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业务
搜索文档
Q3营收重回千亿 宁德时代管理层直言储能产线开工“非常满”需求“持续高增”
新浪财经· 2025-10-21 00:02
公司财务业绩 - 第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41.86亿元,同比增长12.90% [1] - 第三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85.49亿元,同比增长41.21% [1] - 第三季度净利率为19.1%,同比增长4.1个百分点 [1] - 当期存货金额达到802.12亿元,较2024年末增加34.05% [2] 储能业务 - 储能业务是公司重点发力业务,目前正处于大规模扩建阶段 [2] - 三季度公司出货量约180GWh,其中储能业务占比约20% [2] - 山东济宁基地预计2026年新增储能产能超过100GWh,广东瑞庆、江西宜春、福建厦门、青海、福建宁德等基地均有大幅扩产 [2] - 储能系统销售比例提升对净利有一定帮助,系统侧产品比例逐步提升 [2] - 海内外储能需求都很好,随着136号文落地、海外数据中心和大储进一步利用,储能明年将维持较高增长势头 [1] - 公司管理层表示储能是一个涉及百万级零部件的复杂系统,对长周期安全稳定运行要求极高,公司在此领域的领先地位稳固 [1] 动力电池业务 - 三季度动力电池出货量占比约80% [2] - 公司今年密集发布了麒麟电池、NP3.0技术及神行Pro电池等新产品和技术 [5] - 神行、麒麟等新产品今年出货占比预计在六成左右,是未来的主流产品 [5] - 动力电池明年将维持较高增长势头 [1] - 公司当前产能利用率非常满,正积极推进新产能建设,资本开支与在建工程规模持续提升 [1] 海外业务与产能 - 目前国内市场收入约占70%,海外约占30% [5] - 欧洲工厂(匈牙利、德国、西班牙)顺利推进,公司在欧洲本地化方面领先 [5] - 匈牙利工厂预计年底建成投产,设备正在进场和调试中,预计成本比同类其他工厂低20%左右 [5] - 德国工厂已开始盈利 [5] 钠离子电池业务 - 公司加速推动钠离子电池进入更广阔应用 [6] - 钠电池在低温、安全、低碳方面优势显著,并能减少对锂资源的依赖 [5] - 面向乘用车的钠新电池零下40摄氏度能量保持率达90%,支持峰值5C快充,续航可达500公里,循环寿命超10,000次,可覆盖超四成国内市场 [6] - 钠电池已在部分商用车试点,乘用车也在合作开发,年底会有产品落地,明年开始出货并逐渐放量 [6] - 钠电池不是去替代锂电池,而是提升和拓展了电动车的边界 [6] 盈利能力与成本控制 - 公司产品单位净利润在过去几个季度保持稳定,长期来看也将维持在相对稳定区间 [2] - 单位毛利本季度与上季度差异不大,属正常波动 [2] - 公司在上游供应链布局是行业中最完备的,有能力化解和对冲上游供应紧张和价格的影响 [3] - 对于大宗商品涨价,公司可以通过联动机制传导,影响不大 [3] 运营与供应链 - 存货提升是由于业务规模扩张,部分产品在交付途中,以及为后续交货做的准备,存货周转天数保持稳定 [3] - 锂电产业需求端非常旺盛,上游材料企业在扩产方面动作频频 [3] - 公司早在上一周期就布局了很多上游材料企业,主要是为了加强上下游合作联动,巩固供应链优势 [3]
天合光能:公司储能业务电芯均为自研自产,公司储能部分新建成产线尚处于产能爬坡阶段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20 18:00
储能业务电芯自研自产情况 - 公司储能业务电芯均为自研自产 [1] - 部分新建成产线尚处于产能爬坡阶段 [1] 储能系统成本与性能 - Elementa 3储能系统相比上一代产品度电成本LCOS降低12.5% [1] 储能产品出货与产能展望 - 公司预计今年储能产品出货量将达8-10GWh [1] - 2026年储能产品出货量有望实现超50%增长 [1] - 公司储能产线预计将保持高负荷生产状态 [1]
天合光能(688599.SH):预计今年储能产品出货量将达8-10GWh
格隆汇· 2025-10-20 15:48
公司储能业务技术及产能 - 储能业务电芯均为自研自产 [1] - 部分新建成产线尚处于产能爬坡阶段 [1] - 储能产线预计将保持高负荷生产状态 [1] 公司储能产品性能与成本 - Elementa 3储能系统相比上一代产品度电成本LCOS降低12.5% [1] 公司储能业务出货量及增长预期 - 预计今年储能产品出货量将达8-10GWh [1] - 2026年出货量有望实现超50%增长 [1] - 增长预期基于公司陆续签订的储能重大订单 [1]
天合光能:预计今年储能产品出货量将达8-10GWh
格隆汇· 2025-10-20 15:48
公司储能业务技术概况 - 储能业务电芯均为自研自产 [1] - 部分新建成产线尚处于产能爬坡阶段 [1] 公司储能产品性能与成本 - Elementa 3储能系统相比上一代产品度电成本LCOS降低12.5% [1] 公司储能业务运营与展望 - 随着陆续签订储能重大订单 公司预计今年储能产品出货量将达8-10GWh [1] - 2026年出货量有望实现超50%增长 [1] - 储能产线预计将保持高负荷生产状态 [1]
穗恒运A:预计2025年前三季度净利润3.45亿元~5.15亿元,同比增长87.83%~180.38%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14 16:52
业绩预告摘要 - 公司预计2025年前三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45亿元至5.15亿元 [1] - 净利润比上年同期增长87.83%至180.38% [1] - 基本每股收益预计为0.3337元至0.4981元 [1] 业绩变动原因 - 业绩增长主要得益于汕头光伏项目投产 [1] - 气电项目上网电价上升对发电业务经营效益有正面影响 [1] - 燃煤价格同比下降综合提升了发电业务经营效益 [1] - 投资收益同比上升也对业绩产生积极影响 [1] 公司业务构成 - 2025年1至6月份,公司电和热业务收入占比为96.82% [1] - 其他行业收入占比为2.66% [1] - 储能业务收入占比为0.53% [1] 公司市值 - 截至发稿,公司市值为65亿元 [1]
第二个IPO,阳光电源的新起点和新挑战
北京商报· 2025-10-13 21:37
公司发展历程与战略 - 公司创始人曹仁贤于1997年以50万元注册资金创办公司,曾是研究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大学老师[4] - 公司发展关键节点包括:2003年研发出中国首台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10kW光伏并网逆变器,2006年开始布局储能业务,2011年11月登陆A股市场[5] - 公司产品线已从光伏逆变器扩展至“风光电储氢”,包括储能系统、风电变流器、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等[5] - 公司启动港股IPO,并积极推进境外发行全球存托凭证(GDR),同时曾筹划子公司阳光新能源的分拆上市[6] - 港股IPO募集资金拟用于研发、海外生产基地建设、数智化建设及营运资金[11] 业务重心与市场地位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储能系统营收达178.03亿元,占营收比重40.89%,首次超过光伏逆变器等电力电子转换设备业务(营收153.27亿元,占比35.21%)[9] - 公司光伏逆变器产品出货量连续十年全球领先,2024年全球市占率约为25.2%[5]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储能系统累计出货量达70GWh[5] - 公司预计全球储能市场未来几年复合增长率保守估计20%,乐观估计30%,2025年上半年储能发货量已接近2024年全年[9] 财务表现与运营数据 - 公司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435.33亿元,同比增长40.34%,归属净利润77.35亿元,同比增长55.97%,为上市以来最优中期业绩[8] - 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从402.57亿元增长至778.57亿元,归属净利润从35.93亿元增长至110.36亿元[8] - 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公司应收账款274.99亿元,应收票据16.02亿元,存货金额达297.06亿元[13] - 公司货币资金198.7亿元,长短期借款合计96.15亿元,应付票据169.41亿元,应付账款189.21亿元[14] - 2025年上半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34.34亿元,同比大幅改善(去年同期为-26.04亿元)[15] 全球化布局与新兴业务 - 2025年上半年公司海外地区(包括中国港澳台)营收253.79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58.3%,首次超越中国大陆营收占比(41.7%)[10] - 公司在海外建设了超20家分支机构和60多家代表处,产品销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9] - 公司正加速布局AIDC电源业务,成立AIDC事业部,瞄准海外市场,计划2026年推出产品[12] - 公司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20.37亿元,同比增长37%,销售费用22.9亿元,同比增长29.13%[15] 行业背景与市场环境 - 2025年上半年全球锂电储能装机容量达到109GWh,同比增长68%[9] - 行业趋势显示跨界储能已成为光伏企业发展重要方向,有助于拓展业务领域和提高竞争力[16] - 公司股价在2025年4月9日至10月13日的124个交易日内累计上涨153.49%,总市值达2928亿元,在A股光伏设备公司中居首[6]
特斯拉:伟大的公司,不合理的价格
美股研究社· 2025-10-10 20:53
核心观点 - 特斯拉是一家富有远见且具有颠覆性的公司,但其当前估值远超基本面与增长前景所能支撑的水平,股票评级为“强烈卖出” [1][4][19] - 公司正面临盈利增长放缓、利润率压缩以及日益激烈的竞争,其估值倍数已预设了未来业务的完美成功,留给新投资者的安全边际微乎其微 [1][9][13] - 市场以高端科技公司的估值倍数为其定价,但其业务属性日益趋于大宗商品化,存在估值倍数压缩的挑战 [4][5][14] 公司优势与颠覆性 - 特斯拉是最具颠覆性的汽车制造商之一,重新定义了电动汽车的可能性,并打造出拥有“粉丝式”忠诚度的品牌 [3] - 公司从零搭建起全球供应链,自2020年以来营收已增长两倍,自由现金流从28亿美元大幅增至约56亿美元(TTM) [3][7] 财务表现与估值分析 - 营业利润率从2022年的16.8%压缩至过去12个月的略高于6%,尽管2024年营收创下新高,但营业利润水平与两年前基本持平,盈利增长陷入停滞 [9] - 公司估值极高,企业价值与销售额比率超过15倍,远期市盈率接近300倍,远高于同业 [4][10] - 与同业相比,特斯拉估值显著偏高:其远期市盈率为296.78倍,而比亚迪为142.49倍,福特为17.41倍,大众为3.09倍 [12] 业务板块与增长挑战 - 电动汽车领域竞争加剧,比亚迪、现代及传统汽车巨头正逐步缩小技术差距 [14] - 全自动驾驶技术推出近9年仍处于测试版阶段,商业化落地受限于监管、安全验证和硬件约束 [14][15] - 储能业务前景可期,但营收占比不足10%,且扩张需要巨额资本支出和时间 [14][16] - 人形机器人项目“Optimus”商业化仍停留在理论层面,需解决生产、可靠性和安全监管问题 [15][16] 同业比较与投资替代 - 在科技或机器人领域,特斯拉估值也处于溢价水平,例如英伟达远期市盈率约为42倍,ABB和发那科的企业价值与销售额比率介于4倍至4.3倍之间 [11] -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莫利纳医疗、卡骆驰和赛zzle等公司呈现出更优的风险收益比 [1][19]
和展能源(000809.SZ):目前公司尚未正式开发储能业务
格隆汇· 2025-09-24 12:45
业务发展现状 - 公司尚未正式开发储能业务 [1] - 公司当前业务重心为混塔装备制造及风能、光能等新能源投资开发 [1] 战略定位 - 公司明确将立足于现有混塔装备制造领域 [1] - 公司持续聚焦风能及光能等新能源投资开发业务 [1]
派能科技(688063):2025年中报点评:稼动率提升下扭亏为盈,出货有望保持景气
长江证券· 2025-09-24 07:30
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6][10]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H1实现收入11.49亿元,同比增长33.75%;归母净利润0.14亿元,同比下降30.01%;扣非净利润-0.26亿元 [2][4] - 2025Q2实现收入7.57亿元,同比增长59.83%;归母净利润0.52亿元,同比增长228.07%;扣非净利润0.30亿元,同比增长1209.65% [2][4] - 2025H1储能及动力销售1.328GWh,同比增长132.57% [10] - 2025Q2储能及动力销售0.927GWh,环比增长131.17% [10] 业务分项表现 - H1储能业务收入10.08亿元,同比增长18.77%,毛利率21.28% [10] - H1其他产品收入1.34亿元,同比增长1751.38%,毛利率-4.87% [10] - Q2毛利率20.61%,环比提升6.32个百分点;费用率13.87%,环比下降11.89个百分点 [10] 增长驱动因素 - 欧洲户储恢复常态化出货,工商储快速增长 [10] - 逐步突破东南亚、南美等新兴市场 [10] - 国内两轮车换电、钠电启停电源快速增长 [10] - 稼动率提升带动经营杠杆弹性释放 [10] 未来展望 - 预计海外工商储、日本等户储新兴市场逐步贡献增量 [10] - 国内轻型动力延续高增长 [10] - 预计2025年净利润2.3亿元,对应PE 62倍;2026年净利润4.3亿元,对应PE 33倍 [10] - 基本面拐点已经确立,出货端保持景气 [10]
调研速递|湖南崇德科技接受投资者调研,聚焦业务布局与财务状况
新浪财经· 2025-09-23 16:22
公司业务与产品 - 作为斯凯孚在中国的重要授权经销商 经销其滚动轴承相关产品 将根据市场需求考虑销售斯凯孚机器人系列产品 [2] - 储能业务发展迅速 产品应用于多个储能领域 [2] - 2025年上半年船舶板块业务增长29.34% [2] - 公司始终关注机器人领域技术发展 探索动压油膜滑动轴承在机器人应用可能性 [2] - 于2024年10月31日披露与德国Levicron签署《收购意向书》 目前收购在积极推进中 [2]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8,330.27万元 同比增长8.59% [2] - 归母净利润6,627.81万元 同比增长5.15% [2] - 毛利率同比下降3.77%至37.37% 净利率同步下降2.82% 主要受产品结构影响 [2] - 境外收入同比增长14.58% 毛利率达50.04% [2] - 应收账款占归母净利润比例达239.65% 客户群体多为国央企、外资企业等装备业头部公司 信誉良好、抗风险能力强 [2] 经营与订单 - 目前在手订单充足 经营情况良好 [2] - 境外大项目交付时间长于国内 付款条件优于国内 [2] - 新增国际客户集中在欧洲和亚洲市场 行业涉及能源发电、工业驱动、船舶等领域 [2] 研发与竞争策略 - 每年投入大量研发费用 聚焦高端精密轴承研发 如水润滑轴承、气浮轴承等新产品研发和产业应用 [2] - 面对轴承行业内卷及产能过剩压力 通过技术升级和内部精益管理降本调整 [2] - 针对境外业务风险 密切跟踪前沿技术趋势 评估与现有业务协同机会 [2] 分红政策 - 2025年上半年拟每10股派息2元 分红金额占净利润比例约26.1% [2] - 董事会综合考虑业务发展、投资者回报等因素 该分红方案具备合法性、合规性 不会对公司流动资金造成不利影响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