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金融诈骗
icon
搜索文档
建行济宁西城支行:专业服务速解客户难题 贴心举措赢得认可
齐鲁晚报· 2025-08-13 10:53
事件经过 - 客户程某因误点击标注"易宝支付保险"的匿名链接,导致关联保险机构分两次从其账户划扣共计231.6元 [1] - 客户发现异常后立即向建行济宁西城支行求助,工作人员迅速引导打印流水并确认扣款方为"易宝支付旗下某保险机构" [1] - 建行工作人员全程陪同客户与保险机构客服沟通,强调未经确认的扣款违规性,最终促使客服承诺24小时内原路退款 [1] - 次日231.6元已成功退回客户账户,从求助到解决仅用18小时 [1][2] 银行应对措施 - 建行济宁西城支行展现出应对金融诈骗的专业素养,包括快速响应、安抚客户、协助取证和主动沟通等全流程服务 [2] - 该行以实际行动践行"客户权益无小事"的服务宗旨,获得客户专程送来感谢信 [2] - 未来将持续优化应急服务机制,加强员工在新型网络诈骗处置方面的技能培训 [2] 行业启示 - 事件反映出当前网络金融诈骗手段的隐蔽性,通过伪装正规支付平台链接实施扣款 [1] - 银行作为金融服务机构需不断提升风险识别和应急处置能力,为客户筑牢资金安全防线 [2] - 金融机构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业务衔接环节可能存在风险漏洞,需要加强合作监管 [1]
包装高收入群体骗取银行消费贷!数十人被判刑
券商中国· 2025-08-10 18:21
案件概述 - 江苏省昆山市人民检察院披露一起利用POS机虚构消费交易骗贷的违法案例,涉案金额超600万元,数十名涉案人员被判刑 [1] - 诈骗团伙将不具备贷款资质的人员包装为高收入群体,骗取银行信用贷款授信额度 [2] - 贷款中介利用POS机虚构消费交易帮助套现并抽取提成,涉案金额分别为150余万元和300余万元 [2] 犯罪手法 - 犯罪团伙通过银行门口介绍信贷办理流程,但未直接参与上游骗贷共谋,主要集中在下游套现环节 [4] - 银行信用贷款发放至分期电子信用卡,功能属性与信用卡实质相同,适用2018年司法解释 [4] - 通过虚构交易将金融诈骗资金转换为合法财物,并通过银行账户回流至诈骗团伙,涉嫌非法经营和洗钱 [4] 法律定性 - 王某等人行为触犯非法经营罪和洗钱罪,择一重罪认定,虞某、李某、王某以非法经营罪提起公诉,张某以洗钱罪提起公诉并建议缓刑 [5] - 检察机关提取40余名涉案人员身份信息,确认存在重复评价情况,发出再审检察建议8件,提出抗诉5件 [5] 侦查与打击 - 运用大数据追踪犯罪线索,构建资金流向分析模型,涉案人员从1人扩展至37人,涉案金额从18.3万元追踪至600余万元 [3] - 检察机关结合大数据运用,以资金流转数据为核心,挖掘上下游犯罪线索,实现全链条打击 [5] 行业影响 - 案件反映信贷产品授信标准存在风险,检察机关向金融机构制发检察建议书和风险提示函,推动完善授信审核机制和风险评估体系 [5] - 利用POS机非法套现行为与金融诈骗、电信网络诈骗等犯罪紧密关联,需强化监管 [5]
金融素养越高,被骗风险越大?中国老人养老钱困局
虎嗅· 2025-07-29 09:58
老龄化与金融行为 - 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达21.1%,人均预期寿命逼近80岁,但养老金替代率不足50%,导致老年人需依赖个人储蓄填补20~30年退休生活缺口 [1] - 老年人资产结构中房产占比超70%,难以应对年均8%的医疗通胀和长期照护成本,易陷入"长寿贫困"困境 [1] - 空巢老人数量已超一亿,传统"养儿防老"模式被多元化养老支持网络取代,包括社区服务、政府补贴和金融工具 [1][2] 财务状况与心理健康关联 - 生命周期理论显示老年人需通过预防性储蓄平滑消费,晚年生活效用取决于资金储备 [3] - 金融资产比率对抑郁风险有保护作用,经济压力(支出收入比)会加剧抑郁症状 [3] - 少数民族群体受经济压力影响更显著,社会经济欠发达地区老年人面临多重压力叠加 [4] 资产配置特征 - 60~90岁群体金融产品持有率不足1%,城乡差异显著(城市股票持有率2.3% vs 农村0.06%) [7][8] - 资产高度集中于银行存款和房产,抗通胀能力弱且流动性差 [9] - 美国55岁以上人群股票持有率约50%,远高于中国同龄群体 [7] 金融素养与诈骗风险 - 中国50~70岁老年人金融素养平均得分0.97分(满分3),显著低于美国同年龄段(2.16分)和新加坡(2.01分) [12] - 高金融素养可能增加诈骗受害风险,因基础金融知识不足识别复杂骗局 [14][15] - 城市老年人金融素养(0.97分)较农村(0.87分)高11.5%,男性(0.98分)略优于女性(0.95分) [12] 金融工具创新需求 - 需拓展商业养老险、健康险及数字资产等多元化养老储备工具 [10] - 资产配置转型需平衡文化心理适应与风险承受能力 [10] - 金融教育应强化反诈专项训练,避免过度自信陷阱 [15]
一国有大行发布风险提示!
新华网财经· 2025-07-17 16:28
金融诈骗App现状 - 近期出现多款假冒金融机构名称的诈骗App 如"中银会议""银联会议""抖音会议" 通过非法链接诱导用户下载并盗取资金 [1][3] - 诈骗手法分三步:先谎称用户开通收费服务需取消 再诱导下载会议类App 最后通过屏幕共享窃取银行密码和验证码 [5] - 2024年多家基金公司遭遇仿冒 东兴基金和大成基金先后发布公告提醒投资者警惕假冒App的退费诈骗 [6] 行业应对措施 - 中国银联等机构已发布严正声明 强调相关App非官方产品 并配合公安机关打击违法行为 [3] - 近两年超10家基金公司发布金融诈骗风险提示 显示虚假金融App已成为高发网络诈骗手段 [7] - 专家建议通过完善法规 加强审核 开发智能检测工具及建立黑名单数据库等方式综合治理 [8] 技术漏洞与传播渠道 - 应用市场审查主要针对技术规范 难以识别具有合法外形的涉诈App [7] - 部分涉诈App通过自建网站 小程序或一对一发送下载链接等非应用市场渠道传播 [8]
“迪拜黄金交易所”暴雷前48小时:18亿稳定币被转移
DGCX鑫慷嘉骗局 - 平台在崩盘前48小时内将价值18亿USDT(约129亿元人民币)转移至开曼群岛空壳公司[1][28][30] - 宣称是迪拜黄金交易所分站,但母公司DMCC否认关联[4][6][7] - 会员数量达200万,主要针对三四线城市个体户、宝妈及中老年人[8][24][33] - 通过虚构原油期货投资、层级传销及虚假豪车奖励吸引投资者[16][25] - 头部人员抽佣50%,提现手续费从5%升至10%,资金通过混币器洗白[35] 公司背景与操作手法 - 2021年由黄鑫、邵馨慷等注册贵州鑫慷嘉,2024年法人变更为实缴0元的刘海亮[10][11] - 利用20万元油品设备交易作为背书,数据迁移至美国IP地址平台[13][14] - 崩盘前一周每日仍有1.2亿元资金流入[21] 历史类似案例 - 张誉发通过MBI平台诈骗超1000亿元,3万会员受骗,2024年被引渡至中国[41][42][52] - 林强的"和合系"暴雷,涉及52.56亿元未兑付,境外卷款989亿元后被捕[57][62][64] 行业风险事件 - 贵州中天金融负债1516亿元,资不抵债但持有两张金融牌照[67][69][70] - 广州网约车平台暴雷致司机无法提现,家政平台因资金链断裂停运[76][78][79] - 健身馆、美容店等通过会员储值卡模式跑路,涉案金额数千至数万元[80] 行业共性特征 - 诈骗平台多伪装成国际机构或高收益项目,利用信息差吸引投资者[39][49][50] - 资金转移至境外空壳公司或通过虚拟货币洗钱是常见手法[28][35][64]
关于警惕不法分子假冒申万宏源证券及员工名义开展非法金融活动的风险提示 (2025年第5号)
非法金融活动警示 - 近期有不法分子冒用公司及员工"邓虎"等名义进行非法金融活动,具体表现为通过电话邀请投资者加入微信并下载"密枢云"APP,随后拉入名为"申万趋势为王之门"的聊天群进行非法荐股,诱导投资者下载非官方交易软件"申万e泓发",声称可通过内部FICC系统打板,但投资者资金转入后无法操作和取出 [1] - 相关活动已涉嫌诈骗,公司提供了假冒交易软件及聊天群的截图作为证据 [1] 公司声明与提示 - 公司郑重提示投资者不要添加陌生人QQ号或加入来路不明的QQ群、微信群,不要通过扫码或点击链接下载来路不明的APP或交易软件,切勿在未确认对方身份的情况下进行资金往来 [3] - 公司提供了官方信息发布渠道及软件下载地址,包括官方网站www.swhysc.com、官方电话95523、官方微信服务号"申万宏源财富管理"、官方微信订阅号"申万宏源证券"、官方微博"申万宏源证券"以及官方软件下载地址 [3][5] - 公司保留对假冒公司及员工名义从事非法金融活动的机构或个人采取法律行动、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3] 投资者保护建议 - 公司提醒投资者注意辨别真伪,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不依据任何非法、虚假的信息进行投资,切实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4] - 如发现涉嫌诈骗犯罪线索,投资者应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或反映 [4]
协同共治金融诈骗新“马甲”
经济日报· 2025-06-16 05:59
金融诈骗新手段 - 不法分子冒用基金公司名义,通过搭建虚假投资平台、仿冒官方App诱导投资者充值汇款至个人账户 [1] - 诈骗手段升级,采用伪造官方平台、租用高端写字楼、聘请"演员"等系统性手法营造正规投资环境 [1] - 高度仿真的诈骗内容使普通投资者甚至经验丰富者难以辨别真伪 [1] 投资者防范措施 - 需增强金融知识储备和风险防范意识,保持冷静理性不被高收益和专业名词蒙蔽 [2] - 投资时应避免点击未知链接、轻信内幕信息、透露个人信息,核实身份并认准官方渠道 [2] 监管与机构协作 - 监管部门需加强金融市场监测排查,及时遏制冒用基金公司名义等违规行为 [2] - 金融机构应保护品牌声誉,主动举报假冒行为并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活动 [2] 行业应对策略 - 多方协作保持警惕是防范金融诈骗的关键,需共同维护金融市场安全稳健运行 [2]
法院发布“金融黑洞”警示
第一财经· 2025-06-13 22:29
非法金融活动案例 - 被告人张某清等人通过不具备合法手续的公寓项目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造成112名投资人实际损失2750余万元,被判处有期徒刑八年至四年不等并处罚金[1] - 公寓项目采用委托经营管理收租模式的高额收益对社会公众存在潜在利诱性,一旦项目无法交付将造成巨大经济损失[2] - 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醒公众投资公寓项目需审查相关证件和合法手续,跟进建设进度以防陷阱[2] 贷款诈骗案例 - 被告人季某元伙同他人通过虚构流水、包装征信等方式骗取车贷86万余元,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二个月至二年并处罚金[2][3] - 犯罪分子利用"背贷人"套取车贷,背贷人仅获少量资金却背负巨额债务并面临刑事处罚[3] - 法院认定明知使用不正当手段骗取贷款仍参与的行为构成贷款诈骗罪[3]
法院发布“金融黑洞”警示:小心“包租”公寓变陷阱、“背贷人”沦为帮凶
第一财经· 2025-06-13 19:47
非法金融活动案例 - 被告人张某清等人通过不具备合法手续的公寓项目非法集资,采用租赁及合作经营合同方式出售公寓使用权,承诺售后包租和固定收益,造成112名投资人实际损失2750余万元 [1] - 广州市白云区人民法院认定张某清等人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判处有期徒刑八年至四年不等,并处罚金四十万元至二十五万元不等,追缴违法所得发还集资参与人 [1] - 公寓项目委托经营管理收租模式的高额收益对社会公众存在潜在利诱性,但项目出现问题无法交付时,涉案资金往往无法退款,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2] 公寓项目投资风险 - 投资公寓项目需谨慎审查相关证件,确认是否有改建公寓的合法手续,及时跟进项目建设进度,防止掉入陷阱 [2] - 城市化进程加快使公寓项目逐渐吸引公众关注和投资,但非法集资行为可能扰乱金融秩序 [1][2] 贷款诈骗案例 - 被告人季某元伙同苏某明等人通过贷款买车再出售套现的方式骗取金融机构贷款,造成贷款本金损失86万余元 [2] - 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法院认定苏某明、季某元构成贷款诈骗罪,分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二个月和二年,并处罚金三万元和二万元 [3] - 犯罪分子利用"背贷人"套取车贷,"背贷人"仅获得少量资金却背负巨额债务,并可能沦为骗取贷款的帮凶 [3] 金融诈骗手法 - 非法集资手法包括打造样板间、电话宣传、签订租赁及合作经营合同等方式吸引公众投资 [1] - 贷款诈骗手法包括虚构流水、包装征信、以个人名义贷款购车后出售套现 [2][3]
金融诈骗手段迭代 多家基金公司紧急提醒
证券日报· 2025-06-09 01:18
基金公司防诈公告 - 大成基金、泓德基金等多家基金公司6月份密集发布防诈公告,提醒投资者警惕以"股票知识分享""大宗交易"为幌子的非法金融活动 [1] - 不法分子通过搭建虚假投资平台、仿冒官方App实施诈骗,例如冒用基金公司或员工名义通过钉钉、企安信等即时通讯工具构建聊天群诱导投资者充值汇款 [2] - 诈骗平台以"高收益、低风险"为噱头,初期让投资者获得小额回报,待加大投入后以"系统升级""账户冻结"等理由拒绝提现或直接关闭平台 [2] - 部分诈骗分子通过伪造官方文件、冒充基金公司员工等方式诱导投资者转账至个人账户 [2] 诈骗手段特征 - 当前金融诈骗呈现"精包装"和"专业化"特征,假冒公募基金、信托公司、保险公司等方式区别于以往通过"个体"进行的金融诈骗 [3] - 诈骗手段包括租用高端写字楼、聘请"演员"充当工作人员等方式,提供"沉浸式"体验诱使投资者购买产品 [3] - 诈骗产品包装成信托、金融衍生品等结构性、非标准化产品,使投资者对诈骗者的专业能力、权威身份深信不疑 [3] 投资者防范建议 - 投资者应通过基金公司官网、App直销渠道或银行、证券公司等持牌代销机构购买公募基金,避免轻信社交群、陌生链接 [2] - 大成基金明确其官方网址、微信公众号、App图标及客服电话,提醒投资者通过官方直销渠道办理业务 [2] - 投资者应牢记"三不三多"原则:未知链接不点击、未知信息不轻信、个人信息不透露,多核实人员身份、购买产品及购买方式 [4] - 认准官方客服电话,理财平台务必通过正规渠道下载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