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产业生态化
icon
搜索文档
甘肃陇南绿色风景变发展丰景
经济日报· 2025-11-19 06:19
全域生态旅游发展 - 陇南市构建"大景区+全域游"发展格局,打造"南北过渡带·康养陇之南"旅游品牌,已创建1个国家5A级景区和19个国家4A级景区[5] - 官鹅沟景区在国庆中秋假期接待游客15.82万人次,门票收入791万元[3] 全市同期累计接待游客350.77万人次,同比增长26.35%,其中乡村旅游接待189.42万人次,收入7.2亿元[5] - 今年1月至9月全市累计接待游客4373.42万人次,同比增长27.95%[5] 通过一体化提升"吃住行游购娱"服务品质,开发60多个特色药膳和康养旅居游系列产品[3] 特色山地农业提质增效 - 武都区油橄榄种植面积达64.13万亩,主产区人均收入约4000元,通过"高接换优"品种改良使单棵树产量从300公斤提升至700公斤[6] - 康县岸门口镇贾家坝村猕猴桃最高亩产达6000斤,收入1.2万元,该村286户村民中有150户种植猕猴桃[6] 林下经济模式实现四季有产业,包括山野菜、中药材、板栗和毛竹[7] - 两当县近3年农林产业总产值达15.42亿元,其中农产品生态溢价为7.71亿元[7] 全市计划到2025年将特色产业总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以上,发展"5+5+N"产业体系[7] 绿色矿业与生态工业 - 金徽矿业每年将运行成本的4%(超2000万元)用于环保和生态修复,累计投入资金9258万元,地形地貌恢复率超90%,土地复垦率达60%,可绿化面积达100%[8] - 公司采用进路式充填采矿法,用废石和尾矿充填采空区,实现地下工厂、地上花园,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8] - 陇南经济开发区已入驻133家企业,其中规上企业10家,高新技术企业9家,目标打造百亿元级产业园,重点发展农特产品加工、生物制药等产业[9] 生态产业综合效益 - 陇南市坚持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互促互进,2024年生态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29%[9] - 甘肃兆丰农业公司引进全自动豆制品生产线,年产腐竹1200吨、油豆皮1000吨、豆干600吨,年产值达7000万元,产品出口马来西亚、泰国等国[9]
河南省淅川县:点绿成金 绿富双赢
中国经济网· 2025-11-18 21:13
文章核心观点 - 淅川县通过统筹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成功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生态旅游和绿色产业成为当地经济发展新动力 [1][2] 生态保护与水质保障 - 累计投入资金20亿元用于荒山造林、廊道绿化和生态修复,治理石漠化50.68万亩,构筑库区生态屏障 [1] - 打造环库生态隔离带,确保丹江口水库水质常年稳定保持在Ⅱ类标准以上 [1] -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累计向京津冀地区供水超过740亿立方米 [1] 绿色产业发展与群众增收 - 发展生态林果超过20万亩,打造精品示范园14个和标准化果园8.2万亩 [2] - 林果挂果面积达9.46万亩,年产量超过8万吨,年产值超过5亿元 [2] - 产业带动10万库区群众增收致富,实现人均增收1800元以上 [2] - 创新“林长+科技特派员”工作机制,并与河南农投集团等大平台达成合作意向 [2] 生态旅游开发与景观建设 - 坚持全域生态化理念,对重点旅游景区和通道进行植绿育花、提档升级 [2] - 打造环库环城林业旅游点13个,培育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生态文化村和森林康养基地共3个 [2] - 建成省级生态旅游镇4个、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12个、林旅融合产业园40个 [2] - 形成“处处是景点、时时有景看”的“绿色淅川”旅游品牌,生态旅游成为“美丽经济”新活力 [1][2]
面向“十五五”,全国“智囊团”来建言献策 川渝携手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能级
四川日报· 2025-11-13 08:29
经济规模与地位 -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在2020至2024年间连跨两个万亿元台阶,2024年达8.7万亿元 [1][2] - 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为6.5%,占西部地区比重达30.3% [1][2] - 区域对西部地区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1][2] 发展特征与趋势 - 区域现代化水平整体持续进步但增速逐步放缓,2022年后趋于平缓,发展模式正从高速扩张转向结构优化与内生动力培育 [2] - 内部空间格局呈稳定纺锤形结构,领先型区域从重庆中心城区和成都双核向多元突破演进,绵阳成为新增长极 [2] - 追赶型区域规模可观但区域间绝对差距拉大,凸显协同发展的结构性挑战 [2] - 区域陷入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激烈竞争格局,增长动能面临挑战,需从规模增长向质量跃升转型 [3] 增长动力与战略方向 - 创新被视为未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核心定位之一 [4] - 区域高等教育互补性强但学科发展不均衡,科技应用研究较传统,大型基础科学设施和尖端仪器不多 [4] - 强化科技创新中心能力需加强战略科技力量、夯实基础研究、贯通产业链创新链、培育未来产业 [4] - 发展动力源关键在于科技,需抓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强基础研究,培养风险投资基金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5] 产业与人才基础 - 区域人口规模达9853.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7%,属于人口净流入地区,可通过投资于人与物结合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 [5] - 比较优势在于兼具富集生态资源和厚实产业基础,汽车制造、装备制造、能源化工等传统产业规模庞大 [5] - 产业需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加快传统产业绿色转型,构建独具区域特色的绿色产业体系 [5] - 西部地区通过城镇化带动经济增长潜力大,需增强城市群承载力,提升城镇化水平,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6]
国际奥委会主席考文垂到访蒙牛集团,点赞乌兰布和沙漠治理实践
36氪· 2025-11-12 11:14
公司高层互动与战略合作 - 国际奥委会主席考文垂访问蒙牛集团总部,双方就体育与营养融合、可持续发展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 [1] - 双方共同期待2026年米兰-科尔蒂纳丹佩佐冬奥会,并期待未来开展更多合作 [1][7] - 蒙牛作为乳业首个奥林匹克全球合作伙伴(TOP),将继续承担合作伙伴责任,推动可持续发展 [9]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治理成果 - 蒙牛正式发布“沙海筑梦”乌兰布和生态守护计划,未来5年将完成1000万平方米防风治沙 [5] - 公司自2009年起在乌兰布和沙漠累计种植9800万棵沙生植物,绿化沙漠面积超220平方公里 [11] - 考文垂高度评价蒙牛在乌兰布和沙漠的治理实践,称其取得“令人难以置信的绿色成果” [3][7] 生态产业化商业模式 - 蒙牛将乌兰布和荒漠治理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打造出覆盖有机种植、养殖、加工的牛奶有机产业链 [9][12] - 公司通过生态修复促进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为“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提供乳业样本 [5][9][12] - 在巴黎奥运期间,蒙牛打造140平方米沙漠绿洲休闲区,向全球展示中国防沙治沙成果 [13] 公司未来战略方向 - 蒙牛将全面推进“一体两翼”战略,加快基础营养、功能营养、医学营养布局 [16] - 公司在GREEN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引下,将在全球范围倡导绿色理念、参与绿色行动 [16] - 蒙牛致力于助力中国“十五五”健康优先发展战略落地,守护人类和地球共同健康 [16]
一片茱萸红 带富千万家
中国环境报· 2025-11-04 08:48
文章核心观点 - 陕西省通过“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路径推动绿色低碳转型 佛坪县以山茱萸产业为案例展示了从“生态佳”到“生态富”的蜕变过程 [1][17] 产业规模与市场地位 - 佛坪县山茱萸种植面积达10.6万亩 年产1200吨干品 占据全国六分之一市场份额 [2][12] - 2023年山茱萸纳入“药食同源”物质目录 2024年获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12] - 山茱萸产业年产值突破1.2亿元 带动农户户均增收超3000元 [14] 技术创新与效率提升 - 引进皮核分离机等设备使加工效率提升数十倍 每小时可加工300-500斤 [3][13] - 近千万元投入建设标准化加工基地 使人工成本降低70% 鲜果加工损耗率从15%降至3%以下 [13] - 获得中国三星和阿里科技兴农项目资金250万元 推动初加工向全程机械化、智能化发展 [5][13] 产品开发与产业链延伸 - 与高校及企业合作开发出气泡饮、酵素、保健酒等20余种产品 包括“黄精枸杞山茱萸原浆”等爆款 [14] - 建成4条“药食同源”生产线 实现年加工4500吨能力 [16] - 推出“萸+熊猫”区域公用品牌 开发文创雪糕等衍生品 实现农、文、旅融合 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 [16] 质量提升与市场拓展 - 制定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和趁鲜切制药材标准 质量检测通过欧盟、日本要求 6000吨有机鲜果直供高端市场 [14] - 通过标准化种植管理 山茱萸有效成分含量提高20% [16] - 电商渠道发展迅速 直播间日均发货量超2000单 产品销往全国 [16] 社会与生态效益 - 山茱萸产业带动就业超1.2万人 占全县农村劳动力的40% [17] - 佛坪县森林覆盖率达91.2%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续5年居陕西省前列 [17]
湖北恩施以绿兴业擦亮生态名片
经济日报· 2025-10-23 13:34
经济发展总体表现 - 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769.91亿元,同比增长6.3% [1] - 13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项居全省前五位 [1] - 外贸进出口总额43.1亿元,增长198.5%,居全省第二位 [6] - 实际利用外资2239万美元,同比增长196.6%,居全省第一位 [6] 生态保护与绿色转型 - 土店子村实现100%清洁能源供应,年处理粪污3850吨,发电200万千瓦时,年减少碳排放1.2万吨 [2] - 全州船舶污染物转运处置率保持在95%以上,修复退化林48.2万亩,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5.43平方公里,完成大气治理项目111个 [2] - 创建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11家,规上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十三五"末累计下降24.4% [3] - 发行首批森林碳票、认证碳减排量23.8万吨,绿色贷款余额突破300亿元 [3] 交通基础设施与对外开放 - 恩施许家坪国际机场运营国际(地区)航线4条、国内航线19条,上半年旅客吞吐量117.5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500吨,口岸出入境突破1.2万人次 [4] - 宜涪高铁恩施段开工,安恩张铁路、利万高铁等项目有力推动,利咸高速、巴张高速等稳步实施 [4][5] - 铁水公空邮互联互通,全州货物运输量达3612万吨 [5] 特色产业与贸易发展 - 茶叶出口额3715.7万美元、中药材报检出口额2574.8万美元,均居全省第一位 [6] - 蔬菜累计供港澳1000余吨,"鹤典硒泉"首次进入美国市场,在摩洛哥建成首个大宗茶海外仓 [6] - "恩施硒茶"等4个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117.92亿元,硒产业综合产值达540.4亿元 [8] - 培育产值超亿元医药企业7家,生物医药实现产值8亿元 [8] 产业融合与现代化体系建设 - 武陵山(利川)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一期50P算力投用,满负荷时日耗电量约5000千瓦时 [7] - 全州算力规模达50P,新建5G基站1268个,行政村5G通达率100%,超过1000家工业企业"上云用云" [7] - 引进五大主导产业链相关项目296个,中核汇能分布式光伏发电等455个重点工业项目开工,锦龙钡基新材料加工等86个项目投产 [8] - 规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年产值有望突破50亿元 [8]
市场化机制激活“绿水青山”新价值 湖北上线“五合一”生态环境权益交易平台
长江商报· 2025-10-21 08:11
平台概述与战略意义 - 全国首个深度融合碳排放权交易、排污权交易、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绿色金融服务五大资源环境要素的综合类省级生态环境权益交易平台正式上线运行 [1] - 平台旨在打造立足湖北、服务中部、辐射长江流域、面向全国的生态环境权益“汉交所”,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市场化解决方案 [5] - 该平台是落实国家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首创之举,也是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的重要绿色基础设施 [1][5] 核心功能与运作模式 - 平台具备绿色交易、绿色金融和绿色服务三大板块共15项具体功能,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绿色转型方案 [1][2] - 建立了全国首个规范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交易模块,通过科学核算体系为空气、水源、碳汇、景观等生态产品贴上价格标签并上线交易 [2] - 平台首创性整合管理、交易、融资、交互四大核心系统,实现全流程电子化监管、多模式交易引擎、绿色金融对接及业务协同 [4] - 采用线上“淘宝式”便捷体验与线下“广交会式”深度撮合相结合的创新模式,线上实现一码登录、一屏统览、一站办理 [4] 市场应用与初期成果 - 十堰市丹江口的优质水资源、荆州市的洪湖流域3万吨碳汇、武当山文旅等项目已作为首批生态产品挂牌交易 [3] - 十堰市张湾区柏林镇老母荒茶场、英山县石斛综合开发利用项目等已在绿色交易板块上架 [3] - 该机制成功解决了生态产品“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的痛点,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市场化样板 [3] 发展规划与未来展望 - 根据规划,到2027年底平台将建成制度完善、产品丰富、市场活跃、功能完备的生态权益交易平台 [6] - 到2030年底,全面建成制度更加健全、市场丰富多元、服务体系完善的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权益交易中心 [6] - 下一步将依托平台建设全国碳市场资金清算机构(武汉碳清算所),构建多样化绿色信贷、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等产品,并推进与湖南、江西等省平台互通共享 [6]
《广东省县域林业特色产业发展目录》正式发布
南方农村报· 2025-10-17 15:06
事件概述 - 《广东省县域林业特色产业发展目录》于10月16日在广东省推进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正式发布 [5][6][7] 发布背景与意义 - 目录发布旨在系统梳理和全面展示广东省林业特色产业发展成果 科学引导产业布局与优化升级 [5][6] - 推动林业特色产业发展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路径 [8][9] - 目录为建设绿美广东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广东提供坚实支撑 [9][10] 产业资源禀赋 - 广东地理区位独特 气候条件优越 生物多样性丰富 为林业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 [11][12] - 全省二十一地市依托资源禀赋 形成了百花齐放 各具特色的林业产业发展格局 [13][14] 目录内容范围 - 目录汇聚了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的林业产业精华 重点推介具有代表性 示范性的县域林业特色产业 [16][17] - 内容涵盖木竹加工 森林康养与生态旅游 木本粮油 特色经济林 苗木花卉 林下种养 林源药材等多个领域 [18][19] 目录核心作用 - 发挥“导航”作用 为各级政府科学规划林业产业 优化资源配置提供决策参考 [20][21] - 发挥“名片”作用 向社会集中展示广东林业特色与魅力 吸引资本 人才与技术汇聚林业 [22][23] - 发挥“桥梁”作用 为省内外企业寻求合作 投资者寻觅商机 科研机构开展技术对接提供权威信息指南 [24][25]
洼里村凤凰涅槃:从“三无空壳村”到生态富民样板 |乡村新图景
经济观察报· 2025-10-15 16:20
洼里村发展模式与成果 - 洼里村从2011年的负债村转变为拥有八大产业生态农业体系的富裕村,实践“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乡村振兴路径[1] - 日均接待7批次考察团,村支书刘向东日接150多个电话,最长通话达7小时,显示其模式受到广泛关注与合作咨询[1] - 京东、盒马等平台的订单已排至明年,覆盖华南、华北、华中渠道,显示产品市场需求旺盛[2] 产业发展与技术应用 - 构建涵盖种植、养殖、加工、销售、金融、教育、康养、文旅的八大产业体系[6] - 引入荷兰智能养牛机器人、中国科学院微生物菌剂等科技,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3倍,化肥使用量下降80%[1][5] - 有机蔬菜种植面积达3120亩,年供应有机蔬菜1000万斤,46种产品获有机认证,并与京东、淘宝、盒马等平台长期合作[6] 未来发展规划 - 计划三年内将洼里模式复制到全国300个农场,联合地方政府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2] - 深化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建立土壤改良与微生物菌种研发中心,扩大有机中药材种植规模,打造“药食同源”健康产业链[2] - 正在装修400平方米电商直播中心,与重庆八戒网及高校团队合作开展私域运营,借助互联网推广产品[7] 相关ETF产品数据 - 食品饮料ETF(515170)最新份额96.2亿份,增加4.7亿份,主力资金净流入38.6万元,市盈率20.43倍[9] - 游戏ETF(159869)最新份额72.3亿份,减少2400.0万份,主力资金净流出5315.3万元,市盈率43.18倍[9] - 科创半导体ETF(588170)近五日跌3.77%,最新份额19.5亿份,增加4600.0万份,主力资金净流出2.3亿元[9] - 云计算50ETF(516630)近五日跌8.09%,市盈率121.37倍,最新份额3.8亿份,减少500.0万份,主力资金净流出810.9万元[10]
创新模式提升开放质量
经济日报· 2025-10-13 06:05
发展模式 - 构建“生态基底—开放赋能—产业融合”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 [1] - 以全域生态化重塑农业生产体系 通过数字化监管实现全链条标准化管控 [1] - 依托循环农业模式推动资源高效利用与绿色转型 创新种养结合、立体生产等生态实践 [1] 产业融合与价值提升 - 创新构建“三链协同”发展模式 在产业链维度通过姜黄素提取、小麦肽粉研发等精深加工提升初级农产品附加值 [1] - 在价值链层面依托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和农文旅融合项目每年带动农民增收26亿元 [1] - 在利益链构建中推行“农场+合作社+农户”机制实现小农户深度参与 [1] 市场拓展与成果 - 成功推动多类农产品获得国际认证并进入高端市场 [1] - 为全国县域提供了以生态优势对接国际标准、以制度创新驱动农业开放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1] 面临的挑战 - 需持续应对不同市场的标准差异以突破国际绿色壁垒 [2] - 在产业升级中要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的衔接难题 [2] - 在健康食品产业发展上需进一步提升创新研发能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