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低碳转型
icon
搜索文档
能源青年和媒体共话低碳未来 倡议全球能源青年积极投身数字化转型
中国青年报· 2025-06-30 23:09
活动概况 - 活动主题为"数智赋能低碳未来",旨在促进全球青年与媒体在能源转型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1] - 青年代表发布《能源青年文明交流互鉴倡议书》,呼吁全球能源青年投身数字化转型,践行绿色生产方式 [1] - 活动吸引来自9个国家和地区的11位能源行业青年代表、12家中央媒体代表及非洲、阿拉伯地区23国媒体代表 [1][3] 技术应用与行业趋势 - 数字智能技术正深刻重塑能源格局,青年群体凭借技术洞察力和创新精神成为推动行业变革的重要力量 [3] -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推进数字智能技术与绿色钻井深度融合,助力万米深地资源开发的绿色转型 [3] - 中外媒体代表探讨"数字技术在能源领域的典型应用"和"应对气候变化和推进碳中和的国际经验" [3] 国际合作与经验分享 - 土库曼斯坦籍教师指出,中国能源产业的数智化发展实践有助于留学生将经验带回本国,推动当地能源结构优化 [3] - 非洲媒体代表观察到中国企业在海外项目中严格遵守国际环保标准,积极采用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 [4] - 伊拉克项目中,中国企业在能源开发同时建设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改善当地居民生活条件 [4] 活动影响 - 活动为全球青年和媒体搭建思想碰撞平台,为能源转型注入新视角与动力 [4] - 主办方包括中国石油企业文化部、国际部及中国石油报社有限公司,协办方为中国外文局文化传播中心 [4]
2026上海钢管展(中国国际钢管展览会)·官网
搜狐财经· 2025-06-30 19:59
展会基本信息 - 第十二届中国国际管材展览会(Tube China 2026)将于2026年9月21-24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行 [1][3] - 展会由杜塞尔多夫展览(上海)有限公司、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冶金行业分会和冶金工业国际交流合作中心联合主办 [3] 展会规模与主题 - 预计展览面积突破10万平方米,吸引全球1,200余家参展企业 [3] - 展会以"创新驱动·智造未来"为主题,特别设立"绿色管材创新中心"展示行业低碳转型成果 [5] 技术创新展示 - "未来工厂体验区"将实景演示智能化无缝管生产线、激光切割与3D打印复合加工技术、基于数字孪生的质量控制系统、氢能管道专用焊接解决方案 [5] - 展会期间将发布《全球管材产业技术发展白皮书》 [5] 同期活动与专业观众 - 同期举办"全球管材产业峰会",邀请国际管材协会(ITA)专家、行业领袖及科研机构代表探讨能源转型中的管道需求和材料创新 [7] - 预计将有来自石油天然气、建筑、汽车等应用领域的专业观众超5万人次参观 [7] 产业链协同与细分展会 - 展会期间将举办"百项技术对接会"促进产学研合作 [9] - 两大细分展会——中国热处理加工技术展览会和中国锯业及激光切割技术展览会将为专业买家提供精准采购体验 [9]
东方:港产城融合走新路
海南日报· 2025-06-30 09:20
港产城融合与产业升级 - 东方市通过完善八所港功能实现吞吐量增长,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3] - 八所港高排港区一期工程总投资62.27亿元,将建设6个3万至7万吨级泊位,年吞吐能力达1820万吨[9] - 湘琼先进制造业共建产业园临港物流基地建成后将满足年增670万吨货运需求[9] 营商环境优化 - 东方市推行"五证联发+承诺即开工"模式,将项目审批时限压缩至3个工作日[5] - 开发全省首个"惠企政策计算器"平台,归集12个部门213份政策文件,海南傲立石化通过该平台2024年减免税费超800万元[6] - 政务服务"三诊疗法"2024年解决437件问题,满意率达99.8%[7] 产业集群发展 - 东方临港产业园形成"油气储备—烯烃加工—新材料制造"全产业链,集聚中海化学、华盛新材料等龙头企业[11] - 海南华盛PC项目采用"非光气法"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带动化工新材料出口额增长280%[12] - 明阳集团探索"海上风电+制氢"等新模式,华盛PC项目年吸收二氧化碳10.6万吨[12] 基础设施建设 - 感恩国际渔港总投资40亿元,规划建设8个万吨级码头和10万平米冷链物流中心,建成后年渔获交易量可达50万吨[9] - 项目将带动就业超万人,渔民每趟运输预计节省成本2万元[9] - 东方市2025年启动4个老旧小区改造,已累计改造23个小区惠及2174户居民[13][16] 招商引资与新兴产业 - 2024年4月东方市集中签约13个重点项目,总投资235.2亿元[16] - 布局海上风电制氢、海洋智能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16] - 湘琼共建产业园创造就业新空间,村集体经济2024年总收入达0.75亿元,12个村突破百万元[13][16]
江苏农行:逐“绿”而动提升高质量发展“含金量”
新华日报· 2025-06-30 05:14
绿色金融实践 - 江苏农行积极践行ESG理念,通过绿色贷款支持低碳转型和乡村振兴,发挥国有大行标杆作用[1] - 创新"渔光互补"模式结合光伏发电与水产养殖,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和农业绿色升级[1] - 为某电力有限公司提供10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票据服务,支持其150MW和50MW渔光互补项目设备采购[1] 重点项目融资案例 - 江苏农行高淳支行提供5.1亿元授信支持高淳桠溪126兆瓦渔光互补项目,已投放2772万元[2] - 南京汤山乡村振兴项目获3.4亿元贷款,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旅游"产业融合[2] - 葛塘街道美丽乡村项目引入2.6亿元乡村人居环境贷,覆盖农田改良、鱼塘改造等工程[3] 金融服务模式创新 - 专项服务团队为企业定制综合融资方案,精准匹配新能源项目建设周期特点[1] - 支行行长室带队高频对接企业,提供涵盖项目贷款的全方位定制化服务[2] - 客户经理提前介入项目规划,提供从设计到投放的"一站式"金融服务[3] 绿色能源与乡村振兴融合 - 渔光互补项目实现"板上发电、板下养殖",年减排效果显著(未披露具体数据)[1] - 沿山环线项目助力构建生态旅游产业链,强化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基础[2] - 长城村项目通过果蔬大棚升级和鱼塘改造激活数千亩农田资源[3]
华晨宝马2024年可持续发展报告重磅发布
环球网· 2025-06-27 16:45
可持续发展战略 - 公司发布2024年可持续发展报告,展示在绿色转型、循环经济、全链协同等领域的创新成果 [1] - 提出"责任优先"理念,通过"新世代"车型重塑可持续价值标准,成为行业低碳转型领航者 [3] - 计划将新车型轮毂再生铝使用比例提升至70%-75%,降低碳足迹 [7] 产品与技术突破 - 截至2024年底在中国引入7款纯电动车型,"新世代"车型将实现整车效率提升20%、充电速度加快30%、续航里程增加30% [5] - 成功将新型生物基复合尼龙材料应用于BMW X3,开发含咖啡渣与甘蔗纤维的生物基材料,并探索茶叶原料应用 [7] - 2024年回收再利用超过2,100吨再生电池原材料,首次将退役电池二次使用拓展至经销商储能站 [10] 绿色生产与能源管理 - 国内汽车行业率先探索中深层闭环式地热能利用,预计2025年建成后每年减碳18,000吨 [8] - 2024年自建太阳能光伏发电量达91.86吉瓦时,相当于3万户家庭年用电量 [10] - 单台生产水资源消耗量降至1.57立方米/台,再生水使用量达40万立方米,沈阳工厂实现废弃物零填埋 [10] 供应链与价值链协同 - 约200家一级供应商承诺使用可再生能源电力,全供应链碳排放较2019年减少约100万吨 [10] - 与国家电网合作计划到2027年实现国网充电桩100%"绿电"充电,与奔驰合资超充品牌已实现100%绿电充电 [12] 社会责任与长期价值 - 连续19年开展"BMW中国文化之旅",资助近1,000位非遗传承人,带动2.18亿公众参与文化保护 [14] - "BMW美丽家园行动"支持丹顶鹤野化卫星跟踪研究,构建生物多样性公众科普教育体系 [14]
90%纺织企业设定气候目标,从纤维到成衣碳足迹核算待突破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7 12:35
气候变化对纺织行业的影响 - 2024年是全球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年份 全球变暖和厄尔尼诺事件叠加导致中国多地遭遇破纪录致灾性极端天气事件 [1] - 纺织服装业碳排放量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10% 超过国际航空和海运的总和 [1] 中国纺织行业低碳转型进展 - 2005年至2022年纺织业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下降超60% 近两年继续下降14% [1] - 2024年底纺织服装企业气候目标设定率从两年前的83%上升到90% [1] - 67%企业具备识别评估和应对气候风险与机遇的流程 51%企业开展价值链碳减排 [1] - 可再生能源使用占企业全部用能比例达36% 其中86%为生物质能 14%为绿电 [2] 行业转型面临的挑战 - 纺织行业供应链长且分散 中小企业降碳能力不足 可再生能源成本较高 碳足迹核算标准不足 [2] - 专精特新企业调研显示91%已开展绿色投资 但仅40%开展碳盘查 22%制定明确气候目标 [3] - 欧盟《可持续产品生态设计法规》(ESPR)生效 要求产品全生命周期环保性能提升 [3] 龙头企业实践与行业建议 - 波司登集团制定"1+3+X"ESG战略框架 规划2038年运营净零排放目标 推动供应链绿色转型 [2] - 建议完善绿色治理体系 推进全产业链碳足迹核算 [4] - 建议打造协同创新生态 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 推动产业链协同减排 [4] - 建议推进全球务实合作 加强绿色技术共享 共建绿色标准和市场 [4]
车企“两手抓”,石化业要跟上   
中国化工报· 2025-06-27 10:21
车企电动化战略转向 - 奥迪放弃2033年全面停售燃油车目标 转向更务实的电动出行举措 [1] - 梅赛德斯-奔驰调整2030年电动化战略 不再坚持条件允许市场全面转向纯电销售 采取燃油车与电动车长期共存策略 [1] - 保时捷和大众计划推迟部分电动化项目 [1] - 车企转向更注重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的理性发展模式 谨慎评估市场需求、技术趋势及自身资源能力 [1] 石化行业应对策略 - 石化行业任务从适应电动化转型变为同时适应燃油车和电动车两方面发展 [1] - 化工企业推进新能源汽车所需新材料、专用化学品的开发、应用和循环利用 [2] - 新能源车需要大量采用具有独特物理性能的特种工程塑料 特别是在三电系统、热管理系统、智联系统等领域 [2] - 燃油车产业链维持有助于降低石化业低碳转型压力 [2] - 石化行业需对燃油车系统进行低碳研发改造 如提升引擎能量效率、开发低碳燃油等 [2]
济南利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减碳,提升碳排放管理水平
中国新闻网· 2025-06-26 08:34
碳监测与评估 - 济南作为全国首批、山东省唯一碳监测评估试点城市,重点开展温室气体监测网络建设、排放清单编制和碳排放同化反演研究[1] - 采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地基遥感、激光雷达等技术初步掌握温室气体浓度时空变化趋势,识别重点排放行业和区域[1] - 2021-2024年15家发电企业参与碳排放配额交易,交易量达836.04万吨[1] 能源结构调整 - 济南持续推进聊热入济等重大能源项目建设,提升新能源供给和消纳能力[2] - 重点发展光伏、风电、生物质热电联产、地热能及新型共享储能示范项目[2] - 截至2025年5月底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506.79万千瓦,较2024年底增加47.35万千瓦[2] 循环经济发展 - 推进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2] - 制定《济南市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实施方案》,完善资源循环利用链条[2] - 推动省级以上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提升园区可持续发展能力[2] 地热能开发利用 - 将地热纳入重点勘查开采矿种规划,商河县19宗地热采矿权纳入省级绿色矿山名录[3] - 2024-2025供暖季地热能供暖面积约300万平方米,相当于节约标准煤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0万吨[3] 工业领域碳减排 - 以钢铁、石化化工、建材等行业为重点推动工业碳达峰[3] - 石化化工行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控新增炼油和传统煤化工产能[3] - 鼓励企业开展节能技改与余热利用,推动行业向高端化、低碳化发展[3]
必须将煤电作为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基础设施丨能源思考
第一财经· 2025-06-24 21:52
煤电系统在新型能源体系中的定位 - 煤电系统应作为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基础设施,通过新技术和体制改革探索适合中国的转型路径 [1] - 煤电在保障电力供给安全稳定和维护能源安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在可再生能源不稳定的情况下 [4] - 煤电系统庞大、年轻、效率高、布局优且沉淀成本高,需在低碳转型中充分利用 [3] 煤电支撑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必要性 - 风电光伏装机量以两位数增速上升,但出力波动大,煤电系统对冲了其不稳定风险 [2] - 中国煤电机组平均寿命仅12年(设计寿命40年),发电小时数从5500小时降至2024年4200小时,定位转向支持新能源稳定性 [2] - 煤电在电力需求高峰及可再生能源出力不足时提供稳定电力,避免类似四川"拉闸限电"现象 [4] 煤电转型的技术路径 - 灵活性改造可低成本获得大量灵活电源,支持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入网 [5][7] - CCS技术能降低煤电碳排放,"煤电+CCS"长期成本低于"风光+储能"组合 [5][8] - 需推动CCS技术研发和产业链建设,完善碳交易机制以支持其商业化 [8] 煤电与新能源融合的政策建议 - 保留先进煤电机组,"关而不拆",以运行小时数下降实现渐进退出 [7] - 深化电力市场化改革,通过容量电价等机制体现煤电作为灵活电源的价值 [9] - 确立"煤电护航新能源"的渐进式转型范式,未来10~20年煤电角色转向辅助调节性电源 [10] 煤电系统的独特优势 - 中国拥有世界最大最先进的煤电系统,依托优质煤炭资源保障能源安全 [2][4] - 现存煤电机组固定成本"归零",改造和CCS应用具备成本优势 [5][8] - 煤电转型需结合中国国情,避免照搬国际经验 [6][10]
转型金融赋能 钢铁行业加快低碳转型
金融时报· 2025-06-19 11:12
全球钢铁行业现状 - 中国钢铁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50%以上,是全球钢铁生产的主导力量 [1] - 全球7%至9%的碳排放来自钢铁生产,中国钢铁行业碳排放占全国总量的15% [1] 政策与金融支持 - 中国金融管理部门积极制定转型金融指引,河北省出台首个地方性钢铁行业转型金融工作指引 [1] - 相关金融监管部门有望推出贴息、加权考核调整、类碳减排支持工具等激励机制 [2] - 金融机构应扩大转型金融案例应用,推动钢铁行业向低碳生产转型 [6] 技术路线与投资需求 - 到2025年电弧炉钢铁产量将占粗钢总产量的15%,2030年提升至20%以上 [3] - 未来5年钢铁行业至少需要1320亿元人民币资本支出,其中14%用于电弧炉转型,41%投向氢气直接还原铁-电弧炉生产 [3] - 氢气电解相关投资占基础设施总投资的41%,是绿色钢铁生产降本的重要挑战 [3] 转型金融实践 - 2024年河北省银行业发放钢铁行业转型贷款28亿美元,提供5-150个基点贴息优惠 [4] - 2024年中国发行12只钢铁相关GSS+债券,总规模30亿美元 [4] - 河钢集团发行6只特定用途债券总规模90亿美元,安阳钢铁发行6亿元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 [4] 龙头企业动向 - 宝武集团发行百亿元低碳转型"一带一路"债券,不低于70%用于低碳转型领域 [5] - 宝武集团联合国有资本发起绿碳基金,认缴规模超百亿元 [5] 未来发展建议 - 钢铁行业需加快实现低碳发展目标与政策框架的有效衔接 [6] - 监管部门应建立基于已验证技术和经济可行性的解决方案,完善政策框架 [6] - 钢铁企业应积极利用现有转型金融框架争取脱碳融资,制定落实转型计划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