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性城市

搜索文档
城市更新,让发展更具韧性
海南日报· 2025-07-02 09:18
城市更新的核心意义 - 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模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海南全省城镇化率为63.08% 海口和三亚分别达到83.52%和73.29% 需从增量建设转向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 [2] - 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重要举措 三亚卓达社区建成1500平方米养老服务中心 体现便民利民安民导向 [3] - 促进经济稳增长扩内需的有效途径 直接拉动建筑、材料、设计等产业 带动金融、物流等关联产业发展 [3] - 凸显文化自信的重要契机 保护传承历史文化 修复街区建筑 展现中华文化 [4] 海南城市更新的特色优势 - 自由贸易港政策优势 海南发布20条支持政策 叠加零关税、低税率优势 海口入围2025年中央财政支持城市名单 [5] - 良好生态环境优势 三亚"双修"工程恢复红树林湿地 博鳌东屿岛建成全国首个零碳示范区 [6] - 多元文化优势 黎苗文化、华侨文化等交融共生 海口骑楼老街融入琼剧、黎锦等非遗元素 [6] 海南城市更新的实施路径 - 打造宜居家园 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完整社区建设 加装电梯 建设口袋公园 补齐"一老一小"设施短板 [7] - 塑造韧性城市 加强防风防涝抗震能力 三亚升级排水管网 推进"平急两用"基础设施建设 [7] - 构建智慧城市 海口江东新区实现无人驾驶清扫 博鳌零碳示范区通过智慧管理平台实现零碳排放 [8] - 传承历史文化 采用"绣花"微改造保护街区风貌 市场化推进业态升级 挖掘展示文化内涵 [8]
辰安科技与清华大学等成功中标北京市应急安全领域技术支撑项目
快讯· 2025-06-12 10:51
公司动态 - 辰安科技作为联合体牵头方与清华大学等成功中标北京市应急安全领域技术支撑项目[1] - 项目名称为"韧性城市知识库与暴雨洪涝灾害韧性提升决策大模型"[1] - 项目聚焦韧性城市知识库构建与暴雨洪涝灾害韧性提升决策大模型研发两大核心任务[1] 项目内容 - 通过整合高校科研资源与企业工程化能力打造"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场景应用"一体化创新链条[1] - 项目涉及暴雨洪涝灾害韧性提升决策大模型的研发[1] - 项目包含韧性城市知识库的构建工作[1]
加大应急投资 夯实现代化治理能力基础
上海证券报· 2025-06-11 02:08
应急投资的重要性 - 应急投资是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的重要环节,体现在提升城市韧性、践行国家总体安全观以及成为经济增长新动能三个方面[1][2][3] - 应急产业具有覆盖面广、产业链长、带动力强等特点,能够带动装备制造、新材料、能源等多个行业发展,形成庞大产业集群[5] - 应急投资将扩大内需与有效投资相结合,未来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愈发显著[4][5] 应急建设现状 - 2019-2023年全国财政防灾减灾及应急管理领域支出达3.05万亿元,年均增长8.85%[8] - 2024年应急产业市场规模达2.4万亿元,预计2025年超2.8万亿元,其中应急装备产业规模突破9200亿元[9] - 应急产业呈现"国企主导、民企细分突破"格局,培育出新兴际华、中国安能、三一重工等领军企业[9] - 2024年东南亚地区采购中国应急通信设备规模增长52%[9] 技术创新进展 - 人工智能与应急产业深度融合,中国联通推出智慧应急应用体系实现智能监测与预警[10] - 新型救援装备如无人机、机器人广泛应用,在重庆山火事件中实现全流程自动化[10] - 全国部署大中型救援直升机140余架,23个省份开展航空应急救援业务[11] - 徐工集团DG101登高平台消防车刷新亚洲纪录,专门应对高层建筑火灾[11] 未来发展空间 - 韧性城市建设将带动大量投资,预计未来5年"平急两用"基础设施拉动1.95万亿元投资[13] - 2024年中国智慧城市ICT市场投资9397亿元,2028年将达1.23万亿元[14] - 应急通信行业2029年市场规模将突破1.6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11.1%[14] - 家用应急产品市场规模2024年140亿元,配备率不足5%,未来有望达1000亿元[15] - 安全培训市场2030年将突破65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10.3%[17] - 巨灾保险2024年1-8月提供9万亿元风险保障,但赔付占比仅10%,发展空间巨大[18] 重点投资方向 - 韧性城市:更新基础设施,完善城市生命线系统,智能化改造[13] - 应急装备:监测预警技术、应急通信技术、救援装备[14] - 物资储备:实现乡镇级储备库全覆盖,提升家庭应急物资配备率[15] - 应急培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推广VR技术及线上教学[16][17] - 巨灾保险:建立多渠道多层次保障机制,探索巨灾债券[18]
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 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西安日报· 2025-06-03 11:17
城市发展转型战略 - 西安常住人口净增8.94万人,再度成为"北方人口增量第一城",主城区开发强度接近饱和,GDP过万亿元[3][4] - 提出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提升"、"单极增长"转向"全域共生"、"传统治理"转向"数智赋能"的发展逻辑重构[3] - 2025年重点工作包括"深化特大城市转变发展方式机制改革",以提升功能品质为重点建设国家中心城市[5] 智慧城市与交通建设 - 西安公安交警大数据平台实现全市可视化精准感知,三环内应急处警时间缩短至5-10分钟[8] - 地铁8号线开通后运营总里程突破400公里,贯穿5个行政区和4个开发区[10] - 完成108条城市道路智慧化改造,城区通行效率提升15%,整理可盘活用地39.2万亩[10] 空间规划与产业布局 - 《西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获批复,实施"南控、北跨、西融、东拓、中优"战略[12] - 建成370余栋超5000平方米商务楼宇,诞生数十栋税收"亿元楼",形成"上下楼即上下游"产业生态圈[14] - 盘活废弃铁路改造为城市公园,市人民体育场等老建筑实现功能焕新[15]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 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提升至第18位,技术合同成交额超450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5万家[20] - 规上工业总产值9692.78亿元,增加值增长6.5%,闪存芯片和单晶光伏组件全球市占率第一[20] - 新能源汽车产量位居全国第4,形成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3][20] 民生工程与公共服务 - 2024年完成老旧小区改造158个,雨污分流改造684个,建成公共停车位1.1万个[18] - 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22所,新增学位2.3万个,建成三级养老服务设施90个[19] - 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全面启动,110个国家试点和98个市级项目惠及群众[18]
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是一项系统工程
经济观察报· 2025-05-23 18:18
城市安全韧性建设背景 - 极端天气频发给城市带来严峻考验,包括暴雨洪涝、高温干旱、台风和地震等[1] - 城市规模扩张和功能复杂化导致风险隐患增多,提升安全韧性迫在眉睫[1] - 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意见》,明确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目标,核心原则为"统筹发展和安全"[1] 城市安全韧性建设挑战 - 基础设施短板凸显,城市公共管网平均使用年限超过30年,部分超过40年[1] - 排水系统面临严峻考验,暴雨季节内涝频发,威胁市民生命财产安全[1] - 规划布局不合理,老城区建筑密度过高,影响通风采光并增加灾害救援难度[2] - 城市功能分区不合理,化工企业与居民区距离过近存在安全隐患[2] - 应急管理体系不完善,应急预案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照搬上级文件[2] - 应急救援力量不足,市民安全意识淡薄,缺乏参与安全管理的积极性[2] 城市安全韧性建设解决方案 - 基础设施层面需建立"硬件升级+数字赋能"双轮驱动模式,推进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和防洪排涝设施建设[3] - 推广装配式建筑和"平急两用"设施,构建城市安全数字孪生系统,部署智能传感器[3] - 深圳智慧管网系统将爆管处置时间缩短至15分钟,降低次生灾害风险[3] - 规划布局贯彻"韧性前置"理念,将国土空间规划、产业布局与灾害风险图深度融合[3] - 借鉴东京经验保留防灾绿地和应急通道,推行"15分钟应急生活圈"规划[3] - 应急管理体系建设需突破"条块分割",构建"大应急"指挥中枢,整合23个部门应急资源[4] - 上海城市运行数字体征系统实时监测10大类63项城市生命线指标,提升风险预警能力[4] - 救援力量建设需构建"专业队伍+社会力量"多元架构,加强消防、医疗等专业队伍装备智能化升级[4] - 成都"应急第一响应人"机制培养3.6万名持证志愿者,在社区初期处置中发挥关键作用[5] - 提升公众参与度需建立"体验式+激励型"机制,开发城市安全实景模拟游戏和VR灾害体验馆[5] - 推行"家庭应急储备积分制",借鉴东京"防灾井盖艺术计划"提升公众关注度[5] 城市安全韧性建设展望 - 韧性城市建设需坚持"全周期管理"理念,完善法治保障、激活市场活力、凝聚社会共识[5] - 目标是将城市打造成"暴雨冲不垮、地震震不塌、疫情击不倒"的生命共同体[5]
2025防灾减灾大会在杭举行
杭州日报· 2025-04-30 11:08
2025防灾减灾大会核心内容 - 大会以"创新赋能防灾减灾 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主题 聚焦最新技术发展、创新解决方案和安全应急产业现状 [5] - 杭州通过数字赋能智慧应急 深化防汛抗台等应急实践 打造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 [5] 上城区应急管理实践 - 构建"1833"工作体系和"12535"防灾减灾救灾机制 实现全区防汛防台形势安全稳定 [7] - 海绵城市改造提升排水能力30% 建成206处避灾安置场所 2024年台汛期转移安置2.7万余人 [7] - 城市内涝智能协同平台接入6万余路视频监控 耦合模型系统预测精度达92% 提供15-30分钟预警窗口期 [8] - 基础设施韧性增强30% 预警准确率达91.3% 群众防灾意识普遍提高 [8] 西湖区蒋村街道应急创新 - 首创"芯型应急安护体系" 累计处置事件4000余次 依托700余条有效线索 [10][11] - 辖区面积13.84平方公里 包含64个小区 总人口12.26万 日常隐患排查难度大 [9] - 构建"协同链""保障链""数智链"三链体系 组织公益队伍500余人次参与处置 [10][11] 钱塘区风险管理体系 - 建立"1+4"风险数据赋能体系 实现数据"查、管、存、看"四大功能 [12] - 完成7个街道100个对象外业调查 创新"网格+应急消防"监管模式 [13] - 建成30个微型消防救援站 搭建"135"和"15分钟"应急救援圈 事故指标连续3年"双下降" [14] 富阳区防汛防台成果 - 构建"三转协同"体系 2024年"暴力梅"期间累计转移超万人 江心岛群众全量转移无伤亡 [16][17] - "微哨"机制累计转移1.2万余人次 成功避险12起31人 [17] - 连续3年获评杭州市应急管理考核优秀单位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