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协调发展

搜索文档
中国快递业务量连续11年世界第一
第一财经· 2025-07-21 11:43
邮政业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中的作用 - 邮政业是现代流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服务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中具有战略性、基础性作用 [1] - 行业通过助力城乡均衡发展 服务区域协调发展 促进生产要素顺畅流动三方面发挥作用 [1][2][3] 助力城乡均衡发展 - 持续加强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 构建"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 将农村寄递服务短板变为发展"潜力板" [1] - "新疆包邮"促进农特产品走向全国 带动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同时增加当地就业岗位 [1] 服务区域协调发展 - 加强中西部邮政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交通运输方式与产业链供应链的衔接水平 支撑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 [2] - 2024年中西部地区快递业务量同比增速显著高于全国 其中中部增长30% 西部增长34% [2] - 青海 甘肃等地新投产邮件快件处理中心日处理能力大幅提升 改善西部地区物流基础设施 [2] 促进生产要素顺畅流动 - 邮政业连接千城百业 融入生产环节和消费场景 成为打破市场分割 促进要素自由流动的重要渠道 [3] - 中国快递业务量连续11年世界第一 日均揽收超5亿件 相当于每秒近6000个快递进入寄递渠道 [3] - 行业"五统一 一开放"特质显著 促进市场化 法治化 国际化营商环境提升 [3]
“接力跑”探寻南北共建新支点
苏州日报· 2025-07-18 14:22
南北共建战略成果 - 昆沭高新技术产业园入选2024年"中国开发区营商环境百佳案例",标志着两地合作从"输血式帮扶"转向"造血式共建"的根本转变 [1] - 自2002年昆山与沭阳开启协作以来,在产业带动、智力支援、民生帮扶等领域结出丰硕成果,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新范式 [1] - 机器时代公司作为南北产业转移典型代表,创新实践"苏南研发销售、沭阳生产制造"跨区域协作模式,总投资达30亿元,将追加10亿元建设二期项目 [2] 产业协同发展模式 - 昆沭高新园提炼"经验借鉴+高新产业集聚"十字定位,重点招引具有高新特质企业,构建健康医疗、新材料为主导的特色产业体系 [3] - 首创"矩阵招商"模式,整合战略伙伴纽带与产业研判等多维手段,打造"全景式"招商生态 [3] - 伟康洁婧通过将三类医疗器械生产线从苏州转移至沭阳,在控制成本同时显著提升税收贡献 [3] 品牌与电商创新 - 创立"昆沭缘"品牌推动从资源承接跃升为价值共创,通过"昆沭缘·e家行"活动带动蟹农持续增收 [5][6] - 沭阳县依托"中国县域农产品电商百强县之首"优势,实现农村电商从1.0到4.0跨越升级,花木电商产业稳居全国前列 [5] - 三年间策划沭阳年货、年宵花昆山展销等活动,将农副产品送入昆山市民消费场景 [6] 科技与人才合作 - 常州大学与沭阳县共建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沭阳分中心,完成技术合同交易额2420万元,申请专利10项 [8] - 成立沭商回归和返乡创业苏州联络站,提供岗位650个,实现劳动力转移就业1100余人 [10] - 两地实施覆盖全学段17个教育共建项目,开展110余场培训活动,惠及教师超3000人次 [9] 医疗与文旅融合 - 投入1200万元建设儿童早期发展中心等医疗设施,昆山医师团队入驻沭阳医院开展多轮驻点帮扶 [8] - 创作大型现代淮海戏《桃红柳翠》,40万元专项资金投向"苏宿惠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项目 [10] - 苏州沭阳数字技能联合公共实训基地建成,强化两地职技院校交流合作 [10]
透过潍坊风筝、鹅肝看发展的“精准定位”(人民观点)
人民日报· 2025-07-18 05:47
区域经济发展定位 - 山东潍坊临朐县通过养殖法国朗德鹅形成完整产业链,鹅肝产量占全国70%、全球20%,年产值超80亿元 [3] - 浙江桐乡不产羊毛但成为全国最大羊毛衫集散中心,风电叶片产量占全球三分之一 [4] - 河南内黄县转型为"康复设备之都",黑龙江黑河利用结冰期发展新能源汽车测试产业 [4] 特色产业升级路径 - 潍坊国际风筝会采用碳纤维与竹材复合骨架技术,风筝产业链年产量1.2亿只,总产值20亿元 [6][8] - 贵州西江千户苗寨通过VR/元宇宙技术打造沉浸式文旅项目"西江幻地" [6] - 深圳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实现"楼上科研+楼下转化+园区扩散"的三级创新体系 [7] 内外贸协同发展 - 潍坊前5个月外贸进出口1539.4亿元,同比增长5.1%,产品涵盖农产品、机械零部件等 [10] - 产销对接大会推动得利斯肉制品、崔字牌香油等本土品牌进入全国市场 [10] - 与非洲/拉美国家拓展农机装备、畜牧养殖等领域合作,中欧班列等通道促进全球货物流通 [10][11] 文化与经济融合 - 潍坊通过风筝文化串联文旅产业、赛事经济和健康消费,推出旅游专列和国潮艺术周 [8] - "科技+文化"模式使传统工艺进入新消费赛道,实现从"一米宽"到"万米深"的产业深化 [6][8]
系统协同贯彻新发展理念
经济日报· 2025-07-15 06:09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核心价值 - 打破行政壁垒优化资源配置 推动区域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 [1] -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工程 雄安新区从基础建设迈向创新生态构建阶段 [1] - 中国星网总部落地运营 空天信息创新联盟成立 标志产业生态升级 [1] - 雄安体育中心投用 绿地公园与便捷交通构建"未来之城"人居标杆 [1] 生态治理协同成效 - 2024年京津冀PM2.5浓度持续下降 反映联防联控机制成效 [2] - 建立生态补偿制度 实现统一标准、共享技术、联动执法 [2] - 将环境保护转化为区域共同优势 奠定高质量发展绿色基底 [2] 产业协同发展模式 - 形成"北京研发、天津转化、河北制造"分工体系 避免同质化竞争 [2] -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共建 人工智能产业协作释放比较优势 [2] - 成立京津冀先进制造业集群联盟 推进"六链五群"产业布局 [2] 公共服务协同成果 - 建立115个京津冀医联体 职业教育示范园区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3] - "河北福嫂"进京津 社保卡"一卡通"打破地域限制 [3] - 40多万名京津老年人赴河北养老 体现生活方式变革 [3] 制度创新与交通建设 - 形成1小时至1.5小时交通圈 突破地域思维定式 [3] - 中关村津冀产业园共建共管 创新税收分享机制 [3] - 政务服务"一网通办" 临空经济区优化体制机制 [3] 未来发展方向 - 强化雄安新区创新驱动 推进通州与北三县一体化 [4] - 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实现规划、政策、标准"三统一" [4] - 激发经营主体活力 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先行区 [4]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城市工作纪实
新华社· 2025-07-13 18:11
城市发展成就与现状 - 中国拥有690多座城市,城镇人口达9.4亿,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1] -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12年的53.1%提升至2024年的67%,2013-2024年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5亿人[10] - 2024年全国27座城市GDP超过1万亿元,形成创新之城、开放之城、振兴之城等多类型城市发展格局[10] 城市规划与建设 - 雄安新区作为"未来之城"标杆,启动区、容东片区、高新区等区域同步推进建设,实现站城、产城、绿城融合发展[2][4] - 北京通过划定人口总量上限、生态控制线、城市开发边界"三条红线",城六区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8] - 成都采用多中心组团式布局,建立66个产业园区为核心的产业生态圈,避免同质化竞争[8] 城市治理创新 - 数字化治理取得突破,重庆"城市大脑"整合水电气讯等城市体征数据,实现多领域精准管控[25] - 青岛将50多个市级部门、600多个作业单位纳入智慧化指挥调度体系,河南登封通过"网格治理+数字赋能"提升文旅服务[25] - 全国累计改造老旧小区28万个(2019-2024年),惠及1.2亿人,建设社区服务设施7.8万个[35] 区域协调发展 - 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入推进,要求健全合作机制打造区域协作样板[16] - 京津冀协同发展强化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贯通,粤港澳大湾区推动澳门整合优质资源[16][18] - 建立11个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120个县城开展补短板强弱项建设示范[15] 产业与就业支撑 -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制度基本建立,90%以上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公办学校就读[14] - 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和养老保险比例提升,超1.5亿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14] - 上海闵行区建设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保障基层劳动者住房需求[11][12] 生态与文脉保护 - 全国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升至43.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91平方米[30] - 登记不可移动文物76.7万处,认定历史建筑6.8万处,14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实现系统性保护[33] - 福州三坊七巷等历史街区保护修复,北京玉河、山西平遥等实施"在保护中发展"模式[31][32]
郭元强主持召开市委专题会议:牢记殷殷嘱托、扛牢使命责任,以武汉都市圈为中心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
长江日报· 2025-07-10 22:03
武汉都市圈与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 - 核心观点:加快推动武汉都市圈同城一体化发展,提升其带动作用和辐射功能,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1][2] - 科技创新与产业合作:以武汉打造全国影响力科技创新高地为引领,加强战略科技力量协同,承接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体系,培育新质生产力 [2] - 交通网络建设:构建以武汉为中心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强化中部地区大通道格局,加强商贸物流往来,促进开放口岸联动发展,深度参与共建"一带一路" [2] - 生态环保与绿色发展: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共建生态安全屏障,完善跨区域生态补偿和联防联控机制,共拓绿水青山转化路径 [2] - 公共服务共享:提升武汉公共服务能级,推动教育、医疗等优质资源向周边辐射,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2] - 实施机制:按年度制定合作计划,项目化、清单化推动任务落实,争取重大项目纳入国家"十五五"规划,推进要素资源流通共享 [3]
福建: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上作出示范,探索具有福建特色的共同富裕之路
快讯· 2025-07-10 10:39
区域协调发展 - 以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为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1] - 坚持区域差异化协同发展,统筹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乡村振兴战略 [1] - 持续深化新时代山海协作,有效激发县域发展活力 [1] 城乡融合发展 - 推动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锚定缩小城乡差距的主攻方向 [1] - 统筹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发展融合 [1] 高质量发展 - 紧扣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1] - 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区域布局协调、产业结构优化 [1] 共同富裕 - 探索走出具有福建特色的共同富裕之路,紧扣共同富裕这一本质要求 [1] - 锚定缩小地区差距、收入差距的主攻方向,推动人民生活幸福 [1]
距离“十四五”规划收官还有不到180天 多项指标进展超过预期 这些成就的取得 都与你我有关(权威发布)
人民日报· 2025-07-10 06:06
经济增长 - 前4年平均增速5.5%,5年经济增量预计超35万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长三角经济体量 [3] - 经济总量连续跨越110/120/130万亿元大关,2024年预计达140万亿元 [3] - 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 [3] 制造业实力 - 制造业增加值连续5年超30万亿元,稳居全球第一 [4] - 20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全球第一,拥有最完整制造体系 [4] - 实现国产大型邮轮、电磁弹射航母、第四代核电站等高端制造突破 [4] 基础设施 - 建成全球最大高速公路网/高铁网/港口网/城市轨交网 [5] - 特高压输电通道达44条,高速公路充电桩覆盖率98.4% [5] - 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建成率超90%,覆盖80%县域 [5] 能源粮食安全 - 粮食产量实现"21连丰",2023年达1.4万亿斤 [6] - 建成高标准农田超10亿亩,谷物/肉类等产量全球第一 [6] - 能源自给率超80%,2024年油气产量首破4亿吨油当量 [6] 科技创新 - 研发投入强度提升至2.68%,接近OECD国家水平 [9] - 全球百强科技集群26个居首,高新技术企业超46万家 [9] - 研发经费比"十三五"末增长50%,增量达1.2万亿元 [9] 区域协调 -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经济总量占全国40%以上 [10] - "西电东送"能力超3亿千瓦,"东数西算"占全国算力70% [10] - 中部形成18个新兴产业集群和13个先进制造集群 [10] 绿色发展 - 单位GDP能耗比"十三五"末下降11.6% [11] - 新能源发电装机达20.9亿千瓦,超煤电规模 [11] - 新能源汽车保有量5年增长5倍至3140万辆 [11] 民生保障 - 城镇年新增就业超1200万人,社保参保率超95% [13] - 开工建设保障房780万套,解决2000万人住房 [13] - 医保目录新增402种药品,跨省就医结算4亿人次 [13] 改革开放 - 民营企业数量增长超40%达5800万户 [15] - 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缩减,制造业限制全面清零 [15] - 外商直接投资4.7万亿元超"十三五"总和 [16]
“十四五”时期各地活力更充沛,破立并举发展区域高地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9 20:14
区域协调发展成效 - "十四五"时期区域协调发展呈现四大特点:功能定位更清晰、优势互补更有效、联动共治更紧密、活力更充沛,推动形成国际竞争力区域高地 [1] -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引擎经济体量占全国40%以上,长三角定位为高质量发展增长极,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2] - 东北地区粮食产量占全国25.3%,原油产量占全国21%,重大技术装备实现国产化自主化 [2] - 海南自贸港货物和服务进出口年均增长31.3%、32.3%,5年实际使用外资超建省头32年总和 [2] 东西部优势互补 - "西电东送"输电能力超3亿千瓦,"东数西算"八大枢纽节点算力规模占全国70%,实现治沙与增收统一 [3] - 东部地区技术资金优势与西部资源禀赋结合,但部分算力中心仍存在区域协同不足问题 [3][4] - 中部地区60%以上国家高速公路和高铁主通道途经,形成18个新兴产业集群和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 [4] 区域联动与产业协同 - 长江经济带化工围江问题基本解决,黄河沿线完成造林2亿亩,修复草原2.31亿亩 [4] - 长三角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分别占全国3/5、1/3、1/3,从"硬联通"向"软协同"迈进 [4][5] - 粤港澳大湾区要素流动高效,横琴澳门居民超2.7万人,河套深圳园区聚集440家科技企业和200个科研项目 [5] 长三角一体化进展 - 长三角主要城市实现"一天通勤",企业跨省投资建厂常态化 [5] - 一体化发展需突破行政壁垒,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以增强国际竞争力 [5]
“十四五”成绩单来了!这场发布会信息量很大
中国能源网· 2025-07-09 17:42
经济发展 - 经济总量连续跨越110万亿、120万亿、130万亿,今年预计可以达到140万亿左右,增量预计超过35万亿 [2] - 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前4年经济增速平均在5.5% [2] - 中国是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第一货物贸易大国、第一外汇储备大国、第一能源生产大国、第一人力资源大国 [6] 创新驱动 - 第一艘国产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下水,第一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建成运营,大型LNG运输船全球领先 [3] - 全球第一座第四代核电站石岛湾基地投入商业运行 [3] - 中国空间站"天宫"全面建成运营,"嫦娥六号"实现全球第一次月球背面无人采样返回,国产大飞机C919实现商业飞行 [4] 绿色发展 - 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5%以上,新增森林面积相当于1个陕西省的面积,贡献了全球新增绿化面积的四分之一 [4] -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稳定在87%左右,比"十三五"时期提高了3个百分点 [4] - 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历史性超过煤电,建成了全球最大清洁发电体系,每用3度电就有1度是绿电 [4] - 2024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3.46万亿千瓦时,约为"十三五"末的1.6倍 [7] 安全保障 - 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力基础设施体系,发电装机容量占全球三分之一 [5] - 能源自给率保持在80%以上,2024年油气总产量首次超过4亿吨油当量、发电量达10万亿千瓦时 [7] - 东北地区粮食产量占全国25.3%,原油产量占全国21% [5] 区域协调发展 - "西电东送"输电能力超过3亿千瓦,"东数西算"八大枢纽节点算力规模约占全国70% [5] - 西部地区中欧班列累计开行3.7万列、占全国近一半 [5] 基础设施建设 - 高速公路充电桩数量4年翻了两番多,覆盖了98.4%的高速公路服务区 [7] - 已建成44条特高压输电通道,另有4条正在建设 [8] - 全国用电负荷创了14.65亿千瓦的历史新高,发电量达到329亿千瓦时 [8] 资源利用效率 - 2024年单位GDP能耗比"十三五"末下降11.6%,是全球能耗强度下降最快的国家之一 [8] - 2024年主要资源产出率比"十三五"末提高约12%,全国焚烧处理生活垃圾2.68亿吨,比"十三五"末增长83.6% [8] 绿色生活方式 - 2024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3140万辆,比"十三五"末的492万辆增长5倍多 [10] - 一级能效家电销售额占比高达9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