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优先
搜索文档
特朗普任命NASA新局长 提名被撤的马斯克密友发声
新华社· 2025-07-10 15:03
人事变动 - 特朗普宣布现任交通部长肖恩·达菲暂时担任NASA局长 达菲被特朗普评价为在处理国家交通事务方面表现出色 预计将成为NASA的"出色领导者" [1] - 特朗普去年12月提名美国富豪贾里德·艾萨克曼接任NASA局长 但在今年5月31日撤回提名 特朗普称新提名人需实现"美国优先"的太空目标 [1] 提名争议 - 艾萨克曼是马斯克密友 作为太空探索技术公司重要客户 曾为其服务支付数亿美元 马斯克支持其出任NASA局长 [1] - 特朗普认为NASA作为马斯克企业重要合作方 由马斯克密友担任局长"极为不妥" 艾萨克曼则表态称NASA需要受总统信任的领导者 [2] 政府政策影响 - 特朗普政府推行精简政府机构计划 NASA面临裁员压力 计划裁撤2100名高级员工 通过提前退休和买断工龄等方式实施 [2] 企业关系动态 - 马斯克结束政府职务后 公开抨击特朗普力推的税收和支出法案 并宣布成立新政党 导致两人关系急速恶化 [2]
美国高校现状,因特朗普政策损失9亿美元,如何走出困境
搜狐财经· 2025-07-10 13:00
美国高校收入影响 - 特朗普政府移民和教育政策可能导致美国高校在2025学年损失近9亿美元收入 [1] - 国际学生是美国高校重要收入来源 顶尖院校如哈佛和斯坦福依赖外国学生学费 [3] - 政策收紧导致国际学生流失 高校面临财政收入和学术声誉双重压力 [4] 政策具体措施 - 特朗普政府限制特定国家学生入境 加强留学生签证审查 [3] - 公开批评外国学生比例过高 哈佛大学三分之一学位被外国学生占据 [3] - 提议削减高校拨款资助 要求公开外国学生名单审查 [3] 教育体系根本问题 - 美国高等教育面临教育成本上升 学费负担加重 国内学生数量稳定等问题 [6] - 政策未能解决根本问题 反而加剧国内教育体系危机 [6] - 美国高校全球竞争力下滑 打压外国学生进一步恶化形势 [6] 全球人才流动影响 - 美国留学吸引力下降 学生转向加拿大 澳大利亚 英国等国 [6] - 全球人才流动格局变化 其他国家高校受益 美国智力资源流失 [7] - 政策可能影响全球科研合作与技术创新 加剧教育资源不平衡 [9] 全球化与教育对立 - 特朗普政策体现民族主义倾向 与全球化趋势形成对立 [9] - 教育作为全球化桥梁被削弱 国际学生流失影响知识共享 [9] - 美国高校需平衡全球化吸引力与本土改革 避免陷入民族主义泥潭 [10] 高校发展战略调整 - 短期减少国际学生比例缓解本土入学压力 长期损害全球竞争力 [10] - 需改革教育体制减轻学费负担 吸引更多本土学生弥补损失 [10] - 必须融入全球化趋势 而非局限于民族主义政策 [10]
国际观察|美国双重“压榨” 日韩如何“求生”
新华社· 2025-07-09 19:39
美国对日韩加征关税政策 - 特朗普政府宣布自8月1日起对日韩所有输美商品加征25%关税,税率比此前日本暂缓征收的"对等关税"高1个百分点[1][2] - 关税政策针对日韩对美贸易顺差,美国声称目的是纠正"贸易不平衡",但专家认为这将严重冲击日韩外向型经济,尤其是汽车等核心产业[3] 日韩经济与产业影响 - 日本提出放宽汽车进口门槛、增加购买美国液化天然气等措施以减少对美贸易顺差[4] - 韩国计划通过加强产业技术合作、打造"制造业复兴伙伴关系"来缓解关税压力[4] - 两国在汽车业、农业等关键领域拒绝让步,采取拖延策略应对美国施压[4] 日韩反制措施 - 日本暗示可能抛售持有的美债作为谈判筹码,被外媒称为"罕见地露齿威胁"[5] - 日本政府取消原定7月初的日美"2+2"会晤,明确表示防卫费应由本国自主决定[5] - 韩国政府认为拖延谈判将使美国处境更困难,坚持维护本国利益[4] 民意与同盟关系变化 - 日本民众对美国信任度降至22%(较去年11月下降12个百分点),68%受访者主张外交独立自主[6] - 韩国对美关系负面评价比例一年内翻倍,民众对"美国优先"政策及驻军费用分摊要求反应强烈[7] - 美国国务卿突然取消访日韩行程,被韩媒视为双边关系"出现问题"的信号[7] 行业与市场动态 - 日本媒体批评美国"恃强凌弱",日经亚洲指出特朗普关税政策粉碎了日本对"特殊关系"的期待[7] - 前日本首相提出减少对美依赖、增强独立性是应对当前局面的关键路径[7]
擅作主张停了对乌军援没告诉白宫,“又是防长赫格塞思干的”
观察者网· 2025-07-09 18:31
美国政府军援乌克兰立场反复 - 美国政府近期在军援乌克兰问题上立场反复,先确认暂停部分军援,后又表示将运送更多"防御性武器" [1] - 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思在没有通知白宫的情况下单方面授权暂停向乌克兰运送部分武器,导致总统特朗普也"措手不及" [1][3] - 这已经不是赫格塞思第一次自作主张叫停对乌军援,此前在2025年2月和5月也发生过类似情况 [5] 暂停军援的背景和原因 - 暂停军援的决定是在特朗普要求赫格塞思对美军武器库存进行评估后作出的,当时特朗普希望确保中东地区美军有足够弹药自卫 [3] - 负责政策的副防长科尔比长期对大规模援乌持怀疑态度,是他建议在评估期间暂停援乌 [3] - 被叫停的弹药包括数十枚"爱国者"防空导弹、数千枚155毫米炮弹及逾100枚"地狱火"导弹,这批弹药已在波兰等地装车准备运往乌克兰 [4] 各方反应和后续发展 - 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认为高精度弹药库存虽处于较低水平,但尚未低于确保军事准备所需的"最低限度" [5] - 部分被叫停的援乌弹药已获国会拨款用于补库,另有部分来自向美企采购的新计划,不涉及现役库存 [5] - 特朗普在得知暂停军援后不久即指示赫格塞思至少重启"爱国者"导弹的交付,五角大楼随后宣布将继续向乌克兰运送"防御性武器" [5] 内部决策混乱和人事争议 - 此事凸显特朗普政府内部决策过程杂乱无章 [5] - 科尔比因"擅作主张"作风引发不满,上月未经协调就决定审查美英澳潜艇协议,与英日防务官员会谈时也频频爆发摩擦 [5] - 五角大楼发言人否认相关报道,称赫格塞思和科尔比只是在履行职责,国防部将继续就对乌军援向总统提供选择 [6]
2天倒计时,特朗普封关前夕,莫迪突然出手,美国计划或遭重创
搜狐财经· 2025-07-09 01:20
美印贸易冲突 - 特朗普政府要求印度降低对美国汽车零部件关税并全面开放农产品市场 包括转基因大豆 玉米及牛副产品等敏感商品[3] - 印度宣布对美国商品征收7 25亿美元报复性关税 直接回应美国单边加税行为[6] - 美国农产品凭借补贴和高效生产可能冲击印度本土农业 威胁数亿农民生计[5] 印度战略动机 - 印度通过金砖国家峰会联合声明呼吁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挑战美元体系[12] - 印度外长明确拒绝将印美关系简化为"围绕中国展开" 强调独立大国定位[10] - 莫迪政府借"全球南方代言人"身份寻求国际支持 增强对美谈判筹码[12][15] 产业与经济影响 - 印度对美国出口集中在珠宝首饰 服装等传统领域 关税敏感度较低[16] - 美国试图通过关税施压印度制造业 但该国服务业占经济比重更大 削弱了关税威慑效果[16] - 印度优先保护农业和宗教底线 将产业结构劣势转化为谈判中的战略优势[5][16] 国际格局变化 - 中国此前对抗美国施压的成功案例为印度提供战略参考[12] - 欧盟 日韩等经济体可能效仿印度抵抗美国关税 导致美国贸易威慑体系崩溃[13] - 印度行动直接冲击美国"印太战略"核心目标 加剧双方战略信任裂痕[15]
上海外国语大学忻华:彼此认知存落差,美欧关系如何重构?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8 22:50
美欧贸易谈判现状 - 欧盟争取在7月9日前与美国达成原则性双边贸易协议 目前双方仍在继续接触 欧盟致力于达成有利于欧盟企业、消费者和全球经济的协议 [1] - 美国对欧盟钢铝产品征收50%关税 汽车领域25%关税 其他商品10%基准关税 特朗普威胁若谈判无突破将对欧盟商品征收50%关税 [1] - 欧盟决定对210亿欧元进口美国产品加征最高50%关税 但报复措施推迟至7月14日生效 [1] 美欧关系重构 - 美国政治领导层对欧盟战略认知发生深刻变化 欧洲政治精英仍对美国心存幻想 双方认知落差导致谈判难以推进 [2] - 特朗普政府认为欧盟架构导致美国对欧巨额贸易逆差 需打击欧洲一体化 欧洲在战略安全上依赖美国却让美承担巨额支出 [2] - 欧盟认为特朗普政策破坏欧洲经济政治稳定 需对美国"去风险" 需联合其他经济体反制美国 加强欧洲"战略自主" [3] 欧盟内部意见分歧 - 德国和意大利可接受10%基准税率以稳住局面 法国等国家认为10%基准税率不可接受 但马克龙可能改变想法 [5] - 欧盟有意在购买美国农产品、武器和液化天然气方面让步 推动工业产品互免关税 美国要求欧盟在"非关税壁垒"方面让步 [5] - 欧盟认为美国涉及监管和税收事务自主权的要求几乎没有谈判余地 [5] 美欧技术与产业竞争 - 美欧各自采取"泛安全化"产业战略和干预主义宏观经济政策 互相防范竞争 [9] - 美国扶持钢铁、造船等传统产业和核能、无人机等尖端产业 欧洲对标美国保护和更新钢铁、汽车等传统产业 扶持AI、量子计算等新兴前沿产业 [9] - 欧洲强化对美国巨型数字平台公司的监管 [9] 贸易与投资政策 - 美国以畸高关税实施贸易保护 2025年4月威胁对欧盟征收50%关税 推动投资审查"国家安全化" [9] - 欧洲采用"贸易防御工具" 更新出口管制和投资审查政策 构建排除美国的新兴自贸架构 [10] - 2025年初与墨西哥和拉美"南方共同市场"建立自贸架构 考虑加入CPTPP [10] 供应链安全 - 美国致力于构建关键矿产供应链 2025年与乌克兰、刚果(金)和澳印日三国达成协议 [11] - 欧洲以《欧洲竞争力指南》为纲要 将供应链安全视作经济安全重要领域 对非洲关键矿产国家进行经济外交 [11] 欧洲战略自主 - 欧洲出台更强有力产业政策 提升技术与产业竞争力 减少对美国市场依赖 增强供应链"韧性" [12] - 欧盟和法德等国出台战略文件 依靠自身力量整军经武 提升军事工业实力和军队装备技术水平 [12]
不服就干!印度打响反击第一枪,通告全球,要断的就是特朗普退路
搜狐财经· 2025-07-07 20:49
印度对美加征报复性关税 - 印度于7月4日对美国28类商品加征报复性关税 包括杏仁 核桃 苹果等农产品及化学品 金属制品[3] - 此次行动是对2018年美国对印度钢铁和铝制品加征25%和10%关税的回应 印度此前多次推迟反击[3] - 报复性关税针对美国农业"心头肉" 旨在精准打击美国商家[3] 印度加征关税的国内政治背景 - 2024年印度大选后 莫迪政府面临经济增速放缓 失业率高企等国内压力[5] - 反对党国大党正抓住经济问题猛攻 莫迪需通过强硬姿态提振民意[5] - 关税反击时机选择在特朗普"90天关税缓冲期"即将到期时 具有政治考量[5] 印度对美贸易现状 - 印度对美国存在贸易顺差 但利润大头流向美国公司 如苹果手机在印度生产后出口美国[7] - 2024年印度对美出口占总出口17% 达830亿美元 显示对美国市场深度依赖[16] - 印度物流成本占GDP14% 远高于中国的8% 制造业效率低下制约竞争力[15] 印度反击的战略考量 - 印度凭借14亿人口庞大消费市场作为谈判筹码 认为美国企业难以放弃[9] - 试图效仿中国等经济体对美强硬立场 提升国际地位[9] - 在地缘政治方面 印度认为美国需要其参与"印太战略"对抗中国[9] 美国潜在反制措施 - 特朗普威胁对印度商品加征高达500%惩罚性关税 可能针对印度从俄罗斯进口石油的转口贸易[11] - 美国可能采取制裁 贸易壁垒等进一步措施 印度面临严重经济风险[13] - 拜登政府已通过外交施压使莫迪政府陷入困境[11] 中印应对美国关税对比 - 中国依靠全产业链优势与美国达成平等协议 印度制造业基础薄弱难以复制[16] - 印度仅针对美国农产品等非核心领域 回避科技产品 显示策略保守[5] - 印度工厂效率低 物流成本高 与"世界工厂"目标差距显著[15]
美印谈崩!印度断美退路,全球通告
搜狐财经· 2025-07-07 20:09
贸易冲突背景 - 印度宣布对美国商品加征7.25亿美元报复性关税[1] - 美国原定于7月9日对未签署贸易协议国家实施新一轮关税制裁[3] - 印度在WTO框架下提交正式文件应对美国施压[3] 印度经济与贸易结构 - 印度对美出口仅占其总出口额约18%[10] - 商品出口占印度GDP约五分之一[10] - 服务业在出口中占比较大且不受关税影响[10] 农业市场立场 - 印度将农业和乳制品领域列为绝对不可让步的红线[5] - 美国要求印度取消农产品关税以开放玉米、大豆和牛奶市场[14] - 印度农业人口占比超过50% 开放市场将严重冲击本土农民生计[14] 政治与经济战略 - 莫迪政府推行"印度制造2.0"以减少对西方技术依赖[12] - 2020年农业法案引发全国抗议导致政府撤回法案[17] - 财政部长公开表态绝不牺牲农业利益换取贸易协议[17] 外交与多边合作 - 莫迪出席金砖峰会并推动IMF改革共识[19] - 金砖国家达成本币结算和减少美元依赖的合作协议[21] - 印度通过WTO指控美国违反贸易规则[26] 国际谈判态势 - 美印谈判陷入僵局 欧盟日本加拿大与美谈判同样无进展[24] - 美国商务部长关键时期度假导致欧盟谈判搁置[24] - 中国已于5月达成关税缓和协议成为唯一实现对等减免国家[28] 战略影响评估 - 印度反击打乱美国谈判节奏[1][7] - 越南签署协议后仍被加征20%出口税和40%转运税[28] - 美国构建替代中国经济圈战略缺乏产业链和市场支撑[28]
印度:中国行我也行,带头反击美国霸权,美印谈崩了?
搜狐财经· 2025-07-07 10:05
美中贸易关系 - 美国商务部允许本国企业继续向中国市场出口芯片设计软件、乙烷及飞机喷气发动机等商品 反映美国对中国经济实力的重新评估 [1] - 美国政策转变被视为务实妥协 显示中美关系可能在对抗中找到新的平衡 [1] - 中国在制造业和科技领域占据优势 美国制裁和关税可能加速全球供应链重组 [3] 美印贸易争端 - 印度对美国进口汽车及零部件征收25%关税采取报复性措施 并向WTO发出反制通知 [3] - 美国关税政策影响印度近29亿美元出口 对印度经济构成直接威胁 [3] - 印度将农业和乳制品市场列为谈判红线 显示其维护自身利益的决心 [3] 美印战略关系 - 美国试图将印度作为亚太地区战略盟友以对抗中国 但印度拒绝沦为附属 [5] - 美印在农业和乳制品问题上无法达成一致 矛盾撕裂两国表面和谐 [5] - 若未能在截止日期前达成协议 印度将面临美国26%的关税打击 [5] 国际贸易体系变化 - 美国单边主义行为引发多方反弹 欧盟和日本也对美国发出强硬信号 [5] - 各国联合寻找反制机会 试图打破美国在贸易规则上的主导权 [7] - 全球贸易争端反映各国在追求自身利益时需寻找新的平衡点 [7]
“大而美”法案:走向更危险的财政悬崖
第一财经· 2025-07-06 19:08
法案核心内容 - "大而美"法案是特朗普第二任期经济政策的重要支柱 涉及税收与支出 将对美国及其他国家产生深远影响 [1] - 法案以218比214的投票结果在众议院通过 特朗普于7月4日签署成为法律 [1] - 法案体现"美国优先"理念 通过大规模减税促进美国经济复苏与增长 创造就业机会 [2] 税收政策影响 - 未来10年将减少美国联邦税收收入约4.5万亿美元 延长或永久化特朗普第一任期"减税与就业法案"条款 [2] - 对小费收入 加班费收入 美国本土制造新车贷款利息免税 [2] - 允许研发费用和资本性投资全额税前扣除 鼓励本土研发和投资 [2][7] - 收紧GILTI规则下的外国税收抵免 抵免额度限制比例由80%提高至90% [4] - 保留"报复性税收"条款 对"不公平外国税收"可加征5%-15%税率 [5][6] - 提高BEAT规则的BEMTA至14% 降低税基侵蚀百分比阈值门槛 [6] 财政赤字与债务 - 未来10年美国国债规模预计增加4.1-5.5万亿美元 [3] - 到2034年 美国国债规模将达到GDP的127% [3] - 未来10年财政赤字与GDP比例将维持在7%-8% [3] - 法案将增加财政赤字约3.4万亿美元 导致利息支出增加超过7000亿美元 [3] - 2034年美国债务利息将达到1.9万亿美元 [3] - 法案将美国债务上限提高至5万亿美元 [9] 行业影响 - 终止清洁能源税收抵免优惠 逆转拜登政府《削减通胀法案》的清洁能源政策方向 [8] - 对国防支出"非常慷慨" 支持"金穹计划" 新型战斗机 军用人工智能等项目 [9] - 削减医疗补助和社会保障支出约1.2万亿美元 [9] 国际影响 - 法案将税收政策"泛安全化"和"武器化" 体现税收强权 [8] - 美国公司豁免适用支柱二的IIR和UTPR规则 可能加速全球最低税实施 [8] - 美国国债规模已超过36.2万亿美元 违约风险可能对全球金融体系造成灾难性打击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