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成果转化
icon
搜索文档
又有高校闯入VC圈
36氪· 2025-05-07 10:06
高校创投趋势 - 高校在科技创新链条中的定位发生变化,从输送人才和孵化技术扩展到积极参与创投行业 [1] - 天津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南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高校通过设立基金或母基金进入创投领域 [1] - 武汉理工大学发起设立武理科创基金,首期募资规模为10亿元,并与长江产业投资集团联合设立 [2]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 武汉理工大学与14家单位签署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协议,签约金额4.37亿元 [2] - 学校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成立的企业获得近亿元投(增)资 [2] - 上海交通大学设立「交大-云启AI天使基金」,规模3亿元,重点布局大模型行业应用、具身智能、AI4S、AI芯片等前沿领域 [6] 高校基金布局 - 2024年高校总计新成立4只基金,整体规模达到170亿元人民币 [7] - 高校基金专注于科技成果转化,规模大小与自身项目储备数量有关 [7] - 出资高校基金集中于985、211等知名院校,围绕学校优势学科选择知名头部管理机构或与本校有一定渊源的机构 [7] 高校与产业合作 - 武汉理工大学与地方政府共建概念验证中心,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 [2] - 上海交通大学推出"AI 光临计划荣誉基金",规模1000万元,支持AI及交叉专业学生、青年科学家 [6] - 上海交通大学发布"AI 十条",涵盖学科建设、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等多个维度 [6] 行业趋势 - 机器人、人工智能、半导体等行业热潮涌动,创投市场掀起新一轮科技投资风暴 [3] - 高校凭借科研底蕴与资源优势,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行业发展不可忽视的新兴力量 [3] - 2025年以来,AI、机器人、低空经济等赛道持续火热,高校积极参与未来产业布局 [4] 高校基金发展 - 我国高校教育基金在股权投资领域仍处于起步期,但已展现出强劲的追赶势头 [8] - 高校基金影响力逐步扩大,以灵活多元的投资模式切入创投赛道 [8] - 高校群体正成为创投行业的新力量,为硬科技孵化和产业升级输送源头活水 [9]
127岁顶级985,专业做VC,专心做生态
36氪· 2025-05-06 11:27
北京大学校庆与历史贡献 - 北京大学迎来127周年校庆,自1898年创立以来始终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旗帜,为国家培育无数人才 [1] - 北大是新文化运动策源地,孕育了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理念,鲁迅"立人"思想,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 [1] - 北大在科技领域贡献显著,参与"两弹一星"科研攻关,培养出于敏、王选、屠呦呦等杰出科学家 [1] 北大校友在科技与商业领域成就 - 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康德新药董事长李革、蔚来创始人李斌、新东方俞敏洪等均为北大校友 [2] - 风险投资领域北大校友云集,包括松禾资本厉伟、真格基金王强、IDG资本崔广福等 [2] - 创投圈已形成"北大系天团",校友们在资本领域推动创新创业 [3] 北大校友企业IPO案例 - 胜科纳米创始人李晓旻(北大微电子专业)带领公司登陆科创板,成为中国半导体检测领域标杆企业 [4][5] - 图达通(激光雷达制造商)创始人鲍君威(北大物理系)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计划募集5.5亿港元 [7] - 纳芯微(芯片企业)由北大校友王升杨创立,已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现计划赴港发行H股 [7] 北大校友在创投领域的布局 - 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北大社会学系)2016年成立蔚来资本,投资宁德时代、图达通等企业 [9][10][11] - "并购女王"刘晓丹(北大政治学/法学)创办晨壹投资,参投比亚迪半导体等龙头企业 [12] - 峰瑞资本李丰、华盖资本许小林等众多顶级投资人均为北大校友 [13] 北大在创投领域的机构布局 - 2018年北大开始筹备科技成果转化基金,2020年正式成立"元培基金" [15][16] - 2023年成立燕缘创投,聚焦信息技术、新能源等领域早期项目投资 [16] - 燕缘创投已投资银河通用机器人、国测量子等北大科研团队项目 [17] 北大科技创新生态建设 - 2025年北大提出"涵育一流生态,服务科教强国"发展主题,推进有组织科研和转化 [18][20] - 北大临港科创中心试点"拨改投"模式,为早期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19] - 筹建燕缘孵化器,计划举办燕缘国际科创大赛,打造系统化科创资源平台 [21] - 北大校友会推动"燕缘科创生态"建设,邀请校友参与科创领域共建 [22]
【西咸新区】“创”出新动能 “闯”出新天地
陕西日报· 2025-05-06 06:54
低空经济发展 - 植保无人机在西咸新区麦地应用,展示低空经济新场景 [1] - 西咸新区无人机试飞基地已获145.5平方公里空域,为15家企业累计试飞248公里 [9] - 无人机应用场景拓展至河道巡检和物流配送,9家企业进驻试飞基地 [9] 产学研融合创新 - 南瑞集团与西安交大联合研发中心实现理论研究到工程应用闭环,284项科技成果落地 [3][4] - 陕西金信天钛与西安理工大学合作使研发效率提升30%,成功投用压电作动器项目 [5] - 高校创新链、企业产业链、政府服务链深度交织形成协同效应 [4] 科技成果转化 - 锐磁电子自主研发20余种软磁材料实现国产替代,获1000万元种子基金支持 [8] - 西安市人才发展基金投入600万元撬动1.05亿元社会资本建设新生产线 [8] - 企业销售额有望突破1亿元,建成1.2万平方米新生产线 [8] 科技服务体系 - 西咸新区组建200余人科技经纪人队伍,累计服务超2000个项目 [9] - 创新港科创种子投资基金采取"先尝后买"模式降低企业试错成本 [5][8]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 - 西咸新区聚集37家智能网联汽车企业,占西安市50%,2024年总产值超40亿元 [10] - 酷哇科技无人清扫车工作效率相当于6名环卫工,续航达7小时,识别精度3厘米 [10]
全国产权市场交易规模创新高
经济日报· 2025-05-06 06:10
产权市场总体表现 - 2024年全国产权市场交易规模创历史新高 全年累计完成各类交易项目逾1 13亿宗 成交总额达25 42万亿元 成交额同比略增0 16% [1] - 产权市场已从传统国有资产交易平台发展为覆盖各类要素资源的综合性市场体系 在服务国资国企改革 盘活存量资产 扩大有效投资 培育新质生产力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1] 国资国企改革领域 - 2024年资产股权类业务成交额合计1 99万亿元 其中产权转让 企业增资 资产转让三大主业成交额达1 46万亿元 [1] - 北京产权交易所以61亿元完成青海黄河矿业36%股权转让项目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所属阿维塔科技引入战略投资111亿元 国家能源集团所属国华能源以10 09亿元转让国都证券7 69%股份 [2] 科技创新与新兴产业 - 2024年产权市场完成知识技术产权交易项目3 6万宗 交易额2881 53亿元 同比增长27 84% [2] - 北京产权交易所助力株洲中车时代半导体增资43 28亿元 估值超200亿元 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服务上海垣信卫星科技募资66 7亿元 上海格思航天科技募资10 1亿元 [3] 绿色资源要素交易 - 2024年产权市场完成各类环境权交易项目超25万宗 成交额372 96亿元 其中碳排放权交易250 07亿元 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2 55亿吨 [3] - 广东产权交易集团开展红树林碳汇开发权交易 山东产权交易集团搭建排污权二级市场 贵州阳光产权交易所创新开展水土保持"碳票"交易 [3] 未来发展趋势 - 产权市场加速向"资本+技术+产业"深度融合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演进 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注入源头活水 [3] - 随着全国碳市场建设提速和绿色金融政策完善 产权市场有望在绿色要素交易体系中扮演更重要角色 [4]
让更多高科技走向大市场
经济日报· 2025-05-04 06:00
文章核心观点 第三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成果亮眼,折射中国科技成果转化潜力,但科技成果转化存在供需错位、中试环节和融资体系等堵点,需重构“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创新生态系统以驱动高质量发展 [1][3] 科交会成果 - 第三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在合肥举行,超千亿元对接金额刷新前两届签约金额纪录 [1] - 全国科技大市场联盟揭牌,“政产学研金服用”平台上线,发布安徽科技大市场城市合伙人招募计划及两个大模型 [1] 科技成果转化堵点 - 供需错位的“双盲困境”是最大堵点,科研机构与企业存在沟通壁垒,高校院所成果缺乏商业适配性,企业难精准获取技术 [1] - 中试环节的“死亡谷”是最陡断层,中试是科技成果迈向工程化与产业化关键一跃,其高风险、长周期致市场资本观望 [2] - 融资体系的“断裂带”是最强刚需,科技成果转化各阶段资金需求与现实融资情况不匹配,大量早期技术成“融资孤儿” [3] 解决措施 - 建立“双向翻译”平台、推行“企业出题、科研答题”模式,构建常态化平台,试点“悬赏制”科研 [2] - 建设专业化中试平台、建立创新风险分担机制,建设跨区域中试基地,设立中试保险产品 [2] - 丰富科技金融工具箱,完善梯度培育体系,推广“投贷联动”模式,试点知识产权证券化,构建全周期资本支持链条 [3] 发展目标 - 打破制度藩篱、贯通要素流动、重塑价值链条,重构“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创新生态系统,让高科技走向大市场驱动高质量发展 [3]
打通“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 上海支撑科技成果转化孵化 多维度助推专利从书柜走到货柜
解放日报· 2025-05-03 11:35
文章核心观点 上海激活创新生态,从遴选培育和放权松绑两方面多维度支撑科技成果转化孵化 [1] 遴选培育走出“最先一公里” - 华东师范大学开展科技成果“转化门诊”等活动,吸引122人次参与,遴选出20个项目进入密切跟进及概念验证阶段 [2] - 华东师大孙越副教授在“转化门诊”帮助下明确泥炭藓种植技术转化路径,项目进入中试启动阶段 [2] - 上海国际绿色低碳概念验证中心助力复旦大学李庆教授团队创立公司,牵线对接企业3个月制作出首台产品化样机 [2][3] - 上海交通大学概念验证中心联盟启动,未来将规划建设10多个分中心,整合1亿以上基金,资助超100个项目,培养1000多名人才 [3] - 上海理工大学成立16个跨学科创新团队,组织技术转移专员队伍,推动科研成果走出“最初一公里” [3] - 上海提升12家高质量孵化器服务能级,2025年一季度全市孵化载体平均月度新增孵化企业180家左右 [4] - 上海聚焦多领域开展高质量孵化器遴选培育,计划至年底累计建设20家左右 [4] 放权松绑助推“最后一公里” - 华东师大实行科技成果全部所有权赋权,2024年科研人员新设企业近40家,“全赋权”转化项目6个 [5][6] - 上海推行“赋予所有权+约定收益”模式,一季度22项成果实施全部所有权赋权,转化金额超10亿,孵化公司13家,吸引超6.5亿意向资本 [7] - 上海出台省级知识产权专项资金管理办法,4.3万余件专利入库,累计转化7600余件 [7] - 上海发挥产业基金作用,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选出4只合作子基金,完成首个直投项目决策 [7] - 上海成立目标总规模100亿的生物医药并购基金,推动实施并购投资 [7]
如何让“科技种子”长成产业“参天大树”?安徽交出科技成果转化“新”答卷
央视网· 2025-05-02 10:36
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 - 第三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对接金额超过千亿元 [5] - 展会展示近2600件产品 部分未入选产品在安徽科技大市场展示 [5] - 围绕安徽六大未来产业 十大新兴产业和16地市区域产业特征推动项目落地 [5] 科技成果评估与转化 - 新上线大模型可评估未上市专利价值 分析市场前景和方向 [7] - 未入选专利可查看弱项维度 针对性调整改进 [9] - 评估报告可用于银行贷款 专利定价更透明 转化过程更顺畅 [10] 科研成果转化生态 - 安徽设立首期50亿元引导基金 制定48项激励措施 投资损失容忍率最高80% [11] - 中国科大启动科技成果赋权改革 将大部分权益让渡给科研团队 [15] - 科研团队可作价入股成立公司 专业团队负责产业化 [17] 孵化体系与服务 - 安徽打造"基地+基金+服务"全链孵化体系 建成220家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 [17] - 孵化近万家企业 建设概念验证平台和场景创新促进中心 [17] - 2024年安徽省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5930亿元 同比增长25.3% [17] 技术经理人机制 - 技术经理人需具备技术 法律 市场等多领域知识 [23] - 科交会现场4000多项成果和1600多项需求从超2万条信息中筛选 [23] - 技术经理人将模糊需求转化为精确参数 促进供需理解 [25] - 安徽已有超3600名技术经理人提供全流程服务 [25]
青海召开盐湖产业领域科技成果推介会
中国新闻网· 2025-04-30 22:12
盐湖化工产业科技成果转化 - 青海省召开"创新驱动·科技赋能"科技成果转化系列活动启动会暨盐湖化工产业领域科技成果推介会,旨在加速实验室成果向产业化转化落地,推动盐湖产业链条延伸与价值链提升 [1][3] - 盐湖资源是青海第一大资源,主要分布于海西州,富含钾、钠、镁、锂、硼等多种元素,钾盐、镁盐、锂盐资源储量居全国首位,潜在经济价值达百万亿元 [3] - 来自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青海大学等机构的专家就《镁基插层结构功能材料》《电控吸附法直接提锂技术》等多项技术作了报告 [3] 盐湖产业发展现状 - 青海盐湖相关产业已形成多元化发展,初步构建起钾盐、钠盐、镁盐、锂盐、氯碱五大产业集群 [5] - 产业形成纵向贯通、横向配套、融合发展的一体化产业格局,正向着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目标稳步迈进 [5] - 青海省攻克了一系列盐湖资源开发利用的关键核心技术,建成盐湖资源绿色高值利用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 [6] 科技创新与人才建设 - 青海省汇聚了一批盐湖领域创新人才团队,形成了一批优秀科研成果 [6] - 科技助力盐湖产业逐步由"资源开发型"向"科技创新型"跃升 [6] - 推介会为成果展示窗口和合作起点,旨在促进深入交流合作共赢,共同为科技赋能盐湖产业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8]
又有高校闯入VC圈
FOFWEEKLY· 2025-04-30 18:00
高校成为创投新力量 - 高校群体正成为创投行业的一股新力量,通过设立基金或母基金的方式积极参与创投领域 [2][3] - 武汉理工大学发起设立武理科创基金,首期募资规模为10亿元,并与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6] - 上海交通大学设立「交大-云启AI天使基金」,规模3亿元,重点布局大模型行业应用、具身智能等前沿领域 [9][10] 高校创投布局形式 - 高校通过设立基金、成为LP、与产业资本合作等多种形式参与股权投资 [10] - 2024年高校总计新成立4只基金,整体规模达到170亿元人民币,全部专注于科技成果转化 [10] - 高校基金集中于985、211等知名院校,围绕学校优势学科选择知名管理机构合作 [10] 高校创投的具体案例 - 武汉理工大学与14家单位签署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协议,签约金额4.37亿元 [6] - 上海交通大学推出"AI光临计划荣誉基金"(1000万元)、"AI全球链计划"(2亿元引才基金)支持AI领域人才和科研 [10] - 高校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成立的企业获得近亿元投(增)资 [6] 高校创投的行业背景 - 机器人、人工智能、半导体等行业热潮涌动,创投市场掀起新一轮科技投资风暴 [6] - 2025年以来,AI、机器人、低空经济等赛道持续火热,高校凭借科研底蕴与资源优势强势入局 [8] - 高校从基础研究端突破转向通过资本纽带深度介入产业化进程 [10] 高校创投的未来趋势 - 高校基金集群效应深化,运作模式成熟,未来将在股权投资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12] - 高校为硬科技孵化、产业升级输送"源头活水",为股权投资行业带来全新发展契机 [12] - 地方政府、龙头企业、投资机构与高校建立紧密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6]
哈尔滨:“链”上发力 壮大六大产业引擎
哈尔滨市招商引资战略 - 哈尔滨市将挖掘资源和产业优势,聚焦航空航天、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6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精准靶向招商 [1] - 建立以链主需求为导向的招商模式,引进高关联上下游企业,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1] - 2024年新入统落地招商项目242个,签约额1383.9亿元 [2] 航空航天产业进展 - 国内最大、年产180颗卫星的工大卫星总部基地项目竣工,计划2024年上半年投产 [2] - 联合飞机大型无人机完成主体工程,2025年建成后具备年产1万架无人机产能 [2] 装备制造业动态 - 哈锅氢能综合性试验基地项目计划入驻高端电气装备智能制造基地,预计2024年内开工建设 [2] - 钦实新能源船舶与绿色港航融合发展示范基地预计2024年9月开工建设 [2] 电子信息产业成果 - 全国最大国产化单集群中国移动万卡智算中心建成运营,算力规模达6900P,服务20户企业 [2] - 科友半导体碳化硅产业园产能加快扩增,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2] 生物医药产业进展 - 三联药业大输液(二期)、东方基因研发生产基地、华大基因超级测序工厂建成投产 [2] 新材料与新能源产业 - 龙江学子创业园(一期)项目8条产线和检测中心建成投产,超高纯铜材料产线预计2024年内投产 [2] - 总投资77亿元的亚布力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提交国网待批复,预计2024年内开工建设 [2] 招商创新举措 - 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和文旅资源优势,深化市校所合作,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 [3] - 巩固拓展文旅综合效应和"后亚冬"效应,引进冰雪运动、文化、装备、旅游全产业链项目 [3] - 借助亚布力论坛、中俄博览会等平台开展招商引资,优化项目落地服务体系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