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成式AI
icon
搜索文档
软件企业加速“出海”完善产业全球化布局
证券日报· 2025-10-21 00:41
行业整体表现 - 今年1至8月中国软件业务出口总额达404.4亿美元,同比增长6.4% [1] - 多家软件企业正深入实施全球化战略并加速软件业务"出海"步伐 [1] 全球市场机遇 - 预计到2027年全球AI软硬件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7800亿美元至9900亿美元,平均增速为40%至55% [2] - 应用程序和交易平台平均增速预计为60%至85%,为中国企业提供巨大全球化机遇 [2] - 全球生成式AI、云原生与行业数字化集体加速发展,释放前所未有的场景侧购买力与试错空间 [2] 中国企业的优势与策略 - 中国软件企业在移动互联网、大规模工程化与高效迭代上形成长期优势 [2] - 通过与全球云厂商协作将优势转化为可输出的产品与服务组合 [2] - 全球软件业正从"云优先"迈向"AI优先",中国厂商迎来"换道超车"新机遇 [3] - 国内场景研发的生成式AI、低代码、实时音视频等产品模块可直接嵌入全球SaaS生态,降低边际成本 [3] - 软件企业可通过重点把控产品数据合规及本地化适配,将产品效率优势转化为海外毛利增长 [3] - 软件企业应把"全球可用"刻进产品底层,保证在不同司法区及网络条件下的产品体验与稳定毛利 [5] - 建议以国际主流标准建立认证组合,缩短大客户采购周期并在品牌层面形成长期复利 [5] 企业出海实践案例 - 恒生电子推出i2券商服务外资投资境内一体化解决方案,为海外客户提供跨境收益互换全链路支持 [4] - 安恒信息通过深度应用AI智能体推出多品类核心软件产品,并针对海外需求完成本地化适配 [4] - 安恒信息区域化深耕东南亚市场,在马来西亚与当地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实现产品本地化适配与渠道拓展 [4] - 安恒信息为印尼金融、医疗、能源等行业客户提供网络安全产品和服务,品牌国际影响力提升 [4] - 金山办公与阿曼电信签署战略协议,面向企业客户推广WPS365国际版 [5] - 截至今年6月金山办公产品WPS Office全球月度活跃设备数为6.51亿,同比增长8.56% [5] - 金山办公已为全球2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用户提供服务 [5]
腾讯研究院AI速递 20251021
腾讯研究院· 2025-10-21 00:01
AI基础设施与算力 - 甲骨文推出全球最大云端AI超级计算机OCI Zettascale10,由80万块NVIDIA GPU组成,峰值算力达16 ZettaFLOPS,计划于2026年下半年向客户提供服务[1] - 该超算采用独创Acceleron RoCE网络架构,通过每块GPU的NIC充当小型交换机连接多个隔离网络平面,以降低通信延迟并确保故障时自动切换路径[1] 大语言模型进展 - 谷歌Gemini 3.0疑似以lithiumflow(Pro版)和orionmist(Flash版)马甲上线评测,Gemini 3 Pro成为首个能精确识别钟表时间的AI模型,在SVG绘制和音乐作曲方面表现出色[2] - 谷歌向所有开发者开放Gemini API调用谷歌地图工具功能,可整合2.5亿个地点的位置感知,按每1000条有事实依据的提示收费25美元,支持路线规划等场景[7] - DeepSeek开源3B参数OCR模型DeepSeek-OCR,通过光学二维映射技术实现长文本上下文压缩,压缩率小于10倍时OCR精度达97%[3] AI应用与产品创新 - 元宝AI录音笔推出新功能,基于腾讯天籁降噪技术实现录音转写,并具备“内心OS”功能解读发言人弦外之音,支持多人发言智能拆分[4] - Vidu Q2参考生功能正式上线,推理速度比Q1版本快3倍,支持多主体一致性生成,免费用户可生成最长30秒视频,付费用户最长可延长至5分钟[5][6] - 宇树发布180cm仿生人形机器人H2,体重70kg,关节总数31个比前代增加约19%,可跳芭蕾舞和表演武术,应用场景扩展至娱乐演示和陪伴服务[9] AI性能评测与市场表现 - 实盘交易实验显示DeepSeek V3.1在1万美元本金下盈利超3500美元排名第一,仅进行5次交易,而Gemini 2.5 Pro进行45次交易成为赔钱最多的模型[8] - DeepSeek-OCR模型在OmniDocBench测试中仅用100个视觉token超越GOT-OCR2.0,单张A100-40G GPU每天可生成超20万页训练数据[3] 行业专家观点 - Karpathy预测AGI仍需十年时间,认为强化学习效率极低像“通过吸管吸取监督信号”,需要新的学习机制[10] - 提出“认知核心”概念,建议通过精简LLMs和提高泛化能力,预测未来模型将先变大再变小,最终收敛向更小更专注的认知内核[11]
AI竞赛白热化!全球资本开支飙升,中国快速追赶
第一财经· 2025-10-20 23:37
AI资本支出趋势 - 华尔街投行普遍上调超大规模云服务提供商资本支出预测,AI投资处于早期阶段并将进入多年度资本扩张周期[3] - 市场共识认为AI赋能企业资本支出2025年达4500亿美元,2026年达5200亿美元,2027年达5400亿美元[3] - 摩根士丹利预测到2027年AI超大规模云服务提供商资本支出与销售额比率将达26%,接近互联网泡沫时期32%峰值[3] 行业竞争格局 - 科技巨头(微软、谷歌、亚马逊、Meta、甲骨文等)加大GPU采购、数据中心和电力投入,形成类似"军备竞赛"格局[4] - 大模型训练成本极高导致只有头部云服务商和AI公司能负担,早期积累的模型质量、用户数据和算力规模形成"马太效应"[4] - 花旗集团将2026年AI资本开支预测从4200亿美元上调至4900亿美元,到2029年累计资本开支预测从2.3万亿美元提升至2.8万亿美元[7] 资本支出用途分析 - AI赋能企业资本开支主要集中在云和基础设施,大型AI模型训练需要超大算力,依赖云服务商提供的GPU/TPU集群[8] - 云服务提供商增加资本开支用于建设数据中心、购买高性能服务器、GPU、网络设备和存储设备[8] - 其他资本开支包括专用硬件研发、自研AI芯片、网络和冷却基础设施等[8] 算力租赁模式 - 算力租赁已成为超大规模云服务商对数据中心扩张的重要方式,表面资本支出数据低估实际投资规模[10] - 微软2025财年租赁额增长76%,甲骨文2025财年首次披露租赁额约30亿美元[10] - 租赁模式将一次性投资变成分期租金支出,改善自由现金流和投入资本回报率指标[10] 中国市场发展 - 中国四大云服务提供商过去12个月资本开支约450亿美元,美国同行为2910亿美元,但差距正在缩小[5][13] - 自2024年第四季度起,中国云服务提供商资本开支占云服务收入比例已超过美国,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达121%,美国为94%[5][14] - 阿里巴巴提及未来三年AI和云服务资本开支将高于过去10年总和,中国云服务提供商资本开支季度增速加快,2025年第二季度增速达3倍[13][14]
百度崔玲玲:中国AI专利占全球60%
观察者网· 2025-10-20 18:49
全球及中国AI专利总体态势 - 中国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占全球60%,已成为全球最大人工智能专利拥有国 [1] - 截至2025年4月,中国AI专利申请总量达157.6万件,占全球总量38.58%,稳居世界第一 [2] - 2023年全球生成式AI领域新增专利达1.4万项,是10年前的17.5倍,与两年前相比增幅近50% [1] 生成式AI专利表现 - 2014至2023十年间,中国累计申请生成式AI专利超3.8万件,是美国的6倍 [2] - 2024年全球新增4.5万件生成式AI专利,中国贡献2.7万件,占比61.5% [2] - 生成式AI专利中,图像和视频数据类居首位,文本和语音/音乐类分居二三位 [2] 主要参与方与区域分布 - 全球AI专利Top20企业中,中国占据11席,主要申请方包括腾讯、中国平安、百度、阿里巴巴、字节跳动等 [2] - 学术机构方面,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包揽全球前三 [2] - 区域分布上,北京、广东、江苏形成创新高地,三地专利总量占全国近50% [2] 重点企业案例 - 百度在深度学习和大模型领域专利数量全球第一,文心大模型相关专利达283件 [3] - 腾讯近三年研发支出超1500亿元,在生成式AI等方面专利成果丰硕 [3] 知识产权治理环境 - 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25年1月启动新一轮《专利审查指南》修改,明确AI参与的发明创造可申请专利保护 [3][4] - 中国采用灵活务实的治理方式,以"是否具有市场替代效应"原则作为判断依据,避免对AI产业过度限制 [4] - 为AI提供优先审查、集中审查、延迟审查等多元化审查模式 [4] 面临的挑战 - 美国在基础算法、AI芯片等关键领域仍掌握主动权,具身智能的核心专利多数由日韩美企业持有 [5] - 2024年美国企业AI研发投入达672亿美元,远超中国企业 [5] - 部分专利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问题,能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专利有待进一步挖掘 [5]
市值蒸发千亿后,要如何绝地反击?
虎嗅APP· 2025-10-20 17:57
公司转型背景与动因 - 公司前身为自动驾驶公司图森未来,曾被誉为“自动驾驶第一股”,市值在2021年底超过160亿美元 [5] - 受地缘政治压力及美国外资投资委员会审查影响,公司在2022年所有自动驾驶商业活动被强制终止,市值较巅峰时期蒸发超过99%,并于2024年初从纳斯达克退市 [6][7] - 公司于2023年8月宣布凭借剩余资金和完整技术团队全面转向游戏和生成式AI行业,并于年底启用新品牌名CreateAI,开启“二次创业” [8] - 选择转型是因为自动驾驶产业链过长、依赖外部环节且地缘政治压力无法摆脱,而生成式AI和游戏产业的整条产业链成熟,每个环节公司都能自己把控 [10][20][21] 核心业务战略:游戏开发 - 公司业务转型的重要契机是获得了“金庸武侠”15部作品的IP打包授权,并基于此立项开发3A级游戏《金庸群侠传》 [10][11] - 除金庸IP外,公司还手握《三体》的IP,计划开发3A级游戏、2D动画电影及视频游戏,定位为长期、高回报的“现金牛”项目 [23][28] - 《金庸群侠传》计划于2026年底至2027年初开启小范围内测,并于2028年完成公测和发售 [13] - 在3A游戏开发中,AI目前仅能承担约5%的工作量,高质量内容仍需依赖动捕等传统技术,公司在北京怀柔拥有由130台Vicon设备组成的亚洲最大动捕棚 [4][26] 核心业务战略:AI工具与平台 - 为释放AI技术积累,公司于2024年4月推出全球首个专注于动漫领域的视频生成工具Animon(国内版名为“萌动AI”) [15][18] - Animon可凭借用户输入的一张图片或一个想法生成一段动漫视频,上线首周其制作内容就在X、Youtube的日本区频繁刷屏 [4][16] - 该平台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成本优势,能将动漫短剧的制作成本降低80%,从普遍的一分钟7、8万元大幅下降 [19] - 公司对Animon的长期规划是加入社区功能,将其打造成一个垂直的动漫UGC社区,以积累流量并跑通商业模式 [28][29] 公司竞争优势与市场定位 - 公司自我定义为“新一代的电子娱乐内容制作公司”,瞄准全球规模约250亿美元的游戏和动漫市场 [28] - 公司采用“内容制作+UGC平台”的组合打法,以顶级IP游戏作为稳定收入来源,支持AI技术的长期资本投入,同时通过UGC平台积累流量 [28] - 相比于初创公司,公司具备三大优势:丰富的AI技术积累、充沛的资金以及《金庸群侠传》和《三体》两大顶级IP的全球独家授权 [23][25] - 公司认为在内容行业,内容创新(IP与玩法)、技术创新和发行创新最重要,而公司在这三方面均有布局 [24][25]
AI资本开支太狂热了?高盛:这才到哪呢
华尔街见闻· 2025-10-20 17:24
文章核心观点 - AI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并不过热 具备可持续性 宏观故事依然稳健 [1] - AI投资占美国GDP比例远低于历史上其他技术周期 [1] - AI带来的生产力提升将为美国企业带来8万亿美元资本收入 远超AI投资总额 [2] AI投资热潮可持续性分析 - 自2023年中以来 AI基础设施投资持续加速 2025年公开美企AI相关基础设施收入增量约3000亿美元 [4] - 美国国家账户数据显示 AI相关支出年化增速较2022年提升2770亿美元 [4] - OpenAI近期达成一系列重大投资协议 包括与Oracle的3000亿美元合作 获得英伟达1000亿美元投资等 [4] - AI模型规模年均增长400% 远超算力成本年均40%的下降速度 [5] - 训练查询和前沿模型的需求年增速分别达350%和125% [5] AI投资规模与历史对比 - 当前美国AI投资占GDP比重不足1% 而历史上铁路 电气化 IT等技术周期投资高峰占GDP比重为2-5% [7] - 生成式AI带来的生产力提升将为美国经济创造20万亿美元现值 其中8万亿美元作为资本收益流向美国公司 [7] - 在悲观或乐观假设下 资本收益区间为5-19万亿美元 显著高于当前和未来AI投资总额 [7] 技术背景支持AI资本支出 - 生成式AI全面应用后 美国劳动生产率将提升15% 这一过程将在未来10年逐步实现 [5] - 学界和企业案例显示 AI应用可带来25-30%的平均生产力提升 [5] - 目前仅2.5%的岗位面临自动化风险 主要集中在编程 客服和咨询等领域 [5] - 只要算力需求增长快于成本下降 AI基础设施投资就有持续动力 [5]
2030年VR/MR头戴装置全球出货量预估将达1,440万台
WitsView睿智显示· 2025-10-20 17:19
VR/MR行业市场前景 - 2025年全球VR/MR产品出货量预计回落至560万台[2] - 2030年全球VR/MR产品出货量预计将达到1,440万台[2] - OLEDoS显示技术在VR/MR装置的渗透率预计于2030年迅速提升至58%[2] 显示技术发展趋势 - 高性价比的LCD仍是近年VR/MR产品的主流显示技术选择[2] - OLEDoS技术因能实现高解析画质与轻薄化目标 其渗透率可望于未来几年明显提升[2] - 在成本与技术双重优化下 OLEDoS有望从中高阶市场逐步向主流市场渗透[6] 主要厂商产品与生态策略 - Apple升级版Vision Pro采用新一代M5芯片以增强运算能力并提升AI及应用程式运行速度[6] - Samsung与Google、Qualcomm联手推出搭载4K OLEDoS显示屏的Galaxy XR 并利用Android XR平台整合生态系[6] - Meta计划采用0.9吋OLEDoS搭配Pancake光学架构的组合 以满足VR/MR的轻薄化需求[6] OLEDoS供应链发展 - 除Sony外 Seeya、BOE、Sidtek等10多家中国业者积极建置12吋OLEDoS产线[5] - 制程技术良率持续改善 将有效推动OLEDoS生产成本下降[5]
张亚勤院士:AI五大新趋势,物理智能快速演进,2035年机器人数量或比人多
机器人圈· 2025-10-20 17:16
AI产业规模与代际演进 - 人工智能时代产业规模预计将比前一代(移动互联时代)至少大100倍[5] - 移动互联时代产业规模比PC互联时代至少大10倍[5] AI技术发展的五大新趋势 - 趋势一:AI技术从鉴别式、生成式走向智能体AI,过去7个月智能体AI任务长度翻倍且准确度超过50%[7] - 趋势二:预训练阶段规模定律放缓,更多工作转移至训练后阶段如推理和智能体应用,前沿模型智力上限仍在提升但迭代速度放缓[7] - 趋势三:物理智能和生物智能快速发展,VLA模型推动智能驾驶规模化落地,预计2030年10%车辆将具备L4功能[7] - 趋势四:AI风险快速上升,智能体出现使AI风险至少增加一倍[8] - 趋势五:AI产业新格局形成,呈现基础大模型+垂直模型+边缘模型架构,后两者未来发展空间更大[8] 大模型发展格局预测 - 预计2026年全球基础大模型约8-10个,中国占3-4个,美国占3-4个[8] - 中国大模型发展具独特性,表现为更快算法、更高效率、更低价格[8] - 未来开源模型将成为主流,开源与闭源模型比例预计为4:1[8] 成本与算力动态 - 过去一年推理成本降低10倍,但智能体复杂性使算力需求上涨10倍,形成乘数效应[7] 长期产业机遇 - 新一代人工智能是原子、分子和比特融合,是信息智能、物理智能和生物智能融合[3] - 具身智能快速爆发,预计2035年机器人数量有望超过人类[8]
研报 | 供应链与应用端双重突破,预估2030年OLEDoS于VR/MR渗透率将快速增长至58%
TrendForce集邦· 2025-10-20 17:03
文章核心观点 - OLEDoS显示技术正迎来供应链与应用端的双重突破,预计2030年在VR/MR装置中的渗透率将迅速提升至58% [2] - 尽管2025年全球VR/MR产品出货量预计回落至560万台,但长期受惠于软硬件升级,2030年出货量预计将达1,440万台 [4] - 在成本与技术优化下,OLEDoS有望从中高阶市场向主流市场渗透,成为推动VR/MR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 [6] 市场出货量预测 - 2025年全球VR/MR产品出货量预计回落至560万台,主要因Meta、Apple、Sony等国际品牌出货表现未达预期 [4] - 长期来看,受益于主要品牌在软件与硬件上的双重布局与升级,2030年全球VR/MR出货量预计将增长至1,440万台 [4] 显示技术发展趋势 - 高性价比的LCD技术仍是近年VR/MR产品的主流显示技术选择 [5] - OLEDoS技术因能实现高解析画质与轻薄化目标,其渗透率在未来几年有望显著提升 [5] - 国际品牌如Apple和Samsung正积极运用OLEDoS技术,中国供应商如Seeya、BOE、Sidtek等也积极建设12吋产线以扩大布局 [5] 主要厂商战略布局 - Apple通过升级版Vision Pro布局VR/MR,采用新一代M5芯片以增强运算能力、增加续航并提升AI及应用程序运行速度 [5] - Samsung与Google、Qualcomm联手,推出搭载4K OLEDoS显示屏的Galaxy XR,利用Android XR平台整合生态系 [5] - Meta计划采用0.9吋OLEDoS搭配Pancake光学架构,以突破产品形态限制,满足VR/MR的轻薄化需求 [6]
市值蒸发千亿后,要如何绝地反击?
虎嗅· 2025-10-20 16:47
公司转型背景 - 公司前身为图森未来 曾为自动驾驶第一股 市值在2021年底超过160亿美元 [2][3] - 受地缘政治压力及美国外资投资委员会审查影响 所有自动驾驶商业活动于2022年被强制终止 [4] - 此后三年市值蒸发超过99% 并于2024年初从纳斯达克退市 [5] - 2023年8月 公司宣布凭借剩余资金和完整技术团队全面转向游戏和生成式AI行业 并于年底启用新品牌名CreateAI [7][8] 新业务战略与资源 - 转型决策基于对赛道可落地性和资源可复用性的清晰判断 旨在规避产业链过长和依赖外部环节的风险 [10] - 公司保留的自动驾驶技术软件可作为IP授权 为公司换取现金流 [10] - 公司高管获得金庸武侠15部作品的IP打包授权 并基于此立项3A游戏《金庸群侠传》 [12][13] - 公司还拥有《三体》的IP 获得PC和主机的全球独家游戏改编权 [24] 核心业务一:游戏开发 - 核心项目为《金庸群侠传》 计划打造囊括金庸各部小说人物及世界观的3A级游戏 [13] - 游戏预计在2026年底至2027年初开启小范围内测 2028年完成公测和发售 [15] - 在3A游戏中 AI目前仅能完成约5%的工作量 大量内容如武术动作和混战场景仍需依赖动捕技术 [26] - 公司在北京怀柔建有亚洲最大动捕棚 由130台Vicon光学动捕设备组成 可支持15-20人同场混战动捕 [1] 核心业务二:AI生成平台 - 公司于2024年4月推出全球首个专注于动漫领域的视频生成工具Animon 首批市场定位于日本并取得刷屏效果 [16] - 国内版本名为"萌动AI" 可凭用户输入的一张图片或一个想法生成动漫视频 [1][19] - 平台核心竞争力在于成本优势 可将动漫短剧制作成本从每分钟7-8万元降低80% [19] - 公司计划将Animon发展为具备社区功能的UGC平台 降低动漫创作门槛并积累流量 [29][30] 商业模式与市场定位 - 公司定位为新一代电子娱乐内容制作公司 采取"内容制作+UGC平台"组合打法 [28] - 游戏和动漫的全球市场规模约为每年250亿美元 [28] - 3A游戏等IP内容定位为长期现金牛项目 有望带来每年数亿元收入以支持AI技术长期投入 [28] - UGC平台瞄准二次元主流化趋势 旨在为动漫爱好者提供垂直社区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