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制度创新
icon
搜索文档
证监会最新发声!
财联社· 2025-07-02 20:59
证监会党委扩大会议核心要点 - 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的金融论述与实践启示,强调其前瞻性、开创性、战略性理念对金融强国建设的指导意义 [1] - 要求将习近平金融论述与十八大以来重要指示结合,推动资本市场理论、实践、制度创新,坚持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 [1] 统筹"两个结合" - 强调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中国化实践,结合全球经验与国情市情,推动资本市场理论创新 [1] 统筹政治性与专业性 - 坚持党的领导贯穿资本市场改革全过程,强化监管政治性和人民性,以专业性支撑风险防控与高质量发展 [2] 统筹效率与公平 - 优化股债融资、并购重组机制,促进要素向科技创新领域集聚 [2] - 完善中小投资者保护制度,维护市场公平、公正、公开 [2] 统筹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 - 以"两创板"改革为抓手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增强制度活力 [2] - 推进资本市场自主开放,提升A股市场吸引力与竞争力 [2] 统筹发展与安全 - 将市场稳定作为监管首要任务,健全常态化稳市机制 [2] - 防控债券违约、私募基金等领域风险,为高质量发展创造稳定环境 [2]
如何构建促消费长效机制:从补贴驱动到制度创新(申万宏观 · 赵伟团队)
赵伟宏观探索· 2025-07-02 20:29
促消费政策历史与现状 - 我国促消费政策工具箱包括直接财政补贴(如家电下乡、以旧换新、消费券)和间接优惠支持(如汽车购置税减免、高速公路通行费减免)[3] - 全国层面促消费政策侧重大宗商品(汽车、家电),地方层面则以多元化消费券为主,覆盖商品和服务消费[3] - 家电下乡政策从2007年试点到2009年全国推广,补贴产品从3类扩至9类,补贴比例13%[4][5] - 2024年家电以旧换新政策覆盖8类产品,2025年扩至12类,补贴比例15%-20%,上限2000元/台,中央与地方财政分担比例9:1[5] 政策效果分析 - 首轮家电及汽车摩托车下乡政策(2007-2012)累计投入补贴765亿元,实现销售额6597.6亿元,财政乘数达8.6[6] - 2009-2010年政策高峰期,汽车和家电销售同比增速分别达62%和53%,2010年全年累计同比24.8%和27.7%[6] - 农村家电保有量显著提升,2011年底冰箱和空调保有量达61.5台/百户和22.6台/百户,较2006年年均复合增速22%和25%[6] - 2024年"以旧换新"政策推动家电销售同比增速达39%,2025年首批810亿元财政资金已前置下达[9] 基础设施与制度配套 - 1998-2004年农村电网改造投入2100多亿元,2006年"户户通电"工程为家电下乡奠定基础[7] - 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全国农民年减负1250亿元,人均减负140元,叠加四万亿计划提升农村收入[8] - 2025年假日增加2天,优化休假制度有助于释放服务消费潜力[10] 服务消费潜力与方向 - 2023年人均服务性消费较趋势线缺口达1700元,商品消费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10] - 服务消费政策可聚焦文旅、餐饮等领域,通过专项转移支付或消费券刺激[10] - "一老一小"定向支持政策或带动中西部地区食品、医疗保健消费,如西藏食品烟酒消费占比43.8%,陕西医疗保健支出占比10.6%[12] 长效机制构建 - 短期政策需与收入分配改革、社会保障完善等深层次制度协同,如提高养老金(职工/居民分别年增1700亿/2100亿元)和生育补贴(全国推广需1076亿元)[11] - 未来政策需实现商品与服务消费协同、财政与制度改革配合、"一老一小"精准支持三维突破[13] - 长期需通过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创新,推动消费从政策驱动转向内生增长[13]
县域经济“第一城”的科创突围:昆山如何打造产业创新样本?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2 16:13
城市转型与产业升级 - 昆山从传统制造重镇向产业高地转型,电子信息、新型显示、智能制造等产业高度集聚,成为县域新型工业化样本[2] - 昆山凭借完善的产业链与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孕育出一批具有"硬核能力"的新兴科创企业,吸引更多具备核心技术与成长潜力的企业落地[2] - 昆山构建"2+3+3"新兴产业体系,包括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智能网联汽车、具身智能、低空飞行器、高端食品、时尚创意、消费医疗,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5] 企业案例与产业链协同 - 长鹰硬质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攻克3C、半导体、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卡脖子"难题,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探索"链上协同"技术攻关路径[2] - 联仕新材聚焦湿电子化学品,在晶圆制造与芯片封装所需的高纯材料上实现自主创新,构建覆盖全国主要半导体客户区的产能网络[2] - 昆山集聚科技型中小企业3965家,有效高新技术企业超3300家,多年居全国同类城市首位,企业创新活跃度高[3] 制度创新与科创生态 - "祖冲之攻关计划"打破传统科研立项路径,通过"揭榜挂帅""难题招标"等机制让企业对接科研资源,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6] - 昆山科创发展服务中心打造"昆如意"企业服务平台,集成10大类27项主题服务,实现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转变[7] - 昆山形成由城市科创载体、产业资本中心和产业控股平台共同支撑的科技创新体系,加速产业升级[7] 资本运作与长期发展 - 毅达资本在昆山设立4只基金,总规模超过20亿元,其中约三成出资来自昆山本地国资机构,形成"在地化+机制共建"运作模式[8] - 昆山与创投机构建立基于长期主义的创新共同体,超越财务型绑定,激发协同效能[8][9] - 昆山政策的稳定性与执行的连续性成为吸引创新企业落地的"磁力场",企业家普遍感受到"可预期"的发展环境[9] 城市更新与产城融合 - 昆山通过青阳港中央商务区建设推动产城融合,形成总部商务区、环港商业区、中央品质生活区、青年创业园等六大功能板块[3][4] - 城市更新为高质量产业生态和人才集聚提供新的空间支点,从产强城弱向产城共荣迈进[4] - 昆山以城市更新承载人群,以机制创新托举企业,以长期资本陪伴成长,探索独特的科创路径[9]
如何构建促消费长效机制:从补贴驱动到制度创新(申万宏观 · 赵伟团队)
申万宏源宏观· 2025-07-01 13:10
消费提振政策框架 - 政策需兼顾短期刺激与长效机制 短期工具包括精准补贴和服务消费支持 长期依赖收入分配改革和社会保障完善 [1] - 2025年中央财政"以旧换新"支持力度达3000亿元 较2024年明显加码 [2] - 针对"一老一小"的定向支持政策可弥补消费短板并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1] 历史政策工具分类 - 直接财政补贴包括下乡补贴、以旧换新补贴、消费券等 间接优惠包括购置税减免、高速通行费减免等 [3] - 全国层面侧重大宗消费(汽车、家电) 地方层面以消费券为主且领域更多元(含文旅、餐饮等) [3] - 家电补贴政策历经三轮演变 从普及型(2007-2012年13%补贴)到节能更新型(2025年15-20%补贴 上限2000元/台) [4][5] 政策效果分析 - 首轮家电下乡政策实现销售额6597.6亿元 财政乘数达8.6 2010年家电/汽车销售同比分别达27.7%、24.8% [6] - 农村电冰箱保有量从2006年到2011年CAGR达22% 空调CAGR达25% [6] - 2024年"以旧换新"政策落地后 家电销售同比增速达39% 2025年首批810亿元资金已前置下达 [9] 服务消费潜力 - 2023年人均服务消费较趋势线缺口达1700元 商品消费已基本恢复 [10] - 2025年春节文旅消费高涨 建议全国政策扩围至服务领域 如专项转移支付支持 [10] - 优化休假制度(2025年法定假日增加2天)和落实带薪休假可释放服务消费潜力 [10] 长效机制构建 - 收入端改革包括养老金提升(职工/居民养老分别需增支1700亿/2100亿元)和生育补贴(全国推广需1076亿元) [11] - 区域消费结构差异显著 西藏/海南/四川食品烟酒消费占比达35-44% 陕西/山西医疗保健支出占比超全国均值 [12] - 需实现商品与服务协同促进、财政与制度改革配合、"一老一小"精准支持的三维突破 [13]
连云港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连心城、贴心港”激活开放新动能
新华日报· 2025-06-27 08:10
生物航油出口突破 - 首批合规出口的生物航油从连云港装船出海,由民营企业连云港嘉澳新能源有限公司生产,原料为"地沟油"等可再生资源 [1] - 该公司在灌云县临港产业区实现从打桩到产出仅用一年半的惊人速度,得益于当地"保姆式"服务 [1] 营商环境优化成效 - 1-5月连云港市民营领域完成民间投资447.08亿元,民营企业实现税收收入221.9亿元,同比增长12%,增幅全省第一 [1] - 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通过降低污水处理费每吨1.82元,为盛虹石化产业集团每年节省492万元 [2] - 江苏方洋水务有限公司通过工艺优化,去年为园区企业节约成本约1000万元 [2] 政务服务改革 - 实施"不对应审批"改革,企业登记实现1小时内办结,公章刻制费用全免 [4] - 海州区政务服务中心4个民生综合窗口可无差别受理90多个事项 [4] - 建立审核人员库和随机派件模式,从源头预防"人情件" [4] 自贸试验区成果 - 连云港自贸片区累计形成制度创新成果214项 [5] - 以全市2.7‰的面积贡献全市近1/3实际利用外资、1/5外贸进出口、1/8新设企业 [5] 电商产业监管 - 赣榆区电商信用监管平台可查询企业信用信息并生成诚信档案,辅助分级分类监管 [6] - 全市拥有电商企业平台9000余家,网店约2万户 [6] - 创新"智能比对+一键帮办"信用修复模式,规范电商经营活动 [6]
港交所重夺IPO融资额全球冠军背后的三重逻辑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6-25 00:39
港股IPO市场表现 - 截至6月20日,港交所年内上市项目共31单,融资规模累计884亿港元,已超过去年全年融资额 [1] - 港交所IPO融资额重回全球第一,全球IPO融资额前十榜单中独占四席 [1][3] 制度创新与审批效率 - 优化上市规则,特专科技公司上市机制允许未盈利科技企业融资,简化A股公司上市申请审批流程 [2] - 审批效率提升,宁德时代从递交申请到上市用时不到100天 [2] - 中国证监会提升境外上市备案质效,提供更透明高效的监管环境 [2] 新经济与科技企业主导 - 新经济和科技巨头成为港交所IPO融资额全球冠军的主导力量 [2] - 宁德时代、恒瑞医药、海天调味食品、三花智能控制等龙头企业上榜全球IPO融资额前十 [3] - 港股生态加速从金融、地产转向新兴行业 [3] 市场流动性与估值修复 - 南向资金和海外避险资金推动港股流动性显著改善,AH股价差大幅收敛 [4] - 5月份港股IPO市场6家公司实现上市首日"零破发",平均收涨近30% [4] 未来展望 - 制度红利持续释放,新经济产业加速集聚,跨境资本流动日益便利 [4] - 港交所有望强化吸引全球新经济企业的竞争优势,为人民币国际化和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金融支撑 [4]
霸权交接:超越日不落帝国的美国逻辑
虎嗅APP· 2025-06-24 22:31
美国工业发展历程 内战前的工业基础 - 1789年塞缪尔·斯莱特通过"技术走私"将英国纺织技术引入美国,1793年复刻阿克莱特纺纱机,成为美国工业化起点,1830年美国棉纺厂工人达2.5万,超过英国的1.8万 [5][6] - 1790年汉密尔顿推动《专利法》和1791年《制造业报告》,主张保护幼稚产业并鼓励技术引进,1840年美国专利申请量已超越英国本土 [9][10] - 1860年内战前美国工业产值超法国但钢产量仅1.2万吨,不足英国1/40,机械设备依赖进口,北方工业产值占全国70%,南方工业几乎空白 [11][12] 内战后的技术追赶 - 1862年《宅地法》和《太平洋铁路法案》解放劳动力并加速铁路建设,内战结束后美国铁轨总长超英国,1880年钢铁产量达250万吨,反超英国的200万吨 [14][17] - 卡耐基采用垂直整合模式将钢铁成本降低40%,1890年其公司占美国钢产量30%,1900年美国钢产量达1000万吨跃居世界第一 [17] - 洛克菲勒标准石油通过"托拉斯"垄断90%市场,运输成本比英国低30%,1880-1900年汽油产量增长50倍,爱迪生电力革命推动美国发电量18年内超英国 [18] 20世纪的创新爆发 - 1908年福特T型车引入流水线,装配时间从12小时缩至90分钟,成本降60%,1914年产量达30万辆占全美50%,1920年美国工业产值160亿美元占全球66.4% [22][23] - 1913年美联储成立推动纽约证券交易所市值达伦敦1.5倍,1914年战时债券融资215亿美元,1920年代通用汽车金融公司分期付款模式使68%-75%新车通过信贷销售 [24] - 1900-1925年美国诺奖得主从零增至3人,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约翰霍普金斯等高校,1920年代形成"技术扩散-规模经济-金融支撑-理论创新"闭环 [25][26] 核心驱动因素 - 制度创新:从汉密尔顿产业政策到美联储建立,专利法修订允许外国技术落地即申请专利 [9][24] - 规模优势:领土扩张与铁路网建设实现技术规模经济,1900年铁路总长30万公里为英国3倍 [14][17] - 技术转化:贝尔实验室专利池、杜邦研发体系等将外来技术转化为可量产系统 [20] - 金融协同:战时债券、消费信贷与资本市场联动加速产业升级 [24]
专家议深圳新一轮综改: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中国新闻网· 2025-06-22 13:58
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政策解读 -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赋予深圳一系列重大改革任务,旨在打造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制度先导样板城市 [1] - 深圳通过制度创新推动技术跃升,构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机制,推动技术由试验室转向市场端,为国家突破"中等技术陷阱"提供路径示范 [1] - 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已实施5周年,积累了48项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1] 深圳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 - 深圳需在外部压力中主动锻造制度优势,以综合改革推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建设,实现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规则制度、科技标准输出的系统性开放 [2] - 深圳需加快推动服务贸易、知识产权、数字规则等新型要素开放,打造"中国品牌""中国服务""中国质量""中国标准",同时深化数据跨境流动、数字服务出口、绿色技术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试点 [2] - 前海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核心点位,需以高质量制度供给匹配市场创新,降低交易成本与不确定性,探索成功经验后向全国复制推广 [2][3] 前海人才特区建设 - 前海可探索建设"人才特区",以香港金融、法律、税务等专业人士为样本,探索执业资格互认与跨境服务标准对接 [3] - 这种"稳中有序"的开放模式可降低高端人才来华成本,为更广泛的国际人才引进积累经验 [3]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 - 《意见》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置于首位,体现国家对深圳"创新之城""先行示范区"定位的战略升级 [1] - 高质量发展要求新动能,同时呼唤创新驱动 [1]
设置“科创成长层”为哪般
经济日报· 2025-06-22 06:26
科创板科创成长层设立背景 - 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增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的意见》,标志着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进入深水区 [1] - 科创成长层重点服务技术有较大突破、商业前景广阔、持续研发投入大但未盈利的科技型企业 [1] - 科创板已累计有54家未盈利企业上市,其中22家已实现盈利,2024年这些企业共实现营业收入1744.79亿元 [1] 科创成长层的制度创新意义 - 采用"技术价值替代短期盈利"的评估范式,打破传统上市标准对科技企业的限制 [2] - 差异化制度设计引导资源向拥有核心技术的高成长性企业倾斜,实现融资"精准滴灌" [2] - 重启并扩大第五套上市标准适用范围,支持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前沿科技领域企业 [2] - 采用"增量试点+新老划断"审慎策略,新设企业需满足特定盈利或营收条件方可调出成长层 [3] 科创成长层的市场功能 - 为硬科技企业注入资本活水,锚定新质生产力培育 [2] - 构建"科技—资本—产业"良性循环,引导市场从"唯盈利"转向"重技术含金量" [3] - 集中管理未盈利企业,为增量制度改革提供可控的"试验空间" [3] - 通过特殊标识"U"和风险揭示书等机制保护投资者权益 [3] 科创成长层的实施效果 - 科创板第五套标准已支持20家生物医药企业上市,其中19家实现核心产品上市 [2] - 制度设计直指我国创新链薄弱环节,在全球科技竞争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 [2] - 改革需要平衡"烧钱搞研发"的商业逻辑与防范概念炒作风险 [4]
中国自贸试验区加力制度创新
中国新闻网· 2025-06-19 14:42
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进展 - 中国自贸试验区正加速推进制度创新,以释放更大范围的制度红利,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朱鹤新表示将在自贸试验区实施一揽子外汇创新政策 [1] - 国务院近期多次部署自贸试验区工作,强调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并明确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 [1] - 2023年上海自贸试验区推出80条措施,聚焦服务贸易扩大开放等领域,目前试点措施已基本落地,形成了一批先进经验和典型案例 [2] 自贸试验区的功能与成果 - 自贸试验区在制度创新层面具备显著优势,是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枢纽,国际维度上对接高标准经贸规则,国内维度上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改革经验 [1][2] - 多地自贸试验区推出制度性成果: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落地全国首单专利密集型产品保险,广东、福建自贸试验区在跨境专业服务规则和职业资格采认方面取得进展 [2] - 制度创新红利逐步释放,2024年一季度全国自贸试验区进出口总额达2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 [2] 未来发展方向 - 商务部表示将对标CPTPP、DEPA等高标准规则,在服务贸易、数据跨境流动等领域开展更深层次的制度型开放试验 [3] - 分析指出未来自贸试验区应鼓励集成式探索,从单一领域政策试验转向综合性制度创新,以转化为更广泛的发展动能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