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

搜索文档
7家上市公司齐秀硬实力 北上协《股东来了》系列活动成功举办
证券日报· 2025-06-25 19:42
投资者保护与市场发展 - 北京上市公司协会联合券商举办《股东来了》系列活动 4月10日至6月24日期间带领400多名行业分析师和机构投资者走访7家上市公司 [1] - 活动聚焦民营企业 展现北京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市场布局方面的活力与进取性 [1] - 《民营经济促进法》5月20日正式施行 进一步提振民营企业家信心 [1] 上市公司展示硬实力 - 煜邦电力2024年新增知识产权69项、发明专利28项 研发强度在科创板企业中位居前列 [3] - 煜邦电力2024年营业收入9.4亿元同比增长67.35% 归母净利润1.11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95.77% [3] - 诺诚健华坦昔妥单抗2025年5月在中国获批上市 奥布替尼和坦昔妥单抗构建血液瘤领域护城河优势 [3] - 诺诚健华泛TRK抑制剂zurletrectinib获优先审评资格 有望成为中国首个自主研发TRK抑制剂 [4] - 三未信安展示XS100密码芯片实现"单芯片替代五芯片"技术突破 推出抗量子密码芯片系列产品 [4] 技术创新与产业布局 - 煜邦电力紧密贴合国家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把握低空经济发展机遇 [6] - 中科金财持续加码AI技术探索和应用 聚焦数据要素领域帮助客户挖掘数据价值 [6] - 佳讯飞鸿研发基于5G-R的指挥调度产品及解决方案 形成数智化产品体系 [7] - 四维图新展示基于8155的舱泊一体解决方案 实现智能交互与泊车场景深度融合 [7] - 天智航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实现脊柱外科、骨科创伤等主要手术类型一机覆盖 [8] 资本市场长期发展 - 新"国九条"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加强投资者保护 [9] - 中长期资金入市实施方案、指数化投资高质量发展等举措陆续落地 [9] - 北上协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 帮助投资者深入理解企业核心竞争力和行业前景 [10]
天智航:以原研创新为帆 破浪骨科手术机器人新蓝海
证券日报· 2025-06-23 01:11
行业趋势 - 骨科手术需求逐年攀升,受人口老龄化和骨科疾病低龄化趋势推动 [2] - 行业从"经验依赖"向"标准量化操作"转型,精准、微创、智能需求推动骨科手术机器人发展 [2] - 2024年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达95.9亿元,近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34.5%,预计2025年达110.3亿元 [8] 公司产品与技术 - 核心产品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精度达亚毫米级(小于1mm),累计完成超11万例手术,覆盖全国200余家医院 [2] - 产品分为三部分:高精度光学跟踪系统("透视眼")、操作与导航平台("智慧脑")、机械臂("稳定手") [3] - 2025年天玑思睿获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实现脊柱、创伤、关节三大骨科领域全覆盖 [4] - 截至2024年末累计申请专利596项(发明专利232项),授权401项(发明专利74项),有效专利386项(发明专利70项),37项软件著作权 [4] 研发投入与创新 - 2024年研发投入1.17亿元,占营收65.34%,研发人员123人,占员工总数40.07% [3] - 产品迭代周期约4-5年:2016年天玑®1.0上市,2021年天玑®2.0推出,2025年天玑思睿上市 [4] 远程手术与5G应用 - 2006年完成中国首例骨科机器人远程手术,2019年全球率先开展5G多中心远程手术,累计远程手术超1000例 [6] - 5G技术实现0.01秒超低延迟和10Gbps传输速率,支持跨地域协作(如新疆-北京全膝关节置换手术) [6] 市场拓展与盈利结构 - 骨科手术机器人从三级医院向二级及以下医院渗透,基层市场重要性凸显 [7] - 盈利结构变化:耗材与技术服务营收占比从0%提升至超50%,2025年Q1营收同比增长超100%达5858.38万元 [8] - 国产骨科手术机器人已全面超越进口产品,技术突破和临床应用成果显著 [8] 国际化战略 - 产品获欧盟CE认证,海外市场成为重要战略目标,计划制定差异化市场策略 [9]
智慧医疗照进现实 手术机器人焕然“医”新
证券日报· 2025-05-23 23:50
行业变革与技术进步 - 依托智能算法、5G等技术,手术机器人行业正经历类似"智能驾驶"的变革,实现微创手术切口从10厘米以上缩小至1-2厘米,精度达亚毫米级[1] - 手术机器人渗透率从2020年3.7%提升至2025年11.2%,微创手术领域应用占比达68%[1] - 国产手术机器人2021年后加速获批,国产化率超80%,行业进入全面市场化阶段,2025-2026年为关键盈利时点[1] 市场发展与政策支持 - 2023年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达71.7亿元,预计2025年突破百亿元,2030年有望达287亿元[3] - 政策持续支持,如《"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鼓励医院使用手术机器人,多地将其纳入医保支付范围[3] - 手术机器人系统由影像处理平台、患者手术平台、医生控制台组成,机械手可放大10倍视野辅助精细操作[2] 国产化突破与技术路径 - 国产手术机器人获批数量从2014-2020年4款增至2024年94款,占总数81.7%,诞生微创机器人、天智航等龙头企业[4] - 术锐通过"产学研用"闭环实现单孔技术突破,蛇形臂手术机器人仅需2.5厘米切口完成多科室手术,打破国外垄断[6] - 微创机器人"鸿鹄"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同步获中美欧认证,天智航"天玑"骨科机器人覆盖200余家医院完成超10万例手术[7] 5G远程应用与全球化 - 5G技术推动远程手术落地,国内首例5G超远程胆囊切除手术由微创机器人四臂腔镜机器人完成[8] - 微创机器人图迈系统已在37个国家完成250多例远程手术,最远距离超12000公里,成功率100%[9] - 2025年全球远程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突破120亿美元,中国成为第二大市场,首个5G远程手术机器人已在国内获批上市[9][10] 技术趋势与临床价值 - 手术机器人被视作"辅助驾驶系统",可缩短手术时长30%-50%,减少患者恢复周期[2][5] - 单孔/无创技术成为未来趋势,但需解决有限切口下的高精度操作难题[5] - 中国形成腔镜、骨科、神经外科等多技术路线并行的多元生态,区别于欧美单一达芬奇系统主导的格局[7]
天智航: 2024年年度股东大会会议资料
证券之星· 2025-05-14 21:40
公司经营情况 - 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7,884.26万元,同比下降14.85%[15] - 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12,112.97万元,较上年同期亏损收窄22.54%[15] - 毛利率70.17%,同比提升2.35个百分点[15] -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9,865.29万元,同比改善42.14%[15] - 骨科手术机器人累计开展手术超过10万例,2024年新增3.9万例[16] 产品研发进展 - 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新增全髋关节置换手术适应证[16] - 获批骨科手术计划软件,适用于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16] - 产品获得欧盟CE认证,为国际化布局奠定基础[17] - 开发支出同比增长314.71%,达到2,882.65万元[15] 财务预算与规划 - 2025年预算基于2024年实际经营情况编制[38] - 预计2025年营业收入将进一步提升[38] - 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保持核心竞争力[38] - 预算指标存在不确定性,需注意风险[39] 公司治理 - 2024年召开12次董事会会议和12次监事会会议[16][22] - 独立董事积极履职,发表独立意见[20] - 严格执行信息披露制度,保护投资者权益[20] - 2025年董事薪酬方案:董事长65.45万元/年,独立董事1万元/月[10] 资本运作 - 拟授权董事会以简易程序向特定对象发行不超过3亿元股票[11] - 其他权益工具投资同比增长36.66%,达到49,340.46万元[15] - 预计2025年日常关联交易金额3,800万元[14] - 续聘上会会计师事务所为2025年度审计机构[13]
“手术机器人第一股”近3年收入首次下降 天智航回应竞争加剧风险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4-30 18:58
文章核心观点 - 天智航发布2024年年报和2025年一季报,去年营收下降、亏损收窄,今年一季度业务量回升但净亏损扩大,公司面临竞争和关税等挑战仍坚持国际化战略 [1] 公司业绩情况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79亿元,同比减少14.85%,归母净利润-1.21亿元,亏损同比收窄22.54%,是上市以来首次减亏、近3年首次收入下降,业绩改善源于降本增效 [1] - 2025年一季度公司业务量显著回升,收入同比翻番,净亏损同比扩大超三成 [1] 产品收入结构 - 2024年公司三类产品骨科手术导航定位机器人、配套设备及耗材、技术服务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72亿元,其中骨科手术导航定位机器人销售额7429.56万元,占比41.54%,较上年同期下降47.39% [3] - 2024年配套设备及耗材销售收入5485.50万元,耗材销售收入5260万元,同比增长55.27%;技术服务收入4295.80万元,“购买技术服务”收入3209.12万元,同比增长103.71% [3] - 2024年配套设备及耗材、技术服务两项收入合计占总营收比例达54.7%,超过一半,而2023年约为30% [4] 手术量情况 - 2024年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完成手术量超3.9万台,同比增长62.5%,但公司收入同比下滑14.85% [4] 面临风险 - 市场竞争加剧,截至2024年底全国有64家企业115款手术机器人产品获批,骨科手术机器人产品占比47%,天智航国内市场占有率位列第一但有所下降 [5][6] - 关税风险悬而未决,部分重要部件及专用材料为国际厂商生产,国际间关税波动大,不排除供应中断或价格大幅上涨风险 [6] 应对策略 - 公司通过提升产品性能和服务增强竞争力,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计划根据海外目标市场特点制定差异化市场策略,建立海外服务体系 [6] 国际化进展 - 天智航境外收入从2023年的638.58万元减少到2024年的0元,未给出国际化战略具体时间表,称将动态调整和优化 [7] - 微创机器人用1年拓展多个市场,取得超20台商业化订单 [6]
天智航2025年一季度业绩同比增长102.40% 收入结构优化营收稳定性增强
证券日报· 2025-04-30 13:11
文章核心观点 - 天智航2024年度报告及2025年一季度报告显示公司收入结构持续优化,2025年一季度业绩同比增长超102.40%,核心产品累计手术量突破11万例,行业呈现复苏迹象 [2][3] 公司业绩情况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79亿元,归母净利润为 -1.21亿元,较2023年亏损额同比收窄22.54%,扣非归母净利润相比同期亏损收窄20.68%,基本每股收益较上年同期亏损收窄22.86% [2] - 2025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858.38万元,较2024年同期同比增长超102.40% [3] 手术量情况 - 天智航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2024年全年完成手术量超3.9万台,较2023年同比增长62.5% [4] - 2025年一季度手术量超11000例,截至一季度末累计完成手术量突破11万例 [2][4] 收入结构情况 - 2024年配套设备及耗材收入5486万元,同比增长28.52%;技术服务收入4296万元,同比增长104.26% [4] - 2023年配套设备及耗材与技术服务两项收入合计占总营收比约为30%,2024年达54.7%,超过总营收一半 [4] 行业情况 - 受经济增速放缓、资本市场降温、医保控费等因素影响,手术机器人等高端创新医疗设备市场整体发展放缓、业绩承压 [2] - 随着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深化、医疗设备更新政策推进及患者对精准医疗需求增长,我国手术机器人市场呈现复苏迹象 [2]
手术量超11万例行业断层领先,天智航先发优势持续扩大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4-29 15:11
文章核心观点 4月28日天智航披露2024年度报告及2025年一季度报告 公司收入结构持续优化 2025年一季度业绩同比增长102.40% 核心产品累计手术量突破11万例 公司前瞻布局领跑行业 先发优势持续扩大 [1] 手术应用逐渐放量,收入结构持续优化 - 受经济增速放缓等因素影响 手术机器人等高端创新医疗设备市场发展放缓、业绩承压 [2]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79亿元 归母净利润为-1.21亿元 较2023年亏损额同比收窄22.54% 扣非归母净利润和基本每股收益亏损也均收窄 [2] - 随着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深化等 我国手术机器人市场呈现复苏迹象 2025年一季度天智航营业收入5858.38万元 同比增长超102.40% [2] - 天智航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2024年手术量超3.9万台 同比增长62.5% 2025年一季度超11000例 累计完成手术量突破11万例 [3] - 手术应用量增长使公司收入结构变化 2024年配套设备及耗材收入5486万元 同比增幅28.52% 技术服务收入4296万元 同比增幅104.26% 两项收入占总营收比重从2023年的约30%提升至2024年的54.7% [3] 前瞻布局领跑行业,先发优势持续扩大 - 手术机器人行业是智慧医疗关键赛道 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631.2亿美元 中国有望达708.5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超30% [4] - 截至2024年底 全国64家企业115款手术机器人产品获批 骨科手术机器人产品占比47% 竞争激烈 [4] - 公司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动态调整业务规划进行前瞻性布局 [4] - 公司打造骨科手术智能平台 构建“智慧骨科”生态体系 引领骨科手术进入机器人智能时代 [5] - 公司形成“预研一代、转化一代、上市一代”的产品研发格局 2024年骨科手术机器人新增全髋关节置换手术适应证 今年2月新产品天玑思睿骨科手术机器人取得注册证 [6] - 公司以临床支持服务为抓手 提升设备使用量 已建立覆盖全国的临床支撑体系 积累产品临床和数据优势 [6] - 公司推出手术机器人“一机多用”功能 基于行业合作积累远程手术经验 加速多元化应用场景落地 [7] - 公司推出不同机型产品 制定差异化价格策略 2024年国内骨科手术机器人整机市场中销量及销额份额排名第一 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市场份额领先 [7] - 2024年公司骨科手术导航定位系统及工具包获欧盟CE认证 助力海外市场布局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