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创结合
搜索文档
华纳药厂前三季净利同比增30.75% 研发投入超1亿元
证券日报网· 2025-10-31 20:41
财务业绩 - 前三季度实现营收10.86亿元,同比增长1.55% [1] - 前三季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07亿元,同比增长30.75% [1] - 基本每股收益1.58元,同比增长30.58% [1] - 截至三季度末总资产27.81亿元,较上年度末增长13.06% [1] 业务构成与产品管线 - 主营业务为化学原料药和化药、中药制剂的研发、生产、销售 [1] - 前三季度制剂产品收入8.05亿元,原料药及中间体产品收入2.62亿元,技术服务收入0.12亿元 [1] - 公司拥有71个特色化学原料药品种,其中53个原料药备案登记号状态为"A" [1] - 公司具备数十个原料药中间体及20余个药用辅料产品的供应能力 [1] - 公司拥有59个化药制剂注册批件、19个中药制剂注册批件 [1] 研发投入与实力 - 前三季度研发投入1.06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为9.75% [2] - 公司荣登《2025中国化药研发实力排行榜》TOP100 [2] 创新药研发进展 - 中药1类新药乾清颗粒已进入Ⅲ期临床试验阶段 [3] - 化药1类新药ZG-001(新型抗抑郁药)正在开展Ⅱa期临床试验 [3] - 化药1类新药ZG-002(用于治疗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正在开展Ⅰ期临床试验 [3] - ZY系列濒危动物药材替代品项目在相关政策指南清晰的背景下正稳步推进研究 [3] 发展战略与行业优势 - 公司通过"原料制剂一体化"和"产品集群化"在消化、呼吸、抗感染等领域构建了行业比较优势 [1] - 公司未来将坚持"仿制药集约化夯实根基、创新药点状突破培植潜能"的"仿创结合"发展战略 [3]
华纳药厂前三季度营收破10亿元,研发投入超1亿元
经济网· 2025-10-31 18:08
财务业绩 - 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约10.86亿元,同比增长1.55% [1] - 2025年前三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2.07亿元,同比增长30.75% [1] - 前三季度研发投入为1.06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达到9.75% [1] 营收构成 - 制剂产品收入约为8.05亿元,是公司主要收入来源 [1] - 原料药及中间体产品收入约为2.62亿元 [1] - 技术服务收入约为0.12亿元 [1] 产品与产能 - 公司拥有71个特色化学原料药品种,其中53个原料药备案登记号状态为"A" [1] - 公司具备数十个原料药中间体及20余个药用辅料产品的供应能力 [1] - 公司拥有59个化药制剂注册批件和19个中药制剂注册批件 [1] 研发与战略 - 公司通过"原料制剂一体化"和"产品集群化"在消化、呼吸、抗感染等领域构建行业比较优势 [1] - 中药1类新药乾清颗粒已进入Ⅲ期临床试验阶段 [2] - ZY系列濒危动物药材替代品项目由参股子公司天玑珍稀稳步推进研究 [2] - 公司坚持"仿制药集约化夯实根基、创新药点状突破培植潜能"的仿创结合发展战略 [2]
昂利康第三季度净利同比增长164.77% 抗癌创新药进展顺利打开成长空间
证券日报之声· 2025-10-28 17:41
本报讯 (记者吴文婧)近日,浙江昂利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昂利康")披露的2025年三季 报显示,公司今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0.55亿元,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768.99万元, 同比增长55.59%。其中第三季度单季度实现营收3.31亿元,同比增长20.6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 的净利润1176.47万元,同比大幅增长164.77%。 业内人士分析,昂利康盈利的增长,源于该公司持续推进的产品结构优化战略,高毛利产品占比持续提 升,推动第三季度毛利率增长,核心产品盈利空间显著扩大。 当前医药行业正处于结构调整与创新升级的关键期,昂利康凭借清晰的战略布局成功突围。短期来看, 左氧氟沙星片等仿制药品种的市场放量与成本管控效能释放,将为昂利康目前的业务发展提供支撑;长 期而言,ALK系列创新药项目的临床推进与产业链投资的价值兑现,有望打开公司成长天花板。随着 创新管线逐步落地与核心产品市场份额提升,昂利康或有望在医药行业高质量发展浪潮中实现更大突 破。 (编辑 张昕) 据了解,ALK-N002/IMD-1005是一种全球创新的肿瘤微环境激活型的IgG1亚型的靶向CD47的遮罩型抗 体药物 ...
解码创新药企三季报:授权交易“加速跑”,下一个时代机遇在哪?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8 11:27
行业整体趋势 - 中国创新药产业正迎来政策、资本与产业"三期共振"的复苏新起点 [1][2] - 行业在创新与国际化双轮驱动下经历深刻变革,本土药企转型成效不断显现 [2] - 头部药企通过"研发投入-产品获批-销售放量"的正向循环,验证了从"仿创结合"向"创新驱动"的转型已进入深水区 [2] - 市场对创新药的要求已从"有"转向"优","me-too"向"first-in-class/best-in-class"的升级迫在眉睫 [7] 代表性公司业绩与研发 - 恒瑞医药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31.88亿元,同比增长14.85%,归母净利润57.51亿元,同比增长24.50%,研发费用达49.45亿元,累计研发投入超500亿元 [1] - 华东医药2025年1—9月实现营业收入326.64亿元,同比增长3.77%,归母净利润27.48亿元,同比增长7.24% [2] - 恒瑞医药已在中国获批上市24款1类创新药和5款2类新药,前三季度新药上市申请获受理13项,有100多个自主创新产品正在临床开发 [3][4] - 华东医药在三大核心治疗领域实现全球首创新药(FIC)的上市突破,创新药研发中心正在推进90余项创新药管线项目,2025年至今产品共获得5项上市批准 [4] 业务发展(BD)与国际合作 - 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BD交易总额达635.5亿美元,已超2024年全年,其中单笔超10亿美元的交易达16笔 [8] - 恒瑞医药与GSK达成合作,共同开发至多12款创新药物,获得5亿美元首付款,潜在总金额约120亿美元 [7] - 恒瑞医药以"NewCo模式"将HRS-1893海外权益授权,首付款含现金及股权共6500万美元,潜在里程碑付款最高可达10.13亿美元 [8] - 本土创新药企与跨国药企的合作模式出现重要变化,转向联合研发,聚焦资产质量和技术平台优势 [9] 政策与资本环境 - 新一轮"创新药物研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已正式启动,计划用十年实现从侧重品种研发向建设新药创制能力带动品种创新等四个"转变" [4][6] - 2025年1—8月,港股上市59家企业,较去年同期增长37%,募集资金净额1344.66亿港元,占全球总量24% [12] - 2025年1—8月,港股上市生物科技企业16家,募集资金净额221.97亿港元,生物科技板块成为最活跃领域 [12] - 港交所推出"科企专线"制度,已收到超过50家企业的上市申请,其中生物科技企业申请量超60%,有超40家生物科技企业排队待发 [12] 行业挑战与差距 - 中国驱动新药发展的核心技术少,全新靶点药品数量仅11个,远低于美国的43个和欧洲的24个 [5] - 中国Top20企业的FIC管线数量仅为全球Top20药企的三分之一,靶点同质化问题突出,前20位热门靶点集中度高达41%,而美国仅为28% [5] - 支付端压力仍是悬顶之剑,医保基金整体仍以"保基本"为核心,高价创新药的可及性依赖商保补充 [7] - 随着管线集中落地,同质化产品的价格战风险加剧 [7]
昂利康三季度净利增幅超160%,抗癌创新药进展顺利打开未来成长空间
全景网· 2025-10-27 09:32
昂利康(002940.SZ)10月25日披露的三季报显示,公司今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0.06亿元,实现归属 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769万元,同比增长55.59%。其中第三季单季度实现营收3.31亿元,同比增 长20.6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76万元,同比大幅增长165%,重回业绩增长快车道, 或标志着公司盈利能力进入加速释放期。 昂利康盈利的增长,源于公司持续推进的产品结构优化战略,高毛利产品占比持续提升,推动第三季度 毛利率升至38.59%,同比提升7.15个百分点,核心产品盈利空间显著扩大。 (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买卖依据,入市风险自担。) 作为深耕医药领域的老牌企业,昂利康正加速向"仿创结合"发展模式转型。目前,公司创新药管线进展 顺利,ALK-N001项目已进入I期临床阶段,在此基础上,公司又与亲合力就第二个创新药项目ALK- N002/IMD-1005项目合作达成一致,标志着公司在创新药研发布局方面更进一步。 据了解,ALK-N002/IMD-1005是一种全球创新的肿瘤微环境激活型的IgG1亚型的靶向CD47的遮罩型抗 体药物,有望为肿瘤患者提供新的免疫治疗选择。临床前 ...
联环药业营收稳步增长 重研发思路聚焦高附加值产品
证券时报网· 2025-10-24 19:43
财务业绩 - 第三季度营收为7.97亿元,同比增长53.81% [1] - 第三季度净利润为496.62万元 [1] - 前三季度累计营收为20.82亿元,同比增长26.63% [1] 业务与产能 - 公司业务涵盖制药、医疗器械和相关健康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1] - 主要产品系列包括泌尿系统药、抗组胺药、心血管药、甾体激素、抗生素等,拥有135个品种规格 [1] - 拥有10条智能制造生产线,年产产能可达50亿片(粒) [1] - 拥有4条小容量注射剂生产线,年产能可达5亿支 [1] - 拥有20多条通过GMP认证的现代化原料药生产线,多个原料药品种长期通过美国FDA检查 [1] 研发与产品管线 - 公司采取“仿创结合”路径优化产品结构,持续加大在呼吸系统、肿瘤、内分泌等新治疗领域的研发投入 [1] - 创新药LH-1801(SGLT-2抑制剂)已完成全部受试者入组,预计2026年一季度揭盲,系国内首个与达格列净头对头研究的同类产品 [2] - 创新药LH-1802(LSD-1靶点,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处于一期临床阶段,因靶点新颖、适应症复杂,开发周期较长 [2] - LH-1901、LH-2103等项目按既定计划推进 [2] 战略与并购整合 - 公司通过研发创新实现管线换挡升级,旨在降低对单一板块的依赖,增强整体盈利韧性 [1] - 完成对龙一医药的收购,将依托自身及控股股东的品种资源、信用背书与全国性销售体系,为龙一医药导入上游优质品种 [2] - 计划借助龙一医药的密集配送网络和院外市场优势,加速现有产品在西南区域的深度下沉,实现工商互补与渠道共享 [2]
亚太药业45%高溢价易主背后:六年扣非累亏超25亿元
华夏时报· 2025-10-17 21:39
交易概述 - 控股股东富邦集团及一致行动人以每股8.26元的价格协议转让公司14.62%股份给星浩控股及相关方,交易总金额约9亿元,该价格较停牌前5.67元的收盘价溢价高达45.68% [2][4] - 交易完成后,亚太药业控股股东将变更为星浩控股,实际控制人变更为邱中勋 [4] - 星浩控股还将全额认购亚太药业不超过7亿元的定增方案,发行价为5.11元/股,较停牌前股价折让近一成 [4] - 复牌后公司股价连续涨停,资本市场反应热烈 [2][10] 新股东背景与战略意图 - 新实际控制人邱中勋系医药行业资深人士,是国内医药电商平台“药兜科技”的实际控制人 [4] - 药兜科技自2016年起运营,采用“平台—自营—零售”模式,已与近千家药企合作,代理1000多种药品,直接触达近60万终端客户,自营业务用户数超过25万家,累计交易规模已超过600亿元 [4][5] - 高溢价接盘被视为新股东对公司未来价值与协同效应的战略性押注,支付的溢价是对其上市平台价值、潜在渠道资源及未来业务转型空间的“战略对价” [3] - 公司认为药兜科技在新药商业化环节能够对公司进行充分赋能,线上医疗健康服务企业通过医药供应链与医疗服务能力深度融合,可提升创新药患者可及性 [5] 公司财务状况与历史遗留问题 - 公司扣非净利润连续六年为负,2019年至2024年分别亏损19.4亿元、1.43亿元、2.39亿元、1.17亿元、6894.45万元和2813.19万元,累计亏损额超过25亿元 [2][8]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52亿元,同比下降31.48%,扣非后净亏损4886.22万元,同比暴跌524.31% [8] - 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显示盈利1.05亿元,同比增长1820.97%,主要得益于出售全资子公司绍兴兴亚药业100%股权带来的1.49亿元非经常性收益 [8] - 公司2024年营收为4.05亿元,扣非净利润为-2813万元,游走在退市风险警示边缘 [9] - 当前困境很大程度上源于2015年以现金9亿元收购的上海新高峰财务造假事件,其在2016年至2018年累计虚增营业收入4.54亿元,虚增利润总额1.74亿元,导致公司2019年净利润巨亏20.69亿元 [9] - 并购遗留的业绩补偿款及违约金2.56亿元,截至2025年半年报披露仍未到账 [9] 业务现状与转型挑战 - 公司主营业务高度依赖化学仿制药制造,2025年上半年医药制造业收入占比高达99.33% [10] - 在带量采购等医改政策推进下,传统仿制药企业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 [10] - 公司计划通过“仿创结合”的渐进式路径,在确保短期业绩稳定的同时为长期发展蓄力,但从传统仿制药向创新药转型的道路依然布满荆棘 [9][10]
到手的“肉签”飞了?海西新药是延迟上市还是被迫中止?
智通财经· 2025-10-17 19:10
公司上市时间表变动 - 海西新药于10月16日晚间公告,因需要额外时间完成配发结果公告的定稿及获取监管机构批准,公司上市时间表将会顺延 [1] - 公司原预期H股于10月17日上午九时正在联交所开始买卖 [4] - 此次延期发生在公司暗盘交易大涨25%之后 [1] 市场背景与罕见性 - 海西新药成为自2023年港交所FINI系统落地后,首只在暗盘交易后因未能刊发配发结果而延迟上市的新股公司 [4] - 在当前港股市场新股热潮之下,出现该现象极为罕见 [4] - 公司IPO孖展认购资金达3094亿港元,超购3113倍 [4] 市场传闻与监管背景 - 市场有传言称,延期原因疑似国际配售有问题,例如投资者重复申请或没有资格的人参与国际配售 [4] - 香港证监会今年3月发布新规,明确投资者需通过香港身份证或护照进行唯一身份识别,以杜绝重复申购 [5] - 有公开报道称,疑似有内地投资者使用不同身份证明文件在不同券商申购热门新股,FINI系统似乎仍难以识别其为重复认购 [5] 暗盘表现与行业对比 - 海西新药暗盘收涨25.12%,市值未能守住"入通线" [7] - 相比之下,2024年前三季度港股医疗医药新股表现亮眼,银诺医药-B、中慧生物-B、劲方医药-B、维立志博-B的暗盘涨幅分别达到274.73%、162.64%、102.16%和100.14% [7] - 2024年前三季度港股市场共有66只新股IPO上市,同比增长46.7%,累计募资额达1824亿港元,同比增幅达228.1% [7] 延期上市处理规则 - 若仅是延期上市,已成交的暗盘订单将视为有效,按常规在L+2日完成交收,未成交订单则自动取消 [8] - 只有在"取消上市"的极端情况下,暗盘交易才会全部作废,例如2022年百德医疗案例 [8] 公司基本面与财务状况 - 公司采用仿创结合路线,仿制药方面重点布局首仿药、难仿药、高仿药 [9] - 创新药管线包括1个2期临床项目、3个临床前项目,覆盖肿瘤、眼科及呼吸系统疾病领域 [9] - 报告期内主营收入分别约为2.12亿元、3.17亿元、4.67亿元和2.49亿元,3年复合增长率达到48.4% [9] - 对应期内利润分别约为0.69亿元、1.17亿元、1.36亿元和0.9亿元,毛利率始终稳定在80%以上 [9] - 2024年仿制药收入占比高达98%,多款核心品种的集采协议将于今年年底到期 [9] 公司估值分析 - 此次港股IPO的PE(TTM)估值约为41倍,低于A股仿制药企业58倍的平均PE估值 [10] - 按创新药企市销率估值法计算,海西新药的PS估值约为13倍,对比同业公司存在一定的升值空间 [10]
突发!海西新药上市延迟,重启日期成谜
格隆汇· 2025-10-17 17:18
上市延迟事件 - 海西新药原定于2025年10月17日在港股挂牌交易,但在10月16日晚公告因需要额外时间完成公告定稿及获取监管机构批准而推迟上市 [1][2] - 公司全球发售约1150万股股份,最终发售价上限定价为每股86.40港元,并引入嘉实国际资产管理作为基石投资者 [3] - 在暗盘交易阶段,公司股价高开低走,富途暗盘最终收涨24.54%,报107.6港元,市场猜测或与机构提前获知延期上市消息有关 [3] - 市场传闻此次延期与国际配售分派异常有关,包括投资者重复申请、不合格参与者违规参与等问题,可能导致暗盘交易效力存疑 [5][6] - 公司曾于2025年1月3日首次递表港交所,后因招股书失效,于2025年8月6日二次递表,由华泰国际、招银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 [8] 财务表现 - 公司收入从2022年的2.13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4.67亿元,2025年1-5月收入为2.49亿元 [12][13] - 净利润从2022年的6900万元增长至2024年的1.36亿元,2025年1-5月净利润为9020万元 [12][13] - 收益主要来自销售安必力、瑞安妥及海慧通三款产品,报告期内这三款产品的收益占总收入比重分别为98.2%、92.9%、82.6%及84% [14] 业务模式与产品管线 - 公司采取仿制药+创新药双轨制,已有14款仿制药获批上市并实现盈利,其中四款入选国家带量采购计划 [11][12][14] - 公司拥有4款在研创新药,管线包括一款潜在同类首款的在研肿瘤药物和一款潜在用于治疗wAMD/DME/RVO的首款口服药物 [14][15] - 核心在研产品C019199是一种靶向CSF-1R/DDR1/VEGFR2的多机制免疫调节剂,适应症涵盖骨肉瘤、乳腺癌等多种肿瘤疾病 [15][16] - 另一核心在研产品HXP056为潜在用于治疗眼底病的首款口服药物,已于2025年6月启动I期临床试验 [15][17]
博瑞医药终止5亿元定增,高研发投入背后藏隐忧
新浪证券· 2025-10-17 14:37
融资计划变动 - 公司于10月16日公告终止2024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事项并撤回申请文件 [1] - 该定增计划原拟募集资金不超过5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及偿还银行贷款 [1] - 终止原因为综合考虑当前市场环境公司实际情况及发展规划旨在保护全体股东利益尤其是中小投资者利益 [1] 财务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为5.37亿元同比下降18.28% [3] - 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为1717.32万元同比大幅下滑83.85% [3] - 2025年上半年扣非净利润同比下滑86.35%归母净利润自2022年起持续下滑 [3] 研发投入与结构 - 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达3.48亿元同比增长144%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高达64.83% [4] - 其中创新药单项投入同比飙升604.93% [4] - 公司营收结构仍以原料药为主2024年原料药收入达9.87亿元占总营收约八成 [4] 现金流与融资历史 - 公司自2019年上市以来已完成IPO可转债定增三次融资 [5] - 2025年6月公司因募集资金管理问题被证监会出具警示函 [5] 战略转型挑战 - 公司定位为仿创结合的创新型药企正从原料药向创新药转型 [6] - 面临传统原料药业务增长见顶与创新药业务尚未形成规模的青黄不接局面 [6] - 在国际化竞争中面临政策市场技术等多重不确定性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