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豆粕减量替代
icon
搜索文档
以量补价难掩颓势,猪企在反内卷与技术降本中谋变 | 行业风向标
钛媒体APP· 2025-11-07 21:23
行业经营状况 - 生猪养殖行业在四季度开局阶段亏损延续,上市猪企普遍呈现销量增长但收入下滑的局面 [2] - 行业压力反映在三季报中,22家A股生猪养殖公司中有19家第三季度净利润同比下滑,9家出现亏损 [7] - 19家上市猪企第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56.84亿元,环比下降35.86% [7] - 截至三季度末,多家上市猪企资产负债率攀升,部分公司如金新农、新五丰、天邦食品等负债率超过70%,行业平均负债率为56.45% [8] 主要企业销售表现 - 牧原股份10月销售商品猪707.6万头,同比增长13.17%,但商品猪销售均价为11.55元/公斤,同比下降32.73%,销售收入103.31亿元,同比下降22.28% [3][4] - 温氏股份10月销售生猪389.28万头,同比增长45.69%,收入50.48亿元,同比下降13.15%,毛猪销售均价11.57元/公斤,同比下降34.41% [4] - 新希望10月销售生猪168.51万头,同比增长34.44%,收入19.18亿元,同比下降7.83%,商品猪销售均价11.28元/公斤,同比下降35.06% [5] - 多家企业销量上升主要受前期投苗增加以及生猪出栏降体重等因素影响 [7] 生猪价格与成本分析 - 生猪价格自9月以来持续走低,一度跌破11元/公斤,创年内新低,截至11月17日全国生猪(外三元)均价为11.87元/公斤,同比下跌30.26% [9] - 猪价跌破成本线导致养殖效益恶化,行业平均自繁自养生猪头均盈利为-185.68元,外购仔猪盈利为-289.07元/头 [11] - 生猪养殖核心成本中饲料成本占比超过60%,仔猪成本占比约25%,2025年饲料价格整体处于近5年新低 [14] - 豆粕是饲料主要原料,其价格波动对成本影响显著,近期我国或重启美豆进口,豆粕回归成本驱动逻辑 [16] 产能调控与市场展望 - 三季度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035万头,较二季度末仅下降0.2%,产能仍处于阶段性偏高区间 [12] - 政策要求25家头部企业在2026年1月底前合计减少能繁母猪100万头,但产能调控成效尚不明显 [12] - 分析预计生猪出栏将持续增长至明年2月份,四季度生猪出栏同比达到近5年高位,猪价有望在2026年下半年迎来向上拐点 [12][13] 企业降本增效举措 - 头部猪企通过技术替代与供应链优化夯实成本优势,例如牧原股份将饲料中豆粕占比从18%降至12,单头猪饲料成本下降超1.2元/公斤 [17] - 牧原股份生猪养殖完全成本从1月的13.1元/公斤降至9月的11.6元/公斤,累计下降1.5元/公斤,降幅约11.5% [14] - 温氏股份等企业通过优化配方和自建饲料厂,将豆粕成本压缩10%-15% [17] - 中小猪企由于技术应用滞后和议价能力弱,养殖成本多高于13.7元/公斤,面临更大成本压力和淘汰风险 [17]
中经评论:我国大豆供应链韧性持续增强
经济日报· 2025-10-30 08:08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有能力确保大豆稳定供应,通过多元化进口渠道、充实国家储备、提升自给率和推进豆粕减量替代等战略,增强供应链韧性,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1][2][3][4] 大豆消费与进口结构 - 中国是全球最大大豆消费国,年消费量超过1亿吨,但自给率较低,常年进口量保持在8000万吨以上 [1] - 进口来源高度集中于巴西、美国和阿根廷等少数国家,存在结构性风险 [1] 进口渠道多元化战略 - 深化与巴西、美国、阿根廷等传统渠道合作,并拓展俄罗斯、埃塞俄比亚等新兴进口渠道,增强应对市场风险能力 [2] - 多元化战略推动全球大豆贸易格局洗牌,使中国企业在国际采购中拥有更多选择和更强议价能力 [2] 国家储备的战略作用 - 充足的大豆储备是市场稳定的"稳压器"和供需调节的"蓄水池",可有效避免集中采购推高国际价格 [2] - 在极端情况下,储备可作为战略反制工具,应对短期"卡脖子"风险,并可通过投放储备平抑国内价格波动 [2] 自给率提升与议价能力 - 中国大豆产量连续3年超过2000万吨,2024年自给率较2020年提高4个百分点 [3] - 国内产能持续扩大改变了国际市场对"中国需求"的预期,可能对国际大豆价格构成下行压力,赋予中国企业采购和定价更大主动权 [3] 豆粕减量替代行动 - 中国饲料中豆粕占比依然偏高,有较大下调空间,通过推广低蛋白日粮技术和精准配方降低蛋白消耗 [4] - 积极拓展菜籽粕、棉籽粕和昆虫蛋白等替代蛋白来源,构建更具韧性和可持续的蛋白供应体系,从需求端重塑供应链安全 [4]
【粮食大事】我国大豆供应链韧性持续增强
经济日报· 2025-10-30 06:36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在大豆供应链上通过多元化进口渠道、充实国家储备、提升自给率及推进豆粕减量替代等战略,已成功从“价格接受者”转型为“主动布局者”,具备确保大豆稳定供应的能力 [1][2][3][4] 大豆消费与进口结构 - 中国是全球最大大豆消费国,年消费量超过1亿吨,但自给率低,常年进口量保持在8000万吨以上,且来源高度集中于巴西、美国、阿根廷等少数国家 [1] - 这一进口结构被视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短板 [1] 进口渠道多元化战略 - 通过深化与巴西、美国、阿根廷等传统渠道合作,并拓展俄罗斯、埃塞俄比亚等新兴进口渠道,以增强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2] - 多元化战略使中国企业在国际采购中拥有更多选择和议价能力,并推动了全球大豆贸易格局的洗牌 [2] 国家储备的战略作用 - 充足的大豆储备作为市场“稳压器”和“蓄水池”,可通过统筹规划形成有序、均衡的国际采购节奏,避免集中推高国际价格 [2] - 在极端情况下,储备可作为战略反制工具,应对短期供应风险,并可通过投放储备平抑国内价格波动 [2] 自给率提升与议价能力 - 中国大豆产量连续3年超过2000万吨,2024年自给率较2020年提高4个百分点 [3] - 国产大豆产能的持续扩大,改变了国际市场对“中国大豆进口需求”的预期,可能对国际大豆价格构成下行压力,赋予中国企业在采购和定价上更大主动权 [3] 豆粕减量替代行动 - 为降低对进口大豆的依赖,中国正推广低蛋白日粮技术和拓展菜籽粕、棉籽粕、昆虫蛋白等替代蛋白来源 [4] - 此举旨在构建更有韧性、更可持续的蛋白供应体系,从需求端重塑大豆供应链的安全基础 [4]
我国大豆供应链韧性持续增强
经济日报· 2025-10-30 06:01
中国大豆供应链战略与现状 -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大豆消费国,年消费量超过1亿吨,但自给率较低,常年进口量保持在8000万吨以上,进口来源高度集中于巴西、美国、阿根廷等少数国家 [1] - 为应对结构性风险,行业通过拓展进口渠道、充实国家储备、提高自给水平、推进豆粕减量替代等多重战略增强供应链韧性 [1] 进口渠道多元化 - 行业在深化与巴西、美国、阿根廷等传统渠道合作的同时,积极拓展俄罗斯、埃塞俄比亚等新兴进口渠道,以增强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2] - 进口多元化战略使企业在国际采购中拥有更多选择和更强议价能力,并推动了全球大豆贸易格局的洗牌 [2] 国家储备的战略作用 - 充足的大豆储备是保障国内供给安全的基石,充当市场稳定的“稳压器”和供需调节的“蓄水池” [2] - 通过加强统筹规划和信息引导,可形成有序均衡的国际采购节奏,避免集中推高国际价格;在极端情况下,储备可作为战略反制工具,应对短期供应风险 [2] 自给率提升与议价能力 - 行业实行大豆产能提升工程,大豆产量连续3年超过2000万吨,2024年大豆自给率比2020年提高4个百分点 [3] - 国产大豆产能的持续扩大,逐步改变国际市场对“中国大豆进口需求”的预期,可能对国际大豆价格构成下行压力,赋予企业在采购和定价上更大主动权 [3] 豆粕减量替代行动 - 为降低对进口大豆的依赖,行业深入实施豆粕减量替代,全面推广低蛋白日粮技术和精准配方,以降低蛋白消耗 [4] - 行业积极拓展菜籽粕、棉籽粕、昆虫蛋白等替代蛋白来源,旨在构建更有韧性、更可持续的蛋白供应体系,从需求端重塑供应链安全 [4]
巴西大豆涨价失算!坐地起价后200万吨大豆滞销,中国3张牌反制
搜狐财经· 2025-10-27 21:25
中国大豆进口策略转变 - 巴西方面试图对大豆坐地起价后 中国方面未进行公开抱怨或谈判 而是直接将订单转移[3] - 中国豆协声明不再购买高价的巴西大豆 显示出明确的应对态度[4] - 作为对巴西涨价的回应 中国在48小时内与阿根廷签订了130万吨大豆订单[6] 进口来源多元化布局 - 中国已构建成熟的"进口多元化"战略 奉行"一国为首、多国补充"原则[4] - 阿根廷成为关键替代供应国 其对华大豆出口量今年同比翻倍至410万吨 9月份单月进口量猛增91.5%[6] - 其他多元化供应来源包括俄罗斯远东地区(每月20万吨)以及乌拉圭、加拿大和乌克兰[8] 国内生产与储备体系 - 中国在东北黑土地实施国家指令以稳定大豆种植面积 国产大豆年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2000万吨以上 作为粮食安全"压舱石"[14] - 中储粮在全国布局六个大豆加工基地 形成"安全屏障" 使行业在紧急情况下能从容应对数月之久[16][17] - 全国粮食储备体系被视为万无一失的"安全阀" 为对外博弈提供底气[16] 饲料配方技术革新 - 进口大豆主要被加工成豆粕 作为养殖业最重要的动物饲料蛋白来源[19] - 行业正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豆粕减量替代"技术革命 旨在减少饲料中豆粕使用比例[21] - 该技术使用菜籽粕、棉籽粕等杂粕进行替代 既是应对价格上涨的短期策略 也是着眼于未来的长期国策[21] 历史教训与战略认知 - 行业从2003年的大豆贸易战中吸取教训 当时美国先抬价再发布利空消息砸盘 导致大量中国压榨企业倒闭[10] - 该经历让行业彻底认识到不能依赖单一供应源 即"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12] - 当前战略布局使采购团队能在全球范围内从容寻找新卖家 完成供应链无缝切换[19]
从被做局到如今一粒不买:中国停购美国大豆背后,局面为何反转?
首席商业评论· 2025-10-24 12:07
当前美国大豆产业危机 - 美国大豆产量创历史新高,但面临严重滞销,密西西比河沿岸货运码头工人工时减少30% [5] - 北达科他州70%的大豆仓库爆满,部分农户将大豆露天堆放;伊利诺伊州紧急建设临时仓库后仍有至少300万吨大豆无处存放,相关保险索赔金额突破5亿美元 [6] - 中国近20年来首次对美国大豆零下单,中国海关总署月度明细表中已删除“美国”一栏 [7] - 中国往年进口额占美国大豆出口总量一半以上,带来超百亿美元收入;当前豆农还款能力不足,可能引发区域性农业信贷风险 [9] - 若中国在11月中旬前仍不采购,美国将损失1400-1600万吨订单,相当于200亿美元市场蒸发;美国大豆库存积压达2200万吨,爱荷华州仓储容量仅剩12% [28][30] 中国大豆产业历史演变 - 中国从大豆出口国变为最大进口国,1908年出口100万吨,1930年出口540万吨 [14] - 1994年《中国农业合作协议》签署后,美国孟山都公司利用中国东北大豆品种开发出转基因大豆,并以半价向中国压榨企业供货,一年内击溃97%的中国大豆加工企业 [14] - 2003年美国农业部发布虚假减产报告导致大豆价格暴涨,2004年中国以4300元/吨价格采购800万吨后,美方数据反转显示增产8.2%,价格暴跌50%至2200元/吨 [16] - 中国70%豆企违约,支付100亿违约金,随后被美国粮商起诉索赔四百多亿人民币;中国压榨企业数量从上千家锐减至90家,四大粮商控制中国85%的榨油企业 [16][18] 中国大豆产业反击策略 - 2006年后中国储备五千万吨大豆,通过中粮、中储粮抛售平抑价格,遏制四大粮商炒作 [20] -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扩大储备体系,高抛低收掌握定价权,并在山东、河南、黑龙江等地兴建大型粮仓,实施粮食保护价 [20] - 2016年农业部规划将大豆种植面积增至1.4亿亩;2022年实现产量与播种面积双增长,北大荒尾山农场亩产达569.25斤 [20][22] - 推广豆粕减量替代技术,将养殖业豆粕使用比例从2020年20%降至2025年14%;开辟巴西、阿根廷及埃塞俄比亚等新供应渠道 [22] 中美贸易摩擦与市场格局变化 - 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中中国对美国大豆加征34%关税;2025年4月特朗普对华商品加征104%关税后,中国将美国大豆关税提高至97%,综合税率达34% [22][23] - 2025年1-8月巴西成为中国最大大豆供应国,占比71.6%,美国份额跌至12%;巴西大豆价格比美国便宜15%且关税仅3%,阿根廷实行零关税加补贴 [25][28] - 中国年大豆消费量约1.1亿吨,占全球30%以上;东南亚年进口量不足2000万吨,无法填补中国市场空缺 [32] - 过去十年中国进口平均带动美国中西部超20万个就业岗位,当前中国离场导致供应链就业受冲击 [29]
巴西大豆价格飙升!美豆受限,中方如何在大豆市场寻找主动权
搜狐财经· 2025-10-21 14:20
巴西大豆价格飙升与中国采购动态 - 2025年10月中旬巴西大豆价格飙升至历史高位,港口报价比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基准价高出每蒲式耳2.8至2.9美元 [1] - 中国买家果断放缓采购节奏,导致12月和1月船期的大豆采购缺口高达800万至900万吨 [1] - 此举动引发全球市场关注,贸易商开始重新评估供应链风险 [1] 中国大豆进口格局与需求结构 - 2025年1月至9月,中国占巴西大豆出口总量的79.9%,创历史新高,显示出对单一来源的过度依赖 [3] - 中国每年大豆消费量约1.1亿吨,其中85%以上用于压榨生产食用油和豆粕饲料 [3] - 国内大豆年产量仅2000万吨左右,每年需进口约9000万吨,进口依赖度超过总消费量的80% [3] 进口多元化战略与替代采购 - 阿根廷在2025年9月取消大豆出口税后,中国在48小时内采购了130万吨大豆,相当于2024年全年自阿进口量的三成 [3] - 中国加速推进进口多元化,除巴西和美国外,阿根廷、黑海地区及非洲成为潜在供应源 [9] - 2024年,中国从阿根廷进口大豆量同比增长15%,俄罗斯大豆对华出口也呈上升趋势 [9] 国内政策与产能提升措施 - 中国强化国家储备的调节作用,中储粮在全国布局6个大豆储备加工基地以快速响应保供稳市需求 [9] - 2023年起实施大豆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国内大豆产量连续三年稳定在2000万吨以上 [9] - 推广豆粕减量替代技术,2024年全国饲料企业豆粕用量占比降至14.5%,较2020年下降1.5个百分点 [11] 供应链建设与国际博弈 - 中资企业参与扩建巴西桑托斯港及支持阿根廷罗萨里奥港现代化改造,以提升供应链效率 [11] - 2025年10月,特朗普公开指责中国“故意避免采购美国大豆”并威胁限制进口中国废食用油,加剧市场不确定性 [11] - 中国大豆进口管理已从被动接盘转向主动调控,每季度评估供应风险并动态调整采购计划 [19] 市场机制与定价权挑战 - 当前芝加哥大豆期货价格约为每蒲式耳1.7美元,但巴西大豆的溢价远高于美国,导致中国进口成本显著上升 [7] -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买家却无法主导定价权,国内油厂压榨利润连续数月为负 [7] - 中国大连商品交易所的大豆期货交易量逐年上升,2024年成交量同比增长12%,为未来定价权争夺奠定基础 [17] 资源约束与长期战略 - 在保障口粮的前提下,中国大豆扩种空间有限,进口成为结构性选择 [5] - 要实现完全自给需7亿至8亿亩大豆种植面积,而当前仅约1.3亿亩,资源约束决定了进口主导格局将长期存在 [15] - 中国的大豆战略演变为多维度操作,通过多元采购、建立储备缓冲及提升国内产能来增强系统韧性 [13]
趋势研判!2025年中国色氨酸市场政策汇总、产业链图谱、发展现状、竞争格局及未来前景展望:饲料市场需求占比最大,超70%[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8-28 09:36
行业概述 - 色氨酸是非极性α-氨基酸之一,8种必需氨基酸之一,无法由人体自身合成,必须通过食物摄入 [2] - 根据化学结构和来源不同,色氨酸可分为L型和D型两大类,L-色氨酸是人体必需且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形式,D-色氨酸的生理意义主要体现在科研和工业领域 [2] 市场政策 - 我国高度重视氨基酸产业发展,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推动原料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支持、鼓励和规范行业发展 [4] - 政策为色氨酸行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4] 产业链 - 行业上游主要包括玉米、糖蜜等原材料供应商以及发酵罐、分离纯化设备等机械设备供应商,玉米、糖蜜是色氨酸发酵工艺的主要碳源 [7] - 行业中游为色氨酸生产 [7] - 行业下游为应用市场,涵盖饲料、医药、保健品、食品等诸多领域 [7] 发展现状 - 饲料为色氨酸最大需求市场,占比超70% [9] - 2025年上半年我国工业饲料总产量达15850万吨,同比增长7.7%,其中配合饲料、添加剂预混合饲料产量分别为14807万吨、342万吨,同比增长8.1%、6.9% [9] - 2024年我国色氨酸需求量达2.38万吨,市场规模达13.09亿元 [1][9] - 在食品领域,色氨酸作为营养补充剂可用于改善睡眠、促进情绪平衡等,在功能性食品和营养补充剂中的应用逐渐增多 [1] - 在医药领域,色氨酸可用于合成药物或作为医药原料,需求稳步增长 [1] 竞争格局 - 市场集中度明显提升,国际知名企业日本味之素、韩国希杰凭借先进技术与广泛品牌影响力在我国市场占据重要地位 [10] - 国内企业宁夏伊品生物科技、阜丰集团、安徽华恒生物科技、浙江新和成、梅花生物科技集团、无锡晶海氨基酸依托国内原材料资源与成本优势,通过技术创新,市场占有率逐步提升 [10] - 2024年阜丰集团营业总收入完成277.6亿元,毛利润50.57亿元,毛利率为18.22% [12] - 2024年华恒生物营业总收入达21.78亿元,其中氨基酸产品收入15.09亿元,占营业总收入的69.28% [12] 发展趋势 - 未来基因工程技术将进一步深入应用,使菌株性能不断优化,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产量和纯度 [13] - 在环保法规日益严格的背景下,绿色生产工艺将成为发展重点,企业会更加注重开发能耗低、污染小的生产技术 [13]
从中报看德康农牧释放的价值信号:业绩稳步兑现 “联农带农”实践成果斐然
智通财经· 2025-08-18 09:24
行业政策导向 - 政策鼓励生猪养殖业向高质量发展,引导产能优化升级,同时要求以民生为导向,稳产保供、平抑物价并促进农民增收,带动乡村振兴[1] - 监管思路清晰,兼顾产业升级与共同富裕目标,德康农牧的"联农带农"模式高度契合政策主张[1] 公司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收入116.95亿元,同比增长24.3%,生物资产公允价值调整前利润12.73亿元,同比劲增250.6%[1] - 生猪板块收入98.79亿元,同比增长32.6%,销量同比增27.1%至511.74万头,商品猪售价增长3.5%至2032.7元/头[2] - 家禽及屠宰食品板块小幅亏损,但生猪板块作为核心引擎带动整体业绩亮眼[2] 生猪板块竞争优势 - 育种技术领先:自主培育的德康II配套系比主流品种提前10天出栏,料比下降0.1,单头肉猪增收超100元[3] - 饲料营养技术精准:差异化定制配方结合低蛋白日粮技术,实现成本压降与效率提升[3] - "二号家庭农场"模式轻资产运营,农户代养费同比增15.5%,PSY提升至27头,生产效率行业领先[1][4] 商业模式创新 - "二号家庭农场"采用母猪+仔猪代养模式,与农户深度绑定,农户积极性高且收益显著提升[4] - 公司提供技术培训、养殖指导及多重资源支持,搭建政府、金融机构与农户的共赢生态链[7] - 模式创新带动农户增收,代养费高于传统模式并持续增长[7] 社会价值与战略定位 - 公司通过技术赋能帮助农户掌握母猪养殖技术,解决行业痛点如产能过剩、农民增收难等问题[6] - 积极响应政策号召,推动生猪种业自主创新,建立"龙头带中小"合作机制[7] - 长期看,公司模式有望为国家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共同富裕持续贡献力量[8]
瑞达期货菜籽系产业日报-20250728
瑞达期货· 2025-07-28 20:07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菜粕方面,国内油厂开机率相对偏高,豆粕延续累库态势压制粕类市场价格,未来生猪存栏或下降,农业农村部推进豆粕减量替代降低需求预期,但四季度买船不确定性支撑远期市场;近月菜籽到港少降低供应压力,水产养殖旺季提升菜粕饲用需求,但豆粕替代优势良好削弱需求预期,盘面继续偏弱震荡,近日市场波动大,短线参与为主 [2] - 菜油方面,油脂消费淡季,国内植物油供给宽松,菜油油厂库存压力高牵制市场价格,但油厂开机率降低使菜油产出压力减弱,三季度菜籽买船少降低供应端压力;受中澳贸易有望恢复影响,近日菜油表现弱于豆棕,短期波动加剧 [2]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期货市场 - 菜油期货收盘价9406元/吨,环比-51;菜粕期货收盘价2660元/吨,环比-15;ICE油菜籽期货收盘价699.9加元/吨,环比2.6;油菜籽期货收盘价5197元/吨,环比60 [2] - 菜油月间差49元/吨,环比-7;菜粕月间价差267元/吨,环比-3 [2] - 菜油主力合约持仓量201338手,环比-9445;菜粕主力合约持仓量468326手,环比-15182 [2] - 菜油期货前20名持仓净买单量15749手,环比2973;菜粕期货前20名持仓净买单量24840手,环比1665 [2] - 菜油仓单数量3487张,环比0;菜粕仓单数量0张,环比0 [2] 现货市场 - 江苏菜油现货价9570元/吨,环比0;南通菜粕现货价2560元/吨,环比-20 [2] - 菜油平均价9610元/吨,环比0;进口油菜籽进口成本价4981.37元/吨,环比20.15 [2] - 江苏盐城菜籽现货价6000元/吨,环比0;油粕比3.61,环比-0.01 [2] - 菜油主力合约基差113元/吨,环比35;菜粕主力合约基差-100元/吨,环比-5 [2] - 南京四级豆油现货价8320元/吨,环比-30;菜豆油现货价差1220元/吨,环比-20 [2] - 广东24度棕榈油现货价8970元/吨,环比-30;菜棕油现货价差570元/吨,环比50 [2] - 张家港豆粕现货价2850元/吨,环比-10;豆菜粕现货价差290元/吨,环比10 [2] 上游情况 - 全球菜籽预测年度产量8977万吨,环比0.21百万吨;油菜籽年度预测值产量12378千吨,环比0 [2] - 菜籽进口数量合计当月值18.45万吨,环比-15.1;进口菜籽盘面压榨利润232元/吨 [2] - 油厂菜籽总库存量20万吨,环比5;进口油菜籽周度开机率14.93%,环比-0.79 [2] 产业情况 - 菜籽油和芥子油进口数量当月值34万吨,环比10;菜籽粕进口数量当月值28.79万吨,环比4.13 [2] - 沿海地区菜油库存9.55万吨,环比0.3;沿海地区菜粕库存1.9万吨 [2] - 华东地区菜油库存56.27万吨,环比-2.18;华东地区菜粕库存35.13万吨,环比-2.91 [2] - 广西地区菜油库存5.55万吨,环比-0.05;华南地区菜粕库存27万吨,环比-1.2 [2] - 菜油周度提货量2.91万吨,环比-0.38;菜粕周度提货量2.32万吨,环比-0.14 [2] 下游情况 - 饲料当月产量2762.1万吨,环比98.1;餐饮收入当月值4707.6亿元,环比129.4 [2] - 食用植物油当月产量440.4万吨,环比 -87 [2] 期权市场 - 菜粕平值看涨期权隐含波动率23.87%,环比-0.09;菜粕平值看跌期权隐含波动率23.87%,环比-0.09 [2] - 菜粕20日历史波动率15.85%,环比0.2;菜粕60日历史波动率16.72% [2] - 菜油平值看涨期权隐含波动率16.52%,环比0.71;菜油平值看跌期权隐含波动率16.52%,环比0.76 [2] - 菜油20日历史波动率10.9%,环比0;菜油60日历史波动率12.14%,环比0.03 [2] 行业消息 - 7月25日,洲际交易所11月油菜籽期货收高5.10加元,结算价报每吨700.80加元,本周陷于低迷行情,受利多生物燃料因素和利空良好作物情况夹击 [2] - 截至7月20日当周,美国大豆优良率为68%,低于分析师预期的71%,前一周为70%,上年同期为68%,现阶段美豆产区天气良好,丰产预期强烈 [2] 重点关注 - 周一我的农产品网油菜籽开机率及各地区菜油粕库存量,中加及加美贸易争端走向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