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估值泡沫
icon
搜索文档
基金调仓创新药?估值偏差暴露资金“迁徙”,机构紧急提示:短期交易过热
券商中国· 2025-06-30 13:18
创新药板块资金流向 - 年内医药板块温和上涨过程中,创新药行情表现更为突出,部分基金选择在上行途中加仓创新药板块,多只基金二季度净值走势与一季度末重仓股差异明显,近期与创新药整体行情较为契合 [1] - 华富健康文娱基金一季度重仓欧林生物、明月镜片等个股,对创新药布局谨慎,仅有百济神州-U等个别持仓,但近期基金净值与恒生港股通创新药指数高度共振,6月17日基金净值估算误差达4.39%,显示已完成大幅调仓 [3] - 类似调仓情况还出现在永赢医药健康、申万菱信医药先锋、招商丰韵等基金中 [3] 基金经理观点 - 华富健康文娱基金经理在一季报中调整了对创新药板块估值过高、拥挤度过高的判断,认为创新药未来存在单品爆发、海外授权等多方面预期,将重点关注并寻找Alpha [3] - 永赢医药健康基金经理单林看好创新药下半年放量周期,预计将有大BD交易、学术会议展示成果和医保谈判等产业催化,认为当前创新药板块类似2018-2019年CXO板块,产业趋势持续正向 [4] - 长城基金梁福睿认为当前创新药行情是对过去过度悲观预期的理性修正,也是对中国创新药产业从"跟跑"迈向"领跑"的价值重估,长期支撑动能强劲 [7] 资金动向 - 除主动权益基金调仓外,资金借道ETF抄底迹象明显,6月13日回调后,名称含"创新药"的20只ETF中有17只份额正增长,广发中证香港创新药ETF份额猛增18亿份,汇添富国证港股通创新药ETF增逾11亿份 [6] - 公募基金公司趁热潮发行创新药主题基金,6月华宝恒生港股通创新药精选ETF等多只产品发售,博时基金和浦银安盛基金也申报了相关产品 [6] 市场分歧 - 创新药行情年内颇为出圈,某券商策略会上创新药分会场人山人海甚至出现TMT基金经理,显示市场热度 [7] - 华安证券研报认为创新药交易拥挤度已触及此前几轮高点,当前仍处于过热状态 [7] - 景顺长城乔海英认为近期调整正常,是市场对国内医疗市场过度悲观的定价纠偏,但需注意创新药行业的三个"10"难题:10%研发成功率、10年研发周期和10亿级资金投入 [8]
稳定币热潮席卷全球市场 “估值泡沫”警报响起
智通财经网· 2025-06-30 12:16
稳定币热潮推动相关股票大涨 - 全球稳定币热潮推动相关新兴技术公司股票大幅上涨 "稳定币第一股"Circle股价自上市以来飙升约500% [1] - 韩国Kakaopay Corp股票过去一个月上涨两倍 但全球和本地基金纷纷抛售 [1] - 散户交易狂热与机构谨慎交易形成鲜明对比 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大力支持稳定币繁荣 [1] 政策与市场动态 - 美国参议院通过稳定币立法 中国香港和韩国也通过相关法案 韩国总统承诺允许企业发行稳定币 [3] - 特朗普支持的《GENIUS 法案》在美国国会取得进展 Circle上市表现优异推动行业热度 [3] - Circle市值突破400亿美元 超过标普500指数中半数公司 空头持仓比例上升至流通股25%以上 [3] 公司表现与市场反应 - Circle的USDC是市场份额第二大稳定币 仅次于Tether [3] - Kakaopay股票表现优于富时全球金融科技和区块链指数同行 涨幅接近Robinhood两倍 但机构持续净卖出 [3] - Coinbase等Circle同行股价也出现上涨 相关涨势蔓延至全球市场 [4] 分析师观点与估值争议 - 花旗分析师认为KakaoPay估值过高 给予"卖出"评级 认为稳定币机会仍处早期阶段 [4] - 韩国央行警告稳定币可能阻碍货币政策 国际清算银行称其未来"不明朗" [5] - Kakaopay股票短暂停牌后下跌10% 监管机构提醒投资者保持谨慎 [5] - 市场人士认为稳定币发行方将获得数十亿美元收益 但相关股票估值合理性尚难判断 [5]
追踪创新药行情:谁在加仓,谁在减仓?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6 19:49
创新药板块表现 - 截至6月25日,港股创新药指数年内上涨65.50%,万得创新药指数上涨24.83% [2] - 近两周创新药板块震荡调整,港股创新药ETF份额从91.48亿份增至114.82亿份,增幅26% [2] - 年内涨幅超50%的36只基金中,31只重仓创新药,占比86%,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A以88.98%回报暂居冠军 [4] 基金业绩与持仓 - 31只重仓创新药的头部基金包括19只主动权益基金、6只被动基金、6只QDII基金 [5] - 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A年内回报88.98%,但较6月12日高点回落15个百分点 [5] - 长城医药产业精选A年内涨幅76.76%,排名第二,基金经理梁福睿一季度"All in 创新药"并转向港股 [6] 资金动向 - 4月中旬至6月中旬创新药上涨期,港股创新药ETF遭遇约23亿份赎回,份额下降20% [8] - 6月中旬创新药回调后,资金两周内买入23.34亿份港股创新药ETF,份额大增25.51% [8] - 部分基金如华富健康文娱在二季度加仓创新药,导致净值跌幅与创新药行情同步 [9] 行业观点与估值 - 创新药行业进入成果兑现期,海外授权交易频繁,政策利好密集释放 [10] - 万得创新药指PE-TTM为50.22倍,分位点64.52%,港股通创新药指数PE-TTM为32.99倍,分位点22.81% [16] - 部分基金经理认为创新药估值合理偏低,A股和港股创新药企业PS约3倍,仍有上升空间 [14] 风险与分化 - 融通基金万民远认为创新药泡沫比上轮CXO更大,部分公司股价虚高 [12] - 财通基金骆莹指出创新药BD首付款未增长、研发高失败风险等潜在风险点 [13] - 平安医疗健康基金经理周思聪认为需区分"真创新"优质股和垃圾股,后者炒作已至尾声 [14][15]
孙正义被告了
创业家· 2025-06-25 18:02
核心观点 - 软银因投资Greensill Capital和Katerra两家独角兽破产而面临法律诉讼,涉及金额达4.4亿美元 [4][5][7][18] - 格林希尔资本破产引发连锁反应,导致瑞信损失惨重并最终被瑞银收购 [12][13] - 全球独角兽面临估值泡沫破裂困境,投资人转向谨慎务实 [26][27][30] 格林希尔资本事件 - 格林希尔资本成立于2011年,主营供应链金融业务,为中小企业提供短期贷款 [8] - 软银2019年分两次投资格林希尔资本合计15亿美元,成为主要股东 [9] - 2021年格林希尔资本因疫情冲击和高风险贷款业务破产,软银投资归零 [11][12] 软银与瑞信纠纷 - 瑞信供应链基金因格林希尔资本破产损失4.4亿美元,合并后的瑞银向软银索赔 [18][19] - 争议焦点为软银主导Katerra资本重组时,格林希尔资本放弃债权换取股份导致瑞信资金损失 [20][21] - 软银辩称已支付4.4亿美元用于偿还瑞信,但被挪用 [22] 独角兽行业现状 - 高估值独角兽如FTX(320亿美元)、eFishery因数据造假等问题暴雷,投资人损失数十亿 [27][28] - 行业共性为融资过快、依赖输血,缺乏盈利能力 [28][30] - 当前市场环境下,初创公司普遍面临融资困难,估值下调或倒闭 [31]
Labubu价格崩盘引爆市场担忧,泡泡玛特高股价“像风一样来,像风一样去”?
新浪财经· 2025-06-23 18:03
股价与产品价格下跌 - 泡泡玛特股价于6月20日收报239.6港元,单日下跌3.62%,较历史高点283.4港元下跌14.46%,市值蒸发约380亿港元 [2] - 旗舰产品Labubu 3.0系列隐藏款"本我"三日成交均价跌至2547.84元,跌幅达45%,非隐藏款"爱"成交均价跌至206.83元,暴跌54% [6] - 产品价格下跌主要因官方大规模补货导致供应急剧增加,二级市场价格迅速跳水 [5] 做空活动与估值水平 - 做空规模从4月初143.8万股激增至6月17日369.2万股,增幅达157%,3月26日做空数据达895.46万股,远高于2024年100万股水平 [10] - 截至6月20日,泡泡玛特市盈率达95.34倍,在港股非必须消费品板块中排名第17,高于老铺黄金89.23倍、周大福21.54倍和美团18倍 [12] - 机构认为估值过高,市净率近30倍,市盈率近100倍被描述为"非常非常罕见",存在明显泡沫 [14] 市场情绪与IP周期性风险 - Labubu搜索热度6月较5月翻倍,衍生租赁玩法成交量增近10倍,但价差拉大,高端款拍卖达108万元,低端仿品售价仅29.9元 [15] - IP经济存在周期性,出圈可能导致核心粉丝流失,授权协议期限通常1-4年,且依赖与授权方关系,需持续推出新IP平衡风险 [17] - IP缺乏精神内涵与情感连接,易受潮流影响,假货泛滥可能加速用户流失 [18] 财务表现与IP贡献 - 2024年营收130.4亿元,同比增长106.9%,经调整净利润34.0亿元,同比增长185.9% [16] - THE MONSTERS IP营收30.4亿元,同比增长726.6%,MOLLY IP营收20.9亿元,同比增长105.2%,四大IP营收均破10亿元 [16] - 2025年一季度整体收入同比增长165%至170%,其中国内增95%至100%,海外增475%至480% [17]
盘点生成式AI最豪“金主”:孙正义第一,一年投出840亿
36氪· 2025-06-19 07:44
生成式AI风投趋势 - 2022年Q1至2024年Q2期间,风投机构通过724轮交易向507家生成式AI初创企业融资85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103亿元)[2] - 2024年中期以来主导交易总额达52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762亿元),软银与Thrive Capital以2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436亿元)领跑[1][8] - 前九大机构过去一年74轮融资平均单轮规模达3.7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6.7亿元),较2022-2024年中期的96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6.9亿元)显著扩大[9] 头部风投机构表现 - 软银2022年以来牵头5轮交易总额12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62亿元),2023年单年投资11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41亿元)[5] - Thrive Capital同期牵头11轮8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40亿元),2023年单年8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97亿元)[5] - Andreessen Horowitz以48轮领投成为最活跃投资者,包括主导Scale AI 1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2亿元)融资[1][9] 重点投资案例 - OpenAI获Thrive领投6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74亿元)融资,估值157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万亿元),软银后续追加1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18亿元)投资[10] - Anthropic完成Lightspeed领投3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51亿元)融资[10] - Greenoaks主导对Safe Superintelligence的2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44亿元)早期投资[10] - Andreessen Horowitz连续三轮领投ElevenLabs,最新融资使其估值达3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37亿元)[11] 行业投资特征 - 投资集中于生成式AI软件及服务领域,排除AI芯片和云服务提供商[3] - 资金明显向头部企业集中,OpenAI、Anthropic等大模型开发商获巨额融资[10] - Meta以14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28亿元)收购Scale AI 49%股份,提振投资者信心[12] - 市场呈现两极分化,头部企业持续融资而中小团队面临困难[13]
寻找新一代“茅台” 公募解码新消费
上海证券报· 2025-06-09 02:08
新消费行业表现 - SHS新消费指数2024年初至2025年6月4日上涨72.67%,远超同期CS消费指数(4.93%)和中证白酒指数(-25.27%) [1][2] - 港股"三姐妹"蜜雪集团、泡泡玛特、老铺黄金在震荡市中股价创新高 [2] - 消费主题基金表现突出,鹏扬消费主题混合发起式A年内净值上涨23%,重仓东鹏饮料和泡泡玛特 [2] 新消费赛道崛起原因 - 优质供给激活需求,年轻消费群体崛起叠加本土企业产品力提升形成供需共振 [1][3] - 潮玩、宠物经济、黄金珠宝等赛道通过创新供给满足未被满足的需求实现快速增长 [3] - 国际资本关注中国消费市场转型,从价格导向转向"价值+体验"双轮驱动模式 [3] 新消费企业特征 - 产品具有创新性、情绪价值、全球化潜力,符合"高端、高质、高性价比"定位 [4] - 品牌在小红书等平台形成自传播,渠道拓展空间大且具备保值增值潜力 [4] - 新消费公司增速普遍快于传统消费,传统消费需满足年净利润增长20%以上 [5] 投资逻辑与方法 - 新消费投资需关注客群、支付能力、渗透空间等增长确定性因素 [5] - 与传统消费相比,新消费处于0到1阶段,市场分歧大但成长爆发力强 [5] - 投资需权衡未来3-5年收入利润潜力与静态估值,进行横向对比 [6] 市场分化与机会 - 泡泡玛特等个股出现单日波动超5%的情况,赛道逻辑转向"基本面制胜" [7] - 部分公司盈利预测持续上修,2025年估值仍具吸引力 [7] - 潮玩龙头全球化布局刚起步,欧美市场需求爆发支撑业绩增长 [8]
2500亿泡泡玛特,遭重要股东清仓式减持
商业洞察· 2025-05-12 17:12
核心观点 - 泡泡玛特早期投资人蜂巧资本清仓减持1191万股 套现22.64亿港元 持股比例从0.9%降至零[2][4] - 创始人王宁及高管团队2024年累计减持2392.5万股 套现超17亿港元[7] - 公司2024年营收达130.4亿元(+106.9%) 海外业务占比近40% 增速达375.2%[10] - 2025年Q1海外市场增速475%-480% 欧美地区增长超600%[13] - 当前动态市盈率76倍 2024年初至今股价最高涨幅超1100%[6] 股东减持动态 - 蜂巧资本完成三次减持 包括2024年5月1600万股 10月500万股及本次1191万股[5][6] - 创始人王宁2024年10月单次减持2170万股 均价71.98港元[7] - 首席运营官司德2024年三季度减持210万股 套现1.51亿港元[7] 海外业务突破 - 2023年上半年海外收入3.76亿元(+139.8%) 首次实现盈利[9][10] - 2024年海外营收50.7亿元(+375.2%) 占比较2023年提升20个百分点[10] - 2025年Q1美洲区增长895%-900% 欧洲区增长600%-605%[13] - 已完成全球近百个国家布局 设立四大区域总部[13] 资本市场反馈 - 高盛将目标价上调至151港元 对应2027年预测市盈率25倍[14] - 野村上调目标价至204港元 维持买入评级[14] - 花旗给予162港元目标价 看好新产品催化剂效应[14][15] 财务表现 - 2024年经调整净利润34亿元(+185.9%)[10] - 2025年Q1总收入增速165%-170% 中国市场增速95%-100%[13] - 线下渠道增长85%-90% 线上渠道增长140%-145%[13]
石基信息商誉高悬仍要收购 标的公司营收净利润双降
新浪证券· 2025-04-25 09:25
收购交易 - 石基信息拟通过发行股份方式收购控股子公司思迅软件13 50%的股份(对应14 312 500股)[1] - 思迅软件成立于2004年 是一家专注于零售行业数字化领域的标准化软件产品开发商 主要产品包括智慧零售 SaaS 数字运营和思迅Pay等[1] - 思迅软件2023年曾尝试北交所IPO但终止 2024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0 79% 扣非归母净利润下降12 38%[1] 估值与财务 - 石基信息停牌前市值达244亿元 市盈率高达-236倍 可能存在估值泡沫[1] - 截至2024年9月末 石基信息商誉规模达11 94亿元 占资产总额12 5% 主要来自数十个资产组的并购[1] - 截至2024年三季度 石基信息货币资金较上年减少2 76亿元[2] 历史收购案例 - 历史上石基信息对中电器件的两次收购(2013-2014年)交易价格因股东性质差异存在显著溢价[1] - 2017年9月公司以9410万元投资银科环企 累计产生商誉1 72亿元 2018年9月购买Stayntouch剩余77 4%股权 累计形成商誉2 11亿元 2019年5月以9375万元收购Quick Check100%股权 产生商誉1 23亿元[2] - 2019年银科环企和Stayntouch的控股公司石基香港净利润为-1622万元 Quick Check自购买日至2019年年末贡献净利润为-1035万元 但公司未计提商誉减值准备[2] 业务协同性 - 思迅软件主营零售数字化系统 与石基信息最主要的酒店信息化业务关联度或有限[2] - 历史案例显示 阿里集团2017年收购的石基零售业务因整合不力导致六年后亏损近80%退出[2]
遇见小面冲击IPO:先“斩”公关总监,再挤估值泡沫?
搜狐财经· 2025-04-23 21:41
与此相呼应的是,在递交招股书后的第三天,也就是4月18日,遇见小面公关总监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系列动态,随后引发广泛关注。4月18日,该总监 首次发声,透露自己在孩子生病且不在公司的情况下,突然收到公司的裁员通知,且通知发给了其家人而非联系本人。 据了解,该总监自1月入职遇见小面,收到解除劳动关系通知时仍处于试用期。根据通知说明,在其离职时,遇见小面会正常为其结算工资和发薪,且参 照法定标准给予离职赔偿。截至发稿,针对该事件,遇见小面暂无官方回应。 而在此之前,遇见小面已经长跑11年,三百多家门店主要集中在广东市场,品牌走过了O2O和互联网高峰时代,2021年估值逼近30亿元,却带着行业彼时 不可遏制的"泡沫"。 即使从现在的视角看,遇见小面也撑不起30亿元估值。进一步来说,挤掉估值泡沫,或是遇见小面冲击IPO的第一课。 那么,这个刚刚走到IPO阶段的遇见小面,在快速斩掉公关总监后,能够顺利登录资本市场么? 作者/壹览商业 响马 很少有人会料到,川渝街头再寻常不过的重庆小面会激发创业热情,落地、发展成连锁餐饮品牌,并摇身一变,向"中式面馆第一股"发起冲锋。 这正是遇见小面的经历。 去年,该品牌成立十周年时,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