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低碳转型

搜索文档
16.4℃ 去年平均气温再创新高 四川多管齐下应对气候变化,积极谋划绿色低碳转型
四川日报· 2025-06-26 08:21
气候变化与四川气温记录 - 2024年四川平均气温16.4℃,偏高1.2℃,创1961年以来历史新高,刷新2023年16.1℃的纪录 [1] - 气候变化以变暖为主要特征,成为全球最紧迫挑战之一 [1] 水泥行业绿色转型 - 水泥行业是四川二氧化碳排放和环境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2] - 巴中海螺水泥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生产全过程节能减排,较行业能效标杆水平提升8% [2] - 自贡金龙水泥利用水泥回转窑技术减少燃料使用量,实现固体废弃料无害化资源化利用 [2] 绿色低碳产业发展 - 四川着力发展光伏、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绿色氢能等绿色低碳产业 [3] - 加快建设世界级锂电产业基地和全球重要影响力光伏产业基地 [3] - 首个大规模水电解制氢项目投入运营 [3] - 2023年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2%,投资占比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 [3] 能源与交通领域转型 - 可再生能源电力装机突破1亿千瓦,消纳比重超70% [3] - 限额以上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同比增长35.3% [3] - 新增和更新城市公交车中新能源车辆占比超过90% [3] - 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140万辆 [3] 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 - 四川印发《四川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4] - 产品碳足迹是促进产品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协同减排的重要机制 [4] - 碳排放权累计交易额突破10亿元 [4] 气候适应型社会建设 - 推动成都、广元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 [4] - 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4] - 累计建设14个温室气体自动监测站,形成全国首个温室气体自动监测网络 [4] 未来发展方向 - 持续推动能源、产业、交通运输结构调整优化和绿色转型 [5] - 加强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排放控制 [5] - 加快构建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 [5] - 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5]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重要论断的理论创新和实践伟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原创性概念标识性概念纵横谈)
人民日报· 2025-06-26 06:21
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创新 -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重要论断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1] - 该论断基于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认为人类与自然互动中发展,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3] - 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智慧,如《易经》《老子》《孟子》等典籍中的生态观念[4] - 源自习近平总书记长期地方工作实践,包括正定县污染防治、厦门筼筜湖治理、福建"山水田"发展思路等[5][6] 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要求 - 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推动经济、社会、人口和自然协调发展[8] - 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三者辩证统一的基本原则[9] - 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通过高水平环境保护塑造发展新动能[10] 生态文明建设成就 - 污染防治成效显著:2024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29.3微克/立方米,较2013年下降59%[11] - 绿色低碳转型加速:非化石能源跨越式发展,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全球第一,2013-2023年以年均3.3%能源消费增速支撑6.1%经济增长[12] - 生态系统质量提升:生态质量指数59.95,全国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比超30%,森林覆盖率超25%[13] - 碳达峰碳中和进展:建成全球最大碳交易市场,2013-2022年碳排放强度下降34.4%[14] 全球生态治理 - 应对气候变化:坚持《巴黎协定》,推动构建公平合理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16] - 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目标落实[17] - 深化荒漠化防治、海洋污染治理、核安全等领域国际合作[18] - 建设绿色"一带一路",深化绿色基建、能源、交通等领域合作[19]
“碳”路向未来——我国加快推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
新华社· 2025-06-26 00:52
核心观点 - 中国在绿色低碳转型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包括能源结构调整、碳市场建设和绿色技术应用 [2][3][4] - 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带来巨大发展机遇 [2][8] - 绿色低碳理念已融入经济全领域、生产全过程和日常生活 [9][10] 能源结构调整 - 2024年全国能耗强度同比降低3.8%,"十四五"前四年累计降低11.6% [4] - 截至2025年4月底,风电光伏发电装机突破15亿千瓦,清洁能源占比快速提升 [4] - 风电光伏装机超过火电将成为常态 [4] - 广西新能源已成为第一大电源,通过绿电置换提升新能源利用率 [7] 碳市场建设 - 2025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首次完成扩围 [4] - 首批核证自愿减排量完成登记并实现上线交易 [4] - 截至6月24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量6.64亿吨 [4] - 核证自愿减排量累计成交215万吨 [4] 绿色技术应用 - 青岛即发集团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染色技术,每年可节约10万吨水 [6] - 常州市新北区绿色低碳智慧园区推动单位产值碳排放下降近六成 [7] - 山东港口青岛港研发的氢电拖轮预计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500余吨 [7] - 杭州市钱江新城中央商务区探索低碳楼宇,降低用能和碳排放 [7] 绿色金融支持 - 邮储银行青岛分行绿色贷款余额超113亿元,较2024年末净增近6.4亿元 [7] 绿色生活方式 - 能效标识制度覆盖45类产品,参与企业超过2.6万家,备案产品型号超过400万个 [9] - 台州大陈岛居民回收海洋塑料垃圾,每月可增加1000多元收入 [9] - 青岛国际名都小区居民实行垃圾分类,环境改善 [9]
东营市聚焦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推动可再生能源高质量跃升发展
齐鲁晚报网· 2025-06-25 23:12
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 - 东营市聚焦绿色低碳转型推动可再生能源高质量跃升发展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增速和发电量增速均居全省前列能源结构持续优化 [1] - 东营市印发《东营市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东营市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2022—2030年)》秉承"风光同场渔光互补多业融合高质发展"理念 [1] 可再生能源项目进展 - 截至2025年5月底东营市可再生能源装机98824万千瓦同比增长4535%占全市电力总装机的67% [2] - 全球最大开放式国华HG14海上光伏1000兆瓦项目累计并网50万千瓦 [2] - 河口区军马场50万千瓦光储一体化项目成为鲁北基地"十四五"开发计划首个开工并全容量并网发电的项目 [2] - 全国单体容量最大的津辉795兆瓦电化学独立储能项目全容量并网投运新型储能规模167万千瓦居全省第1位 [2] 地热能开发利用 - 6个地热项目纳入省地热能试点工程创建名单 [2] - 牛庄"无烟小镇"清洁供暖项目和华泰金融中心—吾悦广场片区中深层地热能替代燃煤供暖项目通过省级验收 [2] - 5个项目22口井纳入市级地热样板工程 [2] 产业链合作与产业集群建设 - 东营市与宁德时代合作加快锂电池绿色智造基地建设推动宁德时代零碳产业园落地构建全产业链条的绿色储能产业集群 [3] - 规划建设6平方公里的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招引实施上海电气等总投资2685亿元的35个项目 [3] - 推进东营风电测试认证创新基地和海上风电大型机电传动系统研发测试中心建设打造风电创新高地 [3]
安永报告:2024年中国上市建筑公司收入和净利润下降 水利水电工程新签约订单上升
经济观察网· 2025-06-25 21:01
行业整体表现 - 2024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1,659.70亿美元,同比增长3.14%,新签合同额2,673亿美元,同比增长1.05% [2] - 34家上市建筑公司营业收入合计86,597.97亿元,同比下降5.39%,净利润合计2,099.79亿元,同比下降15.31%,平均净利润率2.42% [3] - 资产总额合计162,109.13亿元,同比增长10.07%,但总资产周转率0.56,同比下降 [3] - 30家上市公司新签合同额合计184,411.76亿元,同比下降3.44% [4] 细分行业表现 - 基建工程为主上市公司总资产68,657.75亿元,同比增长14.03%,连续三年增长率超10% [3] - 水利水电工程为主上市公司新签合同额26,795.67亿元,同比增长10.43%,为唯一增长细分行业 [4] - 房建工程和专业工程为主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分别为14.71和11.82,高于行业平均10.55 [4] 国际化发展 - 境外收入占比小幅提升,企业通过整合高端服务能力、输出中国标准技术、创新商业模式三大路径实现价值链跃迁 [2] - 中国企业从EPC承包向投资运营延伸,从"集群出海"向"系统出海"演进,参与国际规则制定 [2] 政策与市场环境 - 2024年出台多项"稳地产"政策,优化限购、发放购房补贴,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3] - 推出"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等绿色低碳转型政策 [3] - 总体税额2,621.86亿元,同比减少1.88%,税负率同比增加0.11个百分点 [4] 挑战与问题 - 境内业务存在增值税纳税义务判定不准确、研发支出真实性存疑等问题 [5] - 境外业务存在税务规划不足导致税收成本过高或合规风险 [5] 技术发展机遇 - 提前布局AI、大数据、BIM、机器人、物联网等技术,可在工程质量、管理效率、安全环保及商业模式变革方面获益 [5]
安永:34家上市建筑公司2024年实现营收8.66万亿元,同比下降5.39%
北京商报· 2025-06-25 19:25
行业表现 - 34家上市建筑公司2024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合计约8.66万亿元,较2023年下降5.39% [1] - 全年实现净利润合计2099.79亿元,较2023年减少15.31% [1] - 平均净利润率为2.42%,较2023年度和2022年度有小幅下降 [1] - 截至2024年末,34家上市建筑公司资产总额合计约为16.21万亿元,同比增长10.07% [1] - 2024年度总资产周转率为0.56,较2023年有所下降 [1] - 2024年34家上市公司的总体税额合计2621.86亿元,同比减少1.88% [1] - 总体税负率较去年同期增加0.11个百分点 [1] 政策环境 - 2024年各部委出台多项"稳地产"政策,各地优化限购政策,发放购房补贴 [2] - 国家出台"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等支持绿色低碳转型的政策 [2] 未来展望 - 建筑企业若能提前布局并整合AI、大数据、BIM、机器人、物联网等创新技术,将在工程质量、管理效率、安全环保及商业模式变革方面获得显著收益 [2]
湖北电力现货市场运行成效解码
中国电力报· 2025-06-25 13:17
湖北电力现货市场正式运行 - 湖北电力现货市场结束416天连续试运行后正式转正,成为国家第二批电力现货市场建设试点中首个实现正式运行的省级市场,全国第6个迈入现货市场正式运行的省份 [1] - 湖北构建"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零售市场+绿电绿证"五位一体、"省内+省间"协同运行的电力市场体系,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提供"荆楚实践" [1] 运行端实现"三个转变" - 电力生产领域实现从计划到市场的跨越,68台统调燃煤电厂、288座集中式新能源场站全部"报量报价"参与现货市场,成本低、效率高的机组优先发电 [2] - 华能阳逻电厂通过优化报价策略,发电利用小时数同比提升4%,度电结算价格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 [2] - 电网调度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系统日均完成100多条电网断面96点潮流校核,自动出清3.4万条交易结果 [2] - 新能源管理实现从粗放到精准的转变,新能源出力预测准确率从94%跃升至96%,AGC投运比例由10%提升至70% [3] - 通过"省内市场协同+省间市场互济"机制,湖北累计增发新能源电量25.23亿千瓦时,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80万吨 [3] 供给端推动"三个竞争" - 强化同源竞争,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全面推向市场,1~5月全省煤电市场化结算均价同比下降4分/千瓦时,降低用户购电成本12亿元 [4] - 全省所有煤电机组完成深度调峰改造,新增调峰能力682万千瓦,华能阳逻电厂机组平均深调能力较市场平均水平高出5%,多增加新能源消纳空间约2.3亿千瓦时 [4] - 推进多源竞争,新能源新增装机1138万千瓦,累计装机规模达4665万千瓦,新能源首次超越火电成为第一大电源 [4] - 鼓励内外竞争,湖北电网通过6直22交与四大区八省市互联,形成"全国电力超市"模式 [5] 消费端落实"三个引导" - 引导网源协调发展,建立现货节点价格机制,通过价格差异反映区域电力供需状况 [6] - 引导煤电主动调节,2024年全省煤电机组顶峰和深调能力分别增加约60万千瓦和50万千瓦 [6] - 引导用户科学生产,武汉某工业园区通过虚拟电厂聚合200余户企业,在电价高峰减少用电15%,低谷增加20%,年节省电费超500万元 [6] - 现货运行以来,湖北省午间光伏大发时段用电负荷增加200万千瓦,年增新能源消纳10亿千瓦时 [6] 虚拟电厂建设成效 - 全省推动25家灵活性资源以虚拟电厂形式接入系统,接入可调用户数量2248家,总容量2057.68万千瓦,累计验证双向调节能力253.69万千瓦 [7] - 在省间填谷市场累计启动7次,调节电量361.37万千瓦时 [7] - 预计2025年底湖北电力市场主体数量有望突破1万家 [7]
共话中国经济新机遇丨专访:期待亚投行成为引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公共产品提供者——访马来西亚经济学家郑鼎华
新华网· 2025-06-25 11:00
亚投行十年发展成就 - 亚投行在可持续基础设施、创新能力等方面投资建设表现亮眼,有效填补区域基础设施融资缺口 [1] - 亚投行在气候转型融资和危机应对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1] - 作为多边融资平台的重要性在全球不确定性加剧和保护主义升温背景下尤为凸显 [1] - 在气候融资、危机应对及区域整合等方面成就显著,展现出投融资与协同合作的重要平台作用 [1] - 积极拓展中亚、东盟、拉丁美洲与非洲市场,显示出日益成熟的全球视野与布局能力 [1] - 不仅注重扩大融资规模,更强调融资质量与可持续发展成效,推动新兴市场国家绿色低碳转型 [1] 马来西亚与亚投行合作 - 马来西亚作为创始成员之一,在亚投行的参与度和实际受益仍有巨大提升空间 [2] - 马来西亚加入亚投行意在从宏观经济层面获益,而不仅是为了贷款融资 [2] - 通过亚投行支持的港口、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可提升与发展中国家的互联互通水平,有助于开拓新兴市场 [2] - 亚投行在可持续发展领域投资体现在绿色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与区域融合、科技赋能和私营资本动员等方面 [2] - 马来西亚可据此优化项目设计与融资策略,聚焦清洁能源、港口升级、数字连接、智慧城市等项目 [2] 亚投行未来发展展望 - 有望进一步加强与亚洲开发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区域性多边机构的协调合作 [2] - 将提高融资效率并实现多边金融体系协同互补 [2] - 下一个十年不仅将是基础设施建设融资者,更有望成为引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公共产品提供者 [2]
一片白蜡叶的减碳“账单”
齐鲁晚报· 2025-06-25 05:06
碳中和林场运营 - 胜大生态林场拥有120万棵白蜡树 每片叶子年吸收0.2克二氧化碳 整体形成显著碳汇能力 [1] - 林场采用卫星遥感技术和碳计量模型测算 2012年种植的白蜡树每棵年固碳10千克 2018年补种的文冠果根系固碳能力比普通灌木高40% [2] - 林场年碳汇量达1.2万吨 累计固碳15.98万吨 相当于减少1.6亿度电的碳排放 [3][5] 绿色能源转型实践 - 东营原油库采用绿电替代和能源梯级利用技术 通过购买碳汇指标实现连续两年碳中和认证 [1][3] - 原油库成为国内首座获碳中和认证的原油库 其碳排放被林场碳汇量部分抵消 [3] - 传统能源企业通过碳汇林建设记录绿色低碳转型足迹 [5] 生态保护技术措施 - 林场对虫害严重白蜡树进行"割头"处理 粉碎树枝减少害虫栖息地 [3] - 试验新型生物制剂开展多轮次喷洒防治 逐步引入抗虫性更强树种 [3] - 护林员每日背负18公斤喷雾器进行驱虫作业 重点防控木蠹蛾虫害 [1] 土地改造与产业协同 - 2万亩碳中和林由盐碱地改造而成 实现工业与生态的和谐共生 [3][4] - 白蜡树苗从2012年小拇指粗细发展至成林 形成改变生态格局的绿色网络 [1][3] - 林场固碳功能直接支持油田企业绿色发展 形成跨产业协同模式 [3][5]
京疆亚货运班列双向首发 打通“双向贸易”新通道
中国新闻网· 2025-06-25 04:58
京疆亚货运班列开通 - 京疆亚货运班列23日在北京平谷和新疆和田同步发车,标志着连接京疆的经贸运输新通道正式开通 [1] - 班列包括商品汽车专用货车和冷藏集装箱货车,形成"疆货东进、京货西行"双向贸易格局 [1] - 北京发出的班列满载汽车等工业品,满足新疆和田高端工业品需求 [1] - 反向班列搭载和田大枣、葡萄干等特色农产品进入北京市场 [1] 班列运行机制 - 铁路部门实施"优先配空、优先装车、优先挂运"机制提升运输效率 [3] - 乌鲁木齐局集团库尔勒铁路物流中心通过精细化保障机制实现装车作业高效流畅 [3] - 班列全程约4400公里,承载29节集装箱的汽车整车及零部件 [3] - 和田地区将持续完善班列运行机制,推动物流贸易通道向中亚地区延伸 [3] 经济影响 - 班列解决新疆农产品"质优价廉但运距受限"矛盾,实现产区与销区高效物流对接 [3] - 连接首都经济圈与新疆资源优势,构筑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节点 [3] - 助力绿色低碳转型,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3] - 为京疆两地经济协同发展注入新动能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