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IPO
icon
搜索文档
中伟新材(2579.HK)今起招股,每股招股价34港元-37.8港元
格隆汇· 2025-11-07 10:44
根据招股书,中伟新材的客户群涵盖新能源材料、电池、汽车和消费电子行业的领先企业。官网资料显 示,中伟新材的客户包括宁德时代、特斯拉、比亚迪、丰田、LG化学、三星SDI、SK集团电动车电池 公司SK on等。 中国电池原材料供应商中伟新材(2579.HK)今日起至下周三(11月12日)招股,发售1.04亿股H股,香港公 开发售占10%,国际配售占90%;每股招股价介乎34港元至37.8港元,集资最多39.4亿港元(绿鞋前)。一 手200股,入场费7636.24港元。该股预期11月17日上市。联席保荐人包括摩根士丹利及华泰国际。公司 拟将所得款项中,约50%用于扩大生产及供应链能力;约40%用作新能源电池材料的研发及数字化推 进,及约10%用作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企业用途。 中伟新材此次IPO共引入9名基石投资者,包括贵州新型工业化基金、厦门国贸(600755.SH)旗下宝达投 资、中创新航(3931.HK)、东圣先行科技及国泰君安证券投资(香港)、North Rock基金、上海高毅及华泰 资本投资有限公司、湖南兴湘新兴产业母基金、蓝思科技(300433.SZ)附属蓝思香港以及欣旺达电子 (300207.SZ),合 ...
美国的“明星独角兽”:私募规模更大,为何还要IPO?
华尔街见闻· 2025-11-07 07:57
今年,美国大型初创公司的私募融资活动远比IPO活跃。 根据彭博和PitchBook的数据,截至11月4日,规模超10亿美元的私募融资交易达21起,总额1080亿美元;而同等规模 的IPO仅10起,募资133亿美元。 在人工智能和科技巨头 aspirants 的推动下,从OpenAI到Databricks等公司在私募市场获得了巨额融资和高昂估值。然 而,对于投资者而言,一个核心问题依然存在:既然私募市场如此慷慨,这些公司为何最终仍要走向公开市场? 答案在于时机和战略选择。Baillie Gifford的私募公司投资者Chris Evdaimon表示,这些公司"明天就可以上市",但它 们选择保持私有状态,以便在不受公众审视的情况下投资于亏损业务或进行并购。 尽管如此,银行家和投资者普遍认为,这些公司最终会进行IPO。此举并非单纯为了迎合市场时机,而是为了在自身 发展的巅峰时刻,从一个"实力地位"出发,实现价值最大化。 IPO为何仍是终局? 当前,许多初创公司倾向于保持私有化,部分原因是投资者愿意在其盈利前为增长提供资金。Evdaimon指出,"目 前,私募市场正在奖励增长。" 此外,日益增多的非公开股权出售,也为 ...
投行业务回暖下,头部券商IPO“存货”更多
第一财经· 2025-11-06 20:21
274家拟IPO企业主要分布在哪些券商手中? 今年以来,IPO、并购重组等市场回暖。在此背景之下,券商投行业绩也同比呈现增势。 根据Wind数据,今年前三季度,44家有可比数据的上市券商,合计实现投资银行业务手续费净收入 252.94亿元,同比增长22.94%。逾六成券商的投行业务手续费净收入同比增长。其中,头部券商的投行 收入增势较佳;而中小券商则呈现分化状态,有些投行收入增长强劲,有些的投行收入则大幅缩水。 IPO是支撑券商投行业绩的核心支柱之一。今年以来,IPO市场相较去年回暖明显,新增受理了197单 IPO申请,大幅超过去年全年的77单。今年新增受理项目中,逾六成申报在北交所上市。 目前有274单IPO项目处于审核状态,中信证券(600030.SH)保荐的IPO项目最多,中信建投 (601066.SH)手中在审项目数量位居第二,申万宏源承销保荐则以保荐北交所项目较多而位居前列。 除了国投证券外,其余保荐IPO项目超过10单的券商,保荐的项目多申请在沪深交易所上市。 前三季度投行业务回暖 券商投行业务主要业绩驱动因素包括股票、债券及并购业务的承销保荐费及财务顾问费等。 根据Wind数据,今年以来,境内市 ...
国亮新材IPO临考:隐藏2.4亿债务,超产踩环保红线
中国能源网· 2025-11-06 17:23
IPO审核与募资计划 - 公司将于2025年11月7日接受北交所上市委审核,IPO进程已历时16个月 [1] - 公司计划通过IPO募集资金1.75亿元,用于滑板水口产线技术改造、年产5万吨镁碳砖智能制造、年产15万吨耐材用再生料生产线建设及补充流动资金 [1] 财务业绩表现 - 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9.37亿元、9.84亿元和9.05亿元,同比变动5.00%和-8.09% [3] - 同期净利润分别为4036.80万元、8379.83万元和7096.49万元,同比变动107.59%和-15.31% [3] - 2024年全年扣非后归母净利润预计为6011万元,同比下滑超过20% [3] - 业绩波动与下游钢铁行业景气度高度相关 [3] 债务与应收账款状况 - 公司债务总额从2022年的2.15亿元变化至2025年上半年的2.30亿元,债务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短期债务从1.33亿元降至1.13亿元,长期债务从8184.33万元增至1.16亿元 [4] - 报告期各期末,公司资产负债率分别为55.25%、52.12%、52.24%和49.79%,持续高于行业平均水平(44.10%、43.77%、43.66%和44.20%) [4] - 应收账款账面价值持续高企,报告期各期末分别为44,228.52万元、48,098.00万元、48,101.54万元和48,435.99万元,占流动资产比例均在40%以上 [4] 市场与区域集中风险 - 公司主营业务收入高度依赖河北省内市场,报告期内占比分别为77.35%、76.83%、79.96%和81.35%,且呈增长趋势 [5] - 2024年河北省粗钢产量同比下滑5.1%,比全国均值多跌1.3个百分点 [7] - 公司在华东地区等省外市场毛利率长期处于低位甚至为负 [7] - 公司面临北京利尔、濮耐股份等上市公司在河北市场的竞争挤压 [3][7] 产能与行业矛盾 - 报告期内,公司产能利用率分别为93.55%、86.81%、86.77%和96.41%,呈波动趋势 [7] - 公司计划通过IPO募资新增5万吨镁碳砖及15万吨耐材用再生料产能,但与行业趋势存在矛盾:2024年全国粗钢产量已由2020年的10.65亿吨降至10.05亿吨,钢企通过提升炉龄压缩耐材更换频次 [7] 环保与生产合规 - 2025年1-9月,公司镁碳砖车间实际产量8.5万吨,超过环评批复核定产能8万吨/年,超产比例6.31% [8] - 公司存在2025年度实际产量超过环评批复核定产能30%的风险 [8] - 公司于2025年10月31日修订《生产管理办法》,规定若全年累计产量超过环评核定产能的29%立即停产 [8] 公司治理与股权结构 - 实控人董国亮、赵素兰夫妇直接加间接控制公司80.22%的表决权 [9] - 实控人之子董金峰持有公司3.79%的股份且为一致行动人,但未被认定为实际控制人,北交所对此提出问询 [9] - 公司存在亲属任职情况,董事兼总经理及副总经理兼财务负责人均为实控人亲属 [9]
海辰储能三冲IPO:业绩扭亏或只是仰赖政府补贴 贸易应收款项周转天数高达七个月 与行业龙头的纠纷待解
新浪财经· 2025-11-06 16:56
出品:新浪财经上市公司研究院 作者:光心 10月27日,海辰储能再次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这是公司在2023年7月于A股辅导备案又撤回、今年3 月港交所递表失败后的第三次冲刺IPO尝试,此次递表的联合保荐人为华泰国际、中信证券、农银国 际、中银国际。 近年公司业绩增速惊人,2022年至2024年营收复合增速近90%,2024年归母净利润也实现扭亏。然而, 细拆公司业绩发现,公司2024年核心毛利来自美国,受国际贸易政策影响较大,且当年归母净利扭亏或 主要依赖政府补助,这是否意味着公司业绩表现极大取决于外部政策? 此外,公司与宁德时代的纠纷还未尘埃落定,是否会对海辰储能的上市之路产生影响? 业绩表现或依赖外部政策 营利高增难掩财务问题 海辰储能成立于2019年12月,专注于提供以储能电池和系统为核心的全场景储能解决方案。据公司招股 说明书,海辰储能2024年以锂离子储能电池出货量统计的市场份额为11%,在全球储能市场排名第三。 从业绩表现上看,公司近年营收迎来飞速增长,2022年至2024年营收分别为36.15亿元、102.02亿元、 129.17亿元,复合增速高达89%。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为69.71 ...
申万宏源:维持香港交易所(00388)“买入”评级 3Q25现货股票ADT高基数下延续同环比高增
智通财经网· 2025-11-06 16:06
收入拆分:市场交投活跃驱动交易及结算费收入同比高增,3Q25单季投资收益同环比下降 9M25港交所按收费类型拆分收入/占比如下:交易费78.3亿港元/39%、结算及交收费52.7亿港元/26%、 投资收益38.9亿港元/19%、上市费12.7亿港元/6%、存托管及代理人服务费11.1亿港元/5%、市场数据费 8.7亿港元/4%(分母=收入-其他收入+投资收益净额,存在四舍五入差异加总不等于1)。各类收费同比增 速如下:交易费+57%、结算及交收费+66%、上市费+17%、存托管及代理人服务费+25%市场数据费 +8%、投资收益+4%(3Q25投资收益同比-16%、环比-34%) 智通财经APP获悉,申万宏源发布研报称,上调香港交易所(00388)盈利预测,维持买入评级。报告期港 股市场交投亮眼,未来预计随着更多境外优质中国资产回流港股、中国内地-中国香港两地互联互通延 伸至IPO层面,港股市场交投活跃度可持续,因此该行上调港股ADT假设和IPO数量假设,从而上调港 交所盈利预测,预计港交所25-27E实现净利润177.3、197.6、207.6亿港元(原预测为169.3、179.4、187.8 亿港元),同比 ...
陕西旅游IPO:主要募投项目必要性待考 若上座率维持现状7亿元投资可能“打水漂”
新浪证券· 2025-11-06 13:56
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陕西旅游本次IPO拟募集资金15.55亿元,其中约一半资金将用于泰山秀城(二期)建设项目。 这一决策令人质疑,因为泰山秀城一期项目《泰山烽火》自2021年9月试运营以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2024年,该演艺收入仅407.70万元。 更令人担忧的是,《泰山烽火》的上座率持续低迷,报告期内仅在11.89%-14.73%之间,远低于《长恨 歌》的上座率。 2025年11月7日,陕西旅游文化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陕西旅游")将上会接受审核。 陕西旅游业务集旅游演艺、旅游索道、旅游餐饮为一体,依托华清宫、华山等优质旅游资源,打造了 《长恨歌》等知名演艺项目。 业绩方面,公司营收从2022年的2.32亿元飙升至2024年的12.63亿元,净利润实现扭亏,2024年达6.22亿 元。然而,在2025年上半年国内旅游市场向好的背景下,公司营收却下滑18.99%,归母净利润下滑 28.37%。 陕西旅游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是业务结构高度单一。2025年上半年,《长恨歌》演艺收入占公司总营收 的比例已达57.63%,成为公司绝对的收入支柱。 这一依赖症在2025年表现得尤为明 ...
大明电子成功登陆上交所主板
证券日报之声· 2025-11-06 13:12
本报讯 (记者邬霁霞)11月6日,大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明电子")正式在上海证券交易 所主板挂牌上市。公开资料显示,大明电子主营汽车车身电子电器控制系统的设计、研发、生产和销 售,公司产品覆盖组合控制总成、方向盘控制总成、前顶灯总成等多个细分领域。 从财务数据来看,大明电子近年来保持着良好的增长态势。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从17.13亿 元增长至27.27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也从1.51亿元提升至2.82亿元,展现出稳健的盈利能 力。2025年上半年,公司的营业收入和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12.97亿元和1.14亿元,持续 保持稳健增长。 大明电子此次IPO拟募资约4亿元,主要用于大明电子(重庆)有限公司新建厂区项目(二期)及补充 流动资金。其中,大明电子(重庆)有限公司新建厂区项目(二期)建设投资总额约3亿元。通过该项 目的建设,大明电子拟新建生产车间及配套设施,优化生产布局,同时购置高速注塑机、SMT贴片 机、CNC加工中心、镜面火花机等先进设备,扩大生产规模和升级制造能力。项目建成后,公司将形 成年产1263.70万套车身电子电器控制系统的能力。 大明电子 ...
至信股份IPO迎大考:数据矛盾、坏账频发、应收账款畸高
新浪证券· 2025-11-06 11:44
家族控股83.75%、10亿应收账款压顶、拳头产品毛利率逆势走高,至信股份的上市之路布满荆棘。 随着哪吒汽车在2024年陷入破产重整,至信股份不得不面对严峻的现实:应收账款无法收回形成坏账, 为哪吒汽车项目准备的大量存货也大幅减值。 令人质疑的是,至信股份在与哪吒汽车合作的第二年(2024年)就允许其应收账款占销售额比例接近 80%,内控机制形同虚设。而且,公司似乎未从以往客户"爆雷"中吸取教训。 11月6日,重庆至信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至信股份")迎来上市委审议的关键时刻。至信股份 的IPO之路并不平坦:公司与最大供应商采购数据存在矛盾、大客户哪吒汽车"爆雷"导致近亿元损失、 应收账款高达10.53亿元占流动资产近半。这些问题引发了市场对其上市前景的广泛质疑。 至信股份的招股书披露了一个令人费解的矛盾点。2023年,公司向第一大供应商苏州利来工业智造股份 有限公司的采购金额为1.84亿元。然而,在深交所公布的苏州利来招股书中,2023年前五大客户榜单并 未出现至信股份的身影。 这一矛盾引发市场两种猜测:要么至信股份虚报了采购数据,要么苏州利来隐瞒了真实销售情况。 资料系那是,哪吒汽车母公司合众汽车成 ...
Orkla India shares to list today. GMP suggests healthy debut ahead
The Economic Times· 2025-11-06 11:12
The IPO, which was open between October 29 and October 31, received a strong response from all investor categories. Overall, the issue was subscribed 48.7 times, led by strong institutional demand. The QIB portion was subscribed 117.6 times, NII 54.4 times, and retail 7 times, reflecting broad-based participation despite the entire issue being a pure offer for sale (OFS).Analysts say that even though the IPO did not include any fresh capital raise, investor enthusiasm has been fueled by Orkla’s strong br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