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产业生态化
icon
搜索文档
新能源金属销售增加 中伟股份上半年实现营收213.23亿元
证券日报网· 2025-08-20 12:11
财务表现 - 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13.23亿元,同比增长6.16% [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33亿元 [1] - 营业收入增长主要系新能源金属等销售增加 [1] - 产品销售量超18.8万吨,同比增长33.91% [2] 业务布局 - 公司深耕电池正极材料及前驱体的研发和技术积累 [1] - 已建立起涵盖矿产冶炼技术、新能源电池材料研发及规模化生产、生产设备设计和优化、电池回收的一体化全栈研发平台 [1] - 形成镍系、钴系、磷系、钠系等多元化产品矩阵与技术布局 [1] - 产品应用于动力领域、低空领域、固态电池、智能穿戴、机器人等下游终端 [1] 产业链战略 - 推进产业生态化战略,以材料业务为核心支点,向上游镍、锂、磷等资源延伸布局 [2] - 向下游拓展锂电池黑粉回收业务,构建从资源端到回收端的全产业链垂直一体化产业生态体系 [2] - 着力打造品类最完整、最具竞争力的镍生态系统 [2] - 深化镍、锂、磷等资源储备,实现供应链安全自主可控 [2] - 依托柔性工艺路线动态调整镍产品组合,推进经济效益最大化 [2] 研发创新 - 以研发创新与持续技术升级为双引擎,构建覆盖镍系、钴系、磷系及钠系材料的多元研发体系 [2] - 持续优化产品、客户结构,实现镍、钴、磷、钠四系产品出货量正向增长 [2] - 持续保持核心产品市场占有率领先 [2] 全球化布局 - 差异化定位各基地战略功能,加速提升全球区域供给能力 [3] - 在印尼以资源优势为导向,布局镍矿资源、冶炼产能及材料产能,打造安全稳定的供应链和全球批量交付能力 [3] - 在韩国与POSCO共同推进前驱体一体化产业基地建设项目,提升韩国市场客户研、产、销服务效率 [3] - 在摩洛哥与AL MADA合作,推进三元前驱体及其配套原料精炼、磷系材料以及黑粉回收产能项目 [3]
中伟股份二季度利润环比劲增38% 多元材料矩阵驱动高增长
证券时报网· 2025-08-19 11:57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213.23亿元,同比增长6.16% [1] - 归母净利润7.33亿元,扣非净利润6.53亿元 [1] - 二季度归母净利润环比增长38.24% [1] - 镍、钴、磷、钠四系产品销售量超18.8万吨,同比增长33.91% [1] 产品与技术布局 - 镍系材料出货量连续五年全球第一,8系及以上高镍材料占比近70%,应用于人形机器人、eVTOL等高能量密度场景 [2] - 钴系材料通过大颗粒化和超高掺铝技术切入高端电子消费与AI终端市场 [2] - 磷系材料进入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供应链,上半年销量超5万吨,位列行业第二梯队 [2] - NFPP钠电材料实现产业化,适用于大型储能与低温场景 [2] - 研发投入累计36.39亿元(2022年至今),建立全链条研发体系 [3] - 技术突破包括:超高镍三元前驱体(能量密度230mAh/g,较主流提升12.7%-27.8%)、首款量产NFPP钠电前驱体、4.55V高电压钴系前驱体等 [3] 新兴领域拓展 - 固态电池前驱体实现数十吨级供货,针对硫化物路线开发定制化产品 [4] - 高镍三元与高电压钴系材料为人形机器人提供长续航与高功率密度解决方案 [4] 产业链与全球化 - 构建"资源—冶炼—材料—回收"一体化模式,原料自供与外采灵活切换 [5][6] - 镍产品组合覆盖镍铁、冰镍及电解镍,电解镍品牌在LME和上期所注册 [6] - 海外收入占比50.58%,客户包括LG新能源、特斯拉等全球前十电池厂商 [6] - 印尼、韩国新产线投产增强全球供应能力 [6] ESG与可持续发展 - MSCI ESG评级从BBB跃升至AA级,位列行业第一 [7] - 单位产品碳排放两年内下降23%,镍钴原料100%尽责管理 [7] - "零碳工厂+循环园区"模式覆盖五大生产基地 [7] 行业展望 - 动力电池回暖及固态电池、机器人等新兴应用将推动新能源材料需求结构性爆发 [8] - 公司通过四系材料协同发展与全球资源协同能力强化竞争优势 [8]
黑龙江拜泉:立足生态优势推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
乡村共富超市合作 - 拜泉县与浙江余村建立共富联盟,通过乡村共富超市实现"线上+线下"销售模式,推动6大类20余种特色农产品跨区域流通[1] - 合作内容包括产品供应、品牌推广、销售渠道拓展,重点展示笨榨豆油、风味干菜等产品,并通过电商直播联动提升知名度[1] - 淑媛蔬菜合作社通过该平台将干菜等农产品销售范围从村级扩展至跨省,带动群众增收[1] 拜泉县农业产业布局 - 依托黑土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大豆蛋白食品加工主导产业,同步推进肉食加工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两大基础产业[2] - 构建大豆、天然苏打水、鲜食玉米三条产业链,绿色有机食品基地达98万亩,高效经济作物种植30万亩[2] - 特色产业涵盖食用菌、鲜食玉米、小院经济、干菜等品类,形成"天然、绿色、健康"的食品产业体系[2]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 - 探索"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路径,推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与农民增收协同发展[2] - 通过打通生态资源向经济价值转化通道,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2] - 当前已形成"两大一小"特色产业格局,未来将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建设[2]
守护生态底色 让“甜蜜事业”扎根绿色沃土
央视网· 2025-07-28 11:47
行业概况 - 中国是世界第一养蜂大国,蜂产业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1] - 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连续30余年位居全省养蜂规模、产量与产值第一,被誉为"中国蜜蜂之乡"[1] - 沁水县拥有荆条蜜、刺槐蜜两大"中国四大名蜜",在国际市场具有品牌影响力[1] 商业模式 - 采用林下养蜂模式,利用森林生态环境进行蜂养殖,不占用耕地资源[2] - 当地蜜源植物丰富,荆条、刺槐、狼牙刺三大蜜源以面积广、产量稳、质量好著称[2] - 通过蜜蜂授粉促进林木繁茂,实现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2] 政策支持 - 沁水县自2011年起持续推动蜂业与生态协同发展,涵盖标准化建设、良种引进、技术培训等[2] - 2018年被列为山西省唯一"省级蜂蜜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试点[2] - 2019年"沁水蜂蜜"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是山西省蜂产品唯一认证[2] 技术创新 - 引进全国首台法国成熟蜂蜜分离生产线(2018年)[3] - 与吉林蜜蜂科学研究所建立长期育种合作关系[3] - 2022年建成山西省首个数字化智能蜂场,应用物联网蜂箱和管理平台[3] - 通过乡村e镇建设实现产品溯源、品牌培育等全链条数字化服务[3] 产业转型 - 从"一煤独大"转向生态立县,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道路[3] - 200余万亩蜜源资源支撑产业持续发展[3] - 形成"政府扶龙头、龙头建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业联动模式[2]
张子龙:走出黄河流域治理新路
经济日报· 2025-07-16 07:59
生态保护成效 - 水源涵养能力显著提升 甘南草原产草量和草群高度达10年峰值[1] - 黄河干流出境断面水质连续9年保持Ⅱ类标准 流域41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7.56%[1] - 地下水超采区面积较2016年减少1059平方公里 严重超采区全面清零[1] 智慧治理创新 - 建成19座水质自动监测站和251套智能监控设备 人工监测范围缩小40%[2] - 整合9家国家级野外观测站和37家省级重点实验室 每年投入1000万元支持生态技术攻关[2] - 与青海四川宁夏建立跨省生态补偿机制 在12个市州24个县区开展横向补偿试点[2] 绿色产业发展 - 文旅产业快速发展 黄河风情线等景点成为网红打卡点带动兰州旅游热度[3] - 生态+产业多元化 平凉打造康养城市名片 天水花牛苹果入围区域品牌百强[3] - 工业绿色转型加速 建成绿色工厂129间 绿色矿山13座[3] 生态价值转化 - 创新推出"丝路碳票"融资工具 17个项目获气候投融资授信125亿元[3] - 通过制度创新激活要素潜能 技术变革重构产业形态[3]
金融助力田园生金 铜鼓县探索"绿水青山"转化新路径
人民网· 2025-07-07 15:24
江西省铜鼓县林下经济发展 - 铜鼓县凭借88.04%的森林覆盖率优势,创新打造林菌、林药、林游为核心的林下经济体系,并延伸发展休闲农业、精深加工等多元业态 [1] - 金融支持助力生态价值转化,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变 [3] 农旅融合产业 - 江西成圆休闲农业有限公司累计投资1.1亿元打造500亩田园综合体,农行铜鼓县支行提供100万元信用贷款支持其购置互动设施 [2] - 该项目带动永宁镇兴源村集体经济从2020年的5万元跃升至60余万元,并解决41位村民就业 [2] 特色产业升级 - 江西省与山同寿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获得200万元贷款用于购置现代化加工设备,提升赤松茸加工能力并推动产业链向精深加工延伸 [2] 金融支持成效 - 农行铜鼓县支行在2024年至2025年5月末期间投放农户贷款超1.5亿元,惠及农户600余户 [3] - 为23家涉农企业提供授信超7000万元,破解资金瓶颈并激活山林生态价值转化 [3]
中印委三国“县城”比较:现代化向何处去?
虎嗅· 2025-06-07 07:10
县域经济与消费市场 - 全国共有2843个县级行政区划,7.48亿常住人口在县域工作和生活,占全国市场38%的消费比重[1] - 县域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县城贵妇""县城文学""县域旅游"等概念成为全网热议话题[3] - 县城成为城乡连接的"第一站",农民工外出和返乡的第一站多为县城,农村青年结婚购房首选县城[33] 县域治理历史与演变 - 中国古代采用"皇权不下县"的治理模式,县以下依靠乡绅自治,形成低成本高效率的治理体系[6][7][9][10] - 2005年免除农业税后,国家财政支出体系延伸到村级,"皇权下县"成为带有福利性质的制度安排[11][12][13] - 当前县域治理层级增多,财政负担加重,全国省级财政中仅上海能维持结余,市县财政压力逐级加剧[36][39]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 乡镇企业兴起推动城镇化,1984-1994年间中国建制镇数量从三千多个增至三万四千多个[41][42] - 新型县域经济强调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通过"三级市场"机制整合村级生态资源[43][44] - 县域面临产业方向调整,需发展绿色经济,将生态资源价值化作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基础[43] 县域城乡统筹功能 - 县城承担城乡连接"腰杆子"功能,政策落实和基层声音上传都需要通过县城这一关键环节[34] - 教育资源集中县城导致学区房制度,迫使家庭为子女教育进城购房,带动县域房地产发展[37] - 县域平均人口约40万,面积30平方公里以上,在国际上相当于中等规模国家[38] 国际县域治理经验 - 印度喀拉拉邦通过"人民计划"实现地方自治,将20%财政支出下放村镇自行决定用途[15][16] - 委内瑞拉推行公社化运动,从极度城市化回调,以农业为基础建立Commune(公社)[48][49] - 国际经验显示土地改革对农村稳定至关重要,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村庄自杀率较低[52] 县域未来发展方向 - 县域将成为解决4亿老龄人口养老问题的关键区域,具备基础设施和低成本优势[63][64] - 数字化时代县域经济和社会结构需保持稳定,应对AI和数字变革冲击[67] - 调整城乡比价关系,打破剪刀差,建立公平交换机制吸引青年和老年回归县域[69]
沙漠变花海 长出玫瑰“长”出新业态 生态环境改善带给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央视网· 2025-06-06 09:54
三北工程建设进展 - 三北工程攻坚战全面启动两年间已完成各类建设任务超一亿亩 [1] - 新疆于田县通过生物治沙将沙漠改良为花海,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 [1][6] 沙漠玫瑰产业发展 - 于田县种植沙漠玫瑰8万余亩,年产量11397吨,年产值突破2亿元 [6] - 万方村直接在沙地种植玫瑰4000亩,每亩收益3000元以上 [8] - 当地形成玫瑰全产业链,开发玫瑰酱、茶、面膜、精油等十余种深加工产品 [6] - 玫瑰产业带动8900户、2.5万群众受益,稳定就业2900余人 [13] 治沙模式创新 - 采用"先造林、后造田"模式,种植梭梭等先锋植物构建生态屏障 [11] - 玫瑰因耐旱、固沙特性被选为生物治沙重要物种 [11] - 阿热勒乡通过生物治沙将5万多亩沙漠变为绿洲 [13] - 于田县已完成生物治沙面积45万多亩,种植红柳、梭梭等生态经济作物 [13] 产业带动效应 - 生态环境改善使沙尘天气从179天降至128天,沙尘暴从24天减至7.5天 [14] - 吸引外来投资者建设玫瑰深加工工厂 [15]和服装厂 [16] - 园区企业从2015年20余家增至8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9家 [17] - 2024年旅游接待人数突破200万人次,同比增长40.43%,旅游收入11.53亿元 [17] 就业与民生改善 - 服装厂解决当地300多人就近就业 [17] - 治沙农民可获得乔木每亩2000元、灌木每亩1500元补助 [11] - 参与治沙农民享有改良土地50年租赁优先权 [11]
笃行不怠展新颜 锦绣潇湘绽芳华——美丽湖南建设综述
中国环境报· 2025-06-04 10:00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 - 湖南2024年累计创建26个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和9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实现市州全覆盖 [3][14] - 全省森林覆盖率达53.15%,湿地保护率稳定在70.54%以上,洞庭湖监测到46.52万只越冬水鸟创历史纪录 [5][15] - 江豚数量从2017年110头增至160余头,中华穿山甲和银杉等濒危物种种群恢复性增长 [5][15] 污染防治攻坚成果 - 2024年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8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 [6][18] - 147个国考断面Ⅰ-Ⅲ类水质占比98.6%,无劣Ⅴ类水体,排名全国前列 [6][19] - 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94.07%,完成212条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农药化肥使用量连续8年负增长 [6][20] 传统产业绿色转型 - 锡矿山关停污染企业89家,淘汰落后产能17.5万吨,入选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优秀案例 [4][22] - 花垣县"锰三角"封堵1195个矿洞,种植桑叶8000余亩,转型为全国矿业绿色发展示范区 [7][24] - 推动钢铁、有色、石化等传统产业低碳工艺革新,打造新能源与节能产业集群 [7][24] 生态经济创新发展 - 东江湖大数据产业园利用冷水制冷技术,PUE值低于1.2,吸引62家企业入驻,年节电50亿千瓦时 [8][25] - 湖南省首创"湘林碳票"制度,首单交易涉及3000亩杉木林碳汇,激活森林生态资源 [27] - 怀化靖州颁发全省首张生态产品经营权证书,长沙县开展水权交易累计168.45万元 [28] 生态惠民产业布局 - 资兴市冷水资源开发带动数字经济,园区20万机架年减排二氧化碳552万吨 [25] - 攸县桃源村等生态旅游项目实现客流爆满,油茶、黄精等林下经济形成特色产业链 [32] - 全省绿色有机地标农产品达3995个,打造7个省级区域公用品牌 [27]
挚听助听器闪耀2025北京听力大会,科技引领行业新变革
消费日报网· 2025-05-30 16:17
技术突破 - 公司推出旗舰新品RIC3 0 Pro,搭载自主研发6nm专业助听芯片,打破国产助听器依赖进口芯片的困境 [3] - 该芯片算力较进口主流产品提升3倍,结合72通道数字处理技术,可在7毫秒内完成噪声抑制与语音增强 [3] - 产品通过腾讯天籁实验室联合优化的AI降噪算法,深度适配中国老人高频生活场景,用户实测语音清晰度提升40% [3] - 产品创新引入语音助手"小听",支持自然语言指令调节音量模式,并升级IP68防水防尘、受话器防摔、磁吸防丢设计及33%续航提升 [3] - 产品在2024年荣获德国红点奖认证,品质备受认可 [3] 产业链布局 - 公司构建"研发—生产—服务"全自主产业链,奠定行业标杆地位 [5] - 产学研深度融合,以清华大学、天津大学、中科院半导体所为核心,形成芯片设计、算法开发、整机制造的技术闭环 [5] - 自有GMP工厂通过中国二类医疗器械注册及美国FDA认证,采用GF+精密模具和住友精密注塑,年产能超10万台,良品率达99 8% [5] - 智能服务体系覆盖全国线下旗舰店,与京东大药房、漱玉平民等连锁机构合作,门店配备专业验配师及适老化检测环境 [5] - 支持"到店检测+护士上门+远程验配"全场景服务,精准度达三甲医院标准 [5] 品牌影响力 - 公司作为腾讯"老兵听力关怀计划"战略伙伴,为西藏、内蒙古等10省区超2万退役听障老兵捐赠设备 [7] - 推行"买一捐一"公益模式,参与新疆卫健委"大众听力健康新模式"的一带一路健康普惠项目 [7] - 连续三年蝉联京东健康、天猫健康"十大助听器品牌",引领行业服务标准 [7] - 推出30天无理由退换、终身1V1服务、线上+线下相融合等贴心服务 [7] - 与腾讯天籁实验室共创技术获央视《经济半小时》报道,多年连续参照高交会获央视新闻报道 [9] 研发合作 - 公司联合韩德民院士团队获批十四五国家重大专项"听觉重建核心技术及远程验配助听" [9] - 与首都医科大学及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清华大学腾讯SSV/天籁实验室、新疆医科大学一附院等形成产学研医用闭环的国家顶级研发力量 [9] 生态合作 - 公司与腾讯、小米等科技巨头深度合作,探索助听器与健康管理的跨界融合 [11] - 腾讯会议支持远程验配,解决偏远地区服务难题 [11] - UV杀菌舱与跌倒报警功能融入产品设计 [11] - 小米战投投资,与小米深度合作 [11] - 公司推动中国助听器产业从"跟随者"向"引领者"的蜕变,招商工作正式启动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