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理论

搜索文档
上半年海南全省林业产值56.8亿元,同比增长18%
海南日报· 2025-08-25 09:23
林业产值增长 - 上半年全省林业产值56.8亿元,同比增长18%,拉动农林牧渔业增长0.7个百分点 [1] 林下经济发展 - 南利村橡胶林下扩种柊叶5000亩,每户年增收约1万元,黎母山镇柊叶年收入超800万元 [1] - 握岱村种植虎乳灵芝菌包19万余个,面积65亩,采收3.6万斤,产值约70万元 [5] - 全省林下经济发展总面积160万亩,较去年增加30万亩,产值接近去年全年水平 [6] - 全省可用于林下经济的集中林地达876.6万亩,划分为五大区域差异化发展 [5] 花卉产业扩张 - 全省花卉苗木种植面积约14.01万亩,全产业链产值约25.8亿元 [4] - 打安镇建成12个文心兰基地,总面积500亩,占全国文心兰种植总量四分之一 [2] - 现有花卉种质资源库5家,保存种质资源约1.6万份,省级花卉苗木龙头企业10家 [3] - 热带花卉交易市场将于2024年底开业,拓展对外销售渠道 [3] 生态修复与造林 - 全省完成造林绿化20.3万亩,其中沿海防护林修复9874亩,新增红树林708亩,红树林人工修复992亩 [7] - 完成森林抚育249.35万亩 [7] - 部署"绿美自贸港"三年行动,推动国土绿化和生态修复 [7] 森林旅游与康养 - 上半年森林旅游2862.2万人次,收入22.41亿元;森林康养802.11万人次,收入7.8亿元 [8] - 毛纳村发展茶产业、农家乐等多业态增收,保亭神玉岛依托雨林资源吸引游客 [8] - 上半年谋划林业产业招商项目42个,签约金额15.1亿元,超额完成年度目标 [9] 政策与产业支持 - 借助自贸港税收政策,企业研发投入增量退费比例达30% [3] - 推行"政府统筹+企业主建+农户参与"机制,实现花卉规模化种植 [2] - 鼓励扩种椰子、沉香、油茶等乡土树种,复合套种凤梨、南药等作物以短养长 [6]
“两山”转化涌 “金浪”乡村蝶变焕生机————四川乐山沐川县打造长江上游“生态共富标杆”美丽乡村先行区
中国环境报· 2025-08-21 09:39
核心观点 - 沐川县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导 通过系统性战略布局和产业转化 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增效 森林覆盖率达78.83% 形成竹产业、茶产业、魔芋产业三大核心产业 综合产值超百亿元 并构建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发展模式[1][2][16] 战略布局 - 实施"一核一副四极"城乡融合战略 明确区域差异化功能定位 推进联动错位特色发展[2] - 制定美丽沐川建设三年计划 推行多规合一规划体系 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设计主题村落和生态节点[2] - 整合财政资金3.2亿元 培育中心镇村 建成省级示范村2个 市级示范村8个 通过揭榜攻坚机制激发产业链发展活力[3] 生态保护措施 - 开展碧水攻坚行动 建立网格员制度 压实河湖长责任 实现3条河流5个断面水质达Ⅱ类 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6] - 创新以竹固土模式 种植固土竹林12万亩 治理水土流失93.91平方公里 水土保持率达72.49%[6] - 推进土壤治理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升至23.5% 预计年底达50%以上 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100% 拥有105.5万亩富硒土壤[6][7] - 开展物种守护行动 建立朱鹮繁育中心 实现西南地区首次朱鹮野化放飞 创新野生动物损害保险机制[7][9] 产业发展成效 - 竹产业综合产值68亿元 依托162万亩竹林资源 形成立体化全链条模式 包括竹浆板占全国市场份额10% 建成23万亩笋用林基地 年产笋制品2万吨 竹海景区年接待游客80万人次[10] - 茶产业综合产值36亿元 拥有22.5万亩茶园 培育紫嫣等高花青素品种 建成5个茶叶现代农业园区 获评国际优质生态茶产区 入选四川省产业振兴十强县[11] - 魔芋产业年出口创汇2200万美元 发展基地3万亩 年产鲜芋3万吨 开发衍生产品100余种 获得43项专利认证 产品远销66个国家地区[11] 乡村建设成果 - 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垃圾处理全覆盖 污水治理率达85% 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新建聚居点70个 改造农房1.2万户 美丽乡村占比86%[14] - 构建宜业乡村 形成15分钟就业圈 发展茶旅融合示范点8个 茶研学基地2个 魔芋创业园获省级创业孵化基地认定[15] - 打造宜游乡村 建成国家4A级景区2个 3A级景区2个 开发乡村旅游景点20余个 活化非遗文化 推出山水实景剧 公共文化满意度达96%[15]
“生动实践在京华”理论微宣讲市级示范团启动全市巡讲
新京报· 2025-08-20 11:28
活动概况 - 北京市于8月19日启动"生动实践在京华"理论微宣讲市级示范团巡讲活动 三个分团同步在西城区 朝阳区 海淀区 丰台区 房山区 昌平区开展宣讲[1] - 活动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和市社会科学院共同组建 包含15名来自首都高校青年教师 各区委党校青年教学骨干和市社科院青年科研人员的宣讲员[1] - 宣讲内容聚焦"三个务必" 乡村振兴 "两山"理论 社区治理 文化科技融合 人民城市理念 北京中轴线 商业航天等主题[1] 宣讲实施细节 - 第一分团在海淀区花园路街道市民活动中心和丰台区东高地街道综合文化中心宣讲[1] - 第二分团在西城区广外街道办事处和朝阳区麦子店街道国际中心宣讲[1] - 第三分团在房山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昌平区城南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宣讲[1] - 宣讲采用"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和"小案例阐释大道理"的方式 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通俗化大众化轻巧化传播[1] 基层反馈与案例 - 麦子店街道社工李奕萱表示亮马河国际滨水区改造是"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动教材 体现政府引导 社会参与 居民共治模式[2] - 朝阳公园社区居民孟长海指出亮马河改造既美化环境又满足居民需求 包含健身步道 休息座椅和灯光夜景等设施[2] - 公共文明引导员陈安忠强调亮马河环境改善体现城市治理成果和市民文明素质提升 需要硬件改造与软件保护相结合[2] 活动规划与扩展 - 市级示范团从8月19日至21日深入16区和经开区基层单位开展全市巡讲17场[3] - 9月中上旬将通过新媒体平台开展云宣讲[3] - 9-10月将组成"1+X"宣讲矩阵开展"七进"巡讲100场 包含百姓宣讲市级示范团和各区各系统各单位特色分团[3]
主题宣讲用小案例阐释大道理
北京青年报· 2025-08-20 02:39
活动概况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生动实践在京华"理论微宣讲市级示范团巡讲活动于昨日启动 近700名党员干部群众现场参与 [1] - 活动由市委宣传部和市社会科学院(市委讲师团)共同组建 包含15名来自首都高校青年教师 区委党校青年教学骨干和市社科院青年科研人员的宣讲员 [2] - 巡讲活动从8月19日至21日深入16区和经开区基层单位开展全市巡讲17场 9月中上旬将通过新媒体平台开展云宣讲 [3] 宣讲内容 - 宣讲聚焦"三个务必" 乡村振兴 "两山"理论 社区治理 文化科技融合 人民城市理念 北京中轴线 商业航天等主题 [2] - 采用"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和"小案例阐释大道理"的方式 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通俗化大众化轻巧化传播 [2] - 具体案例包括海淀区委党校吴佳佳通过《觉醒年代》《大山的女儿》等影视剧讲述革命故事和新时代青年事迹 [2] - 朝阳区委党校黄玥以亮马河40多年治理实践展示从传统河道到国际风情水岸再到世界级滨水经济区的发展成效 [2] - 房山区委党校张宇吉以《落实"七有""五性" 增进民生福祉》为题 展示房山区在教育提质 医疗优化 养老服务升级 就业保障强化等方面的实践 [2] 后续计划 - "强国复兴有我——京华大地的生动实践"百姓宣讲市级示范团将组成"1+X"宣讲矩阵 [3] - 9至10月开展"七进"巡讲100场 10至11月开展云宣讲并进行直播和短视频展播 [3]
“生动实践在京华”理论微宣讲市级示范团走进房山
新京报· 2025-08-19 22:49
宣讲活动概况 - 北京市"生动实践在京华"理论微宣讲市级示范团于8月19日在房山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宣讲活动 [1] - 宣讲活动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国潮文化等主题展开 [1] - 宣讲团从服务人民、基层治理、文化自信、商业航天、人民城市理念等不同视角进行宣讲 [1] - 240余名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参加了报告会 [1] 宣讲内容 - 房山区委党校科研室科员张宇吉结合房山区在教育提质、医疗优化、养老服务升级、就业保障强化等方面的实践讲述民生答卷 [1] - 昌平区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室副教授曹琪通过昌盛园社区由"乱"到"治"的案例展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实践 [1] -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革命歌曲纪念馆负责人表示将借鉴宣讲经验推动红色文化传播 [1] 宣讲团组成与计划 - 市级示范团由15名宣讲员组成包括首都高校青年教师、区委党校青年教学骨干和市社科院青年科研人员 [2] - 宣讲内容聚焦"三个务必"、乡村振兴、"两山"理论、文化科技融合、北京中轴线等主题 [2] - 8月19日至21日宣讲团将在16区和经开区开展17场全市巡讲 [2]
林下经济铺就“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生态富民路
中国经济网· 2025-08-18 13:34
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 全国森林覆盖率超过25% 森林面积达2.31亿公顷 林下空间资源丰富[2] - 林下经济规模化经营面积超6亿亩 从业人数超3400万人 人均年增收超1万元[5] - 目标2030年经营面积稳定在10亿亩以上 年产值突破1.5万亿元[6] 政策支持体系 - 国务院2012年出台《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 2020年十部门联合发布促进高质量发展意见[2] - 国家林草局出台系列规划纲要和发展指南 包括《全国林下经济发展指南(2021—2030年)》[2] - 中央财政林业改革发展资金向林下经济倾斜 部分地区试点自然灾害保险[4] 创新模式与典型案例 - 浙江安吉打造"竹林+生态旅游"融合模式 以全国1.8%竹林面积创造20%竹业产值[3] - 安吉竹林碳汇项目累计分红近5亿元 带动167个村集体均增收100万元 5.1万户林农户均增收6500元[3] - 贵州毕节发展"林药+特色产业"立体模式 2024年前三季度林下经济面积416.55万亩 产值90.68亿元[3] - 毕节天麻种植产业规模占全省57% 综合产值达40亿元[5] - 福建三明推行"菌+智慧农业"科技模式 综合亩产均值超2.8万元 较传统模式增长12倍[3] 技术应用与机制创新 - 建立林下经济大数据平台 实现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溯源[3] - 应用智能监测系统控制温湿度 使用自动化喷淋系统降低管理成本[3] - 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发林-禽/林-蜂/林-菌/林-药/林-游复合模式[4] - 政府开设用地审批绿色通道 完善产权制度与承包权经营权改革[4] 产业链延伸与价值提升 - 龙头企业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配套加工车间生产天麻酒黄精膏等高附加值产品[3] - 发展养生酒 药食 美妆 康茶等多元化产品线[3] - 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和地理标志产品壮大市场主体[4] - 带动加工物流电商等关联产业创造多类就业岗位[5] 生态效益与可持续发展 - 形成以菌养林生态闭环 实现生态反哺提升森林覆盖率与质量[3][5] - 通过不砍树也致富模式激活生态资本价值 实现守绿换金添绿增金[2] - 将生态红利转化为生活实利 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道路[5][6]
从“生态佳”到“生态+”——湖北探索多元化“两山”转化路径
中国环境报· 2025-08-18 09:43
生态建设成果 - 湖北省累计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32个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9个 [1] - 丹江口市、石首市和十堰市郧阳区入选国家生态综合补偿实施方案 [2] - 尧治河村通过绿色矿山改造获"国家级绿色矿山""国家生态公园"称号并跻身实践创新基地 [5] 生态补偿机制 - 鄂州市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 按生态服务价值20%权重进行三区补偿 并计划逐年增加权重比例 [3] - 鄂州市财政补贴补偿价值的70% 剩余30%由接受生态服务的区向供给区支付 市级补贴将逐步退出 [3] - 生态补偿模式鼓励提供清洁空气、水源和土壤等生态产品 实现保护者受益 [2] 绿色产业发展 - 五峰县通过"茶文旅"融合和"林药蜂"立体种养模式 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22.65亿元 人均7.58万元 [5] - 恩施州发展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 水环境和空气质量居全省前列 获"天然氧吧州"称号 [6] - 尧治河村关停15个露天矿点和8座矿粉厂 实行矿山规范化改造和产业转型升级 [5] 绿色金融创新 - 十堰市设立6个绿色金融工作专班 13家金融机构均出台绿色金融方案并设立专营机构 [7] - 创新推出"碳林贷""漆树贷"等产品支持生态农业发展 林业碳汇融资服务纳入央行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 [8] - 推出"光伏贷""水电贷"等碳替代产品 兴业银行十堰分行光伏贷替代减少碳排量4.3万吨 [8] - 按照"一县一特色、一行一产品"要求 金融机构创新绿色信贷产品 [8]
8地共建“两山”朋友圈 门头沟举办第三届永定河绿色发展论坛
新京报· 2025-08-16 18:43
生态文明建设与"两山"转化 - 论坛以"生态共融·和谐共生"为主题,聚焦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两山"转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等议题 [1] - 门头沟区森林覆盖率达48.64%,林草覆盖率位居全市榜首,PM2.5浓度从2019年36微克/立方米降至2024年28.6微克/立方米 [1] - 门头沟区创新构建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导向机制,2024年可比生态系统调节服务价值达359.7亿元,较去年增加2.21亿元,增幅北京市生态涵养区排名第一 [1] 生态治理与区域发展 - 门头沟区培育"门头沟小院"精品民宿、檀谷商圈等文旅品牌,2024年城乡收入比历史性降至2以下 [2] - 构建人工智能、超高清数字视听、心血管领域医疗器械"三大产业"体系,中关村门头沟园年度总收入从2020年415亿元增至2024年预计1076.1亿元 [2] - 永定河山峡段治理、"百泉复涌"等工程成效显著,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连续五年保持"优"级 [1] 跨区域生态协作 - 门头沟区联合7地政府启动"两山"朋友圈,围绕生态保护修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领域深化合作 [2] - 各方将建立会议互邀、调研互访等机制,共同探索打造"两山"实践城市示范联盟 [2] - 门头沟区携手京津冀伙伴深化生态保护协作与绿色产业联动,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3]
海南琼中—— 林下经济成为“绿色银行”
经济日报· 2025-08-16 06:43
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 琼中县依托86.17%森林覆盖率优势 推动"林下+"产业模式 包括林+药、林+菌、林+果、林+旅游等多业态融合 [1] - 2023年累计整合乡村振兴衔接资金3793万元 用于发展林下种植、养殖、林产品采集加工及森林景观利用项目 [1] - 形成"橡胶+柊叶+广地龙"立体种植养殖模式 充分发挥土地效益 提高单位面积产出 [1] 广地龙养殖产业 - 黎明村建设20亩养殖基地 投苗6000斤 采用"公司+村集体"模式 与家庭农场签订购销合约 [2] - 生长周期3-4个月 每亩活体产量达1500斤 产值达数万元 可加工成广地龙粉提升附加值 [2] - 与3个乡镇签订64亩保底收购协议 未来5年计划打造50亩人工养殖示范基地 [2] 新寨鸡林下养殖 - 新寨村成立农民合作社 规模化散养新寨鸡 养殖周期9-10个月 肉质紧实口感鲜甜 [3] - 4000余只鸡出栏预计销售额60万元 形成"海岛新寨鸡"品牌 实现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3] - 鸡粪为林地提供有机肥料 减少饲料成本 形成生态循环 带动农户参与养殖管理 [3] 草豆蔻种植产业 - 种植规模从200亩扩展至1200亩 公司承包农户874.99亩林地 支付50元/亩年租金 [4] - 与农场合作103.77亩林地 支付150元/亩年租费 促进垦地融合与资源共享 [4] - 雇佣农户参与种植管理采摘 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赢 被列为林下经济"1+N"模式代表 [4] 产业规模与政策支持 - 截至2025年上半年 林下经济总面积超24.2万亩 带动农户年均增收超万元 [4] - 将黎苗药发展纳入产业规划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践行"两山"理论实现生态价值转化 [4]
2025全国生态日京津冀活动暨第三届京津冀绿色发展大会在保定开幕
中国发展网· 2025-08-15 23:29
京津冀绿色发展大会 - 2025全国生态日京津冀活动暨第三届京津冀绿色发展大会在河北保定举办 主题为"协同'绿'动 '焕'新释能" 由京津冀三省市发展改革委联合主办 [1] - 会议设置主旨报告会和4场交流会 聚焦政策解读 理论创新 技术分享和案例推介 旨在推动京津冀绿色发展 [1] 政产学研共话低碳 - 联合国原副秘书长沙祖康分享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智慧与方案 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原副司长赵鹏高阐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 [2] - 河北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姚运涛介绍京津冀产业升级 能源转型 生态治理成果 保定市委常委张贵宝分享保定绿色发展实践 [2] - 中科院院士江桂斌和工程院院士侯立安分别作碳中和与高质量发展 环境生态治理主题报告 [2] - 大会发布京津冀绿色发展典型案例 包括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 唐山钢铁绿色转型 保定超低能耗建筑等 [2] 绿色技术平台 - 大会打造绿色技术分享 机遇共享 合作共谋的高能级平台 设置新型电力系统 碳排放双控 零碳园区建设等专题交流会 [3] - 会议提供绿色发展政策解读展板 聚焦"两新""两高"项目 零碳园区建设等 为企业提供政策导航 [3] - 大会为中小企业搭建展示宣传 供需对接平台 促进绿色产业合作 [3] 保定绿色转型 - 保定作为国家首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 构建"风光氢储输"产业核心聚集区 打造北方最大绿色能源装备制造基地 企业超6000家 [4] - 保定市绿色发展交流会汇聚科研院所 行业企业专家 共谋转型路径 助推打造"中国电谷"升级版和"碳中和产业之都" [4] 京津冀协同发展 - 京津冀绿色发展大会连续举办三届 成为区域绿色合作重要平台 未来将深化生态共治 产业协同 创新联动 [5] - 大会为京津冀绿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示范样本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