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电动化转型
icon
搜索文档
保时捷三季度巨亏10亿欧元:推迟电动化、精简人员能否破局?
经济观察网· 2025-10-28 18:15
作为大众汽车集团的"利润奶牛",保时捷曾在2022年以3.7%的销量贡献了大众汽车集团30.9%的净利 润,单车平均净赚2.25万欧元(彼时约合人民币16.5万元),2023年其营业利润率再冲高到18%,被誉 为业内的"豪车印钞机"。然而,保时捷今年的业绩表现令人大跌眼镜。 财报显示,保时捷在今年第三季度亏损高达9.66亿欧元(约合人民币80亿元),作为对比,其去年同期 盈利9.74亿欧元。受此影响,今年1—9月,保时捷营业利润仅为4000万欧元(约合人民币3.3亿元),与 去年同期的40.35亿欧元相比,营业利润率从14.1%骤降至0.2%。 对于业绩的大幅下滑,保时捷将其归因于产品战略重组、中国豪华车市场挑战以及美国进口关税成本上 升等多方面因素。 其中,战略重组成本成为最大拖累。在电动化车型需求不及预期的背景下,保时捷于今年9月宣布推迟 部分纯电动车型的推出,并延长多款燃油和混动车型的市场生命周期。这一决策导致公司产生了高达18 亿欧元的巨额支出。同时,保时捷还中止了部分电池自产计划,相关重组措施又带来了约27亿欧元的额 外支出。预计全年特殊支出总额将达到31亿欧元。 美国进口关税也对保时捷的盈利造成了 ...
利润暴跌99%,保时捷为什么不香了?
新京报· 2025-10-28 15:23
公司财务表现 - 前三季度利润暴跌99% [1] - 面临裁员和更换首席执行官的人事动荡 [1] 公司战略挑战 - 电动化转型过程中品牌溢价失效 [1] - 电动化转型节奏失衡 [1] - 传统豪华品牌的发动机情怀无法挽救当前财务表现 [1] 中国市场表现 - 在中国市场遭遇智能体验水土不服的挑战 [1]
欧洲9月汽车销量飙升:比亚迪销量暴增398%,特斯拉销量下滑10%
华尔街见闻· 2025-10-28 15:01
欧洲汽车市场整体表现 - 欧洲新车市场在9月实现连续第三个月增长,新车注册量同比增长11%至124万辆 [1] - 增长主要由更经济实惠的电动车型需求推动 [1] - 欧洲五大主要市场新车交付量均实现攀升,其中英国和德国增幅显著,分别达到14%和13% [2] 电动化转型趋势 - 全电动汽车(EV)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合计销量增长三分之一,占该地区新车注册量近三分之一 [1] - 全电动汽车(EV)销量增长22%,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销量大幅增长62% [1][2] - 市场对大众斯柯达Elroq跨界车和雷诺R5紧凑型车等经济实惠电动车型的强劲需求是推动增长关键因素 [2] 主要汽车制造商表现 - 比亚迪成为最大赢家,9月销量同比暴增398%,市场份额从一年前的0.4%跃升至2% [1][2] - 雷诺集团销量增长15.2%,Stellantis增长11.5%,大众汽车集团增长9.7% [2] - 宝马集团和梅赛德斯-奔驰增长相对平缓,分别为4.2%和0.5% [2] - 特斯拉销量下跌10%,市场份额从去年同期的4.0%收缩至3.2% [1][2] 行业面临的挑战 - 高端电动车需求放缓,大众汽车因奥迪Q4 e-tron需求减弱而削减德国一家工厂产量,Stellantis也暂停了欧洲部分工厂的生产 [3] - 围绕欧盟2035年燃油车禁售政策存在不确定性,德国和法国正推动放宽措施或保持"灵活性" [3] - 地缘政治风险和贸易摩擦带来压力,行业需应对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的关税政策等风险 [3]
产品为王,保时捷也不能例外
中国经济网· 2025-10-28 14:10
当地时间10月24日,保时捷汽车发布第三季度财报亏损达9.66亿欧元、约合人民币80亿元。受此影响, 公司利润从去年同期的40亿欧元降至4000万欧元。 最会赚钱汽车公司怎么了? 亏损、裁员、卖不动 财报显示,保时捷第三季度销售额87亿欧元,低于市场预估的90亿欧元。前三季度,保时捷营业收入约 为268.6亿欧元,同比下降6%;销售利润仅为4000万欧元,较2024年同期的40.35亿欧元下降99%。 | Porsche AG | January - September | | | | --- | --- | --- | --- | | Deliveries | | | | | | 2024 | 2025 | Difference | | Worldwide | 226,026 | 212,509 | -6% | | Germany | 26,838 | 22,492 | -16% | | North America | 61,471 | 64,446 | +5% | | China | 43,280 | 32,195 | -26% | | Europe (excluding Germany) | 52,46 ...
保时捷营业利润暴跌99%,上市三年股价腰斩|首席资讯日报
首席商业评论· 2025-10-28 12:37
斯特兰蒂斯前CEO卡洛斯·塔瓦雷斯近日接受采访时称,"我们不能排除在某个时候,他会决定离开汽车行 业,转而专注于人形机器人、SpaceX或人工智能。埃隆·马斯克将会离开汽车行业。"塔瓦雷斯接着说,比亚 迪正在用更高效、更经济的汽车抢夺特斯拉的市场份额,"特斯拉的市值损失将是巨大的,因为它的估值实 在高得离谱。我不确定10年后特斯拉是否还会存在。这是一个创新企业集团,但他们会被比亚迪的效率打 败。"电动汽车分析师索耶·梅瑞特在X上分享了塔瓦雷斯的这次采访内容,马斯克简短地回应称,塔瓦雷 斯"什么都不知道。" 3.我国电竞产业今年上半年收入达127.61亿元 1.保时捷营业利润暴跌99%,上市三年股价腰斩 据界面新闻,近日,保时捷发布的2025年前三季度财报显示,其销售收入为268.6亿欧元,同比下降6%;营 业利润为4000万欧元,去年同期为40.35亿欧元,同比暴跌99%;本年累计营业利润率为0.2%,较去年同期 的14.1%大幅下滑。 点评:保时捷电动化转型遇阻,市场信心严重受挫。 2.前斯特兰蒂斯CEO称特斯拉10年后可能不复存在,马斯克回应 随着电子竞技成为体育比赛项目并走向大众视野,我国电竞产业今年上 ...
奔驰开启最大规模裁员,中国市场从“增长极”变“修罗场”?
36氪· 2025-10-28 09:55
裁员计划与成本削减 - 公司正在实施其历史上最大规模裁员,目标是通过自愿离职等方式使约3万名员工离职,约占全球间接岗位员工总数的十分之一 [1] - 裁员计划采用高补偿自愿退出策略,补偿金额与职级工龄挂钩,资深管理人员最高可获得50万欧元补偿 [2] - 该计划自2025年4月启动,目标在2027年前通过裁员外包等方式每年节省约50亿欧元成本,其中生产和固定成本各削减10% [2] - 公司强调调整不出现因运营原因导致的裁员,并延长德国地区就业保障承诺至2034年底 [4] 市场表现与竞争压力 - 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全球销量为52.53万辆,同比下滑12%,环比下降4%;前三季度累计销量160.16万辆,同比下降9% [4] - 在中国市场增长已近乎停滞,面临比亚迪、蔚来、理想等新势力品牌的强势挤压 [4] - 电动车销量占比不足20%,EQS等旗舰电动车型因车机系统卡顿、充电效率低、智能化体验落后而饱受诟病 [5] - 特斯拉Model Y、比亚迪海豹、蔚来ET5等车型在性能、智能化和用户体验上全面超越公司EQ系列 [5] 成本结构与盈利能力 - 公司每名员工年均薪酬及福利支出超过12万欧元,远高于中国新势力车企平均水平 [5] - 整体毛利率从2021年的12.3%下滑至2024年的8.7%,电动车业务至今未能实现盈利 [6] - 作为百年德国企业,公司长期依赖高成本、高溢价、高利润的运营模式,庞大研发体系和管理层级导致人力成本居高不下 [5] 技术转型与产品规划 - 公司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车联网等核心领域已明显掉队,MBUX系统更新缓慢,OTA升级频率远不及新势力品牌 [7] - L3级自动驾驶系统Drive Pilot仅限于特定高速公路场景且硬件成本极高,自研操作系统MB.OS多次推迟上线 [9] - 公司计划在2027年前推出36款新车型,其中17款为纯电车型,并将推出7款中国专属车型 [5][9] 中国市场战略调整 - 中国市场曾是公司全球增长最大引擎,2020年在华销量近78万辆,占全球总量近三分之一 [9] - 为应对本土化需求,公司将推出7款中国专属车型,由北京奔驰主导研发 [9] - 中国新能源品牌的崛起正在瓦解公司的品牌护城河,比亚迪仰望U8、蔚来ET9等车型在配置、智能化、服务体验上建立新标准 [10]
【一周车话】保时捷CEO,不好当
搜狐财经· 2025-10-27 13:56
十年任期,还是走到了尽头。 本周一,保时捷宣布现任CEO奥博穆(Oliver Blume)即将卸任,接任者为前迈凯伦CEO迈克尔·莱特斯(Michael Leiters),相关任命自2026年1月1日正 式生效。 奥博穆2015年担任保时捷品牌一把手,过去十年,保时捷一直是其基本盘。2022年,他接替赫伯特·迪斯(Herbert Diess)掌舵大众集团,从此拥有"双重 CEO"的身份,但这样的身份一直受到外界的质疑。 去年年底,大众集团宣布大规模裁员并关闭部分德国工厂,引发工会和员工的不满,奥博穆开始面临放弃其中一份工作的压力;过去半年,由于保时捷品 牌业绩急剧下滑,工会与投资者持续向奥博穆施压,让其辞去其中一个职务。 奥博穆曾坚持认为,兼任CEO对企业管理没有太大冲突,但投资者却持反对态度,认为"双职结构"不符合现代企业治理准则,特别是在保时捷转型的关键 时期,奥博穆的兼任可能导致利益冲突与问责机制弱化。 新CEO的使命,是带领保时捷进入电动化时代。 自2022年上市以来,保时捷已经损失了约一半的市值,且同时面临着超豪华汽车品牌的电动化转型困境。 保时捷发言人曾坦言,由于消费者对纯电动超跑兴趣不高,Tay ...
全球再裁3万人,奔驰被逼到悬崖边上
钛媒体APP· 2025-10-27 09:54
裁员与成本削减计划 - 计划至2027年通过裁员、外包等方式削减30000个岗位,以每年节省50亿欧元(约413亿元人民币)开支 [1][5] - 为加速裁员实施“加速离职”计划,签字当天离职可多拿3个月赔偿,部分员工最高可获“N+11”顶格赔偿,资深管理人员最高补偿达50万欧元(约413万元人民币)[2][3] - 在激励政策下已有4000人主动离职,普通员工也有人拿到10万欧元(约83万元人民币)补偿 [3] - 此次是四年内第三轮裁员,2019年首轮裁员10000人,2023年再削数千岗位 [4][5] 电动化战略转型与研发投入 - 节省的50亿欧元成本将投入36款新车型研发,其中17款为电动汽车 [1][5] - 公司战略从2019年“油改电”过渡路线转向“Electric-only”全面电动路线,全力研发纯电动原生平台 [9][10] - 2022年成为纯电车型放量元年,全球销量同比增长67%,同年研发支出高达85亿欧元(约合每天烧掉1.8亿元人民币)[18] - 2021年将卡车业务拆分独立上市,使资本和管理层注意力100%聚焦高端豪华捍卫与电动化转型 [14] 市场表现与战略调整 - 公司第三季度全球销量同比下滑12%,中国区销量锐减27% [6] - 首款纯电车型EQC因“油改电”先天不足导致口碑崩塌销量惨淡,后续旗舰电动车型EQS因设计争议和创新不足被特斯拉Model S远甩 [8][18] - 因应纯电市场增速放缓和插电混动受青睐,战略从“全面电动”回调为“多线并行”,推迟电动车销量占比50%目标从2025年至2030年,并加大下一代燃油车平台投入 [18][19] - 公司意识到转型是全面革命,需用燃油车高利润反哺电动化投入,当前议题从“如何进攻”变为“如何活下去” [18][20]
奔驰车主“被割韭菜”,连导航、转向都要付费
以下文章来源于凤凰网财经 ,作者凤凰网财经 凤凰网财经 . 你好,我们是凤凰网财经,全球华人都在看的财经公众号,传播最有价值的财经报道,你值得关注!欢 迎访问:http://finance.ifeng.com/ 来源 | 凤凰网财经《公司研究院》 导语:裁员4000人、净利润腰斩,奔驰连导航都要收费了。 据媒体日前报道,梅赛德斯-奔驰(下称"奔驰")近日正在实施其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裁员计 划。截至目前,已有约4000名员工接受遣散方案离职,其中资深管理人员最高可获得50万欧元 (约合人民币412万元)的补偿金。 消息还称,补偿金额度采用梯度设计,与职级、工龄直接挂钩。奔驰还特别设置了"加速奖金"激 励员工尽早决策。裁员是基于双方自愿原则,进入10月份已有员工拿"大礼包"后主动离职。 奔驰方面向凤凰网财经《公司研究院》回应称,上述消息中提及的4000名员工接受方案离职和赔 偿金相关信息不涉及中国市场,裁员3万人的数据也不准确。 虽然大裁员传言真实性有待考量,但百年车企奔驰,近年来在全球陷入转型失利、业绩低迷等困 境,已成事实。 销量业绩双受挫 早在今年3月份,德国《Handelsblatt》就报道称,奔驰管理层 ...
利润暴跌!巨头宣布:将涨价
新浪财经· 2025-10-27 00:07
财务表现 - 第三季度亏损9.66亿欧元[1] - 前三季度营业收入268.6亿欧元,同比下降6%[1] - 前三季度销售利润4000万欧元,较去年同期40.35亿欧元下降99%[1] - 因重组措施产生约27亿欧元额外支出[3] - 美国关税政策导致前三季度额外成本3亿欧元,预计全年损失约7亿欧元[5] 销量情况 - 前三季度全球销量21.25万辆,同比下滑6%[7] - 中国市场销量3.2万辆,同比下滑26%,为跌幅最大市场[7][8] - 德国市场销量2.25万辆,同比下滑16%[7][8] - 欧洲市场(除德国外)销量5万辆,同比下跌4%[7][8] - 北美市场销量64,446辆,同比增长5%[8] - 纯电车型Taycan前三季度销售12,641辆,同比下滑10%[9] 战略调整与成本削减 - 推迟部分纯电动车型,延长燃油和混动车型生命周期,终止电池自产计划[3] - 启动组织结构优化,计划未来几年裁员1900人,今年内裁减2000个临时岗位[7] - 多次下调财务预期,并被剔除出德国蓝筹股DAX指数[13] 中国市场应对策略 - 销量自2021年9.57万辆峰值后持续下滑,2024年前三季度同比下滑26%[8][9] - 受到中国本土高端汽车品牌在新能源和智能化领域的冲击[9] - 成立上海研发中心,300人团队开发专属车机系统,计划2026年搭载全系车型[9] - 推进“在中国,为中国”战略,已推出第三款中国定制车型[9] - 渠道端整合优化,计划2026年将经销商缩减至100家左右,聚焦一线城市[9] 管理层变动 - 现任CEO奥利弗·布鲁姆将于年底卸任,迈克尔·莱特斯自2026年1月1日起接任CEO[10] - 股东对“共享CEO”模式不满,公司盈利能力持续下滑,股价腰斩[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