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
搜索文档
天津西青: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强磁场” 赋能新质生产力
中国新闻网· 2025-08-20 03:48
核心观点 - 天津西青区通过构建全链条创新生态和多个核心载体 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高地并加速新质生产力培育 [1][5] 平台建设进展 - 天津西青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引入企业288家 包括吉诺科技工业自动化仪器仪表项目和赛恩领动雷达传感器项目 [2] - 天开西青园签约落地10余个京冀项目 包括北京福乐云天津研发中心 并与北京诚创/清华同方等机构建立招商伙伴关系 [2] - 天津南站科技商务区通过驻京科创中心吸引30余家企业参与 并通过G1科创论坛联动30余家产业链企业 [2] 产业集群发展 - 西青区促进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等领域科技创新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3] - 法莫西生物医药实验室空间从1000平方米扩展至6000平方米 受益于合成生物学产业创新转化平台支持 [3] - 63个科技型金种子项目即将在天开西青园落地 政府配套专项政策支持科技与产业融合 [3] 产教融合机制 - 天津工业大学通过校企共建微专业/工程师进课堂等方式 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协同机制 [4] - 德安特传感技术与上下游数千家供应商协同发展 依托产学研融合吸引高端人才实现技术突破 [4] 创新生态成果 - 构建研发-孵化-转化-产业化全链条创新生态 形成北京研发-西青转化创新模式 [1][2] - 科技企业集聚推动区域产业链协同发展 展现开放姿态和创新基因 [3][4][5]
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智耕油茶·绿筑粤梦”团队:助力龙川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环球网· 2025-08-19 19:56
科研赋能 - 团队在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专家指导下掌握无人机巡查与林地监测新技术 [1] - 应用岭南土壤智能网络数据库管理软件实现土壤数据采集与分析 [1] - 联合科研院所编制《广东油茶高效栽培技术手册》并设计《龙川油茶科普》宣传册 [1] 产教融合 - 推动黄石职业中学加入广东林业职业教育集团 [3] - 共建油茶科普宣传室和1万平方米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3] - 与广东星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立校企实践基地 [3] 智慧农业应用 - 利用遥感 GIS和GPS技术对黄石镇近4万亩油茶林进行高精度测绘 [3] - 建立分布格局数据库并开展50份土壤样本和10个剖面调查 [3] - 为科学施肥与精准管理提供数据依据 [3] 产业推广与文化传播 - 创作油茶主题文化墙画并拍摄纪录片和宣传片 [3] - 传播绿色发展理念并讲好油茶产业振兴故事 [3] - 通过五维联动模式为油茶产业注入科技动能 [5]
专家热议“好房子”“好建造”“好职教”互促互融
新华财经· 2025-08-19 16:00
行业发展趋势 - 建筑业正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期,"好房子"成为民生热词,"好建造"需要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1] - 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为建筑业带来全新机遇与挑战,要求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2] - 西部地区需发挥自然资源优势,推动技术创新、完善产业链、强化政策支持,走差异化高质量发展之路[3] 职业教育改革方向 - 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关键在于"专产联动",打造与地区产业需求匹配的专业体系[1] - 需优化课程体系提升实用性,并实施全方位、全周期的教师持续培养计划[1] - 职业教育要与工程咨询机构协同发展,构建产教融合、投教协同的新生态[3] 技术创新应用 - 无人机作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交叉学科,在建筑设计、施工、验收、运维等环节具有广阔应用前景[2] - 需探讨如何运用无人机等新技术重塑建筑全生命周期质量管控,创造新市场需求[2] - 面对"双碳"目标与智能浪潮,建筑业需加快技术创新步伐[3] 校企合作模式 - 校企深度合作是推进产教融合的关键,需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3] - 研讨会开展了校企战略合作集中签约仪式,推动产学研协同[3]
瞭望 | 北航航空航天工程:定义世界空天教育新坐标
新华社· 2025-08-19 10:21
核心观点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过有组织科研和体系化创新 推动航空航天领域重大科技成果涌现 其航空航天工程学科连续七年排名世界第一[1][3][4] - 学校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航空航天学科生态体系 以顶尖学科为引擎带动全学科协同发展 并实施数智化赋能战略[7][8][9] -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科教融汇和产教融合强化学生实战能力 为航空航天行业输送高质量复合型人才[10][11][12] 科研创新体系 - 构建"学院+研究院"机构布局 设立航空发动机研究院等科研特区 建设空地一体新航行系统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大平台装置[4] - 形成"基础研究-关键技术-仿真平台-验证环境"全链条研究体系 实现从单点创新到体系化创新突破[4] - "十五"计划以来共获国家三大科技奖励84项 2020年来获15项国家科技奖励一等奖 其中技术发明一等奖9项居全国高校第一[4] 重大科技成果 - 郭雷团队研制仿生偏振罗盘装置 精度领先国际同级别实验室技术水平[4] - 闫晓军团队研制仅重4.21克的太阳能动力微型无人机 实现自然光供能持续飞行[4] - 吴江浩团队研发微型可悬停扑翼飞行机 2024年成为同类飞行器中唯一持续飞行时间超15分钟的产品[4] 学科生态建设 - 以航空航天学科为核心牵引 构建多学科深度融合的"学科群"生态系统[7] - 新设"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 由7个学院共建 联合杭州校区和低空产业龙头企业建立交叉创新实践平台[7] - 从飞行器和动力系统设计制造入手 以力学为基础向材料科学与工程等上下游学科拓展形成航空宇航学科群[7] 数智化赋能战略 - 实施《数智赋能三年行动计划》 搭建"1+M+N"人工智能课程生态[8] - "1"为面向全体大一新生的人工智能导论课 "M"为人工智能与专业融合特色课程 "N"为联合AI企业开设的微专业实践课[8] - 开展数智赋能教学系列培训 单设"数字赋能"赛道 提供经费和导师倾斜支持青年教师[9] 人才培养模式 - 分级分批打造10多个科教协同平台 包括智能微纳公共创新中心等[10] - 推动所有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100%面向本科生开设科研课堂[10] - 新一代全数字化飞行器科教协同平台集成协同设计区等功能区域 支撑69名学生和35名教师共同研制新一代数字飞机[11] 产教融合机制 - 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以"真问题 真场景 真突破"重构育人逻辑 开设基础专业课 企业实践课和校企共建三类课程[12] - 与近400家企业签约共建社会课堂接收基地 要求学生深度参与企业各环节累计不少于八周[12] - 企业授课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为导向 关注工程加工和精度控制等实践细节[12]
人才缺口激增4倍 人形机器人产教融合加速跑
北京商报· 2025-08-19 00:19
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现状 - 全球首届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吸引了16个国家280支队伍参与26个赛项的487场比拼并产生26枚金牌标志着人形机器人从表演向实用化演进[1] - 2025年二季度人形机器人领域招聘职位数同比增长3981%增速显著领先其他行业[2] - 行业当前处于技术研发与场景验证关键期尚未进入大规模量产阶段对技术研发系统调试及解决方案优化类人才需求迫切[2] 人才供需与薪酬情况 - 最稀缺人才集中在算法类包括具身大模型强化学习运控规划感知算法等硬件系统软件类人才同样紧缺[2] - 技术岗位平均月薪前三名分别为机器人算法工程师25368元导航与定位工程师21066元机械结构设计工程师15266元[3] - 高复合型人才需求将持续显著增长呈现供不应求态势[8] 教育与产业协同机制 - 首届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为70所高校提供实践平台推动"以赛促学以赛促教"重构教学场景并锻炼跨学科整合能力[6] - 京津冀职教改革示范园区实行企业导师入驻模式每5名学生配1名导师并设置两周企业实践课实现培训后直接上岗[7][8] - 产教融合加速推进企业将技术难题转化为赛题学生解题成绩直接映射岗位胜任度缩短试错周期[8] 行业未来趋势 - 人形机器人发展依赖智能交互能力和复杂环境运动能力需算法与机械结构设计双重支撑[2] - 校企常态化沟通机制正建立以确保教育内容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7] - 人才培养需产业集聚配合产教融合将成为重要来源[8]
二季度招聘职位增速近400% 人形机器人人才缺口如何补
北京商报· 2025-08-18 22:35
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 - 全球首届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成功举办,16个国家280支队伍参与26个赛项487场比拼,标志着人形机器人从表演向竞技和实用场景进化 [2] - 2025年二季度人形机器人领域招聘职位数同比增长398.1%,技术类岗位占比达62%,算法与机械结构设计岗位增速最高(机器人算法工程师479%,机械结构设计工程师239%)[3] - 行业处于技术研发与场景验证关键期,核心需求集中在智能交互算法(具身大模型、强化学习等)和复杂环境运动控制能力 [4] 人才供需与薪酬 - 技术岗位薪酬前三:机器人算法工程师月薪25368元、导航与定位工程师21066元、机械结构设计工程师15266元 [4] - 算法类人才最为稀缺,硬件、系统、软件人才同步紧缺,企业反映供需缺口显著 [3][4] - 高校通过赛事实践弥补课堂教学短板,中国矿业大学等70所院校参赛,推动机械结构、运动控制、智能决策等多模块协同能力培养 [5][6] 产教融合模式 - 京津冀职教园区实施"四岗轮动"计划,企业导师按5:1比例配置学生,实践课直接对接岗位需求 [7][8] - 赛事转化为动态人才标尺,企业将技术难题设为赛题(如药品分拣场景赛),成绩直接映射岗位胜任度 [6][8] - 校企共建能力坐标体系,拆分运动控制、感知融合等四大模块量化任务包,实现学分与证书岗位直通 [8] 未来趋势 - 高复合型人才将持续供不应求,产业链协同培养成为关键,产教融合将成主要人才来源 [8] - 头部企业(宇树科技、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等)与高校协同加速技术落地,推动"艺术+技术"跨学科创新 [5][6]
校园引擎点燃就业育人星火:掌上大学的产教融合破圈之路
搜狐网· 2025-08-18 18:08
公司业务模式 - 公司深耕高校市场11年 拥有覆盖全国2800所高校 8万学生代理和7万校园组织的资源网络[1] - 公司定位为"企业校园事业部" 通过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激活产教融合[1] - 构建"教学-实践-就业"闭环生态 采用定向人才培养 就业实习基地和人力资源提升三大项目梯度推进[1] 定向人才培养项目 - 与沈阳理工大学合作"经世领航 管培英才"项目 将真实业务案例搬进课堂[3] - 企业高管担任实战导师 让学生在模拟校园市场运营中掌握岗位硬技能[3] - 采用"用校园场景教校园人才"模式 实现课程内容与职场需求的精准匹配[3] 就业实习基地项目 - 温州大学"AIGC驱动新电商人才基地"让学生直接参与校园电商矩阵运营[3] - 依托现有学生代理网络快速落地实战项目[3] - 沈阳理工大学 沈阳师范大学 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基地获得50万元专项经费支持[3] - 创新"双导师制" 企业导师传授技能 学生代理团长带教校园场景适配[3] 人力资源提升项目 - 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西南石油大学等合作推行校企人员互派挂职[6] - 高校教师学习校园市场逻辑 企业骨干参与高校课程设计[6] - 双方共享11年校园用户数据 联合研究就业趋势[6] 区域拓展与模式创新 - 2025年4月与湖北经济学院共建"数智实训基地" 结合线上商城+线下代理运营模式与数智化技术[8] - 湖北省电子商务协会签约合作 计划将该模式推广至湖北省全域高校[8] - 从服务单校到辐射全省 实现合作模式的可复制性[8] 合作成果与未来规划 - 已与沈阳理工大学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西南石油大学 温州大学 沈阳师范大学 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 湖北经济学院形成稳定合作[13] - 坚持定制化方案理念 根据不同高校特色制定适配的育人方案[11] - 未来将继续以"校园基因"为纽带 推动校企合作从简单对接走向共生共长[13]
贴心服务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
海南日报· 2025-08-18 09:33
就业模式创新 - 订单班模式将企业标准前置课堂实现产教融合 为年轻人提供真实项目锻炼机会并积累职业信心 [1] - 劳务品牌如"琼海杂粮师傅"激活传统技艺生命力 通过技艺传承带动返乡妇女和脱贫学员就业增收 [1] - 就业见习政策为年轻人提供能力跃升阶梯 使其从青涩成长为岗位能手同时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 [1] 就业支持体系 - 线上招聘会采用精准推送方式提升人岗匹配效率 [1] - 多方举措包含订单班 劳务品牌 见习政策等 形成系统性就业支持网络 [1] 社会效益 - 劳务品牌带动效应显著 典型案例中庞春妹通过16年门店经营和技艺传授 培养出"乡镇小师傅"群体支撑家庭经济 [1] - 综合就业措施推动劳动价值实现 促进区域就业生态良性发展 [1]
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大学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呼和浩特召开
新华财经· 2025-08-16 22:07
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大学升级发展 - 学校正式获批升格为本科层次职业院校 标志着69年办学历史实现质的飞跃 成为内蒙古自治区职业教育本科层次探索的重要里程碑 [1] - 作为全国首所建筑类公办职业本科高校 公司将通过专业升级改造和交叉融合发展 打造绿色建筑与智能建造创新高地 [3] - 联合编制智库报告系统梳理从专科到本科的跨越式发展轨迹 其办学模式和产教融合实践被视为职业教育改革可复制的样本 [5][7] 政产学研协同合作 - 与内蒙古住建厅、华为技术、中科云图等企业签署战略协议 将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等领域深度合作 [1] - 推行"书院制"育人模式 通过思成书院培养专业技能过硬且具备家国情怀的复合型技术人才 [3] - 举办院士专家报告会 涵盖绿色建筑演化、传统营建智慧传承、工程管理数字化转型等前沿议题 [6] 行业发展趋势 - 圆桌对话聚焦"好房子·好建造·好职教"互促互融 参与方包括建经投资、华与科工等产业链企业 [6] - 绿色建筑与智能建造被确立为重点发展方向 将为建筑行业提供全链条技术支撑和创新示范 [3] - 构建"政策链、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五链融通格局 推动产教深度融合 [1]
破解招人难留人难并存问题
经济日报· 2025-08-16 06:43
制造业人才发展政策 - 人力资源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工作启动,旨在促进高质量就业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1] - 2024年《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培养新质生产力所需人才 [2] - 《关于加强人力资源服务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培育高水平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推动人力资源与产业需求深度协同 [2] 制造业人才培养现状 - 中国技能人才总量超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6000万人,占比30% [1] - 已建设1176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1475个技能大师工作室 [1] - 现代学徒制试点覆盖1000多个专业点,企业技术标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 [1] - 江苏省技能人才达1494万人,高技能人才494万人,较"十三五"末分别增加105万人和39万人 [1] - 广东省技工院校专业体系与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对接,形成全产业链技能人才培育生态 [1] 人才培育机制优化 - 建议建立动态更新的制造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设立产教融合专项引导基金 [2] - 职业院校需建立专业设置与产业升级联动机制,推行"双导师制"和学分银行制度 [2] - 企业应落实技能培训主体责任,联合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组建招聘用工联合体 [2] 人力资源服务数字化转型 - 加快建设国家级制造业人力资源调度平台,整合就业公共服务数据、产业地图和技能人才库 [3] - 支持开发制造业专用招聘大模型、AI虚拟面试官、元宇宙实训舱等数字化产品 [3] - 探索包容审慎监管方式,建立数据安全标准与信用评价体系 [3] 技能人才价值提升 - 深化"新八级工"制度改革,将技能等级与薪酬、教育、医疗待遇挂钩 [3] - 企业需建立"管理+技能"双通道晋升体系,给予首席技师岗位津贴和培训支持 [3] - 规划建设劳模创新工作室,形成"名师带徒"和技能传承网络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