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产业化
icon
搜索文档
全固态电池新标准出台,相关概念股再度拉升,滨海能源5连板
第一财经· 2025-05-23 10:07
固态电池行业标准与技术进展 -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全固态电池判定方法》团体标准 首次明确定义全固态电池为离子传递完全通过固体电解质实现 与混合固液电解质电池形成技术分界 [3] - 新标准采用基于失重率的液态物质含量试验方法 要求样品目视无液体且失重率低于1% 经多轮验证显示误差率低且结果稳定 适用于主流技术路线 [3] - 标准出台解决行业界定模糊问题 为企业研发认证提供统一标尺 有助于优化材料开发与工艺设计 降低推广成本 同时杜绝"伪全固态"产品混淆市场 [3] 固态电池产业化瓶颈与投资机会 - 当前工艺设备成熟度不足是固态电池产业化主要桎梏 掌握核心设备供应能力的厂商有望受益 2025-2026年或为战略配置窗口期 [1][4] - 整车和电池厂正加速固态电池技术迭代 上车进展提速 推荐关注产业链关键环节:卤化物/聚合物固态电解质、锂金属集流体、电解质膜、硅基负极等 [4] 固态电池概念股市场表现 - 5月23日固态电池概念股集体拉升 滨海能源实现5连板 海辰药业涨停20% 英联股份涨停 奥克股份涨超9% [1] - 具体个股涨幅:海辰药业+20.00% 滨海能源+10.03% 英联股份+10.02% 奥克股份+9.06% 联科科技+7.67% 上海申气+6.09% [2]
固态电池致命难题迎来突破!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5-23 09:52
固态电池技术突破 -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王春阳团队首次揭示固态电池短路成因,发现锂金属析出和互连形成的电子通路导致短路,分为软短路和硬短路两个阶段 [1][4][7] - 研究团队提出"刚柔并济"的无机-有机复合固态电解质解决方案,有效抑制锂金属析出和短路失效 [7] - 该研究为固态电解质纳米尺度失效机理提供全新认知,为新型固态电池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7] 产业化进展 - 国轩高科已建成0.2GWh全固态电池中试线,电芯能量密度达350Wh/kg,开启装车测试 [8] - 上汽集团新一代固态电池将于2024年底在MG4量产应用,2027年推出全固态电池"光启电池" [8] - 梅赛德斯-奔驰固态电池测试车续航提升25%,电池系统能量密度达450Wh/kg [8] - 中国一汽计划2027年实现全固态电池小批量应用 [8] 政策支持 - 2020年国务院将固态电池列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发展对象 [9] - 2024年工信部等八部门将固态电池列为重点攻关方向,目标2027年前打造3-5家全球龙头企业 [9] - 珠海市计划2027年形成固态电池产业集群,2030年实现批量交付 [10] - 上海市计划2030年建成覆盖固态电池上下游的完整产业链 [10] 全球竞争格局 - 全球固态电池专利申请超4.6万件,日本占37%,中国占30% [12] - 中国已成为全球固态电池专利布局最多的市场,占比35% [12] - 欧阳明高院士提醒中国需联合攻关应对固态电池颠覆性挑战 [12] 商业化前景 - 行业共识固态电池将在2027-2030年集中爆发,2030年渗透率预计达10% [14][15] - 预计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614.1GWh,市场规模172亿元 [15] - 全固态电池预计2030-2035年实现量产,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已建立小批量供应能力 [15]
全固态电池新标准出台 机构称全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加速
证券时报网· 2025-05-23 08:51
全固态电池标准发布 -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全固态电池判定方法》团体标准 首次明确全固态电池定义 解决行业界定模糊和测试方法缺失问题 为技术升级和产业化应用奠定基础 [1] - 固态电池具备高安全性 高能量密度 长循环寿命 强机械强度 宽温度适应性和材料选择性等优势 其中高安全和高容量为核心优势 [1] 固态电池产业链受益标的 - 材料端重点关注宁德时代 比亚迪 亿纬锂能 鹏辉能源 天奈科技 厦钨新能 当升科技 容百科技 三祥新材 东方锆业 恩捷股份 星源材质 元力股份 上海洗霸 天赐材料 中科电气 翔丰华 璞泰来 金博股份等 [1] - 设备端重点关注纳科诺尔 曼恩斯特等 [1] 全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加速 - 材料端重点关注硫化物路线 [2] - 设备端核心增量在于"干""压""叠"工艺 [2] 固态电池设备技术变革 - 前段工艺变化显著 干法电极设备及固态电解质干法成膜设备将替代传统湿法设备 包括纤维化设备和辊压机 [2] - 中段工艺仅适用叠片机(搭配软包) 对设备精度和稳定性要求提升 取消注液机 新增等静压机作为核心致密化设备 [2] - 后段工艺要求大压力化成 常规电池化成压力3~10吨 固态电池需达到60~80吨 催生高压化成分容设备需求 [2] 锂电设备行业推荐标的 - 重点推荐先导智能 曼恩斯特 [2] - 建议关注纳科诺尔 赢合科技 先惠技术等 [2]
年产6000吨间位芳纶纤维项目(一期)验收
DT新材料· 2025-05-22 23:28
项目概况 - 内蒙古沣晟泰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6000吨间位芳纶纤维项目(一期)于5月20日验收合格,总投资5 2亿元,分两期建设 [1] - 一期建设两条1500吨间位芳纶生产线,2023年6月开工,2024年3月试车投产 [1] - 二期3000吨产能计划2024年6月开建,2024年12月投产 [1] 公司背景 - 内蒙古沣晟泰新材料有限公司成立于2023年3月,最大股东为内蒙古久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1] - 内蒙古久晟实业为包头市九原区财政局100%控股企业,旗下拥有12家子公司(含5家一级国企),总资产182亿元,年收入13亿元 [1] - 公司是全国第三家、全球第五家实现间位芳纶产业化生产的企业,前两家为中国烟台泰和新材和江苏超美斯新材料 [1] 产品特性与应用 - 间位芳纶是特种纤维中产量第二大的品种,具有耐高温、尺寸稳定、可纺性、防火性和耐腐蚀性等优异特性 [1] - 主要应用于森警消防灭火防护服、石油石化焊接防护服、电力化工冶金炉前服、矿山救援防护服等工业防护领域 [1]
小米再投电池产业链企业!
起点锂电· 2025-05-22 18:16
小米深化电池产业链布局,近日又投资了一家合肥企业。 5月15日, 合肥因势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因势新材料)发生工商 变更, 注册资本由100万人民币增至约111.67万人民币,并 新增 瀚星创业投资有限公司 、强邦新材以及合肥市包河区科创种子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为股东。 瀚星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是小米旗下 产业资本投资平台,通过参与 因势新材料本次天使轮融资持股。 资料显示, 因势新材料 成立于2024年 12月,目前成立时间不到半年,经营范围包括 电子专用材料研发、制造、销售;新材料技术研发;电池制造及销售等。 据了解, 因势新材料本质是一家固态电池产业链企业。 其 创始人王晓龙是一位新材料领域的资深专家,一直在该领域研究,目前因势新材料 已有一项技术专利在手。 今年5月9日,因势新材料与燕山大学完成一项技术成果转化,因势新材料从发明人张隆、张志霞手中受让该发明专利。技术成果转化文件显 示,该专利为 一种基于氧掺杂的硫化物固体电解质及其制备方法 ,可 为固态电池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行业认为, 因势新材料被资本青睐的原因,主要是固态电池一直保持较高的热度,市场正在加速其产业化进度。 一方面 ...
小米出手合肥固态电池
鑫椤锂电· 2025-05-22 16:30
小米投资固态电池领域 - 小米旗下瀚星创投新增投资合肥因势新材料科技公司 注册资本从100万人民币增至约11167万人民币 [1] - 因势新材料成立于2024年12月 成立不到半年即完成天使轮融资 显示强劲发展势头 [1] - 公司创始人王晓龙为新材料领域资深专家 已拥有一项技术专利 并与燕山大学完成技术成果转化 涉及氧掺杂硫化物固体电解质制备方法 [1] 固态电池技术发展现状 - 当前市场焦点为半固态电池 全固态锂离子电池是未来发展方向之一 硫化物路线受宁德时代和华为关注 [2] - 硫化物固体电解质存在对空气敏感 电化学稳定性差等问题 需优化制备工艺 [2] - 2024年中国固态/半固态电池产量达52GWh 但商业化仍面临离子电导率提升 界面稳定性优化等挑战 [5] 小米在固态电池领域的布局 - 小米系已投资卫蓝新能源 赣锋锂电 法恩莱特 天目先导等固态电池相关企业 [2] - 卫蓝新能源2024年为蔚来提供150kWh半固态电池包 并与华友钴业 恩捷股份等合作推进产业化 [2] - 投资因势新材料是技术协同选择 同时借助合肥科技创新中心资源完善产业生态布局 [3] 固态电池行业发展趋势 - 全球主要经济体将固态电池研发纳入国家战略 加大政策扶持与科研投入 [5] - 中国在材料体系创新 电芯结构设计等方面取得突破 部分企业已推进产业化 [5] - 鑫椤资讯将于2025年7月在上海举办第三届固态电池技术高峰论坛 促进产学研用融合 [6]
“四两博千金”,辽宁彰武防沙治沙突出产业化路径
第一财经· 2025-05-22 10:35
防沙治沙产业化战略 - 辽宁省彰武县启动万亩沙棘种植项目,实现防风固沙与经济林产业融合发展[1] - 彰武县作为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推行"两林"(林下经济、林业经济)举措,推进"两化"(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进程[1] - 当地政府将林业产业定位为经济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提出"四两博千金"发展理念[1] 林下经济发展规划 - 彰武县制定《林下经济发展五年规划》,重点构建"林药、林苗、林花、林菜、林菌、林草、林下养蚕"多业态融合模式[2] - 规划提出2025年建设"一地两园百村"项目,包括万亩仿野生中草药种植基地、两个千亩中草药种植园和5000亩庭院红枸杞项目[2] - 发展路径以中草药种植业为基础,配套切片加工和电商物流体系,形成全产业链布局[2] 省级政策支持 - 辽宁省委省政府认同彰武县产业化治沙模式,省委书记强调要科学利用沙区资源发展经济林和林下经济[2] - 省级推进会明确将生态产业化建设贯穿始终,同步推进特色文旅产业和乡村振兴[2]
“机器人好莱坞”向全国征集剧目IP
南方都市报· 2025-05-22 07:11
深圳市龙岗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发展战略 - 龙岗区正式宣布All in AI战略并成立全国首个政府直属机构区人工智能(机器人)署 负责产业统筹规划、生态建设等职责 [4][5] - 目标到2027年实现AI技术在80%以上重点行业深度应用 带动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 [6] - 未来三年将投入100亿元政府订单撬动产业AI化 覆盖医院、学校等政府资金投资领域 [8][9] 具身智能机器人示范项目 - 打造全国首个具身智能机器人剧场和示范街区 包含机器人表演、4S店、零部件超市等设施 [4][7] - 示范街区将集成机器人剧场、实验场、园区 配备停机坪、充换电站及机器人主理门店 [7][8] - 计划建设机器人社区医院、智能充换电站等 形成"研发—中试—量产"快速转化通道 [4][7] 产业生态与全球合作 - 龙岗区集聚300余家全产业链人工智能企业 以华为、云天励飞为引领 [4] - 面向全球招募人工智能署CTO、街区运营合作伙伴及AI校长 构建产学研用创新链 [10][11] - 举办第二届AI视觉创意大赛(瓦卡奖) 推动技术应用与创意结合 [11] 政策与场景落地 - 发布《三年行动计划》和《三年行动方案》 聚焦硬件、算法、算力等六大核心要素 [5][6] - 2025年规划超30个重大项目 总投资近200亿元 其中"科技篇"规模达20亿元 [9] - 已完成8个项目的场景推荐 涉及70余项产品技术和40多家企业 [9]
普门科技: 深圳普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关于竞得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暨对外投资项目进展的公告
证券之星· 2025-05-21 17:29
对外投资项目概述 - 公司于2024年6月24日通过董事会决议,同意在安徽和县经开区浦和园区投资建设"体外诊断试剂产业化项目",并设立子公司作为运营主体 [2] - 项目公司注册资本金额由管理层确定,并授权办理相关协议签订、审批手续及项目实施等事项 [2] - 2025年4月1日披露全资子公司安徽普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已成立,并与当地管委会签署协议,约定项目用地面积21,516.17平方米(32.27亩),投资强度≥240万元/亩 [3] 项目用地竞拍进展 - 全资子公司安徽普和于2025年5月21日以323万元竞得和县经开区编号和土出20257号地块的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 [1][3] - 地块出让方为和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交易不构成关联交易或重大资产重组 [3] 项目战略意义 - 该地块将用于"体外诊断试剂产业化项目",支持南京研发总部的新产品转产,提升华东地区研发制造协同性 [4] - 项目依托安徽和县的区位优势、产业集群及政策扶持,旨在扩大体外诊断试剂生产规模,提高供应能力和订单响应速度 [4] - 预计通过降低物流成本、优化产业布局增强盈利能力,符合公司长期可持续发展目标 [4] 资金来源与财务影响 - 项目用地竞买及建设资金来源于自有或自筹资金,不影响现有业务正常开展 [4] - 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不会因本次投资受到重大影响 [4] 后续计划 - 公司需与政府部门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并办理权属证书,同时推进项目建设审批手续 [1][4] - 将按当地要求积极实施项目,并持续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5]
海尔资本:AI算法产业化破局之道——从冠军训练系统看智能时代投资新范式
搜狐财经· 2025-05-21 16:46
智能科技与体育训练 - 中国乒乓球实验室采用高速摄像机、SIMI动作捕捉系统、红外动作捕捉系统等设备,实时采集百余项数据并生成三维运动轨迹,推动训练模式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智能" [3] - 竞技体育的算法革命通过多模态传感器阵列和激光扫描系统,将运动员的"直觉天赋"转化为可量化、可迁移、可迭代的智能资产 [3] - AI技术正在解构顶尖运动员的直觉能力,并可能重构制造业、医疗、农业等产业的升级路径 [3] 技术应用与行业融合 - 智能训练系统的200余项数据建模技术逻辑与康复医疗领域高度契合,例如外骨骼机器人需根据患者个性化数据制定康复方案 [4] - 工业质检更依赖静态视觉识别,而医疗康复要求更高的动态数据交互,未来可通过提升数据精度与全流程闭环优化推动AI深度渗透 [5] - "传感器阵列+边缘计算+数字孪生"技术组合正在重塑汽车行业(自动驾驶)、制造业(设备预测性维护)、农业(作物生长模拟)等领域的智能化路径 [6] AI产业化竞争逻辑 - AI产业化向"端到端交付能力"进化,乒乓球训练系统的设备层、平台层、服务层三重架构反映了这一趋势 [7] - 下游客户更倾向一站式解决方案,头部企业通过"数据中台+行业模型"模式降低应用门槛,垂直领域企业则依托全栈能力构建壁垒 [7] - 未来竞争将聚焦"技术深度"与"场景贴合度"的双重优势 [7] AI商业化路径 - AI商业化需在"行业专精"与"泛化能力"间权衡,医疗领域通过行业知识+AI技术融合可开发出诊断级应用 [8] - 垂直场景做透路径更受青睐,因细分领域数据壁垒高且行业痛点多需定制化方案 [8] - 横向拓展依赖生态整合(如跨行业数据平台),但短期难成主流 [8] 行业大模型发展趋势 - 未来三年制造业、医疗等行业将涌现专用模型,驱动力包括场景强需求(工业质检、医疗诊断)和数据安全性 [9] - 中长期跨域智能体或出现于相近行业(如智慧城市整合交通、环保数据),但通用智能体受限于数据壁垒与算力成本 [9] - AI产业化正从技术突破走向生态竞合,行业大模型将率先打开商业化闸门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