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研

搜索文档
理想与供应链四种合作模式
理想TOP2· 2025-07-26 18:08
理想供应链合作模式 - 自研自制模式:设计与生产均由公司自主完成,例如i8后电驱系统,已投资建成年产能100万台电驱的产线[1][6] - 自研锁定关键技术但不自制:与汇川成立合资公司"汇想"生产前电驱,实现双赢合作[2][8][9] - 深度合作定义前沿技术:投入数百人与宁德合作研发麒麟电池,与欣旺达成立1700人规模事业部实现高度融合[3][11] - 战略合作优化产品定义:与地平线合作升级芯片存储器,与禾赛定制激光雷达提升性能[4][12] 供应链管理逻辑 - 根据技术战略价值、供应链发展阶段和资本投入密度决定介入深度[13] - 核心技术环节采用"重度介入"模式,如自研自制或合资生产[13] - 成熟技术或高资本投入环节采用"轻度介入"模式,如自研设计委托代工[13] - 关键领域保持"自研"与"外采"双路径并行形成良性竞争[13] 核心技术突破 - 碳化硅功率模块使i8后电驱续航增加47公里,高度降低40毫米改善空间[10] - 5C超快充麒麟电池实现充电12分钟续航500公里[11] - 与三安半导体合资成立斯科公司掌握碳化硅芯片自研能力,已注资5亿元[9] 供应链安全策略 - 电驱动采用全资子公司与合资公司并行供货,同时外采部分总成[14] - 电芯研发聚焦5C超充等前沿技术,制造委托宁德时代和欣旺达[14] - 供应商数量计划从500家逐步收敛实现聚量增效[14] 合作共赢成果 - 与汇川合作使联合动力业务规模与技术影响力显著提升[9] - 欣旺达事业部实现企业文化与工作流程高度融合,共享整车数据[11] - 地平线芯片和禾赛激光雷达根据需求进行定制化升级[12]
五年前快死掉的车企,如今排名第一
首席商业评论· 2025-07-26 11:32
汽车行业历史演变 - 电动汽车最早发明于1834年,比内燃机汽车早半个世纪[3] - 1939年纽约世博会通用汽车"未来世界展示"预示了汽车黄金时代[3] - 1951年沙特大油田发现推动石油与汽车产业协同发展[5] - 1973年石油危机时美国三大车企(通用/福特/克莱斯勒)占据全球主导地位[5] - 2024年4月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首次突破50%,燃油车成为少数派[9] 零跑汽车发展历程 - 2015年底成立于杭州,初期默默造车不追逐资本热度[20][24] - 2019年首款车型S01销量不足5000台遭遇市场质疑[25] - 2020年面临资金链断裂危机,暂停C11开发[26][28] - 2020年广州车展发布C11,定位"15万价格30万享受"[33] - 2025年上半年累计交付221664台,连续四月居新势力榜首[16] 产品与技术突破 - C11实现2930mm轴距、Nappa真皮等越级配置[45] - 自研凌芯01智驾芯片性能超越Mobileye Q4,累计搭载超30万片[63][64] - LEAP3.5架构采用全球集成度最高中央域控,实现舱驾一体[67] - 2025款C11配备60寸AR-HUD、21扬声器杜比音响等50万级配置[68] - 纯电版续航640km+800V快充,激光雷达成标配[70] 用户导向创新 - 开发隐藏式磁性吸附纸巾盒、车门雨伞储藏室等场景化设计[52][55] - 2021年通过用户共创选定砂岩棕内饰,超80%预订车主选择[77] - 建立用户评审机制,根据反馈增加可调节腿托等配置[79] - 实现座椅自研自产,灵活响应用户需求[79] 全球化布局 - 2025年海外网点超600家,覆盖24国市场[87] - 1-5月出口17200台,全年目标5万台[89] - T03获欧洲"每公里续航成本"冠军,C10斩获多项国际设计奖[90] - 与Stellantis合作启动马来西亚C10本地化生产项目[92] - 规划2025-2027年每年推出全球化新车型[92] 行业竞争格局 - 2025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全球第一,新能源出口增长75.2%[10][84] - 行业呈现智能化(辅助驾驶)+场景化(冰箱彩电)双轨创新[13] - 新势力面临价格战与淘汰赛,技术+用户口碑成核心壁垒[14][97] - 全域自研模式使零跑65%部件自产,成本控制优势显著[64]
理想开始自制零部件,马斯克趟过的路要如何走?
晚点Auto· 2025-07-25 23:11
核心观点 - 理想汽车通过分层管理供应商策略(自研自制、自研合资、深度合作、战略合作)构建差异化供应链体系,核心目标是提升技术控制力与产品竞争力[12][13][15][17][19] - 供应链布局呈现明显产业集群化特征,江苏省内一级供应商占比超50%,其中30%集中在常州本地,形成高效协同网络[11] - 关键技术领域采用双路径并行策略(如电驱动同时布局全资子公司理想驱动与合资公司汇想),既保障供应安全又促进技术迭代[21] - 供应链管理逻辑基于技术战略价值与资本投入密度动态调整介入程度,在碳化硅功率模块等前沿领域实现突破性创新[16][20] - 当前供应链体系已支撑公司跨过千亿营收门槛,但模式有效性高度依赖产品定义准确性[25][27] 供应链分层管理模式 第一层:自研自制 - 纯电车型后电驱系统实现100%自主研发与制造,年产能达100万台,采用碳化硅技术使模块高度降低40毫米,为乘员舱争取关键空间[13][16] - 通过全资子公司理想驱动建立完整产线,确保技术领先性与供应安全[14] 第二层:自研合资 - 与汇川联合动力成立合资公司"汇想"专项生产增程平台"五合一"前电驱,实现技术共享与风险分担[15] - 与三安半导体合资成立斯科半导体(持股70%),累计注资5亿元掌握碳化硅车规芯片模组技术,相关产品已量产交付[15] 第三层:深度合作 - 投入数百人与宁德时代联合研发5C超快充麒麟电池,实现充电12分钟续航500公里,技术已迭代至第二代[17] - 与欣旺达共建1700人专属事业部,实现数据系统级互通与质量预警模型共建[18] 第四层:战略合作 - 与地平线合作首发征程系列芯片,定制升级DDR存储器满足激光雷达需求[19] - 联合禾赛科技开发高分辨率小型化激光雷达,体积较前代显著缩小[19] 技术突破与产业布局 - 碳化硅功率模块使i8续航增加47公里,模块高度缩减40毫米,直接优化三排座椅空间表现[16] - 常州产业集群已形成完整配套体系,涵盖电池(宁德时代/蜂巢能源)、半导体(斯科)、精密结构件(博俊科技)等关键环节[6][11] - 苏州-常州区域供应链协同效应显著,车程1小时内覆盖核心零部件供应[11] 发展历程与行业对比 - 2021-2024年核心供应商联合动力营收从29亿元飙升至162亿元,反映理想供应链带动的产业增长[2] - 供应链策略经历两次重大调整:2019年未及时扩产导致潜在机会损失,2022年理想ONE停产造成供应链赔付致毛利率下滑9.2个百分点[24][25] - 区别于特斯拉精简供应商模式(150家)和比亚迪多供应商竞价机制,理想采用"产品定义优先"的弹性合作体系[26][27]
狙击小鹏,零跑B01冲向A级轿车市场
雷峰网· 2025-07-25 16:01
" 零跑B系列今年将发布3款车型,冲击年销50万辆。 " 作者丨马广宇 编辑丨田哲 除了成为第二个理想,零跑也想成为第二个小鹏。 7月24日晚,零跑汽车旗下B系列首款纯电轿车——零跑B01正式上市,作为定位"年轻人的高品质智能轿 车"的B01,该车起售价仅为8.98万元。从售价来看,零跑已经开始向10万级纯电轿车市场迈进。 10万级轿车市场已经成为厮杀的下一步重点。据官方介绍,目前B系列将会在2025年发布3款车型。而根 据目前泄露的信息,三款新车为B01、B10,以及B05,大概率都会覆盖围绕10万元级市场。 这一价格段考验的是车企的成本控制能力,而这恰好是零跑长期以来"全域自研"的优势所在,在自研的前 提下,零跑B01以8.98万元的售价既能下探到A0级市场实现降维打击,高配版本也能在配置上与小鹏 MONA M03、比亚迪秦 PLUS EV等主流竞品掰掰手腕。 目前,小鹏MONA M03月销量稳定1.4万台左右,拿下这一市场,足以让零跑以更快的速度实现年50万销 量目标。 具体来看,零跑B01带有激光雷达版本的车型标配了高通骁龙8295P智舱芯片以及高通8650智驾芯片, 除了保证座舱智能系统的更新迭代, ...
零跑向小鹏MONA开了一枪
华尔街见闻· 2025-07-25 12:25
公司战略与产品定位 - 零跑B01轿车以8.98万元起售价切入十万级智能轿车市场,激光雷达版本起售价11.38万元,目标推动月交付量突破5万辆[2] - 公司采用"半价Model3"策略,主打续航、驾控、智能、空间、颜值和全维安全的综合优势,瞄准家庭主流用户[5][15] - 产品规划上,明年将推出5-6款新车,覆盖A/B/C/D全系列,其中D系列定位旗舰豪华车型[17][18] 市场机遇与竞争格局 - 10万元以下车型市场前5个月销量增长51%,全年销量有望突破600万辆,占乘用车总销量25%[3] - 竞品密集布局该市场,包括小鹏MONA M03(月销1.4万辆)、比亚迪海豹06DM-i旅行版等[3][8] - 当前10万以下车型智能座舱渗透率仅51%(行业平均76%),AEB功能渗透率10.7%,存在智能化升级空间[5] 产品差异化优势 - 设计创新:采用无拐点侧面曲线、Pantone定制摩根粉色,内饰借鉴宜家洞洞板留白理念[5] - 智能化配置:搭载高通SA8295P座舱芯片+双AI语音大模型,激光雷达+高通8650芯片实现高阶智驾下放[5] - 驾控性能:与Stellantis合作开发底盘,采用前麦弗逊后多连杆悬架,中欧团队联合调校[6][7] 成本控制与盈利策略 - 通过全域自研实现成本优势,宣称"不仅不亏本,毛利率还要稳步上升"[9][16] - 董事长朱江明强调100万年销量是生存底线,400万辆为长期目标,需保持每款车型持续热销[11][18] 全球化与产能规划 - 2024年出口目标5万辆(2023年1.3万辆),欧洲市场本地化制造将推动增量[20] - 慕尼黑车展将发布第三款新车,2025年进入产品大年加速全球布局[17] 技术路线选择 - 坚定纯电路线,认为增程式适合15万以上市场,随着800V高压快充普及,纯电占比将提升[22] - 电芯成本已降至0.3元/Wh,基础设施完善进一步利好纯电发展[22]
200美元键盘卖爆美日,这家深圳企业靠“反内卷设计”年收入过亿|Insight全球
36氪· 2025-07-25 09:15
这是我们专栏第46期——一家成立超10年的深圳公司,最初靠复古打字机外型的圆点蓝牙机械键盘在市场开辟了一条独特路径。当机械键盘厂商还在价格 战中厮杀时,Lofree(洛斐)已经将矮轴键盘在办公领域卖到了200美元的高价。凭借差异化设计和自研轴体技术,Lofree刚出海不久便已年收入过亿。 作者:欧雪 编辑:彭孝秋 当国内还在卷百元级的机械键盘时,有家深圳公司已经卖出了200美金的高客单价。 其出海速度更是惊人:2023年才正式入驻亚马逊美日站点,一年时间内就实现单月销售额41万美元(约300万元),其中美国站26万美元、日本站15万美 元。(注:均价保持在150美元,超类目均价3倍。)在出海第二年即2024年,其海外销售额就突破了1亿元大关。 编者按:当出海越来越成为一家中国公司核心战略时,如何征战全球市场就成为一个极其专业的话题。在全球化的演变中,已有不少中国品牌站立潮头。 鉴于此,硬氪特推出「Insight全球」专栏,从品牌成长与变迁,探索中国品牌出海的前沿方向与时代契机,为出海玩家与行业提供思考与启发。 这就是Lofree公司——与其在红海市场厮杀,不如用差异化产品开拓蓝海。Lofree走的差异化路线具 ...
中国车市彻底告别“三菱动力”
36氪· 2025-07-24 09:45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历程 - 外资品牌如大众、丰田、三菱等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启蒙和工业体系基础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1] - 三菱发动机在上世纪80年代通过技术合作入华,成为几乎所有中国汽车厂商从无到有的关键供应商 [1] - 三菱发动机以皮实耐用、量大便宜的特点满足了中国车企早期需求,几乎所有主流车企都曾是其大客户 [4] 三菱在华发动机业务兴衰 - 1997年和1998年三菱分别投资建立沈阳航天三菱和哈尔滨东安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 [2] - 2000年前后三菱在海外遭遇生存危机,但在华发动机业务成为扭转颓势的关键 [2][4] - 2017年航天三菱第500万台发动机下线,标志着三菱发动机在华业务达到高峰 [4] - 2020年东安动力收购三菱持有的东安汽发19.64%股权,三菱开始逐步退出 [6] - 2023年沈阳航天三菱更名为沈阳国擎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三菱系股东全部退出 [13] 中国车企发动机技术自主化 - 吉利2006年推出国内首款搭载CVVT技术的GL4G18发动机,奠定工业基础 [9] - 奇瑞2005年推出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ACTECO系列发动机 [9] - 2011年前后奇瑞4T15B系列1.5T发动机热效率达37.1%,超过同期大众EA211 [11] - 主流中国车企如吉利、比亚迪、长城、长安、奇瑞等在发动机研发上均表现出持续进步 [9][11] 新能源转型对发动机业务影响 - 新能源产业减少对发动机依赖,弱势车企倒闭导致三菱发动机需求锐减 [2][6] - 东安动力转型成功,2022年销量61.34万台,营收57.67亿元,净利润破亿 [13] - 东安动力2023年成为国内独立汽油机企业市占率第一,与新势力企业深度合作 [13] - 东安动力提出2026年挑战整机销量100万台,2027年挑战收入100亿元的目标 [13] 三菱退出中国市场原因 - 中国车企发动机自研能力提升导致三菱发动机需求减少 [6] - 新能源转型加速,传统发动机业务盈利能力下降 [13] - 三菱自身战略调整,重新评估区域策略后决定彻底退出 [13]
入围《财富》500强,零跑进入中国企业主流坐标系
经济观察报· 2025-07-23 11:57
公司发展里程碑 - 公司首次进入《财富》中国500强榜单,以2024年321.6亿元营收排名第423位 [2] - 2024年全年营收同比增长92%,第四季度净利润由负转正,全球交付近30万辆 [2] - 2025年上半年交付总量超22万辆,保持新势力头部位置 [2] 商业模式与战略 - 采用"全域自研"发展模式,技术主导型稳态运营策略在"后补贴时代"展现结构性韧性 [2] - 通过与Stellantis集团战略合作进入超30个国际市场,出口体量位居新势力第一 [2] - 品牌定位从"性价比玩家"向"全球化主流制造商"转变 [3] 产品与技术 - 产品平台从C系列拓展至B系列,形成覆盖主流SUV与轿车的系列化矩阵 [3] - B系列首款车型B10上市两个月内实现月销过万,B01即将发布 [3] - 平台架构产品化效率提升成为核心驱动力 [2] 行业趋势与竞争 - 新势力车企从"讲故事"转向"做规模"的结构性变化 [4] - 行业分化加剧,"资本密集—交付爆发—成本承压"路径不适配所有企业 [4] - 新能源产业进入整合期,增长天花板显现,出海压力上升 [4] 经营质量 - 研发体系可控性、供应链协同能力和可持续盈利模型成为中长期价值重要维度 [4] - 营收与盈利能力初步显现,具备"基本面穿透力" [4]
对话XREAL徐驰:始终要做带动智能眼镜行业发展的α厂商,目标2026年盈利
IPO早知道· 2025-07-22 16:31
公司市场表现与产品发布 - XREAL连续三年蝉联AR领域全球销量冠军,2024年市场份额是第二、三、四名的总和[1][10] - 2024年第一季度在全球AR/VR行业中份额位居前二,仅次于Meta,超越字节跳动[10] - 2024年XREAL One全球首发出货量突破10000台,45小时内销售额突破10万元[2] - 7月22日发布全新旗舰产品XREAL One Pro,性能、显示、交互全面进化,定义消费级AR眼镜体验天花板[2] 产品技术突破 - XREAL One Pro实现行业突破性57度视场角(FoV),刷新公司产品线纪录并确立全球新标杆[4] - 采用自研X Prism光学引擎技术,基于PIR全反射光学原理,比上一代产品提升超过63%可视面积[4] - 沿用自研X1空间计算芯片,实现3毫秒超低延迟,解决分体式架构下的算力分配与带宽优化问题[4] - 2025年4月凭借X1芯片荣膺爱迪生奖金奖,并获红点设计奖和iF设计奖[5] 战略合作与行业定位 - 与Google深度战略合作,联合发布搭载X1S芯片的Project Aura,成为Android XR生态首款旗舰智能眼镜[7] - 作为Google全球AR领域唯一合作的中国企业,实现中国芯片与国际XR平台首次深度整合[7] - 70%营收来自海外市场,美国为最大市场,中国次之,目标2026年实现全面盈利[29][31] - 定位为α终端厂商,学习苹果、特斯拉模式,通过创新带动行业跨越式升级[14][16] 行业认知与发展策略 - AR眼镜行业当前市场规模不足百万级,需先打造百万级爆款再向千万级迈进[21] - 行业不适合挣快钱企业,需要长期主义与战略定力,当前泡沫对行业是伤害[19][22] - 技术端保持激进(自研芯片、光学),市场端相对保守,避免不合理预期[23] - 创新是唯一竞争力,若创新力不足则接受被市场淘汰,坚持全球化与知识产权保护[25][27] 未来展望 - 认为AI眼镜当前仅处于L2阶段,暂不推出产品但持续投入研发[13] - 视AI为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国有机会在最前沿参与甚至引领终端变革[17] - 目标通过创新"站着挣钱",控制营销成本提高毛利率,形成正向剪刀差[31] - 在上海浦东布局,希望打开万亿级产业生态,推动开发者入局与行业统一[7]
对标英伟达,首款国产自研GPU!
国芯网· 2025-07-21 21:52
国产自研6nm GPU发布 - 砺算科技首款国产自研6nm GPU——G100芯片将于7月26日正式发布 [1] - 公司于5月24日收到首批封装完成的G100芯片并启动功能测试 5月25日完成主要功能测试 结果符合预期 [1] - 下一步将进行详细全面的性能测试和优化提升 [1] GPU技术架构 - 采用自研TrueGPU架构 针对高性能图形渲染和AI应用需求设计 [1] - 是业界首个融合高性能图形渲染和高性能AI推理能力的GPU架构 [1] - 与基于Imagination IP研发的GPU厂商形成差异化 [1] 产品性能对标 - 内部人士透露该GPU产品性能可对标英伟达RTX 4060系列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