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金融
icon
搜索文档
为经济注入更多确定性
金融时报· 2025-10-27 08:29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 北京市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5%,涉农贷款余额同比增长8.8%,创业担保贷款余额增长近40% [2] - 外汇衍生品银企服务平台帮助超2300家企业规避汇率风险,其中九成以上是中小微企业 [2] - 中国人民银行设立的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推动北京地区银行发放相关贷款超140亿元 [3] 绿色金融发展 -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北京市绿色贷款余额近2.4万亿元,规模稳居全国前列 [2] - 2024年北京市企业发行绿色公司债券741亿元,位居全国第一 [2] 数字金融与普惠金融 - 北京累计开立数字人民币个人钱包近2000万个,交易超5.4亿笔,金额近3000亿元,近200万家商户支持受理 [3] - 数字人民币在民生消费和交通出行等领域广泛应用 [3] 科技金融创新 - 工商银行北京市分行为科技企业设计“两重”贷产品,建立多维评价体系,提供与研发周期匹配的中长期信用贷款 [4] - 截至2025年9月末北京地区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科技创新债券超2100亿元,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4] 资本市场支持创新 - 北京证券交易所4年多来培育279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超860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九成 [5] - 北京上市公司总市值居全国第一,2024年分红超9900亿元,占全市场41% [6] - “并购六条”发布后248家上市公司开展440单并购重组 [6] 金融科技应用与监管 - 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设置金融科技大会,讨论金融数字化智能化转型、AI在金融领域的安全应用等议题 [6] - 北京国家金融科技风险监控中心设立,平衡金融科技创新与安全 [6] 金融高水平开放 - 外资支付机构贝宝支付、外资信用评级机构标普和惠誉相继落户北京 [7] - 北京创设北京绿色交易所、国际大数据交易所等平台 [7] - 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帮助百余家跨国公司优化资源配置,北京市参与试点企业年均跨境资金收支规模超1400亿美元 [7] - 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政策简化后25亿美元境外资本投向北京科技、生物医药等高端产业 [7] 国际金融交流合作 - 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设立5个境外分会场,数量为历年之最,辐射东南亚、中东、欧洲、北美等地区 [8] - 国际金融中心城市互动扩容,阿布扎比、迪拜、卡萨布兰卡、法兰克福等派代表参会 [8]
“三位一体”锚定科创赛道!长城证券构建科技金融特色模式
券商中国· 2025-10-27 07:34
公司战略定位与规划 - 公司在2021年“十四五”战略规划中明确将“科创金融”作为特色化发展方向,企业愿景是建设精于电力、能源领域的特色化一流证券公司 [3] - 公司紧紧围绕产业化、特色化核心战略,成立产业金融研究和产业金融业务创新团队,集中投行、资管、研究力量以发挥要素配置和引导投资的关键作用 [3] - 公司打造新型产融业务模式,在价值发现、资产定价、资源整合、风险管理方面加强建设,并综合利用股债融资、REITs等工具服务战新产业和科技成果转化 [3] 业务实践与项目成果 - 公司于2025年5月9日成功发行深交所首只证券公司科技创新债券,发行规模5亿元人民币,期限2年,票面利率1.79%,所融资金用于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 [4][5] - 公司于2025年5月21日助力华能澜沧江水电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发行全国首单“绿色+乡村振兴+科技创新”债券,规模10亿元人民币 [5] - 公司于2025年6月6日助力招商资本成功发行深圳地区创投机构首单科技创新债券,帮助其为科技创新筹集长周期、低利率资金 [5] 平台建设与生态协同 - 公司重点打造“科创金融港”产业金融服务新模式,旨在围绕“双碳”产业链中具有核心技术的科创型中小企业,提供技术赋能、管理赋能与市场赋能的新型产业赋能平台 [6] - 公司以系统性思维构建服务矩阵,整合内部资源,成立集团与战略客户部,推动投行、产业研究等条线成立4个服务专班,并建立“1+N”服务模式与全过程跟踪反馈体系 [3] - 截至2025年9月,公司已累计储备华能产业链企业432家,邀请40家企业入港,推动多单产融合作项目落地,并组织大型论坛、产业调研及专家交流等活动18场 [7]
聚焦“支持性”方向 精准把握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和节奏
中国证券报· 2025-10-27 06:46
货币政策总体立场 - 货币政策将坚持支持性立场,根据经济运行情况精准把握施策的力度、时机和节奏 [1] - 央行将构建科学稳健的货币政策体系,动态完善政策框架以更好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 [1] - 市场普遍认为后续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还有继续大力实施的空间和可能 [3] 政策调控的三大关系 - 在后续调控中,央行将更加注重处理短期与长期、支持实体经济增长与保持金融业自身健康性、内部与外部的关系 [2] - 处理短期与长期关系时,货币政策既要为经济回升提供支撑,又要避免透支长期增长潜力,预计将灵活运用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工具 [2] - 处理支持实体与金融健康关系时,反映出央行对商业银行净息差及经营可持续性的关注 [2] - 处理内部与外部关系时,货币政策将坚持"以我为主"的思路,同时兼顾内外均衡 [2] 流动性管理与工具运用 - 在总量方面,预计央行将通过逆回购等工具调节中短期流动性,并通过MLF操作、降准等措施释放中长期流动性以优化期限结构 [3] - 专家建议今年四季度可降准0.5个百分点释放约1万亿元流动性,明年可再度降准0.5-1.0个百分点以支持政府债券前置发行 [3] - 在价格方面,货币政策或更注重政策利率的价格型调控作用,持续引导企业和居民融资成本下降 [3] 结构性政策重点 - 未来五年结构性政策的重点是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包括加大科技贷款投放、扩大科创债发行规模、鼓励科技型企业股权融资等 [4] - 有关部门或通过设立优化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调整金融机构考核指标等方式引导资金流向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领域 [4] 政策传导效果与协同 - 当前利率传导效率已提升,9月企业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为3.1%,比上年同期低约40个基点 [5] - 9月个人住房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为3.1%,比上年同期低约25个基点 [5] - 加强与市场沟通是提升传导效率的重要保障,央行通过季度报告、前瞻性指引等方式稳定市场预期 [6] - 货币政策需持续加强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以形成政策合力,例如财政提供资本金和贴息,货币金融工具提供配套融资 [6]
精准把握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和节奏
中国证券报· 2025-10-27 05:06
货币政策基本立场 - 货币政策将坚持支持性立场,根据经济运行情况精准把握施策的力度、时机和节奏 [1] - 货币政策具备充足条件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的思路,同时兼顾内外均衡 [1] - 下一阶段货币政策仍将坚持“以我为主”,兼顾内外平衡,继续落实落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 政策调控的三大关系 - 注重处理好短期与长期的关系,既要为经济回升提供支撑,又要避免透支长期增长潜力 [1] - 注重处理好支持实体经济增长与保持金融业自身健康性的关系,关注商业银行净息差及经营可持续性 [1] - 注重处理好内部与外部的关系,在坚持“以我为主”的同时兼顾内外均衡 [1] 流动性管理工具与预期 - 预计央行将通过逆回购、买断式逆回购等工具调节中短期市场流动性,通过MLF操作、降准等措施释放中长期流动性 [2] - 建议今年四季度降准0.5个百分点释放约1万亿元流动性,明年再度降准0.5-1.0个百分点以支持政府债券前置发行 [2] - 四季度是稳增长政策发力关键期,央行或通过恢复国债买卖向银行体系注入长期流动性,引导信贷投放 [2] 价格型调控与融资成本 - 货币政策或更注重政策利率的价格型调控作用,持续引导企业和居民融资成本下降 [3] - 9月企业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为3.1%,比上年同期低约40个基点 [3] - 9月个人住房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为3.1%,比上年同期低约25个基点 [3] 结构性政策重点 - 未来五年重点是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包括加大科技贷款投放、扩大科创债发行规模、鼓励科技型企业股权融资 [3] - 有关部门或通过设立优化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调整金融机构考核指标等方式引导资金流向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领域 [3] 政策传导与协同 - 动态完善货币政策框架,加强货币政策执行和传导是政策从制定到落地的重要环节 [3] - 加强与市场沟通、稳定市场预期是加强政策传导的重要保障,沟通方式包括季度报告、例行吹风会、前瞻性指引等 [4] - 货币政策需持续加强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形成政策合力,例如财政提供资本金和贴息,货币金融工具提供配套融资 [4] 政策框架完善方向 - 下一步将继续完善中国特色现代货币政策框架,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适配性和有效性 [5]
“三位一体”锚定科创赛道 长城证券构建科技金融特色模式
证券时报· 2025-10-27 01:45
公司战略规划 - 公司在2021年的"十四五"战略规划中明确将"科创金融"作为特色化发展方向之一 [2] - 公司战略愿景为建设精于电力、能源领域的特色化一流证券公司 [2] - 公司打造区别于传统的新型产融业务模式,在价值发现、资产定价、资源整合、风险管理方面加强建设 [2] 业务模式与能力构建 - 公司紧紧围绕产业化、特色化核心战略,充分利用产业平台优势和资源禀赋开拓业务 [2] - 成立产业金融研究和产业金融业务创新团队,集中投行、资管、研究力量 [2] - 综合利用股债融资、REITs等工具,积极服务战新产业和助力科技成果转化 [2] - 以系统性思维构建服务矩阵,整合内部资源,成立集团与战略客户部 [2] - 推动投行、产业研究、资管、子公司等条线成立4个服务专班,联动分支机构建立"1+N"服务模式 [2] 具体业务举措与成果 - 公司于5月9日成功发行深交所首只证券公司科技创新债券,发行规模5亿元,期限2年,票面利率1.79% [3] - 所融资金直输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 [3] - 近期连续主承多期科技创新公司债,构建对科创类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 [3] - 2025年5月21日,公司助力华能澜沧江水电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发行全国首单"绿色+乡村振兴+科技创新"债券,规模10亿元人民币 [3] - 今年6月6日,公司助力招商资本成功发行深圳地区创投机构首单科技创新债券 [4] 科创金融港平台建设 - 公司重点打造"科创金融港"产业金融服务新模式,作为聚焦重点赛道产业链科创类企业的集成载体 [5] - "科创金融港"旨在围绕"双碳"产业链中具有核心技术的科创型中小企业,打造新型产业赋能平台 [5] - 截至2025年9月,已累计储备华能产业链企业432家,邀请40家企业入港,推动多单产融合作项目落地 [5] - 组织大型论坛、走进华能产业调研及专家交流等活动18场 [5] - 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融合发展,产业金融生态圈日益完善 [5]
上海银行大零号湾科技支行开业 助力上海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建设
证券日报之声· 2025-10-26 17:12
文章核心观点 - 上海银行大零号湾科技支行正式开业 标志着公司在深化科技金融战略布局、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方面迈出重要一步 [1] - 公司发布专属服务方案及联名卡 旨在通过特色化、专业化的产品体系为科创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 [1] - 公司与多方签署合作协议并启动生态圈伙伴合作方案 共同构建"政、银、产、学、研、投"融合创新的生态圈 [1] 业务战略与定位 - 科技支行被定位为实现专业化经营、特色化发展、体系化运作、品牌化管理的核心力量 [2] - 公司将以该支行为新起点 秉持长期主义和专业主义 坚持服务"早、小、硬"科技企业 [2] - 战略目标是打造"转化孵化的首选行、初创成长的陪伴行" 成为科创企业的"贴心伙伴"、创新人才的"专属管家"、区域发展的"金融引擎" [2] 市场覆盖与客户基础 - 该支行是公司在大零号湾片区设立的首家科技支行 [1] - 截至目前 公司在大零号湾区域已服务超过200家科技企业 包括骄成超声、非夕科技、氦星光联等 [1] 合作生态构建 - 公司与闵金投公司签署合作协议 [1] - 公司与上海交通大学孵化器、华东师范大学孵化器、零号湾创投联合启动《大零号湾生态圈伙伴合作方案》 [1] - 合作旨在共同构建"政、银、产、学、研、投"融合创新的生态圈 全力服务闵行区打造世界级科创湾区的宏伟蓝图 [1][2]
2025外滩年会|浦发银行发布支持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行动方案
中金在线· 2025-10-26 16:25
公司战略发布 - 浦发银行发布《打造科技金融新范式 支持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行动方案》,该方案包含4大行动和18条举措 [1] - 方案旨在构建"科创策源-产业培育-生态经营"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全力支持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1] - 科技金融是浦发银行推进"数智化"战略的第一主赛道,致力于成为陪伴科技企业"从0到100"的首选合作伙伴 [2] 具体行动举措 - "科创策源引擎建设"行动包括服务高能级重大科技设施、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人才创业支持计划及打造"外滩FTC"金融科技生态社区 [1] - "高端产业金融提质"行动包括深化头部科技企业合作、助力企业梯度提升、护航三大先导产业及支持未来产业 [1] - "科技生态链接赋能"行动包括对接风险投资基金、助力科技产业园区运营、联动要素市场及服务长三角G60科创走廊 [1] - "数智经营战略跃升"行动包括建设集团大科创服务体系、打造数字化产品体系、夯实AI+金融基建底座及完善专业服务机制 [2] 业务成果与目标 - 浦发银行全力打造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5+7+X"浦科产品体系 [2] - 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公司累计服务科技型企业超25万户 [2] - 公司后续将以《行动方案》为抓手,持续为上海建设全球科创高地注入金融动能 [2]
前三季度我省主要金融指标平稳较快增长
海南日报· 2025-10-26 08:24
贷款总体增长 - 全省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达14106亿元,同比增长11.9%,增速较上年同期提升4.5个百分点 [1] - 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305亿元,同比增长12.4% [1] 存款总体增长 - 全省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5384亿元,同比增长8.9%,增速较上年同期提升2.0个百分点 [1] 科技金融 - 全省科技贷款余额1588亿元,同比增长12.7% [2] - 海南天然橡胶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行3.5亿元全国农垦首单科创债 [2] 绿色金融 - 全省绿色贷款余额1668亿元,较年初增加274亿元 [2] 养老与消费金融 - 全省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不含个人住房贷款)同比增长9.6% [2] - 全省养老产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63.5% [2]
书写金融强国建设北京篇章 ——写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开幕前夕
经济日报· 2025-10-26 06:10
论坛年会概况 - 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将于10月27日至30日在北京金融街举行 主题为“创新、变革、重塑下的全球金融发展” [1] - 年会将迎来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位重要嘉宾 并首次设置香港、马德里、吉隆坡、阿布扎比和纽约5个境外分会场 [4] 金融街核心地位与实力 - 作为国家金融管理中心核心承载区 金融街是金融机构和人才聚集度最高、人民币资产流量最大、经济贡献最突出的区域之一 [2] - 金融街以不到北京市万分之二的面积 贡献全市近七成的金融业税收和约35%的金融业增加值 驻区金融机构资产规模超156万亿元、约占全国三分之一 [4] - 截至2024年末 西城区驻区资管机构管理的资产规模已超20万亿元 占全市一半左右 约占全国八分之一 汇聚260余家资管机构 [2] - 今年前三季度 北京金融业实现增加值6700亿元 同比增长9% [2] 未来发展规划与举措 - 未来将致力于构建更具韧性、活力与国际化的现代金融体系 提升国际化金融资源集聚能力 积极引进外资金融机构 [3] - 将提升资本市场核心功能 依托北京证券交易所推动优质企业上市和市值管理 增强股权融资服务能力 [3] - 全面服务和承接国家金融改革开放任务 形成从机构开放到业务开放 再到市场开放的格局 [4] 金融“五篇大文章”实践 - 在科技金融方面 北京市“十四五”期间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年均增速约15% 截至今年9月末 北京地区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科技创新债券超2100亿元 [7] - 在绿色金融方面 持续健全绿色金融服务体系 西城区综合能耗、万元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等绿色发展指标位居全国前列 [7] - 推动北交所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 加快构建养老金融服务体系 充分发挥数字人民币试点示范街区作用 [7]
国家开发银行做好“五篇大文章” 奋力书写金融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证券日报· 2025-10-26 00:44
文章核心观点 - 国家开发银行通过构建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大领域的金融服务体系,致力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以支持实体经济和金融强国建设 [1] 科技金融 - 公司为科技型企业和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提供全链条、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例如支持青岛海湾化学股份有限公司新建生产线,并运用科技创新再贷款政策 [2] - 各地方分行针对性支持特定高科技领域:上海分行支持了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15家企业;广东分行支持国家新型储能创新中心科研攻关;河南分行为“后羿一号”商业运载火箭项目提供研发贷款 [3] - 公司强化投贷联动,发行首批3只合计200亿元的“科技创新债券”,资金用于支持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及高技术制造业等 [3] 绿色金融 - 公司重点支持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等领域,包括“节能降碳十大行动”、“三北”工程和“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建设 [4] - 具体项目支持包括:河南分行融资支持黄河古贤水利枢纽工程;宁夏分行为乌玛高速惠农至石嘴山段提供服务,实现工业固废再利用约380万吨;四川分行融资支持宜宾整市推进分布式光伏项目 [4] - 内蒙古分行围绕三大防沙治沙标志性战役,支持光伏治沙模式,实现“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十四五”以来发行绿色金融债券1570亿元,精准支持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国家战略 [5][6] 普惠金融 - 公司积极发挥国家助学贷款主要承办银行作用,“十四五”以来累计发放国家助学贷款2460亿元,支持学生超2300万人次,贷款发放金额和支持人数占全国80%以上 [6] - 公司深化与中小银行合作,优化转贷款服务,“十四五”以来累计支持普惠小微用款人超150万户(次) [6] - 重庆分行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中长期融资支持仙女山地区市政基础设施、道路改造和人居环境整治,改善生态环境和村容村貌 [7] 养老金融 - “十四五”期间,公司累计支持普惠养老床位建设超19万张,助力实现老有所养 [8] - 具体项目包括:贵州分行支持盘活6处闲置物业改造,为首期8个养老机构提供799张床位;山东分行贷款支持济南天桥区鹊山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可新增800余张床位 [8] - 辽宁分行支持盘活整合和平区3.2万平方米闲置养老资源,改造200多个床位,并搭建数智养老服务平台 [9] 数字金融 - 公司积极支持基础网络和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以打通经济社会发展信息“大动脉” [10] - 公司持续支持北京、上海、江苏、辽宁、海南、福建等地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建设,服务培育人工智能生态 [11] - 公司强化科技赋能,2024年发布“国家助学贷款”手机客户端,实现从电脑端向手机端的升级;并应用人工智能、卫星遥感等技术建设智慧信贷系统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