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创新
icon
搜索文档
浙江民营经济观察:表彰大会背后有何深意?
中国新闻网· 2025-11-14 10:46
文章核心观点 - 浙江省通过高规格表彰和系列政策支持 坚定将民营经济定位为最大特色和优势 持续为民营企业发展厚植沃土[2] - 浙江民营经济在地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贡献了全省67%以上的生产总值、70%以上的税收、80%以上的进出口、85%以上的就业和90%以上的企业数量[3] - 浙江民营企业含“新”量高 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方面表现突出 民营企业研发投入和发明专利上榜数量均居全国第一[5][6] 民营经济政策支持 - 浙江深入贯彻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两个健康”等方针 出台“民营经济32条”和145条具体举措[2] - 颁布《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浙江省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条例》系列法规 想方设法为经营主体排忧解难[2] - 浙江省委省政府表示将坚决把出台的政策落实到位 着力打造创新生态最好的营商环境[7] 民营企业创新表现 - 在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5民营企业研发投入500家”榜单中 浙江有95家企业上榜 较上年增加8家 数量居全国第一[6] - 在“2025民营企业发明专利500家”榜单中 浙江有115家企业上榜 较上年增加15家 数量居全国第一[6] - 浙江推动构建“企业出题、政府助题、平台答题、车间验题、市场评价”科技创新模式 促进科技产业深度融合[6] 企业案例与行业领域 - 浙江长龙航空累计开通700余条航线 正以“AI+航空”重塑民航产业新生态 推进共建浙江省重点实验室和重点企业研究院[5] - 表彰对象涵盖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文化产业、绿色低碳产业等领域 勾勒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轨迹[5] - 新生代浙商表示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瞄准行业前沿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深化数字化转型[7]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华为项目落地之外,进博会、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新城建设等都带来机遇 “提速” 青浦借东风打造长三角创新枢纽
解放日报· 2025-11-14 09:40
青浦区战略定位与发展方向 - 青浦区在“十四五”期间确定的发展总体目标是成为“长三角创新枢纽” [2] - “枢纽”定位强调资源集聚与功能辐射 已形成154项制度创新成果 其中61项面向全国推广 [3] - 青浦新城定位为“上海面向长三角的中心节点和战略链接” 中央商务区目标直指“长三角企业入沪第一站” [5] 重大项目与产业动能 - 华为练秋湖研发中心于2024年秋季正式落地 成为具有灯塔般领航意义的科创核心 [2] - 以西岑科创中心为核心的产业社区占地超过400公顷 正在金泽镇稳步建设 [2] - 进博会、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等战略机遇推动产业创新 例如白鹤镇开辟跨境电商新赛道 物流效率实现翻倍 [4] 区域核心优势与产业融合 - 青浦拥有独特的生态资源 包括近2000条河道 20多个湖泊 水面率超22% 正瞄准世界级著名湖区目标发力 [6][7] - “好风景”吸引“新经济” 体现为农文旅商体展“六业”融合 以及龙头企业和大项目的持续落地 [7] - 优质生态禀赋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扎实稳健的发展底气和可能性 [7]
增强资本市场包容性 当好科技创新“助推器”
金融时报· 2025-11-14 09:37
"十五五"规划与资本市场定位 -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和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的发展目标,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与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核心工作任务 [1] - 资本市场被定位为创新生态体系的重要一环,是科技创新的助推器,通过价值发现、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机制,契合科技创新企业迭代快、前景广、风险高、轻资产的特征 [1] - 资本市场能有效促进创新资本形成和资源优化配置,赋能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技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畅通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1] - 科技企业登陆资本市场不仅为获得资金,更需要通过市场资源整合、商业模式创新和公司治理优化来加速成果转化,跨越死亡之谷 [1] A股市场科技含量与结构变化 - "十四五"时期A股新上市企业中九成以上为科技企业或科技含量较高的企业 [2] - 当前A股科技板块市值占比超过四分之一 [2] - 五年来沪市科技创新公司数量占比从32%升至41% [2] - 沪市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和新能源产业公司数量较"十三五"同比接近翻番 [2] - 科创板已汇聚超过120家集成电路企业,形成国内最完备的集成电路产业链 [2] - 科创板汇聚超过110家生物医药企业 [2] 资本市场改革与政策支持 - 证监会主席表示需不失时机深化改革,增强市场制度包容性与适应性,提升吸引力与竞争力,以在不确定环境中赢得主动 [2] - 设置更具包容性的发行上市标准有助于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需通过制度创新、市场开放、生态优化构建现代金融体系 [3] - 《关于资本市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实施意见》从上市融资、并购重组、债券发行、私募投资等多方面支持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 [3] - 科创板深化改革的"1+6"政策推出,宣布设置科创成长层,并于10月28日迎来首批新注册企业上市 [3] 科创板与创业板发展前景 - 在经济转型升级关键时期,科创板与创业板作为科技创新企业聚集地,有望持续受益于国家政策支持与产业发展趋势 [3] - 后续资本市场改革将更精准有效支持优质企业发行上市,推动培育更多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上市公司,健全进退有序、优胜劣汰的市场生态 [3] - 随着更多具有核心技术企业登陆及制度持续完善,两大板块有望为投资者带来更丰富投资机遇,为科技创新注入源源不断动力 [3]
上交所:投资科创板就是投资中国科技产业的未来
环球网· 2025-11-14 09:06
科创板市场定位与表现 - 科创板被定位为中国优质科技企业的首选上市平台,代表中国科技创新与科技产业的未来[1] - 科创板汇聚592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累计融资超过1.1万亿元人民币[3] - 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等领域形成完整的“链群式”产业格局[3] 科创板公司成长性与财务表现 - 以2019年为基数,近5年科创板公司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达18%,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达9%[3] - 2025年上半年科创板整体研发投入占比接近13%,研发投入规模超过净利润的2.8倍[4] - 科创板公司研发投入强度居A股市场首位[4] 市场资金动向与投资者情绪 - 中国资产管理公司2025年已发行3930亿份股票型公募基金,超过2024年全年发行总量[1] - 股票型公募基金发行量有望录得自2020年以来的最佳年度表现[1] - 中国投资者对股票基金需求回升,显示市场信心增强[1]
全运会上这些“动物”,藏着大湾区发展密码
中国新闻网· 2025-11-14 08:48
生态保护 - 第十五届全运会吉祥物“喜洋洋”和“乐融融”原型为全球濒危物种中华白海豚,该物种是珠江口栖息地最大的群体[2] - 粤港澳大湾区通过制度创新、科技赋能与跨境合作构建海洋生态协同保护体系,海洋生态状况总体稳中向好[4] - 中华白海豚频繁活跃在伶仃洋海域,港珠澳大桥建设时“大桥通车,白海豚不搬家”的承诺已实现[4] 人文精神 - 全运会开幕式上的醒狮和鳌鱼是岭南文化符号,分别象征奋发精神和拼搏进取[6] - 岭南文化具有开放、进取、务实、包容等特点,对促进大湾区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8] 科技创新 - 全运会应用“鹰眼”系统提供精准判罚依据,配备“电子狗”服务残障人士,使用智能巡检机器人保障电力安全[9] - 广州在“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全球排名中升至第八位,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连续9年保持两位数增长[9] - “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在《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百强创新集群中首次跃居全球第一[9]
锁凌燕:培育险资成“耐心资本”主力军
经济日报· 2025-11-14 08:04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金融体系定位转向创新驱动 保险资金应成为支持科技强国建设的耐心资本力量 [1] - 保险资金在久期 风险偏好和资金实力上与科技创新需求高度契合 有条件支持科技自立自强和产业升级 [1][2][3] - 保险业需提升专业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 实现从投资者向懂行者 从价值守护者向价值创造者的升级 以真正成为科技核心金融支柱 [4] 保险资金与科技创新的契合性 - 保险资金平均负债久期达13年 与科技创新10年至15年的产业化周期相匹配 可提供全周期债权或股权融资 [1] - 保险资金风险收益平衡需求与高风险高收益的科创项目相契合 是优化资产配置应对利率下行的必然选择 [2] - 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从2020年末21.68万亿元增长至2024年二季度末36.23万亿元 持续增长的资金体量有实力提供长期稳定支持 [2] 政策支持与实践案例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印发方案 部署构建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制机制 [3] - 保险业通过运用传统与另类投资工具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已形成有特色的全周期投融资支持体系和投资案例 [3] 成为核心金融支柱所需努力 - 需持续锤炼专业深度 实现从投资者到懂行者的升级 优化决策流程 人才结构和长周期考核 并探索与优秀GP及产业资本合作 [4] - 需强化全面风险管理 建立针对长期投资的专用风险管理框架 动态评估宏观周期 技术迭代等风险 实现从价值守护者向价值创造者的升级 [4]
央地共建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工作专题会议召开
陕西日报· 2025-11-14 08:01
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贯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 重要论述和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中央科技委决策部署和省委、 省政府工作要求,切实增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以高水平建设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为牵 引,持续放大"三项改革"撬动效应,建好用好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打好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 革硬仗,不断提升全省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会议要求,要对照《实施意见》和年度重点任务安排,系统 梳理总结,持续巩固提升,强化部省联动,深化省市协同,紧盯重点建设指标、重要攻关任务等,抓好 清单化落实、节点化推进、穿透式调度,持续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企业主 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符合市场需求的研发成果供给能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中的难 点堵点问题,不断提升科创服务质量水平,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中推动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化产 业体系,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记者:郭诗梦) 11月13日,央地共建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工作专题会议召开。会议听取省直有关部门和中央在陕 相关单位工作进展情况汇报,研究部署下一步重点任务。 ...
科技与产业创新融合,彰显大湾区的活力与实力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4 07:16
大湾区经济规模与地位 - 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达14.79万亿元,已超越纽约与旧金山湾区[1] - 大湾区以不足全国1%的土地面积和约6%的人口,创造了全国约1/9的经济总量[1] - 三大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稳居全球前列,巩固了国际航运枢纽地位[1] 科技创新实力 - “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在《全球创新指数2025》中首次超越“东京—横滨”,跃居全球榜首,“澳门—珠海”集群排名从第100位升至第98位[1] - 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球12%,SCIE论文发表量占全球2.4%[2] - 2025年风险投资交易规模突破1200亿美元,展现出强大的科技商业化能力[2]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 港珠澳大桥通车七年来累计通行旅客超9334万人次、车辆超1942万辆次,今年前三季度日均车流量同比增长19.4%[2] - 深中通道今年上半年日均车流量为9.09万车次,显著强化珠江口东西两岸连接效率[2] - 两大跨海通道共同推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高效循环[2] 制造业与产业集群 - 广东拥有9家世界500强制造企业、53家省级“链主”企业、190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和2089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 - 已形成9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拥有数量居全国首位的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和超2000万的技能人才队伍[3] 新兴产业与企业发展 - 深圳在机器人领域有7家企业入选摩根士丹利全球人形机器人上市公司百强名单,居全国第一[3] - 低空经济赛道已集聚产业链企业1700余家,规模居全国首位[3] - 华为、中兴在AI芯片领域实现突破,雷鸟创新发布新一代AR眼镜,大疆、影石等企业跨界拓展产品边界[3]
齐鲁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关于2025年小型微型企业贷款专项金融债券发行完毕的公告
证券代码:601665 证券简称:齐鲁银行 公告编号:2025-078 本期债券的募集资金将全部用于发放小型微型企业贷款,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且优先用于投向科 技创新类企业的贷款项目,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 特此公告。 齐鲁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齐鲁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关于2025年小型微型企业贷款专项金融债券发行完毕的公告 本公司董事会及全体董事保证本公告内容不存在任何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并对其内容 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承担法律责任。 经中国人民银行核准,齐鲁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齐鲁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2025年小型微型企业贷款专项金融债券"(以下简称"本期债券")。 本期债券于2025年11月11日簿记建档,并于2025年11月13日发行完毕。本期债券发行规模为人民币40亿 元,为3年期固定利率品种,票面利率为1.83%。 董事会 2025年11月13日 ...
培育险资成“耐心资本”主力军
经济日报· 2025-11-14 06:19
总体来看,保险资金可以有效支持科技自主可控和产业体系升级战略,有条件成为服务国家战略、共享 创新红利的价值投资者。今年3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会同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银行业 保险业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对加快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制机制、做好科技 金融大文章作出了进一步部署。实践中,保险业也通过综合运用包括传统与另类资产在内的投资"工具 箱",构建起层次丰富的全周期投融资支持体系,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形成了一 批有特色、有口碑、有影响力的投资案例。 需要关注的是,"耐心资本"的成功并非易事,其提供者不仅需要在面对短期亏损压力或其他投资标的短 期高回报的诱惑时,具备强大的战略定力和坚定的长期信念,还需要具备卓越的投资管理能力。需要有 深度的行业洞察力及精准的项目甄别能力,能够识别出代表技术趋势和产业方向的创新;还需要有专业 的投后主动管理能力,能够利用自身的资源、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深度参与被投企业的战略制定、公 司治理和资源对接等,帮助被投企业解决成长中的难题,更加有效地兑现长期价值和成长回报。 在此基础上,险资要真正成为科技强国的核心金融支柱,还需持续努力。 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