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规模市场
搜索文档
2026年中国经济展望:在变化中破局开新
工银国际· 2025-11-20 17:52
宏观经济深度研究 在变化中破局开新 ——2026 年中国经济展望 2025 年,过载的全球系统经历了一次"热启动"。随着高利率压力缓解、供需错 配修复、政策与产业联动重新结合,全球经济虽然未重返旧有常态,但在复原 与重构的交织中,新的增长架构与路径正在形成。展望 2026 年,前一阶段积累 的力量将集中显形,熵增与熵减的拉力此消彼长,全球经济被推至秩序与无序 的临界地带,各国增长模式的差异被迅速放大。就在这一关键节点,中国选择 了一条具有前瞻性的战略路径——以制度确定性对冲外部波动,以结构升级释 放中长期潜能,以新质生产力引领未来竞争,以内需体系建设激活超大规模市 场的深层动能。在这一全局判断之上,中国正在形成一个五年乃至更长周期的 破局开新。以变立势,通过结构优化、产业进化与体系重塑,构筑跨越周期的 竞争力。以需聚力,在更强的消费循环中释放超大规模市场的持续动能。以稳 立基,通过政策的确定性夯实经济运行的战略底盘。三股内生力量的耦合,使 中国在"十五五"开局之年有望保持 5% 左右的增长,在外部环境更具不确定性 的背景下保持稳健。同时,这种由内部驱动的结构性升级正在推动中国经济迈 向更加自主、更加均衡、更加 ...
媒体报道︱超大规模市场看优势 打通绿电到绿氨全链条
国家能源局· 2025-11-20 15:14
中国绿色氢氨一体化产业突破 - 吉林松原建成全球最大绿色氢氨醇一体化项目,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绿色石油”生产基地[6] - 项目包含5万千瓦光伏和59万千瓦风电,通过电解水制氢并合成绿氨,预计2024年底前投产[8][6] - 项目采用全球最大规模储氢设备,包括15台水容积2000标方的氢储罐,作为绿氢“缓冲池”[12] - 项目首次采用柔性合成氨技术,实现生产负荷在30%到110%范围内灵活快速调节[12] - 项目制氢车间配备64台电解槽,单台每小时产氢量达1050方,规模为全球最大[14] 技术创新与成本优势 - 项目通过“赛马”机制让国内头部制氢设备企业同台竞技,促进技术快速迭代[12][18] - 优化碱性电解槽流场流道,大幅提升响应速度,更适用于风电光伏直连[16] - 示范项目带动下,2024年制氢系统成本较2023年降低10%以上,预计未来成本将继续下降[21] - 利用柔性合成氨技术和储氢设备,解决新能源波动性与绿氨生产连续性的匹配难题[8][12] 市场应用与产业前景 - 项目产出首批绿氨将作为燃料应用于国际航运领域[6] - 全球首单绿色船用氨燃料加注作业已在辽宁大连完成,首次实现绿氨替代传统化石能源[23] - 目前全球传统氨产量超2亿吨,中国占三分之一,预计到2035年绿氨需求有望突破1亿吨[25] - 中国风光总装机突破17亿千瓦,已超越火电成为第一大电源,每年新增新能源容量超2亿千瓦[28] - 到2035年国内风电光伏装机有望达36亿千瓦,绿电超大规模市场正在扩容[4] 产业政策与创新环境 - 国家规划在风光开发潜力大、生物质和水资源丰富地区布局可再生能源制氢氨醇综合产业基地[26] - 国务院提出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36] - 超大规模市场可让创新成果快速规模化应用,大幅摊销固定成本,为企业提供充分试错空间[30][32] - 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能,引导资本精准流向科技创新前沿领域,进一步激活创新潜能[34]
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增强供需适配性”,提振消费释放新信号
新京报· 2025-11-19 18:58
本月刚刚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增强消费品供需适配性进一步促进消费政策措施。提出"增强 供需适配性",国务院常务会议为下一步提振消费释放了什么新信号? 这次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快新技术新模式创新应用,强化人工智能融合赋能,聚焦重点行业、重点领域 开发新产品和增值服务。有专家表示,培育超大规模市场,使之成为"需求引擎",不断为新产品、新业 态、新模式的诞生提供土壤。 对于如何解决"供需适配"的问题,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提出了一些重点路径,如明确,加快新技术新 模式创新应用,强化人工智能融合赋能,聚焦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开发新产品和增值服务,持续拓展新 的消费增量。围绕细分市场精准匹配不同人群需求,发展一批柔性制造工厂,推动生产高效响应消费者 个性化需要等。 聚焦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开发新产品和增值服务 何为供需适配?商务部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所长董超解释,供需适配是指通过提升供给与需求的匹 配度,从而解决低端供给过剩、优质供给不足的供需错位问题,进一步打通制约消费的卡点堵点,畅通 经济循环,释放消费潜力。 要围绕细分市场精准匹配不同人群需求,发展一批柔性制造工厂,推动生产高效响应消费者个性化需 要。 要培育消费 ...
诸多完整产业链“世界之最”强底气 如何用好超大规模市场?
央视网· 2025-11-19 16:16
我国造船业三大指标: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全球份额占比超 过50%。 我国拥有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容量达21.6亿千瓦,占全球总量40% 以上。 我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信息通信网络。5G基站开通数、移动电话用户数、固定宽带网络规模等指标 排名全球第一。 中国式现代化是14亿多人口的现代化,规模空前。依托超大规模市场,我国成为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 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截至2024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接近30%,已连续15年保持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地位。 在全球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量位居第一。 我国生产的粗钢、水泥、电解铝占据全球产量50%以上。 我国生产了全球80%以上的光伏组件和70%的风电装备。 新能源汽车产量连续10年位居全球第一。 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为我国产业发展注入持续而强大的支撑力,完善的产供链体系确保了生产制造的自主 可控和快速响应。 一大早,这家位于苏州吴中区的服务机器人生产企业的物流中转场已是一派繁忙景象。十几辆满载零部 件的车辆排队进出,工人们操作叉车将货物从进货区快速转运至出货区。来自苏州 ...
诸多完整产业链“世界之最”强底气!如何用好超大规模市场?| 观察↓
央视网· 2025-11-19 15:20
中国制造业的全球地位与规模优势 - 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接近30%,已连续15年保持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地位[1] - 在全球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220多种产量位居全球第一[1] - 粗钢、水泥、电解铝全球产量占比超过50%[4] 新能源与绿色产业领先优势 - 新能源汽车产量连续10年位居全球第一[3] - 生产全球80%以上的光伏组件和70%的风电装备[4] - 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容量达216亿千瓦,占全球总量40%以上[7] 高端制造与智能化发展 - 代表智能制造最高水平的“灯塔工厂”数量全球第一,占比超过40%[9] - 工业机器人新增装机量占全球比重超过50%[11] - 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信息通信网络,5G基站、移动电话用户、固定宽带规模等指标全球第一[6] 造船业与产业链完整性 - 造船业三大指标(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全球份额占比超过50%,连续多年全球第一[7] - 成为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1] 供应链协同与产业集聚效应 - 苏州机器人生产企业依托“1小时运输圈”,将电机组件供货时间从4小时缩短至2小时,实现零库存管理[15] - 产业链上下游共享技术资源,形成“市场需求—联合研发—量产落地”的闭环模式,大幅缩短研发周期[16] - 苏州吴中区“机器人+人工智能”产业集聚相关企业1600余家,服务机器人产量占全国六成以上,2025年产业规模有望突破2000亿元[16] 超大规模市场的支撑作用 - 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为产业发展注入持续强大的支撑力,完善的产供链体系确保生产制造的自主可控和快速响应[12] - 超大规模市场为产业成长提供独一无二的沃土,是产业竞争的核心底气[17] - 国内市场纵深广阔,下沉市场发育程度提升,为各类行业和企业创新提供更多机会[19]
超大规模市场!又一万亿元风口,来了
经济网· 2025-11-18 08:24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巨大优势,并已纳入“十五五”规划的战略部署 [1] - 该优势体现在消费、产业、创新、物流、开放等多个方面,当前重点是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和构建新发展格局 [1] - 超大规模市场不仅体现为人口规模,更体现在消费层次的丰富多元和消费模式的创新迭代 [11] - 通过创新消费场景、优化消费环境可进一步激活市场需求潜力,推动经济持续向上向好 [25] 消费市场规模与地位 - 中国拥有14亿消费者,支撑起全球独有的巨大消费市场 [2] - 汽车产销总量连续16年位居世界第一,空调、洗衣机、冰箱等家电销量全球榜首 [4] - 是蔬菜、水果、猪肉、水产品、鸡蛋等农副产品的最大消费国 [4] - 拥有超过9万块电影银幕,构筑全球最大电影放映网络 [6] - 是全球最大的单一国内旅游市场,今年前三季度国内居民出游人次达49.98亿,同比增长18% [6] - 网上零售额连续12年全球第一,今年前10月达12.7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6% [8] - 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全球第一,2024年达到563.7万亿元 [10] 消费模式创新与结构升级 - 电商生态拓展边界,成为线上线下融合的“消费生态试验场”,即时零售的30分钟送达模式重塑居民生活习惯 [13] - 2024年中国即时零售市场规模达7800亿元,预计2030年将突破2万亿元,年均增速超25% [15] - 消费结构持续升级,文化旅游、医疗健康、银发经济、首发经济等为消费扩大注入新动能 [17] - 服务消费加速崛起,线下演出、音乐节、体育赛事、展览、市集等百花齐放 [19] - 年轻人个性化、悦己化、圈层化的消费偏好引领新需求,“IP+消费”成为吸引年轻人的流量密码 [21][22] - 夜经济潜力显现,上海某街区夜间客流环比增长约15%,夜间租户营业额环比增长近20% [21] -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上海5个夜间经济人气地标的夜间消费额同比增长15.3% [24] 市场潜力激活与发展前景 - 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源于超大规模人口所蕴含的需求升级,并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相互促进 [25] - 数字消费、服务消费等新场景催生新业态,新业态进一步催生新模式,形成良性互动 [25] -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扩大内需既有空间又有潜力 [25] - 需让居民收入增速同经济增长更同步,以增强消费市场后劲和发展潜力 [26] - 需取消对合理消费环节的不合理限制,打通堵点,优化消费环境,使产品品质与消费需求升级有效匹配 [26]
超大规模市场看优势之一——消费之大:众口能调 各自精彩
搜狐财经· 2025-11-17 23:16
超大规模市场的根基 - 中国拥有14亿人口基数,构成超大规模市场的根基 [1] - 巨大的人口体量是基础,但并非市场的全部内涵 [1] 整体消费能力 - 中国拥有世界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消费意愿持续升级 [1] - 中等收入群体占总人口比重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意味着消费市场增长空间依然广阔 [1] - 升级的消费需求涵盖教育、医疗、文旅等多个领域 [1] 消费层次多样性 - 中国幅员广大,天南地北孕育出千差万别的消费习惯与偏好 [1] - 消费文化迥异且交流融合,例如北方老人南下避寒与南方游客北上冰雪旅游 [1] - 消费层次丰富多元,是消费市场纵深的重要体现 [1] 消费模式迭代 - 近年来涌现多种消费新名词,如“悦己消费”、“国潮消费”、“户外消费”、“绿色消费”、“情绪消费” [2] - 新模式包括银发经济、首发经济、夜间经济、票根经济、体验经济等 [2] - 消费价值观正在进阶,从物质满足到精神追求,从单一选择到多元体验 [2] 市场优势总结 - 中国消费市场之“大”不仅在于人口规模,更在于潜力厚、层次丰、模式新 [2] - 市场既有广度更有深度,既容纳差异又催生融合,既扎根传统又拥抱变化 [2] - 这是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真正优势所在,也是经济的活力之源 [2]
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体现在哪,怎样用好
搜狐财经· 2025-11-14 20:02
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与地位 - 市场资源是我国的巨大优势,强大国内市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依托 [1] - 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的地位更加稳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20年的39.1万亿元提升至2024年的48.3万亿元,年均增长5.5% [1] - 网上零售连续12年全球第一,汽车、空调、洗衣机等商品销量全球第一 [1] 消费市场表现与结构 - 2024年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5877亿元,同比增长4.5%,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1.2个百分点 [2] - 9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5% [2] - 2024年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6.2%,增速高于商品零售额3个百分点,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同比增长7.4% [2] - 服务消费对人均消费支出增长的贡献率达63%,显示消费结构正加快向服务消费主导转变 [2] 新型消费业态与趋势 - 新型消费业态融合创新,包括数字消费、品质电商、首发经济、“人工智能+消费”、“IP+消费”等成为新增长点 [3] - 新场景消费如商场内设博物馆、海洋馆,满足购物、逛展、亲子娱乐等一站式需求 [3] - 国货“潮品”畅销海内外,老字号创新发展和新中式服装如汉服、“马面裙”等受到市场欢迎 [3] - 谷子经济、潮玩盲盒等新潮流风靡全球,出现“Labubu现象”等消费新风尚 [3] 市场开放与国际影响 - 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意向成交金额834.9亿美元,比上届增长4.4%,创历史新高 [5] - 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事项已从328项减至106项,清理了4200多件阻碍要素流动的政策举措 [6] “十五五”期间扩大内需战略 - 规划提出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部署拓展增量、提升效益、畅通循环三方面重点任务 [5] - 拓展增量措施包括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扩大服务消费,推动商品消费扩容升级 [5] - 提升效益方面将优化政府投资结构,提高民生类政府投资比重,加强政府投资全过程管理 [6] - 畅通循环将统一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规范地方政府经济促进行为 [6]
从进博会看中国“搬不走的优势”
中国经济网· 2025-11-11 07:55
进博会彰显中国市场核心优势 - 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展览面积达43万平方米,有4108家参展企业参与 [1] - 外资企业持续看好中国市场,认为中国拥有一系列长期积累、无法被简单复制的“搬不走”的核心优势 [1] 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纵深 - 中国市场为外资企业提供了质、量并举的战略纵深,是其实现业绩持续增长的重要条件 [1] - 中国市场在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新赛道能不断唤醒新供给并引领新需求 [1] - 以纽仕兰乳业为例,企业在中国市场全球首发新产品,认为需不断优化供给结构以激发市场活力 [1] 完备产业链的成本优势 - 外资企业在中国能快速找到合作伙伴,实现从原材料供应到研发设计的高效协同,产业链韧性全球独树一帜 [2] - ABB机器人本土供应商占比已超过80%,正加强全价值本地化布局,深度融入长三角与珠三角智能制造产业集群 [2] 制度型开放的稳定环境 - 持续深化的制度型开放为外资企业提供了稳定可预期的发展环境 [2] - 以CASETiFY为例,品牌得益于上海开放、创新的营商环境,得以快速扎根并实现市场迅速扩张 [2] - 不断压缩的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和制造业全面开放等政策,消解了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负面影响 [3]
进博会规模为何再创新高(现场评论)
人民日报· 2025-11-08 06:00
进博会规模与历史成果 - 第八届进博会吸引155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与 4108家境外企业参展 整体展览面积超过43万平方米 规模再创新高 [1] - 前7届进博会累计意向成交额超5000亿美元 [1] - 从2018年首次亮相到2025年规模空前 进博会越办越好 众多投资商采购商从头回客变为回头客再到常驻客 [1] 中国市场吸引力与投资案例 - 中国连续16年稳居全球第二大进口市场 十四五时期货物和服务进口将超过15万亿美元 未来10多年中等收入群体将超过8亿 [2] - 泰国IFBH集团在进博会与上海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并正式落户上海 [2] - 阿斯利康在进博会宣布追加1.36亿美元投资以扩大青岛生产供应基地产能 [2] 进博会的全球角色与开放意义 - 进博会作为全球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 是全球共享的国际公共产品 在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时热度不降反增 [3][4] - 进博会通过参展商帮助本土中小企业搭上进博快车 并将非洲产品专区扩容 展现开放合作发展的深度与温度 [4] - 不断走向现代化的中国通过进博会为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和正能量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