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AS
搜索文档
Why This Under-$5 Chipmaker Could Ride the EV and ADAS Boom
Yahoo Finance· 2025-10-01 03:17
公司股价与评级 - Craig-Hallum分析师Anthony Stoss重申买入评级和6美元目标价 [1] - 股价年初至今下跌1% 但大幅跑输标普500半导体行业指数 [1] - 股价从4月低点1.6美元反弹 8月初公布业绩后上涨超过5% 目前交易于52周区间1.53美元至5.57美元的中部 [2] 产品与技术进展 - 公司在第二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中更新了雷达芯片组和视觉产品的设计中标进展 旗舰77吉赫兹雷达芯片组获得投资者积极反馈 [3] - 多项产品预计于2025年末开始生产 并持续至2026年 [3] 战略收购与市场机遇 - 公司以2000万美元现金和1000万美元基于业绩的付款收购感知软件公司emotion3D GmbH [4] - 此次收购使公司有机会进入汽车软件领域 该市场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830亿美元规模 [4] 公司业务概况 - 公司为汽车行业设计并制造下一代半导体、光子学和软件平台 [5]
蓝特光学(688127):深耕精密光学多年 多领域深度布局驱动长期增长(更新)
新浪财经· 2025-09-30 16:30
公司概况与财务表现 - 公司深耕精密光学行业三十余年,掌握光学冷加工、热模压等核心技术,形成光学棱镜、玻璃非球面透镜和玻璃晶圆三大产品线 [1][2] - 公司下游应用从智能手机拓展到汽车、AR等多个领域,产品被应用于多个头部终端厂商 [2] - 2024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2.5%,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10.3% [2] - 预计公司2025年-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4.6亿元、18.7亿元和23.3亿元,同比增长41%、28%和25% [6] 玻璃非球面透镜业务 - 玻璃非球面透镜能简化光学系统结构,提高成像质量与光学效率,是ADAS镜头、激光雷达的核心部件 [3] - 在汽车领域,智驾下沉将拉动玻璃非球面透镜需求增长;在手机领域,玻塑混合镜头被高端旗舰机型采用 [3] - 在光通信领域,玻璃非球面透镜正逐渐替代传统硅透镜,成为高端光模块的关键元件 [3] - 以运动相机、全景相机为代表的手持影像设备市场快速发展,玻璃非球面透镜需求旺盛 [3] - 玻璃非球面透镜制造具备高技术壁垒,全球仅少数厂商掌握,公司作为头部厂商充分受益于下游需求增长 [1][3] 光学棱镜业务 - 微棱镜是潜望式长焦实现变焦的关键部件,自iPhone 15系列发布后,潜望长焦基本成为旗舰机型标配 [4] - 潜望长焦搭载机型正从旗舰机型快速下沉,同时以“三合一”为代表的棱镜升级有望成为高端旗舰机型的光学创新趋势 [4] - 微棱镜产品工艺复杂,全球具备高端微棱镜量产能力的厂商屈指可数 [4] - 公司是A客户核心棱镜供应商,技术能力行业领先,将充分受益于潜望长焦的下沉及升级趋势 [1][4] 玻璃晶圆业务 - 玻璃晶圆是AR光波导方案的核心原材料,其性能直接影响AR设备的显示效果和光学性能 [5] - 公司已推出可导入衍射光波导全彩量产方案的玻璃晶圆产品,并与国内外多家光波导厂商达成广泛合作 [5] - 随着AR眼镜放量及光波导技术成熟,公司玻璃晶圆业务有望快速起量 [1][5] - 玻璃晶圆还可用于半导体封装的中介层和基板层,有望成为下一代半导体先进封装的关键材料 [5]
三个学霸85后上海造硬件,干出350亿香港IPO
搜狐财经· 2025-09-26 21:25
上市概况 - 禾赛科技完成近四年内规模最大的中概股回港IPO,通过秘密递表方式在港交所实现“美股+港股”双重主要上市 [1][3] - 上市首日股价表现强劲,开盘价229.2港元,收盘价234港元,盘中最高触及244港元,较发行价212.80港元上涨超14%,市值突破350亿港元 [1][4] - 公司IPO共发售1955万股,募资总额约41.6亿港元(约38亿元) [3] - 公开发售部分获得168.65倍超额认购,国际发售部分获得14.09倍超额认购 [6] - 六家基石投资者合计认购542.12万股,价值约11.54亿港元,占发售股份总数的27.73%,其中高瓴旗下HHLR认购5000万美元为最大基石投资者 [3][6] - 公司是首家通过港交所“科企专线”成功上市的企业,从递表到上市仅约半个月时间 [6][7][8] 业务与市场地位 - 公司是全球激光雷达行业龙头,产品主要应用于ADAS、L4级自动驾驶及机器人三大领域 [8] - 在ADAS领域,前向AT系列产品已获得24家主机厂超过120个车型的量产定点,包括理想全系AD MAX车型、小米SU7和YU7等 [10][11] - 在L4自动驾驶领域,客户包括萝卜快跑、文远知行、小马智行等头部公司,并在上市前新签美国头部Robotaxi公司(推测为Waymo)超4000万美元订单 [13] - 机器人领域产品包括JT系列和XT系列,客户有宇树、维他动力、星动纪元等,成为车用激光雷达外的第二增长曲线 [15] - 按Yole Group报告,公司在全球车载激光雷达、ADAS激光雷达及L4自动驾驶激光雷达市场中市占率均排名第一 [18] - 2025年上半年激光雷达总交付量达54.79万台,同比增长276.2%,已超过2024年全年水平 [18] 财务表现 - 2022年至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2.03亿元、18.77亿元、20.77亿元,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为12.3亿元,同比增长50.5% [19][21] - 产品收入占总收入主导,2024年占比达94.66% [19] - 2022年至2024年毛利分别为4.7亿元、6.6亿元、8.8亿元,毛利率分别为39.2%、35.2%、42.6%,2025年上半年毛利为5.2亿元,毛利率提升至47.9% [23] - 2025年上半年实现扭亏为盈,净利润2653.7万元,其中第二季度净利润达4409万元 [24] - 2022年至2024年净亏损分别为3.01亿元、4.76亿元、1.02亿元 [27] - 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短期投资为28.45亿元 [29] 研发与产能 - 公司高度重视研发,激光雷达产品核心器件超90%为自研 [26] - 2022年至2024年研发投入分别为5.55亿元、7.91亿元、8.56亿元,占同期收入比例分别为46.2%、42.1%、41.2%,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3.83亿元,占比31.1% [26] - IPO募资净额约50%将用于研发,35%用于扩大产能,5%用于业务发展,10%用于营运资金及一般企业用途 [39] 行业前景 - 全球激光雷达行业收入从2020年3亿美元增至2024年16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57.8%,预计2029年达173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61.7% [41] - 中国激光雷达市场规模增长显著,ADAS领域激光雷达收入从2020年1亿美元增至2024年1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104.1%,预计2029年达12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63.6% [43] - 机器人领域激光雷达收入从2020年2亿美元增至2024年6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29.4%,预计2029年达51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56.3% [43] 创始团队与股权 - 公司由三位85后博士联合创立,CEO李一帆(1986年)、CTO向少卿(1985年)和首席科学家孙恺(1985年) [29][31][33] - 三位创始人合计持股约20.4%,拥有约71.84%的投票权,按上市后市值约320亿元计算,每人身价均超过20亿元 [39] - 公司成立于2014年,最初专注气体检测激光雷达,2016年转向车载激光雷达市场,2023年登陆纳斯达克成为“中国激光雷达第一股” [35][37]
高盛:首予禾赛-W“买入”评级 目标价281港元
智通财经· 2025-09-23 13:54
行业趋势 - 激光雷达在中国市场加速普及 2026至2027年开始在全球车企实现大规模量产 [1] - 预测2030年海外ADAS激光雷达出货量达300万台 相当于中国市场2025年规模 [1] 公司评级与目标价 - 首次给予禾赛H股买入评级 目标价281港元 [1] - 美股目标价由26.3美元上调至36美元 评级为买入 [1] 财务预测 - 预测2030年海外ADAS客户为禾赛贡献10%出货量 20%收入 23%毛利 [1] - 海外产品毛利率较国内产品高10个百分点 [1] - 预测2030年收入达140亿元人民币 净利润达30亿元人民币 [1] - 净利润率达21% [1] - 将2026至2027年净利润预测上调11%至17% [1]
速腾聚创(2498.HK)半年报点评:业绩改善显著 新业务增长强劲
格隆汇· 2025-09-17 19:28
财务表现 - 2025H1实现营业收入7.83亿元 同比增长7.7% [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1.51亿元 同比减亏43.9% [1] - 毛利率从去年同期的13.6%提升至25.9% [1] ADAS业务 - 2025H1 ADAS激光雷达产品收入5.00亿元 [1] - ADAS激光雷达销量22.05万台 同比-6.0% 2025Q2出货量12.38万台 同比+4.6% [1] - ADAS激光雷达单价从去年同期的约2600元降至2300元 [1] - ADAS激光雷达毛利率从去年同期的11.2%提升至17.4% [1] - EM平台获得8家汽车整车厂共45款车型量产定点 其中全球领先新能源汽车整车厂贡献32款车型定点 [1] 机器人业务 - 机器人及其他领域激光雷达产品收入2.21亿元 [1] - 机器人激光雷达销量从2024年同期的8900台激增至4.63万台 同比增幅420.2% 2025Q2销量3.44万台 同比+631.9% [1] - 机器人激光雷达毛利率从去年同期的26.1%提升至45.0% [1] - 与库犸科技签订三年120万台全固态激光雷达战略合作协议 [1] - 与北美COCO Robotics 北美2家头部外送平台 国内美团 新石器 白犀牛等企业建立深度合作 [1] Robotaxi业务 - E平台全固态激光雷达E1实现量产 成为行业首个大规模商业化全固态激光雷达 [2] - EM4+E1产品组合与全球8家头部Robotaxi客户完成量产验证 覆盖全球L4领域超90%领先企业 [2] - 预计年底头部Robotaxi客户启动"EM4+E1"量产落地 全年出货量达万台级别 [2] - 北美硅谷头部Robotaxi及Robotruck公司计划年底扩大搭载E1 EM4激光雷达的车队规模 [2] 业绩展望 - 预计2025/2026/2027年分别实现收入24.33/37.39/52.21亿元 [2] - 预计2025/2026/2027年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1.8/0.63/4.03亿元 [2]
大行评级|摩根大通:上调速腾聚创目标价至53港元 评级升至“增持”
格隆汇· 2025-09-11 14:25
评级与目标价调整 - 摩根大通将速腾聚创评级由"中性"升至"增持" 目标价由28.6港元上调至53港元 [1] - 新目标价相当于未来一年预测市销率5倍 [1] 业务增长驱动因素 - 中国新能源汽车ADAS LiDAR采用加速推动需求增长 [1] - 机器人应用领域(包括机器人割草机、无人驾驶出租车和物流机器人)对LiDAR产生强劲需求 [1] 财务与运营预测 - 2025至2027年LiDAR总出货量预测分别为83.6万、180万、280万单位 [1] - 2025-2027年出货量复合年增长率达74% [1] - 约30%出货量来自机器人应用领域 [1] - 综合毛利率预计稳定在28%左右 [1] - 2025年预计净亏损约8600万元 [1] - 2026年调整后净利润预测1.87亿元 [1] - 2027年调整后净利润预测4.93亿元 [1] 投资价值重估 - 更广泛的LiDAR应用前景和未来上行空间支持估值重估 [1]
小摩:升速腾聚创(02498)评级至“增持” 目标价上调至53港元
智通财经网· 2025-09-11 13:51
评级与目标价调整 - 投资评级由中性升至增持 目标价由28.6港元大幅上调至53港元 相当于未来一年预测市销率5倍 [1] 行业需求前景 - 激光雷达需求在2025年、2027年、2030年预计分别达到310万单位、690万单位、1210万单位 渗透率分别为20%、33%、44% 较今年第二季度的18%有所提升 [1] - 机器人应用领域需求强劲 包括机器人割草机、无人驾驶出租车、物流机器人和矿用卡车 [1] - 公司从机器人割草机单一客户获得重大订单达120万单位 而2024年机器人激光雷达出货量仅为2.4万单位 [1] 公司财务与运营预测 - 2025年至2027年激光雷达总出货量预计为83.6万单位、180万单位、280万单位 复合年增长率达74% 其中约30%来自机器人领域 [2] - 2025年ADAS及激光雷达出货量预计为58万单位 2026年、2027年将分别增长124%、60%至130万单位、210万单位 [2] - 综合毛利率预计在2025年至2027年稳定在28%左右 [2] - 2026年、2027年调整后净利润预计分别为1.87亿元人民币、4.93亿元人民币 [2] - 2026年至2027年总收入预计分别为32亿元人民币、47亿元人民币 机器人领域占比分别为36%、33% [2] 市场份额与产品进展 - 2025年至2027年各年中国市场份额预计分别为19%、25%、30% [2] - EMX产品将从2025年下半年开始量产 [2] 预期调整与估值重估 - 2026年至2027年激光雷达出货量预估分别上调15%、39% 反映对ADAS、激光雷达和机器人激光雷达需求的更乐观展望 [2] - 2026年至2027年调整后净利润预测分别较此前高出19%、72% 主要由于毛利率改善优于预期 [2] - 鉴于更广泛的激光雷达应用前景和未来上行空间 公司值得进行估值重估 [1]
小摩:升速腾聚创评级至“增持” 目标价上调至53港元
智通财经· 2025-09-11 13:51
投资评级与目标价调整 - 投资评级由中性升至增持 目标价由28.6港元大幅上调至53港元 相当于未来一年预测市销率5倍 [1] 行业需求与渗透率展望 - LiDAR需求预计在2025年、2027年、2030年分别达到310万单位、690万单位、1210万单位 渗透率分别为20%、33%、44% 对比今年第二季度的18% [1] - 机器人市场贡献强劲需求 包括机器人割草机、无人驾驶出租车、物流机器人和矿用卡车 [1] - 机器人割草机领域从单一客户获得120万单位重大订单 对比2024年机器人LiDAR出货量仅2.4万单位 [1] 公司出货量与市场份额预测 - 2025至2027年LiDAR总出货量预计为83.6万单位、180万单位、280万单位 复合年增长率74% 约30%来自机器人领域 [2] - 2025年ADAS及LiDAR出货量预计58万单位 2026年、2027年分别增长124%、60%至130万单位、210万单位 [2] - 2025至2027年各年中国市场份额预计分别为19%、25%、30% EMX将从2025年下半年开始量产 [2] - 2026至2027年LiDAR出货量预估分别上调15%、39% 反映对ADAS和机器人LiDAR需求更乐观展望 [2] 财务表现与盈利能力 - 2025至2027年综合毛利率预计稳定在28%左右 [2] - 2026年、2027年调整后净利润预计分别为1.87亿元人民币、4.93亿元人民币 [2] - 2026至2027年总收入预计分别为32亿元人民币、47亿元人民币 机器人领域收入占比36%、33% [2] - 2026至2027年调整后净利润预测较此前分别上调19%、72% 主要因毛利率改善超预期 [2] 业务进展与估值驱动因素 - 基于数字化LiDAR平台 在ADAS和机器人领域获得增量设计订单并提高利润率 [1] - 出货量加速增长预计推动2026年实现正净利润 [1] - 更广泛的LiDAR应用前景和未来上行空间支持估值重估 [1]
中国智能驾驶芯片:助力汽车智能化 -对地平线和黑芝麻智能的首次覆盖--China Smart Driving Chip_ Powering Auto Intelligence - Initiation with OP on Horizon Robotics and UP on Black Sesame
2025-09-04 23:08
**行业与公司** - 行业:中国智能驾驶芯片行业,聚焦L2+及以上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芯片市场[1][12] - 公司:地平线(Horizon Robotics)和黑芝麻智能(Black Sesame),均为中国本土智能驾驶芯片供应商[1][3][4] **核心观点与论据** **行业增长驱动** - 中国智能驾驶芯片市场规模预计从2025年到2030年以40%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增长,2030年达到154亿美元[2][12][38] - L2+及以上功能渗透率将从2024年的13%升至2030年的88%,主要受益于消费者需求(70%以上消费者认为ADAS重要)和OEM竞争[12][18][34] - 外包芯片市场(TAM)2030年达94亿美元(占整体市场的61%),25-30年CAGR为39%,尽管部分OEM尝试自研芯片,但第三方供应商仍占主导[2][13][83] **地平线竞争优势** - 硬件-软件集成模式:通过算法与芯片协同优化,降低成本(比英伟达方案低100-200美元/车)、加速迭代,并为OEM提供10-20%净利润提升空间[3][8][129] - 市场地位:2024年L2+ SoC车辆份额达30%,预计2030年占外包L2+及以上市场份额29%[3][119][123] - 财务健康:2024年末现金储备154亿元人民币,研发投入充足(年研发预算40-60亿元),预计2027年实现盈利,2030年净利润率达29%[120][121][130] **黑芝麻智能的挑战** - 缺乏软件能力:无法提供用户友好开发平台,客户获取速度慢于地平线[5][9] - 研发压力:当前现金仅支持1-2年研发,需频繁融资可能稀释股东价值,2024年L2+份额仅9%[5][9][104] - 评级Underperform,目标价16港元(潜在下跌15%)[1][5][10] **其他关键内容** **OEM自研芯片的有限影响** - 仅年产量超过150万辆的OEM(如比亚迪、特斯拉)可能经济可行地自研芯片,预计203年仅40%市场受自研影响[13][68][80] - 第三方供应商因专业化、规模效应和更快迭代速度仍具优势[13][68] **技术标准与细分市场** - L2+(高速NOA)芯片需求80-200 TOPS,成本100-200美元;L2++(城市NOA)需求200-1000 TOPS,成本200-1000美元[31][32] - 软件市场增长较慢(25-30年CAGR 19%),2030年达30亿美元,因OEM更倾向于自研软件[57][59][86] **竞争格局** - 英伟达目前主导L2++外包市场,但地平线凭借J6系列(2025年量产)可能挑战其地位[90][94][104] - 移动调制解调器历史表明,功能标准化后第三方供应商将整合市场(如高通、联发科)[73][76] **数据与单位换算** - 地平线目标价15港元(56%上行空间),市值1333亿港元;黑芝麻目标价16港元(市值120亿港元)[6][10] - 2024年中国电动车渗透率46%,预计2030年达90%[15][17] **风险与争议** - 地平线面临OEM自研芯片竞争,但分析师认为其集成模式和成本优势可维持份额[127][129] - 盈利时间表(2027年盈亏平衡)和现金消耗是关键关注点[120][130] **潜在增长点** - 地平线可能拓展机器人芯片和全球市场(通过合资企业),这些未在当前估值中体现[3][8][121] **注**:所有数据引用自原文ID,单位已统一转换为美元或人民币(1美元≈7.2人民币)。
豪威集团(603501):上半年业绩稳健;维持“买入”评级
新浪财经· 2025-09-03 08:39
财务业绩 - 2025年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长15%至140亿元人民币 毛利率稳定在30.5% 同比提升1.3个百分点 [1] - 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48%至20亿元人民币 净利率提升至14.5% 去年同期为11.3% [1] - 预计2025/26财年收入同比增长18%/25% 净利润增长24%/50% [1][3] 业务板块表现 - 核心业务CIS销售额达103亿元人民币 创历史新高 同比增长11% [1] - 汽车CIS收入38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30% 占CIS板块收入37% [2] - 手机CIS收入同比下滑19% 主要因产品周期转换及中国市场复苏缓慢 [2] - 新兴物联网CIS收入同比大幅增长249%至12亿元人民币 医疗CIS同比增长68%至4.43亿元人民币 [3] - 安防CIS同比增长17%至8.27亿元人民币 受益于高端产品渗透及需求复苏 [3] 市场驱动因素 - 汽车CIS增长受ADAS渗透率提升与座舱影像需求驱动 全球市场份额约30% [2] - 新兴物联网CIS受益于运动相机、XR及机器视觉需求提振 [3] - 中国"智驾平权"政策推动汽车CIS发展 预计2025/26年该业务同比增长40% [2] 未来展望 - 预计2025年新兴物联网CIS与医疗CIS分别保持230%/50%的高速增长 [3] - 2026年手机CIS业务有望恢复增长 因2亿像素传感器客户渗透及新品出货 [2] - 2026年净利润增速预计达50% 因手机CIS新品上量及利润率改善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