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资产配置

搜索文档
债券通“南向通”投资者范围将扩至非银机构 有望为香港债券市场带来更多增量资金
证券日报· 2025-07-10 00:10
债券通"南向通"优化措施 - 中国人民银行和香港金融管理局公布三项对外开放优化措施 包括完善债券通"南向通"运行机制 拟扩大境内投资者范围至券商、基金、保险、理财等四类非银机构 [1] - 债券通"南向通"于2021年9月24日上线 目前允许41家银行类金融机构及QDII/RQDII参与境外债券投资 [1] 非银机构参与的影响 - 扩大非银机构参与范围有助于构建跨市场、跨币种的多元化投资组合 提升资产配置灵活性和收益潜力 [2] - 非银机构可通过债券通"南向通"直接参与境外债券市场交易 特别是离岸人民币债券和中资美元债等品种 [2] - 非银机构可动态调整境内外资产配置比例 利用各地区货币政策差异缓解经营压力 对冲单一市场汇率风险 [2] - 参与境外市场有助于非银机构提升跨境投研、风控及交易能力 丰富产品体系增强客户黏性 [2] 对香港债券市场的影响 - 市场参与者增加将为香港债券市场带来更多增量资金 提高市场流动性和交易规模 [3] - 香港点心债市场规模和深度的扩大将巩固其作为离岸人民币中心的地位 [3] - 截至今年5月末 通过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模式托管的"南向通"债券918只 余额5329.4亿元 [3] 未来发展展望 - 业界预期未来将有更多优化措施出台 进一步加强我国金融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通 [3] - 未来可考虑引入利率互换、期权等衍生品以满足机构对冲需求 [3] - 需进一步完善全球托管服务以提升跨境结算效率 适应非银机构清算需求 [3]
现场聆听塔勒布、罗杰斯洞见!7月新加坡调研行邀您探访知名金融机构
华尔街见闻· 2025-07-08 18:44
新加坡作为亚洲金融中心的吸引力 - 2024年新加坡外来直接投资(FDI)达1434亿美元创历史新高[1] - 阿里、腾讯、字节跳动、蚂蚁等中国标杆企业将新加坡作为进军东盟7亿人口市场的"桥头堡"[1] - 全球富豪加速在新加坡设立家族办公室 2024年单一家族办公室数量增长超40%突破2000家 包括桥水达利欧、谷歌布林、印度首富安巴尼等[1] 新加坡在金融科技与数字资产领域的领先地位 - 新加坡在金融科技与数字资产探索方面处于亚洲领先地位[2] - 调研行程将探访Moomoo SG、Cobo等机构了解金融科技前沿动向[2] 全球资产配置与财富管理活动 - 将调研国际一线大行私行、拔萃资本以掌握新加坡全球资产配置优势[2] - 参加诺亚方舟全球华人财富管理峰会 嘉宾包括塔勒布、吉姆·罗杰斯、柯成兴教授等金融大咖[3] - 调研行程包含Yincubator、新启程等机构的新加坡落地攻略[2] 调研活动具体安排 - 活动时间为7月29日至8月1日 人数上限20人[2][3] - 行程涵盖金融机构探访、金融科技企业交流、财富管理峰会等模块[2][3]
现场聆听塔勒布、罗杰斯洞见!7月新加坡调研行邀您一起探访知名金融机构
华尔街见闻· 2025-07-07 19:21
新加坡作为亚洲金融中心的吸引力 - 新加坡成为企业与个人出海的关键一站,特别是中国知名企业选择新加坡作为进军东盟7亿人口市场的桥头堡[1] - 2024年新加坡外来直接投资(FDI)达1434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全球排名仅次于美国[1] - 阿里、腾讯、字节跳动、蚂蚁、华为云等标杆企业已在新加坡布局[1] - 全球富豪如瑞·达利欧、谢尔盖·布林、穆克什·安巴尼等选择在新加坡设立家族办公室[1] - 2024年新加坡单一家族办公室数量增长超过40%,总数突破2000家[1] 新加坡在金融科技与数字资产领域的领先地位 - 新加坡在金融科技与数字资产探索方面处于亚洲领先地位[2] - 新加坡吸引全球资本的原因与其在全球资产配置中的独特价值成为关注焦点[2] 新加坡金融调研活动详情 - 华尔街见闻组织7月29日至8月1日新加坡深度调研活动,探访国际一线大行私行、拔萃资本等机构[2] - 调研将覆盖金融科技与数字资产前沿动向,包括Moomoo SG、Cobo等企业[2] - 活动包括访谈Yincubator、新启程等机构,获取落地新加坡的实用攻略[2] - 8月1日将参加诺亚方舟全球华人财富管理与财富峰会,聆听塔勒布、吉姆·罗杰斯等金融大咖分享[2]
景顺投资赵耀庭:美元贬值周期或开启 资产配置迎拐点
上海证券报· 2025-07-06 22:57
全球金融市场变革 - 美联储货币政策不确定性持续 美元可能进入新一轮贬值周期 下半年贬值幅度或达5% [1] - 美元走弱意味着非美元资产迎来配置窗口期 新兴市场融资环境将显著改善 本币计价资产回报率提升 [1] - 美股估值处于历史高位 标普500指数当前市盈率接近22倍 远高于过去15年均值 非美市场相对估值优势凸显 [1] 新兴市场跑赢发达市场的关键因素 - 美国经济增长须适度放缓但避免衰退 维持全球需求 [2] - 美元须处于贬值周期 缓解新兴市场资本外流压力并提升资产吸引力 [2] - 石油价格须稳定在每桶80美元以下 避免能源成本对新兴市场进口国造成冲击 [2] - 新兴市场央行须推行降息政策 通过宽松货币环境刺激本地经济增长 [2] 欧亚资金流动趋势 - 欧洲投资者对亚洲市场关注度明显提升 亚洲投资者也对欧洲市场表现出更大兴趣 [2] - 欧亚之间资金流动呈现积极态势 投资者将在下半年至明年逐步转向美国以外市场寻找机会 [2] 中国科技企业表现 - DeepSeek-R1大模型展现中国企业在软件领域的强劲创新能力 [3] - 美国科技股与中国科技股之间存在显著估值差异 前者长期享有较高溢价 但随着中国创新成果出现 这一溢价正在逐步收窄 [3] - 投向美国科技七巨头的资金可能部分转向更具估值吸引力的中国科技股 [3] 中国科技行业前景 - 估值更具吸引力 增长潜力尚未充分释放的中国科技公司值得看好 [3] - 中国科技股目前展现出更高的投资性价比 [3] - 量子计算 生物科技和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获得政策支持 已形成从研发到商业化的完整产业链 [4]
中外资机构热议下半年投资机遇:继续看好中国股市 弱美元情景下全球资产须多元灵活配置
中国基金报· 2025-07-06 21:37
全球金融市场展望 - 2025年上半年全球金融市场因美国关税战、地缘政治冲突和AI技术革命等因素剧烈震荡 [1] - 机构关注下半年市场前景及资产配置策略 [1] 中国股市投资策略 - A股和港股或维持高位震荡格局,基本面改善带动盈利预期增速上调 [9] - 南下资金放量可望带来A/H溢价收窄 [9] - 新消费板块凭借高质价比及产品创新获得资金青睐 [9] - 科技板块(5G产业链、机器人供应链、国内LLM替代、人工智能应用)有望获得超额收益 [9] - 资金对中国科技资产的热情叠加经济增长回升,可能形成由科技行业向更广泛行业传播的效应 [9] - 坚持"杠铃型"配置:国企高派息板块作为防御资产,同时逢低布局以科技为主的成长板块 [9] - 看好高质量成长和深度价值股,关注受政策支持的消费、中国科技创新及红利资产 [10] 人民币汇率展望 - 人民币汇率预计将呈现温和升值、双向波动走势 [12] - 美联储下半年可能降息,中美利差有望收窄,提升人民币资产吸引力 [12] - 2025年中国经常账户顺差占GDP比重约1%,为人民币汇率稳定提供基础 [12] - 全球投资者减少美元计价资产配置,人民币等亚洲货币将得到支撑 [12]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 - 财政政策注重托底增长与结构优化,支出继续前置,聚焦民生保障、绿色低碳转型、新质生产力培育 [13] - 超长期特别国债投放持续推进,助力扩大有效投资、稳定市场预期 [13] - 货币政策维持适度宽松,年内或有一次降息、一次降准 [14] - 7天期逆回购利率可能再次下调10个基点 [15] - 上半年GDP增速有望超过5%,全年目标5%有望实现 [14] 美国经济与政策 - "大而美"法案促进短期经济增长但长期可能加大财政赤字和债务负担 [16] - 法案可能引发外国资本对美国财政可持续性的担忧 [16] - 美联储可能从防通胀转向保增长,下半年或2026年初采取降息措施 [17] - 预计2025年全年降息幅度75~100个基点 [17] - 中美"贸易休战"令美国经济软着陆可能性由50%提升至55% [18] 美元走势影响 - 美元指数下行可能缓解全球债务负担,尤其对发行美元计价债券的国家有利 [20] - 投资者可能减少持有美元资产,推动资本流向其他市场或货币 [20] - 弱美元情景增加非美经济体货币宽松空间 [20] - 资金回流欧洲及亚洲本地市场,边际上增强对本地资产估值的支撑 [20] 全球资产配置策略 - 超配全球股票,看好多元化全球股票配置,将亚洲(除日本)股票上调至超配 [21] - 美元走弱利好欧元、日元和英镑,有利于非美国股票表现 [21] - 看好5~7年期美元债券,将新兴市场本币债上调至超配 [21] - 黄金和另类投资策略具有吸引力 [21] - 构建具有韧性的多元化投资组合,看好黄金、优质债券和另类资产 [21] - 长期投资者重新评估美元资产风险收益比,非美货币与实物避险资产配置比重或提升 [21] - 新兴市场若能维持政策清晰性与增长稳定性,有望在全球资金再配置中获得结构性利好 [22]
大美丽法案通过&马斯克和懂王再次开战,这都意味着什么?
老徐抓AI趋势· 2025-07-05 13:29
经济数据与国际谈判 - 美股表现与美国经济密切相关 近期经济状况良好 与加拿大数字税争议已解决 与欧盟关系有所妥协 但与日本谈判仍僵持 [3] - PCE通胀回升至2.7% 影响降息预期 但消费者信心 ISM PMI等经济数据超预期 鲍威尔表示若非关税因素可能继续降息 7月是否降息仍需观察数据 [4] 美国债务问题 - 马斯克与特朗普在债务问题上存在尖锐矛盾 马斯克警告高额债务将带来严重后果 特朗普推动"美丽法案"增加财政支出 债务增速惊人 [6] - 美国债务问题涉及政治与财政政策博弈 尽管马斯克担忧合理 但债务上升趋势未改变 [6] 全球资产配置 - 强调全球配置重要性 需分散美元与人民币资产 纳指表现强劲 市盈率达37倍(67%分位数) 但估值已偏高 需控制仓位 [7] - 纳指估值处于中高水平 但AI 自动驾驶 机器人等技术发展可能带来上升空间 牛市未完但需警惕短期波动 [8] 纳指展望 - 纳指仍处牛市 估值偏高但经济数据强劲及AI等技术推动可能继续上涨 需保持仓位灵活 避免过度依赖单一资产 [9] - 美国赤字与债务问题需持续关注 可能影响全球经济稳定性 [9]
大美丽法案通过&马斯克和懂王再次开战,这都意味着什么?
老徐抓AI趋势· 2025-07-05 13:27
美股市场核心动向 - 近期美股市场受经济数据、国际谈判、科技创新、降息预期等多重因素影响 [1] - 纳指和美股表现与美国经济高度相关 近期美国经济状况良好 [3] - 美国与加拿大数字税争议已解决 与欧盟关系有所妥协 但与日本谈判仍僵持 [3] 经济数据与货币政策 - PCE通胀回升至2.7% 影响市场降息预期 但经济数据仍超预期 [4] - 消费者信心和ISM PMI指标表现强劲 [4] - 鲍威尔表示若非关税因素可能继续降息 但7月是否降息仍不确定 [4] 美国债务与政治博弈 - 马斯克与特朗普在债务问题上存在尖锐矛盾 [6] - 马斯克警告高额债务将带来经济后果 特朗普推动"美丽法案"增加财政支出 [6] - 美国债务增速惊人 政治因素导致财政政策未改变债务上升趋势 [6] 全球资产配置策略 - 需分散配置美元和人民币等不同资产以对冲风险 [7] - 纳指市盈率达37倍(67%分位数) 估值偏高但回报可观 [7] - 需控制纳指仓位 避免过度依赖单一资产 [7] 纳指未来展望 - 当前估值处于中高水平 但业绩增长可能带来估值回调 [8] - AI、自动驾驶、机器人等技术发展支撑纳指上升空间 [8] - 牛市未完但需警惕短期波动 保持谨慎投资态度 [8] 总结与展望 - 纳指仍处牛市 经济数据强劲和AI技术推动可能继续上涨 [9] - 需保持仓位灵活性 避免单一资产依赖 [9] - 美国赤字和债务问题需持续关注 可能影响全球经济稳定 [9]
多家银行,纷纷下架→
新华网财经· 2025-07-03 21:49
银行下架5年期大额存单原因 - 多家大中型商业银行及农村商业银行近期集体下架5年期大额存单产品 3年期大额存单投放量也显著减少 [1] - 行业净息差处于低位 银行需通过降低负债成本稳定息差 存款作为主要负债来源成为调整重点 [1] - 5年期大额存单因期限长导致利率水平较高 下架该产品是银行主动降低负债成本的关键举措 [1] 存款利率市场变化趋势 - 2023年存贷端利率同步下行 国有六大行于5月率先下调存款利率 中长期存款利率全面进入"1%"时代 [3] - 股份行 城商行 农商行等机构陆续跟进调整 整体呈现利率普降趋势 不同银行调整幅度存在差异 [3] - 利率下行背景下 投资者通过中长期储蓄实现财富保值增值的渠道收窄 需转向多元化投资 [3] 低利率环境下的财富管理策略 - 建议投资者根据家庭财务与风险偏好 划分短 中 长期理财目标 短期资金优先配置高流动性产品如货币基金 [4] - "固收+"策略受推崇 可配置中短期债基 同时通过全球资产配置基金组合捕捉跨国增长机会 [4] - 高评级债券及债券型基金可作为收益稳定器 风险偏好较高者可布局权益类资产如指数基金 [4] - 需建立动态资产再平衡机制 根据市场变化调整股债等资产配比 优化风险收益结构 [4]
专家:银行下架5年期大额存单是降低负债成本之举
快讯· 2025-07-03 06:53
银行下架5年期大额存单 - 工行、建行、招行等多家大中型商业银行及多地农村商业银行近日下架5年期大额存单产品,3年期大额存单投放量也较少 [1] - 银行业净息差处于低位,在资产端持续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情况下,需要从负债端挖掘空间以稳定息差 [1] - 存款是银行主要负债来源,因此需要降低存款等负债成本 [1] - 大额存单利率水平一般随期限延长而提升,银行负债成本更高,下架5年期大额存单是降低负债成本之举 [1] 家庭理财建议 - 专家建议在低利率时代采用"固收+"策略,配置中短期债基 [1] - 通过全球资产配置捕捉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增长机会 [1]
下半年险资投资展望:加仓A股权益资产 加码全球资产配置
证券日报· 2025-07-03 00:46
险资投资策略趋势 - 在市场利率中枢持续下行背景下,险资机构投资策略呈现"固收为主、权益扩容、另类多元"趋势 [1] - 截至一季度末,人身险公司银行存款占比8.21%,同比下降1.31个百分点,债券配置比例首次突破51%创历史新高 [2] - 股票与长期股权投资配置比例双双超过8%,权益资产成为增厚收益关键引擎 [2] 权益资产配置价值 - 险资压降存款比例,增加长债和A股权益资产配置,A股上市公司估值处于主要市场相对较低水平 [2][3] - 沪深300成分股盈利增速持平但估值更低,A股修复空间明确 [3] - 险资将通过FVOCI科目增配高股息资产和设立私募证券基金投资高分红蓝筹股两大策略平衡收益与波动性 [3] 港股及全球资产配置 - 险资上半年17次举牌行动中14次标的为港股公司,63%保险机构计划2025年加大港股投资规模 [5] - 截至6月30日,48家保险机构累计获得QDII投资额度393.23亿美元,部分机构正在申请QDII资格 [6] - 港股作为离岸市场桥头堡,2025年下半场修复动能强劲,险资增配既是提升收益诉求更是资产负债匹配必要之举 [6] 另类投资拓展 - 下半年险资将通过另类投资继续多元化拓展收益来源,上半年14家保险资管公司登记37个资产支持计划 [4] - 资产支持计划基础资产多样且锚定新质生产力的优质资产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