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金融发展
icon
搜索文档
习近平同志在闽金融论述与实践启示
中国基金报· 2025-06-19 19:09
金融发展理念与实践 -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深入研究金融领域重大命题,形成原创性理念并开创变革性实践,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提供源头活水[1] - 提出"经济大合唱需总指挥"理念,强调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核心作用,这一原则从地方延续至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八个坚持"首位[11] - 主持编制《1985-2000年厦门发展战略》,首次提出"离岸金融"概念,并构建特区金融体系框架[9]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 - 创新林业融资模式,宁德推出"林e贷"授信300万元,实现林票变钞票,源自1980年代活立木贷款构想[15][17] - 协调福耀玻璃股权重组化解资金危机,助其成长为全球汽车玻璃龙头,体现金融与实体经济共生共荣理念[24] - 金融助力福州基建飞跃:闽江三桥、长乐机场、福厦高速等重大项目落地[20] 金融改革开放 - 推动成立全国首家中外合资银行厦门国际银行(工商企合总字0001号),开创引进侨资渠道[40][41] - 通过国际贷款解决厦航初创期飞机租赁(2架波音737)及厦门机场扩建(1800万美元科威特贷款)[42] - 当前中国金融开放成果:41家外资法人银行、67家外资保险公司、5家外资独资券商[43] 金融风险防控 - 福建成为全国首批高风险金融机构清零省份,不良贷款率1.19%低于全国水平[29][34] - 科学处置宁德"标会"非法集资乱象,提出"按证据办事"原则维护金融稳定[31] - 成功重组华闽公司债务危机,创中资企业债务重组典范案例[32] 普惠金融创新 - 建立贫困地区妇女小额信贷互助机制,财政杠杆撬动银行贷款支持棚改[13] - 三明林业改革推出林票、碳票等创新工具,激活林业产能与林农收益[17] - 当前金融重点方向: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27]
新华全媒头条 | 为有源头活水来——习近平同志在闽金融论述与实践启示
新华社· 2025-06-19 11:18
金融发展理念与实践 -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形成大量原创性金融理念,开创多项变革性实践,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提供理论源头[1] - 提出"经济大合唱得有总指挥"理念,强调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8] - 主持编制《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首次提出"离岸金融"概念[6] - 制定"3820"战略工程,专章规划福州市金融业发展[6] 金融机构发展 - 兴业银行1988年成立时,宁德地区从紧张财政中拿出300万元认购股份,比发达地市投入更多[2][3] - 厦门国际银行作为全国第一家中外合资银行成立,获得"工商企合总字0001号"执照[20][21] - 截至2024年,中国已有41家外资法人银行、67家外资保险公司、5家外资独资券商[24]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 - 创新推出"林e贷"产品,为周宁县黄振芳家庭林场提供300万元授信[9] - 1994年协调福耀玻璃重组,通过股权置换化解资金危机,助力其成为全球领先汽车玻璃供应商[12] - 金融支持建设闽江三桥、长乐国际机场、福厦高速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11] - 银行业金融机构达4000多家,M2余额超320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存量超420万亿元[13] 金融改革开放 - 率先建立经济特区金融体系、借外债搞基建、成立外汇调剂中心[21] - 推动厦航通过金融机构担保向波音租借2架737飞机,争取1800万美元科威特贷款扩建机场[23] - 取消QFII/RQFII额度限制,取消银行保险证券等领域外资持股比例限制[25] - 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推动资本市场制度变革支持科创企业[25] 金融风险防控 - 福建成为全国第一批高风险金融机构"清零"省份,不良贷款率1.19%低于全国水平[14][17] - 成功重组华闽公司债务危机,成为中资企业债务重组典范案例[16] - 科学治理宁德"标会"乱象,维护地区金融稳定[15]
《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源头活水与价值启示——溯源习近平同志在闽金融论述与实践》智库报告发布
新华网· 2025-06-19 11:10
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理论与实践 - 报告全文约1.7万字,分为三部分系统梳理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的金融论述与实践,包括理论渊源、源头活水及全球启示 [1] - 报告揭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一以贯之,与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一脉相承 [1] 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核心特点 - 开辟"金融向善"制度化路径,实现三重范式突破:从华尔街"金钱游戏"转向实体经济"供血系统"、从精英"财富机器"转向普惠"资源配置枢纽"、从危机"策源地"转向系统性稳定"减震器" [2] - 强调金融需嵌入国家治理框架,通过党的领导与市场机制创新融合,释放服务人类共同价值的潜能 [2] 全球金融治理的中国方案 - 报告总结中国特色金融发展经验为全球贡献服务国家战略、防范系统性风险、促进共同富裕及赋能全球金融治理的独特路径 [2] - 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作为媒体型智库,聚焦公共政策与国际政策研究,此次报告是其战略性研究成果之一 [2]
金融监管“一把手”释放多个重磅信号
第一财经· 2025-06-19 09:15
陆家嘴论坛政策信号 -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提出在上海实施八项创新政策,包括设立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个人征信机构、发展自贸离岸债等 [2] - 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表示外资银行保险机构在华资产超7万亿元,外资保险公司市场份额从2013年4%升至当前9% [9][11] - 国家外汇局局长朱鹤新宣布将新发放一批QDII投资额度,截至2025年5月31日累计批准额度达1677.89亿美元 [14][16] 人民币国际化进展 - 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第三大支付货币,在IMF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中权重位列全球第三 [3] - 中国已初步建成多渠道、广覆盖的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网络,区块链等技术推动央行数字货币发展 [7] - 潘功胜指出应推动跨境支付体系多元化发展,促进更多货币国际化使用 [6] 科创板改革措施 - 证监会主席吴清宣布科创板将推出"1+6"政策措施,包括设置科创成长层服务未盈利科技企业 [19][20] - 扩大第五套上市标准适用范围至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领域 [18][21] - 科创板第五套标准已上市20家企业均属生物医药行业,近两年无新增 [20] 金融开放合作 - 沪港签署《沪港国际金融中心协同发展行动方案》,推动两地错位发展 [9] - 金融监管总局将稳步扩大制度型金融开放,推进规则、管理、标准体系建设 [12] - 在自贸试验区实施优化新型国际贸易结算、扩大QFLP试点等10项外汇便利化政策 [17]
中国资本市场学会揭牌仪式在沪举行
证监会发布· 2025-06-18 19:57
中国资本市场学会成立 - 中国资本市场学会于2025年6月18日在2025陆家嘴论坛开幕式上揭牌成立 [1] - 学会由中国证监会、民政部和上海市政府联合举办 [1] - 学会定位为资本市场理论研究、学术交流、决策咨询的高端智库平台 [1] - 学会将团结行业机构、上市公司、高校、科研院所和政府等多方研究力量 [1] - 学会将聚焦资本市场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重大课题研究 [1] 未来发展目标 - 中国证监会将联合民政部等各方共同推动学会建设 [1] - 学会将成为深化金融发展特点和规律认识的重要基地 [1] - 学会将打造为加强资本市场国际交流合作的开放平台 [1] - 学会将促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1] 参与机构 - 揭牌仪式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等高层领导共同参与 [1] - 中央金融办、中国证监会、上海市政府、民政部等机构领导出席 [1]
《沪港国际金融中心协同发展行动方案》重磅发布!有哪些亮点?
第一财经· 2025-06-18 10:42
沪港国际金融中心协同发展行动方案核心内容 - 沪港两地签署《沪港国际金融中心协同发展行动方案》,深化金融领域合作,共同服务国家金融强国战略 [1][4] - 方案包含38条具体举措,聚焦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金融产品服务体系共建、离岸金融战略互补等六大方向 [8] - 目标是通过错位发展与相互赋能,提升中国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8] 市场互联互通 - 优化"债券通""互换通"机制,打造人民币资产全球配置与风险管理中心 [4] - 拓展沪港通合作范围,新增跨境清算、黄金产品互联互通、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等举措 [6] - 推动香港FPS与上海IBPS支付系统互联,便利跨境电商非居民账户开立 [8] 业态创新发展 - 强化绿色金融、数字金融、科技金融协同,支持国家战略重点领域 [5] - 推动AI、区块链技术在资管、保险、结算等场景应用 [7] - 鼓励金融政策支持生物医药等科技创新企业,如新药纳入保险保障范围 [7] 机制优化与标准对接 - 完善金融监管机构定期交流机制,促进信息共享与人才流动 [6] - 联合探索制定金融风险管理框架,加强跨境监管合作 [8] - 推动两地金融标准对接,鼓励共同开发适应离岸经贸需求的金融产品 [7][8] 支持企业国际化 - 通过沪港支付网络与资金管理体系助力内地企业拓展国际业务 [6] - 支持上海企业在港成立财资中心,香港企业在沪设立全国性财资中心 [8] - 鼓励跨境银团贷款业务,协同优化企业集团全球资金管理 [8] 离岸金融协同 - 推动"上海自贸离岸债"与"点心债"共同发展 [8] - 支持两地银行完善非居民账户体系,便利离岸经贸活动 [8] - 促进人民币作为支付结算货币,提升离岸人民币市场深度 [8]
陆家嘴论坛刚刚开幕,沪港两地签署《沪港国际金融中心协同发展行动方案》
快讯· 2025-06-18 09:47
沪港国际金融中心协同发展行动方案 - 沪港两地共同签署《沪港国际金融中心协同发展行动方案》明确合作方向 [1] - 合作领域包括金融市场互联互通 跨境金融服务创新 绿色金融发展 科技金融合作 [1] - 方案为两地多层次多领域金融合作注入新内容 [1]
消费金融牌照审批收紧、小额信贷纠纷处置难,如何破局?
南方都市报· 2025-06-11 15:38
在提振消费大背景下,消费金融行业迎来哪些新机遇?监管政策频出,消费金融机构又面临哪些新挑 战?当行业"马太效应"愈发明显,中小机构该如何突围破局?南都湾财社推出《消费金融新知》栏目, 采访业界专家大咖,梳理行业发展脉络,聚焦合规运营与创新发展的平衡之道,同时为消费者传递前沿 消费金融新知,共同解锁消费金融生态的崭新图景。 近日,西南政法大学原副校长、中国法学会银行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岳彩申分享了其对消费金融发展法治 困境的看法及解决建议。在他看来,当前我国消费金融发展面临市场准入开放度不够、监管标准不够精 准、利率限制弹性不够、债权实现机制不畅等四个方面的法治困境,未来需从适当降低消费金融经营主 体的市场准入条件、制定并出台适合金融消费公司的专门监管标准等多方面发力,共促消费金融行业高 质量发展。 第三个法治困境则是消费信贷利率限制弹性空间不够。岳彩申认为,现有规定将金融借贷的最高年利率 限制在24%以内,忽视了消费金融业务的风险定价机制和消费信贷利率与时间的匹配关系,出现排斥小 额及短期信贷交易的现象,不利于发展普惠金融。 此外,岳彩申认为,债权实现机制不畅也是当下消费金融行业面临的一大法治困境。"司法资源有限 ...
「经济发展」李扬:加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文化支撑
搜狐财经· 2025-05-30 01:56
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文化支撑 - 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是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与中国实际及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是习近平经济思想金融篇的重要内容 [3] - 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需要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和丰厚滋养,文化是国家民族的灵魂 [3] 金融业的诚信基础 -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重信守诺,信用是金融业核心要素,金融产品和活动均基于信用产生发展 [4] - 金融本质是授信人与受信人基于契约的价值运动,降低信任成本可提升金融体系效率 [4] - 诚实守信融入业务能降低信任与监管成本,需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法律法规以夯实诚信基础 [4] 金融业的义利观平衡 - 金融需兼顾功能性与盈利性,中华传统文化蕴含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 [5] - 过去金融乱象源于义利观偏差,需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创造价值,避免唯利是图 [6] - 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五篇大文章"需以义取利,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 [6] 金融发展的软硬实力建设 - 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需加强金融机构等"硬实力",同时提升价值观、行为规范等"软实力" [7] -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养分培育金融文化,是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文化根基 [7] 金融强国目标实施路径 - 锚定金融强国目标需保持战略定力,通过真抓实干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 [7] - 金融高质量发展需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服务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 [7]
探寻全球经济金融发展新路径
经济日报· 2025-05-21 06:49
全球金融与经济发展趋势 - 当前全球经济面临增速放缓的结构性困境与分化风险,碎片化加剧,不稳定不确定性上升 [1] - 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加剧对全球贸易秩序和国际经济循环造成阻碍 [1] - 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剧,全球金融稳定风险显著增加 [1] 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角色 - 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和稳定锚,坚持多边主义并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2] - 中国正从全球治理的规则追随者逐步转向制度改革者,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 - 金融"五篇大文章"(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构成中国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新驱动力 [2] 贸易与投资的新挑战 - 贸易与投资的驱动力从传统的经济效益和成本转向产业链多元化、地缘政治和安全性考量 [2] - 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抑制企业投资并削弱供应链效率,对全球经济活动与创新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3] - 数字经济需通过包容性政策推动均衡发展,消除数字鸿沟 [2] 政策建议与应对措施 - 短期内应加大财政支出提振内需,扩大社保覆盖以缓冲外部冲击,并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3] - 中期财政政策需支持房地产领域调整,长期应推动结构性改革以减少对产业政策的依赖 [3] - 支持外贸企业需短期纾困(税收减免、贷款展期)与中长期发展(创新能力建设、国际市场拓展)相结合 [4] 中国经济与金融发展 - 中国经济保持稳健但面临结构性挑战,需畅通国内大循环以应对外部不确定性 [4] -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并促进要素自由流动 [4] - 优化宏观政策实施,加强财政货币政策协同并建立动态评估机制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