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GI(通用人工智能)
icon
搜索文档
“国产芯片必须咬牙坚持用!”周鸿祎:360近期采购全是华为产品
第一财经· 2025-07-23 14:28
国产芯片发展 - 360集团近期采购转向国产芯片,主要采购华为产品,承认国产芯片与英伟达存在差距但强调必须坚持使用以推动改进 [1] - 英伟达H20芯片更适合推理场景而非训练,国产芯片在推理任务上性价比更高,H20面临市场尴尬 [1] - 中国开源模型和AI产业链迎来发展新机会,国产芯片追赶速度令人惊叹 [1] DeepSeek的价值与行业影响 - DeepSeek流量下滑不能简单判断其价值,许多大模型和行业Agent接入其技术作为基座模型 [2] - DeepSeek推动中国大模型产业整合,消灭"百模大战",证明开源路线和开放生态对建立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性 [2] - 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专注AGI研发而非to C产品,行业对其R2版本发布保持期待 [2] AI Agent带来的安全挑战 - 大模型降低技术门槛,非专业人员可通过指令操控模型进行"注入攻击"等危险操作 [3] - 黑客利用AI升级攻击手段,打造"黑客智能体",单个黑客可操控数十至数百智能体进行全天候攻击 [3] - 网络安全对抗模式转变为"人与算法/机器/算力"对抗,安全企业需转型开发"智能体安全专家" [3] AI智能硬件发展 - 360计划进入AI眼镜领域,认为眼镜必须配备显示功能才能区别于智能耳机 [4] - 当前智能眼镜面临重量与功能平衡难题,用户更倾向近视手术而非佩戴多功能眼镜 [4]
算力的尽头是电力:墨脱水电站,决定AI竞赛胜负的“电力底牌”
钛媒体APP· 2025-07-23 12:04
人工智能与电力需求 - 人工智能发展面临的核心制约因素是电力而非算法或芯片 [1] - 训练GPT-4耗电量超过5,000万度相当于普通美国家庭4,500年用电量 [1] - 全球数据中心耗电量预计从2024年415TWh增长至2030年945TWh相当于日本当前年用电量 [2] 全球电力供应挑战 - 美国弗吉尼亚州劳登县电网已达极限无法满足新数据中心用电需求 [3] - 亚马逊、微软、谷歌等云服务巨头资本支出中数据中心建设部分快速膨胀 [3] - 前谷歌CEO警告AI电力需求可能在未来数十年内激增至全球总发电量的99% [5] 中国能源战略布局 - 中国规划建设墨脱水电站装机容量6,000万千瓦年发电量3,000亿度相当于三座三峡大坝总和 [8] - 墨脱水电站发电量可满足1,644个ChatGPT同时运行 [8] - 水电站稳定性优于风能太阳能可7x24小时提供高质量基础负荷 [9] 墨脱水电站竞争优势 - 水电运营成本极低生命周期达百年形成显著成本护城河 [10] - 实现从"西电东送"到"东数西算"的战略升级重塑数字经济地理格局 [10] - 依托雅鲁藏布江独特地理条件单位水能资源强度全球之最 [12] 中国工程能力优势 - 具备高海拔复杂地质条件下建设水电站的全产业链能力 [13] - 积累了三峡、白鹤滩等巨型水电工程经验与技术 [13] - 自主研发特高压输电技术可将电力低损耗输送数千公里 [13]
“Salesman”李开复
搜狐财经· 2025-07-23 10:16
公司战略转型 - 零一万物放弃自研基座大模型,转向All in To B战略,专注于训练参数适中、更快、更便宜的模型,并基于此打造商业化应用[4] - 公司不再追求训练超级大模型,而是聚焦产品市场匹配度(PMF),强调商业化和理性投入[4] - 李开复预判中国大模型市场将收敛至DeepSeek、阿里巴巴、字节跳动三家,行业出现高管离职现象[5] 产品与技术定位 - 推出万智Agent平台,定位为大模型领域的"Windows操作系统",提供连接企业知识库和应用的中间件[5][6] - 发布万智企业大模型一站式平台2.0和超级员工企业Agent解决方案,封装联网搜索、知识库RAG、Agent搭建等工具[6] - 以Windows内核类比,将DeepSeek视为内核,零一万物提供操作系统层和应用层[5] 商业化进展 - 2023年成为"AI六小虎"中首家营收达1亿元的公司[10] - 海外To C产品已实现收支平衡,国内To B领域洽谈千万元级别订单,覆盖游戏、能源、汽车、金融等行业[10] - 采用"对赌式"订单模式,从客户收益中抽取小比例但额度较大的服务费用[11] - 与复星、浪潮信息、沐曦、昆仑芯等企业建立深度合作,构建完整商业生态[12] 市场策略 - 销售团队直接触达企业创始人、董事长、CEO层级,强调"一把手"工程的重要性[7][8] - 采用深度"共创模式"而非招标模式,涉及战略咨询、平台搭建、场景落地等全流程[9] - 单笔交易谈判轮次高达70轮,强调服务质量而非价格竞争[3][12] 行业观点 - 认为AI Agent不应局限于客服等基础功能,应聚焦企业增效和价值创造,提升供应链效率、营业额和利润率[11] - 引用Sam Altman观点,强调差异化竞争和创造未来价值的重要性[14] - 指出企业规模扩大时面临的管理瓶颈,认为AI Agent可突破人类生理和认知限制[7]
Grok 4遥遥领先,但马斯克想要得更多
首席商业评论· 2025-07-21 11:34
Grok 4技术能力 - Grok 4分为单代理版本Grok 4和多代理版本Grok 4 Heavy,后者支持四个代理同时工作,推理能力更强 [5] - 在SAT、GRE等考试中取得近乎完美成绩,在"人类终极考试(HLE)"测试得分超过Gemini 2.5 Pro和o3,Grok 4 Heavy版本突破40% [5] - 多语言支持全面,尤其在英语和编码混合任务中领先Kimi,深度思考能力使其在科研场景更可靠 [5] - SWE-Bench基准测试中Grok 4达到60%以上,高于GPT-4.5的54.6%,代码分析和bug修复识别准确率达89% [8] - 训练量是Grok 2的100倍,强化学习阶段投入算力是其他模型的10倍以上 [8] - 订阅费为30美元/月,Grok 4 Heavy版本300美元/月,Grok 3维持免费 [8] 行业竞争格局 - 大模型发展从"规模竞赛"转向"效率与场景深耕",Claude 4代码生成领先,Gemini 2.5 Pro支持200万token上下文 [16] - 模型差异只有数量级没有指数级,OpenAI未形成绝对优势,各家公司你追我赶 [17] - 微软、亚马逊、谷歌和Meta四大巨头2025年AI投资计划高达3200亿美元 [20] xAI财务状况 - 每月支出高达10亿美元,2024年总支出预计130亿美元,营收仅5亿美元 [11] - 计划打造配备100万个英伟达Blackwell GPU的超级计算机,耗资50亿至625亿美元 [13] - 采用合成数据训练,数据集总量约4万亿tokens,近似重复率<1% [13] - 承担马斯克收购推特时产生的银行债务,年初以全股票交易方式收购X,估值330亿美元 [15] - 即将启动第三次大规模融资,目标估值2000亿美元,6月已筹集300亿美元,7月获得100亿美元 [15] 商业化路径 - 向投资者承诺2027年实现盈利,摩根士丹利预测2029年收入或突破130亿美元 [22] - 营收几乎全部依赖X Premium订阅服务,2024年预期收入5亿美元 [23] - 与特斯拉和X构建的商业帝国形成协同,X平台数据资源和算力共享降低投入成本 [20] 技术争议 - 在图像理解和生成上逊于OpenAI、Anthropic等对手 [9] - 合成数据训练可能导致幻觉过高,实测显示回答问题时优先考虑马斯克观点 [13][14] - Grok 3发布后仅留下大尺度聊天内容印象,未能推动用户大幅增长 [16]
梁文锋发愁
投资界· 2025-07-15 15:55
DeepSeek流量表现 - 官网流量从年初7.5%峰值下滑至3% [3] - 移动端月活跃用户从3月1.94亿降至5月1.69亿,流失2500万用户,但仍为国内AI工具用户量第一 [3] - 90天内API和网页服务在线率超99%,解决2月以来的卡顿问题 [9] 公司战略与定位 - 创始人梁文锋聚焦AGI技术,认为当前是"技术创新期而非应用爆发期",目标构建技术生态 [4] - 被视作中国版OpenAI,拥有最强底层模型和最大C端用户量,但面临阿里、腾讯追赶 [4] - 团队约130人,以2002-2003年后出生的年轻技术人才为主 [11] 产品迭代与优化 - 5月28日升级R1至"0528"版本,新增拍照识文字、文件上传功能,优化对话历史展示 [8][9] - 6月新增微信扫码登录功能(需绑定手机号) [8] - 5个月内苹果商店更新25次,版本迭代速度与豆包(20次)、腾讯元宝(25次)相当 [9] - 安装包仅42.4MB,小于豆包(240.1MB)、腾讯元宝(165MB)和Kimi(84.1MB) [10] 行业竞争与商业化 - 同行加速布局Agent应用:豆包6月上线DeepResearch,Kimi推出Kimi-Researcher [10] - 初创公司面临融资压力,"AI六小虎"中阶跃星辰、MiniMax、月之暗面进入B轮阶段 [13] - 行业认为DeepSeek有幻方量化资金支持,商业化压力相对较小 [14] - 信通院指出超级APP需结合深度功能才能构建数据飞轮,Agent可能形成用户壁垒 [14] 生态建设与长期目标 - 参照OpenAI模式,通过"迭代部署"哲学推进AGI研发 [6] - 4月紧急招聘产品设计及全栈工程师,为智能体产品做准备 [5][10] - 对标谷歌安卓生态,需长期投入构建完整技术应用体系 [15][16]
一个价值1000亿的词,让OpenAI和微软杠上了
虎嗅· 2025-07-13 15:15
AGI定义争议 - 微软与OpenAI对AGI定义存在分歧:微软2023年定义为"创造1000亿美元利润的自主系统",而OpenAI 2024年更新为"在最具经济价值工作上超越人类的高度自主系统"[2][3] - 技术社区对AGI缺乏共识,涉及多模态能力、持续学习或人类智力等价等维度,但无明确标准[8] - 微软通过130亿美元合同与OpenAI合作,但合同中存在AGI技术访问限制条款,触发定义权争夺[4][5][6] 商业利益驱动 - AGI标签成为吸引投资的关键叙事,能撬动资金、估值和政策资源,模糊定义反而增强其商业灵活性[11][12][13] - OpenAI通过保持AGI定义模糊性掌握话语权,可动态调整合作关系与利益分配[17][18][19] - 微软倾向将AGI与经济收益绑定,既保障投资回报又强化竞争话语权[16][34] 量化评估尝试 - 纽卡斯特大学研究通过生产函数建模,测算AGI引发社会结构重组的临界阈值,但缺乏行业数据支撑[23][26][29] - 研究提出"Power shift"模型,量化劳动力替代率与资本积累速度,但受算力成本等因素限制[25][30][31] - 行业出现"技术封建主义"趋势,平台通过定义权而非技术本身掌控资源分配[35][37]
以RWA+AGI重构资产逻辑,打造数实融合增长引擎
江南时报· 2025-07-10 15:25
行业背景与核心议题 - Web3时代下"现实资产数字化"成为全球产业变革的核心议题 [1] - RWA(现实世界资产)与AGI(通用人工智能)双轮驱动重构企业价值闭环 [1] - 中小企业面临融资难、周期长、流动性差等核心瓶颈 [2] 中小企业融资痛点 - 传统金融体系依赖抵押与信用评估导致高潜力企业被拒 [4] - 企业资产形态多样且数据孤岛林立缺乏标准化机制 [4] - 信息不对称与信任缺位导致资产价值被低估 [4] RWA解决方案 - RWA通过区块链技术将不动产、收益权等资产确权上链并拆分标准化 [5] - 提升资产透明度与交易性打通"资产-资金-应用"通路 [5] - 广泛应用于房地产、艺术品、股权基金等领域 [5] 未来云启公司定位 - 中国领先的AGI驱动型RWA全生命周期服务商 [6] - 团队来自浙江大学、南开大学等顶尖学府 [12] - 核心成员曾服务于阿里、滴滴、字节等科技巨头 [12] 未来云启RWA解决方案 - 资产上链降低门槛实现"小资产撬动大融资" [15] - 引入物理"云盒"终端实现数据自动采集与AI校验 [16] - 智能合约驱动收益自动分配无需中介参与 [17] - 支持二级市场转让等多机制退出激活流动性 [18] 公司愿景与价值观 - 贯通新旧世界桥梁让价值在数字世界自由生长 [20] - 坚守"创新为擎、信任为本、价值可证、责任向实"核心价值观 [20] - 以RWA为骨、AGI为魂助力中国实体价值全球化 [21]
“智元系”分两步收购上纬新材,具身智能A股“破冰”首航
第一财经· 2025-07-09 16:10
交易概述 - 智元机器人计划通过两步走方式收购上纬新材至少63 62%股份 实现控股权变更 交易完成后控股股东变更为智元机器人及其管理团队共同持股主体 实际控制人变更为邓泰华[1][3][4] - 第一步通过协议转让收购29 99%股份 转让价格7 78元/股 总价款9 41亿元 第二步通过部分要约收购37%股份 达到绝对控股[3][5][6] - 交易完成后 智元机器人方面持股比例升至66 99% 表决权同步提升至66 99% 原股东持股比例降至29 99% 表决权仅剩0 99%[6][7] 交易细节 - 第一步协议转让中 智元恒岳受让SWANCOR萨摩亚24 99%股份 致远新创受让SWANCOR萨摩亚0 60%和金风投控4 40%股份[3] - 原股东SWANCOR萨摩亚和STRATEGIC萨摩亚放弃全部表决权 使受让方获得29 99%表决权[4] - 第二步要约收购1 49亿股(占总股本37%) 原股东承诺以1 36亿股(33 63%)参与预受要约 确保收购比例至少达63 62%[5][7] 公司背景 - 智元机器人成立于2023年2月 是具身智能机器人头部企业 拥有"本体+AI"全栈技术 产品覆盖交互服务 工业智造等场景 预计2025年出货量达数千台[8] - 公司创始人邓泰华为华为前副总裁 联合创始人彭志辉(稚晖君)曾入选"华为天才少年计划"[1][8] - 公司成立当年即跻身独角兽 获京东 腾讯 红杉资本 上汽创投等多轮融资 最新估值未披露[8] 行业动态 - 具身智能指智能终端通过物理实体与环境实时交互 实现感知-认知-决策-行动闭环 代表AGI发展方向[12] - 2025年前5个月行业融资事件达114起(超2024全年77起) 融资额232亿元(超2024全年209亿元)[12] - 近期云深处科技获近5亿元融资 星海图完成超1亿美元A4/A5轮融资 它石智航获1 22亿美元天使+轮融资[12][13] 市场影响 - 交易若完成将成为"国九条"和"并购六条"实施后新质生产力企业在A股的标志性案例 也是具身智能企业在科创板首单收购[1] - 上纬新材复牌后涨停 报9 34元/股 总市值38亿元[2] - 专家明确此次交易属股权收购而非借壳上市 因未触发《重大资产重组办法》相关指标[9][10]
谷歌智能体主管:芯片之外,中美AI拼的是能源
硬AI· 2025-07-08 18:14
能源与AI发展 - 能源供应是AI长期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超越芯片的重要性 [1][3][5] - 美国电网扩容缓慢(每七年增加一次),中国每年新增电力产能超过英国和法国的总和 [5][6] - 提出在月球或太空部署太阳能电站的设想,以解决地球能源限制问题,需约1平方公里太阳能电池板提供1千兆瓦电力 [6][7][9] AI人才与隐性知识 - AI领域不存在秘密,但顶尖人才的价值在于隐性知识和判断力,能节省试错成本并加速AGI研发 [3][10][13] - Meta等公司高价挖角顶尖人才,看重其在实际项目中的经验和直觉,而非技术秘密 [10][13] - 物理学背景的人才在AI领域具有优势,擅长视觉化抽象问题、处理连续数学和涌现现象 [23][24] AI智能体的商业化进展 - AI代理技术已从概念验证进入实际应用阶段,如软件开发领域可自主完成复杂多步骤任务 [16] - 法律领域AI助手(如Harvey)已创造可观收入,白领工作流程面临重构 [17] - AI工具将导致30%程序员失业,初级工程师岗位可能被智能体替代,行业标准被大幅提升 [17][19] 教育体系与行业需求脱节 - 高校计算机教育仍侧重传统理论(如离散数学),忽视实际软件开发技能培养 [19] - 未来工程师角色将转向管理AI智能体团队,而非直接编码,项目经验比学位更重要 [19] 物理学思维在AI中的应用 - 物理直觉(如损失函数优化类比能量流形滚动)对AI研究有深远影响 [3][23] - 物理学训练提供的连续数学能力(如路径积分)与神经网络数学本质高度契合 [24] - 物理学家擅长处理涌现现象(如相变),与AI的"量变引起质变"特性相似 [24]
OpenAI对微软的“独立战争”
虎嗅APP· 2025-07-05 11:09
核心观点 - OpenAI与微软的谈判核心围绕技术主权、股权结构和利润分成展开,双方从蜜月期走向战略博弈 [1][2][9] - OpenAI寻求商业化独立,通过重组为公益公司(PBC)摆脱非营利架构限制,需微软同意新股权结构 [1][8] - 微软希望维持技术主导权,尤其关注AGI条款对独家使用权的潜在影响 [3][13][14] - 双方在云服务合作、并购案审批等具体条款上存在直接利益冲突 [11][12][17] 合作历史与现状 - 2019年微软首次投资10亿美元成为OpenAI独家云合作伙伴,累计投资达130亿美元 [5][6] - 2023年微软追加100亿美元投资,获得2030年前技术使用权及20%收入分成 [6] - 2024年OpenAI因服务器资源不足与甲骨文、谷歌达成云合作,启动"Stargate"数据中心项目(投资5000亿美元) [7][18] - OpenAI开发自研AI芯片并计划年底投入使用,加速"去微软化" [18] 关键谈判分歧 股权与利润分配 - OpenAI提议微软放弃1200亿美元利润分成权,换取新PBC中33%股权 [11] - 微软坚持利润分成模式,原协议下2030年或可获350亿美元收入分成+1200亿美元利润 [11] - OpenAI若年底未完成重组,软银300亿美元投资可能削减100亿美元 [2] 云服务合作 - OpenAI希望终止Azure独家托管权,允许模型部署在谷歌、亚马逊等平台 [11][17] - 微软要求保留Azure优先销售权或获取其他利益补偿 [11] AGI条款 - "充分AGI声明"触发后微软独家使用权终止,OpenAI可与其他云厂商合作 [3][13] - 判断标准由OpenAI董事会自主决定,需微软同意评估方法 [14] - 双方可能以"人工超级智能(ASI)"替代AGI作为新触发条件 [14] 战略博弈手段 - 微软采用拖延战术,利用OpenAI年底前必须完成重组的时限施压 [16] - OpenAI准备反垄断投诉,指控微软云资源垄断,并加速与谷歌/甲骨文合作 [17][18] - OpenAI开发竞争性产品如ChatGPT协作功能,直接威胁Microsoft Office [16] - 未来四年OpenAI预计烧钱460亿美元,融资中断将严重影响研发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