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产业链协同
icon
搜索文档
曾走过并购“弯路”,如今要并购实控人妹妹的公司……
IPO日报· 2025-07-25 20:56
收购交易 - 元力股份计划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收购同晟股份100%股权,交易构成关联交易,因同晟股份实控人卢元方与元力股份实控人卢元健为兄妹关系 [1][3][4] - 元力股份拟向卢元健发行股份募集不超过1亿元配套资金以推进交易,目前交易价格未定因标的资产审计评估未完成 [1][2] - 同晟股份主营二氧化硅产品,2024年营收2.68亿元(同比+23.86%),净利润5096万元(同比+175.82%) [4] 业务协同与整合 - 元力股份与同晟股份存在产业链协同:元力生产的硅酸钠是同晟生产二氧化硅的原材料,2023-2024年关联交易金额分别为511.90万元和1235.36万元 [4][5] - 交易可减少关联交易并规避潜在同业竞争(同晟专注沉淀法二氧化硅,元力子公司采用碳酸法) [5] - 收购后同晟将成为元力全资子公司,助力其优化二氧化硅领域布局并新增业绩增长点 [5] 公司历史业务调整 - 元力股份2011年上市时主营活性炭、白炭黑等化工产品,2016年通过2.36亿元收购广州创娱切入游戏行业,2017年再以1.6亿元收购广州冰鸟 [7][8] - 游戏业务收入占比曾从2016年3.68%升至2018年50.71%,但2019年起因行业监管趋严逐步剥离,最终聚焦化工主业 [8][9] - 2024年公司营收18.8亿元(同比-6.6%),归母净利润2.84亿元(同比+19.9%) [9]
元力股份营收降拟买实控人妹妹旗下公司 近5年募18亿
中国经济网· 2025-07-25 14:27
交易方案 - 公司拟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购买11名股东持有的同晟股份100%股份,并向实际控制人卢元健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 [1] - 募集配套资金总额不超过1亿元,不超过标的资产交易价格的100%,且发行股份数量不超过总股本的30% [2] - 配套资金发行价格为13.18元/股,不低于定价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股票交易均价的80% [2] - 募集资金扣除费用后拟用于支付现金对价,若募集不足将通过自有或自筹资金解决 [3] 交易影响 - 交易构成关联交易,因交易对方卢元方与公司实际控制人卢元健为兄妹关系 [3] - 交易不会导致公司控制权变化,控股股东仍为王延安,实际控制人仍为卢元健、王延安 [4] - 交易完成后将优化公司业务布局,实现产业链协同,减少关联交易并避免潜在同业竞争 [9] 财务数据 - 2025Q1公司营业收入4.34亿元同比下降7.14%,归母净利润0.47亿元同比下降39.66% [4][5] - 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18.83亿元同比下降6.57%,归母净利润2.84亿元同比增长19.95% [6][7] - 同晟股份2024年营业总收入2.69亿元,归母净利润5095.95万元,同比增长175.8% [8][9] 标的公司情况 - 同晟股份主营二氧化硅研发生产,产品应用于橡胶、蓄电池PE隔板等多个领域 [7] - 公司生产的硅酸钠是同晟股份重要原材料,2024年关联交易金额达1235.36万元 [8] - 同晟股份控股股东为卢元方、陈家茂,合计持股54.49% [8] 历史募资 - 近5年内公司两度募资共17.83亿元,包括2020年非公开发行募资8.84亿元和2021年可转债募资9亿元 [10]
山东欣旺达:一块锂电池,“链”动一座城
大众日报· 2025-07-25 06:49
产业链布局与智能化升级 - 山东欣旺达新能源有限公司通过智能化改造实现产线关键设备自动化率95%,单线生产效率提升15%,产品不良率降低20%,单位综合能耗下降28% [3] - 公司单日电芯产能突破10万支,采用"源网荷储云"一体化模式,总投资200亿元,占地1307亩,分三期建设,已完成6条生产线 [5] - 激光雷达与视觉识别系统实现0.1ml级电解液泄漏监测精度,响应时间200ms,AGV小车与5G中央控制平台实现全流程数据实时传输 [3] 技术创新与研发投入 - 近五年累计研发投入超130亿元,创新叠片工艺突破传统内阻瓶颈,超充电池能量密度与充放电速度大幅提升 [5] - 作为动力电池核心供应商,产品性能直接影响新能源汽车续航与安全性,80%订单供应高端新能源汽车 [9] - 技术能力带动产业链协同,推动正极材料、隔膜等企业合作,样件进入验审阶段 [7] 产业集群效应 - 吸引科达利等8家上下游企业落户枣庄,实现结构件"隔墙配套",带动区域形成278家锂电企业集群 [7] - 枣庄锂电产业产能涵盖正极材料16万吨、负极材料6万吨、电解液26万吨、隔膜21亿平方米、电芯32GWh、拆解5.5万吨 [7] - 行业团体标准研讨会聚焦材料批次一致性、设备接口兼容性等协同痛点,推动产业链质量跃升 [8] 区域经济转型 - 枣庄从传统工业城市向千亿级锂电产业集群转型,产业链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跃升" [9] - "链主"企业引力效应显著,科达利"隔空签约"案例体现产业集聚加速度 [7][9] - 产业链长度增强发展韧性,企业联合攻关信息互通互认等关键技术瓶颈 [8][9]
又一A股大动作!股票复牌!
中国基金报· 2025-07-24 21:14
收购交易概述 - 元力股份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收购同晟股份100%股权[2][3] - 交易涉及向11名股东购买股权,并向实际控制人卢元健募集配套资金不超过1亿元[4] - 购买资产发行价格为12.58元/股,配套资金发行价格为13.18元/股[5] - 交易构成关联交易但不构成重大资产重组[6] - 公司股票将于2025年7月25日复牌[7] 战略布局与业务协同 - 元力股份核心业务为活性炭,同时布局硅酸钠和二氧化硅作为战略增长点[9] - 同晟股份是专业二氧化硅企业,产品应用于橡胶、蓄电池等多个领域[9] - 2023-2024年同晟股份向元力股份采购硅酸钠金额从511.90万元增至1235.36万元[12] - 收购将实现产业链协同,减少关联交易并避免同业竞争[12] 标的公司财务表现 - 2024年同晟股份营收2.69亿元,归母净利润5095.95万元[10] - 总资产规模2.75亿元(截至2024年末)[10] - 2024年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23.86%(从2.17亿元增至2.69亿元)[11] - 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75.8%(从1847.56万元增至5095.95万元)[11] 市场数据 - 元力股份停牌前股价15.73元/股,总市值57亿元[13]
元力股份:拟关联收购同晟股份100%股权,并募集1亿元配套资金
证券时报网· 2025-07-24 20:36
交易概述 - 公司计划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收购同晟股份100%股权 同时拟向实际控制人卢元健发行股份募集不超过1亿元配套资金 [1] - 交易构成关联交易 因同晟股份实际控制人卢元方与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卢元健为兄妹关系 且配套资金发行对象为卢元健 [1] - 交易标的审计评估未完成 最终价格以评估报告为准 发行股份购买资产价格为12.58元/股 配套资金发行价格为13.18元/股 [1] 标的公司业务 - 同晟股份专注于二氧化硅研发生产销售 产品应用于橡胶 蓄电池PE隔板 牙膏 饲料添加剂 涂料等领域 [1] - 2024年二氧化硅产能达4.8万吨 产能利用率超90% 实现营业收入2.69亿元 归母净利润5095.95万元 [2] - 拥有35项有效专利(发明专利10项 实用新型25项) 参与制定修订多项行业标准 获评福建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及科技"小巨人"企业 [2] 产业协同与竞争 - 公司与同晟股份存在产业链上下游关系 公司生产的硅酸钠是同晟股份生产二氧化硅的重要原材料 [2] - 2023年 2024年同晟股份向公司采购固体硅酸钠分别为511.90万元 1235.36万元 [2] - 双方在二氧化硅生产领域存在潜在同业竞争 同晟股份专注沉淀法 公司通过子公司采用碳酸法生产 [2] 交易影响 - 交易完成后将深化产业链协同与优势互补 优化公司业务布局 加快二氧化硅领域战略布局 [3] - 有助于减少经常性关联交易 规避潜在同业竞争 提升上市公司独立性 [3]
元力股份:筹划收购同晟股份控制权 股票复牌
快讯· 2025-07-24 18:40
元力股份:筹划收购同晟股份控制权 股票复牌 智通财经7月24日电,元力股份(300174.SZ)公告称,公司拟筹划收购福建同晟新材料科技股份公司控制 权。同晟股份是一家专业从事二氧化硅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本次重组完成后,公司取得 标的公司控制权,双方能够进一步通过产业链上下游业务协同、优势互补,有助于加快公司在二氧化硅 领域的战略业务布局,带来新的业绩增长点。公司股票将于2025年7月25日开市起复牌。 ...
天九企服董事长戈峻“民企路在何方”合肥开讲,现场解码破局三箭!
搜狐财经· 2025-07-24 18:39
7月24日,天九共享集团共同主席、天九企服董事长兼CEO戈峻携"转型·出海·传承"破局三箭,在合肥开 启"民企路在何方"主题演讲。作为继南京之后的又一场分享,此次演讲结合合肥本地发展实践,以合肥 崛起密码为引,为企业家们解析2025年下半场的破局方向。 转型之箭,学合肥"立足根基找切口"。合肥押注京东方,紧扣自身可依托的资源,钢之杰从钢结构老本 行切入光伏,遵循的也是同样逻辑。正是这种守住优势、精准嫁接的逻辑,老业务自然长出新动能。 出海之箭,看合肥"产业链协同共生"。合肥的产业逻辑从不是单个项目引进,而是集群式培育,京东方 落地后,上下游配套企业随之集聚,完整的显示产业链应声成型。潮玩IP"Labubu"背后,是泡泡玛特在 全球化生态上的深度布局,体现了从"单点出海"到"全产业链协同出海"的底层逻辑。"中国品牌正告别 低价走量,走向品牌化、产业链协同与深度本地化"戈峻道出了全球化商业的新逻辑。 从"合肥答案"看民企破局底层逻辑 "合肥的故事,本身就是一部民营经济可以借鉴的'生存指南'。"演讲开篇,戈峻以这座城市的发展轨迹 破题。从"江淮小邑"成长为"全球科创名城",背后是敢闯敢试的魄力与务实高效的作风。从果 ...
海尔泰国白电逆增26%创最快增速
全景网· 2025-07-24 17:24
市场概况 - 泰国作为人口6.7亿的新兴消费市场,白电需求广阔,中国家电品牌纷纷瞄准泰国市场 [1] - 2025年1—5月泰国白电市场整体下降8.3%,但海尔白电逆势增长26%,创最快增速 [1] - 冰箱行业下滑4.2%,海尔冰箱以40%增幅实现第一增速 [1] - 洗衣机行业增长5.8%,海尔洗衣机实现72%高增 [1] - 家空行业显著下滑21.1%,海尔空调份额稳中向好 [1] 公司战略与优势 - 2002年进入泰国市场,2007年收购三洋泰国白电,打破日韩品牌割据局面 [2] - 本土化创新:针对泰国人无冰不欢习惯推出520升T门冰水大冰箱,搭载Smart Ice智慧制冰功能 [2] - 高端化破局:发布L+、中子及X系列三款高端洗衣机新品,打破日韩品牌主导的高端市场 [3] - 产业链协同:春武里空调工业园规划600万台产能,覆盖全系列产品,辐射全球市场 [3] 产品与技术 - 海尔冰箱泰国工厂第1200万台冰箱下线,体现规模化生产能力 [2] - 空调产品优化安装便捷性与耐用性,建立48小时极速安装网络提升服务效率 [2] - 春武里空调工业园是东南亚首个5G全连接工厂,智能化与效率大幅提升 [3] 品牌营销 - 通过举办国际马拉松公开赛、全国青年羽毛球锦标赛等融入泰国本土文化 [3] - 在曼谷潮流地标EMSPHERE商场发布高端新品,强化品牌高端形象 [3] 未来展望 - 依托本土需求挖掘、高端品牌形象和成熟产业链协同,公司在泰国市场有广阔增长潜力 [3]
8秒钟产出一台液晶电视 陕西咸阳高新区电子显示产业“点砂成金”
电子显示产业链国产化突破 - 咸阳高新区实现"投入石英砂、产出电视机"完整产业链 每8秒钟产出一台液晶电视并通过中欧班列销往30余国 [1] - 彩虹股份G8 5+基板玻璃生产线填补陕西省产业链关键缺口 总产能超580万片可满足中国市场10%以上需求 [2] - 彩虹股份生产线平均产能超设计23% 产品通过头部企业认证实现进口替代 综合效率达国际先进水平 [2] 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 彩虹股份采用国际领先"溢流下拉法"工艺 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 实现基板玻璃全产业链自主可控 [3] - 公司与西安交大共建新型显示联合研究院 在智能制造 仿真模拟 高端材料等核心领域持续攻关 [3] 产业集群协同发展 - 咸阳高新区形成"面板+基板"双龙头产业生态 冠捷科技作为链主企业带动多家上游配套企业共同成长 [4] - 园区通过88米空中连廊实现G8 6代面板线与整机厂无缝对接 机械臂自动化生产实现电视整机快速产出 [4] - 陕西省计划到2035年新型显示产业创新集群年规模达1000亿元 推动与大数据 物联网 AI等技术融合 [4]
“救世主” 的案号:2025,半导体爆雷潮里的碎梦
是说芯语· 2025-07-23 15:11
行业现状 - 中国半导体行业正经历剧烈震荡,多家企业陷入困境,包括清科半导体、镇江振芯半导体、见闻录半导体等[1][2][3] - 2020-2023年投资热潮导致产能泡沫,全国在建和规划的8英寸氮化镓产线达20余条,远超2025年全球30万片的市场需求[2] - 2024年全球氮化镓市场结构性过剩,产品毛利率从30%暴跌至不足10%,产线开工率长期不足30%[2] - 2024年下半年起全球风险投资对硬科技领域态度急转直下,半导体行业融资额同比下降42%[4] 企业案例 - 清科半导体因缺乏核心技术积累盲目扩张,拖欠数千万工程款和供应商货款陷入连环诉讼[1][2] - 镇江振芯半导体50亿元氮化镓项目因技术瓶颈难以突破和市场需求不足导致资金链断裂[2] - 见闻录半导体因选择IDM模式在行业下行期成为资金黑洞,产品价格降至国际巨头50%仍无法应对专利诉讼[3] - 芯锋宽泰因流片成本高达数百万美元且融资失当,最终破产清算[3] - 神顶科技因资本退潮导致C轮融资失败,团队解散,投资方账面损失达8104万元[4] - 合芯科技因专注于PowerPC架构服务器CPU陷入"技术孤岛",近亿元流片费用化为泡影[4] - 摩星半导体因内部派系林立、产品研发滞后,2年多投入近4亿元未实现量产突破[4] 行业问题 - 政策驱动下的产能泡沫正在破裂,大量技术重复、产能过剩的项目被催生[2][4] - 部分企业通过虚构研发人员数量、虚增营收等手段欺诈上市,2023年A股超30家半导体企业因财务造假被处罚[5] - 2020年资本狂潮中全国一年内注册5万家半导体相关公司,导致多地百亿级项目烂尾[5] - 产业链协同失衡,真正能构建产业链协同的企业寥寥无几[4] 行业趋势 - 与产业链上下游建立深度协同的企业表现出更强抗风险能力,如某射频芯片企业将产品导入周期从18个月缩短至9个月[5] - 资本市场估值逻辑重构,专注于车规级芯片、先进封装等细分领域的企业仍获得资本青睐[5] - 行业正在回归本质,技术攻坚需要"长征思维",生态协同需要"共生逻辑"[6] - 半导体行业竞争是一场需要耐力与智慧的马拉松,坚守技术初心、构建生态壁垒的企业才能在洗牌后迎来春天[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