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第五套标准

搜索文档
科创板第五套标准重启!禾元生物IPO即将上会
证券时报· 2025-06-24 23:00
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企业概况 - 科创板已有20家公司使用第五套标准上市 其中19家为创新药研发企业 1家为高端医疗器械研发企业 [3] - 2024年20家第五套标准上市企业合计营业收入超过140亿元 较2023年增长超40% 其中16家营收过1亿元 4家超10亿元 [3] - 2025年第一季度20家企业合计实现营业收入37 80亿元 同比增长29 27% [3] 禾元生物企业情况 - 禾元生物是首家适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会的企业 核心在研产品HY1001为1类新药 已完成III期临床试验并被纳入优先审评程序 [2] - 公司2022-2024年研发投入累计达3 86亿元 截至2024年底研发人员占比近70%(122人/178人) [2] - 当前收入来源于药用辅料等非核心产品 核心创新药尚未产生收入 但产品获批后预计收入将显著提升 [2] 行业研发与成果 - 20家第五套标准企业2024年平均研发投入5亿元 高于A股平均水平(3 64亿元) [4] - 截至2024年6月 19家企业已实现核心产品上市 1家已递交申请 2018-2025Q1期间共推出17款1类新药 占同期国产创新药获批总数的12% [4] - 科创板第五套标准通过支持未盈利科技企业上市 体现了制度包容性 有利于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 [4]
21专访|田轩详解科创板新政:IPO预先审阅应健全预审标准
搜狐财经· 2025-06-24 20:46
科创板"1+6"新政核心内容 - 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重启并扩容至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为优质未盈利企业提供融资渠道 [1][3] - 新设科创成长层并统一添加"U"标识,增强未盈利企业辨识度 [1][9] - 引入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参与企业筛选,形成捆绑效应并提供增值服务 [1][5] - 推出IPO预先审阅机制,缩短审核周期并优先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 [1][14] 第五套标准调整细节 - 此前暂缓因需优化生物医药行业试点标准,重启旨在提升对硬科技企业的包容性 [3] - 扩容逻辑为支持新质生产力培育,引导资本向人工智能等三大前沿领域集聚 [4] - 增量企业调出科创成长层需满足更高标准:两年累计净利润≥5000万元或一年营收≥1亿元 [11][12] 专业机构投资者机制 - 评估维度包括投资经验、团队构成、行业研究能力及合规风控能力 [6] - 机构入股可作审核参考因素,但需防范企业虚假合作导致的资源错配 [7][8] - 建议通过强化合作真实性审核、完善资源配置机制及信息披露标准来规避风险 [8][9] 科创成长层设计 - "U"标识提升透明度,便于投资者差异化匹配风险偏好 [9][10] - 分层机制实现精准监管,避免对未盈利企业"一刀切" [10] - 增量企业平均需3-5年达到调出标准,需持续优化经营策略 [13][14] IPO预先审阅机制 - 适用企业需具备核心技术研发项目且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导向 [14][15] - 预审阶段信息不公开可保护商业秘密,但存在审核标准不统一等隐患 [16] - 需通过统一预审标准、强化中介职责及补充审核来防范风险 [17][18][19]
科创板第五套标准重启,A股或迎创新药企上市潮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8 19:17
科创板改革政策 - 证监会宣布深化科创板改革的"1+6"政策措施,包括设置科创成长层和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第五套标准上市 [1] - "1"指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精准服务技术突破大、商业前景广、研发投入高的科技企业 [1] - "6"涵盖试点引入资深专业投资者制度、扩大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等6项措施 [1] - 政策释放对科创企业的重磅支持信号,核心在于扶持优质企业、提升上市公司质量 [1] 科创板第五套标准现状 - 科创板设立时推出五套上市标准,其中第五套面向未盈利但高成长的科技企业 [2] - 109家科创板上市药企中20家通过第五套标准上市,包括君实生物、荣昌生物等 [2] - 2023年智翔金泰作为唯一以第五套标准上市企业首日破发,此后无生物医药企业通过该标准上市 [2] - 2024年以来超15家生物医药企业终止科创板IPO申请,多家选择第五套标准但未成功 [3] 生物医药行业融资环境 - 2024年A股5家生物医药企业上市,募资25.61亿元,数量和总额同比降77.27%和87.91% [3] - 2025年仅4家企业通过主板、科创板和创业板"标准一"上市 [3] - 港股2024年9家生物医药企业上市募资25.25亿元,2025年多家A股上市药企冲刺港股 [6] - 2025年6月以来7家本土药企递表赴港,包括曾谋划A股IPO未果的长风药业、轩竹生物 [6] 已上市企业表现 - 20家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公司中19家已自研45款药品获批上市 [4] - 2024年20家企业合计营收143.39亿元同比增445%,艾力斯等4家营收超15亿元 [4] - 2025年一季度19家企业营收37.8亿元同比增29.27%,艾力斯单季营收突破10亿元 [4] - 部分企业如神州细胞2024年实现盈利1.1195亿元,但多数仍亏损 [5] 创新药企发展策略 - 创新药企通过BD交易实现资金回笼,2020-2024年交易总金额从92亿增至523亿美元 [8] - 2025年初至今创新药出海交易总金额达455亿美元,首付款22亿美元 [8] - BD模式打破传统"产品获批上市后才能现金回流"的模式,缩短投资人回报周期 [9] - 行业需谨慎选择上市地点,考虑市场接受度、上市时间流程和再融资便利性 [7]
吴清官宣未盈利企业上市利好 释放哪些趋势信号?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8 14:13
科创板改革政策 - 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提出深化科创板改革的"1+6"政策措施,旨在提升制度包容性和适应性,支持优质科创企业上市 [1] - "1"是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并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于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精准服务技术突破大、研发投入高、商业前景广的企业 [1] - "6"包括试点引入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预先审阅机制、扩大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至人工智能等领域、支持未盈利企业增资扩股等六项措施 [2] 未盈利企业上市现状 - 科创板创立时率先打破A股盈利门槛约束,第五套标准允许无收入、未盈利企业上市,已支持中芯国际、百利天恒等企业 [2] - 截至6月18日,37家公司计划通过第五套标准登陆科创板,其中20家已上市,5家在审,最快的是思哲睿和必贝特 [4] - 证监会"科八条"明确支持未盈利科技型企业上市,但近期受理的两家企业仍采用有营收要求的"标准四" [3] 政策影响与受益企业 - 市场认为重启第五套标准恰逢其时,科技创新能力强、产品市场潜力大的企业将率先受益 [5] - 预计未来两年内每年有15至20家未盈利企业通过该标准上市,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6] - 行业期待政策细则明确,如对人工智能、商业航天等领域划分具体适用要求 [7] 第五套标准优化方向 - 当前标准要求预计市值不低于40亿元,主要业务需获批准且市场空间大 [7] - 建议升级技术门槛,如要求Ⅲ期临床+商业化路径明确,并加强信息披露 [8] - 投行关注是否出台行业指引,如医药行业需核心产品进入II期临床,其他行业需技术优势明显 [7] 优质未盈利企业筛选标准 - 评估维度包括核心技术(颠覆性、可持续性)、市场潜力(规模、增长前景)、商业模式(清晰可行)、团队实力(经验、执行力) [9][10][11][12] - 需严格审核技术战略匹配度,聚焦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 [13] - 深入评估研发投入效能,关注成果转化率、专利质量等指标 [14] - 审慎评估现金流管理与资本适配性,确保资金链韧性和融资渠道多元化 [15]
深度丨加大服务优质未盈利科技企业力度 稳妥恢复科创板第五套标准适用
证券时报· 2025-03-21 08:27
科创板第五套标准政策动向 - 资本市场持续加码支持优质"硬科技"企业在A股上市,释放推动未盈利科技企业上市的积极信号[1] - 稳妥恢复科创板第五套标准适用,旨在解决未盈利优质科创企业融资难题并加速创新成果转化[2] - 2024年6月"科创板八条"发布标志深化改革启动,2025年3月证监会明确支持优质未盈利科技企业发行上市[5] 第五套标准实施成效 - 第五套标准以"市值+研发"为评估核心,允许无盈利要求,已吸引20家生物医药企业登陆科创板[4] - 通过该标准上市的企业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达300亿元,2024年实现9款新药获批(含5款一类新药)[4] - 创新药领域存在"三十定律"(10年周期/10亿美元投入/不足10%成功率),但20家样本企业已显现研发成果加速兑现趋势[4] 优质企业识别机制 - 需建立科学评价体系,涵盖研发投入、技术创新/转化能力、市场前景等维度,结合财务与业务计划综合分析[7] - "硬科技"企业应具备核心技术、高增长潜力等特征,评估需转向"技术含金量+商业化前景"双维度[7] - 恢复标准将采取精准滴灌策略而非大水漫灌,推动市场自主进行风险定价[7] 市场动态与案例 - 2024年3月傲拓科技成为沪深交易所年内首单受理的科创板IPO申请[8] 科技企业发展特性 - 科技企业普遍存在业绩不确定性大、盈利周期长的特点,成功后可实现爆发式增长[10] - 需实施差异化信披制度,要求企业披露研发进度、产业化进程等关键信息以辅助投资决策[10] - 建议投资者采用组合投资策略并保持长期视角,避免短线炒作[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