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经营
搜索文档
黑芝麻筹划易主:李氏家族谢幕 广西国资接棒“童年味道”
新京报· 2025-08-06 21:41
公司控制权变更 - 控股股东黑五类集团筹划转让所持公司总股本20%股份予广西壮族自治区文旅及大健康行业国有企业 可能导致控制权变更 [1] - 公司股票自2025年8月4日起停牌 预计停牌时间不超过5个交易日 [1] 股权结构演变 - 2004年南方投资(黑五类集团前身)通过股份受让及司法拍卖增持至持股15.32% 2006年受让广西投资集团股份后持股达25.09%成为第一大股东 李氏家族成为实际控制人 [3] - 2010年控股股东名称变更为黑五类集团 实际控制人仍为李氏家族 [3] - 2014年11月股票简称变更为"黑芝麻" 发展战略聚焦黑芝麻业务 [3] 管理层变动 - 2024年8月韦清文卸任董事长 被聘为终身名誉董事长 1981年出生的李玉珺(李汉荣之子)接任董事长 [5] - 截至2024年底 实际控制人仍为以李汉荣 李汉朝为代表的李氏家族 韦清文与实际控制人为一致行动人 [5] 股东股权质押 - 截至2025年6月18日 黑五类集团及一致行动人合计质押股份占其所持股份70.33% 占公司总股本26.49% [6][7] - 其中黑五类集团质押162,083,334股(占其持股71.11%) 李汉荣与李汉朝所持股份100%质押 韦清文质押比例达66.47% [7] 财务表现 - 2024年营业收入24.65亿元 同比下降7.92% 主要因压缩低效能电商业务 [13][14] - 2024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7773.76万元 同比增长80.46% [14] - 2022-2024年营业收入持续下滑 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与净利润同比双降 [8] 业务结构变化 - 2015年营收结构:食品业占72.89% 物流业占26.23% [11][12] - 2024年营收结构:自产食品业务占72.03% 第三方品牌电商业务占24.23% [13] - 第三方品牌电商业务收入同比下降34.65% 自产食品业务收入同比增长5.46% [13] 监管合规问题 - 公司因未及时披露非经营性资金占用及对外担保事项 于2024年6月收到广西证监局警示函 [8] - 存在为关联方提供6553万元担保未履行审议程序及披露义务的问题 [8] - 公司治理存在不规范情况 包括股东大会监票人违规 会议记录缺失等问题 [9] 战略调整 - 2024年执行"提质提效 效益优先"战略 主动压缩低效能电商业务 [14] - 2023年10月董事会授权处置非主业资产 包括广西巴马食养 容县都峤山健康小镇及上海若凯电子商务等股权 [14] - 2025年战略定位聚焦于以黑芝麻为主的黑色健康食品经营 [14]
富森美老模式如何打新仗
北京商报· 2025-07-31 00:40
股价表现与高管风波 - 7月30日公司股价收盘12.12元/股 单日涨幅1.08% 但此前连续两日下滑 实控人被留置或是原因之一[1] 财务业绩表现 - 2025年一季度营收3.30亿元 同比下滑13.19% 净利润1.48亿元 同比下滑21.06%[1][3] - 营收自2023年四季度起连续6个季度同比下滑[1] - 2024年全年营收同比下滑6.18% 净利润同比下滑14.39%[3] - 2023年四季度至2024年各季度营收同比下滑幅度分别为6.74%、2.46%、7.95%、10.08%、4.19%[3] 分红政策与财务策略 - 2024年现金分红总额8.08亿元 分红比例达117.11% 超过全年净利润[1][3] - 自2016年上市以来累计派现46.68亿元 分红率近70%[3] - 近三年累计分红超24亿元 占三年累计净利润的88%[3] - 高分红被业内视为缺乏增长项目和市值维稳手段[4] 业务结构分析 - 主营业务为市场租赁及服务 2024年该业务营收12.47亿元 同比下滑4.52% 占总营收比重87.2%[5][6] - 成都地区营收占比极高 2021-2024年分别为95.71%、95.78%、95.27%、97.76%[6] - 成都地区营收2021年14.71亿元(增14.22%) 2022年14.20亿元(降3.44%) 2023年14.52亿元(增2.23%) 2024年13.98亿元(降3.73%)[6] - 省外市场拓展乏力 2022年营收148.32万元(降42.01%) 2023年0元 2024年87.07万元(因基数低显示增长100%)[7] 行业环境与竞争挑战 - 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建材家居卖场销售额1.49亿元 同比下滑3.85%[8] - 行业面临电子商务、精装化、跨界经营等新兴业态冲击[8] - 传统卖场需向轻资产、服务化、数字化转型[8] 战略转型举措 - 2024年升级"富森美在线3.0"小程序 年访问量超600万次 在线支付总额达3.2亿元[8] - 2025年计划拓展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介 探索家居与艺术、数字光电、AI智能及文创的融合[8] - 专家建议公司重塑价值链 切入设计-选材-施工-交付闭环 打造家居内容生态并推进全面数字化[9]
业绩疲软分红高企 富森美老模式如何打新仗
北京商报· 2025-07-30 16:17
股价与公司治理 - 7月30日公司股价收于12.12元/股 单日涨幅1.08% 此前连续两日下跌[1] - 股价波动与实控人被留置相关 董事长刘兵被留置期间无法履行职责[1][4] - 公司公告称尚未知悉留置原因及进展 并声明该事项与业务无关[4] 财务表现 - 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3.30亿元 同比下滑13.19% 净利润1.48亿元 同比下滑21.06%[1][4] - 营收自2023年四季度起连续6个季度同比下滑[1][4] - 2023Q4至2024Q4营收同比下滑幅度分别为6.74%/2.46%/7.95%/10.08%/4.19%[7] - 2024年全年营收同比下滑6.18% 净利润同比下滑14.39%[7] 分红政策 - 2024年现金分红总额8.08亿元 分红比例达117.11% 超过全年净利润[1][7] - 自2016年上市以来累计分红46.68亿元 分红率近70%[7] - 近三年累计分红超24亿元 占三年累计净利润的88%[7] - 高分红被业内视为"掏空式分红" 严重削弱企业抗风险能力[3][7] 业务结构 - 主营业务为市场租赁及服务 2024年该业务营收12.47亿元 同比下滑4.52%[8] - 主营业务营收占比达87.20%[8] - 成都地区营收占比极高 2021-2024年分别为95.71%/95.78%/95.27%/97.76%[8] - 成都地区营收2024年为13.98亿元 同比下滑3.73% 2022-2024年波动明显[9] 区域拓展 - 四川省外市场拓展成效微弱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148.32万元/0元/87.07万元[10] - 省外营收同比增长率分别为-42.01%/-100%/100%[10] - 过度依赖单一市场被指为战略懒惰 缺乏跨区域协同能力[10] 行业环境 - 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建材家居卖场销售额1.49亿元 同比下滑3.85%[11] - 行业面临电子商务/精装房/跨界经营等新兴业态冲击[11] - 行业危机本质被归结为地产红利终结后的模式失灵[11] 战略转型 - 2024年上线"富森美在线3.0"小程序 年访问量超600万次 在线支付总额3.2亿元[12] - 2025年计划拓展直播/短视频/小红书等新媒介 探索家居与艺术/AI/数字光电融合[12] - 专家建议公司重塑价值链 切入设计-选材-施工闭环 打造家装服务平台[12] - 需构建家居生活内容生态 并通过深度数字化改造运营体系[12]
资本腾挪后业绩倍增 海利生物遭问询
中国经营报· 2025-07-05 03:51
业绩表现 - 2024年净利润同比增长172.28%至1.71亿元,但扣非净利润仅1058万元同比下降10.49%,非经常性损益占比高达93.82% [2][5] - 2025年一季度营收同比下降但实现扭亏为盈,净利润同比增加约1400万元至1090.17万元 [8] - 业绩增长主要源于2024年第四季度完成资产置出及置入,包括出售药明海德30%股权实现投资收益超1亿元 [2][4] 资产重组 - 出售药明海德30%股权给药明生物,作价1.085亿美元,累计投资收益率仅4.42% [4][5] - 以1元价格转让连续5年亏损的杨凌金海76.07%股权给控股股东上海豪园,并收回2.45亿元债务 [6][7] - 收购瑞盛生物55%股权对价9.35亿元,形成商誉7.82亿元占总资产42.78%,业务转型后"人保"业务占比超80% [9] 业务转型 - 完全剥离"动保"业务,转型至口腔组织修复材料(瑞盛生物)和体外诊断(IVD)领域 [2][9] - 瑞盛生物2024年营收2.65亿元不及预期但净利润1.39亿元超额达标,主要产品价格同比下降近30% [10][11] - 口腔修复材料行业竞争者从2022年8家增至23家,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导致2025年二季度单价环比再降25% [11] 行业竞争 - 口蹄疫疫苗行业产能利用率低,2025年后政府采购取消将加剧市场竞争,杨凌金海因单一产品线难以扭亏 [7] - 口腔修复膜注册企业从2022年15家增至30家,新进入者采用低价策略导致行业整体价格下行 [11]
环球产业观丨跨界品牌入局能否破解卫生巾“信任危机”?
环球网· 2025-07-04 11:29
行业现状 - 卫生巾行业频繁出现质量问题,包括长度虚标、针头虫卵、荧光剂超标、使用污渍散浆等,严重侵蚀消费者信任 [1] - 2025年5月黄子韬卫生巾品牌上线,东方甄选、凡客、三只松鼠等品牌纷纷跨界进入千亿级卫生巾市场 [1] - 2024年中国15-54岁女性人口约4亿,卫生巾市场规模突破980亿元,具有高复购率和强用户黏性 [6] 市场乱象 - "3·15"晚会曝光"翻新卫生巾"乱象,包括长度不符、劣质生产(山东某公司年产230万片)、甲醛超标、荧光剂残留等 [2] - 消费者反映大牌卫生巾也出现质量问题,转向医用级产品但价格从0.9元/片升至1.5元/片,经济负担加重 [2][3] - 劣质产品改头换面流入市场,威胁女性健康,消费者对现有品牌信任度大幅下降 [2][4] 跨界品牌动态 - 黄子韬品牌朵薇开售当晚直播销售额达4000万,现货售罄 东方甄选卫生巾直播14小时销量突破30万包 [4] - 东方甄选采用严苛质检标准,定价不足1元/片,通过削减明星代言和分销费用保持毛利 [6] - 凡客、三只松鼠明确表态进军卫生巾市场,寻求多元化增长点 行业或将因新进入者重构竞争格局 [5][6] 行业变革趋势 - 新品牌推动行业自省,材质创新、品质追求和个性化定制成为竞争关键 [5] - 跨界品牌可能打破"高端=溢价"垄断格局,带来供应链革新与数字化运营模式 [7] - 行业面临深刻变革,市场竞争加剧将丰富消费者选择,但需企业、消费者、监管部门共同解决"卫生巾焦虑" [7]
泰禾智能收购新控股股东亏损资产跨界储能 实控人半年前刚变更为阳光电源曹仁贤
新浪财经· 2025-06-18 17:12
交易概述 - 合肥泰禾智能科技集团以现金4580万元收购控股股东阳光新能源持有的安徽阳光优储新能源100%股权 [1] - 标的公司阳光优储主要从事工商业用户侧储能项目的投资、开发和运营,业务模式为合同能源管理服务 [1] - 交易构成关联交易,阳光新能源为泰禾智能控股股东,阳光电源持有阳光新能源79.4%股份 [1] 标的公司财务与资产 - 截至2025年3月31日,阳光优储股东权益账面价值4311.60万元,评估价值4580万元,增值率6.23% [1] - 2024年全年营业收入1977.61万元(占泰禾智能营收3.51%),净亏损613.21万元 [2] - 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1570.29万元(占泰禾智能营收15%),净亏损扩大至2265.66万元,主因电芯资产减值2657.75万元 [2] - 截至2025年3月末,资产总额3.43亿元,负债2.997亿元,资产负债率87.41% [2] 交易背景与动机 - 阳光新能源于2024年12月成为泰禾智能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变更为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 [3] - 阳光电源曾计划分拆阳光新能源上市,收购泰禾智能控制权后可能调整路径 [3] - 泰禾智能主营业务为AI视觉识别装备,无储能业务经验及技术储备 [2][3] 业绩与整合挑战 - 泰禾智能2024年归母净利润1700万至2400万元,同比增长50.36%-112.27% [3] - 2025年一季度泰禾智能归母净利润208.97万元,远低于标的公司同期亏损2265.66万元 [3] - 跨界整合风险突出,标的公司持续亏损且负债率高,业务协同性存疑 [2][3][4] 市场与战略疑问 - 交易引发投资者对控股股东资产注入意图的猜测,或为阳光新能源资本运作铺垫 [3][4] - 用户侧储能盈利受电力政策及市场竞争影响,阳光新能源业绩承诺兑现压力大 [4]
实际营收未达承诺值的5%,*ST星光子公司元生信息股东需补偿上市公司上百万元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10 20:22
公司业绩补偿事件 - 控股子公司元生信息2024年10-12月实际主营业务收入297 93万元,扣非税后净利润34 24万元,远低于承诺的7000万元收入和300万元净利润,收入完成率4 3%,净利润完成率11 4% [2][3] - 业绩承诺方涂静需按持股比例51%支付现金补偿135 54万元,协议约定15个工作日内完成支付 [1][3] - 元生信息2023年营收7011 89万元但净利润亏损2131 29万元,截至2024年5月末处于资不抵债状态 [4] 收购背景与交易细节 - 星光股份2024年8月以1000万元收购元生信息51%股权,原承诺2024年9-12月收入7000万元,后调整为10-12月考核 [2][3] - 收购时元生信息在手订单约5000万元,但实际业绩未达预期可能与订单推进进度有关 [5] - 公司称收购目的是拓展信息安全领域,元生信息为专精特新企业、瞪羚企业 [4] 跨界布局与经营现状 - 公司通过收购元生信息和星光量子(各51%股权)进军信息安全领域,但两家子公司并表后3-7个月内盈利不及预期 [5] - 2024年信息安全与系统集成业务收入仅634万元,对两家子公司计提商誉减值准备约2300万元 [5] - 实际控制人戴俊威承诺若两家子公司2025年1-10月净利润为负,将接盘全部股权 [6]
金字火腿再度易主:主力产品火腿毛利率下滑,频繁跨界收效甚微
贝壳财经· 2025-06-04 21:40
股权变动 - 股东任贵龙将持有的1.45亿股转让给郑庆昇,并将剩余8297.47万股表决权委托给郑庆昇18个月 [1] - 股权转让后,郑庆昇拥有公司11.98%的股份及18.83%的表决权,成为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 [1][5] - 郑庆昇斥资8.7亿元获得公司近12%股份,股份过户于2025年5月30日完成 [4][6] 新实控人背景 - 郑庆昇出生于1956年,涉猎房地产、汽车等领域,生意轨迹遍及福建、浙江、上海等地 [7] - 郑庆昇关联企业有18家,其中担任法定代表人的企业有8家 [8] - 郑庆昇旗下仙游兆挺置业有限公司2024年纳税金额为2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 [9] 公司业绩表现 - 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约3.44亿元,同比增长9.6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6217.30万元,同比增长55.19% [13] - 2024年火腿产品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4.02%,但毛利率同比下滑1.51%至26.14% [14] - 公司2021年至2024年营收整体处于下滑态势,2024年净利润与2020年基本持平 [12] 战略与挑战 - 公司计划2025年重点围绕"降成本、拓销售、调结构"三大核心任务展开工作 [16] - 年产5万吨肉制品智能化工厂项目已进入附属工程和装修阶段,计划6月开始分步实施搬迁 [16] - 专家指出公司需通过产品创新、营销升级来突破增长瓶颈 [15] 跨界业务 - 自2013年起公司频繁跨界,涉足矿业、银行、电商、医药、新能源汽车、算力等多个领域 [3][19] - 2023年出资4.011亿元认购浙江银盾云科技12.2807%股权进入算力领域,2024年以4.280232亿元转让该股权 [21][22] - 专家认为频繁跨界导致资源分散,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 [22] 市值变化 - 公司2015年6月总市值曾超过150亿元,截至2025年6月4日收盘总市值仅为73.61亿元 [18] - 当前股价为6.08元/股,较2010年上市发行价34元/股大幅下跌 [18]
观酒|主业增长乏力布局饮料等外业,啤酒公司能做好副业吗?
南方都市报· 2025-05-13 17:23
行业趋势 - 啤酒行业增长承压,跨界成为提振业绩的重要选项,国内啤酒巨头如重庆啤酒、青岛啤酒、燕京啤酒、华润啤酒等均布局跨界业务 [1][2] - 啤酒跨界既是多元化经营趋势,也是搭建企业增长护城河和吸引资金的重要方式,但跨界业务对业绩产生影响至少需要5年左右时间 [1][6] - 啤酒行业销量普遍回落,2024年华润啤酒下滑2.5%、青岛啤酒下滑5.86%、重庆啤酒下滑0.75%、百威亚太中国区下滑11.8%,仅燕京啤酒增长1.6% [4][5] 公司跨界策略 - 重庆啤酒涉足饮料赛道,推出大理苍洱汽水和橙味汽水,利用现有分销渠道在新疆、重庆等强势市场推广 [2][3] - 青岛啤酒全资并购即墨黄酒厂跨界黄酒品类,并整合青岛饮料集团获得崂山白花蛇草水、葡萄酒及威士忌等业务 [2][6] - 燕京啤酒推出独立汽水品牌倍斯特,计划按照燕京U8的路径实现全国化推广,优先打入餐饮终端打造"啤酒+汽水"消费组合 [2][3] - 华润啤酒拓展白酒业务,通过并购品牌后依托啤酒经销商和渠道实现"啤白双赋能" [3][5] 跨界业务表现 - 华润啤酒控股的白酒企业业绩不佳,金种子酒2024年营收下跌超三成,归母净亏损2.58亿元,金沙酒业营收21.49亿元同比增长4%,远低于40%增长目标,占华润啤酒总营收约5.56% [5] - 燕京啤酒2024年茶饮料收入1.1亿元,同比增长48.4%,仅占营业总收入的0.7% [5] - 农夫山泉茶饮料业务2023年收入167.45亿元首次高于饮用水业务,贵州茅台酱香系列酒达246.83亿元,均为布局超过10年的结果 [6] 行业前景与挑战 - 啤酒行业面临"天花板"问题,跨界寻找"第二曲线"是必然之举,但需长期投入品牌和渠道建设 [5][6] - 国际啤酒巨头发展模式分为全球化(如百威、嘉士伯)和业务多元化(如日本朝日、麒麟),国内啤酒巨头多元化框架初现雏形 [6] - 2024年一季度部分啤酒上市公司业绩好转,青岛啤酒、重庆啤酒和燕京啤酒均录得增收又增利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