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产学研用一体化
icon
搜索文档
甘肃徽县打造“百万头十亿级”生猪产业链
中国经济网· 2025-05-26 13:48
生猪产业链发展 - 徽县举办生猪全产业链投资交易洽谈会 签订2家合作框架协议和9家项目合作协议 签约资金4 1亿元 [1] - 徽县打造"百万头十亿级"生猪产业链 2024年畜禽饲养量达216万头(只) 产值8 5亿元 生猪存栏23 6万头 出栏24 6万头 产业链综合产值12亿元 [1] - 2025年计划新建11个万头以上标准化生猪养殖场 已开工6个 年底万头以上养殖场将达16家 [1] 产业扶持政策 - 徽县采取"政府推动 政策撬动 企业带动 市场拉动"策略 发展规模化生态循环养殖产业集群 [1] - 通过"外引内培"双轨并行 撬动民间资本5亿多元 全县生猪养殖场户达1341个 万头以上龙头养殖企业5家 产值亿元以上企业2家 [1] - 建成国家级和省级生猪产能调控基地4家 形成"龙头引领 农户参与"协同发展格局 [1] 产业链建设成果 - 开工建设种猪核心育种场 建成多家种畜禽场和饲料生产厂 推进屠宰场和冷链物流项目 产业加工转化率53% 品牌溢价提升20% [2] - 获得多项"三品一标"畜产品认证和"甘味"品牌 [2] - 构建"产学研用"体系 柔性引进15名省级农业技术专家 建成1个国家级产业顾问工作室和10个"产学研"基地 申报专利18项 [2] 技术创新与环保 - 采用自动化生产设备使养殖综合成本降低15% 母猪受胎率达98% [2] - 推广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 年处理粪污20万吨 反哺农田15万亩 构建"猪—肥—粮"循环链 [2]
“AI+高等教育研究院”在安徽师大成立 共探AI赋能高校数字化转型
中国青年报· 2025-05-21 15:30
战略合作签署 - 安徽师范大学、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安徽信息工程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围绕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AI+科研创新、未来人才培养、高校数字化转型等核心议题达成重要共识 [1] - 三方联合成立"AI+高等教育研究院",旨在推动人工智能时代高等教育创新发展 [1] 合作领域与内容 - 合作覆盖高等教育多个关键领域,包括AI+人才培养、AI+科学研究、AI+教育教学、AI+智慧校园、AI+产业孵化 [2] - 在AI+科学研究领域,将创新人机协同科研新模式,推进联合开发教育学、人工智能等领域学科大模型,结合安徽师大"徽学""文旅"等特色数据共建垂直领域大模型 [2] - 在AI+教育教学领域,将联合编写面向中国高校教师和学生的人工智能能力框架,共建AI融合课程群和未来教室实训空间,建设新一代智慧教室与未来学习中心应用场景 [2] - 在AI+智慧校园领域,将共建基础智算中心,围绕校园智能安全管理和智能化服务开展共建 [2] 资源互补与分工 - 安徽师范大学牵头教育理论研究与课程设计,提供教学资源与师范人才储备,重点在"AI+科学研究""AI+教育教学"方面打造示范标杆 [3] - 安徽信息工程学院聚焦应用型定位,提供AI算力基础设施和智慧教育应用场景,建设智慧教育示范基地 [3] -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以技术和数据资源赋能全链条,推动AI教育产品标准化应用,为全国高校提供技术与案例参考 [3]
“三管齐下”助力科技跃迁 | 大家谈 科技创新 自立自强
中国化工报· 2025-05-19 10:14
行业高质量发展方向 -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和布局前沿技术是石油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命题 [1] - 化工企业需通过"三管齐下"策略实现科技跃迁 [1]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 通过技改和设备升级优化产线工艺 拓宽产业结构 提升资源综合利用率 [1] - 强化跨部门协同机制 打通研发-生产-销售-市场信息壁垒 建立高效问题处理流程 [1] - 动态调整研发方向以匹配国际国内产业趋势和国家战略需求 [1] - 新洋丰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开展磷石膏改良盐碱地技术 控制重金属含量 实现资源综合利用 [1] 产学研用一体化体系 -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研发新产品 工艺升级和智能制造 [2] - 参与国家级省级重点项目研究 推动科研成果有效转化 [2] - 联合高校开办专项培训班 培养高技术人才 [2] - 引入专家团队驻场指导 实现知识共享和能力互补 [2] - 新洋丰与河南化工技师学院 武汉大学等持续开展产学研合作 全方位孵化专业人才 [2] 创新发展潜力挖掘 - 围绕全产业链优先配置资源 向高附加值产品和污染物转化技术延伸 [2] - 利用数字化平台和人工智能推动实验室成果产业化 [2] - 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奖励 将研发成果与团队绩效绑定 [2] - 参与行业技术标准制定 推动创新成果规模化应用 [2] - 新洋丰设立多种科技荣誉奖项 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动力 [2]
二七区:聚焦医疗资源优势 打造健康产业高地
郑州日报· 2025-05-08 09:47
医疗健康产业布局 - 二七区拥有8家三级医院、726家医疗服务机构、4家国家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31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和410家销售企业 [1] - 锚定"六医"发展战略,构建"一轴一区五园"产业空间布局,推动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医药流通、健康服务等产业协同发展 [3] - 出台《二七区促进医疗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召开产业发展座谈会邀请200余名行业专家和企业代表 [3] 重点企业动态 - 臻辉生物技术计划搭建生物细胞领域"储存-制备-临床"全链条技术体系,同步推进抗肿瘤人源抗体库建设 [1] - 赛奥斯博国际CGT研究中心配备国际认证GMP生产车间及AI辅助研发系统,重点攻克癌症治疗难题 [1][6] - 图格医疗、美时医疗等企业入驻二七新区医疗仪器高端智造产业园 [5] 产业园区建设 - 河医健康服务与医疗科创产业园依托郑大一附院资源打造"医生+平台""医院+工厂"成果转化模式 [5] - 欧亚地块城市更新项目拟投资6.9亿元建设医疗研发、健康服务、产业互联网综合园区 [5] - 时事通医疗器械产业园已入驻超300家企业,仲景医药健康产业园一期即将投运为智能化医药储运配送中心 [5] 科研创新体系 - 辖区拥有郑州大学等高校资源,建成24家省部级医学重点实验室和104家市厅级实验室 [6] - 河南省MAH转化平台、药交天下大数据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已投入使用 [6] - 赛奥斯博国际CGT研究中心拥有2000平方米核心实验室,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格局 [6]
良种强芯:以“一粒种”撬动“千斤粮”
内蒙古日报· 2025-05-06 12:45
水稻种植与种业创新 - 兴安盟杭锦旗独贵塔拉镇采用全自动育秧机实现高效育苗流程,种植面积突破5000亩 [1] - 乌兰淖尔村选用317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强调适口性和抗逆性 [1] - 兴安盟建成全国首个省级生物育种技术创新中心,推广生物育种大豆53万亩 [1] - 兴安盟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5%,依托科研院所选育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品种 [1] 大豆种业发展 - 呼伦贝尔市中农种业联合8家科研机构组建大豆种质创新联盟,孵化"蒙科豆9号"等5个独家品种 [3] - 企业年均推广大豆良种5000吨,覆盖30万亩种植面积 [3] - 内蒙古自主选育大豆品种"登科5号""蒙豆1137"入选国家主推品种名录 [4] 向日葵种业领先地位 - 巴彦淖尔市三瑞农科培育30余个自主知识产权食葵品种,国内市场占有率稳定在40%,部分地区超70% [4] - 内蒙古向日葵品种SH361、SH363推广面积居全国前两位,自主品种国内市场占有率达95% [4] 种业基地建设与推广 - 内蒙古创建9个国家级、5个自治区级制种大县,良种繁育基地面积稳定在150万亩以上 [5] - 马铃薯、大豆、玉米制种面积分别居全国第一、第二、第四位 [5] - 田间搭建60个"看禾选种"平台,每年展示2000多个示范品种,促进农民直接选种 [5] 种业科研与政策支持 - 内蒙古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整合资源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 [3] - "十四五"以来内蒙古自主选育1032个主要农作物品种,谷子品种"金苗K1"推广面积连续3年全国前三 [4]
苏州市体育监管保障中心揭牌 让市民享受“家门口的科学健身服务”
苏州日报· 2025-05-01 08:25
苏州市体育监管保障中心成立 - 苏州市体育监管保障中心于4月30日揭牌成立,由原苏州市体育中心、市体育市场管理处和市体育科学研究所整合组建,旨在打造集市场监管、体育科研交流、保障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发展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 [1] - 该中心与苏州城市学院共建"苏州市体育健康服务联合实验室",未来将围绕人才共育、实践基地共建深化合作,共同开展体育指导、运动促进健康等项目 [1] - 目标是推动优质体育资源落地,让市民享受"家门口的科学健身服务",并培养兼具理论素养与实操能力的复合型体育人才 [1] 苏州城市学院体育健康领域布局 - 苏州城市学院成立校级产业学院——康养产业学院,旨在培养适应康养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 - 该校开设健康服务与管理本科专业,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系统性融入《健康管理学》等专业课程,致力于培养既懂健康理论又具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 [2] - 此次与苏州市体育监管保障中心合作是"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实践,也是深化产教融合、校地合作的重要成果 [2] 体育健康服务联合实验室专家资源 - "苏体监保"专家库和专家工作室发布,聚焦"体重管理"与"疼痛管理"两大社会健康热点 [2] - 专家库汇聚运动康复学、运动医学、营养学、科学健身等领域专家,将开展科学研究与技术转化 [2] - 目标是为市民提供科学精准的健康管理方案,助力打造"体卫融合"苏州样本 [2]
开创电气2024年营收净利双增超30%,经营质量持续提升
全景网· 2025-04-24 16:36
财务表现 - 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83,703.82万元,同比增长42.77%,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7,038.79万元,同比增长36.92% [1] - 总资产94,735.96万元,归母净资产70,405.16万元 [1] - 2024年度现金分红总额预计为3432万元,占净利润比例48.76% [6] 业务发展 - 专注于电动工具整机及核心零部件的研发、生产、销售及贸易,产品主要销往北美、欧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1] - 与美国HarborFreightTools、德国博世、美国史丹利百得、法国安达屋等国际知名工具建材类连锁超市和电动工具生产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 [1] - 长期专注于切割、打磨电动工具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市场竞争力逐步增强 [1] 锂电化布局 - 2024年线上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8.64% [2] - 2023-2025年锂电电动工具+锂电OPE市场规模预计达141/168/197亿美元,同比增速为-1.1%/+18.8%/+17.4% [2] - 2024年锂电电动工具研发新品共50款进入试产阶段,17款具备量产条件,锂电电动工具销售收入同比增长93.94% [2] - 截至2024年底,公司共计有100余款锂电产品在生产 [2] 出口表现 - 2024年国内电动工具出口额达97.58亿美元,同比增幅21.00%,其中10-11月单月增速分别达44.60%和32.20% [3] - 2024年对美国客户HarborFreightTools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0.19%,对澳大利亚客户KINCROME销售收入同比增加424.34%,对比利时客户Varo销售收入同比增加63.76% [3] 研发创新 - 2024年研发投入2,230.64万元,同比增长7.27% [3] - 2024年共开发新产品132款,涉及21个品类,具备量产条件25款,试产58款 [3] - 锂电池平台容量更大,震动类工具减震技术取得新突破 [3] - GALAXPRO电圆锯入选2023年度"浙江制造精品",重载往复锯平衡减震结构专利导航被列入浙江省专利导航项目拟立项名单 [3] 知识产权 - 2024年共新申请专利43项,其中发明专利14项、海外专利2项 [4]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拥有软件著作权1项、境内外各类专利164项,其中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115项,外观设计专利41项 [4] 产学研合作 - 与东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昆山创新研究院、上海电动工具研究所等建立合作关系 [4] - 2024年6月18日和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就全极耳电芯在电动工具上应用展开合作 [4] 生产布局 - 在金华建有420万台交(直)流电动工具生产基地,正在建设年产200万台锂电电动工具新制造基地,预计2026-2028年分阶段投入运行 [5] - 2023年在越南建设海外生产基地,计划年产80万台各类电动工具,2025年3月份已完成试生产,预计2025年5月份达到正式量产条件 [5] 未来规划 - 2025年将加快越南项目建设,坚持技术创新、寻找新市场、新机会 [6] - 努力提升产品开发水平,打造产品成本优势,加大对创新产品的投入,加强创新人才引进,打造差异化、高附加值产品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