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转型
搜索文档
洛松茨・米克洛什: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将冲击全球减排进程
新浪科技· 2025-10-18 18:15
文章核心观点 - 美国宣布退出《巴黎气候协定》的决定预计于2026年1月生效 此举或意在影响协商流程而非完全退出相关讨论 并将产生三大关键影响与争议 [1] - 美国与欧盟、中国在能源发展方向上存在明显分歧 美国更倾向于使用化石能源 而欧盟和中国则对绿色能源开发与绿色经济发展抱有更高积极性 [1] 美国退出《巴黎气候协定》的影响 - 全球减排目标实现难度将提升 美国的退出可能削弱各国采取积极减排措施的动力 进而拖慢全球减排进程 [1] - 绿色转型相关投资可能减少甚至消失 对全球绿色经济发展造成冲击 [1] - 美国退出后留下的减排量空白 或将由欧盟与中国等主要经济体承担填补责任 [1]
上海定势能源董事长钱胜利:打通电碳价值路径,激发企业降碳动力
新浪证券· 2025-10-18 18:13
大会概况 - 2025可持续全球领导者大会于10月16日-18日在上海市黄浦区世博园区召开 [1] - 大会由世界绿色设计组织与新浪集团联合主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北京办公室协办 [1] - 大会主题为"携手应对挑战:全球行动、创新与可持续增长",旨在为全球可持续治理注入中国动能 [1] - 大会组委会邀请约500位中外重磅嘉宾,其中约100位为海外嘉宾,包括政要、国际组织代表、诺贝尔奖得主及全球500强企业负责人 [1] 绿色电力发展挑战 - 当前阻碍企业大规模消纳绿电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价值实现机制不完善 [3] - 许多行业和企业对电碳转换的具体标准认识模糊,不清楚如何将降碳的环境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 [3] - 企业无法清晰地看到降碳行为的经济回报,影响了其参与绿色电力交易的积极性 [3] 电碳价值转化路径 - 需要建立清晰透明的电碳转换标准,让企业能够准确计算使用绿电所带来的碳减排量 [3] - 应完善环境效益的变现机制,包括开发更多碳金融产品和建立绿电消费的碳普惠制度 [3] - 需将绿电消纳与企业ESG评级更紧密地结合,使企业能在资本市场等多个维度实现环境价值的经济转化 [3] - 相关机构应加快完善电碳核算体系,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公信力 [4] - 应推动建立统一的绿色电力消费认证机制,使企业的降碳努力能得到国内外市场的广泛认可 [4] 行业交流平台作用 - 高质量的行业交流平台可向更多企业宣传和普及电碳转换的路径与方法 [3] - 此类平台有助于企业家认识到绿色转型不仅是社会责任,更是发展机遇 [3] - 完善电碳价值实现机制将为企业降低碳足迹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4]
中国副财长出席2025年世界银行发展委员会第112次会议
中国新闻网· 2025-10-18 16:02
来自世行25个选区的理事代表、世行行长彭安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世界贸易组织 总干事恩戈齐等出席会议。中国财政部副部长、世行中国副理事廖岷与会并发言。 据中国财政部消息,廖岷表示,中方希望世行助力营造更加开放稳定的经贸环境,并帮助发展中国家完 善基础设施建设和政策制度等软环境,打造适应数字经济和绿色转型的劳动力结构,充分释放人口红利 和增长潜力。中国正在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愿通过世行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共享相关发展经验。 中国副财长出席2025年世界银行发展委员会第112次会议 中新社北京10月18日电 世界银行(下称世行)16日在美国华盛顿举行发展委员会第112次会议,审议通过 了《增长和就业的基础》报告。各方普遍支持世行聚焦就业主题,积极动员各类资金和知识资源,投资 关键基础设施,帮助发展中国家改善营商环境,撬动私营部门发展,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 会议期间,廖岷还出席了全球主权债务圆桌会部长级会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 方大会财长会议机制部长级会议,并分别会见世行行长彭安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一副总裁卡茨、国 际农发基金总裁拉里奥以及英国国际发展部部长查普曼等,就宏观经济形 ...
绿色转型与产能优化齐头并进!钢铁行业力稳基本盘
搜狐财经· 2025-10-18 14:45
政策目标与行业展望 -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联合印发《钢铁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为未来两年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指导 [1] - 方案明确今明两年钢铁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左右,目标是在控制产量的情况下实现经济效益企稳回升 [3] - 行业信心充足,支撑因素包括供需关系优化(供应端压减规模大于需求下降)、原料成本下降(铁矿石价格同比下降)以及“两新”政策带来的1400万吨以上粗钢增量需求 [3] 增长内涵与驱动因素 - 本轮“稳增长”更侧重“效益平稳与回升”,核心体现在工业增加值的提升上,其中利润增长是核心驱动,而非单纯的销售规模扩张 [4] - 实现路径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有效需求,并推进绿色化、数字化转型升级 [4] - 2024年国内粗钢产量10.05亿吨,同比下降1.7%,国内消费量8.92亿吨,同比下降4%以上 [6] 产业结构优化 - 2024年成为钢铁品种结构的转折年,中厚宽钢带产量突破2亿吨,首次超过钢筋(产量跌破2亿吨) [5] - 建筑用钢与工业用钢占比首次实现“五五开”,此变化由房地产行业调整与工业升级共同推动,趋势不可逆转 [5] - 相较于峰值时期,国内钢铁需求已减少1.6亿吨,未来中国粗钢产量将逐步回落,预计2030年降至8.8亿吨,2035年为8.2亿吨,这是结构优化的结果 [6] 技术进步与创新 - 中国钢铁已突破多项“卡脖子”难题,全球首发钢铁产品排名前五的企业累计发布153种新品 [7] - 技术突破依靠自主研发,例如太钢集团的笔尖钢从立项到研发落地仅用数月 [7] - 部分高端钢材仍需进口主要出于性价比和市场规律考量,并非技术能力问题 [7] 绿色发展与环保投入 - 钢铁行业在超低排放改造上成效显著,环保排放水平已居全球之首,标准要求严于其他国家 [8] - 超低排放改造投入巨大,吨钢投入达474元,改造后吨钢运行成本达218元,形成了“环保促发展、发展反哺环保”的良性循环 [8] - 目标在2025年底前完成80%以上产能的超低排放改造,目前看目标完全能够实现 [8] 企业转型案例与成效 - 沙钢提前10年布局板材生产,2024年以来螺纹钢产量相比高点下降90%,成功转向电工钢、海洋工程用钢等高附加值产品 [10] - 华菱钢铁上半年重点品种钢销量占比达68.5%,同比提升3.9个百分点,开发75个新产品,实现6个产品“国内首发”或“替代进口”,上半年毛利率为9.85% [10] - 南钢股份上半年先进钢铁材料销量增至133.72万吨,占总销量29.77%,毛利率达20.26%,同比增加2.32个百分点 [11] - 宝钢股份积极拥抱AI,2025年上半年新增AI场景落地超150个,关键工序AI覆盖率突破85%,工序优化累计降本超2.3亿元 [11]
对话WFEO主席陈成川:工程界需加快技术发展,助力实现全球控温目标
新浪财经· 2025-10-18 11:14
大会与核心观点 - 2025可持续全球领导者大会于10月16日-18日在上海世博园区召开[1] - 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主席陈成川分享了该组织在绿色工程、人才培养、人工智能伦理等维度的战略布局与未来展望[1] - 绿色工程已成为几乎所有领域的必备元素[3] 绿色工程与能源转型 - 太阳能、风能、水力等可再生能源是当前发展的重点[3] - 化工、石化行业亟需减少碳排放[3] - 全球工程领域的重要指引是将气温上升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3] - 工程领域必须加快技术创新以助力实现1.5摄氏度的控温目标[3] 人才培养与国际合作 - 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设立在线培训中心,为各国工程师提供灵活的学习平台[3] - 每年举办多场国际会议以保留面对面交流传统,促进深度合作[3] - 中国科协是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的重要会员,双方在技术培训与人才培养方面合作密切[4] - 该组织正协助发展中国家建设低碳基础设施,并与世界银行、欧洲组织等合作提供资金与技术支持[3] 人工智能与工程领域 - 人工智能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能显著提升生产力和效率[3] - 人工智能若被滥用将带来破坏性后果,特别是虚假信息的传播可能对工程实践造成干扰[3] - 必须建立标准以确保人工智能用在正确的方向上,并呼吁加强工程伦理建设以防范技术误用[3] 中国工程界的挑战与机遇 - 中国在全球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4] - 中国工程界面临的主要挑战在于碳排放的核算与国际接轨[4] - 针对绿色转型可能带来的成本上升问题,初期投入或许会增加,但若以绿色为基础系统化、标准化地推进,长期来看成本反而会下降[4]
中国经济圆桌会|中国是世界经济发展最稳定最可靠的动力源
新华网· 2025-10-18 08:38
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 - 2021年至2024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 [1] - 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最稳定、最可靠的动力源 [1] - 中国是全球经济的重要驱动力,为不确定的世界经济持续输出不竭动力 [1] 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 - "十四五"时期中国以年均4.7%的能源消费支撑了年均5.5%的经济增长 [1] - "十四五"时期中国能耗强度累计下降11.6% [1] - 中国是全球能耗强度下降最快的国家之一 [1] 中国的生态文明与绿色转型 - 中国的生态文明实践打破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径依赖 [1] - 中国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作出巨大贡献 [1] 中国的创新发展 - 中国创新指数首次跻身全球前十,是十多年来创新力提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 [1] - 人工智能、机器人、生物医药等新产业快速培育 [1] - 中国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持续跃升,为全球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参照与市场范式 [1]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 "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展现出多重价值 [2] -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相互交融、相互影响 [2]
深化改革开放,培育竞争新优势——江苏“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综述之四
新华日报· 2025-10-18 07:15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总结了江苏省在“十四五”期间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显著经济成就,重点突出了其在国企改革、民营经济发展、制度创新、对外开放和绿色转型等领域的突破性进展,为“十五五”规划奠定了坚实基础 [1][11] 体制破壁:国企与民企协同发展 - 江苏省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任务完成进度约75%,省属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增长5.5%和9.9% [2] - 苏豪控股集团完成对5家省属贸易国企的整合重组,涉及近千亿元资产,重组后旗下贸易类上市公司市值上涨超10% [2] - 民营经济增加值从2018年的5.1万亿元提高到2024年的7.98万亿元,贡献了全省五成以上的GDP、六成的税收、八成的新增就业岗位 [3] - 政府通过20条政策措施支持民营经济,将政府性融资担保对民企的支持比重提升至80% [3] 产业升级与协同效应 - 2025年1—8月,江苏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8%,工业经济持续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 [4] - 无锡一棉通过智能生产实现“1克棉花纺成500米高端纱线”,提升产品附加值 [4] - 苏州信达生物制药的“减重新药”从提交申请到获批仅用16个月,体现了审批效率的提升 [4] 制度创新与贸易便利化 - 江苏自贸试验区自2019年挂牌以来累计形成450余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25项在全国复制推广 [7] - 无锡综保区“保税维修”一线进出口值达9.4亿元,同比增幅高达207% [5] - 太仓港汽车出口量从2021年首船2722辆增长至2025年前7个月的43.57万辆,同比增长58.78% [6] - 南京自贸片区通过“白名单”制度使CAR-T细胞样本实现当天通关,助力我国首款全流程自主生产的CAR-T产品快速上市 [7] 外资吸引力与开放型经济 - 江苏省实际使用外资规模连续7年位居全国首位,2021至2024年累计超1000亿美元 [7] - 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408家在江苏投资,2025年前8个月外资利润再投资较2020年全年增长1.2倍 [7] - 阿斯利康在江苏的累计投资额突破13亿美元,泰州工厂建设效率远超预期 [7] 服务业开放与外贸韧性 - 南京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首轮104项试点任务实施率超90%,新加坡网连控股公司预计2026年收入突破千万元 [8] - 今年前8个月,江苏省近10万家外贸企业贡献了全国近两成出口增量,企业通过拓展新兴市场使非美地区业务增长超20% [9] - 中国—中亚贸易畅通合作平台在江苏挂牌运营,助力对接中亚市场需求 [9] 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 南钢累计投入超130亿元用于环保,获评环保绩效A级企业后每年节约环境税6000万元、差别电价1.2亿元,并通过资源回收每年直接减少支出约5亿元,2024年实现利润25亿元 [10] - 江苏省“十四五”前4年单位GDP能耗下降13%左右,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443家、绿色工业园区51家,绿色制造体系规模领跑全国 [10]
绿色转型与产能优化齐头并进 钢铁行业力稳基本盘
证券时报· 2025-10-18 03:21
政策目标与行业展望 -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联合印发《钢铁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为未来两年发展提供政策指导 [1] - 方案明确今明两年钢铁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左右,目标是在控制产量的情况下实现经济效益企稳回升 [2] - 行业专家对实现增长目标信心充足,支撑因素包括供需关系优化、原料成本下降以及“两新”政策带来的1400万吨以上粗钢增量需求 [2] 增长内涵与驱动因素 - 本轮“稳增长”更侧重“效益平稳与回升”,核心驱动是工业增加值中的利润增长,而非销售规模扩张 [3] - 实现目标需深化供给侧改革避免无序竞争,并扩大有效需求,推进绿色化、数字化转型升级 [3] - 2025年钢铁消费需求虽下降,但供应端压减规模更大,且成本降幅大于钢材价格降幅,为盈利释放空间 [2] 产业结构调整 - 2024年成为钢铁品种结构转折年,中厚宽钢带产量突破2亿吨,首次超过钢筋(产量跌破2亿吨) [4] - 建筑用钢与工业用钢占比首次实现“五五开”,此趋势由房地产调整与工业升级共同推动,不可逆转 [4] - 传统建筑用钢集中地区如河北、山东、江苏正逐步退出螺纹钢产线,转向新建板材等工业用钢材生产线 [4] 供需与产能现状 - 受房地产建设下降影响,国内钢铁需求较峰值时期已减少1.6亿吨 [4] - 2024年中国粗钢产量10.05亿吨,同比下降1.7%;国内消费量8.92亿吨,同比下降4%以上 [4] - 预计未来10年钢铁总需求将基本保持稳定,不会持续大幅下降,但普通钢材需求占比下降是长期趋势 [5][6] 长期产量预测与发展方向 - 预测显示中国粗钢产量将逐步回落:2030年降至8.8亿吨,2035年为8.2亿吨,2050年仍在6亿吨以上 [6] - 产量下降是结构优化的结果,行业未来将更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从“规模领先”转向“质量引领” [6] 技术进步与创新能力 - 中国钢铁已突破多项“卡脖子”难题,如航母甲板钢、特种用钢等高端产品相继落地并实现全球领跑 [7] - 截至2025年,全球首发钢铁产品排名前五的企业累计发布153种新品,主要依靠自主研发 [7] - 部分小众高端钢材仍需进口主要出于性价比和市场规律考量,并非技术能力问题 [7] 绿色发展与环保投入 - 钢铁行业在超低排放改造上成效显著,环保排放水平已居全球之首,标准严于其他国家 [8] - 超低排放改造吨钢投入达474元,改造后吨钢运行成本达218元,形成“有组织排放、无组织排放管控、清洁运输”三位一体体系 [8] - 目标在2025年底前完成80%以上产能的超低排放改造,目前看目标完全能够实现,形成良性循环 [8] 企业转型案例与成效 - 沙钢提前布局板材生产,2024年以来螺纹钢产量相比高点下降90%,成功转向制造业用钢 [9][10] - 华菱钢铁产品适配制造业高端化需求,上半年重点品种钢销量占比达68.5%,同比提升3.9个百分点,开发75个新产品 [10] - 南钢股份聚焦“卡脖子”领域,上半年先进钢铁材料销量占比29.77%,毛利率达20.26%,同比增加2.32个百分点 [10] 智能化与AI应用 - 宝钢股份启动“2526”工程作为AI转型顶层设计,2025年上半年新增AI场景落地超150个,关键工序AI覆盖率突破85% [11] - 在AI驱动下,工序优化累计降本超2.3亿元,AI技术已在废钢价格评估等领域应用并出口海外 [11]
中国是世界经济发展最稳定最可靠的动力源
新华社· 2025-10-17 21:59
中国经济对全球增长的贡献 - 2021年至2024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1] - 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最稳定、最可靠的动力源[1] -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相互交融、相互影响[2] 经济增长与能源效率 - “十四五”时期中国以年均4.7%的能源消费支撑了年均5.5%的经济增长[1] - 能耗强度累计下降11.6%,是全球能耗强度下降最快的国家之一[1] - 生态文明实践打破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径依赖[1] 创新与产业发展 - 中国创新指数首次跻身全球前十,是十多年来创新力提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1] - 人工智能、机器人、生物医药等新产业快速培育[1] - 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持续跃升,为全球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参照与市场范式[1]
绘就便捷出行新画卷 实地探寻宝鸡公交创新发展路径
中国汽车报网· 2025-10-17 21:29
核心观点 - 宝鸡公交通过政策支持、市场导向和公益服务相结合的模式,成功实现了在行业普遍面临挑战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其创新实践和多元化经营策略显著提升了服务能力和财务韧性 [3][7][9] 政策支持与战略定位 - 宝鸡市以“四个优先”贯彻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包括政策、资金、用地和路权优先,并率先出台专项地方法规 [3] - 公交被定位为“城市空间发展的引领者”,推动从“被动适配交通需求”向“主动引领空间布局”转变 [5] - 成功创建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 [5] 运营规模与基础设施 - 中心城区公交车保有量达1101台,其中新能源公交车979辆,占比89%,年减少碳排放约4万吨 [5] - 建成公交场站34.9万平方米,公交专用道53.2公里,11条专用道,270个公交港湾式停靠站 [3][5] - 建成17座通用充电站,840个充电桩,满足全部新能源公交车充电需求 [5] 服务网络与客流表现 - 拥有常规线路66条、定制线路113条,线网密度达每平方公里3.38公里,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为87% [5] - 2024年客流量突破1.68亿人次,日均服务45万人次,城市公交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44.4% [3][5][15] 多元化经营与财务表现 - 打破单一票务收入模式,依托现有资源发展广告、驾培、维修、租赁、旅游等业态,2024年非票务收入超3000万元 [9] - 构建“主业稳固、辅业繁荣”的立体经营格局,增强自身“造血”能力 [9] 服务创新与模式拓展 - 创新“公交+N”模式,打造青铜文化体验线、渭河风光休闲线等特色线路,推动与商业、文旅、产业深度融合 [6] - 推出“网约公交”、定制通勤公交、助学公交(93条)、社区公交等个性化服务,满足多元出行需求 [12][14] - 为11家企业开通通勤定制车,并试点“站点响应式停靠”和旅游线路“招手停”服务,提升出行效率 [14] 公益属性与民生保障 - 始终坚持公交姓公的公益属性,主动完善交通网络,服务延伸至县镇村落,打通产业新区与主城区通勤壁垒 [11] - 在国庆等重要节点启动公铁联动应急机制,例如双节期间增发公交36台次,安全运送旅客超千人次,确保旅客“零滞留”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