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新
搜索文档
“海归+非遗”,匠心守艺换新颜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0-16 09:00
非遗传承人创新实践 - 拥有留学经历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正通过跨界融合、科技赋能和商业创新等手段让古老非遗技艺突破地域和代际限制 [3] - 这些传承人既深谙传统技艺精髓又掌握现代传播法则在文化自信与创新表达之间寻找平衡点 [3] - 目标是让非遗技艺更鲜活地跃动于国际舞台 [3] 府涵璐与苏绣传承创新 - 作为苏绣世家第四代传人创立品牌“向红绣府”其刺绣华服作品多次登上巴黎时装周北京国际时装周等国际时尚舞台 [6] - 创新设计“可穿戴的苏绣”系列将苏绣与项链胸针等首饰结合开辟新用途并推出结合运河文化元素的实用产品如电脑包耳机包 [1][6][7] - 发起成立遇涧乡土工艺专业合作社带领绣娘共同致富并推出“轻绣森林”项目为全市首个以苏绣为主题的共享农庄 [6] - 积极推动苏绣文化“出海”三次参加中法文化论坛并于2019年作为策展人在苏州和尼斯成功举办“当大运河遇上塞纳河”苏作工艺展集合10个非遗项目 [7] 陈真与草编产业发展 - 作为温岭草编县级代表性传承人留学回国后创业深入挖掘草编商业潜力并意识到需从文化传承入手让更多人了解这项非遗手艺 [8][9] - 与台州学院联合设立“草编课程研究中心”复原整理中国历史上多种草编技法并出版《非遗草编十五讲》出品大量视频课程 [10] - 编写的草编课程已走入7个国家学校拥有4.5万学员其课程入选浙江省“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项目 [10] - 以“非遗+文创”为切入点打造草编手工坊公司每年向农户收购草编半成品和材料金额达1000多万元带动产业链延伸促进本地经济多元化 [11] - 未来计划在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开展草编体验活动并结合卡通国潮等元素推出更多有趣设计 [12]
一场艺术季背后,湖北如何让长江文化“活起来”?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3 12:14
活动概况与规模 - 第二届长江文化艺术季于9月12日开幕,将持续至10月30日,主题为“勇担支点建设使命,打造长江文化高地” [1][2] - 艺术季涵盖艺术展演、文博展览、学术交流等十二大板块,精心策划了12项主体活动,其中保留并创新了首届的8项,新增4项 [1][2][3] - 开幕式“点亮长江”深度融合传统元素与现代科技,运用数字光影、全息投影与无人机编队再现曾侯乙编钟古乐,剧场内座无虚席 [1][2] 内容创新与特色 - 活动以“传承、融合、创新、惠民”为理念,与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联动开幕,融合展、演、销、游多元形态 [6] - 国际层面邀请埃及、印度尼西亚、俄罗斯、加拿大等国艺术家共演“大河交响”,并举办高端智库对话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2][6] - 十二项主体活动有机衔接,包括主题美术展展出120件作品、音乐周、电影周、阅读周等,使公众沉浸式体验长江文化 [3][5] 科技赋能与文化数字化 - 湖北省博物馆“数字荆楚文明体验馆”借助VR/AR技术精细还原楚文明风貌,宜昌“三峡文旅元宇宙平台”实现线上虚拟游览与线下联动 [7] - 腾讯“繁星计划”打造《荆楚瑰宝》数智书和AI云展厅,观众可在线“敲响”编钟,越王勾践剑IP“小剑剑”VR项目融合古代文化与现代科技 [8] - 文化季强化线上线下联动,通过微短剧推广、新媒体博主互动等方式打破传播圈层,实现从专业活动向全民共享的升级 [9] 资源投入与制度建设 - 湖北建立省级联席会议制度,今年将文保专项资金提升至1亿元,增幅近30%,“十四五”期间已累计投入1.4亿元用于非遗保护 [5] - 全省打造屈原文化公园、三国文化公园等文化地标,推出“长江文明之旅”等特色线路,并成立长江文化研究院等机构 [6] - 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湖北段建设为统领,大力推进武汉中国长江博物馆、南水北调博物馆等标志性项目建设 [6] 社会反响与产业影响 - 观众反馈热烈,武汉相声演员陆鸣表示节目“真正把文化‘活’了起来”,有家长认为科技方式有助于孩子理解历史 [3][9] - 文旅业内人士评价此次活动将宽泛的文化概念多维度全方位落地,是一场“全民的文化狂欢”,避免了曲高和寡 [10] - 围绕长江与楚文化主题推出“云梦秦简”系列文具、“楚辞香氛”等畅销文创产品,并延伸“长江号”游轮文旅线路等产业链 [7]
2000万游客涌入,西安“黄金周”吸金200亿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0 16:04
黄金周西安文旅市场表现 - 旅游收入近200亿元,接待游客超2000万人次,同比增长10% [1] 驱动增长的关键引擎:深度体验升级 - 高端酒店连住率暴涨18%,显示游客停留意愿增强,愿意为长安多留一夜 [1] - 《长恨歌》夜夜爆满,入境游订单激增翻倍,盛唐气象成为世界级IP [1] 驱动增长的关键引擎:文化破圈传播 - 董宇辉携“与辉同行”返乡进行唐诗漫谈直播,吸引超1140万人在线追更 [1] - 通过李白杜甫的诗句点燃全网对长安的文化想象,实现文化创新引流 [1] 文旅产业商业模式创新 - 西安正用文化创新打通从唐诗云端直播到旅游消费落地的“引流-转化-留客”全链路 [1]
典守国脉百年 永续文明千秋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0-10 07:00
故宫博物院历史沿革 - 紫禁城拥有超过600年历史,是明、清王朝及近代中国历史变迁的核心见证 [1] - 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标志着宫殿从皇家禁地转变为向公众开放的博物馆 [2] - 建院初期百废待兴,李煜瀛、庄蕴宽、易培基、马衡等早期负责人为构建中国现代博物馆雏形殚精竭虑 [4] 文物守护与迁徙 - 为躲避日本侵略,1933年起故宫博物院将1.3万余箱文物南迁、西迁,行程万余里,辗转十余载,创造了世界文明史上规模庞大的文物安全迁徙奇迹 [4][6] - 在异常艰难境况下,故宫博物院从南迁文物中选出精品赴英国伦敦、苏联莫斯科参展,开启中国文物外展先河 [4] - 抗战期间留守人员在总务处处长张庭济带领下忍辱负重,维持运行,除铜铁品外,故宫及紫禁城内一切文物幸均无损失 [6] 两岸故宫交流 - 1948年底庄尚严、那志良、吴玉璋等人奉命押运文物赴台,两岸断鸿近40年 [7] - 2002年时任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首次访台,打破坚冰,推动两岸故宫交流迈出一大步 [7] 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 -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拨出2000多万元专款用于修缮故宫,1953年组建古建维修队,成立初10年间完成430多项工程,使16万平方米古建筑大都得到修缮 [9] - 故宫博物院确立了原状陈列与专题陈列相结合的展陈格局和理念,并沿承至今 [9] - 新时代以来故宫深度挖掘文物价值,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让文物融入当代生活 [9] 现代化运营与创新 - 故宫博物院扩大开放区域以分散客流,优化参观路线,并提升洗手间、休息区、标识系统、无障碍设施等基础服务舒适度 [9] - 完善官方网站、APP、小程序功能,提供票务、导览、信息查询等全方位线上服务 [9] - 开展丰富社会教育活动,如举办"故宫知识课堂"、"暑期公益体验课"等活动 [9]
发挥职业教育优势 服务乡村文化振兴
新华日报· 2025-10-10 06:56
职业教育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核心理念 - 职业教育需更新理念,将乡村文化转化为系统知识体系,从价值认知、情感和实践教学层面引导学生深度理解并传承文化 [2] - 职业教育应引入文化创新理念,探索乡村文化与新媒体、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的融合,并纳入课程体系 [3] - 通过完善课程体系、组织下乡活动和开展科研合作,培育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体 [4] 职业教育提升乡村文化价值的路径 - 利用节假日由专业教师带队深入农村,开展文化宣讲、节庆复兴等活动,增强村民文化认同感 [5] - 结合地方特色开设非遗传承、民间工艺等课程,通过内培外引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和留住乡村文化人才 [5] - 深化校地合作,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链,如联合开发文创产品、拓展电商销售、开发文旅路线,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双重提升 [5] 构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保障机制 - 各级政府需加大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制定指导意见并建立乡村振兴文化专项基金 [6] -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与动态反馈机制,由多方专业团队定期对职业院校的服务成效进行绩效评估 [6] - 打造政府、学校、企业、乡村多元共治的机制,搭建资源库与共享平台,实现资源配置最大化 [6]
文旅融合,激活假日消费新活力
环球网· 2025-10-06 16:30
文旅活动规模与政策支持 - 全国国庆文化和旅游消费月活动启动,各地将举办超2.9万场次文旅活动,并发放超4.8亿元消费补贴 [1] - 四川遂宁通过举办大型足球赛事,同步发放700万元专项消费券,有效将观赛人群转化为旅游消费主体 [2] 消费需求与产业升级趋势 - 人民群众的文旅需求正经历从量到质的深刻转变,从传统观光游览向深层次、个性化的文化体验升级 [1] - 文旅产业具有极强的带动效应和融合能力,与体育赛事、文艺演出等领域深度融合产生强大市场吸引力 [2] - 以核心文旅活动为牵引,有效整合“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资源,形成“一业兴、百业旺”的良性循环 [2] 业态创新与融合发展 - “跟着赛事去旅行”、“为了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等消费模式在黄金周假期蓬勃发展 [2] - 四川遂宁推出“赛事+旅游”联动模式,凭票根可享受住宿折扣、特色伴手礼等优惠政策 [2] - 成都新津区创新推出“津鲤卡”,将赛艇公开赛与鱼头火锅美食季有机结合,实现文化流量向经济增量转化 [2] 文化传承与产品创新 - 行业通过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升文旅产品文化内涵 [1] - 上海百年商船会馆的沉浸式园林实景音乐剧《耋戏生》创新采用“半流动式”观演模式,结合数字媒体技术 [1] - 四川德阳中江县觉慧村将非遗技艺转化为旅游体验,游客可体验挂面制作的十八道工序 [1] 科技赋能与服务体验升级 - 虚拟仿真、AI等新技术与文旅行业融合程度加深,推动大批沉浸式文化演出项目涌现 [3] - 浙江杭州M511光影汇利用8K超高清显示、人工智能交互等技术打造宇宙漫游体验 [3] - 山东烟台龙口市生态牧场通过展示智能化养殖和机器人应用,开创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 [3] - 新疆喀什的水舞秀《冰川之珠》运用高科技手段,将地域文化以全新艺术形式呈现 [3] - 科技与文旅深度融合提升了产品互动性和趣味性,推动了运营模式和服务体系的优化升级 [3]
文化强国建设绽放新光彩(新时代画卷·决战决胜“十四五”)
人民日报· 2025-10-04 06:02
文化事业与产业繁荣 -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呈现繁荣景象 [3][4] - 涌现一批现象级文化作品,如《只此青绿》《哪吒之魔童闹海》《黑神话:悟空》等 [13] - 通过开拓新思路、探索新机制、采用新形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持续增强 [13] 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 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包括考古工作和对殷墟博物馆等文化遗产地的展示 [8][10] -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例如上海大剧院新编昆曲"重逢《牡丹亭》" [10][13] - 守护文化主体性,为文化自信提供坚实依托 [13]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例如四川乐山市文化馆利用地方非遗资源开展活动 [6] - 遍布各地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将专业文艺演出送至百姓家门口 [13] - 越来越多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免费开放,使公共文化服务更接地气、更暖人心 [13] 文旅深度融合 - 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案例包括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太阳岛风景区、云南省大理市洱海生态廊道 [11][14] - "村晚"活力绽放,簪花、"尔滨"等文旅IP频频出圈,红色旅游持续升温 [13] - 文化赋能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浪潮更加澎湃,文化润心使人民精神家园愈加丰盈 [13]
行业协会:提质升级各类自然保护地资源和文旅品牌
第一财经· 2025-09-29 10:22
行业核心观点 - 旅游行业面临同质化竞争加剧、市场需求升级、传统发展模式遭遇天花板的三重挑战 [1] - 行业需向文化创新求突破,实现更高水平的文旅融合以应对挑战 [1] - 文化是风景名胜区的核心优势,是拓宽“两山”转化路径、增强转化效能的关键助推器 [2] 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的战略举措 - 协会将联合多地整合资源,推出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提质升级各类自然保护地资源和文旅品牌 [1] - 协会将通过多维协同,组团发力,提升自然保护地资源和文旅品牌的传播影响效能 [1] - 协会主要职能包括行业调查研究、协助编制行业规划、开拓资源保护与利用新领域、参与考评论证等 [1] 风景名胜区的定位与优势 - 风景名胜区是我国自然公园体系中的特殊部分,其历史文化庄严厚重,富有中国特色,是文化传承、审美启智的重要空间 [1] - 相较于其他自然保护地,风景名胜区在“两山”转化方面基础更好、空间更大、路径更多,优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文化特质 [2] 乐山市的案例分析与目标 - 乐山拥有1400多年建城史,受山水、宗教、名人、工程、饮食文化滋养,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优秀旅游城市 [4] - 乐山拥有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和东风堰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这两类三处世界遗产作为国际“金名片” [5] - 乐山拥有1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地,包括可与科罗拉多大峡谷比肩的大渡河金口大峡谷国家地质公园 [5] - 乐山市的国土空间整体彰显世界级旅游吸引力,目标是打造“世界级重要旅游目的地” [4][5] 实现“世界级”目标的路径 - 需提升资源整合深度,运用协同发展思维,以更宽视野谋划发展,精准识别并用足“比较优势” [5] - 需瞄准海外主要客源地,借助新媒体平台精准投放“锚点”,强化地标印象 [5] - 需在“转化”和“可持续”上下功夫,利用科技与创新手段推出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增强“山水生金”能力 [5] - 应加强目的地数智化治理,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进行游客流量实时监测与应急管理 [6] - 应进行标志标识系统、服务解说系统的多语言化,并利用AI翻译工具提升服务水平 [6] 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界定 - 世界级旅游吸引物是决定性因素,其他要素是重要支撑力量,目前学界在概念和建设标准上尚未有定论 [6]
文化创新激发消费新活力 万亿国潮经济强势崛起
证券时报· 2025-09-25 02:26
国潮消费现象与驱动力 - 在年轻消费群体中,“复古”与“汉唐风”已演变成强劲的国风消费浪潮,表现为汉服、马面裙、新中式穿搭的风靡 [1] - 国家博物馆推出的凤冠冰箱贴上市一年多累计销量达227.9万件,带动其原型成为馆内唯一需要排队参观的展品 [1] - 年轻人偏爱国潮商品的核心原因是“支持国货”,占比高达51.8%,其次为“有文化内涵”(46.2%)和“质量有保证”(42.6%) [1] 国潮的定义与表现形式 - 国潮是“国”(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潮”(时尚潮流)通过创新创意的有机结合 [2] - 国潮商品是“时尚符号”与“文化内核”的形神合一,表现为对传统色彩、经典纹样、汉字书法、经典IP等元素的创造性运用 [2] 国潮的文化共鸣与创新关键 - 国潮能引起广泛共鸣在于消费者“有感知”,这种感知扎根于文化基因和日常沉淀的美学素养 [3] - 文化创新转化的关键在于留住文化的“魂”并用新的表达方式让其年轻化,同时结合新材料新技术打造“技术壁垒”以创造发展 [3] 国潮市场规模与增长前景 - 政策支持开发时尚国潮产品,推动在服装、箱包、珠宝等多领域开发联名款文创产品 [4] - 2023年中国国潮经济市场规模为20517.4亿元,同比增长9.44%,预计2028年将突破3万亿元,达到30074.2亿元 [4] - 78.9%的受访青年表示若产品融入国潮元素会更有购买意愿,其中48.6%倾向于购买服装鞋子,45.1%青睐首饰配饰 [4][5] - 2024年中国国潮服饰市场规模已超2200亿元,预计2025年达2500亿元 [5] - 2023年中国古法黄金市场规模约为157.3亿元,预计2025年达278.3亿元,2028年突破400亿元 [5] 国潮经济的全球化发展 - 国潮经济正走出国门,潮玩文创作为先锋,例如泡泡玛特将潮玩与传统非遗结合的产品受到全球消费者喜爱 [6] - 舞剧《咏春》在英国伦敦演出12场、法国巴黎演出4场,刷新中国本土舞剧海外商演纪录 [6] - 国潮出海站在“国家软实力”与“市场硬需求”的交汇点,跨国融合或成为重要创新方向 [6] 国潮品牌的成功要素 - 国潮真正的护城河包括扎实的产品基础和服务能力、对中国文化正确且深入的认知思考、以及对市场和国潮的敬畏之心 [7] - 需要持续思考消费者需求,进行产品传承和迭代,将产品输出上升至文化输出 [7]
老字号与新科技齐发力 文化创新打造新场景
北京青年报· 2025-09-24 02:52
同仁堂知嘛健康零号店业务创新 - 公司推出药食同源草本月饼 融入枸杞拿铁 罗汉果美式 陈皮拿铁等草本咖啡及西洋参曲奇 罗汉果面包等烘焙产品 [2] - 门店设置亚洲超大无人售货机 容纳9000个商品并配备机械臂机器人实现24小时运营 [2] - 三层空间分别布局精准食疗 精准抗衰管理及精准医疗板块 其中三层饮片容量达1000多种 [2] - 开发"小小中药师"体验活动吸引年轻客群及中小学生参与中药文化体验 [2] 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发展 - 模数世界人工智能产业社区构建50万平方米创新空间 形成1公里人工智能产业核心生态圈 [2] - 社区配套万P级算力 数据训练基地 10亿级专项政策资金及500亿级产业基金发展体系 [2] - 启源部落提供首年免租与免费算力支持 实现"开园即满园"企业入驻率 [2] - 生态雨林空间举办周度路演日活动 吸引线上线下万人参与 累计报道曝光量超百万 [2] 数字文化技术应用 - 中国数字文化集团开发MR眼镜设备 可同步显示圆明园现实场景与AI复原盛景 [2][3] - 集团建设中华文化语料库 非物质文化遗产语料库及舞台艺术语料库 [2] - 针对外国游客推出"MeetChina入境旅游数字大屏" 支持多语种交互与境外银行卡支付 已在上海落地 [3] - 数字大屏实现语言无障碍导购 跨境便捷支付及门店核销服务闭环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