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融合
搜索文档
2025年中国柿子行业市场政策、产业链图谱、供需现状及发展趋势研判:海外市场持续火爆[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7-03 09:49
概述 - 柿子原产于中国长江流域,现已在世界多地栽培,树高可达10余米,果实形状多样,按形状可分为长柿、圆柿、扁柿、方柿等类型,按成熟期可分为早熟、中熟、晚熟柿子,按甜涩类型可分为涩柿和甜柿 [1] 市场政策 - 国家发布多项政策支持农业发展,包括《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数字商务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等,为柿子行业提供良好政策环境 [3] 产业链 - 上游包括种植、采摘、加工设备和包装材料,中游为加工环节(初加工和深加工),下游为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及终端消费者 [5] - 2023年我国柿子种植面积达116.89万公顷,同比增长5.40%,为行业发展奠定基础 [7] 发展现状 - 2024年我国柿子需求量达409.07万吨(同比+3.48%),产量约420.31万吨 [9] - 2024年鲜柿子出口量11.24万吨,出口额9385.56万美元,均价0.83美元/千克,主要出口至越南(5971.42万美元)、泰国(1832.65万美元)等地区 [11] 竞争格局 - 行业呈现"小生产、大市场、小规模、大群体"特征,注册资本100万以内企业占比超80%,5000万以上不足1% [13] - 陕西富平大方天玺绿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专注富平柿子产业,其"柿柿红"柿饼采用21道非遗工艺 [15] - 陕西云集盘龙酒业有限公司首创柿子全产业链运营模式,主打柿子酒、果酒等深加工产品 [17] 发展趋势 - 加工体系向精深方向演进,开发柿子多糖、柿单宁提取物等高附加值产品 [19] - 产业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形成农旅综合体、柿染工坊等创新模式 [19]
从林下散种迈向全链增值
经济日报· 2025-07-02 06:28
行业发展现状 - 林草中药材产业利用森林生态环境发展迅速,广西创建灵芝、金花茶等地理标志产品并发布多项地方标准,湖南发展"湘九味"及食药同源中药材林下种植体系,贵州推动天麻、重楼等道地优势中药材林下仿野生种植 [1] - 林下中药材种植相比传统模式优势显著,可仿野生种植提升药材品质,因地制宜在不同林下种植不同类型中药材,发展立体复合种植实现资源高效利用 [1] - 产业链延伸呈现系列化、高附加值发展态势,形成中药饮片、中药提取、中成药、保健食品、化妆品等全品类产品体系,部分地区探索"林药+旅游"等产业融合模式 [1] 技术突破与创新 - 在喜阴和耐阴品种筛选上取得突破,解决林下中药材种植受林上空间郁闭度限制的难题,为提高产量、提升品质和增加收益提供保障 [1] - 科技赋能是核心驱动力,通过技术创新、数字化应用和智能化升级实现从"靠天吃饭"到"数据驱动"的转型,形成智慧种植—精准加工—透明市场—生态可持续的良性循环 [2] 面临挑战 - 环境适配性问题突出,不同中药材对光照需求差异显著,需将药用植物的光需求与林分郁闭度精准匹配才能保障稳定量产 [2] - 种质与栽培技术存在瓶颈,林下种植多选用野生驯化品种但种源混杂与退化现象严重,种子种苗标准欠缺制约产业规范化发展 [2] - 采收与加工技术存在短板,林下地形复杂限制机械化应用,产地初加工配套设施不够完善 [2] 未来发展路径 - 品牌建设是关键抓手,有助于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推动产业从低端原料供应向高价值品牌经济转型 [2] - 三产融合是重要举措,通过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和功能链拓展构建种植、加工、服务一体化的现代产业体系 [2] - 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依托森林资源分布特点选择合适品种,合理规划种植密度和布局 [3] - 聚焦特色产业挖掘林地生态潜力,培育道地中药材推动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 [3] - 完善监管体系加强质量监管,推行标准化生产建立质量追溯体系保障产品品质 [3]
专家呼吁有机硅行业创新合作
中国化工报· 2025-07-01 10:30
行业趋势与创新 - 有机硅行业正加速与新兴产业融合,特别是"硅基新能源+硅基新材料"领域的技术与应用创新成为焦点 [1] - 电力行业对有机硅产品的需求呈现高度定制化特征,如电力硅橡胶需优先满足阻燃、电蚀等电气性能指标 [1] - 行业需强化产业链协作,通过类似"新型电力系统与有机硅"的共链行动推动上下游适配产品开发 [1] - 循环经济成为发展重点,电力行业年均退役产品含数千吨有机硅,需探索生物/化学降解及再生应用场景 [1] 技术短板与国际竞争 - 中国虽为全球有机硅生产消费大国,但在高性能和特种材料领域仍存在明显技术短板 [2] - 国际供应链重塑与市场竞争加剧背景下,行业需通过国际合作与产业升级实现扬长避短 [2] 产学研协同发展 - 高校需深化与企业合作培养专业人才,为行业创新提供智力支持 [2] - 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突破关键技术,建立差异化竞争优势应对新形势挑战 [2]
高州“荔”量跨古今 粤陕共绘新篇章
南方农村报· 2025-06-30 10:00
活动概况 - 以"高州荔枝鲜达长安"为主题的产销推广活动在西安大唐不夜城举办,融合古今文化场景[3][4] - 活动由广东省农业农村厅、茂名市政府指导,高州市政府主办,广东电视台珠江频道报道,顺丰速递提供全程冷链支持[11][12] - 通过文化展演、品牌升级、产销签约等形式推动荔枝产业升级,目标打造百亿级富民产业[10] 市场反响 - 吸引超100家媒体报道,陕西网络达人团(2000万粉丝)现场推广,微博话题西安人吃荔枝吃出贵妃级真宠登同城热搜榜首[14][15] - 促成当季1200吨高州荔枝采购量,产销两旺[16] - 荔枝品鉴会吸引大量市民游客参与,西汉生态农业、为达农业科技等企业摊位广受欢迎[24][25] 物流与供应链 - 采用"唐服骑手+现代冷链"创新物流模式,实现24小时内完成1800公里从高州到西安的运输[18][19][23] - 顺丰投入30000+辆冷链车、200+条冷运干线、100+个专业冷仓,覆盖全国2800多个县的全天候冷链服务[72][73] 产业优势 - 高州荔枝种植面积59万亩,占全球最大产区茂名的一半,年产量占全球十分之一[58][59] - 拥有白糖罂、妃子笑、桂味等30多个优良品种,获"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等多项认证[60][61] - 形成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RCEP国际采购交易中心等四大产业支撑平台[62][63] 战略举措 - 发布2025高州十大给"荔"措施、统一包装标识、质量分级标准等标准化体系[67][69] - 举办产销签约仪式,龙头企业与采购商达成多项合作协议,开拓西北市场[78][79] - 设立网络达人"品牌推广大使",利用新媒体连接产销端[82][83] 文化赋能 - 通过《高州"荔"量》舞蹈、《甜美果海》演出等唐风节目展现千年荔韵[37][40] - 形象片《深情高州》呈现"中国荔乡"的自然禀赋与产业根基[42][43] - 原创主题歌曲《高州荔枝甜过夏》强化品牌传播[87]
业界热议“鹅荔CP” 共探超级美食IP出新出圈之道
南方农村报· 2025-06-27 16:32
产业融合 - 马冈鹅与荔枝组成"鹅荔CP",通过跨界协同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两者均为广东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相得益彰 [10][11] -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市场、合作、媒体+"三大发展路径:市场层面开拓大湾区、京津冀、长三角及国际市场;合作层面联合电商、餐饮协会等构建利益共同体;媒体+层面打造文化IP提升附加值 [11][12][13][14] - 开平已构建马冈鹅全产业链,涵盖养殖、屠宰、加工、配送等环节,为品牌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19][20] 产销对接 - 近20家龙头企业参与洽谈,谋划"鹅荔"产品市场布局,整合资源实现优势互补 [6][7][28] - 开平市马冈鹅产业协会计划拓展市场渠道,寻找实力合作方推动品牌走向更广阔市场 [31][32][33] - 盒马鲜生将联动马冈鹅产业协会研究中高端人群消费需求 [34][35] - 广州市从化区农业农村局推动荔枝企业参与活动,挖掘市场潜力拓宽发展空间 [36][37][38] 品牌传播 - 通过"鹅荔CP"超级美食IP打造,马冈鹅和荔枝的品牌传播实现新突破,从美食转变为文化符号 [53][54][56][57] - 广东省餐饮服务行业协会提出三大品牌策略:升级传统菜式与开发创意新菜并重、研发兼具口感颜值与体验感的菜品、构建文化叙事体系提升品牌溢价 [60][61][62][63] - 小红书平台将协助企业开展话题活动,通过年轻用户群体扩大品牌传播 [65][66][67] - 江门潭江半岛酒店建议构建工业化生产体系实现鹅肝酱量产,推动产品高端化升级 [70][71][72]
马冈鹅变“弄潮鹅”,当农文旅界的Labubu
南方农村报· 2025-06-27 11:00
核心观点 - 马冈鹅通过与荔枝组成"鹅荔CP"实现品牌破圈,成为美食界新宠[3][4][5] - 公司通过创新菜式研发和产业融合实现从传统农产品到高附加值产品的转型[12][25][26] - 行业通过全产业链布局和预制菜赛道切入,推动马冈鹅产业规模化发展[42][50][53] 产品创新 - 研发荔枝陈皮烧鹅、荔韵双味鹅等十余道创新菜式,占据粤式烧鹅市场70%份额[21][25][33] - "名厨+名鹅"模式推动烹饪技艺创新,2021年以来已开发金银碌鹅等明星产品[30][32][34] - 6月26日推出的"鹅荔CP"组合迅速蹿红全网,成为美食界现象级产品[3][5][12] 产业链布局 - 开平市肉鹅年出栏量超1000万羽,鹅苗1700万羽,居广东省首位[42] - 投资450万元建成8000平方米马冈鹅综合服务中心,年交易鹅苗1200万羽[43][44] - 2024年8月投产的马冈鹅苗孵化中心年孵化量400万羽,年产值1.2亿元[45][46] 品牌营销 - 通过美食博主探店和社交平台传播,"鹅荔双绝"话题引发网络热议[71][72][73] - 亮相广州塔、中国品牌日等场合,在东莞"三博会"斩获8000万元跨境订单[79][81][85] - "五一"假期带动开平市接待游客38.45万人次,同比增长54.99%[69] 战略发展 - 规划600亩马冈鹅预制菜产业园,首期330亩构建全产业链生态[50][51][53] - 入选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2024年冷链货物吞吐量11.87万吨(+9.6%)[55][60][61] - 打造"马冈优品"区域品牌,目标冲刺百亿级市场规模[47][48][99]
新时代企业家精神的“破圈”与“破局”
证券时报· 2025-06-26 02:19
新时代企业家精神内涵 - 企业家精神成为推动经济转型的核心引擎 在工业革命到数字时代的演进中持续发挥关键作用 [1] - 新时代赋予企业家精神"破圈"与"破局"双重内涵 通过产业融合与国际合作实现突破 [1][2] 产业融合实践 - AI/生物科技/新能源/信息技术领域跨界整合成为趋势 单一行业面临发展天花板 [1] - 元戎启行CEO周光以自动驾驶商业化为例 展示技术交叉领域的蓝海机遇 [1] - 云计算/自动驾驶/AI领域青年企业家通过资源与技术共享挖掘新增长点 [1] 全球化战略调整 - TCL创始人李东生提出构建本土化产业链供应链 实现跨国企业与产业所在地协同发展 [2] - 企业家在经济全球化受阻背景下仍积极推动产品服务出海 输出创新理念与管理模式 [1][2] 创新破局路径 - 360集团采用"用户思维创新" 华熙生物实施"科技驱动转型" 应对经济增长放缓与技术竞争 [2] - 企业家以创新为突破口 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环境中寻找发展机遇 [2] 社会责任延伸 - 环境友好与社会福祉被纳入企业发展核心指标 形成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平衡 [2] - 可持续发展议题推动企业家精神向责任意识升华 [2]
把更多农产品变成工业品
经济日报· 2025-06-24 06:03
农产品加工业的战略意义 - 农产品加工业是连接农业和工业的关键纽带 能实现错峰销售 均衡上市 促进减损增收 提质增效 释放农业内部潜力 [1] - 该行业带动资本回乡 人才返乡 科技下乡 激发农村外部活力 形成乡村产业最大体量 [1][3] - 中央政策强调将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 需从初级农产品向加工农产品升级 产后加工成为农业主责主业 [1] 行业典型案例与发展模式 - 贵州刺梨 山东金乡大蒜 四川眉山泡菜等典型案例显示 土特产已延伸至加工环节 形成种植-加工-商品交易中心-科研服务的全产业链 [2] - 玉米加工价值链显著:初加工得玉米淀粉/蛋白粉 深加工制胚芽油/果糖 精加工产维生素B12 鲜食玉米需求增长依赖科研攻关 [3] -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首批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名单 涵盖乳制品 饮料 酿酒 精制茶等主要门类 [1] 市场机遇与产业升级路径 - 农业规模化经营 消费多元需求 工业技术渗透共同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吸引资本下乡 [3] - 加工深度决定产品附加值:茶叶通过不同加工工艺形成绿茶/红茶/黑茶等品类 传统技艺与现代拼配方式并存 [4] - 产业需差异化发展以避免同质化竞争 初加工适合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 精深加工适合大中型企业 [4] 政策导向与未来重点 - 培育名单推动从田间到车间的转型 重点提升产品质量 优化口感风味 实现循环利用与高值开发 [4] - 产业链需延伸至"农头工尾""粮头食尾""畜头肉尾" 加工产能向产地集中 与销区对接 [4]
数字经济拓展消费新业态
经济日报· 2025-06-13 06:06
手工穿戴甲产业发展与数字经济融合 - 手工穿戴甲产业快速发展得益于数字化平台整合生产、流通、服务和消费环节,实现产业融合、分化和网络化,创造新业态 [1] - 数字化平台为东海手工穿戴甲产业提供广阔线上销售渠道,增强生产者与消费者交互性,精准识别个性化需求,实现设计到生产的全程个性化 [1] - 东海手工穿戴甲产业是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典范,为县域经济转型提供可复制经验,需因地制宜将本地特色资源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1] - 东海"指尖经济"奇迹依托"水晶之都"产业根基,更受益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底层支撑 [1] 数字经济新业态的形成机制 - 数字经济新业态是基础设施、技术、要素、产业与市场融合的结果,数字基础设施是新业态发展的根基 [2] - 数字平台、数据资源、算力设施一体化建设降低新业态创新成本,保障服务稳定可靠与规模推广 [2] - 技术融合是形成新业态的核心驱动力,实现新兴互联网消费模式与沉浸式经济等前沿业态 [2] - 要素融合创造新价值,资本、劳动力、知识与数据要素深度融合催生精准营销与个性化定制等新型服务模式 [2] - 市场融合打破行业、地域、线上线下壁垒,形成统一、互联、动态演化的新型市场空间 [2] - 产业融合为新业态提供落地场景,消费数据跨产业流动使供应链、消费与生产形成闭环 [2] - 未来数字经济新业态竞争关键在于识别高潜力产业融合场景并构建适配的产业生态 [2] 人工智能与数据要素的未来路径 - 人工智能与激活数据要素价值是创新数字经济新业态的关键路径,人工智能可挖掘数据潜在规律与价值 [3] - 我国数据总量庞大但数据要素市场制度不完善,数据共享与治理水平有待提升 [3] - 释放数据要素价值需系统性思维,以"权益可追溯、贡献可量化、收益可分配"为基本原则 [3] - 推动数据资源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开放共享,加快以数据要素为核心的人工智能应用 [3] - 人工智能应用可重构产业发展理念、催生产业新业态,为高质量发展打造新动能 [3]
探秘盘活集体资产助力乡村振兴的“洪雅密码”
中国发展网· 2025-06-12 16:55
乡村振兴模式创新 - 洪雅县以盘活闲置资产为支点,累计投入中省财政扶持资金4600万元,撬动社会资本超8000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年增收超300万元,61个村全面实现收入倍增,总收益突破千万元 [1] - 核心策略为党建引领、资产赋能、产业融合"三驾马车"拉动,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 [1] - 通过"三社联动"模式打破产业零碎困局,如保坪村联合社以闲置资产入股,联合县供销社技术力量,发动农户筹资,股权化组建保坪供销社,使农资成本直降10% [2] 党建引领机制 - 洪雅县委组织部印发《洪雅县村集体经济倍增行动方案》,提出"企业联村、项目进村、阵地兴村"的工作思路 [2] - 建立"闭环推进"机制对项目全流程管理,实施"长效激励"机制激发干部热情,完善"培训帮带"机制提升专业能力 [2] - 推行"产业链+"、"股权+"、"服务+"行动,破解集体经济组织松散、动力不足、能力欠缺的难题 [2] - 出台《村级集体经济创收奖励办法》,收益超20万元即可分档提成,最高奖励15%,2024年引回经济能人12名,领办项目20余个,新增经营性收益396万元 [3] 资产盘活成效 - 洪雅西庙山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利用邹岗村闲置土地,年产值从100万元增至3000多万元,实现30倍递增 [4] - 县级"一站式"产权交易平台累计挂牌交易473宗、规模达5.5亿元 [4] - 中山镇邹岗村收回闲置机砖厂地块,引入2000万元社会资本建成有机茶加工厂,每年为村集体带来14万元固定分红,解决50余名群众就业 [5] 产业融合发展 - 青杠坪村依托城郊区位优势,盘活资产、引进项目、孵化业态,村集体以30万元收益注册成立服务管理公司,2024年集体经济收入突破70万元,提供稳定岗位40个,人均增收超1万元 [6] - 立足"茶、竹、椒、旅"四大产业,推动闲置资产转化为产业链节点,如柳江镇兴胜村整合339万元盘活5处闲置资产,兴建肉牛繁育场增收14万元,联动发展茶叶6000亩、李子2000亩,年产值破亿 [7] - 余坪镇六村一社区联合成立镇级公司,承接政府购买服务、劳务派遣等业务,年营收超200万元 [7] - 全县建成"共富平台"15个,提供岗位300余个,带动群众增收415万元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