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

搜索文档
通达股份半年净利大增68.24% 核心业务发力出口营收2.61亿
长江商报· 2025-07-29 07:39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36.18亿元,同比增长37.28% [1][2] - 归母净利润6187.33万元,同比增长68.24% [1][2] - 扣非净利润6045.44万元,同比增长89.08% [2] - 2025年全年目标营业收入突破100亿元,利税总额10亿元 [4] 业务板块 - 电线电缆业务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5.49%,新签订单同比增长80.17% [3] - 航空器零部件精密加工与装配业务同比增长43.51% [3] - 两网业务新签订单同比增长132.84%,海外出口新签订单同比增长92.08%,新能源业务新签订单同比增长53.03% [3] 市场拓展 - 电线电缆远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2][5] - 2025年上半年出口业务营业收入2.61亿元,同比增长62.12% [2][6] - 子公司成都航飞引进德国DST智能化航空器零部件柔性加工生产线 [6][7] 研发创新 - 已授权95项专利,其中10项为发明专利 [6] - 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0.94亿元,同比增长25.37% [6] - 获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 [6] 战略规划 - 深化电力线缆市场,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提高竞争力 [7] - 持续拓展全球化布局,聚焦研发创新 [5][6]
安琪酵母拟5.06亿收购晟通糖业55%股权 业绩稳定成功发行10亿科技创新债券
长江商报· 2025-07-29 07:33
收购晟通糖业 - 公司拟斥资5.06亿元收购呼伦贝尔晟通糖业55%股权以推动制糖板块及下游产业链发展 [1] - 晟通糖业主要产品为食用绵白糖和白砂糖年产能12.5万吨糖蜜副产品年产能3.5万吨2025年技改后产能将提升 [2] - 晟通糖业2024年营业收入6.02亿元净利润8265.73万元本次交易估值增值率63.8%对应55%股权评估价5.06亿元 [3] - 交易包含业绩对赌协议承诺方需确保2025-2027年净利润与无杠杆自由现金流加权合计不低于1.73亿元未达标需现金补偿超额完成有奖励 [4] 公司战略与产业链布局 - 公司为全球第二大酵母企业酵母系列产品总产能超45万吨国内市占率55%全球超20% [2] - 糖蜜占酵母生产成本近六成公司已通过水解糖部分替代糖蜜现有水解糖年产能约60万吨 [2] - 收购晟通糖业将优化产业结构增强持续盈利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交易完成后纳入合并报表范围 [3] 融资与财务表现 - 公司发行10亿元科技创新债券票面利率1.85%创全国同期限公司债券利率最低纪录认购倍数3.45倍 [5] - 债券资金将用于置换高成本银行贷款深化资本运作创新构建多元化融资体系 [5] - 2024年公司营收净利双增长2025年一季度营业总收入37.94亿元同比增8.95%归母净利润3.70亿元同比增16.02%扣非净利润3.70亿元同比增25.61% [5] 新产品发展 - 酵母蛋白为公司重点推广新产品通过微生物发酵技术生产可应用于保健品饮料乳制品肉制品等领域 [6][7] - 公司未来规划聚焦高品质酵母蛋白生产并通过下游渠道销售 [7] 区域科创债动态 - 湖北2025年已发行22只科创债规模合计213.30亿元发行数量中部地区领先公司10亿元科创债为其中一只 [5]
甘肃激发国企创新动能
经济日报· 2025-07-29 05:53
今年上半年,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同比增长11.99%,"三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15%;省级专精特新企业 累计达103户,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192户;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8项、甘肃省科技进步奖70余项,多项 核心指标持续向好向优……这份科技创新"成绩单",是甘肃国资国企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激发企业创新 动能、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生动实践。 在金川集团龙首矿无人驾驶运矿石卡车控制室,大屏幕上显示卡车正在运行,操作工在电脑前,一边实 时监测车辆位置和运行状态,一边远程操控。这些车在500米深的矿井工作,一趟可拉运108吨镍 矿。"以前一个班次要12个人,现在只需6个人,而且安全高效。"金川集团龙首矿运输工区党支部书 记、主任赵鹏告诉记者,实现智能化后,减少了人工,还提高了安全性能。 近年来,甘肃国资国企以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为总牵引,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生态优化和科 技成果转化,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注入了强劲动能。 激发创新动能 2018年,金川集团开始在龙首矿探索建设智慧矿山,2019年,实现了基于无线通信技术的电机车无人驾 驶,2020年,完成5G电机车无人驾驶项目建设。如 ...
深化国企改革开启“增长第二曲线”
经济日报· 2025-07-29 05:53
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成效 - 截至6月底地方重点任务平均完成率超过90% [1] - 上半年地方监管企业实现增加值3 7万亿元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 7万亿元 [1] - 地方监管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达2655 5亿元 [1] - 47家地方监管企业参与22个中央企业创新联合体建设 [1] 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发展 - 31个省市通过设立科研基金 建立投资平台推进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 [1] - 地方国资国企在先进制造 信息技术 绿色低碳等领域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1] - 上海在集成电路 高端装备等领域组建国资并购基金矩阵 [2] - 深圳设立总规模50亿元的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 [2] 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兴领域布局 - 28个地方实施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行动 建设61个卓越级智能工厂 905个典型场景 [2] - 青海推动省属企业绿色发展 设立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基金 [2] - 北京 天津 广西与中央企业联合举办4场产业链融通发展共链行动 [2] 未来发展规划与改革方向 - 以编制"十五五"规划为契机重塑未来核心竞争力 [3] - 突出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科技成果转化运用 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3] - 大力培育引领产业升级的新兴支柱产业 [3] - 持续完善市场化经营机制 加强重组整合 [3]
大事不妙,中国资产被扫货,已断美3条财路,鲁比奥逼中方守规矩
搜狐财经· 2025-07-29 05:45
«——【·前言·】——» 中国资产被韩国股民扫货,全球资金加速从美国撤离。中美博弈断了美国三条能源财路,鲁比奥逼迫中国守规矩的动机又是什么? 在特朗普政府推行强硬对华政策的背景下,全球资本流动正经历结构性变迁,韩国证券存托结算院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 7 月 15 日,韩国投资者对中国内 地及香港股市的累计交易额突破54 亿美元。 中国市场首次超越日本和欧洲,成为韩国资本第二大海外投资目的地。这一转变打破了韩国资本长期依赖美国市场的格局 。 «——【· 全球资本流向大逆转·】——» 韩国资本的转向具有鲜明的产业指向。在港股市场,小米集团 - W、比亚迪股份、宁德时代等科技龙头成为主要吸金标的,其中小米年内获净买入 1.7 亿美 元,比亚迪和宁德时代分别吸引 9310 万和 6089 万美元资金流入。 这种偏好与韩国投资者对新兴技术赛道的敏锐嗅觉密切相关:华夏中证机器人 ETF 成为 A 股市场最受韩资青睐的标的,反映出其对中国人工智能、高端制 造领域的强烈信心。 此前十余年,韩国散户日均交易美股规模长期占其海外投资的 60% 以上,而 2025 年上半年这一比例已降至 42%,中国市场占比则从 15% ...
10万亿海洋经济崛起硬科技注入产业发展澎湃动力
证券时报· 2025-07-29 01:59
海洋经济总体规模 - 2024年我国海洋经济规模历史性突破10万亿元大关达到10.54万亿元 2020-2024年从8万亿元增长至10.54万亿元 [1][2] - 2024年全球仅有15个国家的GDP超过我国海洋经济总量 2025年一季度海洋生产总值达2.5万亿元同比增长5.7% [3] - 2024年海洋经济占GDP比重达7.81%创2020年以来新高 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和增长引擎 [2][3] 行业结构与科技创新 - 2024年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2%增速高于海洋生产总值1.3个百分点 2023年突破2000亿元 [4] - 2024年海洋经济第二产业生产总值达3.77万亿元占比35.8% 第三产业占比持续提升 [4] - 海洋经济结构优化与升级指数达131.0创2021年以来新高 比上年增长1.8% [4] - 亚洲首个工业级海上风电制氢示范项目稳定产氢 首台超100千瓦气动式海浪发电装备下水 [5] - 兆瓦级潮流能发电机组累计并网发电量超450万千瓦时 构建4.31万个海洋微生物基因组数据库 [5] 细分领域全球地位 - 2024年新承接海洋工程装备108艘金额186亿美元占世界份额69.4% 连续7年居世界首位 [6] - 2024年新接绿色船舶订单国际市场份额达78.5% 主流船型全覆盖 [6] - 造船业三大指标连续15年全球第一 2024年造船完工量5076.31万载重吨占世界56.88% [6][7] - 2024年新船订单量13496.57万载重吨占世界75.81% 手持订单24546.78万载重吨占世界66.70% [7] - 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连续数年全球第一 累计装机量全球市场份额达50% [7] - 海洋水产品总量连续35年全球第一 建设169个国家级海洋牧场 [7] 公司动态与战略 - 中国船舶提出2025年增强深海装备研制能力 构建"研发-验证-应用"闭环 [5] - 通过并购重组、产融结合推动深海科技领域技术革新 打造深海科技产业高地 [5] - 绿色船舶订单以载重吨计国际市场份额达80.50% 高端装备建造取得新突破 [7]
最强大脑云集 创新引擎强劲 深圳:从“技术沙漠”到“创新高地”
深圳商报· 2025-07-29 00:55
深圳科技创新发展 - 深圳从仅有2名技术员(拖拉机维修员和兽医)起步,现已发展为全球创新版图的重要坐标,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1] - 生命科学、纳米科技、数学运算、大科学装置建设等领域创新平台快速崛起,实现从"技术沙漠"到"创新高地"的转变 [1] 顶尖人才聚集效应 - 2022年结构生物学家颜宁辞去普林斯顿大学讲席教授职位,回国创建深圳医学科学院,该院从最初1名PI发展为人才密集的综合型科研平台 [2] - 深圳吸引顶尖科学家的核心优势包括:快速搭建的大科学装置、宽松开放的科研环境、鼓励原创和长期投入的创新精神 [2] - 深圳医学科学院致力于打通前沿科学与成果转化障碍,整合生命科学、新药研发和临床应用,目标打造生物医药"东方大湾区" [2]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 光明科学城作为深圳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在99平方公里区域内集中建设数学、物质、生命科学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 [3] - 鹏城云脑Ⅲ、国家超算深圳中心(二期)、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脑科学平台等重大设施相继落地 [3] - 深圳湾实验室采用"基础研究+产业转化+工程技术"三位一体模式,拥有100多个科研团队,1000多名在职人员(科研技术人员占比93%),含100多位高层次人才 [3] 人才规模与结构 - 深圳人才总量突破700万,其中技能人才406万、留学归国人才22万、高层次人才2.6万 [3] - 连续两年位居中国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榜首,多年稳居高校毕业生就业首选城市 [3] - 全市拥有3000多个创新载体和超2万家高新技术企业 [4] 高校科研能力提升 - 2024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中,深圳大学243人、南方科技大学193人入选,超过部分985高校 [6] - 南科大朱健康教授位列全球生命科学领域"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第一 [6] - 深圳大学39个学科、南科大31个学科入选2023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纳米科学、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科进入全球前50 [6] 协同创新机制 - 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推动9所高校组成"X9高校院所联盟",实现课程互选、师资互聘、资源共建的集群式协同 [6] - 深圳通过原始创新与成果转化"双引擎"模式持续提升全球科技话语权,拓展科技发展深度与广度 [7]
艾为电子: 艾为电子关于本次募集资金投向属于科技创新领域的说明
证券之星· 2025-07-29 00:50
公司主营业务 - 专注于高性能数模混合信号、电源管理、信号链的集成电路设计,主营业务为集成电路芯片研发和销售 [1] - 截至2024年末主要产品型号达1,400余款,年销量超60亿颗,应用于消费电子、工业互联、汽车领域 [1] - 在高性能数模混合信号芯片领域形成完整产品系列,包括音频解决方案、触觉反馈系统、光学防抖OIS芯片等 [2] - 客户覆盖小米、OPPO、比亚迪、微软、三星等品牌及华勤、闻泰等ODM厂商,拓展可穿戴设备、AIoT等细分领域头部客户 [3] 募集资金投向方案 - 拟发行可转债募集资金不超过190,132万元,用于四大项目:全球研发中心建设、端侧AI芯片、车载芯片、运动控制芯片 [3][5][14][22][31] - 全球研发中心项目总投资148,472.97万元,建设期4年,重点建设可靠性实验室及触觉反馈/光学防抖等专业实验室 [5] - 端侧AI芯片项目总投资36,593.61万元,研发MCU+NPU/DSP+NPU等端侧AI芯片及配套电源管理/信号链芯片 [14] - 车载芯片项目总投资31,658.39万元,研发车载音频功放、氛围灯驱动SoC、信号链芯片及主动降噪算法 [22] - 运动控制芯片项目总投资28,735.53万元,研发触觉驱动芯片、摄像头马达驱动芯片、智能电机算法等 [31] 行业与市场前景 - 2024年中国芯片设计行业销售额6,460.4亿元,同比增长11.9%,AI/物联网/智能汽车驱动需求增长 [10] - 2023年中国端侧AI市场规模1,939亿元,2018-2023年CAGR达116.3%,智能穿戴/AIoT推动持续增长 [17] - 2024年全球车规级芯片市场规模641亿美元,中国占28%,电动车芯片需求达1,600颗/辆 [30] - 运动控制芯片下游工业自动化/机器人/无人机市场快速增长,2024年全球工业自动化规模达5,095.9亿美元 [38] 技术竞争力 - 累计获得发明专利412项、实用新型专利232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595项,研发人员占比64% [20][29] - 在端侧AI领域已开发SKTune音效算法、OIS防抖算法等,产品应用于Meta AR眼镜、小米AI智能眼镜 [19] - 车载芯片已量产4×80W车规级数字音频功放、LIN RGB氛围灯驱动SoC等产品 [29] - 运动控制芯片领域拥有20多款摄像头马达驱动芯片技术,2024年出货量超3亿颗 [36] 政策支持 - 集成电路行业受《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等政策支持,享受财税优惠 [9] - 人工智能领域获《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战略扶持,目标2025年相关产业规模5万亿元 [18] - 汽车芯片国产化受《国家汽车芯片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推动,车规认证体系加速完善 [28] - 工业自动化/机器人领域获《"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等政策支持 [35]
报名开启 | 首届星启甬江科创大赛(SeedUp Global)正式启幕
DT新材料· 2025-07-28 23:28
星启甬江科创大赛概述 - 大赛定位为寻找具有技术颠覆性的科技创想者 旨在推动从原理验证到市场化的全周期培育 核心目标是"育科创良种・促成果转化・强产业根基"[5] - 依托甬江实验室资源 打通创新链 产业链 资金链 人才链深度融合通道 提供从技术验证到中试量产的全流程支持[5] - 采用"选种—育种—成苗"培育模式 强调深度赋能而非单纯评选 促进实验室成果转化为产业产品[5][6] 赛程规划 - 项目征集截止8月31日 初赛于9月11-12日通过线下路演进行 十强项目将在9月底前完成尽职调查[8] - 决赛定于10月中旬 最终评选出6名"Gold Y Seed"获奖项目[8] 参赛项目要求 - 技术领域聚焦先进材料 关键器件 核心装备等硬科技方向 要求技术成熟度(TRL)不低于4级且具备小试基础[9][10] - 团队需至少2名核心成员 知识产权归属清晰 技术需具备原创性和颠覆性 市场潜力需达到定义行业的水平[11][12] 获奖权益 - 资金支持最高达1500万元 可入选甬江实验室项目扶持计划[15] - 提供"FOREST"全生态赋能 包括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 价值数十亿的科研设备共享 全球顶尖专家智囊团支持[16][17][18] - 配套产业资源对接 中试放大平台支持 以及体系化创业培训服务[19][20][21] 甬江实验室背景 - 2021年5月成立于宁波 定位为新材料领域前沿创新机构 已汇聚50多位学界带头人组建23支国际科研团队[25] - 规划占地600亩 使命聚焦"从0到1"的技术突破与产业厚植[25]
中泰证券晨会聚焦-20250728
中泰证券· 2025-07-28 22:06
报告核心观点 - 科技突破性进展叠加政策助推刻画牛市主线,港股强势“复苏”科技持续提振市场信心,关注恒生港股通科技主题指数配置价值,介绍华安恒生港股通科技主题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 [6][7][8][11] 各部分总结 科技突破性进展叠加政策助推刻画牛市主线 - 中国AI资产重估、科技革命提振未来增长信心,科技企业创新推动科技龙头迎来“重估+成长”双轮驱动,AI革命使科技板块未来潜力可期 [6] - 政策利好叠加产业突破,资本市场政策力度上升支持科技发展,产业与市场资源向科技领域集聚并产出 [6] 港股强势“复苏”科技持续提振市场信心 - 科技板块引领行情,香港股市吸引全球资金关注,上半年涨幅显著呈牛市态势,科技龙头引领大涨,恒生科技指数涨幅亮眼 [7] - 港股科技板块具长期投资价值,科技龙头企业有护城河与竞争优势,估值优势与上升空间明显,成分股盈利稳定改善 [7] 关注恒生港股通科技主题指数的配置价值 - 港科龙头齐聚,科技属性更纯集中度高,成分股专注TMT和互联网,前十大成分股权重合计超75%,能精准捕捉产业核心红利,增强指数防御性 [8] - 成长性强,估值修复空间大,中长期和短期表现跑赢恒生指数和恒生科技指数,过去一年涨幅达57.26%,市盈率处于合理偏低位置 [9] 产品介绍 - 华安恒生港股通科技主题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跟踪恒生港股通科技主题指数,助力投资者布局港股科技板块龙头企业,追求跟踪偏离度和跟踪误差最小化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