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科技

搜索文档
“落子”硬科技!风投创投活水汇聚辽宁
证券时报网· 2025-07-02 21:21
辽宁创投发展大会 - 辽宁以"科技向新 资本向实 产业向强"为主题召开2025创投辽宁发展大会,吸引省外创投力量和资金加速涌入,破解科技创新融资难题 [1] - 大会搭建平台促进资本与科技企业对接,如沈阳飞行船通过大会快速接触投资商,该公司拥有国际领先的双面数码印花技术并在10个国家和地区布局专利 [2] - 思凯科技展示智能燃气表创新成果并寻求1.5亿元融资,产品覆盖90多个城市,市场占有率在华北、东北领先 [3] 创投机构参与情况 - 100多家省外投资机构参会,数量超预期近一倍,并积极参与辽宁多地企业深度走访活动 [4] - 顺为资本关注辽宁高端装备制造和科技创新领域,2023年辽宁高技术产业投资占比提升1.8个百分点 [4] - 超越摩尔基金已投资拓荆科技等项目,计划布局半导体与AI、工业互联网等交叉领域 [4] 政府支持与政策 - 辽宁推出创投机构每年最高1000万元财政激励、人才每年10万元奖励等政策,并上线股权投融资服务平台 [6] - 2024年以来辽宁省科技厅与企业开展213项合作攻关项目,推进256项成果转化,发放科技贷款5.26亿元 [5] - 25只新基金落地辽宁,认缴规模超75亿元,聚焦高端制造、新能源等新质生产力领域 [5] 企业融资成果 - "创投辽宁"活动促成37家企业获投资机构问询,6家进入深入对接阶段 [3] - 累计发布融资需求近300亿元,助力20多家企业获得股权融资5.9亿元 [6] - 沈阳飞行船和思凯科技等企业通过大会高效链接资本与产业资源 [2][3] 相关ETF数据 - 游戏ETF(159869)近五日上涨5.77%,市盈率43.26倍,主力资金净流入3551.8万元 [8] - 云计算50ETF(516630)市盈率101.52倍,估值分位达88.12% [9] - 科创半导体ETF(588170)近五日下跌0.29%,主力资金净流出683.6万元 [8]
高瓴投的浙大夫妻,要IPO了
华尔街见闻· 2025-07-02 18:27
公司概况 - 长光辰芯是中国CIS科学成像收入排名第一的企业,全球市占率达16.3%,已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有望成为"CMOS图像传感器第一股"[3][4] - 公司成立于2012年,由80后浙大夫妻王欣洋、张艳霞创立,二人均拥有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CMOS图像传感器技术[4][7] - 公司总部位于吉林长春,依托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的科研背景,已建立11项核心专有技术,拥有49项注册发明专利[15] 融资历程 - 公司成立10年来完成5轮融资,吸引近20家顶级投资机构,包括高瓴创投、中科创星、中芯聚源等[5][11] - 2022年引入高瓴、中芯聚源等近10家机构,估值达100亿元,创始人夫妇合计持股49.53%[12][16]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6.04亿元、6.05亿元、6.73亿元,呈现缓慢增长态势[13] - 净利润从2022年亏损8410万元转为2023年盈利1.7亿元,2024年进一步提升至1.97亿元[13] - 2020-2021年合计现金分红3687.5万元,但2022年仍处于亏损状态[12] 产品与技术 - 已推出7大系列超30款产品,涵盖机器视觉、科学成像、医疗成像等领域[12] - 核心产品包括全球首款BSI、sCMOS图像传感器,以及900万像素的GMAX3809相机传感器[10][11] - 研发团队占比超50%,401名员工中研发人员超过200人[15] 市场布局 - 客户覆盖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包括海康机器人、大疆创新等,海外客户有Teledyne等[14] - 在日本东京设立子公司,直接挑战索尼的市场地位[14] - 直销模式占比超90%,商业模式较为集中[14] 行业地位 - 在CMOS图像传感器领域打破索尼、苹果、三星的技术垄断[8][9] - 产品应用于智能手机摄像头、新能源、高端制造等领域[7][11] - 代表中国硬科技企业参与全球竞争,提升国产技术影响力[14]
科创债ETF获批!博时科创矩阵再添利器,擎画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中国基金报· 2025-07-02 17:32
政策信号与产品创新 - 陆家嘴论坛释放明确政策信号,未来将大力发展科创债,博时基金快速响应,上报科创债ETF,为首批申报的基金公司之一 [1] - 科创债ETF快速获批,体现政策对科技金融的定向引导,填补了"科技金融"主题债券ETF的空白,标志着债券ETF正式切入"硬科技赛道" [3] - 博时上证AAA科技创新公司债ETF跟踪上证AAA科技创新公司债指数,截至2025年6月15日,指数共有646只成份券,涉及145家发行主体,市值合计9031亿元,行业分布聚焦芯片、新能源等科技领域 [3] 产品布局与市场表现 - 博时基金已打造信用债ETF博时(159396)和可转债ETF(511380)2只百亿级别债券ETF产品,其中可转债ETF规模截至6月23日达340亿元 [4][10] - 公司目前拥有5只债券ETF产品,包括国开ETF(159650)、30年国债ETF博时(511130)及最新科创债ETF,在债券ETF领域形成完善布局 [4] - 博时债券指数产品体系涵盖国债、可转债、政金债、信用债等多维度,产品数量达11只,去年9只产品盈利合计超45亿元 [4] 科技金融战略与产品线 - 科创板块聚焦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服务于高新技术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企业,行业分布持续向"硬科技"聚集 [6][7] - 博时基金自2021年起持续布局科创领域产品线,2023年推出科创100指数ETF,2024年发布科创AIETF及联接基金、科创芯片ETF博时等细分领域产品,2025年获批科创债ETF [7] - 公司在科创板领域已布局多只指数产品,同时拥有超60只科技主题主动权益与被动指数基金,总规模超500亿元,是掘进"硬科技"价值深矿的核心力量 [7][10] 金融战略与国家使命 - 科技创新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战略部署为金融机构指明实践航向 [9] - 博时基金秉持"金融报国、投资为民"初心,围绕"金融五篇大文章"布局,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国家战略及人民财富管理需求作为核心使命 [9] - 科创债ETF发行是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新里程,为投资者开辟配置硬科技债市的新通道,是博时基金践行"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关键落子 [9]
关于融资时机,99%的老板都搞错了!附《企业融资时机自测表》
搜狐财经· 2025-07-02 16:41
行业融资分化现象 - 同一行业中部分企业融资时被资本疯抢且估值节节高,而部分企业融资困难甚至无法接触投资人[1] - 资本倾向于投资处于黄金赛道、内部活力强、前景明朗的企业,而缺钱的企业往往被抛弃[3] 融资时机底层逻辑 - 融资时间成为决定融资成败的关键变量[4] - 企业需把握三个"值钱时间段"进行融资[5] 最佳融资时机 市场周期 - 行业处于上升期、政策红利期、资本市场活跃时(如硬科技、AI赛道)是融资黄金期,估值易上涨[6] - 市场低迷时融资难度大,估值可能被"脚踝斩"且条款苛刻[7] - 案例:2022年某消费品牌在市场冰点融资,估值仅为上一轮的1/3[8] 企业里程碑 - 企业取得重大突破或里程碑达成时价值凸显[8] - 核心产品上线并获市场验证(用户量/付费率飙升)[8] - 拿下行业标杆客户(巨头订单背书)[8] - 重要营收/用户增长/关键财务指标达标(如营收破亿、盈利拐点)[8] - 企业爆发增长前夜融资可换来3倍速增长[8] - 案例:某芯片企业流片成功次日启动融资,1个月估值暴涨200%[9] 企业健康指标 - 现金流需至少覆盖6-12个月运营成本[9] - 业务指标需呈现陡峭上升趋势(用户增长率>30%、复购率>60%、LTV/CAC>3)[9] - 团队需保持稳定且执行力碾压同行[9] - 避免现金流濒临断裂时融资,否则谈判筹码尽失[9] 关键指标对比 | 关键指标 | 黄金期 | 危险期 | |----------------|-------------------------|-------------------------| | 行业热度 | 政策利好+资本涌入 | 监管收紧+融资案例锐减 | | 企业里程碑 | 产品爆发/大客户签约 | 无突破性进展 | | 现金流 | >12个月 | <3个月 | | 核心数据增长 | 月环比>20% | 连续3月停滞/下滑 | | 团队状态 | 核心成员稳定+招聘顺利 | 高管离职+招聘冻结 | [10]
科创板配置新选择 AI指数增强价值凸显
北京商报· 2025-07-02 15:07
科创板综合指数 - 上证科创板综合指数覆盖569家科创板公司,市值覆盖率超96%,电子、医药生物、机械设备、计算机、电力设备、国防军工六大核心科技领域权重合计约92% [3] - 科创综指成份股公司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中位数超12%,研发人员数量占比平均超30%,显著高于A股平均水平 [3] - 指数自2019年12月31日基日以来至6月30日,年化波动率33%,区间回报22.98%,具有较高弹性特征 [3] 指数增强基金市场表现 - 年内新成立指数增强基金达82只,合计募集规模392.25亿元,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382%和680% [2] - 上半年全市场83%的指数增强基金跑赢业绩比较基准,其中36只产品超额收益在7%以上 [2] - 泓德基金李子昂管理的4只基金上半年均跑赢基准6%以上,3只成立满一年的基金近一年收益率均在30%以上,同类排名前20% [4] 泓德上证科创板综合指数增强基金 - 该基金将于7月18日起正式发售,通过AI量化选股力争超越基准,为投资者提供布局科技核心资产的工具 [1][5] - 基金依托泓德基金量化智享体系,通过AI模型动态优化、风险管理严格约束、交易执行成本优化、持续迭代验证四个环节叠加Alpha [4] - 产品适合看好中国硬科技长期发展前景、寻求通过增强策略提升长期复合回报、重视投资工具透明度与策略纪律性的投资者 [6] 科技产业投资趋势 - 中信证券预计2025年下半年科技产业投资主线将继续围绕AI展开,中国科技公司正探索AI从技术进步迈向生产力落地阶段 [3] - 科创板的高波动性和成份股投资高门槛为量化增强策略提供了发挥空间 [4]
IPO受理现小高峰 未盈利企业加速拥抱资本市场
证券时报· 2025-07-02 03:10
IPO受理情况 - 6月沪深北三大交易所新受理150家拟IPO企业,创年内单月新高,北交所为受理主力军[1] - 上半年三大交易所合计受理177家IPO申请,同比大幅增长(去年同期29家),其中6月受理数占比超85%(150家)[2] - 6月30日单日新增41家受理,北交所、上交所、深交所分别受理32家、5家、4家,上交所5家均为科创板项目[2] - 摩尔线程拟募资80亿元冲刺科创板,若成功将成为年内科创板最大IPO[2] 受理激增原因 - 财务报告有效期规则驱动(6个月有效期倒逼企业6月底前集中申报)[3] - 注册制下制度包容性提升,符合板块定位的优质标的加速申报[1][3] - 2022年6月、2023年6月分别受理324家、246家,当前水平属常态化[4] 行业分布特征 - 制造业企业主导,集中在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专用设备、化学原料、通用设备制造业[4] - 半导体行业未盈利企业活跃,6月4家未盈利企业获受理(大普微、视涯科技、兆芯集成、上海超硅),均采用科创板/创业板特殊上市标准[5] - 大普微2024年营收9.62亿元,净亏损收窄至1.91亿元(2022年亏损5.34亿元)[5] - 兆芯集成拥有1434项授权专利,选择科创板第四套上市标准(市值≥30亿元且营收≥3亿元)[5] 北交所动态 - 上半年北交所受理115家,其中97家集中在6月,部分企业从沪深转板而来(如中健康桥、康美特科技)[7] - 拟上市企业覆盖高端装备制造、TMT、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智能网联汽车、氢能、AI等产业链突出[7] - "深改19条"提升市场功能,新三板挂牌一年后转北交所模式受青睐[7] 市场趋势 - IPO撤单数显著下降,上半年主动撤回66单,远低于去年同期,监管趋严倒逼企业质量提升[4] - 资本市场资源加速向"硬科技"集聚,14家未盈利企业排队中(多数瞄准科创板)[6][7] - 2025年IPO数量预计稳中有升,半导体、新能源等卡脖子赛道企业将占重要地位[8]
探寻浙大系创业军团精神坐标 “求是”力量与“创新”特质
上海证券报· 2025-07-02 03:09
浙大系创业生态规模与影响力 - 浙大校友中担任上市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创始人、实际控制人级别的有366位,合计执掌327家企业,总市值超6万亿元 [4] - 2017年至2025年,浙大系上市公司掌舵人数量从124人增至366人(增长1.95倍),上市公司数量从108家增至327家(增长2.1倍) [8] - 浙大校友管理或控制327家上市公司、33家独角兽企业、337家未来独角兽企业、超过1200家种子独角兽企业,覆盖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医药等硬科技领域 [8] 代表性企业与创业者特征 - 拼多多、大华技术、海康威视、DeepSeek等企业展现浙大系商业影响力 [4] - 创业者普遍具有技术背景,如趣链科技创始人李伟(计算机系博士)、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6][10] - 典型创业者包括史玉柱、段永平、黄峥等不同代际代表,形成"本分文化"和长期主义特征 [5][7] 创新创业支持体系 - 浙大开设100余门创新创业课程,培养1200余名学生,孵化至少5家上市企业及20余家独角兽 [12] - 校友投资机构累计投资浙大项目超430个,金额超120亿元 [14] - 石虎山机器人创新基地等平台提供"技术研发-创意验证-企业孵化"全流程服务 [16] 区域经济协同效应 - 杭州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65家、省级160家,入驻企业2.7万家 [13] - 浙大校友企业总部经济园区累计营收超1500亿元,贡献税收超25亿元 [16] - 浙江政府形成"不越位、不缺位、及时补位"的营商环境特色 [13] 技术领域突破 - 永新光学参与"嫦娥"系列星载光学镜头、中国首台"太空显微实验仪"研发 [9] - DeepSeek项目体现非功利性技术追求,涉及机器学习、模式识别等前沿领域 [10][11] - 云深处科技等企业源自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竞赛等实践平台 [12]
“IPO潮”来了
FOFWEEKLY· 2025-07-01 17:59
IPO市场动态 - 2024年上半年A股IPO受理企业达177家,同比增加145家,增幅约4.5倍 [3] - 6月单月受理150家,占上半年总量85%,其中6月30日单日新增41家 [3][9] - 北交所成为受理主力,上半年115家,6月单月97家 [9][10] - 港股上半年完成43宗IPO,同比增加13家,募资1067.13亿港元,同比增长688.54% [17] 政策驱动因素 - 证监会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 [8] - 六部门联合发文支持消费产业链企业通过发行上市等方式融资 [8][15] - 科创板改革增强制度包容性,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 [10] - 港股通过18A、18C章节等制度创新提供灵活上市通道 [18] 行业结构变化 - 未盈利企业IPO破冰,近半月4家获受理,包括禾元生物等 [14][15] - 消费领域复苏明显,百菲乳业、植物医生等IPO申请相继受理 [15] - 医疗和消费赛道迎来新契机,投资机构退出周期实质性重启 [14][15] - 港股出现3个募资超100亿港元项目(宁德时代、恒瑞医药、海天味业) [18] 市场趋势展望 - 德勤预计2025年港股有望迎来约80只新股,融资1300-1500亿港元 [18] - A股与港股IPO市场双向复苏,为创投行业提供退出通道 [20] - 投行、律所等中介机构因港股IPO热潮进入高负荷运转 [18] - 2025年创投行业预计迎来希迪智驾等7-8家企业赴港IPO [18]
这30家公司决定中国硬科技未来!
和讯· 2025-07-01 16:33
中国硬科技上市公司增长潜力榜核心观点 - "硬科技"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战略支点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尤其在芯片、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1] - 榜单从A股与港股1326家信息技术上市公司中遴选出前30高成长代表,涵盖半导体、人工智能、信息安全、IT硬件等关键技术领域[1] - 上榜企业不仅在业绩扩张上表现出强劲爆发力,更在研发投入上展现极大决心,代表中国硬科技赛道中的"未来新势力"与"产业新坐标"[1] 榜单构成与细分领域 半导体赛道TOP10 - 长川科技:半导体测试设备供应商,产品包括集成电路测试设备(探针台、分选机、AOI系统)[4] - 乐鑫科技:物联网芯片设计企业,产品包括Wi-Fi MCU芯片、AloT开发框架[4] - 海光信息:高端处理器供应商,产品包括海光x86高性能通用CPU及协处理器DCU[6] - 恒玄科技:智能音频SoC芯片供应商,产品包括智能音频SoC芯片、TWS耳机主控芯片[6] - 普冉股份:非易失性存储芯片供应商,产品包括NOR FLASH、EEPROM非易失性存储器及MCU[7] 硬件设备赛道TOP10 - 燕麦科技:智能化、自动化测试设备提供商,产品包括FPC自动化测试设备、消费电子智能测试系统、新能源电池测试设备[21] - 大族数控:PCB专用设备提供商,产品包括PCB钻孔机、PCB成型机、检测设备[22] - 珂玛科技:先进陶瓷材料及零部件企业,产品包括先进陶瓷材料零部件供应商以及泛半导体设备表面处理服务[22] - 锐明技术:AloT智能物联解决方案提供商,产品包括商用车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含AI算法,疲劳驾驶预警)、车载摄像头(4K/8K)、智慧交通管理平台[22] - 仕佳光子:光通信核心元器件供应商,产品包括PLC光分路器、AWG芯片、DFB激光器[26] 软件服务赛道TOP10 - 海天瑞声:人工智能数据服务企业,产品包括多模态AI训练数据(语音/视觉/文本)、自动化标注平台[25] - 麒麟信安:操作系统及相关产品研发商,产品包括操作系统(电力/国防专用)、云桌面系统、数据加密防护系统[25] - 金山软件:办公软件及信息安全企业,产品包括WPS Office办公软件、网游产品[26] - 和达科技:水务领域信息化建设服务提供商,产品包括智慧水务解决方案(智能感传终端、漏损监测系统)、工业互联网平台[26] - 佳缘科技:网络信息安全产品和信息化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产品包括网络安全防护系统(星载/机载安全平台)、医疗大数据安全系统、密码资源池[26] 中国硬科技公司发展五大趋势 趋势1:半导体自主可控进程提速 - 半导体产业呈现"设备先行突破、材料加速替代、制造跟进升级"的梯队发展格局[30] - 长川科技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36.42亿元,同比增长105.15%;归母净利润4.58亿元,同比增长915.14%[29] - 2025年一季度长川科技营收8.15亿元,同比增长45.7%,归母净利润1.11亿元,同比增长2624%[29] 趋势2:研发投入强度持续提升 - 硬科技上市公司增长潜力Top30企业整体研发强度平均数为24%,研发投入平均增速24%[32] - 半导体领域研发投入强度最大,研发费用占营收比例平均为18.6%,硬件设备9.4%,软件服务16.8%[33] - 乐鑫科技过去三年累计研发投入达12.31亿元,占营业收入总额的26.13%[34] 趋势3:场景驱动科技应用效率 - 地平线机器人2024年在中国OEM高级辅助驾驶市场份额超过40%[37] - 瑞芯微产品包括RK3588(智能座舱/机器视觉)、RK3568(工业控制)、蓝牙音频芯片(RK3308)等SoC芯片全场景覆盖[38] - 澜起科技DDR5内存接口芯片通过主流CPU厂商验证[38] 趋势4:数据要素价值加速释放 - 海天瑞声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2.37亿元,同比增长39.45%;归母净利润1133.61万元,同比增长137.31%[39] - 麒麟信安2024年营业收入2.86亿元,同比增长75.24%;归母净利润793.57万元[40] - 金山软件2024年营收103.18亿元,同比增长21%;母公司净利润15.52亿元,同比增长221%[40] 趋势5:区域集群下产业链协同效应显著 - 硬科技上市公司增长潜力榜30家企业超过一半分布在北上深三个一线城市[41] - A股和港股上市的1326家信息技术公司,CR10城市集中度达到66%[41] - 深圳硬科技上市公司数量213家,总市值4.58万亿元;北京183家,2.73万亿元;上海116家,7.71万亿元[44]
【深度】禾元生物上会,科创投资“起跑”
搜狐财经· 2025-07-01 08:12
资本市场改革举措 - 证监会发布《科创板意见》,重启科创板第五套标准通道,支持未盈利科技创新企业上市 [2] - 创业板启用第三套上市财务标准,为优质未盈利科技创新企业提供更多上市机会 [2] - 政策释放积极信号,硬科技企业在A股上市路径拓宽 [2] 投行动态 - 首家采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的企业禾元生物将于7月1日上会 [3] - 创业板首家未盈利企业大普微首发上市申请获深交所受理 [3] - 投行积极调整战略,聚焦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前沿科技领域 [4] 行业影响 - 科创板第五套标准和创业板第三套标准启用后,预计将有一批硬科技未盈利企业上市 [4] - 政策适用范围扩大至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领域,为投行带来增量业务 [4] - 投行项目开发重心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倾斜 [4] 创投市场反应 - 科创板第五套标准重启改善退出渠道预期,优化投资环境 [8] - 一级市场投资机构对未盈利科技企业的投资信心增强 [8] - 民营GP调整投资逻辑,更关注暂时不盈利但有成长潜力的项目 [9] 企业筛选标准 - 未盈利企业的评估重点包括赛道市场规模、技术领先性、研发方向与市场需求匹配性 [5] - 核心指标涵盖技术参数对比、发明专利数量、研发投向及规模等 [5] - 市场期待生物医药以外的行业有更细化的上市指引 [5] 政策持续性展望 - 试点初期政策不会大规模放松,赶得上红利期的企业将受益 [5] - 适用范围扩大是逐步过程,未来可能延伸至其他新兴产业 [5] - 政策主基调仍是"稳字当头、试点先行"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