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地经济
搜索文档
向海图强!苏宿工业园区外贸步履铿锵
新华日报· 2025-06-27 14:33
苏宿工业园区外贸表现 - 2025年一季度园区货物贸易出口同比增长48.75% [1] - 园区外贸企业通过创新研发和市场需求应对国际贸易环境变化 [1] 苏州电瓷厂(宿迁)有限公司发展 - 公司电瓷产品出口订单排期达8-10个月 [1] - 中国占据全球电瓷行业90%以上产能 国内企业200余家 国外仅10余家 [1] - 公司启动三期高端瓷绝缘子生产线项目 预计2025年年中投产 目标抢占全球高端市场 [1] - 公司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瓷绝缘子生产基地 [1] 宿迁市基础设施与政策支持 - 宿连航道和宿迁保税物流中心(B型)建设将提升企业物流效率 [2] - 宿迁推动疏港通道(北京路西延)建设 原料可从宿迁港直达 降低企业成本 [2] - 园区领导与30余家外贸企业研讨应对国际贸易形势的政策措施 [2]
深汕合作区经验走向世界!《飞地经济实践论》英文版发布
搜狐财经· 2025-06-22 23:07
中国式现代化与飞地经济模式 - 《飞地经济实践论:新时代深汕特别合作区发展模式研究》英文版发布,标志着中国破解区域发展失衡的创新方案走向国际舞台 [1][3] - 该书系统研究深汕特别合作区发展模式,提出"扶贫5 0"概念,通过建设城市带动乡村振兴,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质变突破 [5] - 深汕特别合作区是国内首个由飞出地全面主导飞入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飞地,实现了"飞得更远、更大、更彻底"的突破 [9] 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发展成果 - 深汕特别合作区地区生产总值从2018年的38 95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242 15亿元 [8] - 合作区已形成新能源汽车产业"黄金走廊",聚集近30家上下游企业,2024年出口新能源汽车超5万辆 [8] - 合作区布局了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高性能材料、智能制造装备等产业,成为深圳乃至广东汽车产业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 [8] 飞地经济的实践与创新 - 飞地经济是指两个相互独立的区域实现资源互补、经济协调发展的合作模式,深汕特别合作区是深圳与汕尾协同发展的典型案例 [6] - 合作区将深圳产业、经济、技术、市场优势与汕尾土地空间优势结合,实现深圳外溢产能发展空间拓展和周边地区产业转型升级 [6] - 合作区从三方共管到两方合作再到一方全面主导,探索出规划引领、基础先行、平台带动、产城融合的十六字实现路径 [3][9] 未来发展方向 - 深汕特别合作区将继续锚定"田园+都市"城乡融合发展路径,打造现代化产业新城和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新城 [11] - 合作区推进民生事业跨越式发展,实现农村变城市、农民变市民、老区变特区的转变 [11] -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提出要"探索完善深汕特别合作区管理体制和配套政策",为合作区未来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11]
海南自贸港跨省共建产业园
中国新闻网· 2025-06-22 09:55
跨省共建产业园模式 - 三一湘琼(海南)智造产业园采用"两头在外"模式,从境外进口二手工程设备维修再制造后出口,利用自贸港政策节省关税和运输成本[1][4] - 湘琼先进制造业共建产业园引进28个产业项目,总投资122亿元,远期产值预计达1000亿元,税收50亿元[2][5] - 广东海南先进制造业合作产业园引入企业361家,落地产业项目49个,总投资119亿元,聚焦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6] 自贸港政策优势 - 海南自贸港"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政策吸引企业,如进口料件加工增值超30%货物进入内地免征关税[4] - 三一重工单台印尼二手挖掘机经海南再制造可节省关税及运费3.2万元[5] - 企业所得税15%、个人所得税最高15%等税收优惠促进企业集聚[5] 全链条合作体系 - 儋州工业园与深圳企业合作后从27家(18家停产)发展为引进26家龙头企业,协议投资额99亿元,注册企业63家[7][11] - 深儋合作通过"政府机构—行业协会—国资平台—智库—企业"模式,四年内建成产业新高地[10] - 儋州与深农集团联合举办产销对接大会,签约23.6亿元意向订单,推动农产品供应链建设[9][10] 制度创新与生态共建 - 湘琼两省共同制定《工程机械出口二手机维修及再制造通用技术要求》,填补国内技术标准空白[12] - 琼粤产业投资基金规模10亿元,首期2亿元已备案,支持园区企业融资[13] - 儋州工业园优化审批流程,京东项目取得施工许可证仅用66天,创落地新速度[15] 区域协同发展成效 - 海南与广东、湖南合作从"单向承接"转向"双向奔赴",实现政策共享与产业资源融合[1][4] - 深圳农产品集团协助儋州打造1.1万亩农产品基地,成为其最大供应基地[15][16] - 双向孵化器促进粤琼两地创新资源共享,加速科技成果转化[13][15]
盐城:打造长三角“飞地经济”示范区
新华日报· 2025-06-11 08:28
飞地经济模式 - "飞地经济"指两个经济发展存在落差的行政地区打破行政区划限制,通过跨空间合作实现资源互补和协调发展[1] - 盐城拥有307平方公里的"上海飞地",是上海域外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和产能合作基地[1] - 盐城作为苏北唯一纳入长三角中心区的城市,具备深水良港、河海联动及大量成片建设用地优势[1] 项目发展现状 - 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为核心项目,规划面积33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新能源、新基建、新农业及新兴产业[2] - "十四五"期间该集聚区工业开票销售年均增长43.4%,规上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08.5%[2] - 常盐工业园聚焦高端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新能源及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2] - 苏盐沿海合作园区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临港制造业[2] 产业推动作用 - 2022年盐城近80%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来自长三角地区[3] - 引入正泰新能源等项目推动光伏产业链升级,带动上下游配套发展[3] - 与上海机器人研究院及上海交大合作建立研发平台,提升机器人产业创新能力[3] 区域协同机制 - 承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溢出效应,强化与南京、苏锡常、杭州等都市圈联动[4] - 产业协同方面精准对接上海产业链,承接转移和辐射[5] - 交通协同推进盐泰锡常宜轨道交通项目,融入上海港物流体系降低物流成本[5]
小商品城拟投11亿打造义乌市场飞地 负债率降至43.38%四年分红率44.76%
长江商报· 2025-06-03 06:37
业务拓展与战略布局 - 公司全资子公司以5.69亿元竞得杭州上城区1.39万平方米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拟建设义乌市场杭州飞地项目,总投资估算为10.99亿元,建设周期2-3年 [1] - 项目规划建设2栋14层商务办公楼,总建筑面积6.93万平方米,资金来源为自有资金及部分银行贷款 [2] - 公司通过飞地经济模式整合义乌产业优势和杭州数字资源,构建跨区域协同发展平台 [2] - 全球数贸中心建设全面提速,市场板块计划2025年10月开业,数字大脑2026年4月投入运营,公寓板块2026年一季度交付,商业街区2026年初竣工且蓄客达1万户 [2] 经营业绩与财务表现 - 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157.4亿元,净利润30.74亿元,较2020年分别增长3.22倍和2.32倍 [3] - 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31.61亿元(同比+17.93%),净利润8.03亿元(同比+12.66%) [3] - 资产负债率持续下降,从2021年末52.83%降至2025年一季度末43.38% [4] - 2025年一季度末货币资金42.95亿元(同比+239.13%),交易性金融资产4亿元(同比+2900.38%) [4] 市场地位与核心优势 - 义乌国际商贸城2024年日均客流22.43万人次(同比+12.15%),年吸引全球采购商超百万人次,覆盖230多个国家及地区 [2] - 2024年商品销售和市场经营业务收入135.78亿元,占总营收87%以上 [3] 股东回报与分红政策 - 2021-2024年累计分红36.65亿元,同期净利润81.89亿元,整体分红率44.76% [4] - 2024年单年分红18.1亿元,创历史新高 [4]
三十个村结伴“飞”来岔路村
辽宁日报· 2025-06-02 09:29
飞地经济发展模式 - 岔路村通过"飞地经济"模式吸引周边5个村庄投资建设草莓大棚,实现资源共享和产业协同 [1] - 2019年11个临近村投入470万元扩建29座大棚,形成"你投资我经营"的合作机制 [2] - 截至2025年该模式已扩展至21个乡镇30个村,建成1000亩小浆果基地,年产310吨浆果 [2] 产业规模与经济效益 - 2024年岔路村人均收入达2.3万元,村集体收入150万元,较2018年首年分别增长约11倍和3.4倍 [1][2] - 单个种植户康杰通过7座大棚实现年收入60万元,村民周成福承包两座草莓棚年收入超10万元 [1][3] - 冷链物流体系包含400吨冷库,支撑产品销往全国市场 [2] 产品创新与市场拓展 - 2024年推出"巢仁"五色彩莓系列,截至2025年4月销售额突破500万元 [3] - 电商渠道推动彩色草莓订单量激增,计划进一步开发"七彩草莓"新品种保持市场领先 [3] - 丹东市复制该模式建成58个小浆果产业园区,形成跨区域产业联合体 [3] 初始投资与基建 - 2018年获得政府200万元启动资金,初期建设15座高标准温室大棚 [2] - 首年即实现村集体收入33.9万元,带动村民增收200余万元 [2] - 通过村民代表大会5次讨论确定小浆果产业发展方向 [1]
黑龙江—浙江园区合作交流会召开
搜狐财经· 2025-06-01 09:12
黑龙江与浙江园区合作交流会 - 黑龙江与浙江在资源禀赋与产业优势上高度互补,黑龙江承载"中华大粮仓"的生态与资源底蕴,浙江引领"数字经济"的创新活力 [1] - 两省合作响应"东北振兴"与"共同富裕"战略,以园区为载体推动经贸合作,黑龙江省92个开发区加速构建"4567"现代化产业体系 [1] - 浙江开发区以占全省7%的土地面积贡献70%的规上工业增加值,数字经济与民营经济领跑全国 [1] 合作项目与成果 - 2024年浙江企业在黑龙江新签约项目103个,签约额244.81亿元,实际到位资金58.24亿元 [1] - 浙江省开发区研究会与黑龙江省开发区协会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绍兴柯桥经开区与海林经开区达成共建合作 [2] - 黑龙江省浙江商会累计在黑龙江投资约3000亿元,促成农产品深加工、智能制造等领域合作 [2] 合作模式与未来方向 - 提出"飞地经济"与"反向飞地"模式,浙江企业在黑龙江建生产基地,黑龙江企业在浙江设研发中心 [3] - 未来合作可聚焦数字经济、绿色农业、冰雪经济等领域,例如黑龙江借浙江电商平台推广"黑土优品",浙江利用黑龙江冰雪资源开发文旅项目 [2] - 两地企业通过互访互学强化互动,以"以商引商"模式增强项目可行性 [2]
沪苏“飞地经济”合作新模式:以重大项目牵引产业链升级
第一财经· 2025-05-30 18:19
沪苏合作产业园区发展现状 - 沪苏大丰产业联动聚集区已开发4平方公里,跨域交通为核心优势,距大丰高铁站车程25分钟,融入上海"一小时经济圈"[1] - 聚集区重点聚焦新能源、新基建、新农业三大产业,2023-2024年规上开票销售均超100亿元,2024年税收1.31亿元(同比+24.8%)[1] - 依托上海企业资源,聚集区落地正泰新能源(30亿元)、泓顺硅基半导体材料(7亿元)、新时代节能科技(5.8亿元)等重大项目[1] 重点企业运营数据 - 正泰新能源盐城基地2021年投产,规划4GW电池与10GW组件产能,2024年产值62亿元、开票销售92亿元、税收0.95亿元[2] - 光伏行业产能过剩背景下,正泰盐城基地整体开工率80%(盐城基地达91%)[2] - 修实生物医药通过跨域协作将多肽生物合成成本降至原先1/5至1/10,与长三角多家上下游企业深度合作[4] 跨区域合作模式 - 聚集区运营核心为沪苏互通,通过顶层规划(20+专项协同)、基础设施共建、重大项目招引(2023年签约118个亿元以上项目)推进长三角联动[2][3] - 大丰区规划康养产业基地,承担上海域外农场功能,与南京大学、青岛大学共建低碳产业研究院和海洋风电研究院[3] - 南通市北高新区300余家科创企业中40%来自上海,60%与上海有产业链合作,70%与上海高校院所创新协作[4] 区域经济协同效应 - 南通市北高新区2024年GDP产值290亿元,主导汽车电子、集成电路、生命大健康等产业,重点发展"芯片+药片"新兴产业[4] - 高新区区位优势显著,距南通机场30分钟车程、高速枢纽15分钟车程,融入上海苏州"半小时经济圈"[3] - 飞地经济模式通过产业链协同降低供应链成本,为企业国际化奠定基础[4]
小商品城: 关于全资子公司竞得土地使用权暨建设运营的公告
证券之星· 2025-05-29 17:13
土地使用权竞得情况 - 公司下属全资子公司商博南星以56,871万元竞得杭州景芳三堡单元JG1203-28地块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 [1] - 地块位于上城区景芳三堡单元,出让面积13,921平方米,建筑面积48,723.5平方米,土地用途为商业商务用地,出让年限40年 [1] 项目基本情况 - 项目暂命名为商城杭州飞地项目,用地面积13,921平方米(约20.88亩),总建筑面积69,273平方米 [2] - 地上计容面积48,723平方米,包括自持办公11,200平方米、可售办公18,490平方米、可售商业3,890平方米等 [2] - 规划建设2栋14层商务办公楼,T1楼布局义支付全球总部、Chinagoods技术研发中心、浙江智库等核心机构,T2楼规划800平方米商业大平层 [2] - 项目建设周期2~3年,总投资估算10.99亿元,资金来源为公司自有资金及部分银行贷款 [2] 战略布局与协同发展 - 公司将在杭州设立义支付全球总部、Chinagoods技术研发中心、浙江智库等机构,形成数字经济生态体系 [4] - 依托义乌小商品产业优势和杭州数字创新资源,通过飞地经济模式搭建产业链接平台,促进低空经济、跨境电商、智能物流等领域发展 [4] - 通过人才引进和技术输送,持续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4] 项目建设内容 - 地下建筑20,550平方米,机动车车位488个 [2] - 工程建设其他费用约4.37亿元,财务费用约0.76亿元 [2]
深博(福田)产业园破土动工
广州日报· 2025-05-29 03:03
项目概况 - 粤港澳大湾区"飞地经济"创新示范项目深博(福田)产业园在惠州博罗县园洲镇正式破土动工,由深圳福田区与惠州博罗县共建,构建"福田研发+博罗制造"产业协同新模式 [1] - 项目总占地300亩,首期开发100亩,规划建设22栋4层高标准厂房,单栋面积4000—9600m²,首层7米层高,标准层5—6米,3吨/平方米承重标准,配备3吨载重货梯及7米超宽吊装口 [1] - 首期工程预计2026年3月投产 [1] 区位优势 - 产业园坐落于博罗县园洲镇,交通网络发达,周边济广、惠肇、莞深高速环绕,30分钟通达东莞、惠州主城区,1小时可达广州、深圳中心区,形成"半小时深莞惠生活圈+1小时广深港经济圈" [1] 运营模式 - 创新采用"总部研发+生产制造""本地+异地"的"飞地经济"模式,依托深圳福田的产业资源与惠州博罗的土地成本优势 [1] - 实现两地"同规划、同政策、同招商、同服务、同受益"的"五同"机制,入驻企业可叠加享受福田区与博罗县的双重政策支持 [1] - 政策支持包括福田区100万元/年租金补贴、20亿元产业基金扶持等,以及人才、住房等要素资源倾斜 [1] 配套设施 - 园区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空间,规划建设1000人多功能食堂、酒店式公寓、篮球和羽毛球场等配套设施,并引入银行、便利店等商业服务,形成15分钟生活圈 [2] - 特别配备1300m²商业综合体,提供餐饮、医疗等一站式服务,员工通勤成本降低60% [2] - 智慧园区系统整合人脸识别、智能停车等功能,安全管理效率提升3倍 [2] 产业生态 - 园区所在的惠州博罗产业园已形成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集群,与深圳光明科学城、东莞松山湖形成产业联动 [2] - 一期厂房意向签约率达30%,欣旺达新能源等龙头企业已率先入驻,二期建设正全面提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