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输送
搜索文档
创始人再次公开举报,靖奇投资高管被指涉异常交易、利益输送
第一财经· 2025-08-28 11:56
公司内部治理与举报事件 - 靖奇投资创始人范思奇实名举报另一创始人唐靖人及基金经理薛浩然涉嫌异常交易、利益输送和侵占基金财产 [1] - 举报称薛浩然掌握乐金基金操作权限,唐靖人控制天弓二号基金账户,二人合谋实现跨基金资金操纵 [3] - 公司法定代表人因伪造材料被变更,范思奇发布告别信 [1] 异常交易与资金操作细节 - 天弓二号基金与乐金资产名下基金发生大量异常申购赎回,涉及乐金尚峰1号、乐金巾尚永利等产品 [2] - 2025年2月乐金中尚永利基金3次赎回超1.2亿元后仅2天又申购1.1亿元,重复缴纳申购费 [2] - 2025年4月该基金赎回403万余元后4天全额申购靖奇量化精选一号并再次缴费 [2] - 异常交易金额合计超2亿元,且存在未收取费用的交易记录 [3] 资金转移与侵占指控 - 管理费及业绩报酬被设计流入公司对公账户后通过虚构费用转移至个人或关联公司账户 [3] - 靖奇公司账户向薛浩然控股的杭州很少亏然宇科技支付3笔"信息技术服务费"合计超106万元,涉嫌无业务往来的资金腾挪 [7] 行业运作与合规性分析 - 私募基金运作信息保密,基础事实是否成立尚无法确定 [5] - 现行法规未对私募基金申赎频率设限,基金合同一般也无特殊限制 [5] - 托管机构仅需确保交易指令符合合同约定,无拒绝权限 [5] - 乐金公司与靖奇公司股权结构暂未发现直接关联,不构成法律规定的关联交易 [6] 相关人员背景与关联 - 薛浩然同时任职于靖奇公司(2025年2月入职)和乐金资管(2020年至今),为UCL数据科学硕士,有伦敦对冲基金工作经历 [6][7] - 靖奇公司成立于2015年,在管基金55只;乐金公司成立于2015年,在管基金19只 [6]
热搜!西南大学外卖指定平台被指垄断,涉事方“校生活”曾被罚款5万余元
新浪科技· 2025-08-27 14:11
事件背景 - 西南大学学生反映外卖只能在指定合作平台"校生活"购买 质疑涉嫌垄断 [1] - 该平台由山东烟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运营 [1] - 相关话题于8月27日登上微博热搜引发热议 [2] 校方回应 - 西南大学8月26日发布情况说明 称选定单一平台是为解决外卖乱放、错拿等问题 [3] 公众反应 - 网友对校方解释不予认可 质疑涉嫌垄断及利益输送 [5] 平台合规记录 - "校生活"平台运营方山东烟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曾被烟台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56000余元 [6]
穿透租赁表象识别受贿本质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8-27 09:34
案件背景 - 甲作为A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多次利用职务便利为乙控制的B建筑公司提供帮助[2] - 乙作为B建筑公司实际控制人长期承接A市市政工程并多次表示希望答谢甲[2] - 甲以朋友名义购入临街毛坯商铺但因位置不佳长期未能出租[2] 交易结构 - 甲邀请乙查看商铺并提出希望乙物色承租方乙主动表示由B公司承租作为感谢[2] - 双方约定月租8000元年租9.6万元租期五年按年支付并以甲朋友名义与B公司签订租赁合同[2] - B公司通过账户支付"租金"至甲朋友账户最终转入甲个人账户2020至2023年共支付38.4万元[2] 行为特征 - B公司未实际使用商铺未协调开通水电气且甲得知后未提出异议[2] - 租赁关系缺乏真实性乙无真实租赁需求商铺长期保持毛坯空置状态[2][5] - 甲单方面确定租金价格完全规避房屋空置和市场波动风险[5] 法律定性 - 甲乙双方主观上均明知租赁关系系掩盖权钱交易的伪装[4][5] - 38.4万元"租金"实质是甲职务行为的对价符合受贿罪主客观要件[4][5] - 受贿数额应全额认定无需扣除市场价因租赁关系完全缺乏真实性[6]
【券业观察】 完善制度 严防券商与私募利益输送
证券时报· 2025-08-22 02:38
事件背景与核心问题 - 私募量化机构与券商之间的返佣事件暴露行业制度缺陷 涉及利益输送和内部治理漏洞 [1] - 事件涉及券商营业部前总经理利用职权安排亲属充当白手套 疑似六年侵吞奖金超8000万元 [2] - 量化私募机构将58%产品集中于单一券商托管 远超行业分散配置合理水平 [2] 事件成因分析 - 券商营业部风控形同虚设 总部监管严重缺位 营业部交易额从2018年340亿元飙升至2021年万亿元规模 内控机制未能同步升级 [2] - 量化私募高频交易年换手率超100倍 佣金规模巨大 券商为争夺客户采用高额返佣比例 [3] - 个人贪欲驱动利益链条形成 券商营业部总经理私设资金通道 量化私募高管收受2000万元返佣 券商总部负责人分得千万赃款 [2] 监管制度缺陷 - 《证券经纪业务管理办法》虽禁止返佣但监管细则模糊 惩戒力度不足 [3] - 量化私募高频交易和算法策略等特性尚未被监管框架充分覆盖 变相操作长期游离于监管之外 [3] 行业影响与冲击 - 投资者信心受损 管理费可能被用于佣金置换而非策略研发 头部机构涉案导致整个量化行业遭遇污名化 [4] - 行业格局面临重构 量化机构将加速分散券商合作 中小券商因系统劣势更难获取头部私募资源 [4] - 监管将强化券商托管业务审查 对关联交易和佣金流向实施穿透式监管 《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可能加速落地 [4] 行业改进方向 - 量化私募需实施券商合作分散化策略 单家托管比例不宜超过30% 设立独立委员会审核合作并定期披露佣金分配 [5] - 券商应建立托管业务隔离墙 实现营销执行风控三权分立 总部统一管理佣金分配并引入区块链技术实现全流程追溯 [5] - 监管需将量化私募佣金支出纳入信息披露强制范畴 建立券商私募关联交易申报制度 在估值表中增加交易成本专项说明 [5][6] - 投资者应优先选择托管分散且佣金披露透明的管理机构 核查定期报告中关联方交易条目 对异常高换手率产品保持警惕 [6]
神秘股东低价入股或涉嫌利益输送 碧兴物联IPO存疑
新华网· 2025-08-12 13:49
核心观点 - 碧兴物联科创板上市过程中存在股东背景信息披露不充分问题 涉及行业协会负责人低价入股及前政府官员间接持股 [1][2][4][7][9] 股东背景与入股情况 - 第八大股东吕小明为广东省环境监测协会法人代表兼常务副会长 曾担任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 2019年11月以8.90元/注册资本价格认购100万股 [1][3][5] - 2020年7月外部机构增资价格升至15.28元/注册资本 较吕小明入股价格溢价72% [3] - 按发行价36.12元/股计算 吕小明初始投资890万元对应市值增至3600多万元 投资收益超过300% [5] - 高宁东与高昊天以相同8.90元/注册资本价格分别认购100万股和40万股 位列第四和第十大自然人股东 [5][6] 业务中标情况 - 报告期内146个中标项目中大部分为国家级、省级或市级生态环境局项目 [4] - 2020年8月中标广东省水质预警监测网络升级改造项目 金额未披露 [4] - 2019年9月中标广东挥发性有机物成分谱监测网设备与运维服务采购项目 金额未披露 [4] - 2018年12月中标广东省水质预警监测网络升级改造采购项目 金额未披露 [4] - 2021年6月中标地下水质量考核点位水质监测建设项目 客户为广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4] 间接股东关系网络 - 间接股东陈云海曾任国家农业部部长办公室秘书 农业部深圳办事处副主任 [1][8] - 通过西藏必兴和西藏碧海分别投资2500万元和100万元 持股比例2.77%和13.79% [7][8] - 2011年通过云南水务结识董事长何愿平 后经其引荐与碧水源系高管建立合作 [9] - 曾主导西藏懿德投资、西藏若谷投资等平台 运作过云南水务等上市项目 [9] 行业竞争格局 - 聚光科技与力合科技等环境监测行业龙头出现业绩增长乏力或大幅亏损 [2] - 公司实现净资产6000多万元到科创板上市的跨越式发展 [2]
湘电股份2亿收购背后:近十年24亿关联交易控股股东湘电集团深陷债务重压
新浪财经· 2025-08-11 18:35
近期关联交易 - 拟以2.08亿元收购控股股东湘电集团持有的通达电磁能12.5%股权 [1][2] - 通达电磁能股东全部权益价值评估为16.64亿元 评估增值率60.09% [4] - 按2024年净利润3618万元计算 标的市盈率达46倍 [4] 历史关联交易情况 - 近10年收购关联方资产超15亿元 向关联方出售资产超9亿元 关联交易总额超24亿元 [1][4] - 曾两次放弃子公司湘电风能股权优先收购权 湘电集团以低价获得股权后高价注入上市公司 [4] - 湘电风能股权交易中 湘电集团2007年以净资产价格获22%股权 2008年以8370万元低价获27%股权(低于对应净资产值) 2011年以7.19亿元高价注入上市公司 [4] 控股股东财务状况 - 湘电集团资产负债率长期高企 2020年达98.87% 2021年为88.24% [5][6] - 截至2021年末总资产153.79亿元 净资产18.08亿元 年净利润亏损1206.1万元 [6] - 已质押持有的湘电股份股票18099万股 占其持股比例97.80% [6] 公司经营业绩 - 2018年因风电机组订单仅147台套(同比下降64%)致销售收入减少62.88%至11.07亿元 [7] - 2019年遭遇信用证诈骗损失5.02亿元 另因货物查封及客户索赔产生额外损失 [7] - 上市23年累计净亏损12.66亿元 直接融资达109.24亿元 分红仅4.74亿元 [8] 会计处理与融资动向 - 2022年起显著上调研发支出资本化率 变相增加利润水平 [7] - 2024年11月推出新一轮20亿元定增计划 用于航空电气系统及磁悬浮轴承电机项目 [9] - 定增事项已获证监会审核通过 [10]
大明电子实控人之弟“破净价”入股,是否涉嫌利益输送?
第一财经· 2025-08-11 13:03
公司上市进程 - 大明电子正冲刺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 旨在扩大资本规模 丰富融资渠道 提升市场竞争力[3][4] - 保荐人国泰海通已发布上市委审议意见落实函的回复 针对股东入股问题作出解释[4] 股权增资争议 - 实际控制人周明明之弟周招会于2019年和2021年两次以每股1元价格入股 远低于同期净资产价格[3][6][7] - 2021年外部股东淳知源入股价格为每股2.8021元 员工持股平台恒鑫明受让价格为每股3.4193元[9][12] - 公司声称周招会增资系"家族内部股权安排" 非股权激励 因持股比例始终维持5% 显著高于其他员工[4][7][9] 税务处理情况 - 周招会已就增资低于净资产部分缴纳个人所得税款项[3][9][10] - 实际控制人周明明及周招会承诺承担潜在税务处罚导致的损失[10] 股权结构详情 - 周招会2019年11月认缴新增注册资本293.68万元 2021年12月认缴108.97万元 均维持5%持股比例[6][7] - 发行前实际控制人周明明 吴贤微 周远及一致行动人周招会合计控制83.50%股份[11] - 发行4000.10万股后 实际控制人及其一致行动人持股比例降至75.15%[11]
大明电子实控人之弟“破净价”入股,是否涉嫌利益输送?
第一财经资讯· 2025-08-10 16:37
上市进程与股权争议 - 大明电子正冲刺上交所主板上市,实际控制人周明明之弟周招会2019年和2021年两次以每股1元"破净价"入股,远低于同期外部股东入股价格(如淳知源2.8元/股、恒鑫明3.42元/股),引发利益输送争议 [1][2][6] - 公司解释周招会入股为"家族内部股权安排",因其持股比例始终维持5%,显著高于员工股权激励份额,且无业绩考核要求,与常规股权激励性质不同 [3][4][6] - 周招会已就增资差价补缴个人所得税,实际控制人周明明及周招会承诺承担潜在税务处罚损失 [1][7] 公司业务与募资用途 - 公司为浙江省乐清市汽车车身电子电器控制系统细分领域龙头,深耕行业30余年,上市旨在扩大资本规模、增强产能及市场竞争力 [2] - 募投项目将提升生产能力,上市后有助于吸引人才、优化治理结构,为股东创造长期价值 [2] 股东结构与增资细节 - 2021年12月增资中,外部股东淳知源以评估价2.8元/股增资,员工持股平台恒鑫明受让价达3.42元/股,而周招会及实控人家庭成员(周明明、吴贤微等)2022年1月增资均按注册资本定价1元/股 [6][9][11] - 发行前实控人周明明家族合计控股83.5%,发行后仍控制75.15%股份,存在控股股东可能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的风险 [8] 监管与合规情况 - 保荐机构国泰海通在《回复》中强调,周招会增资行为符合证券法规,但需接受定价合理性及公司治理审查 [2][7] - 公司引用朗坤环境、纽泰格等案例,论证实控人亲属双重身份入股不属于股权激励的合理性 [6]
曾言“没想退”,留置风波结束5天后,居然智家董事长汪林朋身故
凤凰网财经· 2025-07-28 21:38
公司核心事件 - 居然智家董事长汪林朋于2025年7月27日在家中不幸身故,距离其解除留置回归岗位仅过去5天 [2][3] - 公司股价受此影响早盘一度跌停,截至发稿仍跌近7% [4] - 汪林朋此前于2025年4月17日被武汉市江汉区监察委员会留置,其持有的5.97%公司股份(372,049,824股)被司法冻结 [6][8][10] - 2025年7月23日汪林朋解除留置措施回归岗位,但5天后突然离世 [11] 公司股权结构 - 汪林朋及其一致行动人(居然控股、慧鑫达)合计持有公司43.93%股份(2,735,620,872股) [10] - 汪林朋个人持股5.97%(372,049,824股),其中279,037,368股为高管限售股 [10] - 2019年借壳上市后,武汉中商国有股东持股比例从43%降至1.7%,汪林朋直接间接持股达61.93% [12][13] 公司经营发展 - 2019年借壳武汉中商上市,交易作价356.5亿元,被称为"中国商业史上最离奇的蛇吞象" [12] - 2018年提出"大家居"与"大消费"双轮驱动战略,引入阿里巴巴等130亿元联合投资(阿里投资54.53亿元持股15%) [16] - 家居卖场数量从2019年355个增至2024年407个,营收从90亿元升至130亿元 [16] - 2022年起归母净利润连续两位数下滑 [16] 争议事件 - 借壳上市后业绩承诺未达标(累计实现95.81%),补偿方案中"1元回购2.41亿股"被质疑利益输送 [13] - 2023年限售股解禁后,汪林朋通过居然控股减持套现约27亿元(含22.32亿元股权转让) [16][17] - 2025年3月胡润全球富豪榜显示汪林朋身家125亿元 [14]
金浦钛业重组透视:实控人家族"先卖后买"的资产腾挪游戏
新浪证券· 2025-07-16 16:26
公司重组方案 - 金浦钛业股价在重组方案披露后首个交易日涨停,市场看好其跨界并购[1] - 公司计划通过资产置换、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等方式收购利德东方100%股权,实现从化工行业向橡塑科技领域转型[2] - 此次重组本质上是将一年前剥离的资产重新买回,标的公司由实控人郭金东的二女儿郭彦彤实际控制[2] 资产腾挪与关联交易 - 2024年3月公司剥离金浦东裕31.81%股权,换得东邑酒店100%股权,但东邑酒店2024年亏损7513.14万元[2] - 2025年7月公司宣布反向收购利德东方,而利德东方2023年净利润8381.43万元,2024年增至1.21亿元[3] - 市场质疑为何公司在剥离时放弃盈利资产,转而接受亏损资产[3] 公司业绩与转型背景 - 公司2013年借壳上市后营收从8.42亿元增长至2018年18.55亿元,归母净利润最高达1.66亿元[3] - 2022年至2024年归母净利润连续亏损1.46亿元、1.61亿元、2.44亿元,2025年上半年预计亏损1.6亿-1.86亿元[3] - 钛白粉主业受产能过剩、成本高企、需求疲软等因素影响,盈利空间缩窄[4] 转型尝试与风险 - 2018年公司曾计划以56亿元收购古纤道绿色纤维100%股权,但溢价2倍的关联交易被证监会否决[4] - 2022年公司宣布投资百亿元建设新能源电池材料项目,因锂盐价格暴跌未获收益[4] - 利德东方2024年1.21亿元净利润理论上可覆盖公司年度亏损,帮助摆脱退市预警[4] 跨界整合挑战 - 利德东方主营高铁制动软管、汽车胶管等产品,与公司原有业务无协同基础[5] - 标的公司2023年净利润8381万元,2024年增速突增至44%,业绩可持续性存疑[5] - 公司缺乏橡塑制品领域的技术、渠道和客户资源,整合存在极大不确定性[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