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长期资金入市
icon
搜索文档
谁在入市?A股“慢牛”众生相
北京商报· 2025-08-20 21:49
市场表现与指数创新高 - 上证指数8月20日续创近十年新高 最高触及3767.43点 收盘报3766.21点 单日涨幅1.04% [1][3] - 深证成指报11926.74点涨0.89% 创业板指报2607.65点涨0.23% [3] - A股总市值首次突破百万亿元 连续6个交易日成交额超2万亿元 [1][3] 资金流入结构分析 - 险资二季度末权益投资比例显著提升:财产险公司股票投资占比8.33%同比增1.64个百分点 证券投资基金占比7.83%同比增5.38个百分点 [4] - 人身险公司股票投资占比8.81%同比增4.65个百分点 证券投资基金占比4.53%同比增1.5个百分点 [4] - 外资上半年净增持境内股票和基金101亿美元 扭转过去两年净减持趋势 其中5-6月净增持规模达188亿美元 [4] - 私募存续规模达20.86万亿元 较2024年末增长4.77% 新备案规模1074.27亿元 较2024年末增长53.14% [5] - 融资余额突破2万亿元 创2015年7月以来新高 截至8月19日两融余额达2.13万亿元 [5] 投资者行为分化 - 前7月A股新开户1456.13万户 其中7月新开户195.4万户环比增19.29% 但较2024年10月超680万户的高点仍有差距 [6] - 8月新基金成立82只 发行份额588.24亿份 为年内单月最低水平 [6] - 主动权益类基金出现赎回 被动指数产品规模与份额明显增长 [7] - 居民存款潜在入市资金规模预估达5-7万亿元 但实际入市进度受宏观环境制约 [8] 行情性质与趋势判断 - 多位专家认定当前为慢牛长牛行情 技术面呈多头排列特征 [3][9] - 市场需维持日均成交额2万亿元以上且有效站稳3731点以确认牛市格局 [9] - 行业板块呈现轮动态势 价值股可能补涨 科技题材股或出现分化 [9]
A股市场情绪提升 更多增量资金可期
中国证券报· 2025-08-19 04:14
资金流入A股市场 - 居民存款向理财、基金、股票等资产转移趋势明显 7月新增非银机构存款达2 14万亿元 同比多增1 39万亿元 [1] - 公募基金配置比例大幅提高 理财产品配置公募基金余额为1 38万亿元 占总投资资产的4 2% 较一季度末增加0 45万亿元 [2] - 私募基金备案规模保持上行趋势 成为重要增量资金渠道 [2] - 外资净增持境内股票和基金101亿美元 扭转过去两年净减持态势 五六月份净增持规模增至188亿美元 [2] - 保险资金投资股票占比提升 人身险公司股票投资余额2 87万亿元 占比8 81% 财产险公司股票投资余额1955亿元 占比8 33% [2] - 上市公司回购金额增加 1240家公司实施回购 合计金额963亿元 463家公司获回购增持贷款支持 金额上限超900亿元 [2] 增量资金推动因素 - 政策面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 《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引导保险、社保、养老金等加大入市力度 [3] - 《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增强基金投资行为稳定性 [3] - 经济基本面稳中向好 多家国际投行上调中国资产评级至"超配" 高盛维持对中国股票的超配评级 [3] - 投资者情绪回暖 7月A股新开户数196 36万户 同比增70% 环比增19% 单月新开户数维持在150万户以上 [4] 未来资金流入预期 - 居民资金入市仍有较大潜力 可能通过理财产品、"固收+基金"等渠道进入权益市场 [4][5] - 机构预计全年主要机构带来3万亿元增量资金入市 银行理财和公募将接力险资成为重要边际力量 [5] - 海外配置型资金增配中国资产趋势可期 A股对外资与长期资金吸引力上升 [5]
险资二季度加大入市步伐
深圳商报· 2025-08-19 00:44
险资二季度入市情况 - 截至二季度末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达36.23万亿元 同比增长17.4% [1] - 人身险和财产险公司合计投资股票余额超3万亿元 较去年同期增加近1万亿元 [1] - 二季度末股票余额为3.07万亿 其中二季度净增加2513亿 占比提升至8.8% 创近年新高 [1] 人身险公司投资情况 - 二季度末资金运用余额达32.6万亿元 [1] - 股票投资余额为2.87万亿元 较一季度末增超2000亿元 较年初增超6000亿元 [1] - 股票投资占比达8.81% 环比增加0.38个百分点 [1] 财产险公司投资情况 - 二季度末股票投资余额为1955亿元 占比8.33% [1] - 股票投资占比较一季度末增加0.77个百分点 [1] 险资增持股票原因 - 低利率环境下保险公司为弥补债券收益率下行压力 配置高股息公司 [2] - 监管层推出各项利好政策鼓励中长期资金入市 [2] 政策面支持措施 - 4月金融监管总局上调部分档位偿付能力充足率对应的权益类资产比例5% [3] - 5月金融监管总局将保险公司股票投资风险因子调降10% [3] - 7月财政部调整净资产收益率考核方式 推动长周期考核机制 [3] 长期投资试点进展 - 上半年末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试点总额达2220亿元 [3] - 泰康资产旗下私募基金6月完成首笔投资 太保资产私募股权基金7月成立 [3]
经济日报:巩固资本市场回稳向好势头
经济日报· 2025-08-13 10:50
资本市场政策支持与市场表现 - 上证指数从2900点稳步攀升至3600点 创业板指数7月单月涨幅超8%领涨全球[1] - 监管部门推动新"国九条"与资本市场"1+N"政策体系落地 涵盖风险化解 交易机制优化 科技创新支持和中长期资金入市[1] - 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巩固资本市场回稳向好势头"[1] 经济基本面支撑因素 - 上半年GDP增速达5.3% 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5% 核心CPI温和回升[2] - 新动能占比提升 低空经济 AI算力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利润增速远超传统产业[2] - 外资增持境内股票和基金超100亿美元 7月北向资金单月净流入创年度新高[2] 制度升级与资金流向 - 科创板改革深化 推动上市公司提升投资价值 扩容浮动管理费率基金[3] - 促进机构与散户利益深度绑定 培育耐心资本和长期资本[3] - 多路资金持续加仓 在"增速有保障 估值有空间"的双重吸引力下为市场注入活力[3] 长期发展确定性 - 三大确定性包括经济高质量发展 宏观政策预期和中国资产估值修复[1]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超大规模市场优势 完整产业体系优势和丰富人才资源优势凸显[3] - 健康向好的资本市场将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能[3]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增强资本市场吸引力和包容性
证券时报· 2025-08-13 09:15
资本市场改革方向 - 增强国内资本市场吸引力和包容性 巩固回稳向好势头 [1] - 发挥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关键枢纽作用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1] - 统筹推进投融资综合改革和投资者权益保护 [1] 改革政策延续性 - 从二十届三中全会"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再到政治局会议"增强吸引力和包容性" [2] - 改革围绕"投资和融资"关键词不断深化内涵 涉及方方面面 [2] 市场表现与外资态度 - A股市场顶住外部冲击 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涨 [3] - 外资机构调高对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乐观预期 从"可选项"变为"必选项" [3] - 今年上半年外资净增持境内股票和基金101亿美元 5月和6月净增持规模增至188亿美元 [9] 投资价值提升 - 中国资产估值明显修复 配置价值和吸引力显著提升 [3] - 估值低波动小股息率高优势凸显 境内外投资者吸引力有望进一步增强 [4] - 社保保险年金等中长期资金累计净买入A股超2000亿元 [6] 上市公司质量改善 - 实施分红4.2万余亿元 回购2300余亿元 均创历史新高 [6] - 披露并购重组交易超4500单 [6] - 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和投资价值 深化并购重组改革 [6] 制度创新与开放 - 推出科创板"1+6"政策措施 深化发行上市并购重组股权激励等领域适配性改革 [7] - 持续优化境外上市备案制度 拓展跨境互联互通 优化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 [9] - 稳步推进资本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9] 未来改革重点 - 培育壮大长期资本耐心资本 构建支持"长钱长投"政策体系 [8] - 深化科创板和创业板改革 发展多元股权融资 健全股债期产品和服务体系 [8] - 完善上市公司全链条监管制度 加大分红回购激励约束 强化财务造假惩防 [8]
投资端改革四大方向明确 中长期资金入市吸引力正在增强
新华网· 2025-08-12 14:26
核心观点 - 长期资金入市获政策明确支持 证监会将从四方面推进投资端改革吸引中长期资金 [1] - A股估值处于历史低位 是价值挖掘的窗口期 机构认为宏观经济长期稳健增长趋势未变 [1][6] 资本市场机构化进程 - 2019年"深改12条"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 多项举措已落地 [2] - 推动权益类基金发展 2022年4月发布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意见 [2] - 提高险资和年金基金权益投资比例上限至45%和40% 鼓励银行理财等开展权益投资 [2] - 完善沪深港通机制 推动A股纳入MSCI等国际指数并提高纳入比例 [2] - 2019年和2022年证监会两次召开机构投资者座谈会听取意见 [2] 改革成效 - 专业机构投资者持股占比显著提升 2021年底达24.6% 较2019年初提高6.6个百分点 [3] - 社保基金自成立以来年均投资收益率8.51% 累计投资收益额1.6万亿元 [3] - 企业年金含权益类投资组合占比87% 自成立以来年均收益率7.17% [3] - 中长期资金入市改变投资者结构 降低市场波动性 助推上市公司做大做强 [3] 投资端改革方向 - 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4] - 做好个人养老金政策落地 出台配套监管规则 完善基金行业信息平台 [4] - 推动机构投资者提升权益投资比例 加强投研能力 落实长周期考核 [4][5] - 鼓励机构通过投票权、质询权等方式参与上市公司治理 [5] - 完善市场环境 解决中长期资金入市障碍 优化长期投资政策措施 [5] A股估值状况 - 全部A股估值中位数24倍 处于近10年最低水平 [6] - 万得全A(剔除金融、石油石化)估值24.5倍 处于历史22%分位水平 [6] - 结合当前市场利率水平 A股对中长期资金极具吸引力 [6] - 可找到众多基本面强劲且估值合理甚至低估的投资标的 [6]
开源证券刘呈祥:推动本轮银行股行情的核心因素有三点
证券时报网· 2025-08-11 17:32
文章核心观点 - 推动本轮银行股行情的核心因素有三点:低利率环境下稳定红利资产的价值重估、银行板块长期低估后的修复逻辑、以及市场风格变化和中长期资金驱动的配置需求 [1] 推动银行股行情的核心因素 - 在低利率阶段,偏好稳定收益的投资者会促使稳定红利资产进行价值重估,这是最主要的逻辑 [1] - 在本轮行情以前,银行板块处于长期被低估的状态,本轮行情包含修复逻辑 [1] - 市场风格变化和以险资为代表的资金驱动是因素之一,过去几年配置银行板块的公募基金占比不高,随着政策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及投资考核优化,险资等中长期资金更愿意配置银行股 [1]
增强吸引力与包容性,资本市场“1+N”政策体系将持续完善
搜狐财经· 2025-08-11 07:45
资本市场政策方向 -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增强国内资本市场吸引力和包容性 [1] - 下半年资本市场改革发展路线清晰化 [1] - 当前处于"十四五"收官和"十五五"规划布局关键时点 [1] 政策体系完善预期 - 下半年将完善"1+N"资本市场政策体系 [1] - 重点包括健全稳市机制建设 [1] - 推进中长期资金入市引导政策 [1] - 持续优化投资者保护制度体系 [1]
资本市场“1+N”政策体系将持续完善
中国证券报· 2025-08-11 05:05
资本市场吸引力提升 - 7月A股新开户数达196.36万户,同比增70%,环比增19%,年内单月开户数均超150万户 [1] - 政策组合拳包括《中长期资金入市指导意见》、公募基金改革、个人养老金全国推广、国有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等 [1] - 中央汇金发挥"类平准基金"作用,政策协同性增强,"十四五"期间稳市基础夯实 [1] 中长期资金入市机制 - 天风证券预计政策重点将聚焦长期资金入市及考核机制调整 [2] - 中证金融研究院建议完善中长期资金财税政策、投资政策和监管制度 [2] - 招商证券提出需优化创业投资制度,引导资金投向硬科技,建立动态考核机制并畅通股权投资退出渠道 [4] 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 - 2021年以来A股新增1427家上市公司,科创板376家、创业板520家、北交所232家,合计占比80% [2] - 信息技术、新材料、医疗等领域企业占比突出,硬科技领域集聚效应显著 [2] - 深市主板与中小板合并、北交所设立、注册制全面推行等改革加速 [3] 投融资生态包容性 - 融资端政策将支持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融资,侧重差异化上市标准及多层次市场建设 [3] - 投资端政策引导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创业板改革深化举措值得期待 [3] - 监管部门严把IPO入口,强调逆周期调节,避免大规模扩容 [4] 投资者保护制度 - "十四五"期间通过康美药业、泽达易盛等代表人诉讼案拓宽维权渠道 [4] - "大投保"体系优化市场生态,未来将强化"打大、打恶、打重点"举措 [5] - 深圳大学建议加大行政、民事、刑事立体追责,运用资金罚与资格罚 [5] 市场环境净化 - 整治股市"黑嘴"、非法荐股等纳入规范重点,压实平台主体责任并运用大数据技术精准打击 [6] - 清华大学提议完善示范判决机制和司法解释,提升投资者维权效率 [6]
关注关税是否如期延期
华联期货· 2025-08-10 21:1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上周大盘小幅低开后上行创今年新高,临近去年高点,个股板块涨跌比回升,谨慎情绪缓解,需关注8月12日关税能否延期,大盘在去年高点附近或震荡整固,但中长期在业绩企稳、政策和资金支持下仍看好股指,技术上有望突破前高,操作上中线回调做多,期权采用牛市价差策略 [4][7][8][11] 各部分总结 基本面观点 - 上周四大指数全线上涨,小盘股指较强,风格指数中周期涨幅近3.5%居首,申万行业多数上涨,军工、有色、机械设备涨幅超5%,仅医药生物等板块收跌 [4][11][13] - 2025年7月制造业PMI为49.3%,非制造业PMI为50%,较上月均回落,7月供需回落,产成品库存再次回落,价格连续回升;中长期信贷增长率连续25个月回落至6.77%,降速放缓 [4][23] - 政治局定调房地产和资本市场,央行创设工具、降准降息,证监会提出并购重组等政策,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方案发布,每年有望为A股新增八千亿长期资金 [4][32][35] - 营收方面部分指数增速有增减,归母净利润除上证指数外多数指数增速增长;全A业绩有企稳迹象,但美国加征关税或影响A股业绩,2025年一季度业绩IC/IM底部企稳,IH/IF同比回落 [4][53][57] - 上证指数估值为15.4189,处于2010年以来的74.94分位数,创业板估值较低;2025-04-07到2025-8-8中ETF规模增加344亿,上周减少73亿;2025-01-01到2025-06-27新成立股票型规模增加1713亿;融资融券2024年净流入2748亿,2025年净流入2001亿;2025年一季度险资持有A股市值增加3893亿,2024年四季度国家队和险资资产增加,陆港通资产减少 [5][67][71] 策略观点与展望 - 上周五大盘高位震荡创今年新高,临近去年高点,个股板块涨跌比回升,谨慎情绪缓解,需关注关税能否延期,大盘在去年高点附近或震荡整固,但中长期看好股指,技术上有望突破前高,操作上中线回调做多,期权采用牛市价差策略 [8] 指数行业走势回顾 - 上周大盘创今年新高,四大指数全线上涨,小盘股指表现较强;风格指数全线上涨,周期涨幅近3.5%居首;申万行业多数上涨,军工、有色、机械设备涨幅超5%,仅医药生物等板块收跌 [11][13] 主力合约和基差走势 - 四大指数再次上攻,中证1000率先突破去年高点,08合约贴水在合理区间继续缩小;各主力合约套利方面,IC/IF、IC/IH、IM/IF、IM/IH震荡攀升,IH/IF反复 [16][20] 政策经济 - 2025年7月制造业PMI和非制造业PMI较上月回落,7月供需回落,产成品库存再次回落,价格连续回升;PPI2023年6月触底回升后走弱,2024年3月以来跌幅变化,7月与上月持平,5月工业企业营收和库存回落,可能进入主动补库阶段 [23][25] - 2025年6月社融同比多增41993亿,政府债券和人民币贷款增加,主要是企业贷多增,中长期贷同比回升;中长期信贷增长率连续25个月回落至6.77%,降速放缓 [27][30] - 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实施方案明确提高投资比例,每年为A股新增几千亿长期资金,落实第二批保险资金试点;延长考核周期,提升投资稳定性;多部门协同形成落实增量政策合力 [32] - 政治局会议提出提振资本市场、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支持并购重组等政策,加大财政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35] - 央行创设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等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开展MLF和逆回购操作并调整利率 [36] - 202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化债举措,增加10万亿地方化债资金,减轻地方化债压力 [37] - 央行降息降准,包括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下调政策利率、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和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等,增加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服务消费与养老、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优化支持资本市场工具,创设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 [38][40] - M1-PPI触底回升后回调,连续回升四个月,资金流入金融市场 [42] 各指数营收和净利润 - 2024年年报除中证500外各指数营业收入同比增速回落,归母净利润方面上证50指数同比增长,沪深300指数小幅增长,中证500等指数回落 [47] - 2025年一季报营收方面深成指等指数增速增长,其他指数增速回落;归母净利润方面多数指数增速增长;全A业绩有企稳迹象,但美国加征关税或影响A股业绩,2025年一季度业绩IC/IM底部企稳,IH/IF同比回落 [53][57][60] 估值 - 上证指数估值为15.69,处于2010年以来的78.41分位数,创业板估值仍较低 [66][67] 资金面 - 2025-04-07到2025-8-8中ETF规模增加344亿,上周减少73亿;2025-01-01到2025-06-27新成立股票型规模增加1713亿;融资融券2024年净流入2748亿,2025年净流入2001亿;2025年一季度险资持有A股市值增加3893亿,2024年四季度国家队和险资资产增加,陆港通资产减少 [5][71][75] - 近一周(2025-08-01到2025-08-08)中ETF份额增加363.68亿份(+1.33%),总规模增加655.98亿元(+1.43%) [88] - 二级市场重要股东上周继续净减持59亿 [92] - 8月中旬限售股解禁量较多 [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