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新

搜索文档
记者手记丨让中华文明在交融互鉴中更加焕发光彩
新华网· 2025-06-09 07:12
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发展 - 法国陶艺家开弥在景德镇进行创作,作品融合中西文化元素如穿运动鞋的武松和蓝发哪吒,体现艺术创新灵感来源于跨文化交融 [1] - 景德镇吸引全球陶瓷艺术从业者,高峰期"洋景漂"数量达5000人,当地设立服务站并提供政策支持,已有1位外国专家获中国政府友谊奖、20位获庐山友谊奖 [2] - 景德镇与土耳其伊兹尼克建立友好城市关系,两地频繁开展陶瓷文化交流,副市长艾哈迈德·卡亚强调文化碰撞对激发创造力的重要性 [2] 文化产业人才生态建设 - 景德镇实施人才服务专项措施,包括成立景漂景归人才服务局、搭建创业平台、设立专项基金,吸引海内外人才推动陶瓷文化创新 [3] - 中国古城老街通过再开发实现文脉延续与民生改善,案例涵盖北京胡同、常德河街、平遥古城及丽江古城,将静态文化遗产转化为动态文化资源 [3] 传统文化IP商业化突破 - 基于《西游记》的3A游戏《黑神话:悟空》获2024全球年度游戏"最佳动作游戏"奖,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进入全球影史票房前五 [4] - 中国新式茶饮品牌加速出海,马来西亚吉隆坡市中心聚集上百家门店,产品因融合传统与现代特质受当地消费者认可 [4] - 马来西亚文化研究者郭憓恩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产品成功关键在于触发受众文化共鸣,满足精神需求 [4] 文明价值输出战略 - 英国哲学家罗素评价中华文明为唯一延续至今的古代文明,认为其探索的文明路径具有独特吸引力 [5] - 中国通过"以文兴业、以文惠民、以文化人"策略推动文明创新,为现代化进程注入文化动能 [5]
警惕文化数字化过程中的“数字橡皮擦”现象
36氪· 2025-06-06 10:08
"数字橡皮擦"现象的核心观点 - 文化数字化过程中因技术选择、算法偏见、人为干预、商业驱动等因素导致原始文化信息丢失、篡改或简化,损害文化完整性[1] - 数字化可能从"备份文明"异化为"格式化文明",擦除文化重要部分[1] 表现形式与影响 信息篡改与失真 - AI修复文物导致审美趋同,消除"包浆""历史粗粝感"等独特历史价值[7] - 文化创意产品对传统元素不恰当改编破坏原本内涵[5] 数据丢失与损坏 - 技术故障或存储介质老化导致古籍、文物数字化记录永久丢失[10] - 不完整的古建筑数字化模型影响保护与研究[8] 文化同质化与单一化 - 算法推送热门IP导致小众文化边缘化,削弱多样性[11] - 网络平台内容趋同化,系统性抹除非主流文化元素[11] 文化传承断裂 - 传统节日习俗在数字化时代被淡化,年轻群体认同感降低[12] - 文化创意产品停留表面模仿,缺乏深层价值传承[13] 底层逻辑分析 工具理性主导 - 效率优先思维将文化简化为可量化数据标签,忽视个体特质[16] - 非遗工艺数字化仅记录步骤而忽略匠人口述的文化寓意[18] 技术标准缺失 - 机构间数字化水平差异导致古籍扫描图像模糊、OCR错误率高[19] - 缺乏统一标准使同一古籍在不同数据库中呈现形态大相径庭[20] 商业利益驱动 - 企业倾向选择易变现项目,濒危非遗因商业价值有限被边缘化[21] - 历史题材游戏篡改事实娱乐化,背离文化传承初衷[23] 算法与数据垄断 - 平台算法优先推荐标准化内容,过滤小众文化表达[24] - 大型机构数据垄断阻碍文化资源的多元传播[26] 应对建议 - 需建立"技术+人文+制度"协同机制平衡效率与文化价值[29] - 数字化应保留文化原真性而非追求"完美修饰"[31]
艺术为舟 向新而行
人民日报· 2025-06-03 06:02
展览概况 - 广东美术百年大展于5月22日至6月2日在香港举行 展出岭南画派160余件经典作品 [1] - 展览主题为"其命惟新" 旨在展示广东美术百年发展的历史回顾和粤港文化同源 [1] - 展览核心目标包括成为展示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窗口 连接两地文化认同的桥梁 以及激励新一代艺术家的号角 [1] 艺术特色 - 岭南画派以"折衷中西 融汇古今"为创作理念 "新"是广东近代美术最突出特征 [1] - 黎雄才大型画作《迎客松》首次在香港展出 尺寸达12米长 4米高 [1] - 展览设置1916-2024年广东美术发展年表 并特别增设"人间画会与香港"专题 [2] 文化影响 - 展览第三部分展示抗战时期新兴木刻版画作品 回顾救亡图存历史 [2] - 通过历史资料和作品背后的故事 体现内地与香港血浓于水的关系 [2] - 香港学生表示将拍摄展览内容用于后续国画和漫画学习 [2] 区域合作 - 粤港澳艺术家交流促进大湾区开放创新的文化格局形成 [3] - 香港国际传播优势为广东美术走向世界提供新可能 [3] - 粤港已通过"大湾区美术家联盟"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 [3] 展览设计 - 布展兼顾文物与当代艺术呈现 动线设计和灯光效果均为当代展陈组成部分 [2] - 当代艺术板块纳入两地青年艺术家的影像和数码作品 贴近流行文化 [2]
图书馆“端午盲盒”开出新惊喜
新华日报· 2025-06-02 07:41
传统节日文化创新 - 江苏各地公共图书馆在端午假期推出文化创新活动,将传统习俗与现代体验相结合,如宿迁市图书馆的艾草竹编工作坊和南京江北图书馆的中医药香囊工作坊 [1] - 苏州图书馆通过木版印刷活动让儿童体验钟馗画像拓印,结合明代典籍《庆丰年五鬼闹钟馗》讲解端午民俗 [1] - 连云港市图书馆邀请专业老师教授面塑技艺,制作粽子冰箱贴,将传统祝福融入现代生活 [1] 阅读与旅行融合 - 连云港市图书馆推出四条"走读路线",结合花果山玉女峰、渔湾瀑布等自然景观与桃花涧史前岩画等文化地标,引导读者在自然中阅读城市文化 [2] - 苏州图书馆设计"地铁阅读地图",串联拙政园、评弹博物馆等文化地标,将地铁车厢转化为移动文化空间 [2] - 南京图书馆举办"纪念郑和下西洋620周年主题展",通过《星槎胜览》等典籍再现航海历史,增强文化体验 [2] 多元化文化展览与活动 - 苏州高新区图书馆展示"雪龙"号科考队员的南极日记和极光照片,吸引儿童参与极地探险主题互动 [2] - 徐州图书馆开展《哥哥赛龙舟》绘本课,通过童声朗读传递龙舟竞渡的团结精神 [2] - 苏州图书馆"金庸展"展出《天龙八部》手稿,吸引武侠爱好者打卡拍照 [2]
新华时评丨IP出海,“潮”起东方
新华社· 2025-05-30 18:02
中国潮玩出海现象 - 中国潮玩"拉布布"在欧美市场引发抢购热潮,泰国官方授予"神奇泰国体验官"称号,二手市场稀有款溢价惊人 [1] - 成功因素包括审美设计、本地化战略、社群运营和跨界营销的持续深耕 [1] - 与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游戏《黑神话:悟空》共同形成中国原创IP出海热潮 [1] 中国IP出海的产业基础 - 2024年中国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达3189元,增长9.8%,占人均消费支出的11.3% [2] - "中国制造"的产业技术能力为IP精良制作提供支撑,14亿人口市场推动产品快速迭代 [2] - 成熟资本环境加速文化创意产业繁荣与升级 [2] 中国IP的文化创新 - 核心魅力在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如《哪吒之魔童闹海》对神话的颠覆性再创作 [2] - 将东方哲学、美学与现代创意结合,创造兼具民族特色与全球共鸣的文化体验 [2] - 2024年全球十大最盈利手机游戏中4款来自中国,显示创新实力 [3] 对外交流环境助力 - 中国单方面免签政策覆盖47个国家,促进跨文化接触 [4] - 外国网红在华直播内容增强全球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4] - 海外用户涌入中国社交媒体小红书,推动跨文化交流活跃化 [4] 行业未来展望 - 中国原创IP需从个体突围走向体系化崛起,构建全球文化矩阵 [4] - "东方潮"将持续拓宽世界了解中国的视野,注入多元文化活力 [4]
人工智能赋能文化创新
经济日报· 2025-05-29 02:43
AI技术赋能文化发展与创新 - AI技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大众可更广泛参与文艺创作与活动 [1] - 大模型技术带来三重范式革命:创作大众化消弭专业技术门槛、生产智能化节省重复性工作投入、生态普惠化实现内容创作全民化 [1] - 未来可能出现更多小微甚至一人创意公司,个体创作者搭配AI工具可具备专业团队生产力 [1] 多语言技术与文化传播 - 多语言智能系统使中华文化传播从翻译准确性转向文化意蕴触达,需技术体系具备情感识别、语义推理和文化迁移能力 [1] - 多语言技术正从翻译工具升级为文化桥梁,重新定义文化传播可能性 [1] - 小红书翻译通过科技实现从"文字转换"到"文化解码"的跨越,重塑文化对话 [2] AI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与挑战 -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可赋能艺术创作各环节,实现提质、增效、降本 [2] - 技术发展面临价值观、创作伦理、算力、数据、成本等挑战 [2] - AI可能快速形成颠覆性生产能力,需各界关注并把握技术带来的全新机遇 [2]
让黑紫发亮的侗布更加鲜亮(中国道路中国梦)
人民日报· 2025-05-28 08:08
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 - 侗布染织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传承危机,年轻人口外流导致传统技艺逐渐衰落 [1] - 通过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整合资源,公司从6名合作者发展到200多名社员,实现规模化经营 [2] - 2024年合作社产值达1800万元,证明商业化路径能有效促进传统文化传承 [2] 产品创新与市场拓展 - 将传统侗族纹样与现代设计结合开发新产品线,首批创新产品销售额突破10万元 [3] - 产品矩阵从服饰扩展到杯垫、手提包、布艺玫瑰花等生活用品,扩大应用场景 [3] - 采用直播等现代营销手段推广产品,使侗族文化传播范围突破地域限制 [3] 产业发展与社会效益 - 旅游业兴起带动民族特色商品需求,形成"非遗+旅游"的产业融合模式 [2][3] - 合作社10年累计培训3000余人次,90后成员占比达20%,推动人才回流 [3] - 产业链带动效应显著,学员"自立门户"开设蜡染店形成产业集群 [3] 政策支持与行业前景 - 国家领导人明确指示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4] - 合作社作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获得政府资源支持实现快速发展 [4] - 行业呈现"保护-创新-商业化"的良性发展循环模式 [2][3][4]
武汉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沈壮海: 让数智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新文化的创造
深圳商报· 2025-05-27 01:17
沈壮海提出,数智技术的发展给文化创新注入了新的动力,打开了新的空间,带来了更多可能,也提出 了不少风险挑战,要不断完善法规与技术体系,用主流价值驾驭"算法",坚持伦理优先,推动价值对 齐,建强安全屏障,引导数智向善。 沈壮海认为,当今时代,数智技术要很好地发挥作用,要由新生的人——具备更强创新创造自觉与能力 的人来掌握它们。我们不能陶醉于数智技术设下的文化盛宴,而忘却了作为主体的人所应担负的文化责 任;不能在机器越来越走向"深度学习"时放慢了人深度探索的脚步;而是要更加注重全民族文化和数智 素养的提升、创新创造活力的涵养,更加注重富有文化底蕴、熟谙数智技能的文化人才的培养,让数智 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人的创造能力的提升、服务于新文化的创造。 沈壮海说,数据是数智的"源头活水",既要注重文化建设中的数智之用,更要高质量推进文化数字化进 程。要在已有成果基础上,持续推进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数据优势、发展 优势。 沈壮海说,数智时代,信息技术等越来越成为支撑文化发展的重要基座,成为演绎各类精彩文化剧目的 重要舞台。要持续深化人工智能基础理论、方法、工具的研究和开发,加快推进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建 设 ...
潮!北京胡同里的“网红打卡地”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22 06:12
图①: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南北小街旁的"总布拾光"胡同记忆展馆。 新华社记者 李 欣摄 图②:在93号院博物馆,年轻人学习非遗制作技艺。 受访者供图 图③:老厂房改造的77文创园。 受访者供图 图④:一名游人在北京钟楼湾胡同内参观拍摄。 新华社记者 李 欣摄 5月18日,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北京史家胡同博物馆打造"听见·胡同"系列活动,将老北京生 活场景转化为可触摸的声景体验,重建胡同的声音记忆。青砖灰瓦、朱门楹联,石纹苍老、花木扶疏。 北京胡同里,一砖一瓦皆为岁月注脚,见证城市变迁。老北京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胡同,自元代延续至 今的胡同,作为北京最具特色的城市符号,承载着千年古都的历史文脉。 近年来,北京市努力完成好《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规划》中的主要任务,全力守 护好1000余条现存胡同,注意保留胡同特色,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如今漫步北京胡同, 青砖灰瓦间腾起糖油饼的焦香、氤氲着豆腐脑的热气,保留着老北京原汁原味的烟火气;四合院里京腔 京韵婉转悠扬,工业遗址变身"时尚新地标",胡同里冒出一个个"文化创意工厂";爵士乐声从百年建筑 中淌出,融合创新激起东西方文明的碰撞… ...
文化产业门户:互联网时代,创新的强大引擎
搜狐财经· 2025-05-20 06:02
文化的重要性 - 文化塑造个体价值观、信仰、习俗和语言,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个体与集体、本土与全球的桥梁 [1] - 文化是民族、国家乃至人类共同的记忆库,提供归属感与认同感,跨越时空界限 [1] - 文化鼓励探索未知,激发创造力,为人类社会提供发展动力 [3] 文化的社会作用 - 文化以其包容性和韧性缓解冲突、促进共识,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 [3] - 文化增进相互了解,从不同视角审视问题,共享人性之美与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 [3] - 文化多样性成为创新的催化剂,促进人类社会共同进步 [3] 文化交流与传播 - 互联网打破地域、语言限制,促进全球文化交流与多样性 [3] - 跨文化碰撞激发创意火花,如传统民族元素与现代设计结合的数字艺术 [5] - 互联网时代文化创新丰富文化生活,为传统文化传承开辟新路径 [5] 文化产业转型 - 文化产业借助互联网转型升级,以线下为基础,互联网为渠道 [5] - 通过小程序搭建商城,公众号推广,社群精准营销,实现"互联网化营销"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