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
搜索文档
金融监管总局副局长周亮: 持续深化内地与香港互联互通
中国证券报· 2025-11-05 04:20
金融开放与合作 - 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在更宽领域、更大范围加大金融开放力度 [1] - 积极回应港澳金融业诉求,提升内地对港澳金融开放水平,支持港资机构来内地发展 [1] - 稳步扩大金融业高水平开放,深化内地与香港的互联互通 [1] 香港市场与风险管理中心建设 - 支持内地保险公司在香港市场发行巨灾债券和保险连接证券 [2] - 为香港市场提供新型投资产品,丰富市场投资选择 [2] - 发挥香港在国际贸易、航运物流、金融服务方面的优势,提升大湾区金融服务便利化水平 [2] - 支持银行保险机构依托香港为内地企业走出去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 [2] 重点金融领域合作 - 加强内地与香港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领域的合作 [3] - 强化香港在数字货币与电子支付国际化的试验窗口作用,支持港资机构参与内地科技金融、数字金融实践 [3] - 借鉴香港保险领域先进经验,推动内地养老金融发展 [3] - 加强绿色金融业务合作和规则衔接,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中国范例 [3] 监管与风险防范 - 深化内地与香港金融监管合作,进一步完善合作机制和政策框架 [3] - 防范跨境金融风险,促进两地金融业高质量发展 [3] - 加强监管沟通,积极应对外部风险,维护金融安全稳定 [3]
持续深化内地与香港互联互通
中国证券报· 2025-11-05 04:17
金融开放与合作 - 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在更宽领域、更大范围加大金融开放力度 [1] - 积极回应港澳金融业诉求,提升内地对港澳金融开放水平,支持港资机构来内地发展 [1] - 稳步扩大金融业高水平开放,深化内地与香港的互联互通 [1] 香港市场与角色 - 发挥香港超级联系人作用,支持内地保险公司在香港发行巨灾债券和保险连接证券 [1] - 为香港市场提供新型投资产品,丰富香港市场投资选择,助力香港国际风险管理中心的建设 [1] - 发挥香港在国际贸易、航运物流、金融服务方面的优势,支持内地企业走出去 [2] 金融“五篇大文章”合作 - 加强内地与香港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领域的合作 [2] - 强化数字货币与电子支付国际化的试验窗口作用,支持港资机构参与内地科技金融、数字金融实践 [2] - 借鉴香港保险领域先进经验,推动内地养老金融发展,加强绿色金融业务合作与规则衔接 [2] 监管与风险防范 - 深化内地与香港金融监管合作,进一步完善合作机制和政策框架 [1][2] - 防范跨境金融风险,促进两地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应对外部风险 [2]
2022年以来中信金融资产收购中小银行不良资产包债权约2200亿元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11-04 20:03
公司财务业绩 - 2024年归母净利润跃升至96.18亿元,为6年来最好成绩单 [1] - 2024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达到61.68亿元,年化平均股权回报率达21.1%,经营业绩实现三连增 [1] - 公司于2023年完成更名、扭亏为盈、走上正轨三件大事 [1] 资产质量与结构 - 截至2024年上半年,不良资产经营分部资产占比接近九成,收入占比达到98.3%,较2022年初提升近四成 [1] - 不良余额和不良率持续实现双降,资本充足率为15.97%,母公司拨备覆盖率提升至270% [1] - 2022年以来累计收购中小银行不良资产包债权约2200亿元,成功竞得多个跨区域资产包和大额单体资产 [1] 业务模式与能力 - 打造收购处置、并购重组、股权投资、特殊债券投资四大业务能力 [1] - 依托中信集团综合优势,开创中信特色产融协同化险模式 [2] - 累计投放纾困项目93个,总规模559亿元,保障商品房交付7.59万套,带动复工复产项目货值约2630亿元 [2] 战略布局与重点领域 - 三年多来对战略新兴产业和生态环保领域投放超过250亿元,涉及半导体、工业气体、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 [2] - 投资26亿元支持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参与国网新源增资扩股以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2] - 深耕普惠金融,累计收购个贷不良债权规模突破百亿元,助力个体信用修复 [2]
国元保险河南分公司:农险服务提质升级 助力“三农”稳发展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11-04 19:49
核心观点 - 公司坚守服务“三农”、保障民生的初心使命,在服务农业强省建设、推动乡村振兴、落实金融“五篇大文章”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1] 灾害应对与理赔服务 - 为应对不利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公司通过启动应急预案、成立专项工作组等方式高效开展查勘理赔 [1] - 公司开通绿色理赔服务通道,实现快速定损、精准理赔,最大限度减少农户损失 [1] - 在2023年“烂场雨”以及2025年秋作物旱、雨叠加天气中累计预付赔款达6845万元 [1] - 在特殊不利天气出现时,公司为客户提供7×24小时服务,确保理赔通道畅通 [4] 科技应用与服务创新 - 公司以科技驱动服务升级,构建了“天、空、地”一体化勘验体系,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等方式 [1] - 2024年,公司“无人机移动机场”在信阳、南阳等地高效完成了11.2万亩受灾田块的损失勘验 [1] - 利用“云勘验”小程序,公司有效解决了偏远地区查勘慢、定损难的问题 [1] - 在科技金融方面,公司构建“网格化”查勘、远程视频定损等机制,推动农险服务智能化、透明化 [3] - 在数字金融方面,公司建立了农险大数据中心,优化移动服务平台,提升风控与服务水平 [3] 产品创新与风险保障 - 公司积极推动农险产品创新,依托“保险+期货”模式,推出生猪、玉米、大豆、花生等目标价格及畜禽饲料成本保险产品 [3] - 公司积极发展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依照“一县一品”战略,先后推出奶山羊、柞蚕、食用菌、大蒜、樱桃等特色险种 [3] - 在绿色金融方面,公司推出森林保险、碳汇保险等产品,累计提供生态风险保障超50亿元 [3] - 在普惠金融方面,公司累计为298.58万户次农户提供农业生产风险保障247.61亿元,2025年为小微企业提供风险保障2675.72亿元 [3] - 在养老金融方面,公司积极开发养老保险产品,助力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 [3] 风险减量与基层服务 - 公司积极开展风险减量服务,在关键农时组织农技专家团、志愿服务队等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知识宣传、技术培训等活动 [4] - 在春节期间,公司各级机构积极走访慰问困难群众、一线工作者 [4] - 截至目前,公司在河南省已设立216个乡镇级“三农”保险服务站、3246个村级服务点,实现服务网络全覆盖 [6]
沪市债券新语|累计发行逾9500亿元 上交所持续优化绿债市场建设
新华财经· 2025-11-04 18:21
市场表现与规模增长 - 2025年上半年绿色债券发行规模达4915.50亿元,发行数量249只,发行数量同比增长25.13%,发行规模同比大幅增长97.47% [1] - 截至2025年5月末,中国境内符合CBI定义的绿色债券规模为4915亿元(约合690亿美元),保持全球第二位 [2] - 截至2025年9月末,上交所累计发行绿色债券、低碳转型债券已超过9500亿元;2025年1月至9月,上交所绿色债券发行规模约824亿元 [2] - 2025年上半年中国绿色债券指数呈现震荡上行,6月30日全价指数达113.0521点,较2024年末上涨0.95%,最大回撤仅为0.38% [2] 产品创新与市场机制 - 绿色债券发行品种持续丰富,除传统绿色债券外,交易所推出低碳转型债券、蓝色债券、碳中和债券等互补性产品 [2] - 上交所对绿色公司债券做市机制推出特别安排,将做市券的发行规模门槛从20亿元下调至15亿元,以提升流动性 [3] - 绿色公司债券作为回购担保品时,其折扣系数在各档位基础上上浮0.1,最高不超过0.9 [3] - 上交所通过绿色金融基地、再融资快车道等工具为绿色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 [3] 政策支持与制度建设 - 2024年《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等政策出台,强化绿色金融支持并推动碳市场建设 [4] - 中欧《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更新,促进全球绿色治理合作 [4] - 2025年发布的《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质量评价白皮书》提出构建科学评价体系,推动市场从规模扩张转向质效提升 [4] 未来发展重点与机遇 - 在双碳目标下,绿色债券市场潜力巨大,相关行业预计将带来百万亿元级别的投融资需求 [7] - 未来将大力支持绿色企业股债融资,支持节能环保、新能源等行业REITs项目在上交所上市 [7] - 下一步将强化上市公司可持续信息披露,完善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指南,加大ESG披露监管力度 [7] - 计划持续丰富绿色、ESG相关指数及产品,优化中证ESG评价体系,并深化可持续领域国际宣介与合作 [7][8]
证券公司践行ESG:绿色金融与CCER实践探讨
证券日报网· 2025-11-04 17:43
文章核心观点 - 在“双碳”目标和国家政策推动下,绿色金融市场快速发展,但结构有待优化,特别是碳市场发展滞后 [1][2] - 证券公司在绿色金融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尤其在绿色债券承销和碳金融创新方面,但在CCER市场的参与尚处起步阶段,面临机遇与挑战 [3][4] - CCER市场重启后方法学不断扩容,为项目开发提供了广阔空间,其长期价值在于国内碳达峰后的需求缺口以及与国际碳市场对接的潜力 [5][10] - 证券公司可通过布局自营与碳资产管理、推动碳金融衍生品创新、直接参与CCER项目开发三大路径深度参与,抢占市场先机并为未来国际互认做准备 [6][7][8][11] 绿色金融市场概况 - 2024年绿色信贷新增规模达6.52万亿元,存量突破35万亿元,是支持企业低碳转型的压舱石 [2] - 2024年绿色债券发行477只产品,规模约244.19亿元,存量产品达2669只,累计发行规模超4.16万亿元 [2] - 2024年碳排放配额(CEA)成交量为1.89亿吨,成交额181.14亿元,自愿减排(CCER)市场重启后新增项目有限,整体规模偏小 [2] 证券公司的角色与现状 - 2024年证券公司承销的绿色主题债券规模达1674.05亿元,占全年绿色债券发行总规模的24.57% [3] - 目前已有16家证券公司获得碳排放权交易资格,可直接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并尝试布局绿色金融衍生品、新能源REITs等创新产品 [3] - 相较于绿色信贷与债券,券商在碳市场尤其是CCER市场的参与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因碳配额免费提供且不能参与全国强制减排市场 [4] CCER市场的发展与机遇 - 2024年CCER市场重启后,国家先后印发两批共6个CCER方法学,并向社会公开征集13项新方法学意见,覆盖工业、农业、服务业、生态修复等多个关键减排领域 [5] - CCER项目开发运营周期一般在7年以上,覆盖我国从碳达峰过渡到碳中和的阶段,碳达峰后碳配额缺口将使其交易变得活跃 [10] - 我国正推动CCER与国际碳标准对接,未来CCER有望通过国际互认成为可在欧洲碳市场流通的国际碳资产,当前欧洲碳价是我国碳价的5倍以上 [10] 证券公司参与CCER的路径 - 路径一为布局自营与碳资产管理,券商可直接参与CCER一二级市场交易获取收益,并可推出碳资产配置型理财产品、CCER主题基金等资管产品 [6] - 路径二为推动碳金融衍生品创新,未来可布局CCER市场的碳期货、碳期权等复杂产品,帮助企业管理碳价波动风险 [7] - 路径三为直接参与CCER项目开发,可通过股权合作、基金运作、专业咨询三种模式,挖掘各行业企业CCER项目潜力,填补市场供给缺口 [8][9] CCER的长期价值与国际展望 - CCER未来可用于抵扣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即“碳关税”),降低出口企业成本 [10] - 证券公司提前布局CCER项目开发与资产管理,能为未来对接国际碳市场积累经验,例如在项目开发中引入国际核算标准,满足欧盟互认要求 [11] - 随着CCER与国际碳市场对接,券商可进一步拓展跨境碳金融业务,助力我国碳资产走出去,提升在全球碳治理中的话语权 [11][12]
香港这一峰会,主要监管部门齐发声!
证券时报· 2025-11-04 17:34
香港金融市场表现与改革 - 香港股票市场今年平均每日交易额超过320亿美元,较去年翻一番 [2] - 今年前10个月香港有80个IPO募资,总金额超260亿美元,IPO募资金额排名全球第一 [2] - 香港积极推动改革,允许海外公司融资贸易风险管理提升效率,并推动人民币股票交易 [2] 金融基础设施与数字资产发展 - 香港发布"固收及货币市场路线图",为下一代金融基建作准备,希望扩展人民币业务成为全球最大跨境人民币市场 [2] - 香港正积极搭建全球黄金交易市场,通过区块链、AI等技术改造金融市场、提升效率并降低交易成本 [2] - 香港决心发展成为数字资产的全球中心,设有牌照和沙盒项目,使金融科技应用能够在受控环境中进行测试 [2]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与信贷支持 - 中国人民银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向市场提供了1万亿元的长期流动性 [3] - 中国人民银行下调政策利率0.1个百分点、下调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0.25个百分点、降低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 [3] - 中国人民银行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增加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额度3000亿元 [3] 对香港金融市场的支持措施 - 支持香港金管局推出总规模1000亿元的人民币贸易融资流动资金安排,截至9月末已累计发起交易近300亿元 [4] - 中国人民银行常态化在港发行人民币央行票据,今年1到9月已在港发行7期2550亿元央票,央票余额为1700亿元,较上年末增加300亿元 [4] - 港澳居民代理见证开户已扩大至8家银行,截至7月末累计开立Ⅱ类、Ⅲ类银行账户47.5万个,交易金额达418亿元,72%的账户绑定了移动支付 [4] 内地与香港金融互联互通 - 支持内地保险公司在香港发行巨灾债券和保险连接证券,助力香港国际风险管理中心建设 [6] - 支持银行保险机构依托香港为内地企业"走出去"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 [6] - 内地与香港将加强科技、绿色、普惠、养老、数字金融领域合作,强化数字货币与电子支付国际化的实验窗口作用 [7] 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成就 - 外资控股证券、基金、期货公司数量实现大幅增长 [8] - 已有269家企业实现境外上市,境外投资者持有A股市值达3.4万亿元 [8] - 已有24个特定品种引入境外投资者参与交易 [8] 未来合作与发展方向 - 中国证监会将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加强与国际投资者常态化沟通 [8] - 深化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务实合作,构建在岸与离岸协同发展的良性互动新格局 [8] - 国际机构被倡议做投资价值的发现者、改革发展的贡献者和市场稳定的维护者 [9]
汇添富基金发布2024年度社会责任报告:以责任践行金融报国,用专业书写时代答卷
中国证券报· 2025-11-04 16:36
近日,汇添富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发布《2024年度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这是汇添富自2010年以来连 续发布的第十六份社会责任报告,系统展现了公司在服务国家战略、守护投资者利益、推动金融向善等 方面的扎实成效,彰显了公司作为行业领先资产管理公司的责任担当与价值追求。 服务国家战略与实体经济, 以金融之力践行高质量发展 2024年是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布局金融"五篇大文章"的重要一年,汇添富深入贯彻金融工作的 政治性和人民性,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围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 重点布局。 在科技金融方面,汇添富高度重视科技领域投资,持续加强半导体、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前沿领域的投 研能力和产品布局,发行了汇添富中证电信主题ETF 、汇添富中证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300832) ETF、汇添富中证全指软件ETF等基金产品,引导资本流向科技创新领域,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在绿色金融方面,汇添富将ESG理念深度融入投资决策全流程,自主构建HTF-ESG评价体系,并作为联 合国责任投资原则组织(PRI)和"气候行动100+"的签署方,推动被投企业绿色转型。公司明确将"建立 负责任原则下的投资 ...
贯彻落实“双碳”目标 助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附英文版)
新浪财经· 2025-11-04 10:27
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现状 - 绿色债券市场自2016年起步以来快速发展,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 [1] - 绿色债券与绿色信贷共同构成绿色金融的主渠道,为"双碳"目标实现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1] - 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优化资金供给结构,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绿色发展 [1] 市场发展质量提升表现 - 政策标准不断完善,《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2025年版)》出台,进一步统一了各类绿色金融产品的界定标准 [2] - 绿色债券发行成本优势日益凸显,2024年绿色债券较普通债券的发行成本优势上升至11.1个基点 [2] - 信息披露水平逐步提升,2024年有87%的债券披露了环境效益信息 [2] - 环境效益显著,截至2025年上半年,公开发行的"投向绿"债券募集资金预计支持减排超过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2] 未来高质量发展方向 - 培育多元化市场生态,发挥绿色主权债券引领作用,研究推出绿色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企业发行绿色资产支持证券 [3] - 提升信息披露水平,鼓励发行主体按照金融行业标准《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指标体系》进行披露 [3] - 完善政策激励机制,制定转型、生物多样性等支持项目目录及标准,制定绿色债券碳核算方法 [3] - 深化国际交流合作,鼓励境外机构发行绿色熊猫债,推动国际标准互认,丰富中债绿色系列债券指数 [4]
国有六大行交出稳健发展成绩单
金融时报· 2025-11-04 10:09
核心观点 - 国有六大行2025年前三季度经营业绩显示,营收净利均实现双增,资产质量稳中向好,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质效提升 [1][2][4][6] 财务业绩表现 - 工商银行前三季度营业收入6400.28亿元,同比增长2.17%,归母净利润2699.08亿元,同比增长0.33%,总资产528134.2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18% [2] - 农业银行前三季度营业收入5508.76亿元,同比增长1.97%,归母净利润2208.59亿元,同比增长3.03%,总资产481354.2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1.33% [2] - 中国银行前三季度营业收入4912.04亿元,同比增长2.69%,归母净利润1776.60亿元,同比增长1.08%,总资产375501.6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10% [2] - 建设银行前三季度营业收入5737.02亿元,同比增长0.82%,归母净利润2573.60亿元,同比增长0.62%,总资产453690.9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1.83% [2] - 交通银行前三季度营业收入1996.45亿元,同比增长1.80%,归母净利润699.94亿元,同比增长1.90%,总资产154997.8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02% [3] - 邮储银行前三季度营业收入2650.80亿元,同比增长1.82%,归母净利润765.62亿元,同比增长0.98%,总资产186056.5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90% [3] - 中国银行营业收入同比涨幅最高,农业银行归母净利润同比涨幅最高,农业银行和建设银行总资产年内涨幅均达两位数 [3] 资产质量状况 - 除邮储银行外,其余五家国有大行不良贷款率较上年末均有所下降,邮储银行不良率0.94%为六大行中最低 [4][5] - 工商银行不良贷款率1.33%,较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217.21%,较上年末上升2.30个百分点 [5] - 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27%,较上年末下降0.03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295.08%,较上年末下降4.53个百分点 [5] - 中国银行不良贷款率1.24%,较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196.60%,较上年末下降4.00个百分点 [5] - 建设银行不良贷款率1.32%,较上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235.05%,较上年末上升1.45个百分点 [5] - 交通银行不良贷款率1.26%,较上年末下降0.05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209.97%,较上年末上升8.03个百分点 [5] - 邮储银行不良贷款率0.94%,较上年末上升0.04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240.21%,较上年末下降45.94个百分点 [5] - 拨备覆盖率呈现“三升三降”局面,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拨备较去年末上升 [4] 支持实体经济举措 - 工商银行贷款投放和债券投资增加超4万亿元,持续拓展新型金融基础设施和服务新质生产力等新赛道 [7] - 农业银行县域贷款余额10.90万亿元,新增10417亿元,增速10.57%,乡村产业和乡村建设领域贷款余额分别为2.74万亿元和2.47万亿元,增速分别达22.8%和9.7% [7] - 中国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26.11%,借记卡快捷支付交易额突破6万亿元,全力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 [7] - 建设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81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3976.90亿元,贷款客户370万户,“建行惠懂你”平台认证企业1537万户 [8] - 交通银行深度融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已与上海65个市级、191个区级重大项目建立合作 [8] - 邮储银行绿色贷款余额9992.8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6.32%,增速持续多年高于各项贷款平均水平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