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地摊经济
icon
搜索文档
夜市摆摊:站着进场,跪着出来
虎嗅· 2025-05-12 10:14
淄博夜市升级 - 淄博八大局从烟火气十足的烧烤市场转型为"这有局儿"商业综合体,古风外立面搭配炫彩灯光,被网友称为"淄博版洪崖洞"[2][3] - 五一期间"这有局儿"人潮汹涌,汇集景德东、青梅居、康都炸肉等20余家本地特色美食,形成"一局吃遍大淄博"的聚集效应[3] - 新增八大局不夜城地标,营业时间延长至凌晨,消费环境井然有序,地面无垃圾,商贩无叫卖,突出本地美食与文创特色[4][5] 全国夜市经济爆发 - 南京吾悦广场40余家小吃摊五一单日销量翻倍,部分摊主月收入近万元,老门东等商圈单日客流量达10万人次[8] - 重庆荣昌卤鸭摊供不应求,游客人均消费一只卤鸭,当地政府明确不贴单不掀摊的政策支持[9] - 南阳府衙街夜市带动周边活力,10元可购7个卤鸭翅,百元满足三五人烤鱼啤酒消费,体现高性价比[10] 政策与就业驱动因素 - 上海4月发布方案新增夜市区域,厦门五一前推出消费提振方案培育美食旅游路线,政策明确支持地摊经济[14][15] - 长沙"00后"创业者通过舒芙蕾摊实现单日盈利600元,烤猪蹄夫妻档旺季月营收达5-6万元,显示低门槛创业机会[18] - 社交平台涌现字节员工转行烤串、宝妈通过糖葫芦摊缓解抑郁等案例,反映就业压力下的职业转型趋势[17] 行业痛点与挑战 - 同质化严重导致价格战,如"大锅卤菜"两周内出现十余家仿制摊位,利润被压缩至难以维系[25][27] - 食品安全问题频发,部分摊主使用劣质原料,"地摊刺客"现象导致奶茶等单品价格超过品牌连锁店[29][30] - 网红经济扭曲行业本质,部分摊主重心转向短视频营销而非产品,招商骗局使创业者损失数千至上万元[32][36] 可持续经营关键 - 成功案例依赖精准选址与产品迭代,如稳定口味形成回头客,差异化应对客群需求[38] - 实际运营需应对极端天气、城管管理等压力,日均工作时长超10小时,淘汰率居高不下[41] - 长期主义优于速成心态,需构建复购而非追逐爆款,行业平均回本周期超过3个月[42][43]
赏花经济增“留量”
经济日报· 2025-05-10 09:42
乡村旅游发展 - 化隆县依托生态资源和文化底蕴打造以杏花节为代表的文旅品牌 引入地摊经济等新业态提升旅游综合收入 [1] - 化隆县景区规划地摊集市吸引近百户摊主入驻 形成吃喝游购娱产业链条 带动餐饮 住宿 交通等相关产业发展 [2] - 乐都区梨文化活动前两日吸引15 3万人次打卡 带动综合收入达920万元创历届新高 [2] - 乐都区创新融入旗袍秀 灯光展 采摘体验等项目延伸"赏花经济"链条 [3] - 民和县实施"桃花+油菜花"套种模式延长观赏期 形成立体景观吸引游客 [3] - 互助县土族盘绣非遗产品成为乡村旅游金名片 带动文创产品销售 [3][4] 农户收入提升 - 化隆县农户通过地摊销售特产和出租露营设备 单日收入可达2000多元 [1] - 乐都区温室大棚樱桃和特色辣椒采用"地头直销"模式带动农户收入增长 [3] - 互助县绣娘通过销售盘绣文创产品年收入达3万多元 [4] 旅游经济效益 - 互助县2025年一季度接待游客67 18万人次同比增长16 6% 实现旅游收入2 33亿元同比增长17 4% [5] - 乡村旅游成为乡村振兴重要引擎 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 [2][3]
市集摆摊,先赔为敬
虎嗅APP· 2025-05-08 21:13
地摊经济现状分析 - 五一小长假期间各类市集密集出现,涵盖公园、商场、艺术街区等场所,但商品价格普遍偏高导致消费者购买意愿低 [3] - 摊主群体呈现年轻化趋势,传统小吃摊主被改造碱水面包等新式产品的年轻人取代 [3] - 网络宣传存在两极分化:一方面鼓吹"月入过万"的致富神话,另一方面则是"地摊尽头是骗局"的失败案例 [3] - 实际经营情况显示,多数摊主面临亏损,典型案例为出摊三天总收入3050元(其中3000元来自卖掉推车) [3] 地摊选品特征 - 选品呈现明显潮流化趋势,紧跟网红产品如暴打柠檬茶系列,名称创新度高(暴打渣男/前任/甲方等) [7] - 存在显著代际差异:中老年摊主偏好烤肠/烤冷面等传统品类,青壮年注重创新(现穿烤牛肉串),年轻摊主追求完全创新品类(麻辣烫冰饮二合一) [9] - 城市差异化初期明显(一线城市豪车后备箱经济),但创新模式会快速向低线城市扩散并本地化(长沙出现后备箱卖辣条) [9] - 老摊主普遍不看好年轻摊主的创新模式,认为难以持续经营 [9] 地摊经济发展历程 - 2020年作为"救市"模式兴起,从被动就业过渡逐渐演变为青年创业热门赛道 [11] - 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从初期放松管制发展为将市集纳入城市建设重点(创意夜市/复合商业街) [11] - 长沙等城市形成网红夜市集群(扬帆/四方坪/冬瓜山),江浙地区也出台专项扶持政策 [11] - 连锁餐饮品牌开始参与地摊经济,商场频繁策划主题快闪集市 [11] 互联网对地摊经济的影响 - 短视频平台催生地摊网红,如"腰子姐"和拥有670万粉丝的福建网红"白菜" [12] - 多数"摊主"实质是内容创作者,通过摆摊场景展示颜值/搞笑等内容 [12] - 催生配套培训产业,网课从低价教学发展为定价数千元的创业陪跑服务 [13] - 年轻摊主过度关注互联网概念(私域流量/社群运营),但实际经营能力不足 [13] 地摊经营成本结构 - 设备投入呈现升级趋势,新手倾向购买高档设备而非性价比高的二手器材 [15] - 供应链不专业导致成本飙升(如分装山姆甜品需额外承担采购成本) [16] - 摊位费用高企:普通散摊日租50-100元,黄金地段月租达两三千元 [16] - 网红夜市准入壁垒高,需通过筛选面试甚至托关系获取摊位 [16] 消费端反馈 - 价格持续上涨导致消费者体验下降,地摊食品价格已接近或超过实体店(长沙烧烤需花费大几十元) [17] - 出现"地摊刺客"现象,网红产品溢价严重,性价比优势消失 [17] - 实体店通过"地摊风"装修营造性价比印象,与真实地摊的消费升级形成反差 [15]
「月入10万」的摆摊主播,一半都凉了
36氪· 2025-05-07 08:08
直播摆摊行业现状 - 直播摆摊已成为结合短视频经济的新兴创业模式,摊主通过手机支架和打光灯实现线上线下同步经营[4][5] - 行业呈现"强强联合"特征,投入少、门槛低、灵活度高的特点吸引大量创业者,社交平台相关话题播放量超40亿[7][12][13] - 典型成功案例包括大四女生15天赚1万、二胎宝妈日入1000元等,形成"月入XX+"的暴利叙事模板[20][29] 商业模式分析 - 采用"一号三吃"策略:线下销售+线上打赏+橱窗带货形成流量闭环,部分账号通过收徒模式发展加盟商收取学费[31][34] - 内容生产公式化,包括"大厂失业+名校毕业"等人设故事和"滋啦声ASMR"等沉浸式元素[27][28] - 大锅卤菜等热门品类单账号播放量达16亿,通过标注联系方式实现知识付费转化[13][41] 行业乱象与风险 - 存在MCN剧本刷单现象,部分直播间在线人数和成交额数据造假,线下排队顾客中演员占比可达90%[43][44][45] - 培训骗局频发,如6800元烤肠培训班仅提供2毛/根的货源信息,进阶课程包装成《温度场域赋能》等概念收割二次付费[52][53][60] - 维权困难,质疑声音会被刷屏清除,机构以"个人操作问题"为由拒绝退费[56][57][62] 用户行为特征 - 沉浸式摆摊视频具有解压特性,备料至售卖的全程记录能吸引特定受众,排队场景增强消费冲动[14][15][17] - 潜在创业者存在FOMO心理(错失恐惧症),容易被"日入5825"等标题冲击,忽视实际经营复杂度[29][38] - 失败案例显示部分从业者实际收入低于群演工资,最终自行消化滞销商品[45][68] 细分市场发展 - 餐饮类占比最高,延伸出算命摊、职业规划摊等非实物形态,塔罗牌占卜等抽象摊位实现零成本运营[76][77][79] - 内容同质化严重,"烤肠+直播"等组合缺乏创新,90%账号在运营3个月后仅剩亲友观众[80][81] - 成功案例多具备差异化定位,如胡师傅大锅卤菜单话题获得16亿播放,但复制难度极高[13][26]
“月入10万”的摆摊主播,一半都凉了
36氪· 2025-04-30 15:38
直播摆摊行业分析 行业现状与商业模式 - 直播摆摊已成为新兴创业模式,结合线下摆摊与线上直播,形成"一号三吃"的盈利模式(线下销售+线上打赏+账号带货)[3][20][24] - 典型业态包括餐饮(卤菜/煎饼/烤肠)、算命摊、职业规划摊等,抖音平台仅大锅卤菜相关视频播放量超40亿次[9][41] - 成功案例宣传效应显著:大四女生15天赚1万、二胎宝妈日入1000元、年存80万县城买房等故事广泛传播[14] 流量运营方法论 - 内容制作强调沉浸式体验,通过备料制作全流程拍摄、ASMR音效、排队场景等增强用户粘性[10][18] - 账号运营采用标准化公式:如"月入XX+大厂失业+名校毕业"等标签组合,爆炸性标题如"出摊1小时收入5825元"吸引关注[19][22] - 衍生培训市场兴起,收费项目包括摆摊秘籍(2980元)、话术模板(6800元培训费)、同城引流课程等[24][28][30] 行业乱象与风险 - 部分案例存在数据造假:线上人数购买、成交额PS、线下雇演员排队等现象普遍[26] - 培训骗局频发,典型套路为低价供应原材料(2毛/根淀粉肠)+无效话术模板+拒绝退费[28][29] - 出现套娃式盈利模式:学员维权无果后转为招收新学徒(如5000元配方转手2800元教学)[33][35] 用户行为特征 - 内容消费呈现解压需求,用户偏爱"街头版经营游戏"的烟火气体验[11][13] - 创业者存在从众心理,76%失败案例因盲目跟风且无法持续运营3个月[44] - 平台算法助推形成信息茧房,用户从观看摆摊视频到接触培训内容仅需3-5次推送[16][32] 行业发展趋势 - 轻资产创业受追捧,摆摊因投入少(启动成本可低于1000元)、门槛低成为灵活就业选择[7][43] - 内容同质化严重,新入局者需寻找差异化组合(如"塔罗牌+直播"创新业态)[41][44] - 监管缺口待补,需建立培训资质审核与直播数据真实性验证机制[2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