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绿色低碳转型
icon
搜索文档
华润燃气(1193.HK):预期供暖季需求改善 分红和回购提振信心
格隆汇· 2025-10-26 05:07
行业天然气需求与供应 - 北方地区出现“速冻式”降温,太原、内蒙古等地已提前供暖 [1] - 气象机构预测2025年11月至2026年3月中国冬季气温骤变,强降温与强回温交替的极端事件发生概率较大 [1] - 2025年多气源支撑下中国天然气供应预计较为充足,气候不确定性对城镇燃气及发电用气的影响最为显著 [1] - 2025年前8月中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同比下降0.1%,预计2025年采暖季全国天然气消费量环比将快速回升 [1] 公司天然气业务表现与展望 - 2025年上半年公司零售天然气量为207.6亿方,同比下降0.69% [1] - 2025年上半年公司销气毛差上升至0.55元/方,同比增加0.01元/方 [1] - 公司预计2025年全年销气量将实现低单位数增长,销气毛差同比增长1分钱 [1] - 国际天然气价格维持在相对低位,国内新政策推进管输价格机制衔接,公司持续推进居民顺价工作,预期销气毛差将持续改善 [1] 公司新业务布局与发展 - 受整体经济下行影响,公司综合服务和综合能源业务出现下滑和放缓 [2] - 公司在绿色低碳转型形势下布局氢能产业链,推进绿色燃料加注业务 [2] - 公司开展氨燃料技术研发和储备,积极培育绿色能源新增长点 [2] 公司股东回报与市场信心 - 2024年公司派息率为53%,2025年中期派息同比增长20% [2] - 公司给出2025年全年派息额不下降的指引 [2] - 根据公司全年股份回购计划,接下来的2个月将是股份回购的重要窗口期,回购有利于提振市场信心 [2] 公司投资评级与目标 - 机构给予公司“买入”评级,目标价为26.6港元/股 [2] - 该目标价对应2025年和2026年市盈率分别为16倍和14.6倍 [2] - 目标价较现价有24%的涨幅空间 [2]
以变革应对变局,以创新破解难题|从宁波看世界:中外石化巨头共议绿色转型与新增长
搜狐财经· 2025-10-25 18:03
行业核心观点与战略方向 - 石化行业需以变革和创新应对挑战,把握结构升级、技术革命和市场扩容机遇,为“十五五”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1] - 新增长的内涵转变为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绿色低碳转型和结构高端化升级的高质量发展,替代过去的集中投资建设模式[3] - 行业面临“五期叠加”复杂局面:需求换挡期、格局重构期、政策规制期、技术突破期和资本分化期[6] 行业发展成就与规模数据 - 2024年全行业营业收入达16.28万亿元,利润总额7897.1亿元,分别比2020年增长46.9%和53.2%[4] - 2024年全行业进出口总额9488.1亿美元,较2020年增长53%[4] - 浙江省2024年规上石化化工行业营业收入达1.8万亿元,规模位居全国第三[3] - 宁波炼油、乙烯产能居全国前列,产业规模位居国家七大石化产业基地首位[3] 区域发展战略与重点 - 浙江将聚焦打造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集群、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建设绿色安全高质量化工园区三大任务[3] - 宁波计划持续补链强链,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积极建设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集群[3] 企业战略与应对举措 - 企业需攻坚科技创新突破产业升级技术,加快绿色转型构建低碳发展方式,优化产业布局打造集群发展新空间[4] - 应对策略包括提升产业链韧性、聚焦高端差异化智能化、构建多元化供应体系、把握国际化机遇、深化绿色低碳转型[6] - 中石化将重点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积极应对碳达峰转向碳排放双控、提高信息化智能化水平[6] 技术创新与数字化转型 -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学习和融合工业数据与科学原理,可实现流程工业全方位智能化优化,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保障安全[7] - 以创新驱动为核心,以绿色低碳为底色,以数字赋能为抓手,以开放合作为路径[6] 国际合作与标准互认 - 中国石化与巴斯夫在产品碳足迹核算方法学上实现互认,为化工行业碳足迹核算标准的国际衔接树立典范[9] - 国际企业认为中国是高质量发展的沃土,新产品新技术在中国得以应用开发及发展壮大,在中国有良好发展前景与机遇[10] - 欧洲化工行业呼吁加强中欧合作,共同推动行业发展,全球合作特别是与中国市场合作至关重要[11] 市场趋势与未来机遇 - 炼化产业面临五大趋势:地缘政治考验产业链韧性、双碳目标成为必答题、交通能源多能竞争、传统需求见顶化工新材料构建第二增长曲线、全球石化产业加速重构[6] - 电气化、人工智能等长期趋势将继续推动全球化工品需求增长,中国在能源转型和循环经济领域的创新与投资吸引力显著[10]
2025中国国际石油化工大会全体会议在宁波召开
新浪财经· 2025-10-25 17:36
行业核心观点 - 石化行业需以变革和创新应对复杂外部环境挑战,把握结构升级、技术革命和市场扩容机遇,为“十五五”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1] - 新增长的内涵已转变为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绿色低碳转型和结构高端化升级的高质量发展,而非过去的集中布局和投资 [3] - 行业面临“五期叠加”复杂局面:需求换挡期、格局重构期、政策规制期、技术突破期和资本分化期 [13] 行业发展成就与规模 - 2024年中国石化行业营业收入达16.28万亿元,利润总额7897.1亿元,分别比2020年增长46.9%和53.2% [9] - 2024年全行业进出口总额9488.1亿美元,较2020年增长53% [9] - 浙江省2024年规上石化化工行业营业收入达1.8万亿元,规模位居全国第三 [5] - 宁波已形成炼油、乙烯为龙头的产业链体系,炼油、乙烯NDI产能均居全国前列,产业规模位居国家七大石化产业基地首位 [7] 未来发展战略与重点任务 - 行业发展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加快建设石化强国和现代化石化产业体系 [9] - 重点任务包括攻坚科技创新、加快绿色转型、优化产业布局、锚定一流企业和深化数智赋能 [9] - 浙江省聚焦打造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集群、推动全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建设绿色安全高质量化工园区三大重点任务 [5] - 宁波将全力建设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集群,持续补链、引领强链,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 [7] 行业趋势与挑战 - 炼化产业面临五大趋势:地缘政治格局动荡考验产业链韧性、“双碳”目标成为“必答题”、交通能源需求向多能竞争转变、传统需求见顶而化工新材料构建第二增长曲线、全球石化产业加速重构存在结构性机遇 [11] - 欧洲化工行业正面临能源成本高企、竞争力下滑等挑战,但坚持绿色转型目标 [24] - 行业需提升产业链韧性、聚焦高端差异化智能化、构建多元化供应体系、把握国际化机遇、深化绿色低碳转型 [11] 技术创新与数字化转型 -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学习和融合工业数据与科学原理,可使流程工业实现全方位智能化优化,显著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保障安全 [17] - 中石化将重点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不断提高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15] - 数字赋能是实现新增长的重要抓手 [13] 绿色低碳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 中国石化与巴斯夫宣布在产品碳足迹核算方法学上实现互认,为化工行业碳足迹核算标准的国际衔接树立典范 [19] - 中石化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增强绿色能源供给能力、大力推进节能降碳、提升资源循环利用效率等方面开展工作 [15] - 终止塑料废弃物联盟希望与中国在“无废城市”等领域深化合作,中国在回收行业投资和创新方面领先 [23] 国际合作与市场前景 - 国际企业领袖认为中国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沃土,新产品、新技术和解决方案在中国得以应用开发及发展壮大,国际企业在中国有良好发展前景与机遇 [23] - 加强中欧合作被呼吁共同推动行业发展,欧洲在创新驱动、绿色转型和国际合作方面的经验对全球产业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24][27] - 当前产业链重构是更深层的“再全球化”,创新需要生态系统合作,中国正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23] - 尽管行业短期面临挑战,但电气化、人工智能等长期趋势将继续推动全球化工品需求增长,中国在能源转型和循环经济领域的创新与投资吸引力显著 [23]
成果发布︱国际零碳零废城市发展联盟成立
国家能源局· 2025-10-25 16:03
联盟成立与目标 - 来自亚洲、澳洲、美洲、欧洲的16个城市共同发起成立“国际零碳零废城市发展联盟”[2] - 联盟致力于推动城市实现“净零排放”与“无废城市”协同发展目标,搭建政策对话、技术合作、能力建设、产业联动与投融资对接的平台[4] - 联盟愿景是建设一个由全球城市共建共治共享的“净零和无废未来城市共同体”,在气候治理、循环经济、绿色技术创新等关键领域实现全球联动[4] 发起城市苏州的实践 - 苏州市是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领先城市,近十年来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从30万千瓦增加到653万千瓦,增长21倍[4] - 2024年苏州市完成绿电交易46.3亿千瓦时,完成绿证交易132.8万张,在江苏省排名第一[4] - 苏州市将“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4] 论坛背景与成果 - 2025国际能源变革论坛以“十年携手能源变革 创新领航绿色未来”为主题,由国家能源局、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5] - 论坛期间发布了《全球能源低碳转型发展2030苏州愿景》、中国能源好物及《能源变革指数蓝皮书2025》等系列成果[5] - 论坛举办了《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变革路》主题展览,展示了能源转型的历史性成就及技术创新、应用实践和国际合作成果[5] - 来自36个国家和地区的能源部长、驻华大使、15个能源国际组织负责人和高级别代表,中外能源企业、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共2000余名代表参加了论坛[5]
全球供强需弱,中国石化行业如何“解码新增长”
第一财经网· 2025-10-25 14:02
行业核心观点 - 行业需通过创新驱动、绿色低碳转型和结构高端化升级实现高质量新增长 [1][2] - 2024年行业营业收入达16.28万亿元,利润总额7897.1亿元,较2020年分别增长46.9%和53.2% [2] - 2024年全行业进出口总额9488.1亿美元,较2020年增长53% [2] 行业发展趋势 - 行业面临地缘政治动荡、双碳目标、交通能源多能竞争、传统需求见顶、全球产业加速重构五大趋势 [2] - 行业处在需求换挡期、格局重构期、政策规制期、技术突破期和资本分化期的“五期叠加”复杂局面 [2] - 未来产能增长浪潮将推迟利润率复苏,增长潜力集中于中国、印度、东南亚、非洲等地区 [3] 企业战略方向 - 企业应提升产业链韧性,聚焦高端差异化、智能化,构建多元化供应体系,把握国际化机遇 [2] - 企业国际化需服务于公司战略,推动国际国内并重的平衡战略 [3] - “一体化和差异化”是企业在周期中保持韧性的关键 [3] 技术与智能化 - 深化数智赋能是培育产业发展新力量的重要路径 [1] - 石化行业智能化呈现从自动控制到智能决策再到自主运行的跨越趋势 [3] - 不同区域市场需求存在差异,企业需制定差异化路径 [3] 区域市场特点 - 当前全球呈现“中国卷、欧洲关、美国猜、中东买”的态势 [3] - 东南亚市场具有需求多样化和原料潜力大的特点,侧重快速部署和成本效益 [3] - 欧洲市场更关注绿色转型和合规性 [3] 国际合作与合规 - 创新需要生态系统合作,中国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正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2] - 企业出海须将“合规”与“合作”置于首位,深入理解投资目的国的战略定位与发展需求 [3] - 出海应契合东道国发展战略,如泰国定位高端化工、马来西亚侧重绿色低碳 [3]
展开说说丨“规划”这事还得看中国 国际社会都点赞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10-25 09:59
中国五年规划体系 - 规划体系是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灯塔”,为未来五年提供明确目标 [2][3] - 从“一五”到“十四五”的规划实施构成一部国家成长的“逆袭史”,例如“一五”到“五五”建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十五”到“十一五”使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 [5] - 国际社会认为该体系具有政策连贯性、科学专业且目标明确 [8][10][12] “十四五”规划核心成就 - 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综合国力显著跃升 [15] - 创新驱动成效彰显,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在芯片、航天等领域不断突破 [15][17] - 绿色低碳转型步伐稳健,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例如到2030年装机容量达12亿千瓦以上的目标已提前实现 [15][27] 国际影响与合作 - 中国在人工智能、数字经济与清洁能源等领域的结合被视为未来世界经济核心 [21] - 中国通过投资与合作拉动其他国家发展,例如塞尔维亚民众生活改善得益于中国的投资与支持 [30][32] - 中国以自主可持续的方式构建发展道路,为全球南方国家提供榜样 [33][35] 未来展望 - “十五五”规划是承上启下、迈向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关键五年 [37] - 面对复杂国际环境,规划体系的定力和执行力保障了发展节奏不乱 [29][37]
山东经济总量将跨上十万亿大台阶
大众日报· 2025-10-25 09:06
综合经济实力 - 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7.44万亿元增加至2024年的9.86万亿元,即将跨上10万亿大台阶 [1][2] - 经济总量占全国份额由7.19%提升至7.31%,在全国经济版图中的发展位势不断提升 [2] - 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7.34万元提升至2024年的9.76万元 [2] 能源结构与绿色转型 - 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达到1.34亿千瓦,占全部装机的53.4%,较2020年提高22.6个百分点,历史性超过煤电 [2] - 2024年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将达到2100亿度以上,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亿吨、节约标准煤6000万吨左右 [2] - 全省每3度用电量中就有1度为清洁能源,单位GDP能耗四年累计降低18.5% [2][3] - 以3.9%的能耗增长支撑了6.1%的经济增长,万元GDP用水量比2020年降低21.3% [3] 农业与乡村振兴 - 粮食总产连续四年稳定在1100亿斤以上,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28万亿元 [3] - 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突破1.1万家,均稳居全国首位,农产品出口连续26年领跑全国 [3] - 培育乡村振兴片区2070个,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3] 改革开放与市场活力 - 全省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到90%以上,实现"一张网办全省事" [4] - 全省52家企业上榜"中国企业500强"、71家上榜"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 [4] - 境内上市企业达310家、比2020年末增长33%,民营经济增加值比2020年增长34%,民营经营主体达到1440万户 [4] - 2024年全省进出口规模达到3.38万亿元、是2020年的1.5倍多,出口首次突破2万亿元 [4] - 累计吸引236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946个项目 [4] 民生与社会发展 - 城乡收入比由2.33缩小至2.14,人均预期寿命从79.1岁提高到80.5岁 [2] - "十四五"以来全省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99.4万人,通过城乡公益性岗位安置上岗156.8万人 [5] -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数量跃居全国第一,被确定为国家新一轮职业教育改革试点省份 [6] - 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率达到90%以上,9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加快建设 [6]
国际零碳零废城市发展联盟成立 苏州倡议促全球城市绿色转型
苏州日报· 2025-10-25 08:49
联盟成立背景与目标 - 国际零碳零废城市发展联盟于2025年10月24日在国际能源变革论坛上发起成立[1] - 联盟由苏州等国内外城市共同发起,旨在汇聚城市、科研机构、企业等创新力量[1] - 联盟目标是为能源变革提供技术支撑和经济动力[1] 城市在能源转型中的角色 - 城市集聚了全球超过50%的人口,消耗近80%的能源,是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的核心区域[1] - 城市面临气候变化、资源约束等全球性挑战[1] 联盟未来行动计划 - 联盟将加强城市间绿色发展政策理解和分享互鉴,探索能源转型与变革[1] - 联盟计划共商绿色合作机制及标准互认,积极发展绿色产业[1] - 联盟将持续扩大绿色消费、投资、就业,开展绿色、数字技术交流合作[1] - 联盟旨在深化各方绿色低碳转型实践互动,引领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1]
展望“十五五”:如何增加“含绿量”,提升经济“含金量”?
南方都市报· 2025-10-24 22:09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全会对全面绿色转型作出了系统部署。全会提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 型,建设美丽中国。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协同推进 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增强绿色发展动能。要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和生 态系统优化,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稳妥推进和实现碳达峰,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如何加快全面实现绿色转型?10月24日,中共中央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和解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 神。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郑栅洁在会上表示,就是要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牵引,加快推进 四方面举措,具体表现为加快构建实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加快产业 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和加快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我们将加快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到'十五五'末,新增用电需求绝大部分由新增清洁能源发电量满足, 让更多绿电穿越山海、点亮万家灯火。"郑栅洁说。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郑栅洁。 "让更多绿电穿越山海、点亮万家灯火" 如何加快全面实现绿色转型,郑栅洁表示,首先是加快构建实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过去我 们是能耗双控制度,现在全 ...
专访中国交建刘正昶:从“跟跑”到“领跑”,以科技创新重塑基建行业竞争力
证券时报网· 2025-10-24 22:00
核心观点 - 公司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抓手,通过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赋能绿色化与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以驱动基建行业高质量发展 [1][2][5][8][10][12]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 攻克制约行业发展的堵点卡点,在关键技术、核心软件、重大装备上实现重大突破,成果填补多项国内空白,加快重大装备全国产化进程 [2] - 关键零部件成功研制8米级盾构机主轴承、5000t打桩船液压油缸等首台套产品 [2] - 核心软件自主研发挖泥船控制软件支撑平台、桥隧结构分析与设计软件、疏浚船舶智能作业系统、中交蓝途BIM平台等多款软件 [2] - 关键材料自主研发高性能盾构机刀具、泥砂输送管道用高耐磨易成型钢材、高性能混凝土、超大超长油缸密封、医药级中空纤维膜、碱性水电解制氢隔膜等多种材料 [2] - 自主研制全球最大、国内首艘双燃料动力系统大型耙吸挖泥船"新海鲟",亚洲最大、世界领先的35000立方米舱容等级超大型耙吸挖泥船,3000米级深水铺管船"JSD6000",3500吨自航自升式深海风电安装平台,世界桩架最高(150米)打桩船"二航长青"等一批国之重器 [4] 研发体系与投入 - 研发组织模式围绕漂浮式风电、海水资源化利用、深海采矿等新兴业务领域攻关"卡脖子"技术,同时鼓励基层单位围绕传统领域工程难题创新 [3] - 研发方向优化形成"卡脖子"技术、前沿及共性关键技术、补短板弱项技术和具体应用技术四个层次,设置五类研发项目实行分级分类投入 [3] - 研发投入结构不断优化,总部研发投入的战新和未来产业占比达70%,研发方向从工程支撑技术转向产业核心技术,总部直接研发投入逐年稳步增长,连续3年开展研发投入治理行动以提升产出效率 [3] 科技与产业融合 - 聚焦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四个交通"建设,在智能建造、工业化建造、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等领域打造重点示范项目 [5] - 加快研发海水综合利用、北斗应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深地空间、深海采矿、海洋能开发等未来产业能力建设 [6] - 重大装备工程化应用成果显著,世界最大直径全断面硬岩竖向掘进机"首创号"完成天山胜利隧道2号竖井707米掘进,创造竖井深度、直径、海拔3项世界纪录 [6] - 世界首创"太湖之星""太湖之光"系列生态清淤智能化一体平台船,构建生态闭环,实现"零土地占用、零二次污染",日清淤量达8000立方米,效率提升60% [6] - 战新产业营收占比快速增长,2024年公司战新产业营收占比同比增长7.9个百分点,超额完成考核目标 [7] - 积极布局未来产业,攻克大变形预控、富水破碎地层跟管钻进等8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出磁吸爬壁式钢模板清理机器人、"二公竖盾1号"下沉式竖井掘进机等标志性成果,部分技术已在青岛二隧、厦金大桥等项目应用 [7] 绿色低碳转型 - 制定公路、港口、机场等领域的绿色低碳设计、施工、碳排放核算标准130余项,形成覆盖全业务领域的绿色低碳标准体系 [8] - "公路工程碳排放核算方法"获国际发明专利,参编多项国家/行业标准,支撑行业绿色交通标准体系规划编制和碳计量中心筹建 [8] - 率先开展公路水运基建设施碳排放监测计量方法和工程产品碳足迹核算方法研究,初步具备工程碳计量综合能力,在600余个公路水运项目中推广应用相关标准 [8] - 开展"五年千项"绿色技术行动,梳理63项典型应用场景、77项降碳技术路径,形成首批200项绿色低碳工艺工法和199项全产业链典型应用场景,编制包含173项前沿绿色低碳技术的《绿色低碳关键技术名录》,其中4项技术入选国家绿色低碳技术目录 [9] - 实际应用成效显著,张靖皋长江大桥应用绿色建造技术施工期减碳量约5.92万吨,西部平陆运河项目马道枢纽实现施工碳减排约3万吨 [9] - 装备制造领域,自主研发国内首艘LNG双燃料动力系统万吨级耙吸挖泥船"新海鲟"号全生命周期减碳可达74万吨,千吨级环保高效螺旋式连续卸船机获高端智能装备首台(套)产品认证 [9] 数字化与人工智能应用 - 依托数字化工具重构企业管理体系,释放数据要素潜能,驱动业务创新与价值创造,拓展"蓝翼"大模型场景应用,创新"AI+管理""AI+生产""AI+产业"应用,打造"数字中交" [10] - 将人工智能定位为"新质生产力核心引擎",2025年推出央企首个土木建筑行业大模型"蓝翼"(140亿参数语言+70亿参数多模态),已在30余个场景落地,全面启动"AI+"专项行动,加速构建"AI+基建"产业生态 [11] - 产业数字化方面打造交通行业首个工程全生命周期国产化BIM平台"交通蓝途",规划行业产品56款,累计用户超1.6万个,服务项目760个,BIM国产化渗透率达12% [11] 未来发展规划 - 聚焦"高端、智能、绿色、融合"四大方向,持续强化原创技术策源、数字孪生赋能、绿色低碳转型和开放协同生态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