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

搜索文档
智能制造、人才培养、金融服务……这个产业正经历全链条跃升
央视新闻· 2025-07-16 09:22
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 - 重庆汽车产量稳居全国前三,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成为当地三大万亿级主导产业之首 [2] - 长安汽车全域5G数智化工厂拥有800余台智能化设备、1400余台工业机器人和420余台智能AGV物流车,每53秒下线一台新车 [2] - 长安汽车全系车型实现100%智能网联,飞行汽车项目将于年底试飞 [4] - 江淮汽车与华为组建超5000人研发团队,新建"超级工厂"每秒采集30万条数据,实现四大工艺全面自动化与数字化 [4] - 蔚来新桥二工厂通过自研工业AI算法实现80%制造场景由AI智能决策 [6] 人才供给与产教融合 - 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重组汽车类专业群,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设置"职业模块"和"微专业"以培养复合型人才 [7] - 学校与长安汽车合作试点"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学生在真实工厂环境中参与新车型自动化测试 [9] - 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与多家头部汽车企业合作,从教学资源开发延伸至真实产业项目和科研攻关 [11] 金融服务与资本支持 - 中国农业银行合肥经开区支行为15户新能源汽车产业上下游企业累计投放贷款60亿元 [13] - 国轩高科业务规模每年增长20%,获得银行项目贷款、流动资金贷款及研发专项支持 [15] - 安徽省银行业投向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贷款余额1184亿元,同比增长20%,企业融资覆盖率达62% [15] - 建设银行将在2024—2027年间向安徽省汽车产业提供不低于700亿元投融资支持 [15] - 安徽省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主题基金总规模180亿元,累计备案13只子基金,投资项目57个 [17] 产业协同与生态构建 - 安徽省围绕7家整车企业和超4000家零部件企业构建银行信贷与股权投资协同联动的服务体系 [17] -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逐步形成"技术+人才+资本"协同进化机制,强链、补链、固链成为关键 [19]
校企联动 自主培养高端人才
科技日报· 2025-07-16 09:00
校企联动培养高端人才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硕士张百川通过校企联合培养项目完成5轮中试放大实验,成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 [1] - 首批专项试点工程硕士2100多名毕业生中67人以实践成果申请学位 [1] - 教育部联合9部门2022年启动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3年成效显著 [1] 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 - 已建立40家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和4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 [2] - 校企协同建设201门核心课程覆盖18个关键领域,通过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免费共享 [2] - 企业提供5100多个产业一线研究课题作为工程硕博士科研选题来源 [2] - 校企联合建成300多个工程师技术中心支持真实环境科研 [2] 企业参与培养机制 - 北方华创科技集团创立成果导向评价机制,以实际工程成果替代学术论文作为毕业依据 [2] - 企业导师定期评估学生课题进展,首批试点学生全部参与核心研发项目且表现优异 [2][3] - 3年累计吸引40多名优秀学生参与企业联合培养 [3] 就业与未来规划 - 首届专项试点工程硕士71%留在本领域企业就业 [4] - 教育部计划2030年前推动超半数工程硕博士培养单位自主建设卓越工程师学院 [4] - 培养模式将向全部67个专业学位类别推广 [4]
大商所“百校万才”工程2025年夏令营开营
期货日报网· 2025-07-15 11:34
期货行业人才培养 - 大商所与中期协连续两年举办"百校万才"工程夏令营,2025年活动吸引30名来自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的优秀学子参与[1] - 大商所自2017年启动高校期货人才培育项目,2023年升级为"百校万才"工程,已联合92所高校开展400余个项目,累计培养超3万名学生[1] - 中期协近年重点围绕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风控合规意识、行业稳健发展三大主题规划人才培养,为行业输送大批高素质金融人才[3] 期货市场发展理念 - 大商所强调期货市场与实体经济的血脉联系,提出"教育往前赶、产教手拉手、大家都受益"的目标,推动高等教育期货衍生品教学体系建设[1] - 行业人才培养对期货市场稳定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需将期货和衍生品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1] - 青年人才应立足产业视角理解期货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通过实践探索提升专业能力[2] 夏令营活动设计 - 活动为期一周,采用理论讲座(期货市场概况、合约设计、产业风险管理)与实地考察(大连理工大学、北良港交割库)相结合的形式[4] - 创新设置分组研学环节,学员在导师指导下完成风险管理或产品方案设计并通过路演展示成果[4] - 大商所团员青年将与学员分享行业见解与职业发展经验,强化产教融合[4] 人才发展期望 - 程伟东提出四点期望:深耕产业本质、敢于实践尝试、胸怀责任担当、注重协作交流[2] - 中期协副会长巫伟斐呼吁青年成为行业创新"破壁者"、实体经济"护航者"和开放共赢"连接者",树立全球视野服务国家发展大局[3] - 学员代表表示将通过活动深化行业认知,将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服务实体经济做准备[4] 未来规划 - 大商所将持续深化"百校万才"工程体系,保持教学项目、研究项目、师资建设和学子交流四大核心板块稳定性[4] - 拓展行业与高校教学对接,通过丰富实践活动赋能人才培养,为期货行业持续输送高素质专业人才[4]
转塘“塘人街”艺术街区上央视了
杭州日报· 2025-07-15 10:48
艺术街区发展 - "塘人街"艺术街区通过政府主导、政校合作、政企联动模式打造,集"音体美、吃喝玩购逛"为一体,并重点推进"BAC·艺术社区"等3个示范项目 [3] - 街区充分发挥中国美术学院、浙江音乐学院两大艺术类院校集聚优势,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多翼的产教融合街区 [3] - "BAC·艺术社区"项目融合艺术教育与开放街区,定位为最新潮的艺术基地和文化艺术集聚地 [3] 项目进展与活动 - "BAC·艺术社区"于2024年5月正式开园,已推出艺术循环市集、野雀冰饮节等活动,从破旧办公楼转型为艺创空间 [3] - 街区整体建筑建设进度超95%,已与陆上书店、Wfled等艺术品牌签约,计划今年正式开街 [4] - 央视综艺《你好时光》节目对街区进行宣传,撒贝宁等明星参与录制并点赞其艺术生态 [3][4] 未来规划 - 街区将围绕"塘人"共创六大计划(四季有"学"、"形"、"集"、"Show"、"声"、"感")常态化开展活动 [4] - 目标是通过持续活动运营激发区域活力,提升城市形象,成为杭州新晋顶流文艺地标 [3][4]
一座岛上的国际教育创新
人民日报· 2025-07-15 06:52
教育开放与创新 - 海南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作为海南自由贸易港13个重点园区之一,占地面积12.72平方公里,师生规模达5000人(含留学生700余人),已吸引26所国内外知名高校入驻,获批9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1] - 试验区创新"五互一共"国际教育体系,统筹开放207门共享课程,覆盖100%入驻高校,选课学生达3733人次[1][6][7] - 试验区首创"中外合作办学部省联批"审批新模式,2023年迎来中国首个境外高校独立办学项目——海南比勒费尔德应用科学大学开学,2025年目标师生规模突破1万人[2][3] 教育模式与资源共享 - 试验区采用"大共享+小学院"特色教育模式,共享图书馆、体育馆等公共设施,专享特色专项教学科研设施,实现跨国、跨校、跨学科的教育教学和科研合作[6] - 试验区实行"双学位"制,学生无需远赴海外,在国内完成学业后可同步获得中方高校与外方合作高校的学位证书[7] - 试验区推动建设共享教学、共享科研、共享学术3个共享平台,为入驻高校学生提供多学科、多文化、跨校学习体验[7] 产教融合与科研成果 - 试验区以"产学研用一体化"为核心路径,打造黎安数字实验室创新共同体,计划投资约2亿元,涵盖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领域,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产业"深度融合[8] - 数字实验室已汇聚9支科研团队、约70名科研人员,以及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头部企业,2024年获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项、重点研发项目10项,获科研经费1140万元[9] - 海南比勒费尔德应用科学大学与德企魏德米勒、通快、采埃孚及国内三大运营商达成合作,65名大二学生于2024年12月首次参与企业实习[9] 人才培养与校企合作 - 试验区联手华为等企业共建"数字经济人才发展中心",提供"人才培养—职业认证—服务实训"闭环服务,计划年内完成"海南省数字技能培训学校"办学许可和"职业技能鉴定评价机构"资质申报[9] - 试验区通过"五互一共"机制(中外互鉴、学科互融、文理互通、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管理共商)培养国际化人才,典型案例包括跨学科团队完成的《体育与城市》著作[6]
广东举办2025年世界青年技能日首场主题活动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7-14 16:11
在"世界技能大赛优秀选手分享会"现场,第47届世赛数控铣项目冠军、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教师龙伟杰 分享自己在挫折中屡败屡战,从懵懂少年到站上世界技能之巅的逐梦历程;第45届世赛移动机器人项目 冠军胡耿军回首摘得金牌后,毅然选择参军入伍的经历,分享"用技能守护山河,才是青春最美勋章"的 人生选择;第47届世赛商品展示项目冠军、香港选手陈咏琪,第47届世赛酒店接待项目优胜奖获得者、 澳门选手陈志力也分别分享了自己的技能竞赛生涯。 在"世赛成果转化"环节,来自院校、企业的各方代表系统展示了广东将世赛标准、训练方法和竞赛经验 转化为高技能人才培养、产教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 7月11日,广东省2025年世界青年技能日首场主题活动在广州拉开帷幕。活动以"技能照亮前程"为主 题,设置"冠军分享""世赛成果转化""技能嘉年华"三大环节。世界技能大赛粤港澳三地选手代表、在穗 技工院校师生、相关行业企业代表等齐聚一堂,见证世赛成果转化,分享技能新技术、新生态、新路径 为产教融合带来的新变化。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教师杨登辉分享了依托世赛经验打造"青年技师工作站",在教学科 研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的探索;深圳技师学院华为现 ...
提供多元成才路径 北京市鼓励中职校试点综合高中班
北京晚报· 2025-07-14 14:58
职业教育发展规划 - 到2027年新建职业本科大学和4所新型高职 [1] - 建设20个左右市域产教联合体和50个左右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1] - 保留特色中职学校并支持技能要求高、始读年龄小的特色中职专业 [1] - 整合区属中职学校、职工大学、社区学院资源成立高职学校 [1] - 扩大高职专科招生规模并规划筹建职教本科学校 [1] - 支持应用型本科高校举办职业本科专业 [1]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 鼓励中职学校试点综合高中班并逐步扩大招生规模 [1] - 探索打通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MIS学籍管理系统 [1] - 支持职业学校建设面向中小学的职业启蒙和劳动教育基地 [1] - 高水平高校与职业院校探索高职专科、职业本科、专业硕士贯通培养 [1] - 京津冀职教改革示范园区推广应用型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联合培养职业本科人才模式 [1] 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 - 普通高校、职业学校、技工院校与行业龙头企业联合开展全链条人才培养 [2] - 建设产业学院、工匠学院、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技工教育联盟 [2] - 高质量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2] - 形成"一园一体"和"一产一体"发展格局 [2] - 到2027年校企共建100个开放性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和共性技术服务平台 [2]
我省探索学行交替教育机制 大学4年实习不少于3次
新华日报· 2025-07-14 07:36
教育模式创新 -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与苏州大学合作共建"学行交替"实验班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 [1] - "学行交替"模式借鉴美国辛辛那提大学"Co-op"带薪实习机制 已在全球100多所高校实施 [1] - 设立本科生学行交替、集萃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制学习三大方案 聚焦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五大长三角重点领域 [1] 实习机制特点 - 带薪实习要求本科生4年内完成不少于3次、累计12个月的企业实习 每次实习不少于4个月并计入学分 [2] - 实习岗位通过校方及国创中心严格筛选 专业性、含金量、保障性显著高于普通实习 [2] - 学生可体验不同类型企业和岗位 将课堂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 破解产学需求脱节问题 [2][3] 试点实施案例 - 苏州大学光电学院试点"三学期制" 学生4年内参与3-4次跨企业、跨岗位带薪顶岗实习 [3] -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实习生开发分样辅助设备 使效率提升2-3倍 并调整原技术方案适应实际需求 [4] - 首批留学生实习覆盖55家企业 国内95名、海外57名学生参与 设立全国首个带薪实习教育基金会 [5] 未来发展规划 - 计划2023年联合培养500名本科生 推动工科教育改革 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 [5] - 持续探索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制学习等模式 促进教育、科技、产业深度融合 [5]
有职校分数超211高校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3 17:04
职校发展现状与趋势 - 职校办学质量显著提升,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已达87所,2025年新增36所[8] - "新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将扩围至220所,带动职业教育整体提质升级[9][10] - 职校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等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校毕业生[2][13] 职校教育模式创新 - "本升专"现象兴起,本科毕业生通过高职院校回炉提升职业技能,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2025年专科专业招收135名本科毕业生[6][7] - 产教融合深化,顺德职业技术大学与库卡机器人共建"库卡学院",培养140余名工业机器人技术人才[14] - 科教融汇成为新方向,职校参与应用技术研发转化,专业设置瞄准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端产业[14][15] 职校人才输出价值 - 我国工程师总量从2000年521万人增至2020年1765.3万人,职校是现场工程师重要供给方[12] -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毕业生戴胜军通过技术攻关累计为企业节约超1000万元成本[12] - 广东拥有7所职业本科大学,数量全国第一,与区域制造业发达程度高度匹配[15] 职校社会吸引力变化 - 部分职校录取分数线超211高校,深圳职业技术大学2024年广东物理类最低分559分(超本科线117分)[18] -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2024年录取到602分高分考生[18] - 职教高考制度推进,未来将向普高和中职学生平等开放,强化技能素养考察[19]
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人才缺口高达上百万 招聘规模预计大幅提升
央视新闻· 2025-07-13 11:03
重庆制造业与汽车产业升级 - 重庆拥有全国41个工业大类中的39个,制造业体系完备,汽车产量稳居全国前三,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成为当地三大万亿级主导产业之首 [1] - 长安汽车全域5G数智化工厂配备800余台智能化设备、1400余台工业机器人、420余台智能AGV物流车,每53秒下线一台新车,25个应用场景部署AI视觉检测系统 [1] - 工厂实现全设备联网,指令通过数字化系统下发,设备维护人员转型为多功能复合型人才,设立机台长负责设备高效运行 [1] 汽车产业技术迭代与人才需求转型 - 长安汽车全系车型实现100%智能网联,2023年底飞行汽车项目将试飞,技术发展推动人才需求从机械工程转向软件、算法、自动驾驶、AI等跨学科复合型技能 [2] - 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人才缺口预计达百万,智驾工程师供需比仅为0.38,公司计划2026届校招规模提升30%以上,拓展20所以上高校合作 [2] 产教融合与人才培养创新 - 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重组汽车营销、智能技术等专业,组建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群,重构知识结构,以企业真实案例为载体培养实战能力 [3][4] - 学校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设置"职业岗位模块"和"职业拓展模块",通过"微专业"支持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 [4][5] - 校企合作试点国家级"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学生参与长安汽车全球测试中心实战项目,半年实习期接触先进技术 [5][6] 校企合作深化与科研攻关 - 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与头部汽车企业建立深度产教融合机制,合作范围从教学资源开发延伸至真实产业项目与关键技术科研攻关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