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
icon
搜索文档
强生近百亿美元资产拆分背后 骨科行业迎来新巨头
搜狐财经· 2025-10-21 01:22
全球医疗巨头业务拆分趋势 - 多家全球知名医疗巨头宣布业务拆分计划,旨在聚焦核心业务以应对市场变化并提升竞争力 [1] - 强生计划在未来18至24个月内将骨科业务分拆为独立公司DePuy Synthes,这是该公司自2023年以来的第二次重大分拆 [1][2] - 美敦力宣布拆分糖尿病业务部门并成立独立公司,碧迪医疗将生物科学和诊断部门以预计175亿美元并入沃特世,赛默飞世尔科技计划以约40亿美元剥离部分诊断业务 [2][3] 强生骨科业务拆分细节 - 强生骨科业务年收入近100亿美元,占公司总营收约10%,分拆后DePuy Synthes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专注于骨科领域的公司 [2][7] - 强生希望骨科部门脱离利润较低的市场和产品线,以提高盈利能力,未来公司将聚焦高增长、高利润率领域如肿瘤学、免疫学和神经科学 [2] - 强生骨科业务重组计划于2023年10月首次提出,预计2025年底完成,公司任命纳马尔·纳瓦纳为DePuy Synthes全球总裁 [2][8] 骨科行业竞争格局 - 目前骨科市场四家头部公司为史赛克、强生、捷迈邦美和施乐辉,史赛克年收入超过200亿美元,捷迈邦美年收入不到80亿美元 [7] - 强生在骨科创伤市场占有超过50%的份额,但在膝关节手术市场约占17%,在髋关节手术市场约占四分之一份额 [7] - 史赛克今年年初宣布将美国脊柱植入物业务出售并成立新公司VB Spine [7] 手术机器人市场前景与竞争 - 全球骨科机器人市场规模2024年已超过19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超过35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超过10% [1][10] - 史赛克2013年以17亿美元收购Mako Surgical,其医疗外科与神经技术部门2025年第二季度销售额达38亿美元,同比增长17.3%,增长核心来自Mako机器人系统 [10] - 施乐辉2016年收购BlueBelt并推出Cori机器人系统,美敦力2018年以16.4亿美元收购Mazor Robotics获得Mazor X平台 [10] 强生在手术机器人领域的布局 - 强生拥有骨科机器人平台VELYS,去年推出VELYS SPINE主动机器人辅助系统用于脊柱融合手术,但该产品尚未推向中国市场 [8] - 强生医疗科技骨科与天智航合作研发手术整合方案,将强生脊柱内植物系统Viper Prime整合进天玑手术机器人 [8] - 有观点认为强生在机器人战略部署方面落后于史赛克、美敦力等竞争对手,且近期看不到迎头赶上的苗头 [9] 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发展 - 2024年国内骨科手术机器人销量近百台,国产设备超过70台,天智航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2024年完成手术量超3.9万台,较2023年2.4万台同比增长62.5% [11] - 研究机构预测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2026年规模将达38.4亿美元,增速高达44.3% [11] - 跨国公司与本土企业加强合作,美敦力展示首款中国智造的脊柱手术机器人Mazor XC等本土研发产品 [11] 中国市场竞争态势 - 目前中国市场上参与骨科机器人竞争的厂商至少有50家,相关产品注册证已发放约70张,仅去年一年就有40多个产品获批 [12] - 市场供给端出现明显过剩,行业"内卷"格局显著,未来会看到一大批企业被淘汰 [12] - 跨国公司通过合作在中国构建创新生态,灵活整合创新技术实现共赢 [12]
强生近百亿美元资产拆分背后,骨科行业迎来新巨头
第一财经资讯· 2025-10-18 23:45
强生骨科业务分拆 - 强生公司计划在未来18至24个月内将骨科业务分拆为一家名为DePuy Synthes的独立公司[2] - 分拆的骨科业务年收入近100亿美元,占公司总营收约10%,分拆后有望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专注于骨科领域的公司[3] - 强生希望通过分拆使骨科部门脱离利润较低的市场和产品线,以提高部门盈利能力,公司未来将聚焦高增长、高利润率领域如肿瘤学、免疫学等[3] 医疗行业拆分趋势 - 今年以来多家全球知名医疗巨头宣布业务拆分计划,旨在通过聚焦核心业务应对市场变化,提升竞争力[2] - 美敦力宣布将拆分糖尿病业务部门并成立独立公司,碧迪医疗(BD)宣布将分拆的生物科学和诊断部门并入沃特世,交易规模预计达175亿美元[3][4] - 赛默飞世尔科技计划剥离部分诊断业务,出售交易规模约40亿美元,以将资源投入更具增长潜力的核心赛道[4] - 业务拆分可使企业更专注于优势领域和高利润市场,提升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同时使潜在优质业务的价值在资本市场得到更清晰体现[5] 骨科市场竞争格局 - 目前骨科市场四家头部公司占据主要份额,分别是史赛克、强生、捷迈邦美和施乐辉[7] - 强生在骨科创伤市场占有超过50%的份额,但在膝关节手术市场约占17%份额,在髋关节手术市场约占四分之一份额[7] - 史赛克年收入超过200亿美元,捷迈邦美年收入不到80亿美元,史赛克今年也宣布将美国脊柱植入物业务出售并成立新公司VB Spine[7] - 市场人士预计DePuy Synthes有望成为骨科行业的下一个巨无霸,可能改变整个骨科市场的竞争格局[6] 手术机器人发展前景 - 机器人被视为骨科巨头下一个角逐的新阵地,预计拆分后的DePuy Synthes将更加注重创新并专注于机器人技术等赋能技术[9] - 2024年全球骨科机器人市场规模已超过19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超过35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超过10%[9] - 史赛克在2013年以17亿美元收购Mako Surgical,其机器人系统是2025年第二季度销售额达38亿美元、同比增长17.3%的核心增长动力[10] - 施乐辉于2016年收购BlueBelt并推出Cori机器人系统,美敦力在2018年以16.4亿美元收购Mazor Robotics获得Mazor X手术平台[10] 中国市场动态 - 在中国市场,国产骨科手术机器人快速崛起,2024年国内骨科手术机器人销量近百台,国产设备超70台[11] - 天智航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2024年全年完成手术量超3.9万台,较2023年超2.4万台的全年手术量同比增长62.5%[11] - 预计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将持续高速增长,2026年规模达38.4亿美元,增速高达44.3%[11] - 跨国公司与本土企业加强合作,如美敦力展示首款中国智造的脊柱手术机器人Mazor XC,强生与天智航共同研发手术整合方案[9][11] - 中国手术机器人行业竞争激烈,市场上参与竞争的厂商至少有50家,相关产品注册证已发放约70张,仅去年一年就有40多个产品获批[12]
强生近百亿美元资产拆分背后,骨科行业迎来新巨头
第一财经· 2025-10-18 23:33
文章核心观点 - 全球医疗巨头正通过业务拆分聚焦核心领域,强生计划在未来18至24个月内将年收入近百亿美元的骨科业务分拆为独立公司DePuy Synthes [3][5] - 业务拆分旨在提升公司整体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并使被拆分业务的价值在资本市场获得重估 [7] - 骨科行业竞争格局将因巨头拆分而改变,手术机器人成为下一个关键竞争领域 [13][14] 巨头拆分战略与影响 - 强生骨科业务年收入近100亿美元,占公司总营收约10%,分拆后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专注于骨科领域的公司 [5] - 强生未来将聚焦高增长、高利润率领域,如肿瘤学、免疫学、神经科学等 [6] - 美敦力已宣布拆分糖尿病业务部门,碧迪医疗分拆业务的交易规模预计达175亿美元,赛默飞世尔科技剥离部分诊断业务的交易规模约40亿美元 [6][7] - 强生宣布剥离骨科业务后股价创下历史新高,年初至今股价上涨约三分之一,市值逼近5000亿美元 [10][11] 骨科行业竞争格局 - 目前骨科市场主要由史赛克、强生、捷迈邦美和施乐辉四家头部公司占据主要份额 [11] - 强生在骨科创伤市场占有超过50%的份额,但在膝关节手术市场占有约17%的份额,在髋关节手术市场占有约四分之一份额 [11][12] - 史赛克年收入超过200亿美元,捷迈邦美年收入不到80亿美元,史赛克今年也宣布出售美国脊柱植入物业务 [12] - 市场预计DePuy Synthes独立后将成为更强大的市场参与者,可能改变整个骨科市场竞争格局 [11] 手术机器人发展前景 - 机器人被视为骨科巨头下一个角逐的新阵地,拆分后的DePuy Synthes将更专注于包括机器人技术在内的赋能技术 [14] - 2024年全球骨科机器人市场规模已超过19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超过35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超过10% [15] - 史赛克通过收购Mako Surgical切入机器人领域,其医疗外科与神经技术部门第二季度销售额达38亿美元,同比增长17.3%,增长核心来自Mako系统 [16] - 施乐辉和美敦力也分别通过收购BlueBelt和Mazor Robotics公司进入手术机器人赛道 [16] 中国市场竞争态势 - 2024年国内骨科手术机器人销量近百台,国产设备占比超过70% [17] - 天智航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2024年全年完成手术量超3.9万台,较2023年超2.4万台的全年手术量同比增长62.5% [18] - 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预计2026年规模达38.4亿美元,增速高达44.3% [18] - 跨国公司与本土企业加强合作,如美敦力推出首款中国智造的脊柱手术机器人Mazor XC [18] - 中国市场上参与骨科机器人竞争的厂商至少有50家,相关产品注册证已发放约70张,仅去年一年就有40多个产品获批,市场供给端出现明显过剩 [19]
深度|强生近百亿美元资产拆分背后 骨科行业迎来新巨头
第一财经· 2025-10-18 18:10
强生骨科业务分拆 - 强生宣布在未来18至24个月内将骨科业务分拆为独立公司DePuy Synthes [1] - 分拆的骨科业务年收入近100亿美元,占公司总营收约10% [2] - 分拆后DePuy Synthes有望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专注于骨科领域的公司,在髋关节、膝关节、肩关节植入物及手术器械等主要品类占据领先市场地位 [2] 医疗巨头业务拆分趋势 - 强生此次分拆是自2023年以来的第二次重大分拆,公司未来将聚焦高增长、高利润率领域,如肿瘤学、免疫学、神经科学等 [2] - 美敦力已宣布将拆分糖尿病业务部门并成立独立公司 [2] - 碧迪医疗(BD)宣布将分拆的生物科学和诊断部门并入沃特世(Waters),交易规模预计达175亿美元 [3] - 赛默飞世尔科技计划剥离部分诊断业务,出售交易规模约40亿美元 [3] 分拆战略动因与市场影响 - 业务拆分旨在使企业更加专注于自身优势领域和高利润市场,提升整体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 [3] - 潜在的优质业务在大型医疗集团中的价值可能被低估,通过拆分成为独立上市公司,其独特投资价值会更清晰,有望获得更高市场估值 [3] - 强生宣布剥离骨科业务后,股价创下历史新高,年初至今强生股价上涨约三分之一,市值逼近5000亿美元 [5][6] 骨科市场竞争格局 - 在目前骨科市场,四家头部公司占据主要份额,分别是史赛克、强生、捷迈邦美和施乐辉 [6] - 强生在骨科创伤市场占有超过50%的份额 [6] - 强生在全球膝关节手术市场占有约17%的份额,在全球髋关节手术市场占有约四分之一的市场份额 [7] - 史赛克年收入超过200亿美元,捷迈邦美年收入不到80亿美元 [7] 手术机器人领域竞争 - 骨科巨头下一个角逐的新阵地是手术机器人,2024年全球骨科机器人市场规模已超过19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超过35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超过10% [8] - 强生拥有骨科机器人平台VELYS,并推出了用于脊柱融合手术的VELYS SPINE系统 [8] - 史赛克在2013年以17亿美元收购Mako Surgical,其Mako机器人系统持续放量,推动医疗外科与神经技术部门第二季度销售额达38亿美元,同比增长17.3% [9] - 施乐辉于2016年收购BlueBelt,2019年推出骨科手术机器人系统Cori [10] - 美敦力在2018年以16.4亿美元收购Mazor Robotics公司,获得Mazor X手术平台 [10] 中国市场动态 - 在中国,国产骨科手术机器人快速崛起,2024年国内骨科手术机器人销量近百台,国产设备超70% [11] - 天智航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2024年全年完成手术量超3.9万台,较2023年超2.4万台的全年手术量同比增长62.5% [11] - 预计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将持续高速增长,2026年规模达38.4亿美元,增速高达44.3% [11] - 跨国大厂加强与本土创新公司合作,例如美敦力展示了首款中国智造的脊柱手术机器人Mazor XC [11] - 目前国内市场上参与骨科机器人竞争的厂商至少有50家,相关产品注册证已发放约70张,仅去年一年就有40多个产品获批 [12]
撕开铁幕裂缝:国产手术机器人的千亿逆袭
钛媒体APP· 2025-10-12 18:47
全球与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概况 - 2023年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约180.74亿美元,2024年增至约204亿美元,近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3.75%,预计2025年将增长至230亿美元 [1] - 全球市场由直觉外科(达芬奇市占率超80%)和史赛克等巨头主导 [1] - 2024年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约95.9亿元,近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4.5%,预计2025年将达到110.3亿元 [2] - 中国市场呈现“外资主导、国产追赶”态势,2025年第一季度销售额前八品牌中,进口与国产品牌数量均为4家,但进口品牌销额占比70.18%,国产品牌占比29.82% [3][4] 细分市场竞争格局 - 腔镜手术机器人领域,直觉医疗(达芬奇)在2025年第二季度以53.8%的市占率排名第一,其营收达24.4亿美元(约175亿人民币),同比增长21.4% [5] - 2025年二季度,国内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新增装机13台,同比增长超150%,在中国腔镜手术机器人市场的占有率从去年的42%升至62% [7] - 2025年1月至5月,国产手术机器人中标量同比增长82.9%,第一季度腔镜手术机器人市场国产化率约为44.4% [9] - 骨科手术机器人领域,进口品牌如史赛克、美敦力占据主导,但国产品牌天智航表现突出,其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2024年完成手术量超3.9万台,较2023年增长62.5% [10] - 神经外科机器人国产化率从2020年不足30%提升至2025年的50%以上 [11] 关税影响与国产替代机遇 - 2025年中美关税摩擦加剧,美国对华医疗设备加征关税达125%,中国对美进口商品反制加征125%关税,导致进口版达芬奇手术机器人IS4000终端售价或突破3000万 [12] - 受关税影响,直觉外科2025年第一季度在华毛利率从2024年的69.1%下滑至65%-66.5% [12] - 进口压力为国内厂商带来结构性机遇,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价格多集中在1200万-1800万元区间,较达芬奇系统(1499万-2492万元)更具性价比 [13] - 以精锋MP2000为例,其中标价较达芬奇国产版本低30%-40% [14] - 骨科手术机器人领域,进口品牌均价约1579.0万元/台,国产品牌均价为834.8万元/台 [14] 国产厂商进展与市场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微创医疗、瑞龙外科、敏捷医疗、唯精医疗、术锐等5家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获批上市 [9] - 国产微创手术机器人股价从年初至今上涨96% [15] - 天智航2025年半年报显示,上半年营收同比大增114.89%至1.25亿元,扣除股份支付影响后亏损收窄33.02% [15] 行业面临的挑战与风险 - 核心零部件(减速器、伺服电机和控制器)依赖进口,其成本合计占整机成本的70%-80% [17] - 国产品牌技术水平与国际领先存在差距,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拥有700余项授权专利,形成强大专利壁垒 [20] - 市场竞争加剧,2025年有5款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获批,同质化趋势出现 [24] - 企业为抢占市场打起价格战,例如思哲睿的腔镜手术机器人SR1000曾以538万元超低价中标,而达芬奇均价约2300万元 [25] - 价格战导致企业陷入“增收不增利”陷阱,例如微创机器人-B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77.04%,但毛利率从去年同期47%下滑至41% [26][31] - 行业融资难度加大,2024年中国手术机器人行业仅完成9笔融资,较2020-2022年年均近30笔水平大幅缩水 [34] 未来发展方向与创新路径 - 通过5G+远程诊疗技术降低手术成本,促进医疗资源下沉,微创机器人、天智航等企业已进行探索,天智航“图迈远程”手术机器人于2025年4月获全球首张远程手术机器人注册证 [38][39] - 融合AI技术增强手术机器人能力,例如精锋医疗的支气管镜机器人CP1000配置了AI导航 [40] - 预计2023-2030年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将由62.6亿元增长至708.5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41.4%,超过全球的21.0% [40] - 模式上效仿直觉外科的“设备+耗材+服务”模式,直觉外科2024年耗材收入占比60.81%,服务收入占比15.65% [42] - 政策支持加速落地,手术机器人已被纳入28个省市的医保支付范围,报销比例介于45%-75%之间 [45] - 上海市明确了腹腔镜机器人辅助手术收费指导,在特定适应症下手术额外定价3万元,报销比例最高达80% [45]
千亿手术市场,正在“换刀”
虎嗅· 2025-10-10 22:04
市场格局演变 - 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市场占有率从2023年的32.61%增长至2024年的48.89%,几乎与进口品牌平分秋色[4] - 中国市场正从"外资主导"走向"群雄并起",2025年第一季度销售额前八品牌中国产与进口品牌数量均为4家,但进口品牌销额占比70.18%,国产品牌占比29.82%[2][9][10] - 2025年第二季度直觉医疗(达芬奇)在腔镜手术机器人领域仍以53.8%的市占率排名第一,但其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从去年的42%飙升至62%[12][14] 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3年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约180.74亿美元,2024年约204亿美元,近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3.75%,预计2025年将增长至230亿美元[6][7] - 2024年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约95.9亿元,近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34.5%,预计2025年将达到110.3亿元[8] - 中国手术机器人渗透率仅0.5%,远低于美国的13.3%,预计2023年至2030年中国市场规模将从62.6亿元增长至708.5亿元,复合年增长率41.4%[58][64] 国产替代进展 - 2025年1月至5月国产手术机器人中标量同比增长82.9%,2025年第一季度腔镜手术机器人国产化率约44.4%[16][18] - 天智航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2024年完成手术量超3.9万台,较2023年超2.4万台同比增长62.5%,2025年一季度手术量超11000例[21][22] - 神经外科机器人国产化率从2020年不足30%提升至2025年50%以上[23] 竞争态势与价格策略 - 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价格集中在1200万-1800万元,较达芬奇系统1499万-2492万元的价格低30%-40%[26][27] - 思哲睿腔镜手术机器人SR1000曾以538万元超低价中标,而达芬奇均价约2300万元[43] - 2024年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国内新增装机量58台,均价低于1000万元的国产手术机器人销量合计33台[45] 技术挑战与专利壁垒 - 手术机器人三大核心零部件(减速器、伺服电机和控制器)成本占整机成本70%-80%,主要依赖进口[35] - 直觉医疗拥有700余项授权专利,达芬奇5新一代平台计算能力达前代系统的万倍级别,手术视野分辨率提升约40%[36][37] - 国产精密减速器和高端伺服器在响应速度、易用性、稳定性及使用寿命方面明显落后国际水平[37] 商业模式创新 - 直觉外科2024年耗材收入占比60.81%,服务收入占比15.65,形成长期盈利模式[65] - 精锋医疗通过"设备+耗材"捆绑销售模式压缩医院采购成本,微创图迈等企业探索5G+远程诊疗技术[60][66] - 手术机器人已被纳入28个省市医保支付范围,报销比例45%-75%,上海市对特定适应症手术额外定价3万元,报销比例最高达80%[73][74] 企业财务表现 - 直觉医疗2025年二季度营收达24.4亿美元(约175亿人民币),同比增长21.4%,但毛利率从2024年69.1%下滑至65%-66.5%[13][25] - 天智航2025年上半年营收1.25亿元,较上年同期5831.37万元增长114.89%,扣除股份支付影响后亏损收窄33.02%[32][33] - 微创机器人-B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7.04%至1.76亿元,但毛利率从去年同期47%下滑至41%[46][51] 政策与资本环境 - 2025年中美关税摩擦导致美国对华医疗设备加征关税达125%,进口版达芬奇手术机器人IS4000终端售价或突破3000万元[24] - 2024年中国手术机器人行业仅完成9笔融资,较2020-2022年年均近30笔大幅缩水[54] - 2025年上海市发布行动方案,鼓励企业发展"设备+耗材+服务+培训"整体解决方案[68]
【机构调研记录】金鹰基金调研迈瑞医疗、捷顺科技等11只个股(附名单)
搜狐财经· 2025-09-01 08:13
迈瑞医疗 - 公司发布全球首个临床落地的重症医疗大模型启元重症大模型 [1] - 公司专门成立动物医疗子公司 [1] - 医学影像领域推出瑞影云++与DeepSeek合作的瑞影·AI+解决方案 [1] 捷顺科技 - 公司业务战略方向为I+停车经营 云托管SaaS服务在管车道达1.66万条 净增1600多条 [2] - 软件及云服务收入1.25亿元 同比增长26.11% 智慧停车运营业务收入0.80亿元 增长39.46% 交易流水68.95亿元 [2] - 停车资产运营业务收入2.07亿元 同比增长49.86% 新签订单6.77亿元 [2] - 智能硬件业务90%销售来自存量市场 已基本实现去地产化 [2] - 数据资产在深圳数据交易所挂牌 应用于充电桩选址等场景 [2] 国网信通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35.25亿元 同比下降4.55% 归母净利润2.66亿元 同比下降11.01% [3] - 深度参与新一代电力交易平台建设 绿证交易平台2.0累计交易量突破2.7亿张 [3] - 虚拟电厂业务在成都 巴中 乐山应用 人工智能方面整合资源结合光明大模型打造产品 [3] 英科再生 - 越南基地一期满产满销 二期投产爬坡 三期建设周期约两年 [4] - 全球墙面装饰材料市场超千亿美金 装饰建材产品复用成品框渠道20%-25% [4] - 核心产品涵盖r-PS r-PET r-PE材质 应用于室内外场景 [4] - 装饰建材以欧洲为主 重点开拓美国市场 非美市场收入同比增长31.15% [4] - 全球回收网点达1300多个 服务国家从120个增至超130个 [4] 泽璟制药 - 2025年上半年营收3.76亿元 同比增长56% 主要得益于药品销售增长 [5] - 重组人凝血酶纳入医保后销量提升 多纳非尼片扩大市场 [5] - 吉卡昔替尼片获批上市并推进推广 ZGGS34获FDA IND批准用于晚期实体瘤 [5] - ZG005和ZG006在多种肿瘤中展现良好疗效 推进多适应症临床试验 [5] 天智航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约1.25亿元 同比增长114.89% 骨科手术机器人销售收入同比增长641.83% [6] - 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开展手术超2.2万例 累计超12万例 [6] - 推出天玑思睿骨科手术机器人和天璇星耀三维C形臂 产品获欧盟CE认证 [6] 爱博医疗 - 2025年上半年主营收入7.87亿元 同比上升14.72% 归母净利润2.13亿元 同比上升2.53% [7] - 第二季度主营收入4.3亿元 同比上升14.44% 归母净利润1.21亿元 同比上升14.85% [7] - 毛利率65.25% 负债率23.63% [7] 曼卡龙 - 线下战略为核心城市的核心商圈开直营其他地区开放加盟 提升省外店铺占比 [8] - 省外门店盈利能力达标验证可复制性 加盟商逐步跨区域发展 [8] - 凤华系列占营收约20% 增速高于整体 主品牌升客单不改变客群定位 [8] - 电商整体毛利率上升 天猫为主且盈利较高 [8] 欧陆通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1.20亿元 同比增长32.59% 归母净利润1.34亿元 同比增长54.86% [9] - 数据中心电源业务收入9.62亿元 同比增长94.30% 高功率服务器电源增长216.47% [9] - 电源适配器业务收入8.26亿元 同比增长6.61% 研发费用1.32亿元 同比增长28.26% [9] - 目标2025年营收增长65% 2026年增长90% [9] 太阳纸业 - 颜店厂区3.7万吨特种纸项目2025年5月稳定运行 14万吨特种纸二期预计2026年一季度试产 [10] - 山东溶解浆项目搬迁至北海园区后于2025年6月稳定运行 品质与成本改善 [10] - 60万吨化学浆项目减少对外购浆依赖 70万吨包装纸项目增强规模优势 [10] - 广西南宁园区多个项目将于2025年三 四季度陆续试产 [10] 太力科技 - 重点推进B端业务组织能力升级 强化产品竞争力并打造高素质销售团队 [11] - B端聚焦物流 家电 消费电子 新能源等行业 提供定制化材料解决方案 [11] - C端通过纳米抗菌防潮 环保织物等创新材料拓展生活及专业场景 [11] - 依托亚马逊等平台推动全球覆盖 目标市场空间达千亿级别 [11]
手术刀尖上的科技革命:盘点20家国内手术机器人领军企业
机器人圈· 2025-08-29 18:48
手术机器人行业概览 - 手术机器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现代医疗图景 涵盖腹腔镜 骨科 神经介入 口腔诊疗等领域 [1] - 行业代表医疗技术的颠覆性变革 成为衡量国家科技创新与高端制造能力的重要标尺 [1] - 中国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突破技术垄断 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智造"力量 [1] 企业及产品盘点 天智航 - 成立于2005年 国内第一家 全球第五家获得医疗机器人注册许可证的企业 [4] - 核心产品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实现一机多适应证覆盖 包含脊柱外科和创伤手术 [4] - 2020年成功上市科创板 [4] 康诺思腾 - 成立于2019年 累计完成融资金额超18亿元 2025年1月完成C轮超5亿元融资 [7] - Sentire腔镜手术机器人具备高灵巧可转腕器械与沉浸式裸眼3D高清影像 [7] 柏惠维康 - 创立于2010年 累计完成融资超6亿元 2020年完成4.3亿元D轮融资 [10] - 神经外科机器人定位精度达0.3毫米以内 口腔机器人实现≤0.5mm高精度种植 [10] 思哲睿 - 成立于2013年 2022年10月科创板IPO申请获受理 2023年6月通过上市委审核 [12] - 构建以腔镜手术机器人家族为核心的产品矩阵 覆盖多科室 [12] 微创医疗机器人 - 2015年成立 2021年11月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成功上市 [14] - 图迈®机器人于2025年4月获批成为全球首个可应用于全科室远程手术的腔镜手术机器人 [14] 华科精准 - 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获得美国FDA认证 是当前唯一获得FDA认证的中国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 [17] - 手术机器人和导航系统分别解决神经外科微创手术和开颅手术等不同场景问题 [17] 鑫君特 - 成立于2015年 2021年完成数亿元B轮融资 [20] - 脊柱外科手术导航定位系统适用于脊柱外科手术的术前规划 术中导航定位和克氏针置入 [20] 铸正机器人 - 创立于2016年 2023年完成B轮融资 [23] - 佐航500手术机器人于2025年2月获批国家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23] 元化智能 - 成立于2018年 国内唯一拥有骨科手术机器人全部核心部件自主研发能力的公司 [26] - 骨圣元化锟铻®全骨科手术机器人成为首个国产自主研发的髋膝关节置换机器人一体机 [27] 键嘉医疗 - 成立于2018年 自主研发的ARTHROBOT是国内首款可同时覆盖髋关节与膝关节的手术机器人平台 [31] - 2023年申请科创板上市获受理 2024年终止审核 [30] 雅客智慧 - 成立于2017年 以口腔种植牙手术机器人为核心产品 [34] - 2022年2月完成B轮融资 [34] 威高集团 - 拥有40多个子公司 是国内医疗器械领军企业之一 [38] - 下设威海威高骨科机器人 山东威高医疗科技 山东威高手术机器人等子公司 [38] 巧捷力 - 成立于2022年 专注研发全柔性内镜手术机器人系统 [41] - 2024年完成A+轮融资 融资金额为1000万美金 [41] 术锐机器人 - 成立于2014年 2023年3月启动A股IPO进程 [44] - 已完成多个国际首创术式 包括全球首例完全单孔机器人远端胃癌根治术 [44] 真健康 - 成立于2018年 专注于软组织穿刺诊疗 器官修复智能机器人研发 [47] - 2024年7月完成B+轮融资 [47] 罗森博特 - 成立于2017年 已完成6轮融资 获得数亿元投资 [50] - 最新一轮C轮融资于2025年1月完成 [50] 精诊医疗 - 成立于2018年 2021年完成亿元级B轮融资 [53] - 核心业务涵盖智能手术机器人 精准外科规划系统及医疗大数据分析平台 [53] 佗道医疗 - 成立于2019年 布局骨科 腔镜 经皮穿刺 经自然腔道和医学影像设备五大手术机器人赛道 [56] - 产品管线覆盖骨科 普外科 妇科 泌尿科 呼吸科 影像科等科室 [56] 赛诺微 - 成立于2015年 2021年完成数亿元C轮融资 [59] - 构建外科视觉 外科能量 肿瘤消融三大平台 [59] 精锋医疗 - 成立于2017年 累计完成6轮融资 累计募资超过20亿元 [62] - 产品组合包括多孔腔镜手术机器人 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 支气管镜手术机器人等 [62]
天智航: 关于2025年度“提质增效重回报”行动方案的半年度评估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8-27 22:02
核心观点 - 公司是中国骨科手术机器人行业领军企业 致力于用智能化方法重塑骨科手术流程 打造骨科手术智能平台 [1] - 公司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达125.3124百万元 同比增长114.89% 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开展手术量超2.2万例 累计超12万例 [2] - 公司通过持续研发创新构建技术壁垒 已申请专利619项 获授权428项 并有两款创新产品获批上市 [3] - 公司建立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人才培养机制 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吸引保留优秀人才 [4][5] - 公司高度重视信息披露和投资者沟通 通过多途径传达投资价值 [6] 经营业绩与业务发展 - 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125.3124百万元 较上年同期增长114.89% [2] - 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2025年1-6月开展手术量超过2.2万例 截至报告期末累计开展手术量超过12万例 [2] - 产品适应证覆盖全节段脊柱外科手术 骨科创伤手术 全膝关节置换手术 全髋关节置换手术 [2] - 通过技术及品牌推广增强下游客户品牌认同与粘性 加快开拓市场份额 [2] - 多渠道拓展海外业务 与多家国际潜在合作伙伴接触洽谈 构建国际业务网络 [2] 研发创新与技术成果 - 累计申请专利619项 其中发明专利申请245项 累计获得专利授权428项 其中发明专利授权82项 目前有效专利412项 其中发明专利78项 [3] - 对37项软件申请软件著作权 包括骨科机器人控制系统 [3] - 天玑思睿骨科手术机器人与天璇星耀三维C形臂两款创新产品获批上市 [3] - 天玑思睿实现骨科手术向决策智慧化 操作精准化及治疗个性化方向发展 [3] - 天璇星耀三维C形臂可独立使用或与天玑思睿协同 实现术中影像与机器人操作实时交互 [3] 公司治理与人才培养 - 建立以股东大会 董事会 监事会 独立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为核心的法人治理架构 [3][4] - 通过定向培训强化大股东 董监高合规教育 提升自律意识和合规意识 [4] - 多维度开展培训工作 包括新员工入职培训 在职员工岗位培训 继续教育 专项培训等 [4] - 实施2023年和2024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 吸引保留优秀人才 [5] - 完成2023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首次及预留授予部分第一个归属期的股份登记工作 [5] 信息披露与投资者关系 - 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完成定期报告和临时公告披露工作 [6] - 举办2024年度暨2025年第一季度业绩说明会 [6] - 联合举办投资者走进天智航活动 通过接听电话 解答提问等多途径与投资者沟通 [6]
姜广智:机器人“双百工程”目标提前完成 产业发展居第一梯队
新京报· 2025-08-11 23:38
行业增长与政策支持 - 北京市机器人产业2024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0%,产业发展居全国第一梯队[1][2] - 北京市自2019年起连续出台两轮三年行动计划,建设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应用示范高地和高端产业集聚区[2] - "双百工程"目标培育100种高技术高附加值机器人产品和100种全国推广价值应用场景,目前已超额提前完成[2] 企业生态与产品创新 - 北京市培养机器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7家,集聚人形机器人整机单位30家,获批手术机器人注册证33个,三项指标均居全国首位[1][2] - 已形成12类200项机器人创新产品,高端产品体系基本形成,聚焦"1+4"体系(人形机器人+协作/医疗/特种/物流机器人)[1][2] - 人形机器人领域多公司产品具备国际一流复杂环境通行能力、精细任务泛化操作能力和高动态性[3] 技术突破与产品优势 - 协作机器人工作速度提升30%、重复定位精度提高20%,动力学参数建模达2000余项[3] - 医疗机器人实现"一机多适应证"、6+1自由度全域运动,覆盖四大外科且支持5G远程手术[3] - 物流机器人国产化率达95%以上,具备自动化部署和复杂环境自主导航全栈技术体系[4] - 特种机器人实现多场景列装应用,包括侦察、排爆、核化及水下装备等20余款产品[4] 应用场景拓展 - 在11个领域134种场景完成首试首用,包括机器人公园生态巡护/消杀/清洁等104台设备部署[5] - 教育领域覆盖14所中小学38台机器人,餐饮领域部署210余台拉花咖啡/炒菜等机器人[6] - 开放酒店、餐厅、街区等公共服务全域场景,打造"机器人+智慧生活"北京方案[7] 未来发展重点 - 建设人形机器人整机中试验证平台,突破自动化/标准化量产关键问题[1][6] - 布局仿生结构材料、高精度柔顺操作等颠覆性技术,提升通用具身智能水平[6] - 运用产业发展基金和首试首用政策,建设产教融合基地并优化产业集群布局[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