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机器人

搜索文档
迪视医疗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加速显微手术机器人临床应用与市场拓展
IPO早知道· 2025-06-16 22:34
公司融资与资金用途 - 迪视医疗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 由磐霖资本领投 上城资本、金阖资本、杭州市科创集团跟投 凯乘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 [1] - 本轮资金将用于加速通用显微外科手术机器人注册临床 与眼科手术机器人产品商业化推广 巩固技术优势并完善产品生态 [1] 公司背景与技术成果 - 公司成立于2021年7月 致力于打造超越人类生理极限的智能机器人显微操作平台 [1] - 已申请和授权数十项中国和美国发明专利 产品服务数十家医院 为数百位患者提供创新治疗 [1] - 自主研发微米级操作控制、微型腕式器械与柔性夹持技术 实现0.1mm级别的淋巴管与静脉吻合 [3] 产品进展与临床突破 - 眼科手术机器人成为国内首个进入NMPA创新医疗器械"绿色通道"的产品 有望填补国内空白 [1][2][3] - 通用显微外科手术机器人于2025年1月完成全球首例超显微外科手术机器人辅助颈深淋巴-静脉吻合术治疗阿尔茨海默症 [3] - 完成国内首例机器人辅助淋巴水肿患者的LVA重建术 [3] 市场定位与行业前景 - 超显微手术机器人具备临床应用价值大、技术壁垒高、市场需求旺盛等特点 是手术机器人领域下一个蓝海市场 [5] - 眼科手术机器人有望为我国超过4000万眼底病患者提供更精准安全的治疗手段 [3] - 显微外科手术机器人在神经外科、血管外科、整形外科、耳鼻喉等领域具有极大应用价值 [6] 技术优势与行业认可 - 核心技术以全球领先的3微米运动精度重新定义手术机器人性能标杆 [5] - 显微手术机器人能增强操作稳定性、提升手术精度和自由度、触达深部组织、缓解医生疲劳 [4] - 投资机构普遍看好公司在显微操作领域的技术积累和产品化能力 [5][6][7] 发展战略与未来规划 - 公司计划扩展机器人显微操作技术在眼科及显微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4] - 致力于为临床手术和生命科学研究提供高精度、易操作、可感知与数字化的解决方案 [4] - 目标成长为全球领先的超显微手术机器人技术平台型企业 [5]
每周股票复盘:天智航(688277)2024年营收1.79亿,2025年Q1业绩增长超102%
搜狐财经· 2025-05-31 08:18
股价表现 - 截至2025年5月30日收盘,天智航报收于13.63元,较上周11.86元上涨14.92% [1] - 本周盘中最高价14.16元,最低价11.76元 [1] - 当前总市值61.7亿元,在医疗器械板块市值排名48/126,两市A股市值排名2405/5146 [1] 财务数据 - 2024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79亿元,其中机器人设备收入7430万元(同比下降47.39%),配套设备及耗材收入5486万元(同比增长28.52%),技术服务收入4296万元(同比增长104.26%) [1] - 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5858.38万元,较2024年同期2894万元增长102.40% [1][5] 产品应用 - 2024年天玑系列骨科手术机器人全年手术量超3.9万例,2023年为超2.4万例,2022年为超1.2万例 [2][5] - 2025年一季度手术量已完成超1.1万例 [2] - 产品已进入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200余家医疗机构,累计手术量突破11万例 [2][5] 技术能力 - 2006年完成我国首例骨科机器人远程手术,2019年开展5G骨科机器多中心远程手术,累计实操经验1000余例 [3] - 远程手术技术可助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院手术能力 [3] 研发团队 - 公司员工307人,其中博士、硕士学历90人,研发人员123人(占员工总数40.07%) [4][5] - 研发团队覆盖机械、控制、软件、临床等专业,具备医疗机器人全产业链实践经验 [4] - 主要技术以自主研发为主,核心人员来自国内外知名机构 [4]
智慧医疗照进现实 手术机器人焕然“医”新
证券日报· 2025-05-23 23:50
行业变革与技术进步 - 依托智能算法、5G等技术,手术机器人行业正经历类似"智能驾驶"的变革,实现微创手术切口从10厘米以上缩小至1-2厘米,精度达亚毫米级[1] - 手术机器人渗透率从2020年3.7%提升至2025年11.2%,微创手术领域应用占比达68%[1] - 国产手术机器人2021年后加速获批,国产化率超80%,行业进入全面市场化阶段,2025-2026年为关键盈利时点[1] 市场发展与政策支持 - 2023年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达71.7亿元,预计2025年突破百亿元,2030年有望达287亿元[3] - 政策持续支持,如《"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鼓励医院使用手术机器人,多地将其纳入医保支付范围[3] - 手术机器人系统由影像处理平台、患者手术平台、医生控制台组成,机械手可放大10倍视野辅助精细操作[2] 国产化突破与技术路径 - 国产手术机器人获批数量从2014-2020年4款增至2024年94款,占总数81.7%,诞生微创机器人、天智航等龙头企业[4] - 术锐通过"产学研用"闭环实现单孔技术突破,蛇形臂手术机器人仅需2.5厘米切口完成多科室手术,打破国外垄断[6] - 微创机器人"鸿鹄"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同步获中美欧认证,天智航"天玑"骨科机器人覆盖200余家医院完成超10万例手术[7] 5G远程应用与全球化 - 5G技术推动远程手术落地,国内首例5G超远程胆囊切除手术由微创机器人四臂腔镜机器人完成[8] - 微创机器人图迈系统已在37个国家完成250多例远程手术,最远距离超12000公里,成功率100%[9] - 2025年全球远程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突破120亿美元,中国成为第二大市场,首个5G远程手术机器人已在国内获批上市[9][10] 技术趋势与临床价值 - 手术机器人被视作"辅助驾驶系统",可缩短手术时长30%-50%,减少患者恢复周期[2][5] - 单孔/无创技术成为未来趋势,但需解决有限切口下的高精度操作难题[5] - 中国形成腔镜、骨科、神经外科等多技术路线并行的多元生态,区别于欧美单一达芬奇系统主导的格局[7]
三友医疗: 关于2025年度“提质增效重回报”行动方案的公告
证券之星· 2025-05-23 19:14
公司主营业务与研发投入 - 公司深耕骨科医疗器械领域,专注于脊柱、创伤及超声动力系统产品线,并布局运动医学、骨科新材料、人工智能AI和手术机器人等领域 [1] - 2024年研发投入达8428.84万元,同比增长29.24%,研发投入占比18.58%,同比增加4.41个百分点 [1] - 完成对水木天蓬100%股权收购,并控股收购法国Implanet公司74.56%股权,增强国际化布局 [1][5] - 推动表面多孔聚醚醚酮椎间融合器等创新产品开发,并通过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 [2] - 在超声能量、手术机器人、3D打印等前沿技术领域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4][5] 国际化战略布局 - 以Implanet公司为国际化桥头堡,其JAZZ Spinal System获得美国FDA认证并开始销售 [3] - 重点拓展美国、欧洲和澳大利亚市场,扩大本土销售团队规模 [3][4] - 通过医工合作完善适合国际市场的产品线,树立技术领先品牌形象 [4] - 利用国际并购整合全球资源,构建完整的国际化产品组合 [3][5] 产品与技术发展 - 在脊柱产品升级、配套工具研发领域取得进展,获得多款产品注册批准 [1] - 开发柔性骨科疗法产品,推进智能化手术设备及配套植入物研发 [2] - 推动超声能量设备升级换代,进行骨科产品横向多功能整合 [2][4] - 布局生物材料表面改性、再生医学等新兴领域,设立合资公司研究创新细胞生物材料 [6] 公司治理与股东回报 - 制定2024-2026年股东分红回报规划,2024年派发现金红利116.71万元并每10股转增2股 [7][8] - 上市以来累计现金分红占年均净利润比例超30%,保持稳定分红政策 [7] -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修订公司章程及各项管理制度,强化内控体系 [12] - 实际控制人及高管增持公司股份159.75万股,金额2520.28万元 [13] 投资者关系管理 - 通过多种渠道与投资者保持沟通,2024年上证e互动平台问题答复率100% [8][9] - 定期召开业绩说明会,2024年举办半年度及三季度业绩说明会 [9] - 优化信息披露方式,提高透明度,保障投资者知情权 [10] - 2025年计划开展至少4次投资者交流活动,加强价值传递 [10]
三生制药与辉瑞签许可协议,恒生医疗指数ETF(159557)大涨超4%,三生制药涨超35%
搜狐财经· 2025-05-20 10:25
港股医疗板块表现 - 5月20日港股医疗板块高开高走,创新药、医疗器械等细分板块表现活跃 [1] - 恒生医疗指数ETF(159557)截至发稿涨4.02%,涨幅暂居同标的首位 [1] - 成分股中三生制药涨超35%,诺诚健华、石药集团、先声药业等多股跟涨 [1] 三生制药合作动态 - 三生国健与关联方三生制药和沈阳三生签署许可协议,涉及与辉瑞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独家开发、生产和商业化许可产品707项目 [1] 医疗器械行业趋势 - 国内医疗器械审批加速,短期将改善医疗器械出口企业盈利预期与估值修复 [2] - 成本压力缓解与市场环境优化将释放企业利润空间,低值耗材及中端设备领域率先受益 [2] - 全球医疗器械竞争转向技术攻坚与供应链重塑,需突破高端影像设备、手术机器人等技术瓶颈 [2] 医药行业前景 - 创新药出海成果、医保目录调整、药品集采政策优化及医疗设备招标复苏推动中国医药行业估值修复 [2] - 政策红利与自主创新协同成企业突围关键,龙头企业有望通过布局AI医疗、手术机器人等前沿领域打破海外技术封锁 [2]
医疗器械行业或迎发展契机,恒生医疗ETF(513060)成交额已超3亿元
搜狐财经· 2025-05-16 10:54
规模方面,恒生医疗ETF最新规模达98.67亿元,位居可比基金1/3。 份额方面,恒生医疗ETF近1周份额增长7500.00万份,实现显著增长,新增份额位居可比基金1/3。 资金流入方面,恒生医疗ETF最新资金流入流出持平。拉长时间看,近5个交易日内,合计"吸金"2665.80万元。 截至2025年5月16日 10:34,恒生医疗保健指数(HSHCI)上涨0.65%,成分股三生制药(01530)上涨4.90%,科伦博泰生物-B(06990)上涨2.97%,一脉阳光(02522) 上涨2.88%,信达生物(01801)上涨2.60%,再鼎医药(09688)上涨2.48%。恒生医疗ETF(513060)上涨0.42%,最新价报0.47元。流动性方面,恒生医疗ETF盘中 换手3.15%,成交3.12亿元。拉长时间看,截至5月15日,恒生医疗ETF近1年日均成交12.30亿元,排名可比基金第一。 近日,商务部公布了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中美双方近期会将4月2日相关的34%关税分为24%(暂缓90天)和10%,中国还将暂停或取消自2025年4 月2日起针对美国的非关税反制措施。采取上述举措后双方将建立机制,继续就 ...
43亿!骨科巨头公布最新财报
思宇MedTech· 2025-05-09 16:06
财报数据 - 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净销售额为5.981亿美元(约合43亿人民币),同比下降1.4%,按固定汇率计算下降0.8% [1][6] - 第一季度GAAP净收入为7550万美元,GAAP每股摊薄收益为0.54美元,非-GAAP每股摊薄收益为0.68美元 [6]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773亿美元,非-GAAP自由现金流为1.412亿美元 [6] - 公司重申2025年全年收入预期为28亿至29亿美元,非-GAAP每股完全摊薄收益预期调整为3.00至3.30美元 [6] 业务表现与整合 - 核心美国脊柱业务表现优异,部分抵消了技术交易放缓、供应链中断和国际经销商订单波动的影响 [4] - 2024年全年净销售额达25.19亿美元,同比增长60.6%,主要来自NuVasive并表 [13] - 2024年调整后EBITDA利润率达到30%,超过公司设定目标 [7] - 2024年推出18款新产品,包括整合Pulse神经监测功能的ExcelsiusHub机器人平台 [13] - 全球销售网络融合加速,美国和国际市场销售额分别增长6.3%和7.7% [13] 收购与债务 - 2023年以31亿美元(约合211亿人民币)收购NuVasive,交易完成后NuVasive股东持有合并后公司28%股份,Globus Medical股东持有72% [4] - 2025年第一季度成功偿还因收购NuVasive而承担的剩余4.5亿美元债务,恢复无债务状态 [4] - 2025年初以2.5亿美元收购脊髓刺激公司Nevro,每股5.85美元的全现金交易较过去90天成交量加权平均价溢价27% [9][10] 高层变动 - 总裁Anthony L. Williams将于2025年5月31日离职,CEO Dan Scavilla将暂时兼任总裁 [8] - 创始人兼董事长David C. Paul因健康问题调整管理职责,市场对其长期战略参与度存在不确定性 [8] - 第一季度财报发布后公司股价小幅下跌0.34%,市场对Williams离任引发的整合不确定性有所反应 [8] 公司背景与产品 - 创立于2003年,是全球最大的脊柱植入物制造商之一,产品线涵盖脊柱、关节重建、生物制品和创伤系列 [14] - 新业务领域包括成像、导航和手术机器人解决方案,主打产品为脊柱手术机器人ExcelsiusGPS和Excelsius3D智能术中三合一成像平台 [14] - NuVasive提供全面的脊柱手术解决方案,包括脊柱植入物、固定系统、生物制品和使能技术等 [5] - Nevro销售用于治疗背痛和糖尿病性疼痛性神经病变的脊髓刺激设备,以及骶髂关节融合设备 [10]
“手术机器人第一股”近3年收入首次下降 天智航回应竞争加剧风险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4-30 18:58
文章核心观点 - 天智航发布2024年年报和2025年一季报,去年营收下降、亏损收窄,今年一季度业务量回升但净亏损扩大,公司面临竞争和关税等挑战仍坚持国际化战略 [1] 公司业绩情况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79亿元,同比减少14.85%,归母净利润-1.21亿元,亏损同比收窄22.54%,是上市以来首次减亏、近3年首次收入下降,业绩改善源于降本增效 [1] - 2025年一季度公司业务量显著回升,收入同比翻番,净亏损同比扩大超三成 [1] 产品收入结构 - 2024年公司三类产品骨科手术导航定位机器人、配套设备及耗材、技术服务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72亿元,其中骨科手术导航定位机器人销售额7429.56万元,占比41.54%,较上年同期下降47.39% [3] - 2024年配套设备及耗材销售收入5485.50万元,耗材销售收入5260万元,同比增长55.27%;技术服务收入4295.80万元,“购买技术服务”收入3209.12万元,同比增长103.71% [3] - 2024年配套设备及耗材、技术服务两项收入合计占总营收比例达54.7%,超过一半,而2023年约为30% [4] 手术量情况 - 2024年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完成手术量超3.9万台,同比增长62.5%,但公司收入同比下滑14.85% [4] 面临风险 - 市场竞争加剧,截至2024年底全国有64家企业115款手术机器人产品获批,骨科手术机器人产品占比47%,天智航国内市场占有率位列第一但有所下降 [5][6] - 关税风险悬而未决,部分重要部件及专用材料为国际厂商生产,国际间关税波动大,不排除供应中断或价格大幅上涨风险 [6] 应对策略 - 公司通过提升产品性能和服务增强竞争力,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计划根据海外目标市场特点制定差异化市场策略,建立海外服务体系 [6] 国际化进展 - 天智航境外收入从2023年的638.58万元减少到2024年的0元,未给出国际化战略具体时间表,称将动态调整和优化 [7] - 微创机器人用1年拓展多个市场,取得超20台商业化订单 [6]
天智航2025年一季度业绩同比增长102.40% 收入结构优化营收稳定性增强
证券日报· 2025-04-30 13:11
文章核心观点 - 天智航2024年度报告及2025年一季度报告显示公司收入结构持续优化,2025年一季度业绩同比增长超102.40%,核心产品累计手术量突破11万例,行业呈现复苏迹象 [2][3] 公司业绩情况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79亿元,归母净利润为 -1.21亿元,较2023年亏损额同比收窄22.54%,扣非归母净利润相比同期亏损收窄20.68%,基本每股收益较上年同期亏损收窄22.86% [2] - 2025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858.38万元,较2024年同期同比增长超102.40% [3] 手术量情况 - 天智航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2024年全年完成手术量超3.9万台,较2023年同比增长62.5% [4] - 2025年一季度手术量超11000例,截至一季度末累计完成手术量突破11万例 [2][4] 收入结构情况 - 2024年配套设备及耗材收入5486万元,同比增长28.52%;技术服务收入4296万元,同比增长104.26% [4] - 2023年配套设备及耗材与技术服务两项收入合计占总营收比约为30%,2024年达54.7%,超过总营收一半 [4] 行业情况 - 受经济增速放缓、资本市场降温、医保控费等因素影响,手术机器人等高端创新医疗设备市场整体发展放缓、业绩承压 [2] - 随着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深化、医疗设备更新政策推进及患者对精准医疗需求增长,我国手术机器人市场呈现复苏迹象 [2]
机器人颠覆传统手术,术锐演绎“刀尖”上的中国创新
北京商报· 2025-04-20 17:56
文章核心观点 国产手术机器人企业崛起,术锐以自主创新打破技术垄断,推动外科手术进入单孔超微创时代,其产品走向欧洲临床获认可,中国手术机器人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1][5][8] 术锐公司发展情况 - 研发单孔蛇形臂手术机器人,创始人徐凯自2004年开始技术研究,经近20年积累实现成果转化与商业化落地 [3] - 蛇形臂技术解决单孔手术机器人核心技术挑战,使机械臂灵活变形、全域可达,可替代多孔手术机器人,产品获批上市填补国内空白,已完成1000余例手术 [4] - 4月2日术锐蛇形臂单孔机器人完成全球首例胸外科远程手术,标志中国高端医疗装备获欧洲认可,开启向全球输出进程 [5] - 已启动国际化,预计下半年获批欧洲市场上市许可CE认证 [6] - 掌握腔镜手术机器人全链条关键核心技术,全球专利申请超803项,国外发明专利授权超100项,构筑自主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7] - 依托科技项目与医疗机构医工联合攻关,奠定持续创新能力 [7] 中国手术机器人行业情况 - 中国跃居全球第二大单体手术机器人市场,技术层面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部分领域领跑的突破 [7] - 到2024年底,64家企业115款手术机器人产品获批,国产品牌占比81.7%达94款,覆盖多个细分领域 [8] - 除术锐外,多家企业产品彰显高端医疗装备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行业将迎来更广阔发展空间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