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去中国化
icon
搜索文档
突破稀土封锁?日本突破电机替代,日欧组“稀土同盟”,绕过中国
搜狐财经· 2025-08-10 20:54
稀土战略重要性 - 稀土在全球科技竞争和供应链博弈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地位 [1] - 中国控制全球90%的钕铁硼磁铁制造能力 [3] - 中国拥有4400万吨稀土储量 占全球49% 并掌握70%开采量和90%精炼能力 [8] 日本技术替代方案 - Proterial公司2025年研发出不含钕和重稀土的纯电动汽车电机用铁氧体磁铁 [3] - 铁氧体磁铁目前处于实验阶段 性能指标未披露 距离工业化替代仍有距离 [7] - 新能源汽车对电机高效率要求使铁氧体材料难以抗衡钕铁硼 [7] 国际合作与供应链重组 - 日本与欧盟达成经济安全协议 加强关键矿产资源合作 形成"稀土同盟" [5] - 日本向越南 印度 澳大利亚投资稀土开发项目 并提供企业补贴 [5] - 建立"无中国产稀土"完整产业链需5-10年时间和数千亿资金投入 [8] 替代方案实施挑战 - 越南稀土开发受限于基础设施薄弱和提取成本高昂 [7] - 印度稀土开采政策不明且商业化进程滞后 [7] - 澳大利亚稀土矿场精炼环节仍依赖中国 [7] 中国稀土产业优势 - 中国形成"开采-精炼-加工-应用"完整稀土产业链 [8] - 中国稀土行业优势经过几十年积累 短期内难以被替代 [10] - 中国稀土管理转向"质量驱动" 强化渠道管理和资源保护 [10]
印度成“最大”了?组装厂冒充制造厂,中国零件笑了
新浪财经· 2025-08-03 09:55
印度成为美国智能手机最大制造国 - 2025年二季度印度占美国智能手机制造份额44%,超越中国成为最大制造国 [1] - 但印度工厂良率比中国低10%,且80%核心零件仍依赖中国供应 [1][7][9] - 表面是印度制造崛起,实质是全球产业链重组下的"换马甲"现象 [1][11] 印度制造业快速扩张的驱动因素 - 美国政策推动:对中国手机加征15%关税,印度制造享受零关税优惠 [5] - 印度PLI计划提供最高6%销售额现金返还,吸引苹果、三星等建厂 [5] - 人力成本优势:印度工人月薪约2000元人民币,仅为中国长三角/珠三角一半 [6] 印度制造的质量与效率短板 - 行业平均良率85%,比中国低10个百分点,导致每100台产品需报废10台 [7] - 苹果印度iPhone 15产线初期良率仅70%,经改进后仍比中国低15% [8] - 低良率导致印度产iPhone成本比中国高15%,且产能效率低15% [8] 对中国供应链的深度依赖 - 关键零部件中国供应占比:屏幕72%、电池80%、芯片封装测试主要在中国完成 [10] - 印度本土化尝试失败案例:10亿美元投入的屏幕项目因技术落后5年被迫停产 [10] - 中国掌握全产业链能力,从原材料到模组实现垂直整合,印度短期内难以复制 [10][12] 全球产业链分工格局演变 - 中国从组装转向高附加值零部件供应,单机利润从10美元提升至85美元 [12] - 美国"去中国化"策略反而增加供应链环节,通过印度中转导致总成本上升 [11] - 印度正尝试通过技术引进(如锂电池)和外资合作突破产业链瓶颈 [12] 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 - 30年积累的技术/人才/供应链网络形成壁垒,短期内难以被替代 [12][13] - 头部企业如京东方、宁德时代、舜宇光学已实现全产业链自主可控 [10] - 中国企业通过技术输出(如印尼电池厂)持续扩大全球影响力 [13]
白宫密会稀土巨头!稀土战线悄然成形
搜狐财经· 2025-08-01 16:41
文︱陆弃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第一,美国企业是否愿意接受国家主导的计划经济式干预?毕竟在华尔街逻辑下,资本最在意的是利润回报和法律风险,而非战略义 务。第二,环保法案如何松绑?稀土加工过程中伴随高污染、高能耗,美国本土环保门槛极高,想在不削弱监管的前提下扩大产能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 务。第三,美国政治周期是否能撑起这场长期战?稀土不是疫苗,三五个月见不到成果。一旦政权轮替或国会制肘,整个战略随时可能半路夭折。 也就是说,特朗普政府即便决意以"疫情手段"支持稀土,也必须面对三重矛盾:国家意志与市场动力之间的冲突,战略安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博弈,以及政 策稳定性与政治周期之间的碰撞。这不是一次技术性的产业调整,而是一次系统性的国家改造。说白了,是华盛顿想模仿北京的做法,但又难以接受北京的 代价。 最近曝光的闭门会议上,美国总统的贸易顾问纳瓦罗亲自出面,召集稀土矿产、技术回收等领域的企业高层,宣称要"加速推动美国稀土战略"。从口吻到举 措,特朗普政府释放的不是商谈信号,而是战时逻辑。 所谓"最低价格保障",听起来像是工业政策的温和修辞,实际上却是对自由市场秩序的一次硬核驯服。这种"底价机制"只有在供需极度失衡、战略物资 ...
印媒:印度悄然改变对华封锁政策
搜狐财经· 2025-07-31 11:47
政策转向 - 印度正重新审视对华封锁政策 考虑放宽中国企业在印度的准入并附加限制条件[1] - 印度国家转型委员会建议放宽外国直接投资规定 涉及对中国企业的投资审查[1] - 印度2023-2024年经济调查报告主张吸引中企投资以促进出口[1] 行业合作 - 迪克森科技公司获得批准与中国龙旗科技成立合资企业 专注于生产智能手机 平板电脑 真无线蓝牙耳机 智能手表 汽车电子设备和医疗设备等电子产品[1] - 印度电子组装业务需要中国生产的产品 印度公司必须与中国公司合作以深入供应链[2] - 印度信息技术部公布电子元件制造政策 预计印度企业将与中国实体合作[2] 贸易依赖 - 印度从中国内地进口电子元件价值超过120亿美元 从中国香港进口价值达60亿美元 两项合计占印度此类产品进口总额逾一半[3] - 过去五年印度从中国内地和香港进口的电子产品数量超过从韩日及所有东盟国家等其他主要制造业中心进口的总和[3] - 印度在电子制造业领域的扩张并未降低对中国的依赖程度[3]
挪威稀土大发现:美国的如意算盘为啥打错了?
搜狐财经· 2025-07-28 01:32
全球稀土行业格局 - 中国控制全球60%以上的稀土供应 在手机 电脑 新能源汽车 风力发电等领域具有不可替代性 [3] - 挪威发现储量超100万吨的稀土矿藏 相当于欧洲其他地区已知储量总和 被美国视为战略替代来源 [5] 挪威稀土开发进展 - 环保审批流程严格 评估报告需耗时数年 气候条件恶劣导致开工受限 [8][10] - 人工成本全球最高 开采成本比中国高出数倍 价格缺乏竞争力 [10] - 缺乏完整产业链 从开采到提炼技术需10年以上时间积累 [13] 中国稀土产业优势 - 形成开采 提炼 加工 应用全产业链体系 技术积累达数十年 [13] - 提炼纯度达99.99%以上 成本控制能力突出 [13] - 稀土回收技术突破 可从废旧电子产品高效提取稀土元素 [14] 美国战略困境 - 挪威项目进展缓慢 短期内无法实现"去中国化"目标 [14] - 转向与澳大利亚合作及开发本土资源 但均面临高成本和时间周期问题 [14]
被坑惨了!日本花7亿美元,高价买印度稀土,到手发现全是中国货
搜狐财经· 2025-07-26 18:11
稀土贸易格局 - 2010年中日关系紧张导致中国收紧稀土出口管制 日本陷入"稀土恐慌" 稀土价格暴涨数十倍 电子与汽车产业一度停摆 [1][3] - 日本经济产业省主导全球资源布局 试图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 印度宣称拥有全球第五大稀土储量 成为"看起来完美"的替代者 [3] - 2012年日本与印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合作方为印度稀土有限公司(IREL) 丰田通商在安得拉邦投资设立稀土加工厂 [5] 印度稀土供应链真相 - 2024年印度稀土总产量为2900吨 出口量却超过4000吨 存在严重"统计黑洞" [5] - 印度出口的"稀土"实际从中国广西钦州港进口 经泰国林查班港中转 在班加罗尔港重新包装贴"印度制造"标签 [7][8] - 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对比分析证实 印度出口的轻稀土样品与中国样品氧化镨钕杂质图谱几乎完全一致 [8] 日本企业损失与印度断供 - 丰田通商2024年从印度进口超1000吨稀土 约占IREL全年产能三分之一 采购单价比直接中国采买高出25% [10] - 2025年6月印度突然宣布叫停对日稀土出口 丰田通商等企业价值近3亿美元供货合同面临违约 [10] - 印度90%以上高纯度稀土依赖中国进口 自身规划中的四个新稀土矿区全部卡在环保审批关口 启动需5年以上 [12][14] 印度技术野心与博弈策略 - 印度精炼能力不足万吨 尚不如中国一个地级市 提纯工艺严重依赖海外技术输入 [16] - 印度借断供逼日本技术让步 要求日资控股精炼厂中印度控股51%且技术全部本地化 遭日方拒绝 [18] - 印度试图通过断供促使日本让出稀土提纯与磁材制造关键技术 特别是电动车电机用高纯钕铁硼工艺 [16][18] 全球稀土产业现状 - 中国构建全球稀土产业链闭环体系 涵盖资源储量 技术专利 全流程产能 短期内无法被替代 [20] - 美国 澳大利亚 越南等国开发替代资源 但关键节点仍由中国主导 [20] - 印度断供令导致其失去日本高端市场 同时加深对中国原料依赖 表面强硬实则更依附 [20]
买80亿美国货,日本认怂了?
虎嗅· 2025-07-25 08:29
美日贸易协议核心内容 - 协议聚焦半导体设计制造、天然气及造船厂合作领域 [2] - 日本承诺立即增加75%美国大米进口量,并签署80亿美元采购合同(含玉米/大豆/化肥/生物燃料) [2] - 日本确认采购100架波音商用飞机 [2] - 美国对日汽车零件关税从25%降至15% [3] - 日本承诺向美国投资5500亿美元,重点领域包括半导体和国防设备 [3][38] 美国精准打击策略 - 以8月1日加征25%关税为威胁,精准锁定日本大米市场作为突破口 [7][9] - 日本大米市场具有政治敏感性:关税保护使米价达国际10倍水平,涉及农民票仓和传统文化 [11][23] - 策略从全面关税战转向"痛点识别",用最小代价撬动最大让步 [18][19] - 通过大米施压换取日本在半导体/国防等战略领域的让步 [41][42] 日本农业结构性危机 - 农业人口老龄化严重(平均年龄超65岁),耕地碎片化(平均不足2公顷) [26][27] - 生产效率低下导致成本达国际数倍,完全依赖政府补贴和保护 [27][29] - 极端天气导致连年减产,暴露气候脆弱性 [30] - 农村人口萎缩削弱政治保护基础,使保护体系难以为继 [28] 美国战略意图分析 - 推动5500亿美元投资实现半导体产业链"友岸外包",削弱中国供应链地位 [38][39] - 深化美日军工体系融合,强化军事同盟 [40] - 通过粮食依赖增强对日政治影响力,为台海等议题铺垫 [44][46] - 贸易政策转变为大国竞争工具,核心目标是遏制中国 [47] 行业投资启示 - 识别受保护但存在政治风险的"文化-政治-经济"敏感领域(如法国AOC葡萄酒、韩国韩牛) [53] - 关注供应链韧性溢价:多元化采购/本土化生产/冗余备份成为估值新标准 [56][57] - 粮食安全相关企业(农业科技/储备体系)将获得市场青睐 [59] - 关键矿物(稀土/电池材料)和核心制造业(芯片/国防)的地缘布局决定投资价值 [59]
中国稀土出口暴增660%,特朗普苦求多次后直接懵了
搜狐财经· 2025-07-24 09:16
稀土出口动态 - 6月中国对美稀土磁体出口量达353吨 环比5月增长660% [1] - 5月出口量仅几十吨 当前增量对美国工业需求仍属杯水车薪 [10] - 出口产品以永磁材料为主 军工级核心稀土材料仍严格管制 [12] 美国稀土产业现状 - 美国依赖中国稀土加工技术 全球唯一掌握完整产业链 [6] - 3月特朗普签署行政令 动用《国防生产法》拨款扶持本土企业 [8] - MP材料公司获4亿美元补贴 目标年产1000吨磁体但面临中国竞争 [14] 中国战略布局 - 将稀土提取分离技术列入《禁止出口技术目录》 [18] - 推出全球首个稀土永磁体碳足迹标准 建立环保贸易壁垒 [19] - 取消公开稀土开采配额 强化市场定价权与战略不确定性 [21] 产业博弈逻辑 - 通过可控出口压制美国本土投资 破坏其产业链重建计划 [14][16] - 稀土出口激增与美放宽AI芯片出口存在潜在交换关系 [23] - 采用"精准投食"策略替代硬性断供 维持长期竞争优势 [10][12][16] 技术垄断优势 - 中国独占稀土提纯分离技术 矿石加工能力全球唯一 [6] - 建立"开采-加工-标准"全链条控制体系 [18][19][21] - 通过技术封锁+环保标准构建双重护城河 [18][19]
“中国应该照顾我们,要显出格局来,不然我们就跟美国好了”
搜狐财经· 2025-07-24 08:03
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 - 中国与东盟贸易额2024年达7万亿人民币 双方连续5年互为最大贸易伙伴[4] - 中国在东盟投资涵盖港口 高铁 产业园等基建领域 并提供技术工人培训[4] - 通过RCEP机制 东盟国家将中国原料加工为"东盟制造"出口美国以规避制裁[8] 美国对东盟的贸易政策 - 美国对越南 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征收46%手机关税[6] - 柬埔寨光伏产品被施加3521%惩罚性关税[4] - 美国要求东盟国家在技术合作 协议签署等方面配合其遏制中国战略[4] 东盟国家的应对策略 - 越南在承诺美国技术剥离的同时 与中国签署人工智能 芯片等"3+3"高端技术合作协议[8] - 东盟国家采用"高位平衡术"在中美间周旋 避免直接站队[9][10] - 东南亚国家依赖中国产业链红利与美国市场准入的双重优势[5] 中国的战略布局 - 持续推进中老铁路 瓜达尔港 关丹港等互联互通项目[11] - 通过自贸区零关税政策和技术转让深化区域合作[11] - 在东南亚建立"鲁班工坊" 累计培训数十万名工程技术人才[11]
别慌!中国稀土出口暴增6倍,这才是真正的杀招
搜狐财经· 2025-07-23 05:26
美国稀土战略 - 美国政府投入数百亿美元推动稀土自主化,包括五角大楼以4亿美元收购MP Materials 15%股份并签订110美元/公斤的溢价采购协议[4] - 组建"四方关键矿产倡议"联合乌克兰、澳大利亚等国,但合作方存在矿藏品位低或技术落后等问题[6] - 摩根大通和高盛注资10亿美元支持MP Materials在得州建设年产万吨磁体工厂,计划2028年投产但技术仍落后中国数十年[6] 中国稀土出口动态 - 6月对美稀土磁铁出口量达353吨,环比暴涨660%,但同比仍下降52%[1][7] - 出口集中于电动汽车等民用领域永磁体,军工级高附加值产品仍严格限制[8] - 中美贸易协议推动2000吨积压订单集中释放,但中国长期将出口量控制在配额60%以内[8] 中国稀土产业优势 - 拥有99.999%超高纯度冶炼技术及晶界扩散技术,磁体性能提升30%同时成本降低50%[9] - 提交21项永磁材料新工艺国际专利申请,并主导制定稀土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10] - 全球70%稀土专家集中在中国,形成人才壁垒,美国3倍薪资难以吸引专业人才[10] 产业竞争格局 - 美国车企被迫使用中国磁体,因本土产品导致电动车续航减少100公里[11] - 中国掌握全球稀土定价权,仅需调整出口配额即可影响市场价格[11] - 美国战略储备仅能维持9个月,产业链依赖中国技术和标准体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