征着公司从“跟随创新”走向“源头创新”的决心 [57]
「新质生产力投资论坛」圆满举办:解码一级市场未来十年投资密码
FOFWEEKLY· 2025-09-15 18:19
新质生产力投资机遇 - AI、具身智能、低空经济、科技出海等赛道合计将形成百万亿量级机会[5] - 投资需遵循"三横切穿多纵"策略 包括大企业产业孵化、AI结果导向RaaS模式、助力创业者出海[5] - 强调新质生产力是未来发展核心驱动力 需挖掘硬科技与场景结合的价值[5] 产业创新与价值创造 - 圆桌论坛探讨从产业创新发掘价值、初创企业应对内卷等主题[8] - 聚焦硬科技赛道机遇、技术创新与商业落地融合、资本与产业协同等关键方向[1] - 论坛为行业搭建深度交流与合作的专业平台[1] 科技大消费领域 - 超级对话探讨如何把握科技大消费历史性机遇、未来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取舍[10] - 讨论投资机构对传统产业赋能等主题[10] 创新药与医疗投资趋势 - 中国创新药企与国际医药巨头达成一系列授权合作案例 表明研发能力获国际认可[12] - 大药企形成"上市+加速器+CVC"三角布局[12] - 未来中国创新药需聚焦全球创新 香港市场有望迎来长期外资流入[12] - 强调创新需回归产品与临床价值本源 关注一致性、有效性与安全性[12] 医疗大健康投资 - 圆桌论坛探讨如何把握医疗大健康回暖机遇、AI医疗细分赛道机会[14] - 讨论穿越周期的策略等主题[14] 论坛活动安排 - 举办多场同期活动包括LPXGP对接交流会、香港投资专场欢迎晚宴、政府闭门座谈会[15]
天风证券-医药生物行业:海外医药政策跟踪——《纽约时报》报道“特朗普政府拟对中国药品进行限制”-250914
新浪财经· 2025-09-14 21:26
事件概述 - 特朗普政府考虑对中国药品实施严格限制 包括强制审查美国制药公司收购中国在研药物权益交易 以及对基于中国患者临床数据的药品申请实施更严格审查标准和征收更高监管费用[1] - 该草案由部分美国生物科技公司及风险投资者推动 这些投资者持有部分陷入困境的美国biotech股份 并将中国创新药企业视为生存威胁[1] - 反对限制举措的阵营得到Pfizer和AstraZeneca等跨国药企支持 这些企业可从中国生物科技企业更具成本优势的资产及快速交付能力中获益[2] 政策落地可能性 - 白宫发言人明确表示政府目前并未积极考虑该行政命令草案[3] - 草案落地的可能性不大 因处于早期探讨阶段且行政命令草案反馈不积极 落地的可行性较低时间周期较长[3] - 特朗普的政策执行能力存疑 2025年1月2月4月8月均发表药品关税将于短期落地表述 但目前药品关税落地时间仍不明朗[3] - 医药行业与民生人道主义紧密相关 限制政策落地可能剥离美国患者基本利益 从选票及政治角度看落地可能性相对较低[3] 行业影响分析 - 大型跨国药企明显受益于中国创新药 游说能力强于biotech 辉瑞CEO认为和中国创新药交易的受益者包括美国患者和跨国药业[3] - 即使行政命令执行 目前有多种应对措施和方法 整体影响可控[4] - 中国创新药凭借高效临床效率和持续验证临床数据 用更低成本和更快速度弥补跨国药企专利悬崖 增厚跨国药企利润表并造福全球患者[4] - 产业大趋势买全球最好的中国创新药没有改变 本次行政命令草案属于短期可控的情绪冲击[4]
中国原创新药iza-bren肺癌临床数据惊艳全球 ORR达100%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4 15:29
临床数据表现 - 联合奥希替尼治疗方案客观缓解率达100% [1] - 单药治疗亦展现显著疗效 [1] 药物研发进展 - 获得美国FDA 1项突破性疗法认定 [1] - 获得中国药监局6项突破性疗法认定 [1] 行业影响 - 为肺癌患者提供全新中国方案 [1] - 标志中国创新药从跟跑转向领跑 [1] - 有望重塑全球肺癌治疗格局 [1]
普华永道周星:未来中国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变成跨国公司
凤凰网财经· 2025-09-11 18:10
投洽会平台价值 - 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吸引1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代表团参会并举办超百场活动 [1] - 投洽会呈现投资格局深度变化 既是吸引外资平台 也是中国企业探寻海外机遇的通道 [3] - 普华永道组织匈牙利 斯洛伐克 意大利及英国中国业务团队对接中国企业出海需求 强化中外投资合作双向互动 [3] 中国市场定位转变 - 国际企业对华投资从聚焦"中国品牌"转向"全球研发+中国应用"模式 [3] - 中国凭借丰富应用场景和充足创新人才储备 从"市场目的地"升级为"研发策源地" [3][4] - 投资主体 领域和方向变化清晰展现全球投资格局重构趋势 [4] 企业出海风险 - 合规风险涵盖政策法规 安全要求及劳工合规等多重维度 是第一道门槛 [5] - 运营风险源于各国商业逻辑差异 需调整商业模式 产品体系及经营心态 [5] - 跨国协同风险因文化制度差异在原发国与投资国运营衔接中产生衍生问题 [5] - 品牌与公共关系风险具有群体性特征 单个企业行为可能被等同于中国企业整体 [5] 风险应对策略 - 民营企业以"诚信"为核心定位 通过深度融入当地社区构建信任 [5] - 通过参与当地公益和解决就业问题 将品牌形象与社区发展绑定 化解公共关系风险 [5] - 跨国管理需主动重建管理架构 包括股权设计 管控模式 本地化人才及全球化业绩考核体系 [5] 国际资本投资热点 - AI与数据经济全链条投资热度居高不下 是数据驱动产业升级的核心赛道 [6] - 石油能源化工领域投资需求显著上升 反映全球产业链对能源安全的重视 [6] - 中国创新药成为国际资本收购目标 用于全球化商业化推广 [6] - 中国商业模式创新能力获国际认可 被视为高效创造验证新商业模式的优势市场 [6] 行业发展前景 - 数字化领域具备投资潜力 中国企业整合本土能力迈向跨国管理 [6] -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能力持续提升 未来将涌现更多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国际化跨国公司 [6]
港股生物医药板块暖意浓 创新药研发迎来收获期
上海证券报· 2025-09-05 03:12
行业整体表现 - 港股生物医药板块约110家公司发布中期业绩报告 其中近70家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 近10家营收增速超100% 近80家归母净利润表现向好 近40家实现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 约10家扭亏为盈 近30家同比减亏 [1] - 恒生创新药指数今年以来累计上涨117.55% 显示投资者信心快速恢复和提升 [1] - 多家生物医药公司在港交所上市 包括脑动极光、维昇药业、映恩生物等近10家 其中映恩生物上市首日股价一度涨超130% 恒瑞医药成为近五年港股医药板块最大规模IPO 银诺医药上市首日开盘涨285% [6] 业绩驱动因素 - 核心产品销售放量推动业绩增长 君实生物核心产品拓益国内销售收入约9.54亿元 同比增长42% 带动公司总收入同比增长近五成 [2] - 对外授权合作加速 恒瑞医药收到默沙东2亿美元及IDEAYA的7500万美元对外许可首付款 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9.67% [1] - AI技术赋能成为增长动力 晶泰控股药物发现解决方案业务收入4.35亿元 同比增长615.2% 整体营收同比增长403.8%至5.17亿元 [3] 企业具体表现 - 药明康德受益于全球新药研发外包服务市场快速发展 营收同比增长20.6% 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95.5% [1] - 加科思获得艾力斯5000万元人民币里程碑付款 实现收入0.46亿元 扭转上年同期收入为0的局面 [2] - 诺诚健华总收入同比增长74.3% 亏损同比减少86.7% [2] - 中国生物制药创新产品收入达78亿元 同比增长27.2% 推动总收入同比增长10.7% [2] - 和铂医药收入约1.01亿美元 同比增长320.83% [3] 研发投入与创新 - 翰森制药研发开支约14.41亿元 同比增长20.4% 占收入比例19.4% 正在进行超过70项创新药临床试验 分属超过40个候选创新药 [3] - 信达生物研发开支超过10亿元 已成功商业化上市5款新药 合计16款获批商业化产品包括12款肿瘤产品及4款综合管线产品 预期年底前新增2款获批产品 [4][5] 行业前景与预期 - 创新药进入成果兑现阶段 研发进展催化较多 机构继续看好板块下半年表现 [1] - 中国创新药质量不断提升 获批上市数量提升 商业化节奏加快 中国药企创新实力及成长空间被资本市场重新关注 [5] - 生物医药龙头公司和明星项目在港股市场集聚 板块从个股"一枝独秀"演变为产业链共振的"百花齐放" 业绩承诺兑现和产品管线超预期进展促进市场信心增强和风险偏好提升 [6]
买入!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挪威央行、外资巨头集体出手!
中国基金报· 2025-09-04 08:22
主权投资机构加仓中国生物医药公司 - 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于8月29日加仓和铂医药控股 涉及金额5.11亿港元 持股比例达6.37% [1][2] - GIC于8月18日加仓基石药业-B 涉及金额约6.35亿港元 持股比例首次突破5%至5.49% [2] - 挪威央行于8月8日至26日连续四次加仓凯莱英 合计斥资9912.03万港元 持股比例增至14.71% [2][3] - 施罗德投资集团于8月29日加仓凯莱英 涉及金额715.71万港元 持股比例达17.32% [3] 对冲基金布局中国生物医药领域 - Point 72加仓上海复宏汉霖生物技术股份 斥资2037.44万港元 持股比例达5.04% [5] - 老虎环球管理减持药师帮 减持后持股比例降至9.7% [6] - 富达国际减持昭衍新药 但持股比例仍高达10.8% [6] 中国生物医药授权交易活跃度显著提升 - 2020-2025年全球11家大型制药公司承诺超过1500亿美元用于获取亚洲创新药资产 其中中国占比超170亿美元 [7] - 中国授权交易价值从2020年约50亿美元增长至2024年超500亿美元 全球占比从3%提升至30% [7] - 中国临床资产数量约占全球三分之一 与美国持平 [7] - BMS、阿斯利康、默克各承诺约190亿美元总交易价值和20亿美元预付款 诺华承诺约120亿美元总价值和15亿美元预付款 [8] 中国生物医药创新环境持续优化 - 2015年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和2020年药品注册管理规定修订加速药品上市流程 [8] - 中国创新药资产成为全球大型制药公司填补研发管道的重要来源 [9] - 与大型制药公司合作成为中国生物医药企业有吸引力的融资途径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