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小核酸药物
icon
搜索文档
必贝特:专注创新药自主研发 力争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制药企业
上海证券报· 2025-10-17 02:54
公司概况与业务定位 - 公司是一家以临床价值为导向、专注于创新药自主研发的生物医药企业,聚焦肿瘤和代谢性疾病等重大疾病领域 [4] - 公司成立于2012年,依托自主研发构建的核心技术平台,开发具备全球首创潜力的药物和针对未满足临床需求的创新药物 [4] - 公司所属行业为"医药制造业(C27)" [24] 研发管线与核心产品 - 研发管线丰富,累计获得30余项临床批件,已有1款1类创新药产品(BEBT-908)获批上市,另有2款1类创新药处于或获准开展III期临床试验,5款产品处于I期临床试验阶段 [5][11] - 核心产品伊吡诺司他(BEBT-908)是全球首创的HDAC/PI3Kα双靶点抗肿瘤新药,其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适应症已获批上市 [5][25] - BEBT-209是公司自主研发的一种CDK4高选择性的CDK4/6抑制剂,用于治疗晚期乳腺癌,已处于Ⅲ期临床试验阶段 [21] - BEBT-109是公司自主研发的一种高活性的泛突变型EGFR抑制剂,用于治疗EGFR突变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已获准开展Ⅲ期临床试验 [21] 核心技术平台与知识产权 - 公司拥有新药发现平台、抗肿瘤耐药联合治疗平台、差异化临床设计和开发平台三大核心技术平台 [15] - 公司重点布局新一代小核酸(siRNA)创新药物研发,成功建立具有全球自主产权的三大递送系统:GDOC递送系统、POC神经元递送系统和POC肾脏递送系统 [6][15] - 截至招股意向书签署日,公司多项新药化合物已在全球获得共43项发明专利授权 [16] - 公司已提交小核酸相关发明专利申请33项,其中7项已获授权 [22] 研发投入与科研实力 - 公司高度重视研发,2022年度、2023年度、2024年度及2025年1—6月,研发费用分别为16674.07万元、15765.12万元、12028.74万元及5408.12万元 [17] - 公司具备扎实的科研实力,研发团队在高水平学术期刊及会议上发表多篇论文,并已获得40余项新药相关授权发明专利 [14] - 公司被认定为"广东省国家一类新药发现与产业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形成了完善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 [14] 发展战略与商业化进程 - 公司发展战略是通过"深化自主研发,加速商业化布局,开拓全球市场"三位一体的战略,致力于成为在重大疾病领域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药研发企业 [19] - 公司正在加快商业化能力建设,包括按照GMP标准生产基地,组建销售团队,力争尽快实现并提升自主生产与独立营销能力 [5] - 公司将推进在研药品纳入国家基本医保目录和地方商业医疗保险,并积极拓展海外市场,通过海外临床试验和商业化合作实现境外上市销售 [12][23] - 2023年7月,公司在美国设立全资子公司BEBETTER PHARMA INC.,作为推进海外临床研究与商务拓展的重要平台 [12] 核心产品市场潜力 - 核心产品伊吡诺司他(BEBT-908)针对复发或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其联合利妥昔单抗二线治疗的探索试验结果应答率达到76.2%,完全应答达47.6%,无进展生存期>11个月 [25] - BEBT-908具有全新的作用机制,安全性良好,严重不良反应(SAE)比同适应症人群的其他创新药低,面向无力支付昂贵治疗费用及接受过竞品治疗失败的患者,市场空间广阔 [25] 上市发行概况 - 公司本次公开发行9000万股,约占发行完成后公司总股本的20%,本次公开发行后公司总股本为45003.6657万股 [30] - 公司选择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即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40亿元,主要业务或产品需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市场空间大,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28][29] - 本次IPO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新药研发项目、清远研发中心及制剂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项目 [30]
阳光诺和拟购买朗研生命100%股权 实现自身战略升级
中国证券报· 2025-10-16 16:47
交易概述 - 阳光诺和拟通过发行股份及可转换公司债券方式购买朗研生命100%股权 交易作价为12亿元 [1] - 交易同时计划向不超过35名特定投资者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 [1] - 募集配套资金金额不超过8.65亿元 将用于复杂注射剂微纳米制剂 小核酸药物生产线等关键项目 [3] 战略整合与协同效应 - 并购旨在构建"研发-生产"无缝衔接的创新生态 将研发服务与生产制造环节有机整合 [1] - 整合可使研发设计充分考虑生产工艺可行性 从而大幅降低研发失败风险和转化成本 [1] - 朗研生命作为医药工业实体 能为阳光诺和的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提供"生产友好型"化合物 [1] - 整合模式预计可将研发周期缩短 传统CRO模式下新药研发从临床前到获批平均需要10-15年 其中因生产工艺问题导致的临床试验延期占比高达20% [2] 产品管线与研发进展 - 朗研生命拥有30余项在研产品 包括2个二类创新药 其中1个处于Ⅰ期临床试验阶段 1个处于Ⅲ期临床试验阶段 [2] - 阳光诺和自主研发的STC007注射液通过与朗研生命整合 能更紧密地与生产工艺结合 确保临床试验阶段化合物供应稳定 [1] - 公司前瞻性布局小核酸药物等前沿领域 已建立小核酸药物载药系统开发平台 [2] - ABA001长效降压药已处于IND阶段 ABY001长效减脂增肌处于PCC阶段 预计2026年至少一款产品进入临床 [2] 财务影响与前景展望 - 朗研生命2025-2028年净利润承诺分别不低于7486.86万元 8767.28万元 11080.79万元 13110.66万元 将为阳光诺和带来显著盈利增量 [3] - 随着"CRO+医药工业"模式成熟 公司盈利能力将从单一服务收入向"服务+产品"多元化收入结构转变 [3] - 此次并购被视为战略性产业整合 旨在构建更完整的创新生态体系 提升市场竞争力 [3] - 并购不仅实现公司自身战略升级 更推动整个医药研发行业向更高效 更协同的方向发展 [3]
国泰海通:siRNA药物进入常见病研发兑现阶段 重点关注其在常见病大适应症商业价值
智通财经网· 2025-10-15 10:58
行业发展趋势 - siRNA药物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从罕见病领域验证价值后,目前正逐步进入常见病的研发兑现阶段[1] - 小核酸药物被视为继小分子和抗体药物后的第三大药物类型,具有靶点拓展能力强、研发延展性强、药物作用长效且不易耐药等特性[1] - 自2016年起,随着GalNac递送系统升级和完全修饰的应用,siRNA药物发展加速[1] - siRNA药物在心血管疾病、慢乙肝、减重、抗凝、自免等大适应症领域均可能有重磅药物诞生[1] 技术平台与竞争格局 - siRNA药物因安全性和长效性更好,已成为国内药企的开发重点[1] - GalNac递送系统效率高且特异性强,但其专利存在突破空间[1][3] - 针对致病基因或机制明确的疾病以及肝内靶点,该机制药物的竞争将非常激烈[1][3] - 行业未来的突破关键在于对新疾病领域的探索,特别是过去难以成药的靶点,以及肝外递送系统的技术突破[1][3] - siRNA药物研发平台化特点显著,在搭建好底层技术平台后分子PCC的速度非常快[3] 商业合作与市场机遇 - 跨国药企通过授权引进管线或合作技术平台等方式积极布局小核酸领域[2] - 肝内递送系统已成熟,小核酸药物的技术优势和商业价值得到验证,预计该领域的授权交易将持续发生[2] - 大量药企面临专利悬崖困境,需要通过购买管线来快速补强产品组合[2] - 中国企业有望在小核酸药物交易中扮演更重要角色,因其研发具有平台属性,可充分发挥工程师红利和化学合成优势[2] - 基于siRNA药物的长效化特性,率先在适应症上卡位的企业能获得较好的商业化收益或对外合作机会,具备先发优势[3] 相关企业 - 国内已上市相关企业包括悦康药业、恒瑞生物、石药集团、君实生物、前沿生物、福元医药、成都先导、圣诺医药等[4] - 国内未上市相关企业包括舶望制药、瑞博生物、靖因药业、圣因生物、大睿生物、维亚臻生物等[4]
高毅、盘京等百亿私募最新掘金图曝光!六大行业受青睐!医药生物逆势受捧!
私募排排网· 2025-10-13 15:59
市场整体表现与私募调研热度 - A股市场9月整体上行,科技成长主线突出,深证成指上涨约6.54%,创业板指涨幅超12%创近三年新高,科创50指数上涨约11.48%创近四年新高 [2] - 市场交投活跃度显著提升,9月沪深两市日均成交额达23895.51亿元,同比增长201%,环比增长5% [2] - 私募机构调研热情高涨,9月共有979家私募参与调研,合计调研次数达2789次 [2] - 私募调研活跃度提升通常被视为对后市乐观的信号,反映市场存在较多投资机会,私募行业或正步入新一轮景气周期 [2] 私募重点调研行业分析 - 电子、机械设备、医药生物、电力设备、计算机、基础化工六大行业最受私募青睐,均获得超过百次调研 [3] - 电子行业有79家公司被调研,调研次数达562次,被调研公司9月平均涨幅为10.89% [3][4] - 电力设备行业有45家公司被调研,调研次数为251次,被调研公司9月平均涨幅达11.74% [3][4] - 医药生物行业有56家公司被调研,调研次数为333次,但被调研公司9月平均涨跌幅为-1.61%,私募可能基于长期景气度与政策预期进行前瞻性布局 [3][4] - 计算机行业被调研公司9月平均涨跌幅为-1.18%,调研次数为187次 [3][5] - 机械设备行业有86家公司被调研,调研次数444次,被调研公司平均涨幅7.81% [3][4] - 基础化工行业有32家公司被调研,调研次数162次,被调研公司平均涨幅7.40% [3][5] 私募重点调研个股分析 - 9月私募调研的529家A股公司涨幅均值为4.95%,被调研次数至少10次的公司有65家,至少20次的有20家,超50次的有7家 [6] - 迈威生物是9月私募调研最频繁的个股,调研次数达88次,属于医药生物行业,9月涨幅为2.33% [6][7] - 澜起科技调研次数为71次,属于电子行业,9月涨幅为25.96% [6][7] - 炬光科技调研次数为67次,属于电子行业,9月涨幅为17.47% [6][7] - 迈威生物是一家全产业链布局的创新型生物制药公司,专注于肿瘤和年龄相关疾病,具备抗体类药物、ADC药物及重组蛋白药物的研发能力 [7] - 9月股价涨幅前三的私募调研股为德明利(电子)、复洁环保(环保)、沃尔德(机械设备),涨幅分别达117.02%、99.34%、95.48% [9][10] 百亿私募调研动向 - 百亿私募凭借卓越的分析与风控能力,在各规模组私募收益中领先,其调研动向被视为洞察资金流向的重要依据 [11] - 9月参与调研的979家私募中,规模在百亿以上的有41家,其中盘京投资、高毅资产等多家百亿私募月调研次数均在20次及以上 [11] - 盘京投资调研最为积极,9月调研次数达34次,累计调研32家上市公司,调研股9月平均涨幅为15.62%,涨幅最大的是沃尔德(上涨95.48%) [12][13] - 高毅资产9月调研23次,覆盖22家上市公司,调研股9月平均涨幅为7.84%,涨幅最大的是精智达(上涨71.73%) [13] - 在高毅资产9月调研公司中,TCL科技为其二季度重仓股,9月涨跌幅为-7.11% [14]
siRNA 药物行业深度报告:小核酸,大时代,靶向治疗新纪元
国泰海通证券· 2025-10-10 19:2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行业评级:增持 [4] 报告核心观点 - 小核酸药物(尤其是siRNA)作为继小分子和抗体药物后的第三大药物类型,技术平台已成熟,正从罕见病治疗拓展至心血管疾病、慢乙肝、减重、抗凝、自免等常见病大适应症,商业价值巨大 [4] - 跨国药企(MNC)在小核酸领域交易活跃,中国企业凭借工程师红利和化学合成优势,有望在后续授权交易中成为重要供给方 [4] - siRNA药物平台化特点显著,未来竞争关键在于适应症的率先卡位和肝外递送系统的技术突破 [4] 按目录章节总结 小核酸药物行业概述 - 小核酸药物通过靶向mRNA调节蛋白生成,主要开发方向为siRNA和ASO,具备高度靶向性和序列特异性 [7] - 全球已获批小核酸药物23款,其中siRNA药物7款、ASO药物14款(2款已退市)、Aptamer药物2款(1款已退市),罕见病领域率先突破(涉及11种罕见病、19个产品) [12] - siRNA药物相比小分子和抗体药物具有半衰期长(以月计)、不易耐药、患者依从性高等优势 [26][27] 海外龙头企业发展与对比 - Alnylam作为siRNA领域龙头,市值达590.75亿美元(截至2025年10月8日),远高于Ionis(111.51亿美元)、Arrowhead(51.07亿美元)和Sarepta(22.85亿美元) [14] - Alnylam成功关键在于:1)聚焦GalNAc递送系统迭代(三代技术升级);2)高研发转化率(临床I期到III期累计转化率66.7%);3)商业化能力强,2024年产品销售额16.46亿美元(同比增长33%),2025年上半年达11.4亿美元(同比增长47.1%) [17][20] - 诺华siRNA药物Leqvio(靶向PCSK9)成功商业化,2024年销售额7.54亿美元,2025年上半年同比大增66%至5.55亿美元,引领siRNA进入常见病领域 [30] 行业技术发展历程与MNC交易动态 - siRNA行业经历两次低谷(2009年安全性问题、2016年Revusiran III期失败)后,自2018年起进入快速发展期,核心驱动为化学修饰(全修饰迭代)和GalNAc递送系统成熟 [33] - MNC近年重点交易包括:罗氏28亿美元引进Alnylam的Zilebesiran(高血压)、诺华41.65亿美元与舶望制药合作(心血管疾病)、诺华20亿美元引进Arrowhead的ARO-SNCA(CNS疾病)等 [35] - MNC布局动机:1)应对专利悬崖,通过引进小核酸管线优化产品组合(如诺华收购The Medicines Co获取Inclisiran);2)获取新技术平台,快速建立竞争优势 [37] 技术壁垒与未来突破方向 - siRNA药物核心技术壁垒集中在化学修饰和递送系统,专利规避需关注新修饰单体(如舶望制药的双环脱碱基核酸类似物)和GalNAc连接方式创新 [39][47] - GalNAc为肝内递送主流策略,但肝外递送(如CNS、脂肪组织)亟待突破,国内外企业正探索抗体寡核苷酸偶联物(AOC)、C16偶联、TfR1靶向等新平台 [49][57][60] - 国内siRNA研发聚焦心血管疾病(163例在研)、肝病(80例)和代谢疾病(68例),与海外(肿瘤、心血管、神经系统疾病为主)形成差异化 [59] 主要适应症研发进展 - 心血管疾病领域,siRNA靶点包括PCSK9、Lp(a)、ApoC3和ANGPTL3,代表药物如Inclisiran(已上市)、Olpasiran(III期)、Plozasiran(申请上市)等 [61][63] - 高血压领域,靶向AGT的Zilebesiran(Alnylam/罗氏)II期数据显示与利尿剂联用获益显著,国内舶望制药BW-00163已进入II期临床 [64] - 国内企业进展:石药集团SYH2053(PCSK9,II期)、舶望制药BW-20829(Lp(a),I期)、瑞博生物RBD5044(ApoC3,II期)等 [63]
国泰海通:siRNA药物技术升级推动常见病治疗突破 中国企业可在多方面取得差异化优势
智通财经· 2025-10-10 10:21
行业定位与技术演进 - 小核酸药物被视为继小分子和抗体药物后的第三大浪潮药物,具有靶点拓展能力强、研发延展性强、药物作用长效且不易耐药等特性 [1] - siRNA药物因其安全性和长效性更好,已成为国内药企的开发重点 [1] - 自2016年起,随着GalNac递送系统升级和完全修饰技术的成熟,siRNA药物进入快速发展期,从罕见病领域验证价值过渡到常见病的研发兑现阶段 [1] - 技术迭代推动siRNA药物在心血管疾病、慢乙肝、减重、抗凝、自免等大适应症领域取得突破,有望诞生重磅品种 [1] 研发与产业化进程 - siRNA药物产业化进程聚焦于靶点和生物学机制清晰的常见病的商业化 [3] - 基于其长效化特性,该机制药物具有显著的先发优势,率先卡位的企业能获得较好的商业化收益或对外合作机会 [3] - 在搭建好底层技术平台后,siRNA药物的分子PCC速度非常快 [3] - 因GalNac递送系统效率高且专利有突破空间,肝内靶点领域的竞争程度预计会非常高 [3] 交易与合作趋势 - 海外跨国药企通过授权引进管线或合作技术平台等方式积极布局小核酸领域 [2] - 该领域的授权引进交易预计将持续发生,原因在于肝内递送系统已成熟,技术优势和商业价值得到验证,且大量药企面临专利悬崖需要新产品补充管线 [2] - 交易卖家预计将更多来自于中国,因小核酸药物研发的平台属性可充分发挥中国药企的工程师红利和化学合成优势 [2] 未来发展方向 - 中国企业可在龙头技术基础上快速迭代,在敲降效果、给药周期、注射方式等多方面取得差异化优势 [1][2] - 未来的破局关键在于对新疾病领域的探索,特别是过去难以成药的靶点,以及肝外递送系统的突破 [1][3] 相关企业列举 - 国内已上市相关企业包括悦康药业、恒瑞生物、石药集团、君实生物、前沿生物、福元医药、成都先导、圣诺医药等 [4] - 国内未上市相关企业包括舶望制药、瑞博生物、靖因药业、圣因生物、大睿生物、维亚臻生物等 [4]
困局中谋变?华熙生物押注圣诺医药,新赛道探索暗藏多重考验
新浪财经· 2025-09-29 12:40
融资与股权变动 - 圣诺医药以每股12港元价格配售约1735.24万股新股 占当前已发行股本16.50% 配发完成后预计占总股本14.16% [2] - 配售价较9月5日收盘价14.97港元折让19.84% 募集资金总额约2.08亿港元 净额约2.06亿港元 [2] - 华熙生物科技(香港)有限公司出资约1.39亿港元认购1156.83万股 交易完成后持股比例达9.44% 成为第二大股东 [2][6] 公司技术与产品管线 - 圣诺医药核心聚焦RNAi技术新药研发 核心候选药物STP705为多靶点siRNA疗法 针对肿瘤适应症 [2] - STP705在局部减脂领域展现潜力 美国I期临床研究显示极佳安全性及早期疗效信号 支持推进至II期开发 [3][4] - 公司于2024年9月在Journal of Cosmetic Dermatology展示sirna疗法用于局部减脂的新型作用机制 [4] 财务状况与经营表现 - 圣诺医药2021年至2024年净利润亏损从2.16亿美元收窄至0.5亿美元 2025年上半年亏损349万美元 [6] - 截至2025年6月30日 公司流动资产仅为0.14亿美元 [6] - 华熙生物2022年营收63.59亿元 同比增长28.53% 归母净利润9.71亿元 增长24.11% [8] - 华熙生物2023年营收降至60.76亿元 同比下滑4.45% 2024年营收进一步降至53.71亿元 降幅扩大至11.61% [8] - 2025年上半年华熙生物营收22.61亿元 同比下降19.57% 归母净利润2.21亿元 同比下降35.38% 扣非净利润跌幅达45% [8] 业务结构与战略调整 - 华熙生物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业务2025年上半年收入9.12亿元 同比下滑33.97% 营收占比从2022年72.45%降至40.36% 毛利率从80%回落至69.7% [9] - 医疗终端业务2025年上半年收入6.73亿元 同比下降9.44% 占主营业务收入29.77% [9] - 原料业务2025年上半年收入6.26亿元 同比下降0.58% 占主营业务收入27.7% [9] - 华熙生物2024年末在职员工数量4444人 较上年减少211人 其中销售人员减少571人 降幅达31.78% [10][11] 战略投资动机与行业背景 - 华熙生物此次投资为其在小核酸和RNAi技术领域的首次投资 旨在借助圣诺医药技术平台开辟第二增长曲线 [7][8] - 公司明确表示不仅是财务投资人更是战略投资人 后续将探讨业务层面合作可能性 [8] - 中国医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玻尿酸等传统优势领域竞争升级对头部企业带来冲击 [8]
靖因药业递表港股IPO,上轮投后2.5亿美元
新浪财经· 2025-09-29 09:27
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写意宣发) 2025年9月28日,靖因药业港股IPO申请获得受理,招股书正式公开。 | 編纂]的[編纂]數目 | : : | [編纂]股股份(視乎[編纂]行使與否而 | | --- | --- | --- | | | | 定) | | [編纂]數目 | .. | [編纂]股股份(可予重新分配) | | [編纂]數目 | .. | [編纂]股股份(可予重新分配及視乎[编 | | | | 纂]行使與否而定) | | 最高 編纂] | .. | 每股股份[編纂]港元,另加1%經紀 | | | | 佣金、0.0027%證監會交易徽費、 | | | | 0.00015%會財局交易徵費及0.00565% | | | | 聯交所交易費(須於「編纂]時以港元繳 | | | | 足,多繳股款可予退還) | | 直信 | .. | 每股股份[編纂]美元 | | r 15 415 1 | . | r LE ART " | 靖因药业成立于2021年,致力于充分发挥siRNA疗法的的临床及商业价值。靖因药业已经建立起丰富且 具差异化竞争优势的产品管线,三大终版产品分别为FXI siRNA、Lp(a) siRNA ...
90后最爱的“国货之光”,华熙生物裁员了
凤凰网财经· 2025-09-28 22:40
核心观点 - 华熙生物正经历从依赖流量营销向科技驱动型企业的战略转型 通过大规模裁员 内部反腐和高层重组来优化治理结构 同时通过投资圣诺医药切入小核酸药物赛道 押注减肥药市场 但面临研发经验缺乏 市场竞争激烈及短期营收下滑等挑战 [3][4][5][6] 裁员与组织调整 - 公司多条业务线大幅收缩 "肌活"和"米蓓尔"团队从上百人锐减至十几人 裁员赔偿标准为N+1 部分岗位转为外包 北京总部员工被要求迁至杭州 [3][4] - 创始人赵燕回归后推行严厉反腐措施 要求涉事人员在3月31日前主动辞职或面临司法处理 董事会 监事会及高管层超十人离任或调岗 核心科学家郭学平和业务负责人邹松岩离职 [4] - 战略重心从流量营销转向科技研发 保留润百颜 夸迪等核心品牌 削减边缘SKU 将资源从营销向实验室和专利池转移 [5] 投资圣诺医药与小核酸布局 - 以1.39亿港元认购圣诺医药1156.83万股新股 持股比例9.44% 成为第二大股东 投资资金来自账面现金 分期支付 不影响主业运营 [6][8][11] - 圣诺医药是亚太首家上市的小核酸药企 拥有RNA干扰技术平台和GalNAc PNP递送技术 管线超十条 覆盖肿瘤 纤维化 代谢病等领域 核心产品STP705用于定向减脂已完成美国Ⅰ期临床 [8][9] - 双方计划在大中华区共同推进STP705的临床与商业化 并利用PNP递送技术开发新一代医美产品 切入减脂和衰老干预市场 [10][11] 减肥药市场前景与竞争 - 中国减肥药市场预计从2023年120亿元增长至2025年220亿元 2030年达800亿-1000亿元 占全球份额三分之一以上 复合年增长率25%-30% [12][13][16] - 市场驱动因素包括中国超重人群5.3亿 肥胖人群2亿 Z世代女性占线上订单68% 政策将肥胖纳入医保慢病管理 审评时长从60个月压缩至35个月 [13] - 技术发展使减重效果从5%提升至25%-30% GLP-1双靶点 三靶点及小核酸药物成为主流 但市场竞争激烈 礼来 诺和诺德等巨头占据优势 国内利拉鲁肽已获批 [7][13][16] - 2030年市场结构预计医疗级用户占比55% 月费用从1200元降至600元 消费级用户占比45% 月费用维持800元 终端销售额约800亿元 医美套餐和基层市场带来增量 [14][15] - 长期看 2035年市场可能达1500亿元 新技术如CRISPR和siRNA-GalNAc将给药频次降至季度一次 适应人群扩展至超重及高风险基因群体 [16]
阳光诺和(688621):公司事件点评报告:并购朗研生命,实现CRO+医药工业布局
华鑫证券· 2025-09-27 19:16
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1][10] 核心观点 - 并购朗研生命实现CRO+医药工业战略布局 通过发行股份及可转换公司债券收购朗研生命100%股权 获得商业化生产能力[5][6] - 朗研生命业绩承诺2025-2028年净利润分别不低于7486.86万元、8767.28万元、11080.79万元、13110.66万元[6] - 公司自主研发STC007注射液针对术后疼痛及瘙痒适应症 II期临床试验达预期目标 III期临床有序推进[7] - 布局小核酸药物领域 两款产品处于临床前阶段 ABA001处于IND阶段 ABY001处于PCC阶段 预计2026年至少一款进入临床[8] - 不考虑并购注入 预测2025-2027年收入12.59亿元、14.15亿元、16.15亿元 对应EPS 2.06元、2.41元、2.96元[10][12] 财务预测 - 2025-2027年预测营业收入增长率分别为16.7%、12.4%、14.2%[12] - 同期归母净利润增长率预计为30.0%、16.9%、22.9%[12] - 毛利率维持在48.9%-50.2%区间 净利率从18.0%提升至20.1%[13] - ROE水平持续改善 从18.1%上升至19.2%[12][13] - 当前股价对应2025-2027年PE分别为32.4倍、27.7倍、22.5倍[10][12] 产品管线 - 朗研生命拥有1个原国家二类新药蚓激酶肠溶胶囊和7个首仿/首家过评仿制药[6] - 朗研生命在研产品30余项 包括2个二类创新药 分别处于Ⅰ期和Ⅲ期临床试验阶段[6] - STC007采用κ阿片样物质受体靶点 具有不进入中枢、无呼吸抑制等安全性优势[7] - 小核酸药物ABY001采用AOC设计 预计3-6个月给药一次 具有稳定性优势[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