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口老龄化
icon
搜索文档
联合国警告:全球生育率出现空前下降
财联社· 2025-06-10 23:25
全球生育率下降的核心原因 - 经济障碍和性别歧视是影响生育意愿的最重要因素 数百万人因此无法达到期望的生育数量 [1] - 养育成本高、工作不稳定、住房昂贵、对世界局势的担忧及缺乏合适伴侣是主要阻碍因素 而非生育意愿缺失 [1] - 全球生育率空前下降的核心在于缺乏选择权 而非意愿不足 人们需要带薪育儿假、可负担的生育护理及支持性伴侣 [1] 生育意愿与现实的差距 - 近五分之一受访者家庭规模未达预期 九分之一认为孩子数量将少于预期 仅7%认为会生育更多 [2] - 39%受访者因经济拮据减少生育数量 韩国该比例高达58% [2] - 女性认为家务分工不平等的比例是男性的两倍 两性均因对未来担忧而限制家庭规模 [2] 政策误判与解决方案 - 部分国家将生育率下降归因于拒绝生育 并实施限制堕胎等强制性政策 但长期效果有限且可能适得其反 [2] - 当生育选择被操纵或政策过于强制时 人们会抵触生育 真正解决方案是扩展所有人的选择权 [2] - 联合国首次全力解决低生育率问题 旨在阻止国家因恐慌实施民族主义或反移民政策 [3] 调查覆盖范围 - 调查涵盖韩国、泰国、意大利等14国 占全球人口三分之一 多数受访者明确表达生育意愿 [1] 人口结构挑战 - 多国面临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及医疗养老金成本上升问题 但错误归因导致政策失效 [2]
高债务实质是“老年病”——拉长时间看国家由盛转衰︱重阳荐文
重阳投资· 2025-06-09 15:44
政府债务与经济发展 - 发达国家政府债务率普遍较高,日本超过250%,美国约125%,意大利、法国、加拿大、英国均超过100%,而新兴经济体如东盟国家债务率在30-40%之间,低于60%的国际安全线[1] - 全球公共债务/GDP比率预计2024年达95.1%,2030年可能升至99.6%,发达国家宏观杠杆率(255%)显著高于发展中国家(217%)[12][14] - 日本政府债务率高达240%,主因长期通缩倒逼政府举债刺激经济,且国债70%由央行持有支撑信用[15] 老龄化与健康经济影响 - 人类衰老始于器官功能衰退,如肺活量20岁下降,心脏40岁老化,预期寿命延长导致心脑血管病和癌症占死亡主因(美国超70%)[5][8] - 发达国家癌症发病率高(如澳大利亚、日本)与预期寿命长(超84岁)直接相关,而非洲国家因寿命短发病率低[9] - 中国总和生育率仅1.1(全球倒数前三),预计2030年进入超老龄化社会,2047年人口或跌破12亿[11] 国家经济周期与债务驱动因素 - 美国联邦债务率从2008年60%升至2020年129%,主因次贷危机和疫情刺激,叠加美元霸权支撑发债需求[18][20] - 中国地方政府债增速为GDP三倍,隐性债务和企业杠杆率高,中央债务率仅25%但投资依赖度超全球均值两倍[20][23] - 全球债务易升难降源于边际效应递减:老龄化增加财政开支、产业链重构推高成本、军备竞赛扩大支出[23] 制造业与全球经济格局 - 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从24%降至15%,但科技附加值仍领先,中国制造业占比超30%且出口全球第一[30][31] - 美元占跨境支付40%以上,国际储备货币占比58.4%,美债违约风险低因国会可提高债务上限循环借新还旧[34][38] - 东升西降趋势中中国/印度崛起,但美国GDP占比30年未降,服务业占比超80%支撑经济韧性[28][30] 长期衰退与结构性问题 - 和平期延长导致全球老龄化加剧,抚养比上升叠加环保/医疗/安全开支增加,经济动能不足[44] - 贫富差距扩大引发经济失衡,货币超发和财政赤字成为普遍解决方案但难根治问题[45] - 国家衰退期漫长(如英国霸权300年),政策失误(如日本通缩30年)可能加速周期而非逆转[26][46]
越南为何放宽维持了36年的生育限制?
第一财经· 2025-06-08 20:57
越南生育政策修改 - 越南国会通过《人口法令》修正案 删除"每对夫妻生育一或两个孩子"的限制 改为由个人或夫妻自主决定生育数量 [1][4] - 原政策自1988年实施 规定女性最早22岁生育 男性24岁 两胎需间隔3年 [5] - 2020年已开始政策松动 鼓励30岁前结婚 35岁前生二胎 并提供减税福利 [8] 生育率持续下降 - 总和生育率连续3年低于2 1的更替水平 2024年降至1 91 大城市下降更明显 [5][6] - 胡志明市年轻人因经济压力大 社交圈缩小 婚育意愿降低 [6] - 若趋势持续 2054年人口将负增长 2038年进入老龄化社会 [5][10] 人口结构变化 - 60岁以上人口占比从2019年11 9%将升至2050年25% 老龄化速度全球前列 [10] - 性别比例失衡 2024年新生儿男女比111 4 远高于103-107自然水平 [10] - 政府拟将胎儿性别鉴定罚款从8278元提高至2 76万元以遏制人为干预 [10] 经济影响 - 当前年轻劳动力充足 吸引劳动密集型产业 推动经济高速增长 [10] - 卫生部警告低生育率将导致劳动力短缺 威胁长期经济发展 [9] - 专家建议提升人口素质以延长人口红利窗口期 [1]
越南为何放宽维持了36年的生育限制?已是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第一财经· 2025-06-08 17:25
越南生育政策调整 - 越南国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人口法令》第十条修正案,删除了"每对夫妻只生育一个或两个孩子"的表述,改为由个人或夫妻自主决定生育数量 [1] - 越南1988年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规定每个家庭最多生育两个孩子,但2024年总和生育率已降至1 91,低于人口更替水平的2 1 [1][3] - 政策调整背景是总和生育率连续三年下降(2022年2 01,2023年1 96,2024年1 91),若趋势持续,2054年后人口将负增长 [3][5] 人口结构变化趋势 - 越南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从2019年的11 9%预计升至2050年的25%以上,2038年将进入老龄化社会 [5] - 胡志明市等大城市生育率下降更快,年轻人因经济压力、社交圈缩小导致婚育意愿降低 [4] - 男女性别比例失衡持续,2024年新生儿男女比为111 4 100,高于103-107的自然水平 [6] 政策应对措施 - 2020年越南推出新政鼓励30岁前结婚、35岁前生二胎,并提供减税福利 [5] - 越南卫生部提议将胎儿性别鉴定的罚款从3000万越南盾(8278元)提高至1亿越南盾(2 76万元)以遏制性别失衡 [6] - 政府计划从单纯控制生育转向综合人口发展视角,但短期内提高生育率仍面临困难 [5] 经济与社会影响 - 越南当前处于人口红利期,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推动经济增长,但老龄化加速可能缩短红利窗口 [5] - 专家建议在鼓励生育的同时提升人口素质,以延长人口红利效应 [1]
越南,刚刚废除计划生育,真的假的?
36氪· 2025-06-06 18:14
越南人口政策转变 - 越南国会批准《人口条例》修正案,取消生育限制,允许夫妇自主决定生育[3] - 标志着越南实行37年的计划生育政策正式取消[4] - 政策转变早有迹象,越共中央今年2月取消对生育三胎党员的纪律处分,卫生部3月提出放弃二孩限制[5] 越南人口现状 - 越南总生育率1.91,低于世代更替水平,胡志明市生育率仅1.3[5] - 65岁以上人口占比10%,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预计2030年进入中度老龄化[19][20] - 人口增长主要依赖老年人寿命延长,平均寿命73.7岁[18] 越南人口结构变化 - 1945年独立时人口2000万,1976年统一时达4700万[11] - 2022年粗出生率千分之15.2,死亡率千分之6.1,人口仍增长但新生儿数量少[13][14] - 预计2051年人口达1.07亿峰值,之后将下降[50] 越南农业基础 - 拥有红河三角洲和湄公河三角洲两大农业区,自然条件优越[34] - 2023年大米出口820万吨,创汇48亿美元[36] - 成为世界重要大米出口国,不同于印尼和菲律宾等粮食进口国[35] 越南经济发展挑战 - 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至越南的说法流行,但工业基础等仍有待提升[46][47] - 人口黄金期即将结束,发展窗口面临关闭[50][53] - 需在有限时间内将人口优势转化为经济红利[52]
人口老龄化加速,银发经济如何破局?|聪明的钱
36氪· 2025-06-06 13:30
人口老龄化趋势 - 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持续上升,2020-2024年年均提升约0.6个百分点,增速快于2010-2015年的0.3个百分点和2015-2019年的0.5个百分点 [3] - 截至2023年底,50-60岁人群是主要人口组成部分,我国老年人口整体低龄化,在护理、旅游等服务方面消费需求旺盛 [5] - 相比欧美,中国、日韩等亚洲国家从老龄化社会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的速度更快,时间更短 [5] 消费结构变化 - 日本家庭消费结构变化明显,食品、医疗保健等必选消费占比上升,住房相关、服装鞋类等可选消费占比下降 [9] - 日本1994-2006年私人消费年均复合增速0.8%,2007-2024年降至0.2%,主要因年轻人减少导致消费主力萎缩 [7] - 不同年龄段消费偏好差异显著:青年家庭侧重租房、穿衣打扮、文化娱乐,中年家庭注重教育支出和个人护理,老年家庭主要消费在饮食、医疗和个人护理 [11] 中日老龄化影响对比 - 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5%以上增速平稳增长,为消费提供基础,而日本90年代后家庭可支配收入长期低增长 [14] - 我国2022年城镇化率仅65%,提升空间大,城镇消费约为农村的1.8倍,城镇化率与居民消费正相关 [16] - 相比日本当年的困境,中国应对老龄化冲击可能更有韧性 [14] 日本银发经济发展经验 - 日本银发经济发展经历三个阶段:1970-1993年养老服务兴起,1994-2005年注重公共福利设施建设,2006年后快速发展智慧养老 [19][20][21] - 2000年《介护保险法》实施是日本银发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推动市场化发展并分摊老年护理成本 [21] - 日本政府鼓励企业研发护理机器人等,并给予税收减免,推动智慧养老发展 [21] 中国银发经济发展建议 - 可借鉴日本建立完善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按人口结构和收入差异制定规则,动态调整报销范围 [23] - 着力提升低龄老年群体再就业,因其消费边际倾向高于青年群体,能直接带动消费 [23] - 制度上提供法律保障,就业渠道上提供适合岗位信息,对雇佣老年群体的企业发放补贴 [23]
【发展之道】 应对老龄化危机“黑灯工厂”大有用武之地
证券时报· 2025-06-06 02:00
人口老龄化现状 - 全球多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时代 美国1950年60岁以上人口占比12.4% 65岁以上占比8.1% 2024年65岁以上人口占比达17%-18% 老龄化人口达5604万人[1] - 美国百岁老人数量从1990年3.7万人增长至2024年10.1万人 增幅近3倍[1] - 发展中国家老年人口增速最快 亚洲将成为老年人口最多区域 北非、西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未来30年将经历最快老年人数量增长[1] - 中国2024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3亿 占总人口22% 预计2035年突破4亿 占比超30%[2] 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 - 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每年减少800万 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出现"招工难"现象[2] - 快递、建筑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人力成本10年间暴涨300%[2] - 老龄化不仅是养老负担问题 更是对经济根基的挑战[2] 工业4.0技术应对方案 - "黑灯工厂"通过物联网、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实现无人化生产 成为对抗劳动力短缺的关键武器[2] - 广东某家电公司"黑灯工厂"人力密度下降90% 产能提升3倍 AGV无人搬运车和机械臂精度达0.02毫米 AI质检系统每秒处理200张图像[3] - 工业机器人可承担高危重复作业 5G+视觉系统实现精密检测 数字孪生技术故障预测准确率达98%[3] - 全面自动化企业生产效率可提升20%-35%[3] 劳动力转型与市场机会 - 自动化释放的劳动力向更高价值领域转移 如浙江某服装厂2000名工人转型为定制化设计师和直播营销员[4] - 德国西门子将生产线工人培训为工业软件工程师 服务银发群体智能家居需求[4] - 深圳某工厂开发出可监测心率、自动呼叫的智能拐杖 小批量生产周期从30天缩短至72小时[4] - 广州企业利用3D打印技术实现助听器耳膜个性化定制 成本降低60%[4] 技术应用挑战 - 单个"黑灯工厂"改造成本动辄数亿至数十亿元 中小企业难以承担[4] - 全球产业链需加强协作 打破国与国之间的技术壁垒[4]
罗志恒:“十五五”时期中国财政政策展望
和讯· 2025-06-05 18:16
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 - 成功应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2020年新冠疫情,2008-2010年中国经济平均增速9.9%,远超同期世界经济1.7%的增速;2020-2023年中国经济平均增速4.7%,高于世界2.3% [3] - 财政政策向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倾斜,激发经济增长新动能 [4] - 民生支出显著增长,2023年农村低保水平比2017年提高73.3%,城市低保标准提高45.4%;2013-2023年民生支出年均增速8.5%,高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0%的增速 [5] - 重视防范政府债务风险,2024年末出台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置换政策 [7] 积极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 - 平衡财政理念影响较深,赤字率常年不超过3%,导致隐性债务风险增加 [8] - 财政收入增收困难,土地财政转型紧迫;民生支出刚性上升,部分地方政府仍依赖投资拉动增长 [9] - 税收政策对新业态适应性不足,数字经济带来技术性失业和收入分配恶化风险 [9] - 人口老龄化冲击财政体系,医疗养老需求增长,社保基金补助规模攀升 [10] - 减税降费效果边际递减,2024年宏观税负降至16.3%,较2013年下降5.1个百分点 [12] - 财政支出重供给轻需求、重投资轻消费,需求端政策不足 [13] - 政策表述缺乏清晰信号,"积极财政政策"内涵模糊影响预期管理 [14][15] 积极财政政策转型方向 - 财政理念从平衡财政转向功能财政,必要时突破3%赤字率约束,美国疫情期间赤字率平均达10.9% [16][17] - 提高债务使用效能,形成国债、地方一般债和专项债各司其职的格局,减少对专项债过度依赖 [18] - 实施中期财政规划,加强债务可持续性评估,完善资本预算和债务预算制度 [19] - 增强税收体系对新业态匹配度,加强数字经济下失业保障和技能培训 [20] - 应对老龄化需加强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完善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 [20] - 财政政策重点从收入端转向支出端,支出政策直接拉动需求并具有乘数效应 [22] - 宏观税负保持稳定,推动减税降费从数量型转向效率型,清理不必要税收优惠 [23] - 支出结构优化,增加家庭补贴和社会福利投入,投资方向与人口流动、安全需求挂钩 [24][25] - 建议将"积极财政政策"改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狭义赤字率提高至4.0%以释放明确信号 [26]
罗志恒:“十五五”时期中国财政政策展望
和讯· 2025-06-05 18:16
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 - 成功应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2020年新冠疫情等外生冲击,2008—2010年中国经济平均增速达9.9%,远超同期世界经济平均增速1.7% [3] - 2020—2023年中国经济平均增速为4.7%,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平均增速2.3% [3] - 财政政策向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倾斜,显著激发经济增长新动能 [4] - 2023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比2017年提高73.3%,城市低保平均标准提高45.4% [5] - 2013—2023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民生相关支出规模平均增速为8.5%,高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速7.0%,民生支出占比从35.1%上升至40.7% [5] - 2024年末出台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置换政策,推动城投公司压降融资成本和市场化转型,缓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 [7] 积极财政政策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平衡财政理念下赤字率常年不超过3%,导致隐性债务风险防控难度加大 [8] - 新旧动能转换、房地产市场低迷、减税降费导致财政收入增收困难,土地财政转型紧迫性加大 [9] - 数字经济占比逐步提高,但税收政策对新业态适应性不足,造成税收流失和社会不公 [9] - 人口老龄化速度快于大多数发达国家,"未富先老"对财政体系带来医疗、养老、社保等支出刚性上升的冲击 [10] - 全球贸易摩擦升级、产业链重塑、地缘政治冲突风险上升,财政政策需增强应对能力 [11] - 2024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GDP比重降至16.3%,较2013年下降5.1个百分点,宏观税负持续下行 [12] - 财政支出结构重供给轻需求、重投资轻消费、重企业轻居民,导致供需失衡和需求不足 [13] - 积极财政政策持续17年,市场难以识别政策信号,"积极"二字改善预期作用有限 [14] 积极财政政策转型的五个方向 - 财政政策理念由平衡财政转向功能财政,必要时打破3%赤字率约束,美国联邦政府疫情期间赤字率平均达10.9% [17] - 提高债务促进经济发展的效能,形成国债、地方一般债和地方专项债各司其职的债务格局,适当提高国债占比 [18] - 实施中期财政规划,加强财政中长期可持续性评估与监测,完善资本预算和债务预算 [19] - 增强税收体系对新业态匹配程度,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应对技术性失业,优化教育投入促进劳动力技能转型 [20] - 加强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完善多元化养老服务形式,加大对托底性养老服务基础设施投入 [20] - 财政政策优化重点转向以支出端政策为主、收入端政策为辅,财政支出具有乘数效应 [22] - 实施有增有减的结构性减税降费,清理不必要税收优惠,提高关键领域政策精准性 [23] - 支出政策转向供给需求并重、企业家庭并重、投资消费并重,优化政府投资方向并加力提振消费 [25] - 建议将狭义赤字率提高到4.0%,将"积极财政政策"改为"扩张性财政政策"以传递更明确信号 [26]
拖累未来十年GDP!韩国社会即将遭遇“银色海啸”
金投网· 2025-06-05 14:13
韩国人口危机现状 - 2023年韩国生育率跌至0 72 为全球最低水平 不到OECD平均水平1 6的一半 [1] - 韩国老龄化速度全球最快 预计2050年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将从2023年的17 9%翻倍至40 1% [1] - 同期20岁以下人口比例将从16%减半至8% 75岁及以上人口增速更快 [1] 经济与社会影响 - 老年抚养比将从2023年的28%升至2050年的44% 2082年将达117% 居OECD首位 [1] - 第二次婴儿潮一代(1964-1974年出生)退休将导致未来十年GDP增长每年减少0 38个百分点 [1] - 韩国老年人贫困率OECD最高 40%生活在贫困线下 国家养老金体系薄弱(雇员雇主各缴4 5%工资) [2] 劳动力市场问题 - 55-64岁韩国人仅37%仍在工作 实际平均49 4岁失去主要工作 远低于官方60岁退休年龄 [2] - 资深员工工资达起薪3倍(日本2 3倍 欧盟1 7倍) 私企普遍通过非正规合同或变相裁员降低人力成本 [2] 国际政策对比 - 日本通过阶梯式政策将60多岁就业率提升至63%(2023年) 包括延长退休年龄至70岁等举措 [3] - 韩国劳动力市场改革滞后 缺乏连贯政策应对快速老龄化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