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icon
搜索文档
苯酚产业何以解“内忧”
中国化工报· 2025-10-09 11:20
反倾销政策保护 - 商务部决定对原产于美国、欧盟、韩国、日本和泰国的进口苯酚继续征收反倾销税,实施期限为5年 [1] - 政策保护有助于缓解外部低价进口产品对国内市场的冲击,为国内苯酚产业赢得调整时间 [1][3] - 自2019年实施反倾销以来,进口依存度已从28.5%下降至2024年的16.8% [3] 产能扩张与供需格局 - 我国苯酚产能近十年复合增长率达13.65%,近五年增速为16.01% [1] - 2023年7套新建装置与1套扩建装置集中投产,推动年度产能增长率飙升至51% [1] - 2025年苯酚总产能预计将突破735万吨,供应增速显著高于需求,市场转向供过于求 [1] - 行业内部竞争压力持续加剧 [1] 市场价格与盈利状况 - 供过于求导致苯酚价格体系脆弱,产品价格与原料纯苯联动性显著提升 [2] - 今年以来苯酚现货价格一度跌破6500元/吨,创近两年新低 [2] - 传统消费旺季“金九”期间,苯酚价格仅较8月上涨217元/吨,同比跌幅近2000元/吨 [2] - 上半年苯酚平均开工率仅为72%,同比下滑5个百分点,自第二季度起多数生产企业陷入持续亏损 [2] 行业中长期发展趋势 - 政策保护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行业结构性问题,行业将经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3] - 改革过程可能伴随部分中小产能退出、行业兼并重组推进 [3] - 企业需向高附加值、差异化、精细化产品方向转型 [3] - 通过产能优化、技术升级与市场出清,实现从“规模扩张”到“质量竞争”的战略转变 [3]
文旅融合,激活假日消费新活力
环球网· 2025-10-06 16:30
文旅活动规模与政策支持 - 全国国庆文化和旅游消费月活动启动,各地将举办超2.9万场次文旅活动,并发放超4.8亿元消费补贴 [1] - 四川遂宁通过举办大型足球赛事,同步发放700万元专项消费券,有效将观赛人群转化为旅游消费主体 [2] 消费需求与产业升级趋势 - 人民群众的文旅需求正经历从量到质的深刻转变,从传统观光游览向深层次、个性化的文化体验升级 [1] - 文旅产业具有极强的带动效应和融合能力,与体育赛事、文艺演出等领域深度融合产生强大市场吸引力 [2] - 以核心文旅活动为牵引,有效整合“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资源,形成“一业兴、百业旺”的良性循环 [2] 业态创新与融合发展 - “跟着赛事去旅行”、“为了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等消费模式在黄金周假期蓬勃发展 [2] - 四川遂宁推出“赛事+旅游”联动模式,凭票根可享受住宿折扣、特色伴手礼等优惠政策 [2] - 成都新津区创新推出“津鲤卡”,将赛艇公开赛与鱼头火锅美食季有机结合,实现文化流量向经济增量转化 [2] 文化传承与产品创新 - 行业通过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升文旅产品文化内涵 [1] - 上海百年商船会馆的沉浸式园林实景音乐剧《耋戏生》创新采用“半流动式”观演模式,结合数字媒体技术 [1] - 四川德阳中江县觉慧村将非遗技艺转化为旅游体验,游客可体验挂面制作的十八道工序 [1] 科技赋能与服务体验升级 - 虚拟仿真、AI等新技术与文旅行业融合程度加深,推动大批沉浸式文化演出项目涌现 [3] - 浙江杭州M511光影汇利用8K超高清显示、人工智能交互等技术打造宇宙漫游体验 [3] - 山东烟台龙口市生态牧场通过展示智能化养殖和机器人应用,开创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 [3] - 新疆喀什的水舞秀《冰川之珠》运用高科技手段,将地域文化以全新艺术形式呈现 [3] - 科技与文旅深度融合提升了产品互动性和趣味性,推动了运营模式和服务体系的优化升级 [3]
金融助力老字号焕新颜
经济日报· 2025-10-02 06:21
在9月份举办的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多家老字号企业以创新姿态亮相,彰显出深厚底蕴 与市场活力。据商务部公布的第三批中华老字号名单,已正式认定382个品牌为中华老字号,全国老字 号数量达到1455个。 老字号有着高品牌知名度和稳定的口碑,契合消费升级背景下消费者对品质保证和文化内涵的需求。如 何发挥金融的力量支持老字号改革创新?记者采访了业内人士和行业专家。 精准提供资金支持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系列政策支持老字号企业创新发展,如《商务部等8部门关于促进老字号创新发展 的意见》《中华老字号示范创建管理办法》;还有一些地方出台的文件,如《进一步促进北京老字号创 新发展的行动方案(2023—2025年)》《天津市振兴工业老字号老品牌实施方案(2023—2027年)》 等。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表示:"老字号在消费促进、产业升级、文化引领、民族自信等方面发挥着重 要作用。从国际上看,重视对老字号的保护支持也是普遍做法。" 需要发挥金融的力量支持老字号创新发展。专家表示,老字号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融资需求各有不同,金 融支持要满足多样化需求,实现精准滴灌。"要精准识别,分类支持,对于经营良好、竞争力强的'优等 生' ...
宏观政策系列二:四中全会时间确定,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落地
华泰期货· 2025-09-30 09:35
期货研究报告|宏观政策 2025-09-30 研究院 徐闻宇 xuwenyu@htfc.com 从业资格号:F0299877 投资咨询号:Z0011454 投资咨询业务资格: 证监许可【2011】1289 号 策略摘要 中共中央政治局 9 月 29 日召开会议,决定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 会议于 10 月 20 日至 23 日在北京召开。 国家发展改革委 9 月 29 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规模共 5000 亿 元,全部用于补充项目资本金。 四中全会时间确定,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落地 ——宏观政策系列二 核心观点 ■ 时间确定,提升预期 二十届四中全会将于 10 月 20 日至 23 日召开,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市场预期继续改善。会议对于"十五五规划"的表述是"乘势而上、接续推进",是对于前 期政策的延续,我们认为从 2016 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 2025 年统一大市场推进,宏观 政策的影响逐渐从供给侧的"去"转向"稳",需求侧的增量仍是未来关注的重点,实现"续 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 ■ 金融支持,经济改善 发改委 ...
深耕“全球南方”: 中国企业南向出海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金融时报· 2025-09-29 10:13
南向出海的战略背景与演变 - 发展中国家市场从补充性的"侧翼"上升为中国全球化战略的重要"主场",战略地位显著提升 [1] - 中国企业出海发展中国家是参与全球化进程的生动写照,经历了从艰难探索到高质量发展的演变 [2] - 出海历程分为三个阶段:1978-2000年的初期探索阶段、2001-2012年的深化拓展阶段、2013年以来的转型升级阶段 [2][3][4] 出海历程与关键数据 - 2002年至2007年中国对外工程承包新签合同额年增长率达28.1%,累计合同额超2000亿美元 [3] - 2013年至2024年,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货物贸易累计达26万亿美元,双向投资超过5000亿美元,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超1.6万亿美元,设立境外企业1.9万家 [4] - 今年上半年企业对东盟投资指数为255,月度指数连续16个月处于高度活跃水平;对金砖国家投资指数为142,处于高度活跃水平 [9] 国家战略层面的逻辑 - 出海发展中国家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外部动力,优化国内资源配置与产业结构升级 [6][7] - 通过向海外转移成熟产能,推动中国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增强应对国际市场波动和外部风险的能力 [8] - 促进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合力打破发达国家主导的规则壁垒,共同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8] 企业层面的驱动力 - 国际"脱钩断链"迫使企业重新评估全球供应链风险,通过在发展中国家建立生产基地规避高额关税和贸易壁垒 [9] - 国内市场竞争激烈且趋于饱和,企业利润空间被压缩,拓展发展中国家市场成为寻找新增长点的必然选择 [10] - 企业通过将部分成熟产能和产品线转移至发展中国家,延长技术生命周期、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国内与国际业务协同发展 [11] 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 中国企业为发展中国家带来资金、技术、产能与成体系的发展经验,帮助建立基础工业部门,实现"从无到有"的关键突破 [12] - 中企投资为年轻且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提供大量稳定的就业岗位,成为吸纳就业、缓解社会压力的重要力量 [12] - 支持发展中国家融入区域乃至全球产业链,提升出口产品附加值,改变依赖原材料出口的贸易结构 [12] 高质量出海的核心策略 - 深化本土化运营,实施深度本土化策略,大力推进产业园区建设,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提高本地雇佣比例 [13] - 推动"软硬结合",在输出设备与工程的同时注重技术转让和管理经验分享,积极参与和引领行业标准共建 [14] - 构建多元协同出海生态,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金融机构支持、专业机构服务"的协作体系 [14][15]
“两新”政策持续释放扩内需效能
搜狐财经· 2025-09-28 09:09
政策核心与成效 - 扩大内需是政策发力重点 第三批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资金下达以促进居民消费需求释放[1] - 2024年实施新一轮"两新"政策和2025年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 有效激发国内消费潜力和投资动能[1] - 政策带动相关商品销售较快增长 8月份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家具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商品零售额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1] 消费与投资拉动 - 政策实施以来全国汽车、家电等重点品类消费呈现爆发式增长 家电、通信器材、家具商品等销售额多次实现20%以上的月度同比增幅[2] - 新能源乘用车国内市场渗透率连续多个月超过50%[2] - 2024年以来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整体撬动相关产品消费超2万亿元[2] - 设备更新拉动相关领域投资强劲增长 2025年以来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的设备更新项目约8400个 带动总投资超1万亿元[2] 产业升级与金融支持 - 政策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鼓励制造业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 推动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产业加速发展[2] - 金融机构为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项目提供信贷支持 截至2024年年底银行与企业已签订贷款合同金额超过8000亿元[2] - "两新"领域已发布重要国家标准168项 通过提升技术、能耗、排放等标准推动落后产能加速淘汰[2] 循环经济体系建设 - 国家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高水平循环利用项目建设 推广"反向开票"制度降低回收企业税负 加快构建"换新+回收"物流体系和新模式[3] - "两新"行动以来全国新增智能化社区回收设施1.4万余个 报废机动车回收量同比增长显著 废旧家电规范回收处理量稳步提升[3] 政策落实与机制创新 - 相关部委制定了设备更新重点领域和耐用消费品以旧换新的实施细则 建立起"地方审核、国家复核"的设备更新项目筛选机制[4] - 财政系统创新资金支持方式 对设备更新贷款、个人消费贷和服务业经营贷实施财政贴息政策[4] - 推出"反向开票"制度破解资源回收企业进项抵扣难题[5] - 2024年和2025年计划完成294项重点领域国家标准的制修订 以标准提升牵引产品升级绿色转型[5] 未来发展方向 - 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为支撑 建立统一的流通标准体系 优化完善物流体系 着力降低大宗耐用消费品和二手商品设备的物流成本[7] - 加大全国性信息平台的建设 联通跨部门数据 减少审核环节 加快补贴到位 加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驱动流程再造和技术创新[7] - 统筹推进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建设 技术水平提升和商业模式创新 引导企业积极参与资源循环利用 构建一站式回收服务体系[7]
“文博热”靠什么走向长红
经济日报· 2025-09-27 05:52
行业核心观点 - 文博消费持续升温,2025年暑期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3.04亿人次创历史新高,热门机构再现“一票难求”景象 [1] - 行业面临供给侧挑战,包括展陈方式传统、互动体验不足、文创产品同质化、服务机制与公众需求错位等问题 [1] - 行业转型升级关键在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供给质量和效率,得到政策支持 [1] 行业供给创新 - 核心竞争力根植于独特文化内涵,需运用数字化、虚拟现实等科技手段打造沉浸式、交互式观展体验 [2] - 应开放馆藏资源,通过授权合作引入社会创意与资本,开发兼具文化品位与实用价值的文创产品 [2] - 鼓励文博展览走出场馆,进入商场、社区、公园等公共空间,打破物理围墙 [2] 行业服务优化 - 良好消费体验是维持公众参观意愿的基础,需科学灵活调整开放时间以匹配现代生活节奏 [2] - 预约管理制度需持续优化,向便捷、人性化方向改进以减少公众参观隐性成本 [2] - 需提升讲解导览专业性及休憩环境舒适度,营造友好便利的消费环境 [2] 行业融合发展 - 深入推动“文博+旅游”,开发主题鲜明的文博旅游线路,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吸引力 [3] - 积极促进“文博+教育”,深化馆校合作打造精品研学项目,培养青少年文化认同 [3] - 探索“文博+科技”,利用新技术拓展线上展示、云端导览等新业态,打破时空限制 [3] 行业机制改革 - 需完善内部激励机制,如合理核定绩效工资总量,允许将创新经营收益用于奖励,调动积极性 [3] -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简化审批流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资源开发 [3] - 目标形成国有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3]
赵义良:深刻理解运用“五个必须统筹”
经济日报· 2025-09-26 07:56
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目标是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经济秩序 [2] -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有效市场能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有为政府则承担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的职能 [2] - 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基本要求是“五统一、一开放”,即统一市场基础制度、基础设施、政府行为尺度、市场监管执法、要素资源市场,并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3] -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需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解决活力和效率问题,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解决有序和公平问题 [3] 总供给和总需求动态平衡 - 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动态平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前提条件,需从供需两端协同发力以促进国民经济循环 [4] - 需求侧管理重在解决总量性问题,通过调节税收、财政支出、货币信贷等进行短期调控;供给侧管理重在解决结构性问题,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和调整生产结构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 [4] - 当前需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有机结合,全面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以增强供给体系韧性,并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以激发内需潜力 [5] - 通过供需两侧协同用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5] 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协同推进 - 新动能是指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形成的动力,旧动能是指依靠传统产业和发展模式形成的动力,二者需平稳接续转换 [7] - 统筹新旧动能关系需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同时运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7] - 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有助于加强人工智能与各领域深度融合,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并开辟产业发展新赛道 [8] - 新旧动能转换是一个长期过程,应坚持稳中求进、先立后破,促进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结构系统性升级 [8] 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相辅相成 - 存量是指过去经济活动形成的全部财富总量,构成经济基本盘;增量是指某一时期经济活动产生的资产增加量 [9] - 盘活存量的核心是优化重组土地、资金、技术等经济资源,将闲置或低效资源重新配置到更高效领域;做优增量强调在新增要素投入时注重提高质效 [9] - 做优增量能为盘活存量开拓空间,盘活存量能为做优增量提供资源,二者有机统一,需统筹用好增量资源和存量资源 [10] - 实践中可通过盘活低效用地来保障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空间,拓展新质生产力发展空间,从而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10] 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辩证统一 - 经济发展是量变与质变辩证统一的动态过程,总量是基础,关乎发展速度和规模;质量是关键,关乎发展结构、水平和效益 [11] - 做大总量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提升质量则意味着强大的创新内驱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2] - 质的提升为量的增长提供持续动力,量的增长为质的提升提供重要基础,二者互为条件、相辅相成 [12] - “十四五”时期经济总量连续突破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今年有望达到140万亿元左右,需把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统一于高质量发展全过程 [13]
深刻理解运用“五个必须统筹”
经济日报· 2025-09-26 06:14
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目标是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2] - 有效市场的优势在于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有为政府的作用在于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 [2] - 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基本要求是“五统一、一开放”,即统一市场基础制度、基础设施、政府行为尺度、市场监管执法、要素资源市场,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3] -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需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创造公平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3] 总供给和总需求动态平衡 - 总供给是指一国经济在一定时期内为全社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总量,总需求是指全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对产品和服务的购买力总量 [4] - 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动态平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前提条件,需从供需两端协同发力促进动态平衡良性互动 [4] - 需求侧管理重在解决总量性问题注重短期调控,供给侧管理重在解决结构性问题注重激发经济增长动力 [4] - 当前需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有机结合,全面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增强供给体系韧性,同时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激发内需潜力 [5] - 通过供需两侧协同用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5] 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协同推进 - 新动能是指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形成的动力,旧动能是指依靠传统产业和发展模式形成的动力 [7] - 新旧动能转换是从传统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需在培育壮大新动能的同时更新旧动能 [7] - 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重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同时注重运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7] - 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有助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 [8] 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相辅相成 - 存量是指过去经济活动形成的全部财富总量构成当前经济基本盘,增量是指某一时期经济活动产生的资产增加量 [9] - 盘活存量核心在于激活闲置资产挖掘释放现有资源潜能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做优增量强调在新增要素投入时注重提高质效 [9] - 做优增量能为盘活存量开拓空间提供机遇,盘活存量能为做优增量创造前提提供资源,两者有机统一相辅相成 [10] - 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需在摸清资产资源底数基础上改造利用存量房屋,建立与建筑功能转换需求相适应的规划调整机制 [10] 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辩证统一 - 经济发展是量变与质变辩证统一的动态过程,总量是基础关乎速度规模,质量是关键关乎结构水平效益 [11] - 做大总量强调追求产业规模市场占有率等数量型指标增长,提升质量强调追求技术含量创新能力等质量型指标增长 [12] - 质的提升为量的增长提供持续动力,量的增长为质的提升提供重要基础,二者互为条件相辅相成 [12] - “十四五”时期经济总量连续突破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今年有望达到140万亿元左右 [13] - 需把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统一于高质量发展全过程,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13]
2025,一直“在线”!
申万宏源宏观· 2025-09-24 00:04
研究团队介绍 - 研究团队由首席经济学家赵伟领导,其拥有经济学博士背景,并担任中国证券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委员会委员等社会职务,曾于2023年7月应邀参加李强总理经济形势座谈会 [4][5] - 团队核心成员包括宏观首席分析师,拥有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和曼彻斯特大学访问学者背景,曾在《金融研究》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6][7] - 团队资深高级分析师屠强拥有上海财经大学金融硕士和FRM资格,担任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特邀研究员和中国人民银行调研机制专家 [10][11] - 分析师陈达飞积极参与政府部门经济形势分析会,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央行经济金融调研机制年度优秀报告一等奖 [12][13] - 国内经济组主管屠强拥有7年宏观研究经验,专注于基本面研究和长期趋势思考 [16] - 助理分析师耿佩璇拥有天津大学管理学博士和1年宏观研究经验,研究方向为中观高频跟踪和产业趋势分析 [16] - 助理分析师浦聚颖拥有复旦大学经济学硕士和6年宏观研究经验,专注于财政和货币金融研究 [18][19] 研究理念与框架 - 研究是在持续迭代过程中不断逼近真相的工作,需要永不停步的否定与重构才能成长 [2][26] - 2025年是团队全面升级的一年,推进了研究框架体系重构和研究成果系统展示 [2] - 团队秉持"研之有理、落地有声"理念,致力于提供真正有价值的独立研究成果 [2] - 研究员要"回归本源",以研究为主、勤勉服务、保持谦卑、敬畏自然 [26] 2025年宏观经济研究焦点 - 2025年上半年全球宏观经济最大预期差是"美国例外论"被证伪 [21] - 下半年关注关税谈判反复、滞胀预期验证和《美丽大法案》落地相互交织的影响 [21] - 关税对物价和增长的影响一般在2-3个季度达到峰值 [21] - 特朗普冲击和美元"大逆转"背景下的流动性冲击是重点,美国多次出现"股债汇三杀"现象 [22] - 地缘政治风险成为全球宏观经济和资产定价重要因子,市场重新拥抱"东升西降"叙事 [23] 中国经济转型研究 - 经济"三驾马车"从制造业向服务业切换,包括服务消费、服务业投资与服务出口 [28] - 当人均GDP达1-3万美元、城镇化率70%、老龄化提速阶段,服务业供需会加快扩张 [28] - 促消费政策更强调居民收入增长与社会保障完善,扩内需成为长期战略 [29] - 政策持续向制造业倾斜,为应对"关税冲击"提供保障,"新动能"正对冲"老动能"回落压力 [29] - "反内卷"或是转型新阶段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站位更高、涉及面更广、协同性更强 [31] 研究服务形式 - 提供四个系列超过150场会议,涵盖从短期到长期、事件驱动到深度研究的全方位服务 [32] - "洞见"系列共95期,聚焦深度专题研究分享,针对市场核心主题或长期趋势进行系统阐述 [35][36] - "速见"系列专注于第一时间解读市场热点事件,分析直接冲击与潜在影响 [38][40] - "灼见"系列以推动研究落地为核心目标,邀请宏观专家、产业嘉宾与投研专家进行深度研讨 [42] - 举办定期电话会议,如2月3日由赵伟主持的会议涵盖《三分钟掌握》等主题 [34]